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难寻》中的隐喻分析

合集下载

以暴力拯救世界——浅谈奥康纳《好人难寻》中的善恶观与暴力救赎主题

以暴力拯救世界——浅谈奥康纳《好人难寻》中的善恶观与暴力救赎主题
在二战后, 战火和乱离摧毁了人们的信仰, 也是一个 “把荒诞视作正常的时代”(苏欲晓,2002)。 在信仰缺失的情 况下,人们迷失了自我。 奥康纳以其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这些 失去信仰,以扭曲和暴力填补自己荒诞空虚的生活的人们。 因此,她的作品以怪诞离奇、风格诡异,兼容浓重的天主教 风格和南方哥特风格著称。
二、奥康纳作品中的善恶观 从二者的形象的探讨上可以看出人们对奥康纳的罪恶 观并不理解,一心向善的老祖母虽然是个受害者,在奥康纳 的笔下却显得如此令人讨厌;相反,作为杀人犯的不合时宜 者却是如此的令人同情。 在奥康纳本人看来,以老祖母为代 表的这一类人的所作所为才是罪恶的代表,他们麻木不仁, 对除了自己以外的事情漠不关心, 觉得路边衣衫褴褛的黑 人小孩仅仅是“一副美丽的画”而对其艰辛的生活不抱有任 何的同情,口中却一直在强调这个世界“好人难寻”。 而不合 时宜者虽然双手沾满鲜血,却像奥康纳一样一直在质疑,向 上帝祷告的人内心是否真的相信上帝? 能够帮助人们度过 难关? 质疑这个世界是否还存在真正的“好人”。 他的存在打 破了现存的“正常”世界的秩序,因为他对这个世界抱有疑 问。 从自称“不合时宜者”到习惯杀人如麻,都体现了他对这 个荒诞世界的憎恨和绝望。 故事里的老祖母看起来很善良, 一直希望以自己对上 帝的虔诚祈祷能感化杀人者。 但实际上她并没有真正的宗 教信仰,她所关心的仅仅是自己的利益,所以在奥康纳眼里 她并不是真正的好人。 而不合时宜者与老祖母相反,却是个 敢于直视自己丑恶内心世界的杀人犯。 初读这部作品时,我 们便感觉这样一种怪异的组合十分扭曲, 不知道该同情因 为伪善丢了性命的老祖母还是同情社会扭曲造就的不合时 宜者。 许多评论家也对奥康纳作品中所体现的善恶观感到 迷惑,更有甚者称她为“邪恶的奥康纳”。 但她并非善恶不 辨,是非颠倒,只是把劝人向善的深意隐含在故事中,需要 读者反复揣摩才能体味。 她的小说中总是充满了黑暗、悲伤 以及善与恶的纠葛,小说中的人物不管男女老少,性格都扭

奥康纳短篇小说《好人难寻》

奥康纳短篇小说《好人难寻》

浅析奥康纳短篇小说《好人难寻》摘要作为一名虔诚的美国南方天主教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极度关注人们的痛苦和宗教信仰,因此她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浓厚的宗教特色。

在其代表作《好人难寻》里,她倾注了自我对宗教和人生的思考,指出爱的缺乏导致了人们的隔阂与心灵的异化。

本文通过浅析《好人难寻》中暴力和死亡所体现的荒诞世界,突出了最终得以重建精神家园的宗教救赎的主题。

关键词:死亡暴力救赎精神家园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玛丽·弗兰纳里·奥康纳(mary flannery o conner,1925-1964)出生于美国南部佐治亚的萨凡纳市,多次获得欧·亨利短篇小说奖,是福克纳之后美国南方最杰出的作家。

奥康纳年轻时便患有绝症红斑狼疮,因此她一直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下;而笃信天主教于她是克服病痛折磨和死亡威胁的良方,也形成了她对暴力和死亡很独特的理解。

在她看来,暴力是生命不可缺少的元素,是通过其强有力的破坏进而获得宗教救赎。

她将死亡视为暴力的终结,从而通向宗教救赎,重建精神家园。

此外,她生活的时代也颇为动荡,她先后历经经济大萧条、二战、朝鲜战争、民权运动及新兴科技革命,风起云涌的社会变化对其世界观带来巨大冲击。

特别是二战以后美国经济空前繁荣,但随之而来的社会道德沦丧、物欲横流,使人们普遍感到迷茫失落,感到世界的荒诞无稽。

作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作家,奥康纳一生十分关注人们的宗教信仰,她也从未停止对生与死、上帝与人的关系的思考。

因此她的小说充满了宗教气氛,她曾说:“我之所以这样写作,只是因为我是个天主教徒,我感觉如果我不是个天主教徒,我将没有任何理由去写作、去看、去担忧,甚至去享受任何事情。

”《好人难寻》是奥康纳杰出的代表作,体现了她一贯的暴力和死亡思想以及怪诞的艺术风格。

小说不动声色地讲述了一起度假之旅过程中发生的谋杀事件。

一个星期天,老祖母一家准备前往佛罗里达州度假,期间老祖母为了去田纳西州访友称一个恶名远扬的逃犯“不合时宜的人”正在那里流窜,于是老祖母说服全家前往田纳西。

《好人难寻》读后感

《好人难寻》读后感

弗兰纳里·奥康纳的《好人难寻》是一部充满讽刺与幽默的作品,它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内涵,让我深感震撼。

故事发生在美国南部的一个小镇,主人公是一家人。

他们在一次外出度假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位神秘的陌生人。

这位陌生人的出现,让这个原本平静的家庭陷入了一场无法预料的灾难。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与挣扎之后,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最终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奥康纳的文字如同一面镜子,将现实生活的虚伪与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通过对家庭成员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这种悲凉的氛围让人不禁感到心痛,也让我们思考:在这个充满偏见与歧视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自己的困境?
在这部作品中,奥康纳还探讨了家庭关系与道德观念的问题。

家庭成员在面对陌生人时,内心充满了恐惧与困惑。

他们努力地去寻求自己的价值和地位,却发现自己始终无法摆脱他人的束缚。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受他人的影响和限制。

《好人难寻》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奥康纳的独特魅力。

她的文字如同一把锋利的刀,直指人心。

这部作品让我明白,生活中总会有许多无法预料的困境等待着我们去面对,而勇敢地去面对这些挑战,才能让我们真正地成长。

同时,我们还应该学会尊重自己,不受他人的束缚和限制,努力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好人难寻的讽刺意味

好人难寻的讽刺意味

好人难寻的讽刺意味
《好人难寻》的讽刺意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现代人道德信仰的嘲讽:小说通过展现一系列荒诞和扭曲的人物行为,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道德观念的淡漠和信仰的缺失。

祖母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私欲,不惜欺骗和伤害家人,这种行为与传统的道德观念背道而驰,形成强烈的讽刺。

2. 对人性弱点的揭示:小说中的人物都存在着各种弱点和缺陷,如祖母的虚伪、自私和冷漠,小男孩对黑人孩子的歧视等。

这些弱点暴露了人性的丑陋一面,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3. 对宗教观念的质疑:祖母表面上信奉宗教,但在实际行动中却背离了信仰。

她表面上关心家人,但实际上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这种虚伪的信仰和行为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宗教观念的表面化和功利化,是对宗教观念的一种讽刺和质疑。

4. 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小说中通过描绘祖母一家人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揭示了一些社会现象的荒诞和不合理。

比如,人们对物质财富的盲目追求,对异己的排斥和歧视等。

这些社会现象的讽刺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问题和弊端。

总之,《好人难寻》通过深刻的人物刻画和尖锐的讽刺语言,展现了现代社会的荒诞和人性的扭曲,引发人们对道德、信仰、人性和
社会现象的反思。

不合时宜的人的悲剧——对《好人难寻》的一种解构主义解读

不合时宜的人的悲剧——对《好人难寻》的一种解构主义解读

时, 他们毫无 反抗 , 但在 被杀害之前 , 贝雷转 向老奶奶 喊道 : “ 我一会儿就 回来 , , 妈 等我。 … 此 时的贝 雷没有 了先 前 的 ” 冷漠 , 但是作为一个对 于生活毫无 目标 和信心 的人, 不可 他 能摆脱无 中心无意义的生活带 给他 的冷漠和痛苦 , 内心一 他
时 他们 没有 理 会 , 子 发 生 意 外 时 他们 也 毫 不 关 心 老 奶 奶 是 车 否 受伤 , 意 识 到 他 们 遇 到 了 “ 合 时 宜 的 人 ” 会 被 杀 害 当 不 并
以前那 么好 ” 。在 出发前 , 老奶奶不是像她的儿媳随意穿着 , 而是刻意打扮 了一番 , 因为 “ 万一 出了意外 , 见她死在公路 看 的人 才会一下子就认 出她 是位贵妇人 ” , 这正 体现 了老奶
语文 学刊 ・ 语教 育教 学 外
20 0 9年 第 9期
不 合 时 宜 的 人 的 悲 剧
— —
对《 好人难寻》 的一种解构主义解读
0 周 淑 娟
( 河北 师范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河北 石 家庄 0 0 1 ) 5 0 6
[ 摘 要 ] 从解构主义角度分析弗兰纳里 ・ 奥康纳的著名作品《 好人难寻》作者在作品中所体现的是在 ,
二、 好人难寻》 《 中的人物 1 贝雷夫妇 。 . 小说 中, 贝雷夫妇代表 了美 国社会 的中年 人, 他们 只是消极 的活着, 对亲人冷淡对 他人疏远 , 找不 到生 活的 中心和意义 , 他们不再 信仰上 帝和宗教 , 仍 旧信仰 上 对 帝的老奶奶 十分冷漠 , 当老奶奶建 议他们不要去佛罗里达州
导致 了悲 剧 的发 生 。 老 奶 奶 的 言 行 完 , 已 经 抛 弃 了 上 帝 , 她 上帝 只 是 在 她 需 要 时

评《好人难寻》屠珍译本中的得与失

评《好人难寻》屠珍译本中的得与失

2542020年11期总第503期ENGLISH ON CAMPUS评《好人难寻》屠珍译本中的得与失文/李云龙眼,以此体现出贝雷对老奶奶的冷漠以及对整个旅行感到厌烦的态度。

例二原著:In case of an accident, anyone seeing her dead on the highway would know at once that she was a lady.译文:万一发生意外,过往行人看见她暴死在公路上,谁都一眼就能辨认出她是一位高贵夫人。

在原著中,这是在对老奶奶的衣着进行描写后补充的说明,其中“lady”本身就隐含着有得体的、高贵的这一潜层信息。

如果仅直译为“夫人”,则译文就失去了这一潜层信息。

这一潜层信息对理解老奶奶的人物特点十分重要,老奶奶自认是一位来自“文明社会”的现代人,她从未意识到生活的荒谬,她总是沾沾自喜,并相信自己能把握生活的本质(刘娜,2017:26)。

因此,若不显化隐含信息,就难以帮助读者理解老奶奶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无法为突出小说主题做好铺垫。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译者在还原人物刻画时,巧妙运用增译来显化人物性格,突出冷漠主题。

在原著中,存在三个主题,分别是偏见、冷漠和救赎。

而冷漠主题本身就是为救赎主题服务的,为小说结尾的救赎主题做铺垫。

因此,译者在译文中着手于人物刻画这一角度,采用显化手段来凸显原文中暗含着的信息,降低了信息度,显著提高了译文的读者可接受性,让中文读者能更方便地去领悟救赎主题。

因而,这一手法是十分合理的。

三、文化意向之所失该小说中隐含的文化意向主要体现在地理名称设定上,通过地理名称与文化意向形成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而翻译需要对源语文本进行全方位解读,无疑,互文性理论可以起到其他理论不可替代的作用(曹山柯,2012(4):91-95.)。

因而后文将从互文性维度来看待译文中的文化意向之所失。

在原著中随处可见作者奥康纳的道德伦理观,这也成为《好人难寻》这部小说的翻译难点。

用新批评方法评析《好人难寻》

用新批评方法评析《好人难寻》

评析好人难寻——对肤浅虚伪的基督教信仰的讽刺批判摘要:《好人难寻》是奥康纳的代表作,故事写得十分生动,语言简朴,文笔清新严谨,含义丰富而深刻。

小说描述了一个普通的五口之家开开心心去南方旅行却遇到“不合时宜的人”而被枪杀的故事,表明通过遭遇暴力,可以达到最终的领悟和救赎。

彰显信仰宗教的力量,和违背宗教的堕落。

关键词:虚伪、堕落、宗教小说的前半部分作者用异常冷静的笔触描述了老祖母一家去南方旅行的经过。

表面看似平常的旅行被作者描述成了一次非同寻常的找寻逝去精神家园的天路历程。

作为一家之长的老祖母虚伪庸俗,一方面她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教徒,相对于毫无信仰的其他家人来说,她善良淳朴。

对襁褓里的孙儿包含柔情,出门也忘不了带上自己的老猫,生怕它“不小心碰动煤气开关,窒息而死”。

但同时老太太的信仰也是虚伪、虚荣、自欺欺人的。

她出门前的精心打扮竟是为了“万一出了意外,看见她死在公路上的人会一下子认出她是位贵妇人”;认为路边没衣服穿的黑人小孩“好可爱”,是一幅画;旅行中途她因为自己想起一栋老房子便鼓动孩子们去看,甚至不惜欺骗大家说“屋里有个暗格”。

最后看上去她在试图感化杀人犯,实际上则是利用基督教信仰的自保,到最后自己的信仰在对死的恐惧面前不堪一击。

但是故事的结尾,老祖母在临死之前突然醒悟,认识到“不合时宜的人”和自己一样都是“上帝的罪人”。

她伸出双手想要抚摸他的肩膀,怜爱地说道“你也是我的一个亲生儿子哟!”,她在死亡的最后关头展示了人性的善良,预示着新的轮回的开始。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老祖母在生命的最重新皈依了基督,获得了上帝的恩宠。

因此死后“像个孩子似的盘着双腿,仰望着万里无云的晴空微笑”。

儿子贝雷和儿媳还有孩子们则是人类堕落的象征。

他们不懂得尊敬老人,对老祖母的意愿毫不关心。

孩子们肆无忌惮的嘲笑她,“就是让她在家做女王,她也不干,一天也不愿在家待。

”发生车祸后,贝雷先“找孩子妈”,这些都反应了他们对老祖母的冷漠态度。

最新 《好人难寻》中的隐喻的策略运用-精品

最新 《好人难寻》中的隐喻的策略运用-精品

《好人难寻》中的隐喻的策略运用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2奥康纳(1925—1964)被称为“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家之一。

其创作源泉主要来自宗教和教会。

她的作品主题主要描写邪恶、赎罪和拯救。

《好人难寻》是奥康纳最受推崇的短篇小说之一,作家通过一场家庭旅行向我们展示了一条灵魂救赎的道路,小说的实质乃是一场灵魂救赎之旅。

奥康纳认为:“一个好的小说家是通过象征和隐喻来传达感情的。

”[1]这篇作品用完美的形式来抒写寓意深刻的主题,大量隐喻手法的运用使作品极富感染力,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和寓意。

一、词汇隐喻隐喻是用源域对目的域的阐释,在文本中总是借助词汇来实现,这些词汇大都具有特殊的“言外之意”。

《好人难寻》中含有大量的词汇隐喻。

一个重要的反面人物“不合时宜的人”,其英文Misfit,意味着与社会格格不入,与社会不相称,预示着最后悲剧的发生。

在老祖母一家旅行途中,当看到一个黑人小孩时,她用pickaninny称呼小孩。

在英文中意思是“小黑崽”,含有轻蔑的意思,表现出其明显的歧视和偏见。

在宝塔餐厅有一只名叫Cerberus的猴子,与希腊神话中守卫冥府入口处的猛犬同名,隐射着地狱般的场景。

在半路上,老祖母在一个叫Toombbsboro的地方从梦中惊醒,回想起她年轻时拜访过的种植园。

Toombbsboro与tomb(坟墓)谐音,喻指人类生存的环境已经蜕变成充满罪恶和死亡的地狱。

小说中还重复出现表示颜色的词,白色出现的频率最高。

在《圣经》中,白色是上帝圣洁和美善的象征:“老祖母舒舒服服地安顿下来,脱下雪白的线手套。

帽檐上有一束人造的白紫罗兰。

她穿一身带小白点的深蓝色长衣服,镶花边的领子和袖口全是白玻璃纱做的。

”黑色在作品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

在《圣经》中,黑色象征魔鬼、邪恶、痛苦或不幸,因此黑色也被称作“死色”。

作者描绘宝塔餐厅是一间“又深又黑”的屋子;形容劫匪开的车象一辆“又黑又大、破旧不堪的柩车”;身后的树林象一张“咧开的大黑嘴。

简评奥康纳《好人难寻》的荒诞主题

简评奥康纳《好人难寻》的荒诞主题
荒诞不经的是尽管她处心积虑地安排一切现实生活的不可预见性和偶然性却与她的逻辑和意志背道而驰她坚持改道去田纳西以避免碰见不合时宜的人但还是坐上了开往佛罗里达的车与那个恶人撞了个正着以至于全家罹难
2 0 1 3 年
第2 3 期
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 Y I N F O R MA T I O N
哲学主题 , 隐含 了奥康纳对“ 荒诞” 这一哲 学主题的阐释 和探 索。
【 关键词 】 奥康 纳; 《 好人难寻》 ; 荒诞
被誉 为“ 南方 文学先知 ” 的佛兰纳里 。 奥康 纳是继福 克纳之后美 国 南方最杰 出的作 家之一 。她虽然属于南方 . 却又超越了狭隘 的地域界 限。 奥康纳文笔超群 , 想象独特 , 风格怪诞 , 既有哥特式 的神秘 , 又有漫 画式的滑稽 . 是一个有厚重历史感和深奥哲学头脑的作家 《 好人难 寻》 是奥康纳 的短篇杰作 , 颇能体现她的创作风格 。故事 讲述的是老祖母一家人在去佛罗里达州度假 的途 中,汽车发生故 障. 水。 因为 , “ 他们从来没让他看过档案“ 。 监狱 的医生 曾告诉过他 。 他坐 牢 是因为 “ ( 他) 杀死 了他 的父亲” 。“ 不合时宜 的人 ” 认定那 是个 “ 弥天 大谎 ” , 因为他父亲 “ 已经 死于 1 9 1 9 年的流感 ” , 并被埋在教堂 的墓 地 里 。入狱期 间. 尽管 “ 不合时宜的人” 绞尽脑汁想要 回忆他 到底 做了什 么, 但他始终想不起来 。 他试 图凭借 自己的努力和逻辑搞清楚“ 为什么 有 人事事受惩罚 , 而另外一些人却从来 没有” 。在残酷 的现实面前 . 人 在等待救援时与逃犯 “ 不合 时宜 的人” 相遇后 . 全家被杀害 。作者用看 的理性 和逻辑 已显得苍 白无力 . 因为这个世界已不是 一个能够用理 性 似漫不经心的笔法叙 述 日常琐事 . 使读者宛如在欣赏一 幅水墨 画 . 误 来解释的世界 生活 的荒诞使他经常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一 “ 孩子们 以为故事会平淡的发展下去 , 故事 的几位却 出现 了触 目 惊心 的转折 . 让我感 到紧张” 。 他发现 , 生活“ 根本没有乐趣 。 有 的只是邪恶” 。 他相信 产生 了强烈的讽刺效果。正是这种 巨大的心理期待和现实反差 . 以及 人们只有 以疯狂和暴力来抵 抗这个混乱 不堪的世界才能找 到 自我和 作者对主要人物的刻画和一系列的场景描写 . 使这篇小说具有深刻 的 存在的意义。正因如此 , “ 不合时宜 的人” 才会残忍地杀害了老祖母全 哲学主题 . 隐含了奥康纳对“ 荒诞 ” 这一哲学主题 的阐释和探索 家。 《 好人难寻》 中的老祖母 自以为是 以为来 自“ 文 明社会 ” 的现代人 。 奥康纳声 称 自己属 于“ 受新批评耳濡 目染的一代人” . 她相信作家 她从未意识到生活的荒诞 . 相反 , 她总是沾沾 自 喜. 并相信 自己能把握 必须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直接介入作 品. 而应该让读者从作家所展示 的 生活 的本质 , 因而时常表现 出极强的控制欲和 自欺欺人 。她坚持认 为 那些扣人心弦的经历中 自己去体会 。 因此要全面破译 《 好 人难 寻》 中所 自己所选 择的度假 目的地 田纳西是个 “ 文明之地 ” . 它代表着她 的“ 良 隐含 的荒诞 主题 , 除了对 重要人物和情 节进行分析外 . 还应对作 品中 心” , 是一个能让孩子受教育的地方。 她不想去佛罗里达而选择 田纳西 的极具象征意义的细节和意像进行深入 的挖掘 的另一个重要理 由是“ 那个 自称 ‘ 不合时宜的人 ’ 的杀人犯从 联邦监狱 老祖母一家人外 出旅游时缺乏 轻松和欢快 的气 氛 在整个路途 越狱 . 正朝着佛罗里达跑” 。 她不愿意带孩子们到这样的地方度假 她 中, 老祖母 的儿 子贝雷一声不吭地开 车 . 他的妻子也始 终默默抱着婴 觉得 , 如果 真那么做 , 她会“ 良心不安” 。 老祖母 时时刻刻都想把 自己装 儿 。 一家人 之间基本没有 只言片语的交流和沟通 即使在车祸发生后 . 扮成一位 明理 、 优雅 、 有教养 的文 明人 , 但从根本上讲 , 她是一个虚伪 、 贝雷 除了感到愤怒 以外毫无反映 . 他甚至从没 想过要 问问孩 子们有没 肤浅、 姿势 高贵的老祖母 。在旅行之前 . 她作 了精心打扮 : 戴着一顶藏 有受伤 。当孩子们发现“ 没有人在车祸中丧生” , 他们 唯一的反应竟是 青色的草帽 , 帽檐上缀着一 串白色的紫罗 兰花 . 穿着藏青色 底印着 白 失望 。从这个家庭成员之间那种令人难以理解的冷漠和隔阂 . 读者可 色小圆点的裙 子。 领子和袖 1 3 镶 一道白色 的玻璃花边 。 万一 出了车祸 . 以强烈 的感受到现代西方社会人性的异化和生活的荒诞 她死在高速公路上 . 无论谁一看便知她是个贵妇 这寥寥几笔勾勒 出 实 际上 。 当老祖母一家在路 边餐 馆“ 塔尔 ” 用 餐时 . 我们看 到的是 老祖母 言谈举 止中流露 的庸俗 .特别是她对生活及死亡的肤浅认识 . 地狱 的意象 : 一间又深又暗 的房子 由一 只正在捉 虱子吃 、 名 为刻耳柏 她的准备赴死也显得幼稚 可笑 。 洛斯的猴子守着 门。 店老板的妻子是“ 一个 牛高马大的女人 . 皮肤黑得 老祖母可以说是西方文明秩序 和理性 的隐喻 她的品性俨 然是西 像是被烧焦了似的” , 发 出蛇一般 的“ 嘶嘶” 声。另外 . 祖母是在一个 叫 方文化之 自 我 中心主义 的化 身—— 她满 心希望通过控 制别人及身边 T o o m b s b o r o 的地方从梦 中惊醒 . 突然想起她年轻时曾拜访过 的种植 园 的一切来建立 自己的秩序 。 使万事万物都按她 的意志运行 。在整个旅 根本不在佐 治亚。T o o m b s b o r o 与t o m b 谐音, 笔者认为 , 奥康纳选择这 途 中. 老祖母尽管没有操 纵车辆 的方 向盘 . 却 以一家之 长的身份控制 么一个地名决 非仅仅是一种巧合 。 与黑暗 、 刻耳柏 洛斯 ( 希腊神话 中的 着整个家庭行进的方向。她总是有办法让她 的儿子俯首 听命 : 自 始 至 地狱看门犬 )和蛇等意象相似 , T o o m b s b o r o 也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 的 终都是 她在 发号施 令告诉全家人应 该看什么 和做什 么 荒诞不 经的 隐喻 .即人类生存的家园已经变成 了一个充斥着罪恶和死亡 的深 渊 是. 尽管 她处心积虑地安排一切 . 现实生活 的不 可预见性和偶然性 却 难怪有评论家称 《 好人 难寻》 中的故事 “ 既像发生在 现实生活 中。 又像 与她 的逻辑 和意志背道而驰 . 她坚持 改道去 田纳西 以避免碰见 “ 不合 来 自地狱和炼狱的作恶与惩戒“ 时宜 的人” 。但还是坐上了开往佛罗里 达的车 .与那个 恶人撞 了个正 2 0 世纪 以来 . 尤其 是第 二次世界大战 以后 . 西方基督教文 明的价 着. 以至于全家罹难 : 她偷偷带着 她的猫上路 以免它不小心煤气 中毒 值体 系已经分 崩离 析。传统的善恶法则 无效了 , 正义 、 平等 、 博爱 、 理 身亡 . 可最后正是那只猫导致翻车事故 . 使 全家人暴露在 “ 不合时宜的 想 、 信念等 一切 正统的价值观 . 被 战争和各种各 样的社会危机糟蹋 殆 人” 面前 。更具讽刺意味 的是 . 老 祖母甚至想 以她的意志 主宰她的死 尽 , 西方人致力于完美世界的构想彻底失败。人们 的生活 失去了言行 亡。她为 自己设计 了一种 “ 优雅” 的贵妇之死 . “ 万一发生车祸 . 她死在 标准 和精神 中心 , 人们再也无法把握 自己的命运。《 好人 难寻》 正是 以 高速公 路上 , 无论谁一看便知她是个贵妇” 。 然 而。 出乎她 的意料 。 实际 “ 异化 ” 和“ 荒诞 ” 为主题 的西方现代语境之下的一部经典短篇 小说 中 的死 态绝非计划 中的“ 贵妇” 之死 , 而是“ ……从阴沟上俯 视老祖母 . 只 重要人 物老祖母与“ 不合时宜 的人” 的经历 和遭际是现代西 方社会到 见她半 坐半躺在一堆血污 中. 像个孩子似的盘着双腿。老祖母实际 的 处蔓延着 的异化感和荒诞感 的演绎 : 他们的命运是人类现代生活 的巧 死亡与她想象 中的死亡之 间的巨大反差 . 是通过 不同的措辞 . 如“ 看” 妙 隐喻。 与“ 俯视 ” . “ 死” 与“ 半坐半躺 在血污 中” , “ 高速 公路 ” 与“ 阴 沟” . 以及 “ 贵妇” 与“ 孩子” 之 间的对 比 . 恰到好处 的体现 出来的 。 【 参考文献】

人性中的善与恶——读奥康纳的小说《好人难寻》

人性中的善与恶——读奥康纳的小说《好人难寻》

怪 异极端 的环境 中, 可以反 映出人性 中的善与恶。 好人难寻》 《 在一种看 似轻松 的气氛 中缓缓地讲述着故 事 , 唠叨的老太太 和家人 , 一个 一个从
监 狱里逃 出来 的罪犯 , 这种对立 的人物性格 中, 在 故事徐徐地发展着 , 然而正是在这种表面平淡 , 实际波澜 壮阔的情节 中 , 我们读者恰恰 可以 思考人性 中的善与恶 , 是与非 。 本文拟从此短篇小说《 好人难寻》 中探讨 人性 中流露 出的善与恶 , 而揭示奥康纳小说的主题 , 从 邪恶和救赎。 故事 梗 概 故事开篇是 以一个 家庭 的视 角 , 一家人计划外 出旅行 , 奶奶不想 去 佛 罗里达州 , 她想去 田纳西 州东部 见老熟 人 , 她想方设 法要 改变儿 子的
弗兰纳里. 奥康纳是美 国南方作家 中的杰 出代 表 , 作品常 以古怪 的 情节、 暴力及死亡的主题受 到世人 的关 注 , 而作 家本人 一生 的经历也 对 其作 品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奥康纳 由于受到疾病 的折磨 , 只活到 3 岁 , 9 在其短短 的一生 中, 创作出了大量优 秀的作 品, 而短篇小说 《 好人难 寻》 是她的代表作之一。这部短篇小说蕴宗 教与寓 言于一体 , 内容 简单 , 涵 义却 十分丰富深刻 , 令人深 思 , 发人深 省。奥康纳 常常置故事 发生 的背 景于南方 乡村 中, 而人物也 常常处 于一种极端 的环境下 , 而正是从这种
小说 中 的善 性
恶性在故事中显而易见, 么是不是 只有单 纯的罪犯 才有 这种恶性呢? 那 作者 意在 指即使是老奶奶 , 还有餐厅的老板 山姆 , 还有老奶奶 的家人 , 在 内心深处都怀有一种恶性 ,有 些能够清楚的表现出来 ,有些隐藏至 深, 只有在危机时刻才能显现 。 而这位老奶奶 至始至终活在一种平庸浅 薄之 中 , 个性深处 的恶性 时而会显现出来 , 给孩 子们指错 了路 , 非 她 她 但不表现出来而且极力隐藏 , 而孩子们 在车子出状 况的一霎那间 , 竟然 兴高采烈地喊叫着 :出车祸 了, “ 出车祸 了! 在老奶奶生命 的最后一刻 , ” 她 为了求 生存 , 对着罪犯说 尽了好话 , 并且称 罪犯为我的孩子 , 这一 切 都是 不合 时宜的 , 正如作者 给这位罪犯起得名字 一样 , 具有嘲讽 意味 , M st i i 和这个社会是格格不入的 , f, 罪犯 的心 中偶尔会有善性 闪过 , 而普 通人心 中却也时常充斥着人性 中邪恶的一面。而《 好人难寻》 中几位家 人 的突然死亡 , 也让人们 对世 界对人性 充满 了质疑 , 仿佛这几个人的死 亡是最正常不过的 , 而这几个 人的死 亡似乎对任何人都没有任何影响 , 老奶奶在家人死亡的时刻 , 渴望罪犯能饶 恕 自己。在她死去的那刻 , 还 罪犯说 的那句话也许可以解读为老奶奶人性的转变 ,罪犯说 :如果她 “ 活着 时候每分钟都有人开枪 打她 , 她倒很可能成为一个好女人的。” 在 这一刻 , 表明 了老奶奶人性的恢复 , 终于在死亡中解脱 。

人格三分理论视角下《好人难寻》的弗洛伊德式解读

人格三分理论视角下《好人难寻》的弗洛伊德式解读

人格三分理论视角下《好人难寻》的弗洛伊德式解读《好人难寻》是一部由约翰·斯泰因贝克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人格三分理论的故事。

本片采用了弗洛伊德式的解读,通过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冲突来展现人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本文将从人格三分理论的角度,对《好人难寻》进行一次弗洛伊德式的解读。

我们来了解一下人格三分理论。

人格三分理论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心理理论,认为人的内心世界由三部分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个体内最原始的欲望和冲动的源泉,它驱使个体追求满足感官和生理需求。

自我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实际认识和表现,它在本我和超我的要求之间寻找平衡。

超我则是个体内化了社会和文化对于道德和规范的内在化,它代表了个体的道德和理想。

在《好人难寻》中,主人公迈克尔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人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迈克尔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外表看起来自信、乐观,但内心却承载着巨大的愧疚和内疚。

在弗洛伊德式的解读下,我们可以看到,迈克尔的内心世界也有着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让我们来看看迈克尔的本我。

在电影中,迈克尔展现出对金钱和权力的强烈欲望,他努力工作,不断追求成功和成就。

这种欲望和冲动可以被视为迈克尔内在的本我,它驱使着他不断地追求满足感官和生理上的需求。

迈克尔对成功的追求可以被视为他本我欲望的一种表现,他将自己的幸福和满足寄托在外部的物质和社会地位上。

我们来看看迈克尔的自我。

在电影中,迈克尔展现出对家庭和事业的矛盾,他在外表上展现出对家庭的关怀和呵护,但内心却深藏着对事业成功的渴望和不满。

这种矛盾和冲突可以被视为迈克尔内心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他试图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寻找平衡,但却无法找到满足和安宁。

他的自我试图在本我和超我的要求之间寻找平衡和和谐,但却陷入了矛盾和内心的挣扎。

让我们来看看迈克尔的超我。

在电影中,迈克尔展现出对道德和责任的内在要求,他在面对自己的罪恶和罪行时,内心深感愧疚和内疚。

这种愧疚和内疚可以被视为迈克尔内心超我的内在道德和规范,他试图通过道德和责任来化解自己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试析_好人难寻_中的主题_人物和艺术特色

试析_好人难寻_中的主题_人物和艺术特色

第30卷第5期Vol 30 No 5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 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1年9月Sep 2011试析 好人难寻 中的主题、人物和艺术特色张希永,李 惠(中国石油大学外语系,北京 102249)[摘 要]弗兰纳里 奥康纳是20世纪美国著名南方作家, 好人难寻 是其代表作之一。

在这部作品中,奥康纳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她的故土 美国南方的韵味和情致,勾勒出了社会上的 畸形人物 ;捕捉到对她影响很深的宗教思想的影子,深刻展示了小说的主题、人物特色与艺术风格。

这些成功塑造一方面归因于南方地域文化对她的影响和天主教家庭对她的熏陶,另一方面要得益于她对各种艺术手法的恰当运用。

[关键词]畸形;艺术风格;荒诞[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2011)05-0135-03[收稿日期]2011-03-21[作者简介]张希永(1958-),男,河北唐山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跨文化交际、英汉翻译研究。

崛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南方文学以其新颖独特的风格与主题、浓重的历史感、失败感和罪恶感给美国文坛增添了异彩。

二战后的年轻一代作家中,弗兰纳里 奥康纳以其作品中表现出的严肃主题和独特艺术风格而被公认为继福克纳以来美国南方最杰出的作家。

奥康纳(1925-1964)出生于美国东南部佐治亚州的萨凡纳市,在39年的短暂人生历程里,她见证了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经济繁荣、各种民权运动兴起等一系列事件。

她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许多作品都渗透着浓郁的宗教气息,她对现代社会中物欲横流、宗教精神与信仰惨遭践踏的悲剧现实有很深刻的了解与体会。

她认为,人一旦背离了宗教信仰就会表现出反常行为和变态心理,只有靠暴力或死亡或与原先的世俗道德价值观念痛苦决裂之后,才能获得赎罪和得救的机会。

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从《好人难寻》看奥康纳的精神生态意识

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从《好人难寻》看奥康纳的精神生态意识

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从《好人难寻》看奧康纳的精神生态意识张树娟摘要:随着人类对大自然的不断攫取和掠夺,不断加剧的生态危机也正逐渐侵入人类的精神领域。

人类精神世界中出现的价值取向拜物化、人性的扭曲和异化、精神的真空化和人与人的疏离、信仰的丧失等都是精神生态危机的种种表征。

人类在拯救地球的同时,尤其需要拯救自己的灵魂。

本文试从精神生态学的审美高度出发,解析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中主要人物的精神生态困境,探究好人难寻的深层原因,从而进一步理解奥康纳的精神生态意识以及她为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拯救人类的灵魂而付出的努力。

关键词:奥康纳;《好人难寻》;精神困境;精神生态引言随着人类对大自然的不断攫取和掠夺,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了,生态危机也愈加严重了。

苏州大学生态批评研究中心主任鲁枢元教授认为:“人类在向大自然进军的节节胜利中,突然面临全军崩溃的失败《人类在对大自然包括对自身的物质性存在攫取了至高无上的权利时,人类反倒在一片庆功声中面临灭顶之灾。

”①哲学家海德格尔也曾指出:新时代的本质是由非神化、由上帝和神灵从世上消失所决定的,地球变成了一颗“迷失的星球”,而人则被“从大地上连根拔起”,“丢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由此可见,生态危机不仅发生在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同时也正逐渐侵入人类的精神领域。

不难看出,由拜物主义导致的人性的扭曲和异化、精神的真空化和人与人的疏离、信仰的丧失等都是精神生态危机的种种表征。

美国当代南方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1925—1964)毕生致力于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勇敢探索,创作了一系列情节生动、脍炙人口的佳作,刻画了一个个在精神生态系统中苦苦挣扎着的人物形象。

本文试从精神生态学的审美高度出发,解析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好人难寻》(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1955)中主要人物的精神生态之困境,探究好人难寻的深层原因,从而进一步理解奥康纳的精神生态意识以及她为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拯救人类的灵魂而付出的努力”俺11'文学研究―、“文明病的受害者”现代文明的发展为拜物主义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一切以物质利益为中心的结果导致了现代社会的病态发展,人首当其冲成为文明病的受害者。

论奥康纳《好人难寻》中好人缘何难寻

论奥康纳《好人难寻》中好人缘何难寻

论奥康纳《好人难寻》中好人缘何难寻作者:王颖来源:《教育界·下旬》2016年第01期【摘要】本篇文篇着重分析了奥康纳的代表作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中两名主要人物老太太和不合时宜的人的性格,以进一步了解谁是好人,为什么好人难寻。

【关键词】《好人难寻》不合时宜的人老太太生活在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在二战后美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揭示上帝的神秘的日常所在。

当清醒地意识到只有很少的读者能够分享她的信仰时,奥康纳选择通过一种令人震惊,甚至是怪异、暴力的手段去体现主人公的性格。

《好人难寻》这一短篇小说堪称她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语言朴素,风格幽默,笔调暗含讽刺和嘲弄。

故事讲述了一个家庭出门旅游,老太太想去东田纳西州,而不愿意去佛罗里达。

然而,在她的家庭中并没有人听从她的建议。

她并没有放弃,在去佛罗里达的旅途中,她一直诱惑她的儿子和孙子回到拥有她所有浪漫故事的佐治亚庄园。

她告诉她的孙儿们在那里有个老房子,房子里面有一个秘密的暗格。

这个暗格引起了孩子们强烈的兴趣,于是,他们吵闹着让他们的父亲带他们去找那个有暗格的房子。

不堪其扰的父亲终于答应了孩子们的请求,调头前往佐治亚。

而此时,老太太却突然记起了那个老房子在田纳西而不在佐治亚。

慌乱无比的老太太打翻了篮子,藏在篮子里面的猫扑向了正在开车的贝利,导致了一场车祸的发生。

更加不幸的是,他们一家几口遇见杀人潜逃的不合时宜的人,最终惨遭毒手。

一、老太太老太太是《好人难寻》中一个重要的角色。

文章一开始通过她抓住一切机会说服她的儿子去东田纳西而不去佛罗里达就生动地描述了老太太的性格——多话、任性。

故事从喜剧转变为悲剧的转折点发生在老太太意识到她犯了严重的错误,慌乱之中打翻了篮子,那只不被她儿子允许带上车的猫扑向了正在驾驶的贝利,从而导致了车祸的发生。

但是真正导致他们一家六口死亡的却是老太太认出了帮助他们的人是正在潜逃的不合时宜的人,从而惨遭他们的杀害。

弗兰纳里-奥康纳《好人难寻》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弗兰纳里-奥康纳《好人难寻》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弗兰纳里-奥康纳《好人难寻》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弗兰纳里-奥康纳《好人难寻》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是美国南方女作家,1925年3月25日生在佐治亚州萨凡纳的天主教家庭,1964年8月3日死于红斑狼疮。

《好人难寻》中隐匿女性主义解读

《好人难寻》中隐匿女性主义解读

《好人难寻》中隐匿的女性主义解读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是美国文学的重要代表人,国内外批判界对奥康纳小说的宗教主题、南方文学色彩、怪诞以及暴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常常忽略了其小说中的女性世界以及女性主题。

事实上,奥康纳塑造了众多生动而意义深远的“怪诞”女性形象,通过对这些怪诞女性形象的描述来折射男权控制下的社会。

通过对奥康纳文本的分析,探讨她解构、颠覆男性形象和展示隐匿的女性主体和独立意识。

怪诞女性主义独立意识弗兰纳里·奥康纳在美国南方现当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她的故事常常看似轻松、幽默、夸张,实则有触目惊心、发人深省的震撼力。

通过巧妙严谨的解构,以及嘲讽、机智、含蓄的笔触,奥康纳总是能够把人性中最为复杂和迷乱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好人难寻》中,奥康纳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刻画祖孙三代出门郊游的场景,上演了一出以老祖母为核心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闹剧。

通过对男性形象外表的丑陋,性格上的软弱等刻画凸显了女性形象的“高大”,虽然小说的结局是全家未能逃脱厄运,但女性在文中一改往日懦弱的形象,承担起解救大众的责任,凸显了女性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

一、缺乏男性大家长的布局在男权社会里,男性通常是以主宰者的形象出现的。

这种男性的主体意识在长期的文化塑造中积淀为一套完整的男性话语体系,集中表现为父权与夫权。

在奥康纳作品中,男性主体意识被不自觉的女性自我主体意识所对抗或被放逐于文本之外,她摈弃了把女性作为男权社会观念中僵化形象和附属形象的模式化写法。

作为20世纪40年代完成大学教育的知识女性,奥康纳认为,“女性在其成长过程中背弃传统,跳出传统贤妻良母的角色陷阱,追求与男性平等的权利是首要的。

”在《好人难寻》这篇短篇中,并没有出现“父亲”这一男性家长的角色,取而代之的是女性家长。

在这里,似乎已经消解了男性话语权,女性家长行使男性家长的权利与意志,其拒绝将女性安置在永远的从属地位的角色上,而且从整篇小说中来看,本应该做为主体角色的儿子“贝雷”在家承当其一家之主的角色,在整篇小说中的分量应该不轻,但是一直到小说的末尾,儿子在文章中的发声只是寥寥数语,并没有让读者对这个人物形象留下过多的印象,反而是母亲一直活跃在读者的视线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人难寻》中的隐喻分析作者简介:郑言(1982-),男,甘肃省通渭人,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及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单位:陕西省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摘要:奥康纳的《好人难寻》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本文拟通过其作品中的隐喻分析,揭示其深刻的文化寓意。

关键词:《好人难寻》;词汇隐喻;文化隐喻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12-0000-02奥康纳(1925—1964)被称为“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家之一。

其创作源泉主要来自宗教和教会。

她的作品主题主要描写邪恶、赎罪和拯救。

《好人难寻》是奥康纳最受推崇的短篇小说之一,作家通过一场家庭旅行向我们展示了一条灵魂救赎的道路,小说的实质乃是一场灵魂救赎之旅。

奥康纳认为:“一个好的小说家是通过象征和隐喻来传达感情的。

”[1]这篇作品用完美的艺术形式来抒写寓意深刻的主题,大量隐喻手法的运用使作品极富感染力,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和文化寓意。

一、词汇隐喻隐喻是用源域对目的域的阐释,在文本中总是借助词汇来实现,这些词汇大都具有特殊的“言外之意”。

《好人难寻》中含有大量的词汇隐喻。

一个重要的反面人物“不合时宜的人”,其英文misfit,意味着与社会格格不入,与社会不相称,预示着最后悲剧的发生。

在老祖母一家旅行途中,当看到一个黑人小孩时,她用pickaninny 称呼小孩。

在英文中意思是“小黑崽”,含有轻蔑的意思,表现出其明显的歧视和偏见。

在宝塔餐厅有一只名叫cerberus的猴子,与希腊神话中守卫冥府入口处的猛犬同名,隐射着地狱般的场景。

在半路上,老祖母在一个叫toombbsboro的地方从梦中惊醒,回想起她年轻时拜访过的种植园。

toombbsboro与tomb(坟墓)谐音,喻指人类生存的环境已经蜕变成充满罪恶和死亡的地狱。

小说中还重复出现表示颜色的词,白色出现的频率最高。

在《圣经》中,白色是上帝圣洁和美善的象征:“老祖母舒舒服服地安顿下来,脱下雪白的线手套。

帽檐上有一束人造的白紫罗兰。

她穿一身带小白点的深蓝色长衣服,镶花边的领子和袖口全是白玻璃纱做的。

”黑色在作品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

在《圣经》中,黑色象征魔鬼、邪恶、痛苦或不幸,因此黑色也被称作“死色”。

作者描绘宝塔餐厅是一间“又深又黑”的屋子;形容劫匪开的车象一辆“又黑又大、破旧不堪的柩车”;身后的树林象一张“咧开的大黑嘴。

”如果说白色代表着灵魂的拯救和重生,作品中频繁出现的黑色预示着贝利一家人注定会惨遭不幸,在劫难逃的宿命,两种颜色交织着死亡和拯救的一条主线。

二、文化隐喻《好人难寻》再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南方的社会现实:经历了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的南方,经济凋敝、工业发展迟缓,人们文化精神状态失衡。

这篇以死亡与拯救为主线的作品,背后实际隐藏着时代变迁、社会变化条件下人信仰的丧失导致人与自然的疏远、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精神世界的空虚。

1.人与自然的疏远这篇小说揭示了一种普遍的文化问题:人对自然界的疏远。

《好人难寻》中孩子们对家乡毫无感情,对窗外迷人的自然景色也无动于衷。

当老祖母指示窗外的景色时,孩子们躲之不及,“咱们快点穿过佐治亚州吧,省得没完没了地尽看它。

”对家乡的评价是“田纳西不过是一块垃圾堆似的高低不平地罢了,佐治亚也是个不起眼的地方。

”在宝塔餐厅,女店主嬉问小女孩愿不愿意做她的小女儿时,她说即使给她100元,也不愿意呆在那个破烂的鬼地方。

除此之外,儿子贝利对在颠簸的土路上行驶的抱怨如出一辙:“那个鬼地方最好马上出现,要不然我要折回去了。

”故事最后出现的大树林也被描述成一张吃人的“大黑嘴”,充当了劫匪们为所欲为的遮羞布。

2.人与人的冷漠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主要体现在贝利一家人的关系上。

冷漠似乎构成了家庭生活的全部。

首先是贝利家人对待老祖母的态度上,她的儿子、儿媳对她视而不见,毫不关心,孙子、孙女对祖母无半点尊敬,还讽刺她。

孩子们唯独对“带有秘密夹板墙、藏有银器”的房子感兴趣,本应天真、单纯的孩子变得势利、世俗。

车祸发生之后孩子们不仅不担心家人的安危,反而失望地说“真可惜谁也没死!”贝利在故事开始,当老祖母满怀忧郁地劝说他易地度假时,正在读报的他对此漠不关心,竟连头也未抬,即使在车祸发生后,他除了感到愤怒之外毫无反应,甚至从没想过要问问自己的亲人们有没有受伤。

他的妻子反应如出一辙,冷漠和隔阂在贝利夫妇身上表现得如此明显。

老祖母唯一的朋友——一只猫却成了旅途中唯一难舍的伴侣,侧面反映出人与人的关系还不如人与动物的亲密,实在令人感到悲哀、令人难以置信。

同时,当老祖母在旅途中看到下身赤裸的黑人男童时,她不愿意去承认和面对社会中存在的贫困现实,却冷漠地以画面的所谓美感来麻痹自己,这表现出老祖母内心的冷漠。

“不合时宜的人”更是冷漠残忍。

面对一个遭遇了车祸的无辜家庭,他一边假装彬彬有礼地与老祖母说着话,却一边不露声色地指挥同伙将她的儿孙们一一杀害。

最后他自己朝老祖母胸口连开三枪,一个善良的老妇人就这样倒在了血泊之中。

如此的血腥和暴力,令读者对他的残暴行径感到无比的震惊和愤慨。

除了揭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薄外,文章还从侧面刻画了当时社会的拜金风气,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失,社会治安每况愈下,而这些也正印证了小说的题目《好人难寻》。

除了故事结尾的残暴事件外,还可以从老祖母的两次谈话中体现出来,当谈到蒂加登先生追求她的往事时,孙女说她绝不会嫁给一个每逢星期六只给她带一个西瓜来的男人,老祖母却后悔当初没有嫁给蒂加登先生,理由是因为他买下可口可乐公司不少股票,临死前还是个大阔佬,反映了当时金钱至上的拜金风气。

还有在宝塔餐厅,和老板的一番谈话“这年头,您真不知道该相信谁才好,”“人确实没有从前那样好啦,”“在上帝的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里,没有一个人能让你信得过,”“好人难寻哟,”“样样事情都变得糟糕透顶。

我记得当年出外,大门都可以不锁。

再没那种好日子喽。

”从两人对往昔的怀念和追忆中不难看出社会风气的破败和道德的沦丧,蕴含了奥康纳意欲触及的社会问题和文化根源。

3.人的精神空虚二战后,西方传统的文明价值体系已经分崩离析,人们急于享受生活,追求物质财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泛滥成灾,高尚的道德、纯洁的灵魂已不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人们失去了精神支柱和道德信仰,人性开始走向堕落,现代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独与绝望中。

找不到新的精神寄托的人们迷失在混乱的精神世界中。

《好人难寻》中,作者描绘了诸多诡诞的形象或畸人形象。

这些畸人群是旧秩序的受害者,不正常的社会环境在他们心灵上留下了不可治愈的精神创伤。

文中主人公老祖母、“不合时宜的人”及其他家庭成员的种种行为无不折射出现代西方生活的荒诞和人性的扭曲。

在文章中,老祖母是一个最复杂最令人难忘的人物。

一方面她是自私的。

在文章开头,她竭力说服儿子改道异地度假,其实是想去田纳西拜访她的老朋友。

在路上,她一直按自己的意志操纵着他们前进的方向。

她突发奇想要去看旧庄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编造“夹板墙里的银器”来利诱儿孙,以致于这几个孩子完全被吸引,吵得他们的父亲非去不可。

老祖母又是虚伪滑稽的。

老祖母出行前的一番精心装扮,为的是“万一出了意外,看见她死在公路的人才会一下子就认出她是位贵妇人”。

老祖母同样也表现出贪婪的一面,“当初她要是嫁给蒂加登先生,那才叫嫁对了。

他买了不少股票,前几年他才归西,死的时候是个大阔佬。

”老祖母俨然是西方文化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的化身,她的种种变态心理,如自私、贪婪与虚伪说明了在现代西方社会,人们的生活已经变得荒谬不堪,人的逻辑和理性已经无法把握这个荒诞的世界。

另一反面角色“不合时宜的人”是现代西方社会里人格遭扭曲的“畸形儿”。

他貌似温顺,说话柔和,实则相当粗俗。

他始终生活在矛盾和痛苦之中,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

在现代文明社会的价值危机中,亲历过现代文明的他对现代文明现状感到深深的不满,继而感到无可抑制的绝望,面对老祖母虔诚(实际上是虚假的)的说教,他丝毫不为所动,反而感到厌恶并不动声色地将这一家文明社会的普通人统统杀死。

“‘不合时宜’者的思维反映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西方社会的宗教信仰所面临的困惑和危机。

”[2]综上所述,奥康纳在清醒而理智的状态下对社会现实作出了自己的诠释。

小说中所体现的精神危机一方面是现代荒诞社会对人的腐蚀,另一方面是因为失去信仰和精神支柱的人们本身的堕落和异化。

她笔下的人物可以用圣徒奥古斯丁的一句箴言来概括:“我们的灵魂不得安宁,直到它们在您(指上帝)的身上找到了安宁。

”人类由于自身的原罪,避免不了虚妄的自满和庸俗的自私,而暴力能让人看清自身的渺小和软弱,从而使人获得灵魂的救赎。

奥康纳认为“在这个故事中应该注意的是祖母灵魂的得救而不是尸体。

”[3]这恰恰反映了基督教“肉体是无益的”[4]基本观点。

最终“不合时宜”也痛苦的意识到人生根本没有真正的乐趣,从而为接纳上帝打开了心门,这就形成了其作品中与死亡主题相呼应的救赎主题。

这一主题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当人类面临信仰缺失、精神荒原的时候,应重新审视自己内心和灵魂深处的罪恶,获得救赎,找回我们缺失的信仰和迷失的精神家园,让我们的世界不再好人难寻。

项目基金:美国南方文学研究及其对弘扬中国西部文化的启示(wzyy201124)参考文献:[1]suzanne morrow paulson.flannery oconnor—a study of the short fiction.[m].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88:368.)[2]洪增流.馀海云《好人难寻——种结构主义的解读》[j].安徽工业大学掌报.2005:64[3]oconnor,flannery.the habit of being.ed.sally fitzgerald.new york:farrar,straus and giroux,1979.弗·奥康纳:《公园深处:奥康纳短篇小说集》主万屠珍等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113。

[4]圣经:新约.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1995:161.[5]李宜燮,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19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