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方证用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3则_丁红平

合集下载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摘要】本文将介绍经方治疗脾胃病的四个验案。

通过引言引入主题。

验案一讲述了一个患有脾胃病的患者在服用经方后症状明显改善的案例。

验案二描述了另一位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成功治愈慢性脾胃病。

验案三介绍了一种特殊的经方疗法对脾胃病的有效性。

验案四则展示了经方治疗在脾胃病中的独特优势。

结论部分总结了四个验案的共同特点,得出了经方治疗脾胃病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通过这四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到经方在治疗脾胃病中的潜力和优势,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脾胃病是中医常见病之一,由于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不规律等原因,脾胃病患者数量逐渐增多。

中医经方治疗脾胃病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平衡体内阴阳,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恢复健康。

本文将结合四个实际案例,介绍经方治疗脾胃病的疗效。

这些案例涵盖了不同类型的脾胃病症,如消化不良、胃痛、食欲不振等,展示了中医药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的独特优势。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经方治疗脾胃病的方法和原理,希望对脾胃病患者有所帮助。

中医经方治疗脾胃病的理念源远流长,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和传承。

愿本文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让更多人受益于中医经方的治疗方法。

2. 正文2.1 验案一患者,女,59岁,主诉腹痛、腹胀已有一周,伴有食欲不振、大便稀软等症状。

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初步辩证为脾胃虚弱型腹痛。

方药:四物汤加味。

核桃仁、山药、芡实各15克,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炒麦芽各10克,生姜3片。

煎服。

1剂后即消失。

再诊见面色好,精神饱满,纳立,大便调。

舌苔开始去薄,但仍弱。

方药:四物汤加味。

调理2周后诉劳累后腹胀,夜间醒来,口苦意重。

脉沉而滑。

调制保和丸,当归、白芍、山茱萸、佩兰各15克,甘茶花、连翘、泽兰各10克。

3日后根本痊愈。

解析:本例治疗脾胃病以四物汤加味、保和丸为主方,运用调和气血、益气养血、健脾胃、化瘀调滞之功施治,取得明显效果。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刘某,男,24 岁。 2009 年 11 月 27 日初诊。 患者 3 个月前因车祸致颈椎骨折,胸椎以下截 瘫,在外科住院治疗,现大便自行排出困难。 刻下: 四肢活动不能,少气懒言,排尿失禁,大便艰难,舌 淡、苔薄白,脉沉细。 中、西医诊断:便秘。 中医辨证: 气血损伤,推动无力。 治法:温补元阳。 方用四逆加 人参汤,处方: 制 附 子 (久 煎 )50g,干 姜 30g,炙 甘 草 10g,红 参 30g。 3 剂,日 1 剂,每剂以水 600mL 煎至 300mL,分 2 次温服。 二诊(2009 年 11 月 30 日):患者诉服药后排便 稍畅,日 1 次,余症如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守 上方再进 20 剂。 三诊(2009 年 12 月 20 日 ):患 者 排 便 通 畅 ,尿 能控制,四肢活动不利未见明显改善。 按:本案所患系外伤损伤人之气血,尤其是元 阳之气大伤。 患者排便艰难与五脏气机功能失司关 系密切,元气一虚诸脏功能均受影响,而见便难,肾 阳亏虚,关门不利则见小便失禁。 是时当务之急先 应抓住“元气”这一关键,治以温补元阳之气,方选 四逆加人参汤。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中散寒,峻补 元阳,益火之源,温中止痛,归经少阴,性善走窜,壮 肾阳而祛寒邪,回元阳而救厥逆,为主药;干姜辛 热,温中散寒,守而不走,温振脾阳,与附子合用相 得益彰,一走一守,气味雄厚,温肾回阳之力大增,
再以红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滋阴生 津,同为辅药;佐使以炙甘草,一者能制附、姜辛热 之性,避免重劫阴液,二取其甘温益气补脾之功,可 加强干姜温健脾阳作用, 又不致有阳气暴脱之虞, 且用其甘缓之性,能使姜、附之性持续发挥作用。 诸 药合用,回阳救逆,同建脾肾之阳,温补共用,更寓 有护阴之旨。 故药后阳气复,元气足,则大便可畅, 尿液能控而病愈。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介绍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介绍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介绍经方非独为外感而设,其治疗内伤杂病亦有良效,临床体会运用经方必须在抓主证、明辨阴阳前提下方能取得满意疗效,并介绍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三则。

标签:经方;脾胃病;经验经方配伍严禁,经过千余年临床实践检验,备受医家推崇。

不仅适用于外感病,治疗内伤病亦有良效,笔者临床中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病,疗效满意,兹择数则验案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1小陷胸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案李某,女,58岁。

反复近剑突下隐痛8年余。

初起剑突下疼痛作胀,反酸嗳气频频,心电图正常,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理示萎缩3+、肠化2+、异型增生+、HP3+,行HP根治治疗后反酸稍轻,余症不减,转投中医。

来诊时剑突下隐痛,时觉胃胀,嗳气频频,口干口苦,胃纳尚可,大便粘腻,小便如常,剑突下压之疼痛转剧,舌淡红,苔黄厚腻,脉弦略滑。

证属湿热中阻、胃气不降。

治以化湿清热,斡旋气机,方选小陷胸汤加减,黄连12 g,制半夏12 g,全瓜蒌30 g,炒枳壳12 g,柴胡9 g,煅瓦楞(先)30 g,太子参9 g,炙甘草3 g 7剂。

二诊,剑突下隐痛基本消失,食后稍觉胃胀,口干口苦略减,上方加苏梗12 g 以增强降胃功效,再进7剂。

如此加减调治3个月,已无明显不适症状。

半年后复查胃镜:慢性胃炎。

病理示萎缩1+、肠化-、异型增生-、HP-。

随访一年未发。

按:小陷胸汤见于《伤寒论》”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功能除痰热,开气结。

余以该方化裁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满意,总结其临床适应症必须具备:①病位必须以剑突下为主;②剑突下有压痛,压痛阴性者不可用之;③必须兼有湿热征象。

正如《成方便读》云”此则因痰热互结,未成胃实。

观其脉浮滑,知其邪在上焦,故但以半夏之辛温散结豁痰,栝楼之甘寒润燥涤垢,黄连之苦寒降火泄热。

此方以之治伤寒亦可,以之治杂病亦可,即表未解而里有痰热者,皆可兼而用之”。

2小建中汤合黄土汤治疗消化性溃疡案周某,女,82岁。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1. 引言1.1 概述脾胃病是中医常见病之一,主要包括胃痛、腹胀、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

经方是中医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运用各种中药药方进行治疗。

经方治疗脾胃病的优势在于药性温和,副作用小,对改善患者的脾胃功能有良好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经方治疗脾胃病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结合四例临床病例,分析柴胡疏肝散、理中丸、半夏泻心汤和香砂六君子汤等经方治疗脾胃病的验案,探讨其治疗机制和临床应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经方治疗脾胃病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背景脾胃病是指脾胃气血失调或功能紊乱所导致的疾病,包括胃痛、腹胀、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

在中医药理论中,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其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和饮食习惯的不合理,脾胃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传统中医药中,经方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经方是指根据古代医圣的经验总结,结合临床实践,形成的一套药方。

经方治疗以草药为主要药物,通过草药的配伍与服用方法,调理人体的阴阳气血,恢复脾胃功能的平衡。

通过研究经方治疗脾胃病的验案,可以更好地认识脾胃病的病因病机,总结经方治疗的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将介绍四例经方治疗脾胃病的验案,并探讨经方治疗脾胃病的可行性及对患者的启示。

2. 正文2.1 病例一:柴胡疏肝散治疗胃痛患者王女士,年龄45岁,主述近期常感胃痛,伴有反酸、嗳气症状,食欲不佳,精神疲乏。

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根据中医辨证,判断为肝气郁结,痰浊上逆所致的胃痛。

方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处方:柴胡10克,白芍10克,川楝子10克,枳实10克,茯苓10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服药后,患者胃痛逐渐减轻,反酸嗳气症状有所缓解,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连续服药一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

经方治疗胃肠病方

经方治疗胃肠病方

黄煌教授讲座笔记----肠胃病方一、半夏泻心汤经方:半夏半升黄芩3两干姜3两人参3两甘草3两黄连1两大枣12枚黄煌:半夏6~12g 黄芩6~12g 干姜6~12g 党参6~12g 炙甘草3~6g 黄连2~6g大枣15~30g1. 本方为胃病专方,治疗痞证、心下痞、满而不痛(上腹不适)上消化道之炎症、溃疡(例如: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瀰漫性胃炎、反瘤性胃炎、12指肠溃疡….)抗幽门螺旋杆菌,参与免疫调节,保护黏膜,通降,止血为古时“苦辛法”代表方,治疗中虚热痞(心烦、口苦、口干、腹泻)苦辛法—苦泻辛开苦~清热(黄连、黄芩) ;辛~开湿、理气(理中汤-人参、甘草、干姜、白朮)(此方病人服后不觉苦因为方组加入甘枣, 以及病人本身口苦)2. 伴有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心下痞、腹泻)之神经症:失眠、心律不齐、醉酒(黄连除烦)3. 本方方证多见于体质较好之中青年男子,其红唇,舌红(苔黄腻),伴有睡眠障碍(少眠失眠、易醒),大便易拉面有菜色者较无效舌苔黄腻:消化道有热且较脏唇与消化道黏膜特性相关脉:无特别脉象因为饮食及体质等种种原因,此方亚洲人使用机会较高(欧美人舌苔较干净)4. 服本方有效后,需小剂量守方长服(约3个月),慢性病犹然;停药后~日常则服用姜枣汤保养5. 原方为佳,不必加减,免失疗效6. 常用加味法则:(1) 加肉桂3~10g (交泰丸):治疗胃病久治不愈,面色晦暗,舌淡红(2) 加山栀子6~12g、连翘15~30g:治疗咽喉痛(咽喉通红)、胸闷(肺胃有热)(3) 加制大黄3~10g: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然严重、出血、瀰漫性胃炎二、黄芩汤经方:黄芩3两芍药2两甘草2两大枣12枚黄煌:黄芩10~20g 白芍10~20g 生甘草3~10g 大枣15~30g(黄芩→出血性疾病;芍药、甘草→痛、痉)1. 本方多用于下消化道疾病,如:急性肠胃炎、菌痢(拉白冻、红冻→土方马齿苋、车前草)肛裂(会有灼热感)、痔疮出血、溃疡性结肠炎(拉黏液)、便血2. 【患者唇色多深红如朱、舌质多暗红、脉多滑数(内有伏热)】→黄芩体质3. 加减:(1) 重用黄芩可至30g:出血粘稠、量多、有血块(子宫、月经出血→可单用黄芩:子芩丸)(2) 重用芍药可至30g:腹痛严重者(3) 加大黄3~10g:腹痛拒按(4) 加黄连3~10g:腹泻、烦热(5) 加阿胶(止血)10~20g:出血多(6) 加半夏、生姜各6~12g:呕吐三、葛根芩连汤(味苦)经方:葛根半升甘草2两黄芩3两黄连3两黄煌:葛根20~60g 生甘草3~6g 黄芩6~12g 黄连6~12g1. 本方适用急性肠炎、热痢、细菌性痢疾(黄连→腹泻)(比土霉素佳,小儿恐因味苦不食黄连可减至6g)2. 亦可治糖尿病、酒后腹泻或醉酒(醉酒综合症),黄连大约使用6~12g,若量少不行。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作者:屈杰杨景锋谭颖颖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9年第01期【摘要】文章通过4个案例病机、治法分析,阐述经方治疗脾胃病的辨证要点,认为经方治疗脾胃病辨证要点在少阳、太阴,治疗关键是调节气机,恢复肝主疏泄,脾主运化功能。

【关键词】经方;脾胃病;《伤寒论》【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1-0072-02《伤寒论》是中医之魂,《金匮要略》为方书之祖,医圣张仲景所创立的经方医学代表了中国医术之正宗。

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则万病皆通。

两部经典所载之方剂,习称为“经方”。

经方具有组方严谨,配伍精当,疗效显著等特点[1],笔者从事《伤寒论》《金匮要略》教学、临床工作多年,深刻认识到经方在临床中特别是在脾胃病治疗中收效十分显著。

现在举例如下,供同道参考。

1 痞满(少阳不和,太阴壅滞)高某,女,60岁,退休工人,2012年10月8日就诊。

主诉胃脘痞闷不舒2周。

2周前患者因亲友去世忧伤后,出现胃脘痞满,伴纳差,口苦,腹胀,某医院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服用“健胃消食片”、“莫沙必利”等药,无明显缓解。

后在中医专家门诊服用“三仁汤”、“楂曲平胃散”,效果不显著,求诊于本人。

刻下症状同前,望诊:面色稍晦暗,眼圈发黑,舌质淡红,苔微滑舌面有瘀点。

切诊:脉象弦缓。

腹诊:心下按之轻度胀满,自诉痞闷不舒。

胁下按之轻度胀满,腹部按之轻度胀满。

中医辨证:少阳气机不利,太阴壅滞。

治疗宜和解少阳,健运太阴。

方选平胃散合小柴胡汤加减:苍术10g,厚朴15g,陈皮15g,生姜6g,黄芩12g,姜半夏12g,党参12g,茯苓12g,枳壳12g,青蒿8g,竹茹10g,佛手15g,木香10g,苏梗15g,白芍15g,大腹皮15g。

3剂水煎服。

二诊(2012年10月12日)服上药后,上腹胀满,纳差明显缓解,偶呃逆,咽喉干痒不舒,咽喉壁充血,脉弦缓。

陈明伤寒论经方加减治疗脾胃病-陈明

陈明伤寒论经方加减治疗脾胃病-陈明

(二)热痞
由热聚胃中,气滞不降所致。 热之来由:嗜食辛辣温燥化火;感寒日久化火;
心火不得下降而嵌顿于胃;肝火犯胃气聚不降。 临床表现:心下痞满,按之濡软。常伴心烦,口
渴,溲赤甚或便秘,面生痤疮,口臭等,舌红苔 黄,脉数或关脉浮。 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合小陷胸汤。
(二)热痞
原文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 黃連瀉心湯主之。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
再服。
(二)热痞
胃中有火之人,有不少伴有阳气的不足,汗出、 恶寒,免疫力下降,又不可食补,一补即上火, 往往有频繁感冒,呈现越上火越感冒的局面。这 是由于心火壅滞于中焦,不得下温于肾,肾阳亏 虚所致,也是《伤寒论》讲的附子泻心汤证。
肯定疗效。 本方实为治疗六郁之胀,但临床所见确为以气滞明显者。
四、烧心泛酸
是胃病常见的一种表现,常伴有嘈杂,甚至病人无法用 语言形容胃中的难受。
临床有寒、热之分,但以热为多见。 值得提出的是,烧心反酸无论寒或热,其病本皆在于肝,
正如清·高鼓峰《四明心法·吞酸》(《四明心法》 为《医宗己任编》前三卷)中说:“凡为吞酸尽属肝 木,曲直作酸也。”肝主酸,性喜条达,肝木郁滞不 得条畅,则郁而为酸,所以治酸必治肝。
(一)寒痛
为外感寒邪,内客于胃;或饮食生冷,内伤于胃所致。 临床特点:胃痛暴作,喜温喜按,口淡不渴,苔白脉
紧。见于急性胃炎、胃痉挛等病。 治以散寒止痛,用厚朴温中汤合良附丸。
(二)热痛
多为湿热或痰热犯胃,或肝郁化火犯胃所致。 临床特点:胃脘部灼热疼痛,常伴有嘈杂吞酸,口苦。
舌红苔黄。 用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或用化肝煎合小陷胸汤。

陈明主讲中医脾胃病经验方(二)

陈明主讲中医脾胃病经验方(二)

3、寒热错杂痞多为胃热脾寒相互错杂于中焦胃脘所致。

临床特点:胃脘疼痛或腹痛,不敢食凉,大便稀溏,不能食补。

舌红苔黄,或舌苔黄白相间。

用半夏泻心汤或黄连汤加减。

(半夏泻心汤用于胃热痛,黄连汤用于腹痛,胃痛剧烈的可加良附丸)半夏泻心汤使用技巧:1、寒热错杂表现(上火又恶食凉)2、胃脘不适或嘈杂(痞、满、痛)3、大便溏泄(一日一次或数次不等)4、舌红苔白,或舌苔黄白相间(1)病例:张某某,女39岁,北京大兴人,2011年7月13日初诊:胃痛一年余,每日疼痛。

胃镜检查:浅表性胃炎,恶食凉,口干口苦,食欲差。

舌黄,脉沉滑。

处方:法半夏10g,干姜6g,黄连6g,黄芩10g,苍术15g,厚朴10g,陈皮10g,茯苓15g,木香10g,砂仁10g,霍苏梗各10g,焦三仙各10g。

7剂,水煎服。

2011年8月3日二诊:服上方期间胃痛一次,为食粘玉米所发,口干苦,小腿凉,背酸痛。

舌薄黄,脉弦细。

处方:法半夏10g,干姜10g,黄连10g,黄芩10g,党参10g,炙甘草3g,苍术10g,厚朴10g,陈皮10g,木香10g,砂仁10g,焦三仙各10g。

7剂。

2011年8月10日三诊:本周胃未痛,食欲可,大便日一行,口苦消,仍口干,上方去厚朴,加白术10g,7剂。

2011年9月21日四诊:述胃痛一直未发,大便非常规律。

转治手脚发凉。

黄连汤:黄连10g,干姜10g,半夏10-15g,桂枝10g,党参10g,炙甘草3-6g,大枣4g。

治腹痛为主。

主治:上热下寒(胃中有热、腹中有寒)之胃脘痛,或伴呕吐,舌红苔白或舌苔黄白相间。

黄连汤是治疗腹痛、胃痛的良方,但前提是寒热错杂型的,表现为上热下寒,如腹痛,喜温喜按,恶心呕吐,不敢食凉,食则疼痛加重并大便溏稀,可伴口舌生疮,口干口苦,反酸嘈杂,舌苔黄。

本方目前多用于急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神经性呕吐、消化道溃疡等属于上热下寒的。

(2)病例:刘某某,41岁安徽人。

2017年11月11日就诊。

经方辨治脾胃病读书记录

经方辨治脾胃病读书记录

《经方辨治脾胃病》读书记录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书籍简介 (2)1.2 研究背景与目的 (4)二、经方概述 (4)2.1 经方的定义与特点 (5)2.2 经方的历史与发展 (6)三、脾胃病的病因病机 (7)3.1 脾胃病的概念与分类 (9)3.2 脾胃病的病因病机分析 (9)四、经方治疗脾胃病的理论基础 (11)4.1 阴阳五行理论 (12)4.2 脏腑经络理论 (13)4.3 治疗原则与方法 (14)五、经方治疗脾胃病的基本方剂 (16)5.1 常用经方介绍 (17)5.2 方剂组成与作用 (18)六、经方治疗脾胃病的临床应用 (19)6.1 诊断要点与辨证论治 (20)6.2 典型病例分析与讨论 (21)6.3 疗效观察与总结 (23)七、经方治疗脾胃病的现代研究 (24)7.1 实验研究 (25)7.2 临床研究 (27)7.3 药物研究 (28)八、结语 (29)8.1 学习体会与启示 (30)8.2 研究展望与建议 (31)一、内容概括《经方辨治脾胃病》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经方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详细介绍了桂枝汤、理中丸、小建中汤等经典经方在治疗脾胃病中的具体运用,以及如何通过把握疾病的病因病机,灵活运用经方,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首部分介绍了脾胃病的概念、分类及临床表现;第二部分详细讲解了桂枝汤、理中丸、小建中汤等经典经方的组成。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医经方在脾胃病治疗中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同时也可以学习到作者独特的临床经验和辨证施治思路。

对于从事中医脾胃病治疗的医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书籍。

1.1 书籍简介《经方辨治脾胃病》是一本深入探讨中医方剂在脾胃病治疗中应用的著作。

本书详细介绍了脾胃病的病因、病机以及经方在脾胃病中的应用,通过具体的病例分析,阐述了经方在临床实践中的疗效。

《经方辨治脾胃病》共分为五章,首先对脾胃病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进行了概述,然后重点介绍了经方在脾胃病中的应用,包括经方的组成、功效以及临床应用。

“脾胃病”的辨证与用药——哪些药止泻?哪些药健脾?

“脾胃病”的辨证与用药——哪些药止泻?哪些药健脾?

“脾胃病”的辨证与用药——哪些药止泻?哪些药健脾?陈忠仁肖相如频道2023-01-14 07:00发表于上海导读:今天学习脾胃病的辨证规律及相关用药。

01脾胃病辨证论治要点脾胃虚证,分为脾阳不振、脾气虚、胃阴虚。

脾气虚的结果产生虚寒之象而为脾阳虚。

胃阴虚则为津液不足所致。

脾阳虚运化失常,则导致胃气上逆而产生呕吐、呃逆、反胃、痰壅气结,以致造成噎膈;阳气虚弱则胃脘痛、腹痛;不分清浊则泄痢。

脾气虚主要表现为便秘、脱肛、便血、头痛,甚则昏厥,说明由脾气下陷、脾不统血、中气不足所致。

胃阴虚、虚火上逆则产生呕吐、呃逆,阴虚生内热则造成消渴。

脾虚运化功能进一步减退时,临床可产生湿邪不运,从而导致痰浊阻于中焦,清阳不升。

证见头痛,眩晕,耳聋耳鸣,呕吐,甚至昏厥。

日久则寒湿困脾。

形成噎膈、黄疸(阴黄)、臌胀,湿热不清则泄痢,湿热壅阻肠间则成为肠痈,损伤络脉则便血,湿热内蕴出现黄疸(阳黄)、臌胀。

从上可知脾虚的结果,痰湿中阻主要引起清阳不升,湿热内蕴主要引起浊阴下降,故前者病在上、中,后者病在中、下。

脾与胃相表里,胃主纳谷,脾主运化;胃为阳土,脾为阴土;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胃气以下降为顺,脾气以上升为宜,两者一升一降完成脾胃生理功能。

如果胃寒则纳谷功能不佳,饮食积滞而致呕吐、腹痛、泄泻等证。

如果胃热则胃火上逆导致鼻衄、齿衄、吐血、呃逆,热伤胃津则消渴,甚至产生痉证。

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脾胃功能在临床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脾虚则气血津液化生困难,所以对身体就有很大的损害。

另外,脾虚时肝气易犯,脾虚血失濡养而引起心脾两虚、心悸不寐;脾阳虚结果则导致肾阳虚。

临床应据证分辨、随证施治。

02脾胃病用药归类一、按药物性质归类1. 止吐药:柿、柿蒂、柿霜、柿叶、竹茹、代赭石、伏龙肝2. 泻下药攻下药:大黄、番泻叶、芒硝、硝石、巴豆润下药:火麻仁、蜂蜜、郁李仁、当归、肉苁蓉3. 涩肠止泻药:赤石脂、禹余粮、乌梅、木瓜、石榴皮及子、五倍子4. 消化药:山楂、麦芽、神曲、鸡内金、神曲、莱菔子、谷芽5. 理气药:木香、枳实、枳壳、厚朴、大腹皮、砂仁、白蔻、陈皮、法半夏6. 温胃祛寒药:干姜、吴萸、荜澄茄、荜茇、丁香、川椒7. 补气药:人参、太子参、党参、白术、山药、甘草、饴糖、大枣二、按寒热虚实选药1. 补脾药:白术、黄精、山药、扁豆、苡仁、大枣、炙甘草2. 泻脾药:枳实、莱菔子、神曲、麦芽、山楂、枳壳、厚朴、大腹皮、使君子、鸡内金、陈皮、槟榔3. 凉脾药:大黄、黄芩、瓜蒌霜、黄柏、山栀、知母、银花4. 温脾药:附子、干姜、巴豆、肉豆蔻、草果、苍术、胡椒、木香、煨姜、乌药、藿香、益智仁、砂仁、蔻仁、吴茱萸、焦谷芽、川椒三、按立法选药1. 温阳:干姜、吴萸、丁香、砂仁2. 理气:藿梗、苏梗、砂仁、檀香3. 化湿:苍术、厚朴、草果、半夏、陈皮、佛手、茯苓、苡仁4. 健胃:山楂、神曲、谷芽、麦芽、莱菔子、鸡内金、石菖蒲四、按症状选药1. 泄泻:炮姜、草果2. 水肿:大腹皮、冬瓜皮、泽泻、车前、生姜皮3. 黄疸:茵陈、板蓝根、姜黄、丹参4. 脚气:木瓜、槟榔5. 脱肛:太子参、黄芪、白术、诃子、石榴皮五、消化系统中草药1. 对唾液腺作用兴奋唾液腺分泌:生姜、诃子、青果、乌梅、五味子、川椒、石斛、元参、射干、桂枝、葛根、槟榔、肉苁蓉抑制唾液腺分泌:浙贝母、山豆根、红花、益智仁2. 对胃肠消化腺作用增加消化液分泌:鸡内金、龙胆草(少量〉、大黄(少量)、生姜、陈皮、木香、高良姜、藿香、葱白、川椒、公丁香、吴萸、胡椒、荜茇、肉豆蔻(少量)、肉桂、党参、太子参、白术、鲜石斛、五味子、金樱子、肉苁蓉、乌药、厚朴、大腹皮、槟榔、菖蒲、郁金抑制消化液分泌:肉豆蔻、白芍、延胡3. 镇吐:半夏、生姜、旋覆花、沉香、藿香、竹茹、芦根、竹叶、柿蒂、刀豆子、吴萸、公丁香、伏龙肝、地榆、连翘4. 抑制胃肠平滑肌(缓解平滑肌痉挛):肉桂、沉香、吴萸、小茴、養香、乌药(双重作用)、浙贝母、黄芩、胡芦巴、肉豆蔻、陈皮、高良姜、草豆蔻、赤芍、白芍、甘草、菖蒲、三七、五灵脂、白头翁、麻黄(并能兴奋幽门括约肌)、淮牛膝、老鹳草、徐长卿、儿茶、乌梅、黄精、冬虫夏草6. 兴奋胃肠平滑肌(增加胃肠蠕动):大黄、枳实、枳壳、芒硝、槟榔、莱菔子、木香、砂仁、白豆蔻、公丁香、草豆蔻(少量)、草果、生姜、苏叶、生首乌,桂枝、芫荽、升麻(并能兴奋肛门括约肌和膀胱括约肌)、大腹皮、木香、石斛7. 制酸:乌贼骨、煅瓦楞子、煅牡蛎、煅珍珠母、煅螺蛳壳、鸡蛋壳、钟乳石8. 收敛保护胃粘膜:五倍子、诃子、滑石、赤石脂9. 促进胆汁分泌:金钱草、茵陈、郁金、姜黄、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柴胡、十大功劳、乌梅、玉米须、五味子、玫瑰花、小蓟、马齿苋、天麻10. 松弛胆道平滑肌:金钱草、木香、柴胡、郁金、制香附、乌梅、汉防己、厚朴、海桐皮11. 降转氨酶:水飞蓟、五味子、当归、朝鲜蓟、灵芝、龙胆草、丹参、柴胡、垂盆草、连翘、甘草、田基黄、鸡内金、大青叶、水牛角、青叶胆、败酱草、野菊花、豨莶草12. 保护肝脏促进肝细胞增生:当归、生地、黄芪、白术、灵芝、柴胡、水飞蓟、朝鲜蓟、甘草、连翘、水牛角、枸杞子、泽泻13. 降低血滑胆红素:茵陈、栀子、大青叶14. 增加血清白蛋白:大枣、郁金、党参、白术、肉桂15. 软缩肝脾:丹参(五钱以上)、泽兰、王不留行、鸡内金、地龙16. 收敛止泻:五倍子、诃子、肉豆蔻、老鹳草,金樱子、赤石脂、明矾、地榆17. 泻药刺激性泻药:大黄、芦荟、番泻叶、虎杖、决明子、生首乌、巴豆、芫花、大戟、商陆、牵牛子、续随子容积性泻药:芒硝、元明粉缓泻药:瓜蒌仁、杏仁、桃仁、火麻仁、郁李仁、黑芝麻、核桃肉。

辨方证用经方治疗脾胃病

辨方证用经方治疗脾胃病

调理脾胃气机的经方:橘 皮竹茹汤和旋覆代赭石汤 消化功能基本形式 输转水谷精微 脾升胃降 胃纳脾运 降泄谷粕湿浊 脾胃的功能特征 胃纳脾运、功能协调,脾升胃降、输转气机;
完成对饮食的消化、 吸收、转输
燥湿相济、相反相成 脾胃病的病机特征
脾胃的纳运茹汤和旋覆代赭石汤
5、小柴胡汤
• 和枢机,解郁热,达三焦,畅气机, 攻补兼施,寒热同调,温而不燥,寒而不凝 。 热病用之可解热,郁证用之能解郁。 • 配补药扶正以祛邪,合血分药行气以活血,配 生津药解热以生津,合利水药行气以利水,配 化痰药畅气以祛痰,合温阳药疏郁以通阳,配 养阴药调气以育阴。 • 男妇老幼、外感内伤皆可应用。
身重、短气而喘、微 喘直视,喘冒不能卧,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腹微满 腹胀满
腹大满不通
腹胀、腹满、绕脐痛 腹满痛,腹满不减
调胃承气证
小承气汤证
大便硬 下 利 小便数
大承气汤证
大便难,大便硬,有燥屎, 不大便,大便乍难乍易, 自利清水,色纯青 小便利或小便不利
大 便
不吐不下
小 便
小便利
饮 食
脉 象 病 机 治 法 阴脉微 尺脉实
第三部分:经方治疗脾胃病
消化道的排毒经方: 三承气汤
方证—阳明腑实证 • 阳明腑实证成因和证候特点 • 阳明腑实证是热盛伤津,津伤化燥,因 燥成实的证候。证候特征是全身毒热内盛的证候 和腹部的实证表现皆具备。如果只有第一组证候, 则为热证,只能用清法;如果只有第二组证候, 则属杂病实证的腹满。 • 仲景用三承气汤 治疗阳明腑实证,大 承气汤也治杂病腹满属实证者。
辨方证用经方治疗脾胃病
111
`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完整版

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完整版

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沈舒文,全国名老中医,教授,着名中医消化病专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30余载,学验俱丰,对脾胃病的治疗有独特风格和经验。

本期介绍其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食道炎、胃寒经验。

一、半夏黄连配枳实,消痞散结治痞满。

痞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半夏配黄连是张仲景半夏泻心汤的核心配伍组药,体现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的配伍组方治疗思想。

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中的枳实消痞丸是在半夏泻心汤、枳术丸的基础上取其核心配伍衍化而来,治疗脾胃虚弱,寒热互结之痞满。

沈老其法而不泥其方,抽取辛开苦降,消痞散结之半夏、黄连、枳实,作为配伍组药之核心,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寒热互结,脾胃气滞之胃脘痞满。

若病发于脾胃气虚,而见胃脘痞满,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常配人香砂六君子汤。

典型病例:刘某某,女,42岁。

胃脘痞满,伴疼痛5年余,近3年来逐渐加重,困倦乏力,不思饮食,嗳气,排便不畅,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报告:中度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伴中度肠上皮化生。

舌质暗红,苔厚腻微黄,脉沉细弦。

中医诊断:胃痞,证属寒热互结,脾虚胃滞。

治疗予以消痞散结,健脾行气之剂。

处方:法半夏、佛手各10克,黄连6克,枳实、党参、白术、刺猬皮、生牡蛎、枸橘各 15克,穿山甲5克(研末冲服),半枝莲 30克,炙甘草4克。

患者服药14剂后,症状明显减轻。

再以上方化裁调治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

半年后胃镜检查报告: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检报告:慢性萎缩性胃炎。

二、小陷胸汤配苏梗,开结降气治食道炎。

沈老认为,反流性食道炎若胸骨后不适,胃脘痞满,反流,口苦,为痰热互结,胃气逆阻为患,用张仲景小陷胸汤 (半夏、黄连、瓜蒌)配苏梗形成配伍组药开痰结、降胃气治疗。

其中半夏与黄连配伍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润降,得半夏;黄连清热开结化痰,配苏梗宽胸润降胃气。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1、案例一:肠胃不和
患者王某,女,40岁,主述近期肠胃不和,食欲不振,经常腹胀腹痛,大便干燥难解,舌苔白腻,脉沉紧,被诊断为脾胃湿阻型疾病。

方药:建中汤加减。

组成:白术15克,茯苓15克,茯苓30克,半夏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

服用方法:每日一剂,分2次服用。

疗程:连服7天。

结果:患者服用药物后,肠胃症状有所减轻,食欲开始好转,腹痛腹胀明显减轻,大
便通畅,舌苔薄腻减轻,脉象转缓。

2、案例二:胃痛泄泻
组成:苍术15克,陈皮10克,黄芩10克,泽泻10克,仙茅10克,艾叶10克,黄
柏10克。

3、案例三:脾胃虚弱
4、案例四:脾胃寒凉。

袁红霞教授运用经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

袁红霞教授运用经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

袁红霞教授运用经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袁红霞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医脾胃病的研究,擅于运用经方,她认为其立法严谨、药味简单、配伍精当、疗效卓著。

笔者有幸师从袁教授,每为其娴熟的运用经方所折服。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教授常用的经方之一,现将导师运用此方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如下。

1.方证释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见于《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原方用于伤寒误下后,病邪内陷少阳,邪气弥漫全身,出现烦、满、惊、悸等症。

误下后正气受损,邪陷少阳,阳热客于胸中,故见胸满而烦;少阳相火上炎,加之胃热上蒸,心气被扰,神明不安,故令惊惕谵语;少阳枢机不利,三焦决渎失职,津液疏布失常,故小便不利;阳气内行于里,不营于表,故一身尽重,不可转侧。

徐灵胎《伤寒论类方》云:“此乃正气虚耗,邪已入里,而复外扰三阳,故现症错杂,药亦随症施治,真神化无方者也”。

本方由小柴胡汤加减变化而成。

因邪已入少阳,故治以小柴胡汤和解枢机,扶正祛邪。

以柴胡引升阳药以升阳,通表里之邪以除胸满;配伍黄芩,既可疏调肝胆气机,又能清泄内蕴之邪热;佐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益气健脾,扶正祛邪。

因邪热弥漫全身,故去甘草之缓,以专除热之力,使表里错杂之邪得以速解。

另加龙骨、牡蛎、铅丹,重镇理怯安神;加茯苓宁心安神兼利小便、行津液;加大黄引阴药以就阴,逐胃热、止谵语;加桂枝以行阳气而解身重错杂之症。

以此12味,和解枢机、镇惊安神、调和气血、通阳泻热,共救伤寒之坏逆。

然铅丹有剧毒,服后常出现胃脘不适、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故临证多删去不用,或以代赭石、磁石代之。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有双向调节中枢神经、抗抑郁、增加血小板凝聚、降低血脂、保护心血管、抗动脉粥样硬化、解痉等作用。

对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紧张、心理压力大所致的心身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袁教授通过精确的辨证,将本方运用于脾胃病的治疗,效果亦显著,现将临证验案举例如下。

沈洪古方新用治疗脾胃病验案3则

沈洪古方新用治疗脾胃病验案3则

血而藏神,心得血养,则神专所用,心血不足则神无所倚。

脾主中州,性静藏意,在志为思,脾伤则精微不化,无以奉心。

故治以养心安神,健脾益气,以经验方“养心益智汤”治疗。

本方为益气聪明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而成。

益气聪明汤出自《东垣试效方》,具有补中气、升清阳、散风热之效。

黄芪、人参、炙甘草补中益气为君;益智仁、葛根、升麻、石菖蒲、炙远志等升阳益智开窍为臣,佐以蔓荆子清利头目,赤芍平肝敛阴。

配合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全方共图补心脾、养心神、益智醒脑之效。

本例患儿初诊时有痰热夹杂,故方中佐入半夏、黄连清化痰热,待痰热已化,即加入葛根、升麻升发清阳。

随症加减用药,如见多汗、盗汗加煅牡蛎、煅龙骨、糯稻根;兼有睡眠不安加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兼有厌食加炒谷麦芽、鸡内金;情绪烦躁加黄连、半夏;舌苔厚腻加厚朴、陈皮。

通过3个月的调治,中气得到补益,清阳得以上升,精神振作,身强体健,耳聪目明。

王师认为,心肝火旺、痰热上扰型为本病的初期的表现,用泻心宁神汤治疗常能痰浊蠲、窍道通而风阳平。

第二阶段则根据痰化火平后之舌质舌苔、脉象等表现,常见心脾气虚、肝肾阴亏或阳弱肾元不足,分别选用孔氏枕中丹、杞菊地黄汤、益气聪明汤、甘麦大枣汤、归脾汤等为主方,益气滋肾、养血填精,达到养心健脑宁神,促进智能发育之效。

第三阶段症减病情向愈,惟智质尚弱,记忆力差,继予河车大造丸或龟鹿二仙胶,酌加健脾益气之品,脾肾双调,滋补元神,使髓海充盈,智能日进。

王师在治疗中常用的药物组合有:半夏配黄连、黄芩,即半夏泻心汤之意,清热祛痰,对痰热夹湿之证最为合适;生地黄配百合,即百合地黄汤,阴复热清,百脉调和,气阴相成;龙齿配竹叶,镇惊安神除烦热;石菖蒲配炙远志,能运其神机而开窍醒脑益智,在各阶段均可使用。

第一作者:丁惠玲(1966—),女,医学硕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儿童多动症的诊疗。

dinghuiling 11@修回日期:2018-07-07编辑:吴 宁沈洪教授是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主任中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致力于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研究3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茵陈平胃散_症因脉治卷三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茵陈平胃散_症因脉治卷三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茵陈平胃散_症因脉治卷三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茵陈平胃散_症因脉治卷三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3)1.1.组成:熟苍术、厚朴、广皮、山栀、茵陈、淡豆豉。

(3)1.2.功效:谷疸。

(3)1.3.来源:《症因脉治》卷三。

(3)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3)2.相似度50%:栀连枳壳汤 (3)2.1.组成:枳壳、厚朴、广皮、甘草、山栀、川黄连。

(3)2.2.原方对照:熟苍术、厚朴、广皮、山栀、茵陈、淡豆豉。

(3)2.3.加:枳壳、甘草、川黄连 (4)2.4.减:熟苍术、茵陈、淡豆豉 (4)2.5.功效:脾热身肿,面肿目黄,烦躁不卧,皮肤常热,小便赤,大便时泄时结,常肿不退,脉右关弦数。

(4)2.6.来源:《症因脉治》卷三。

(4)3.相似度50%:栀连平胃散 (4)3.1.组成:苍术、厚朴、广皮、甘草、山栀、黄连。

(4)3.2.原方对照:熟苍术、厚朴、广皮、山栀、茵陈、淡豆豉。

(4)3.3.加:苍术、甘草、黄连 (4)3.4.减:熟苍术、茵陈、淡豆豉 (4)3.5.功效:头痛,属膏粱积热者,口渴唇焦,二便赤涩,脉洪数。

(4)3.6.来源:《症因脉治》卷一。

(4)4.相似度50%:推广苍朴二陈汤 (4)4.1.组成:熟半夏、广皮、甘草、白茯苓、熟苍术、厚朴。

(4)4.2.原方对照:熟苍术、厚朴、广皮、山栀、茵陈、淡豆豉。

(4)4.3.加:熟半夏、甘草、白茯苓 (4)4.4.减:山栀、茵陈、淡豆豉 (4)4.5.功效:胃家有水饮,胸满呕吐不渴者,饮伤肺则喘咳,饮伤胃则呕逆。

.. 44.6.来源:《症因脉治》卷二。

(4)5.相似度50%:家秘神术汤 (5)5.1.组成:熟苍术、防风、葛根、广皮、厚朴。

(5)5.2.原方对照:熟苍术、厚朴、广皮、山栀、茵陈、淡豆豉。

(5)5.3.加:防风、葛根 (5)5.4.减:山栀、茵陈、淡豆豉 (5)5.5.功效:外感风湿,口吐清水。

胡希恕:经方治疗胃病经验(附验案九则)

胡希恕:经方治疗胃病经验(附验案九则)

胡希恕:经方治疗胃病经验(附验案九则)胃病包括西医所说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神经官能症等等,西医在鉴别上有较细的特征区分。

如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食欲不振比较明显,多有胀满的感觉。

但胃神经官能症,精神情志的影响与症状的发生、变化相关性比较明显,而一般药物又不能减轻其症状,其往往还有头痛、头晕、心悸、无力等症状。

急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主症则有明显的疼痛。

不过,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痛,多以隐痛、胀痛、灼痛为主,并带有周期性或节律性(如食后或季节变化之际),两者甚至有出血症。

这些疾病,一般都有恶心、呕吐、嗳气、反酸、胀满、食欲不振、疼痛等症状。

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黄连(一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中医在鉴别区分上没有西医那么明确,但在辨证施治上却有其严格的规律性,这是必须用中医的辨证规律去理解和掌握的。

上述诸病,若以呕恶、下利(或便溏)、肠鸣、心下痞硬(满而不痛或闷胀发堵)为主,或兼其他证候表现如胃疼、食欲不振等,此类均以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主治之。

因三方都有半夏、干姜降逆逐饮止呕,黄芩、黄连解热除痞而止下利,胃气不振为客邪内饮的主因,故补之以人参,调之以大枣、甘草。

生姜泻心汤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黄连(一两),干姜(一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四两)其中生姜泻心汤更对嗳气、食臭有良效。

服生姜泻心汤后,或有吐利的瞑眩状态,此应提醒病家须知,不必惊慌。

如果恶心得厉害并牵扯到头痛(尤其是偏头痛)或胃疼得厉害,应加吴茱萸,实不异与吴茱萸汤之合方,效佳。

吴茱萸汤证以水气上冲波及头脑者最为对证,但胃有热时则不宜。

甘草泻心汤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黄连(一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其中甘草泻心汤对下利无度、日数十行,谷不化者,有速效。

旋覆代赭汤《伤寒论》旋复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炙甘草(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若以嗳气为主,有呃逆、泛酸之类,其和上面所言不同的是无肠鸣、下利,大便反干,但心下也发堵(心下痞硬),此类应主用旋覆代赭汤治之,因方中有生姜、半夏降逆止呕,人参补胃以治心下痞硬也。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三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三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三则
张卫星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杂志》
【年(卷),期】2014(49)8
【摘要】经方运用得法,每每效如桴鼓之应,兹举临证以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三则,与同道共享。

1四逆辈治久利患者伍某,女性,64岁。

家务。

2014年3月21日初诊。

诉腹泻,日解大便10余次已20余年,伴乏力1年余。

患者20余年前因饮食不慎,加之疲劳过度而引起腹泻,由于未曾及时就诊,
【总页数】2页(P599-600)
【作者】张卫星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中医院浙江丽水3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辨方证用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3则
2.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3.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
4.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
5.经方三步辨证法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杂志,2009,36(12):2095-2097.[3]田明,赵彦欣,徐强,等.桂枝加葛根汤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3,30(5):118-120.[4]王诗忠,黄龙生,陈少清,等.桂枝加葛根汤对椎间盘纤维环细胞蛋白多糖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1):2543-2547.[5]宋毅,黄尧,张志勇,等.夜交藤抗炎抑菌的实验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03,18(2):112-114.(本文承蒙李妍怡教授指导,特此谢忱!)通信作者:李妍怡,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中医院,Liyanyi800119@sohu.com*基金项目:李妍怡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4〕20号)收稿日期:2014-11-03;修回日期:2014-12-23(编辑颜冬)文章编号:1001-6910(2015)02-0034-02·名师高徒·辨方证用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3则丁红平(武汉市洪山区中医医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胡希恕先生积多年学验,提出“先辨六经,后辨方证”“方证是辨证的尖端”的经方运用思路与原则。

宗其用方思路,以半夏泻心汤治痞满、大柴胡汤治食管瘅、《外台》茯苓饮治泄泻案为例,详细分析辨识方证过程与用方施药细节,借此揭示辨识方证运用经方的临证思路在脾胃疾病辨治中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经方;思路;脾胃疾病/中医药疗法;验案;半夏泻心汤/治疗应用;大柴胡汤/治疗应用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志码:B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5.02.17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在伤寒学界独树一帜,创立了“八纲—六经—方证体系”,提出了“先辨六经,后辨方证”的用方思路,以及“方证是辨证的尖端”的独到见解。

笔者认真学习胡老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将其辨方证用经方的思路运用于临床脾胃病的治疗,兹举验案3则,介绍如下。

1半夏泻心汤案患者,女,67岁,2014年6月4日初诊。

主诉:胃脘胀满20d。

患者20d前感觉胃脘胀满,烧心,纳食减少,并逐渐加重,但凡饮冷食凉或进食辛辣则感胃脘不适,胃镜检查提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及埃索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治疗,未见明显好转。

现症:胃脘胀满,烧心,纳食减少,腹部畏寒,口干,乏力,大便数日1次,无口苦、四逆,舌淡红,舌面干,苔薄白,脉弱。

体征:上腹无压痛。

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

中医诊断:痞满。

中医辨证:脾胃虚弱,寒热错杂。

治宜益气健脾,平调寒热,消痞散结。

给予半夏泻心汤中药颗粒剂,处方:黄连3g,黄芩10g,干姜9g,清半夏12g,大枣10g,党参10g,陈皮12g,浙贝母10g,煅瓦楞子15g,炙甘草9g。

1剂/d,温开水冲服。

同时嘱患者禁食生冷、辛辣、油腻、刺激、不易消化之食物。

服药5剂,患者胃脘胀满、纳差、烧心、口干明显减轻,但大便难解,仍腹部畏寒,舌淡少津,苔薄白,脉弱。

上方去浙贝母、煅瓦楞子,加生白术18g,易干姜为12g。

继服5剂,患者烧心消失,腹部畏寒减轻,略感胃胀、口干,食欲较好,大便通畅,舌淡润,苔薄白,脉细无力。

二诊方去生白术。

再服5剂,患者诸症消失,舌淡润,苔薄白,脉细稍有力。

给予四君子汤7剂以善后。

按冯世纶教授认为厥阴病是半表半里的阴证,并指出其实质为“寒饮郁于半表半里,既不得出表,又不得入里,郁而化热,因呈上虚下寒、上热下寒之证”[1]。

本例患者上有口干、舌面干,乃上热无疑;中有心下痞满、纳差、乏力,下有腹部畏寒、大便不畅(非大便闭结),脉又见阴象,乃中虚下寒已显。

上热下寒,虚实并见,既非表之太阳、少阴,又非里之阳明、太阴,亦不是半表半里之少阳,唯属半表半里阴证之厥阴病最为恰当。

本例厥阴之痞证,无寒湿下注之“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非甘草泻心汤证,无胃气上逆之“干噫食臭”,非生姜泻心汤证,故笔者辨为半夏泻心汤证,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

方中辛温之半夏散结除痞,降逆止呕;辛热之干姜温中散寒;苦寒之黄芩、黄连泄热开痞;寒热错杂,缘于中虚失运,故以甘温之人参、大枣、炙甘草益气健脾。

全方寒热互用和其阴阳,辛苦并进调其升降,补泻兼施顾其虚实,寒去热清,升降复常,则痞满自除。

二诊时腹部畏寒无改善,提示下寒偏重,故适当增加干姜用量;便干,加大剂量生白术以温中健·43·中医研究2015年2月第28卷第2期TCMRes.February2015Vol.28No.2脾、生津通便。

三诊时寒热已除,转为太阴病,因脾气未充,故给予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善后。

2大柴胡汤案患者,女,39岁,2014年3月2日初诊。

主诉:泛酸、烧心1个月余。

患者近1个多月出现泛酸,烧心,胸闷,恶心,口苦,心烦,口服制酸药物等病情缓解不明显。

患者平素畏热。

现症:泛酸,烧心,胸闷,恶心,心烦,口干苦,精神、食欲尚可,睡眠差,大便干,小便正常,舌红,舌面干,苔薄黄,脉弦有力。

体征:剑突下按压抵抗有力。

西医诊断:胃食管反流病。

中医诊断:食管瘅。

中医辨证:少阳郁热,阳明腑实。

治宜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方用大柴胡汤,处方:柴胡15g,黄芩10g,山栀子10g,清半夏10g,白芍10g,大枣4枚,生大黄10g,枳实10g,生石膏30g,浙贝母15g,乌贼骨15g,生姜10g,炙甘草10g。

1剂/d,水煎服。

同时嘱患者禁食辛辣、油腻、刺激、不易消化食物,多食果蔬。

服药7剂,患者泛酸、烧心、胸闷、心烦、口干明显减轻,恶心、口苦消失,睡眠有所好转,大便略稀、1次/d。

上方去生石膏,减生大黄为6g。

继服5剂,诸症基本消失。

按本例患者口苦、胸闷、心烦、恶心、脉弦,但无肢冷便溏,属少阳郁热证;畏热、口干、便干、舌红、苔黄干,属阳明里实证;二者并见,辨为少阳阳明合病。

《伤寒论》第165条曰:“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患者剑突下按压抵抗有力可视为心下痞硬之轻症,加之无纳差与乏力,故非柴胡加芒硝汤证,而为大柴胡汤证。

大柴胡汤方中柴胡、黄芩和解清热,疏透少阳之邪;大黄、枳实内泻阳明有形之热结,并行气消痞;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半夏、生姜和胃降逆;大枣、生姜、甘草顾护脾胃。

全方既不悖单纯少阳病禁下原则,又可和解少阳,内泻里实,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

因畏热与口舌干,故加生石膏清泻阳明无形之热;热扰心神,加栀子清热除烦;泛酸、烧心突出,加乌贝散制酸以治标。

本例患者为实热证,故症状消失后无须善后治疗,嘱其合理饮食、调畅情志即可。

3《外台》茯苓饮案患者,男,35岁,2014年5月30日初诊。

主诉:腹泻1个月。

患者近1个月来腹泻,大便2 4次/d、半成形、色黄味轻,腹胀,有时较甚,泻后减轻。

曾口服补脾益肠丸等药,未见明显好转。

现症:腹泻,腹胀,泻后减轻,无腹部畏寒、恶心呕吐、泛酸烧心,无口干苦、四逆,精神、食欲一般,舌淡红、边有齿痕,苔白厚滑,脉弦。

体征:按压腹部感觉不适,肠鸣音活跃。

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征。

中医诊断:泄泻。

中医辨证:中气虚弱,湿阻气滞。

治宜益气健脾,利湿行气。

方用茯苓饮,处方:茯苓15g,苍术15g,党参10g,陈皮30g,枳实10g,清半夏15g,生姜10g。

1剂/d,水煎服。

同时嘱患者禁食生冷、辛辣、油腻、刺激、不易消化食物。

服药5剂,诸症明显减轻。

续服5剂,诸症已不明显,舌淡红,苔白、根部稍厚,脉缓。

给予四君子汤加砂仁7剂以善后。

按太阴病属里虚寒与里实寒。

里虚寒,纳运失职,一则气血津液生化乏源;二则水液不归正化,水湿痰饮内聚。

故气血津液亏虚证与水湿痰饮证均为太阴病。

本例患者无表证,虽脉弦,但无口干苦,非三阳病与少阴病;亦无寒热错杂表现,非厥阴病;故辨为太阴病。

根据患者便溏、腹胀、舌脉象和无畏寒肢冷的表现,考虑其中气虚弱,湿阻气滞,辨为《外台》茯苓饮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方曰:“《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全方由茯苓、白术、人参、陈皮、枳实、生姜组成。

因苍术苦温,燥湿功效优于白术,故临床常以苍术代替白术。

方中苍术、茯苓健脾利湿;党参益气健脾;陈皮、枳实行气开郁,调理中焦气机;生姜温中散寒。

本例患者因标象明显,故初诊用方消补兼施,但以消为主,加清半夏意在增强燥湿之力。

湿除气畅之后,投四君子汤加味益气健脾、固本收功。

4小结于六经方证而言,脾胃病可为单一的六经病、单一的方证,如案1与案3,但临床所见更多是六经的合病与并病、方证的复合与兼夹,如案2;因此,应严格遵循先辨六经、后辨方证的原则与程序,而非直接辨识方证,以避免犯方向性错误。

脾胃病多在里或半表半里,若为阴证(如太阴病、厥阴病、或太阴厥阴同病等),经治疗病情明显好转或症状消失之后,应补益中焦固本善后,以减少复发。

脾胃是饮食纳运之所,饮食对于脾胃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医者除治予药物之外,必须对患者进行合理饮食的宣教,方能取得更好疗效。

5参考文献[1]冯世纶,张长恩.解读张仲景医学———经方六经类方证[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302.收稿日期:2014-10-08;修回日期:2014-12-25(编辑颜冬)·53·中医研究2015年2月第28卷第2期TCMRes.February2015Vol.28No.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