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读书笔记(1)

合集下载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部分笔记中外新闻作品研究——colleen笔记《上海严寒》主题: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的工作得力,人民生活有所依,赞扬社会主义制度结构:今昔对比今——〉数据(没有冻死的人)昔——〉用一句诗带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对比————〉是因为民政局,教育局的工作得力语言:行文简洁洗练,用事实说话选材:选取老人和小孩,这样的社会弱势群体,更在突出政府的工作到位导语的作用:对比式,描写式导语1、有新意2、有深意(把原本的灾难为对人们产生损害反而是一道瑰丽的奇景)3、与前面形成对比,突出主题4、生动,有诗意,给文章奠定乐观基调臧克家诗的作用:1、用事实说话,可信度强 2、诗有利于消息的凝练 3、符合整篇文章的整体风格《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趣横生》主题:通过文章为了展现现今社会的大好景象,文化艺术事业生机勃勃,民族大团结,儿童文化教育受到重视结构: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以作画为线索展开全文语言:简洁,平实,通俗易懂表现手法:老幼结合,场面生动,富有立体感《访“葡萄常”》主题: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对手工艺人的影响不是毁灭性的而是建设性的。

新社会为他们带来了新天地。

语言:行云流水,不事雕饰,朴实平易,娓娓而谈结构:主线:作者的认识 (听说——〉见到——〉交谈——〉祝福)辅线:社会变迁、姐妹命运变迁、技术变迁文中穿插的画堂春词特色:前瞻和预示,预示未来,突出主题(以常家为代表的手工艺人生活的改观)作用:画龙点睛,增加文章的艺术色彩《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结构分析——个人作业仅供参考本文从纵横两方面同时入手,双管齐下。

纵向以时间为序,着力描写2月2日到2月3日连天间北京、山西两地为抢救山西61名食物中毒的民工而展开的救援活动。

纵向结构用小时连接,体现了时间的紧迫,突出了参与救援行动的人们急他人之所急,争分夺秒,不遗余力奉献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中华民族人民上下一条心的感人情怀。

文章中多次出现“就在同一时间”体现了救援工作的紧张激烈,在同一时间内两地人民为了61个阶级弟兄忙碌奔波的感人情景进一步突现了救援工作分秒必夺的紧迫氛围,以纵向时间为链,使文章逻辑条理清晰,方便读者阅读而且环环相扣,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自考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整理笔记

自考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整理笔记

名词解释:1.英雄史诗:史前时期,东西方很多民族都创造出规模宏伟的史诗。

最著名的有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古印度的《摩科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

这些史诗往往是由作者根据本民族发生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口头流传下来的传说、歌谣加工、整理、创作而成。

它们都是长篇叙事体诗歌,主题庄严崇高,风格古朴自然,文化内蕴深广丰厚,其主要任务是被视为决定整个部落、民族或人类命运的英雄甚至近似神灵的人物,因为这类作品被后人称为“英雄史诗”,在文学史上占据着极为尊崇的地位。

2.荷马史诗:是古希腊史前时期形成的英雄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

史诗的作者据传为盲诗人荷马,现在一般认为是古希腊长期流传的关于特洛亚战争的英雄传说的总结。

荷马史诗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人们了解古代希腊的历史资料,而且被誉为欧洲史诗的典范,并为以后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3.荷马问题:古希腊英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的作者荷马,被后人称为伟大的诗人、语言学家、社会学家等,备受世人关注。

从古希腊至今,人们围绕荷马有无其人、他的生平和创作以及两部史诗的形成问题,展开持续激烈的争辩,形成了一大专门学问,即欧洲文学史上所谓的“荷马问题”。

现在专家一般认为,荷马史诗是古希腊长期流传的关于特洛亚战争的英雄传说的总结,而荷马可能是史诗最初或者最好的综合加工者。

4.“俄狄浦斯情结”: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方法来研究《俄狄浦斯王》一剧,并用俄狄浦斯的名字来表示男性从童年便有“恋母仇父”的性本能,即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从“范性论”出发,对《俄狄浦斯王》做出了完全违背意愿的解说,既不科学,也不符合文明社会人类的实际。

5.“文人史诗”:这个称谓乃是与以荷马史诗为代表的“原始史诗”相对应而来的,最早指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

因为荷马史诗尽管有荷马的加工、编辑、升华,但基本创作来自民间,故别具一种粗犷、自然、浑朴、有力的特质。

自考本科中外新闻作品研究小抄作品部分.doc

自考本科中外新闻作品研究小抄作品部分.doc

一、外国新闻作品分析:1.分析《日本签字投降》一、作者简介:霍墨·比加特: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著名记者,在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写的报道,曾报道过太平洋战争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先后两次获得过普利策奖,他的报道以生动详实著称,同时又是一名有名的“写作快手”。

二、报道特色:——“寓观点于事实之中”▪这是记录在世界重大历史事件的新闻名篇。

▪通篇都是客观叙述,用事实说话,捕捉细节▪冷静客观的描写,体现日本帝国的没落,世界强国地位的失去。

▪作者不直接评论,透过细节描写传达思想,将观点和倾向体现在对事实的取舍中三、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手法▪细致描写了五个人物▪着重对日本外相重光葵的细节描写思考:结合此文,试述外国记者“寓观点于事实之中”的报道特色。

2.分析《火葬——甘地永存》一、写作特色:▪语言凝练、传神*介绍事件背景——描写人们吟唱经文——描写送葬队伍的不同阶层二、结构特色▪以火葬为线索*火葬的背景——火葬开始——火葬仪式——火葬结束▪围绕火葬这一中心事件,把人们对于甘地的爱戴之情传神地表现出来,通过火葬经过的描写,将各阶层人们的不同表现用事实叙述,全文融为一体,前后有序三、对观察性报道手法的运用▪既像一则消息,又像一则目击记▪观察准确,写的传神简练▪对各阶层送葬人们的描写3.分析《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一、引用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及作用:▪多次引用两位宇航员的话:用他们的切身感受真实向读者再现登月的情景,增强报道的客观性、可信性和权威性,使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这一事件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更形象、生动。

——“用事实说话”胜过直接评论二、“一句话导语”的重要性▪一句简单的导语把新闻事件中最重要、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事实呈现给读者。

▪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及时、充分地向人民群众报道他们欲知、和应知的新闻三、记者具有高度新闻敏感思考:结合此文,说明记者具有高度新闻敏感的重要性。

4. 分析《周恩来总理逝世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一、作者简介:比昂尼克:法新社前驻北京首席记者二、抓住的两个人物镜头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新闻作品选读笔记

新闻作品选读笔记

第一讲新闻作品分析概说一、新闻与新闻作品分析1、新闻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事实说、报道说、传播说、信息说、手段说、反常说事实说:这里所说的事实是指具体事件、而最近的限制是指它区别于旧闻的特点报道说: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传播说: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王中《辞海》)信息说: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宁树藩)手段说:新闻是报道或评论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甘惜芬)反常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博加特)2、媒体新闻媒体新闻:由一定的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事实新闻的特性:是新鲜的事实、新发生的、新变动的、新发现的、被披露的、新预测的媒体新闻的特性:(1)真实性(2)新鲜性(3)公开性(4)服务性另外还有广泛性、连续性、时限性新闻与媒体新闻的主要区别:人际间的信息传递一般没有厉害关系,但新闻媒体的控制者具有特定的评价立场,尤其是政治立场、因而传播的新闻在不同程度上带有倾向性、新闻中包括媒体新闻,媒体新闻具有自身的个性,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3、新闻作品分析是对新闻媒体公开发布的新闻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即通过对新闻作品的新闻特性的发掘与分析来判断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的大小的活动对象是媒体新闻、新闻价值与社会效果、社会成因与表现手法、社会背景与历史原因,写作的特色与表现手法、编排、文字、独特形式、采写心理、新闻主体的特征——新闻事实本身及对其的认识和把握,事实决定优劣,事实必须具备新闻价值、观点和立场倾向性是否符合人民大众的整体利益,事实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二、新闻作品分析的目的和任务1、新闻价值(1)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素质的总和(2)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真实性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2、新闻作品分析的目的新闻作品分析需要针对采写、编辑、作品、受众完整的新闻活动,其目的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中:(1)评价作品的新闻价值(基本目的)(2)启迪记者、编辑的新闻实践(3)引导受众鉴赏3、新闻作品分析的任务(1)正确的分析和评价新闻作品,揭示其新闻价值所在,引导受众鉴赏,促进记者采写水平的提高(2)科学地总结新闻采访和写作的经验、教训、研究新问题、新现象、探讨新闻报道的客观规律、完善和繁荣当代的新闻采写理论(3)积极开展对新闻作品的分析与评价活动,有利于提高新闻从业者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三、新闻作品分析的性质、特点和作用1、新闻作品分析的性质(1)新闻作品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2)研究对象为新闻实践活动的产品——新闻作品,任务是衡量新闻作品的价值高低(3)包括对新闻作品的阅读和赏析(4)事实成为评判新闻作品的关键性因素(5)任务是衡量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的大小,并对倾向性是否符合人民大众的整体意义2、新闻作品分析的作用新闻作品分析,是新闻作品、从业者与广大受众间的中介,阐释作品,反馈社会接受情况,使新闻从业者了解实际效果和作用。

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xx年xx月xx日•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方法•中外新闻作品概述目录•中外新闻作品比较分析•结论和建议•参考文献01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国内外对于新闻作品研究的现状,包括已经完成了哪些研究,研究的成果和不足之处等。

要点一要点二新闻作品的特点阐述新闻作品的特点,包括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以及这些特点在中外新闻作品中的体现。

自考新闻教育的现状分析自考新闻教育的现状,包括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以及中外新闻教育的差异。

要点三03增强中外新闻交流通过对中外新闻作品的研究,可以促进中外新闻交流,增进中外新闻界的相互了解和学习,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

01推进中外新闻作品研究通过对中外新闻作品的研究,可以推进新闻学的学科发展,丰富新闻学的理论体系,为新闻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02提高自考新闻教育质量通过对自考新闻教育的现状分析,可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自考新闻教育的质量。

02研究目的和方法研究目的探讨中外新闻作品的特征和差异研究新闻作品与跨文化传播的关系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新闻作品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力了解中外新闻作品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研究方法对中外新闻作品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了解其语言特征、报道风格、叙事手法等。

文本分析法对比中外新闻作品在相同事件或话题下的报道方式、角度和深度等方面的差异。

对比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读者对中外新闻作品的阅读体验和反馈,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实证研究法搜集与中外新闻作品相关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和综述,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文献综述法03中外新闻作品概述背景与发展中国新闻作品在不断发展与演变中,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其形式和内容都在不断丰富和拓展。

中国新闻作品概述特点与优势中国新闻作品通常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关注社会热点,报道客观准确,同时注重人文关怀,为受众提供多样化的信息。

自考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整理笔记

自考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整理笔记

名词解释:1.英雄史诗:史前时期,东西方很多民族都创造出规模宏伟的史诗。

最著名的有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古印度的《摩科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

这些史诗往往是由作者根据本民族发生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口头流传下来的传说、歌谣加工、整理、创作而成。

它们都是长篇叙事体诗歌,主题庄严崇高,风格古朴自然,文化内蕴深广丰厚,其主要任务是被视为决定整个部落、民族或人类命运的英雄甚至近似神灵的人物,因为这类作品被后人称为“英雄史诗”,在文学史上占据着极为尊崇的地位。

2.荷马史诗:是古希腊史前时期形成的英雄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

史诗的作者据传为盲诗人荷马,现在一般认为是古希腊长期流传的关于特洛亚战争的英雄传说的总结。

荷马史诗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人们了解古代希腊的历史资料,而且被誉为欧洲史诗的典范,并为以后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3.荷马问题:古希腊英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的作者荷马,被后人称为伟大的诗人、语言学家、社会学家等,备受世人关注。

从古希腊至今,人们围绕荷马有无其人、他的生平和创作以及两部史诗的形成问题,展开持续激烈的争辩,形成了一大专门学问,即欧洲文学史上所谓的“荷马问题”。

现在专家一般认为,荷马史诗是古希腊长期流传的关于特洛亚战争的英雄传说的总结,而荷马可能是史诗最初或者最好的综合加工者。

4.“俄狄浦斯情结”: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方法来研究《俄狄浦斯王》一剧,并用俄狄浦斯的名字来表示男性从童年便有“恋母仇父”的性本能,即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从“范性论”出发,对《俄狄浦斯王》做出了完全违背意愿的解说,既不科学,也不符合文明社会人类的实际。

5.“文人史诗”:这个称谓乃是与以荷马史诗为代表的“原始史诗”相对应而来的,最早指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

因为荷马史诗尽管有荷马的加工、编辑、升华,但基本创作来自民间,故别具一种粗犷、自然、浑朴、有力的特质。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作品六十六篇分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作品六十六篇分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作品六十六篇分析《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作品六十六篇分析(一)、消息25篇一、《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P85新闻素描,题材重大,场面热烈,报道及时。

文,运用粗线条的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由面到点,点面结合,既展示全貌,又刻画动人细节的表现手法。

文后半部分有几处间接议论和直接议论。

1945年8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

二、《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P87人物新闻,人物对话的运用是该文的写作特色。

新华社一九四七年二月七日电。

三、《中原我军占领南阳》:P88消息。

文,高屋建瓴,纵览全局,善于从本质上、总体上、发展趋势上把握事物的鲜明特色。

背景材料是此文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烘托深化了该文的主题。

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首尾贯通是该文的写作特色。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五日电。

四、《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长江》:P91消息。

它记载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一件重大史实。

精炼扼要、气势雄伟是它的特点。

既有事实的清晰叙述,又有清净的概括描写是它的写作特色,层层紧扣的布局安排。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电。

五、《上海严寒》:P93短消息,通过十年前和十年后的典型事例表现新旧两个社会的对比。

导语中有景物描写。

文,行文简洁洗练、用事实说话、作者尽量不发或少发议论的写作技巧和表现特色。

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二日。

六、《分清主流与之流莫把“开头”当“过头”》:P94新闻述评。

有述有评、评述结合的特点。

文以1979年我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政治形势和社会背景,认识这一主题的重要性和深刻性。

一九七九年五月十六日《人民日报》。

七、《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笔横生》:P97人物新闻。

文写的妙趣横生,生动活泼,详略得当,以作画为线索。

文,背景材料作用是表现人物成长、深化主题。

一九七九年是十月十日《文汇报》。

八、《从邮局看变化》:P99消息。

角度独特、构思巧妙、小中见大为其特色。

对比事实、特出主题为其写作特色。

运用了对比式导语。

中外新闻史复习笔记整理

中外新闻史复习笔记整理

名词解释: (1)1. 定本制度: (1)2. 廉价报纸: (2)3. 实务文体(新民体): (2)4. 黄色新闻: (2)5. 普利策: (2)6.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3)解答题 (3)1. 对普利策的评价: (3)2. 简述新记《大公报》的办报方针: (4)3. 简述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务文体的产生及特点 (4)论述题 (5)1.比较《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5)2.简述外报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

(5)其他相关内容 (6)1. 西方最早的几大通讯社: (6)2. 廉价报纸 (6)兴起原因: (6)特点: (7)3.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7)4. 《新青年》: (7)5. 黄色新闻: (8)6. 普利策和《纽约世界报》: (9)7. 本杰明.戴伊和《纽约太阳报》: (9)8. 劳森和《每日电讯报》: (10)9. 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 (10)10.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11)11. 王韬 (11)名词解释:1.定本制度:邸报:邸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在统治阶级内部发行属官方报纸。

邸报始于唐,盛于宋,衰于元,复兴于明,结束于晚清。

封建官报在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称为“邸报”、“朝报”、“邸钞”、“进奏院状”、“状报”,“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

“邸报”的发行机构是各地派驻首都的进奏院。

“邸报”的发行制度:门下省编定,给事中判报,通过进奏院的各地进奏官“报行天下”。

“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

“邸报”的新闻发布工作受到封建政府当权派的严密控制。

宋朝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

(新闻检查制度。

公元999年。

为控制新闻发布,进奏院要把编好的样本送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叫“定本”)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板印刷。

全国2008年4月高教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全国2008年4月高教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全国2008年4月高教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第一篇:全国2008年4月高教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全国2008年4月高教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全国200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课程代码:0066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l.“从作者那里接受事实,而不是接受意见”这一观点是胡乔木在下列哪一篇文章中提出的?()A.《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B.《人人要学会写新闻》C.《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D.《整顿党的作风》2.新闻作品中最主要、最常见的体裁是()A.通讯B.消息C.特写D.新闻评论3.《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的作者是()A.邹韬奋B.黄远生C.邵飘萍D.范长江4.下列作品中不属于深度报道的是()A.《红色的警告》B.《绿色的悲哀》C.《别了,“不列颠尼亚”》D.《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5.《生命的支柱》被认为是上世纪80年代所有报道张海迪的人物通讯中最成功的一篇,该报道刊载于()A.《人民日报》B.《中国青年报》C.《光明日报》D.《北京日报》6.真实准确、迅速及时、针对性与指导性等要求,是新闻作品的()A.客观性要求B.主观性要求C.共性要求D.个性要求7.在新闻作品研究过程中,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之间的关系是()A.求同思维是求异思维的前提与基础B.求异思维是求同思维的前导C.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是同时共存的D.求同思维是根本,求异思维是提高8.《醒来,铜陵!》的体裁是()A.消息B.通讯C.特写D.深度报道9.在新闻作品中,用来对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事实情节、环境现场等作具体描绘及刻画的表现手法是()A.议论B.描写C.说明D.叙述10.下列关于设置悬念这一表现手法的评价,其中正确的是()A.设置悬念之后,应该在作品中给出答案B.这一表现手法可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因此在新闻作品中应尽可能多地运用C.这一表现手法在消息中较为常见,而在特写中则运用较少D.这一表现手法最大的优点在于使新闻报道的语言更为活泼,更为多样化11.西方所谓“综合分析式报道”属于下列哪一种大的报道范畴?()A.述评式报道B.解释性报道C.通讯报道D.揭露性报道12.按照西方的说法,时效性强、比较重要的事情报道属于()A.事件性新闻B.时事新闻C.动态新闻D.硬新闻13.下列关于“倒金字塔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这种结构产生于西方新闻界B.它是以重要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的顺序来安排新闻中的各项事实C.已经成为消息写作的比较固定的结构模式D.它的长处在于可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14.下列新闻史上著名的报道不是由美国媒体发表的是()A.《赫鲁晓夫辞职》B.《法院的失序》C.《城市的耻辱》D.《藏匿的数十亿美元与社会**的征兆》15.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是()A.客观性原则B.接近性原则C.重要性原则D.党性原则16.新闻敏感属于记者的()A.知识素养B.专业素养C.道德素养D.理论素养17.曾经开展“关广梅现象”的讨论,当时在我国引起巨大反响的报纸是()A.《经济日报》B.《人民日报》C.《光明日报》D.《解放日报》18.下列记者类型中,不可取的一种类型是()A.新闻型记者B.作家型记者C.学者型记者D.摘抄型记者19.《中原我军占领南阳》的作者,还写了下列哪一篇新闻作品?()A.《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B.《上海严寒》C.《日本签字投降》D.《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20.新闻名篇《奥斯威辛没有新闻可写》原载于()A.《华盛顿邮报》B.《卫报》C.《泰晤士报》D.《纽约时报》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简单评析第一部分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简单评析第一部分

延安庆祝⽇本⽆条件投降 新闻素描 题材重⼤,场⾯热烈,报道及时。

表现⼿法:粗线条的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由⾯到点,点⾯结合,既展⽰全貌,⼜刻画动⼈细节。

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 ⼈物新闻 写作特⾊:⼈物对话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解放战争时期⽑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篇消息。

不仅报道了事实,⽽且深刻揭⽰了敌败我胜的必然趋势。

写作特点: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层层深⼊,⾸尾贯穿。

背景材料起到了突出事件的新闻价值,烘托深化主题,增强新闻的知识性的作⽤。

我三⼗万⼤军胜利南渡长江 ⽑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消息,记载了我国新民主主义⾰命⼀件重⼤史实。

写作特⾊:清晰的事实叙述,概括的情景描写。

本⽂特点:精练扼要,⽓势宏伟。

⽑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我三⼗万⼤军胜利南渡长江》,以其⾼超的语⾔驾驭能⼒,展现了我军当时渡江的雄伟⽓势,可谓精辟的语⾔和⾼深的思想相得益彰的典范。

上海严寒 短消息 写作特点:⾏⽂简洁洗练、⽤事实说话、不发或少发议论。

分清主流与⽀流莫把“开头”当“过头” 新闻述评 写作特点:有述有评、评述结合。

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趣横⽣ ⼈物新闻 结构特点:以作画为线索,贯穿全篇。

从邮局看变化 消息 特点:⾓度独特、构思巧妙、⼩中见⼤ 写作特⾊:通过对⽐事实突出主题。

《从邮局看变化》成功地运⽤了对⽐⼿法,消息从头⾄尾⼏乎都贯穿了对⽐,⽽且对⽐强烈,很有说服⼒。

在概括对⽐之后,接着列举事实进⾏具体对⽐,从邮局这个“窗⼝”,⼩中见⼤,⽣动有⼒地说明了由于贯彻落实党的⼗⼀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针、政策,我国的经济形势发⽣了可喜的变化。

经济学家赶集 ⼗⼀届三中全会后较早的关于时常经济的报道。

写作特点:以⼩见⼤,反映深刻⽽且有重⼤意义的主题,成功的运⽤动词。

运载⽕箭飞跃万⾥长空 由四篇短消息组成的连续报道。

报道我国第⼀枚运载⽕箭发射实验成功这⼀举世瞩⽬的重⼤事件。

写作特点:现场感强。

枫桥兴会扶桑客⼦夜钟鸣百⼜⼋ 外事活动的动态新闻 特点:题材新颖,内容富有情趣。

自考“中外新闻作品分析”资料(1)

自考“中外新闻作品分析”资料(1)

问答题部分 1. 为什么研究新闻作品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2. 为什么新闻作品研究者要以马列主义、⽑泽东思想、邓⼩平理论为指导? 3. 对改⾰开放以来,新闻报道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新创造、应该本着什么原则进⾏研究? 4.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 为什么研究新闻作品应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6. 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7. 为什么在评析新闻作品时,⾸先要从政治上,对它做出评析? 8. 什么是社会主义新闻⼯作者的“新闻本源观”?为什么必须坚持这个观念? 9. 什么是新闻的真实性? 10. 解释“新闻”之“新”的含义? 11. 怎样理解新闻的重要性? 12. 怎样在新闻中体现“新闻必须⽤事实说话”? 13. 新闻语⾔的特点是什么? 14. 什么是新闻作品结构? 15. 怎样看待改⾰开放以来新闻写作的发展变化? 16. 研究新闻作品为什么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 17. 怎样联系时代背景研究新闻作品? 18. 你怎样理解时代对新闻作品的形式上的影响?(举例) 新闻⽂体是反映社会⽣活的⼀种形式。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化背景、不同的阅读⼼理和阅读习惯,对新闻⽂体有不同的要求。

例如导语,在近代报刊创⽴之初,消息没有什么特殊的结构形式,只是按照事件发⽣的时间顺序将新闻事实记录下来,这样,最终要、最新鲜、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的布道突出。

到19世纪中期,美国爆发南北战争,⼈们急于了解瞬息万变的战争情况,许多报纸为了抢发新闻,争取读者,争取利⽤电报发稿,把主要新闻事实放在开头部分,快速传播出去,于是出现了导语。

早期的导语,时、地、⼈、事、因要素俱全被称为第⼀代导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节奏的加快,20世纪30年代后,⼜出现了突出最有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们兴趣的部分要素的第⼆代导语。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闻写作突破了“倒⾦字塔”式的结构,向⾃由式、灵活多样的形式发展,导语也越来越多样,出现了间接导语、退缓式导语、复合式导语等许多新形式。

(完整word版)中外新闻史笔记整理

(完整word版)中外新闻史笔记整理

新闻传播的起源一口头传播时代语言的产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特点:以口头语言传播为主,非语言传播为辅。

由于口语传播有局限性: 1.传播范围有限 2.导致新闻失真为了弥补口语传播不足,产生了以下3种非语言传播。

1 标记传播是指借助一定的物体或符号为载体,传递或保存音讯的传播方式,结绳记事。

2 声光传播是指以声音和光线为传递信息载体的传播方式,烽火报警,击鼓传讯。

3 图式传播是指用简单的书写符号或图形来表达意思,传递音讯,记载事实的传播方式。

二手写传播时代文字的诞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二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人类原始时代的结束,文明时代的开始,并为手写新闻传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罗马:公元前59年《每日纪事》尤里乌斯•凯撒公元前6年《每日纪闻》屋大维报道内容:帝国政事、战争消息、刑事案件、名人言论、宗教活动、议会记录等。

中国:汉代:邸报→唐代:进奏院状→宋代:定本制度小报欧洲文艺复兴:Venice Gazette威尼斯小报法国在15世纪《偶然》《小报》刊载新闻和论战文章近代报刊的萌芽与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一近代报业出现的历史条件1.印刷术的发明为印刷新闻传媒奠定了基础,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三座里程碑。

2.社会信息需求的旺盛。

(环球航行,全球市场与殖民,文艺复兴,宗教改革)3.近代邮政制度的建立。

二定期刊物的出现时间上最早德国1615年艾格诺尔佛•莫尔(德国报业之父)《法兰克福新闻》(世界新闻史上第一家真正的报纸)英国1621年8月13日第一家定期刊物《每周新闻》(尼古拉斯•鲍尔尼和托马斯•艾克尔)1665年《牛津公报》后改名为《伦敦公报》(作为政府公报一直发行至20世纪)1704年丹尼尔•笛福(英国报业之父)《评论》周刊(政论杂志的鼻祖)三日报德国1656年蒂莫泰斯•里兹赫《新到新闻》(世界上第一家日报)1660年莱比锡印刷局长《莱比锡新闻》(世界上第二家日报)英国1702年3月11日爱德华•马莱特《每日新闻》(第一个提出客观报道)1730年真诺《每日广告报》(第一张现代新型日报)法国1777年元旦巴黎《法国新闻》(法国第一家日报)集权主义报业集权主义报业理论思想来源:柏拉图,中国的韩非子,文艺复兴时代的马基雅里(集大成者)。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作品分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作品分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作品阅读分析部分(通讯等)1.华美窗帷的后面(风貌通讯邹韬奋、通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揭示了华美窗帷后没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脓疮”,至今对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仍有意义。

语言风格:文字具体生动,平易近人,带着辛酸的幽默写资本社会的世态炎凉,对劳苦大众寄以深切的同情。

表现特色:选材典型、因小见大。

2.祁连山北的旅行(节录)(通讯范长江、题材重大,材料翔实,视野开阔,内容深刻。

语言风格:写景状物,具体生动;评人论事,舒卷自如,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

3.桌上的表(通讯张明、特点:由小见大、角度不一般化。

结构特色:有条不紊、叙事紧凑、首尾呼应。

4.访“葡萄常”(人物专访邓拓、通过软枝葡萄百年兴衰的历史,展示常家五姑侄的坎坷命运,具有很前感到新闻性和历史纵深感。

特点:因人写事,缘事写人。

语言风格:行云流水、不事雕饰、朴实平易、娓娓而谈。

)5.春夜(意境优美的新闻特写,动人的抒情诗。

特点:写领袖人物时另辟蹊径、独具匠心、不落俗套、别开生面。

写作手法:优美清新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描写,对人物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的细致刻画。

)6.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事件通讯中国青年报记者(有时会考选择题)特点:纵横式结合的结构形式,现场描述、于叙事中写人。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报道的是一个头绪纷繁的感人事件,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的崇高精神。

这篇通讯采用了时空结合的结构形式,即纵横式结合的结构形式。

以时间的进展为纵向线索,同时又一空间的变化为横向线索,把发生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事情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做到时空结合,纵横交错,引人入胜。

通讯中虽涉及的部分、单位不少,又人多事杂,叙事却有条不紊;虽事件经过波澜起伏,却变而不乱,衔接自然。

整篇通讯把复杂的事件交代得清晰明了,出色地展现了这种结构形式多彩多姿的特色。

7.英雄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中国登山队员突破人类登山史上90年来未能突破的难关。

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核心考点

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核心考点

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核心考点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新闻素描题材重大,场面热烈,报道及时。

表现手法:粗线条的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由面到点,点面结合,既展示全貌,又刻画动人细节。

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人物新闻写作特色:人物对话中原我军占领南阳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

不仅报道了事实,而且深刻揭示了敌败我胜的必然趋势。

写作特点: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首尾贯穿。

背景材料起到了突出事件的新闻价值,烘托深化主题,增强新闻的知识性的作用。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消息,记载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一件重大史实。

写作特色:清晰的事实叙述,概括的情景描写。

本文特点:精练扼要,气势宏伟。

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其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展现了我军当时渡江的雄伟气势,可谓精辟的语言和高深的思想相得益彰的典范。

上海严寒短消息写作特点:行文简洁洗练、用事实说话、不发或少发议论。

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新闻述评写作特点:有述有评、评述结合。

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趣横生人物新闻结构特点:以作画为线索,贯穿全篇。

从邮局看变化消息特点:角度独特、构思巧妙、小中见大写作特色:通过对比事实突出主题。

《从邮局看变化》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消息从头至尾几乎都贯穿了对比,而且对比强烈,很有说服力。

在概括对比之后,接着列举事实进行具体对比,从邮局这个“窗口”,小中见大,生动有力地说明了由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经济学家赶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较早的关于时常经济的报道。

写作特点:以小见大,反映深刻而且有重大意义的主题,成功的运用动词。

运载火箭飞跃万里长空由四篇短消息组成的连续报道。

报道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实验成功这一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

写作特点:现场感强。

枫桥兴会扶桑客子夜钟鸣百又八外事活动的动态新闻特点:题材新颖,内容富有情趣。

自考复习专题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之作品简单评析

自考复习专题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之作品简单评析

自考复习专题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之作品简单评析例如导语,在近代报刊创立之初,消息没有什么特殊的结构形式,只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将新闻事实记录下来,这样,最终要、最新鲜、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的布道突出。

到19世纪中期,美国爆发南北战争,人们急于了解瞬息万变的战争情况,许多报纸为了抢发新闻,争取读者,争取利用电报发稿,把主要新闻事实放在开头部分,快速传播出去,于是出现了导语。

早期的导语,时、地、人、事、因要素俱全被称为第一代导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节奏的加快,20世纪30年代后,又出现了突出最有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部分要素的第二代导语。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闻写作突破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向自由式、灵活多样的形式发展,导语也越来越多样,出现了间接导语、退缓式导语、复合式导语等许多新形式。

以通讯为例,19世纪30年代,我国境内开始有了近代中文报纸。

早期报纸上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报道”,大都是几十字、百把字的短稿,采取客观的口吻,简短概括的介绍人物和事件,极少有详尽的文字叙述,似今天的简讯之类。

随着社会对信息日益增长的需要,人们对那些重大事件、有趣见闻等,已不满足于简略的报道,而要求有详尽的记述,因而逐渐出现了通讯这种体裁。

早期的通讯以纪实性通讯和旅游考察通讯居多,后来人物通讯和故事通讯也大量出现。

50年代大量出现工作通讯和深度报道。

19.以通讯这种文体的变化为例,谈谈文体变化与时代需求的关系?(举例)以通讯为例,19世纪30年代,我国境内开始有了近代中文报纸。

早期报纸上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报道”,大都是几十字、百把字的短稿,采取客观的口吻,简短概括的介绍人物和事件,极少有详尽的文字叙述,似今天的简讯之类。

随着社会对信息日益增长的需要,人们对那些重大事件、有趣见闻等,已不满足于简略的报道,而要求有详尽的记述,因而逐渐出现了通讯这种体裁。

早期的通讯以纪实性通讯和旅游考察通讯居多,后来人物通讯和故事通讯也大量出现。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阅读分析部分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阅读分析部分
外事活动的动态新闻
特点:题材新颖,内容富有情趣。
背景材料对表现中日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友好往来和突出新闻主题均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12 、学习南京市绿化经验要注意三点不足之处
经验性消息
写作特色:据实、写实。
经验性消息的价值在于它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实用性、可借鉴性强。
13 、一本充满自我批评精神的新书
4 、访“葡萄常 ”
人物专访 邓拓
通过软枝葡萄百年兴衰的历史,展示常家五姑侄的坎坷命运,具有很前感到新闻性和历史纵深感。
特点:因人写事,缘事写人。
语言风格:行云流水、不事雕饰、朴实平易、娓娓而谈。
5 、春夜
意境优美的新闻特写,动人的抒情诗。 梅阡
特点:写领袖人物时另辟蹊径、独具匠心、不落俗套、别开生面。
《相思正是吐黄时》报道的是台湾民众赴祖国大陆探亲的情景。从表面看,这篇通讯突出的特点是借用散文笔法,缘物寄情,富有文采。深入研究,才真正理解作品中每一个情节和细节,每一段抒情和描绘,无不紧扣“血浓于水,两岸一家”的骨肉亲情。记者始终将自己炽烈的感情融于笔尖,抱含真情描绘了一群回家探亲心情最为迫切的台湾同胞那种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不失时机地宣传了我国政府关于台湾来去自由的对台政策,文中人、景、理、情交织融合,意蕴含蓄、深远,感情浓烈饱满,读之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25 、别了,“不列颠尼亚”
消息
写作特点:现场描写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的叙事特色;安排有序、繁简得当的结构布局。

1 、华美窗帷的后面
风貌通讯 邹韬奋
通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揭示了华美窗帷后没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脓疮”,至今对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仍有意义。
语言风格:文字具体生动,平易近人,带着辛酸的幽默写资本社会的世态炎凉,对劳苦大众寄以深切的同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读书笔记(1)-自考串讲笔记I 新闻作品研究概论部分第一章新闻作品研究的原则1、研究新闻作品应遵循哪些原则?一、要有正确的知道思想;二、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掌握新闻作品特点;四、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五、将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

2、研究新闻作品为什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作为社会现实最新反映的新闻作品,其报道内容繁杂多样。

一篇新闻作品,从采集制作到面向社会公开传播,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因此,研究新闻作品,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这是新闻作品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

新闻作品研究者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对研究新闻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是我们在研究和评析新闻作品时保持清醒的头脑,给读者阅读新闻作品以正确的引导。

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那么我们分析、研究新闻作品,就会迷失方向,难以对新闻作品作出正确恰当的认识和评价。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贵在深刻理解和善于应用。

我们在研究新闻作品时,必须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新闻作品和新闻工作者的采写实践进行认真的分析思考。

要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

3、如何做到“坚持实事求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严格地以客观事物为依据,从新闻作品的实际出发。

无论是对新闻作品内容的分析,还是对新闻报道表现形式的评判;无论是对记者采写实践的考察,还是对作品社会效果的认识,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新问作品的实际出发,研究者还必须努力克服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

不能迎合别人的意图,随声附和,陷入盲从,不能搞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以主观框框代替对新闻作品的客观分析。

4、新闻作品的特点?一、就新闻作品的内容而言:①真实;②新鲜;③迅速及时;④具有重要性。

二、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上:①新闻语言的客观性;②新闻语言必须简练、通俗、生动,易于群众接受;③新闻结构,力求有利于准确报道事实,表达作者思想观点和便于读者阅读;④表现手法,灵活多样;⑤在风格上,新闻作品应力求多样化。

5、新闻真实性的含义及要求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对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各种客观事实的如实反映。

先有事实,后有新闻。

真实是新闻与生俱来的属性,是新闻的生命和力量所在。

新闻的真实性,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新闻中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完全符合客观事实。

二、新闻中概括的事实必须准确,不呢功能夸大缩小,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要实事求是地概括事实的全貌,完全同事实一致。

三、在总体上和相互联系上符合客观事实,不仅要注意具体事实的真实准确,还要注意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

6、研究新闻作品为何要了解新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研究新闻作品,在认真剖析每篇具体作品的同时,还应尽可能把它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分析、比较、衡量,做到既有“点”上的了解,又有“面”上的把握。

新闻是时代的产物,与它所产生的时代有最密切、最直接的联系。

优秀的新闻作品,大都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记录了它所产生的哪个时代的生活和斗争。

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所产生的时代,对研究新闻作品是大有裨益的。

联系时代背景研究新闻作品,首先,应从新闻作品的社会内容、社会影响方面,考察它与时代的关系;其次,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社会需要。

新闻作品对事实的评价取舍,自然也有不同时代特征;再次,时代对新闻作品的影响,不仅反映在内容,也反映在它的表现形式上。

新闻文体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它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

各种新闻题材正是在之中发展变化中不断丰富起来的。

最后,新闻作品的语言文风,也同样留下时代的印记。

7、为何要将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一篇新闻作品,从采集、制作到面向社会公开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的好坏优劣,既受内部构成因素的影响,也受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在实事求是地研究新闻作品本身的同时,拓宽思维空间,把事业扩展到与之有关的其他方面,如采制者、采写过程、传播效果等,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是完全必要的。

在这个整体系统中,新闻作品是研究的中心和主体;而新闻作品本身又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

研究新闻作品,既要胸怀全局,又要深入剖析其各个局部,揭示它们是如何为表现整体的内容和全局的主旨服务的。

只有在研究新闻作品过程中有机结合宏观把握和微观把握,才能准确而又深刻地把握其整体功能和社会效果,评判其得失优劣。

新闻作品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作者的头脑,经作者制作加工而形成的精神产品,作者的政治态度、思想观点、生活阅历、业务修养等,都可能反映在其作品中。

尽可能多地认识作者,尽可能深入地了解其采写实践,对全面深刻地研究新闻作品是大有裨益的。

研究新闻作品,还应考虑到它的客观传播效果。

评价一篇新闻作品的好坏优劣,应坚持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充分重视它的客观传播效果。

新闻是面向整个社会公开传播的。

受众多样性往往使新闻作品的传播效果表现的错综复杂。

同一篇新闻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反映,产生不同的评价,得出不同的结论是常有的事。

研究者在考察作品的社会效果时,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考虑到各种不同情况,顾及到社会效果的各个方面,既要充分重视其主要方面,也不忽视其次要方面,多作分析、比较、衡量,以求得客观公证的评价。

8、新闻作品研究者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邓小平理论。

9、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人类新闻实践活动,特别是队伍产阶级新闻实践活动,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揭示了新闻活动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是指导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理论武器,也是知道新闻作品研究的理论武器。

10、研究新闻作品,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1、新闻作品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新闻作品。

12、即使对同一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往往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给予不同的评价,得出不同的结论,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写出社会效果截然不同的新闻作品。

13、新闻舆论单位要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防止一切工作的守卫,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14、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唯物论的本源观,真实准确地报道客观事物,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世界。

15、就新闻时效而言,事实发生和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距离越短,其新闻价值越大。

16、新闻的重要性,由它所蕴涵的意义决定,不单纯取决于题材的大小。

在考察新闻重要性时,要全面考察它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还有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17、新闻内容的丰富性和社会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新闻报道题材范围是极为广泛的。

18、新闻作品中最主要、最常见的体裁:消息。

19、范长江从1935年7月开始,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对我国西北地区进行考察旅行,历时10个月,足迹遍及川、陕、甘、青、内蒙等广大地区,撰写了一系列通讯,陆续在《大公报》所以发表,后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

20、19世纪中期,美国出现早期导语。

早期的导语,时、地、人、事、因要素俱全,被人们称为第一代导语。

20世纪30年代后,出现了只突出最有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部分要素的第二代导语。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闻写作突破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向自由式、灵活多样发展,出现了间接导语、退缓式导语、复合导语等许多新形式。

21、1987年,我国深度报道崛起。

以联系实际、剖析社会问题和记者理思维的深度见长的报道,应运而生。

代表作:《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关广梅现象》、《红色的警报》、《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

22、郭玲春凭着“一定要咬破自己所做的茧”的顽强追求,不断探索实践,勇敢突破会议报道的陈旧框框,写出一篇篇别开生面、不落俗套、另人耳目一新的会议新闻。

第二章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1、所谓感性认识阶段,是通过对新闻作品的阅读,从其形式到内容的直接印象的具体感受阶段。

感性认识阶段是新闻作品分析研究的起步。

感性认识只是研究作品的低级阶段,比较肤浅、片面、带有局限性、表面性,甚至是不准确的。

2、新闻作品中醒目的标题、新颖的角度、紧凑的结构、简洁的语言等等,都是吸引读者的第一条件。

3、所谓理性认识阶段,是对新闻作品的分析、评判阶段。

是感性认识阶段的飞跃、继续和深化。

4、新闻作品研究是一个完整的精神活动,感性与理性的辨证统一,首先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

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读者对作品的认识序列,是先有感受,然后才发展为理性。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感性与理性的辨证统一,其次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

5、在实际分析、研究活动中,研究者应该注意大量中错误倾向:一是“唯理论”;一是“经验论”。

6、在新闻作品研究过程中,要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即由个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到个性。

7、个性就是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独特而又鲜明的特性。

个性最突出之处就是它的特殊性、个别性。

新闻作品的个性特点一般表现在:①从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②从作品中的人与事的特殊性中发心新闻作品的个性。

③从表现形式的求新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④从作品语言运用的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8、共性就是事物的普遍性、一般性,是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

新闻作品的共性包含在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和规律之中,如真实、准确、迅速、及时、针对性、指导性等,皆为新闻作品应遵循的共性。

9、评析新闻作品为什么要力求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研究新闻作品必须要有客观条件,即新闻作品;还要有主观条件,即研究者本身的各方面的修养等。

这说明研究新闻作品既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客观性:作为研究对象的新闻作品是不以研究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研究、评析活动不能离开新闻作品这个客观条件而毫无根据地信口开河。

主观性:研究者由于立场观点、理论水平、感情取向、生活经历、文化修养、审美趣味以及对新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其社会效果的认识等主观条件的不同,研究新闻作品时,对于同一新闻作品,必然受其主体认知因素的制约而有不同的认识、理解和评判。

研究者各异而产生对新闻作品认识的差异性,但对优秀的新闻作品,往往也能取得基本一致或完全一致的肯定;反之,低劣的作品也会得到人们的否定。

新闻作品研究中的一致性与差异性正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我们要达到对新闻作品的确切评价,就要力求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以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