春天的心志——肖培东教《寻找春天》(作文指导安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天的心志——肖培东教《寻找春天》(作文指导安例)(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我努力将春天安放在时间之中,犹如我对肖培东老师及其《寻找春天》一样。

我只想把暂时的骚动变成永恒的宁静。

当“春天”与“寻找”这样的语词铺展在我面前,我久久凝望。

的确,春天是需要被寻找的,因着她的即逝感:当我们还在感叹冬日的凛冽,一不小心,我们就已处在夏日的燥热之中了。

“春天,不是只有一个季节”,四月物语,四月悟语,我们充满了太多的想象,对春天,对肖老师,对语文……春天、肖培东、语文,当我摩挲这些词语的时候,我深切体会到文字的温度,语言的质感,语文的那些个深深浅浅。

第一次听肖老师的课,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似乎无须努力回想,那情形便如昨日。

当时的印象便是:这个男子好精致、好雅致!
我极少去定义一个人,因为作为个体的人是很难被定义的;更重要的是,在我看来,草草定义无异于一种粗暴与不恭。

我能做的便是尽量寻找更多的证据来印证我最初印象的可靠性与合理性。

阅读肖培东,从此便开始了……
一、读肖培东,正是“二致”。

以怎样的姿态来读肖培东老师,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读他的博客“我们的语文”,读出了他的热爱与坚守;读他的课例,读出了他的智慧与灵动;读他的“镜头点评”,读出了温暖与真诚……但这些或许会被时空的距离感消解。

2017年4月24日,广东中山,全国三新作文教学活动。

第一次直面肖培东老师,我有些局促与不安。

奇怪的是,这样的小心很快就在我俩的聊天中消散了。

“不着急”“慢慢来”,他总是对我这样说。

“你看看课例吧,觉得有用的,就记录一下吧。

”他也这样对我说。

“你休息会儿吧。

”他曾不断地提醒我。

他总是喜欢以45度角来看这个世界,眼里满是温情与和善。

他看到停留在木棉树上精致的小鸟,他会欢脱地叫出“好可爱”却不去惊扰它们。

肖老师喜欢用他的文字来歌唱美好,而我相信歌唱美好的事物能够唤起人们的理想。

这或许就是肖老师的生命姿态。

我猜想:这样的姿态一定会激荡、回响于他的语文课……
这虽是我第一次与肖老师面对面的交流,但已坚定我之前对其精致与雅致的评价了。

“精,择也。

”这是凝视与选择;“雅者,正也。

”这是思考与启发。

我能明显感觉到肖老师用他的行
动在教我——语文是关乎生命的。

二、读“肖文”,确如“二致”。

黄厚江老师主张,语文老师要带着活的种子进课堂。

这不只是主张,也是一种心志,更需付诸心力。

肖培东老师的精致恰恰呼应了黄老师的主张。

肖培东老师上课极少用课件,在这些极少之中,“肖文”的图标很别样,这二字指向多元、内蕴丰厚,但我愿意相信:这恰是肖老师的别样——别样的理解、别样的设计、别样的期待……这也正是肖老师语文课的别样。

《寻找春天》就这样开始了。

请让我——让我们一道开始耐心地还原肖老师这节作文课的里里外外吧。

【片段一】
“我换件衣服。

”片刻,身着春天颜色的肖老师出现在面前,他欣喜得像个春天的孩子,出发了。

“这节课,就从‘落叶’开始吧。

”肖老师看到中山春雨中满地的落叶,捕捉到了“绽放——凋零”的轮回结构。

春天颜色的衣服、片片落叶。

这是课堂的第一颗种子。

于是:
师:同学们,不用紧张,我们只是聊聊天。

老师来的路上,看到了被春雨打落一地的落叶。

当老师看着这些落叶,想起了很多。

请同学们猜猜,老师想到了什么?
一时间孩子们畅所欲言。

我以为看似简单的提问背后蕴含着肖老师的匠心,让孩子们在猜想中敞开心扉走进老师的内心深处,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春天外显物语的知觉唤醒师生对春天共通的情感体验。

在这样的情感激发与平等之中,肖老师呈现了自己对春天的诗意表达。

【片段二】
师:一片落叶,让我们想到了春天。

想到春天,我写下了两句诗:
春天,不是只有一个季节;
春天,不是只有一种绽放。

——肖培东
请同学们读读这两句诗,你喜欢这首诗吗?说说看。

对春天的表达,最好不过诗歌了。

诗歌独具的韵律与节奏、凝练的意象,与明媚、多情、忧伤……春天的诸多气质切合,尤其着“季节”“绽放”二词,将课堂聚焦的同时,由时间性的考察转向对春天姿态(更多的是生命姿态)的体悟。

这两句诗,便也成了第二颗种子。


的功能在于:将上一环节孩子们对春天零碎的感知聚合,在此基础上,再次将课堂打开,为孩子们后续表达定调的同时将思维层级往前推进了不小的一步。

【片段三】
师:春天,不是只有一种绽放。

意思有不同的姿态和色彩。

下面几幅图,老师以为每一幅都能看到春天。

请你谈谈,从这些图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呢?
此环节,我首先关注的是教师指令的发出。

肖老师用了“看到”一词而非“找到”或“蕴含”,我猜想这并非只是教师话语的习惯而是有意为之。

“看到”除了符合读图的特质之外,还能调动甚至打通学生感官理解的通道,具有光影之效。

是为精致的又一例证。

再次,就图片呈现的策略而言,肖老师首先呈现了“荷叶露珠滚动”“小草钻出大地”“瀑布流动”“奔跑的骏马”四幅图片。

待学生表达后,再呈现了“千手观音的舞蹈”“小女孩阅读”“5·12汶川大地震”及“一个孩童行走在延展的道路上”。

倘若为了节省课堂教学时间,这些图片本可以同时呈现。

肖老师为何先后呈现?!这值得思考。

我们不难发现:同为图片,就类型而言,前一组侧重自然,后一组侧重生命。

从自然感悟生命,由生命走向哲理,这是学生思维的延展与视阈的扩大,也暗合那两句诗的内蕴。

于是乎,肖老师让学生背诵两句诗。

图片,自然成了第三颗种子。

就课堂效果而言,孩子们由前一组转向后一组的“思考——发现——表达”,思维呈螺旋式上升之态。

【片段四】
师:在文学家笔下,春天或许是这样的。

(展示朱自清先生《春》的片段,并请学生齐读)春天不仅仅限于花开和绿草,在我们的文章里也有很多关于春的足迹,请同学们看看以下两个单元的题目,你在课文里找到春天了吗?
其实,顺着课堂的思路,在展现《春》片段之后,本可以截取单元篇目中的部分带有“春意”与“春味”的片段,如《藤野先生》《海燕》等,然后让学生谈谈对“绽放的春天”的理解。

这样似乎也可以达到寻找春天的目的,但肖老师并未这样做。

而是呈现第一二单元的目录包括单元写作主题,又将学生带入一个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一则学生要复现相关篇目的具体内容,二则要遴选具有春天内蕴的片段,三则要合理有效的表达。

这样的教学立意显得尤为高妙与开放,将学生放置于对单元内容的整合、具体体味作家的言语智慧之中,以水养水,以文学文,为下一环节张本。

这也是“活种子”的“活处”。

至此,学生在与老师的对话中从生活经验、思维发散、语料体验等维度完成了对春天多元立体的寻找,课堂与思维的种子已萌芽,只待表达。

【片段五】
师:现在我们以“我找到了春天”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构思吧。

学生构思列举如下:
生1:小到自己的突破,大到国家社会民族,都可以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生2:面对学习生活中困难,我们敢于直面并战胜它,从而实现自己的突破,我们也会有属于自己的春天。

生3:我们总是被教育“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其实陌生人的一个微笑,一个善意的举动,都会温暖我们,这也是一种春天。

……
师:同学们从实体的春天,走向了多样的春天。

请同学们回忆,你们期中考试作文题目是……(生答:幸福一直都在)那么,(1)请回想当时如何构思?写了什么?(2)重新构思会写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


师:(总结)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化”,即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化宽为窄。

如果说前四个环节是为寻找春天的踪迹,处于口头表达的层面,那么此环节则就成了思考结果的外显,用书面语言组织“找到春天”的冲动、兴奋与欢愉,侧重对孩子们思维与言语优劣的评估,消除口头表述之“轻”从而坐实书面表达之“重”,使课堂落地。

或许我们会有这样的疑惑:“回忆并重构期中作文”这一环节是否有必要?我的思考是:(1)唤醒学生最近的作文记忆,“幸福”是虚化的春天。

学生在“反思——重构”中可以印证之前思考表达的有效性与合理性;(2)从课堂结构来看,我们总是习惯于以封闭性的结尾保有课堂结构的谨严与完整,但肖老师的课堂处在“开合”的思考与行动结构中,让孩子们学会迁移、应用与拓展。

当然,我以为在构思与重构之前,如能记录并呈现师生共同探讨的结果(或板书或课件),或重锤敲打或为学生后续写作提供依据,会不会更好一些?
公众对语文教师的想象似乎是这样的:具有丰厚的学识与儒雅的气质、具有悲悯的同情心与同理心、具有人文视野与诗意的情怀、具有独立之思想与自由之意志、具有科学理性的论辩精神……以此为先在的观念,人们对语文课的期待自然不会将就。

肖培东老师的“肖文”对语文、对语文课堂从不将就——款款的眼神、诗意的语言、优雅的动作、自然的生成……总让我们觉得时间走得太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