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导学案教师篇

合集下载

《想北平》导学案

《想北平》导学案

《想北平》导学案安吉职教中心马卫红【使用说明】1、认真研读课文,勾画重要字词并扎实记忆,对富有哲理的语言做好批注,以备交流展示。

2、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学案,规范书写;小组合作,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1、掌握关于老舍的文学知识,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2、反复品读,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初步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3、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学习重点、难点】1、体会浓厚的眷恋思乡之情,初步领悟文章的人文精神。

2、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自学检测】一、知识链接1.了解作者: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骆驼样子》、《四世同堂》。

老舍名字的由来:老舍先生是满族人,出生于北京市一个贫民家庭。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由父亲所起。

因为他出生在阴历腊月二十三那天,离春节只差七天,父母为图吉利,便取名“庆春”,是庆贺春天来到的意思。

上师范的时候,他为自己起了一个别名,叫“舒舍予”。

这个名字取得很巧妙,他是把自己的姓拆成两半,成为“舍予”二字。

这两个字又有两个意义,既是“舍我”——放弃私心和个人利益的意思,又有奉献自己的含义。

以后他取“舍予”中的头一个字,前面加一个“老”字,成为“老舍”,他正式署名“老舍”是在192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上。

2、写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不在北平(北京在1928-1949年间称北平)。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日本侵略需要“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想念家乡,写下这篇抒发自己情感的散文。

二、基础积累: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廿.()七黏.合()什刹..海()()匀调.()翩翩.()菜圃.()便.宜()辜.()负三、预习思考:(1)标题《想北平》的“想”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能不能换成“写”或“忆”?(2)作者眼中的北平有什么特点?【我的疑问】【合作探究】1、作者对北平有着怎样的感情?请从课文1—3段中找出原句并简析。

《想北平》导学案2(苏教版必修1)

《想北平》导学案2(苏教版必修1)

《想北平》导学案2(苏教版必修1)《想北平》导学案2(苏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表现手法。

B案1、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

原名,字。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等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2、加点字注音浸湿()黏合()什刹海()参差()期年()空旷()濒临()道观()3、根据注音写汉字hào ( )天zhé ( )伏隐dùn ( )zhì( ) 息jué ( )悟4、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俊伟峻伟愧杀惭愧(1)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___________。

(1)我真爱北平分析:正面描写,直抒胸臆,表达对北平特殊的爱思考2:第4、5、6、7节分别写出了北平的什么特点?试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予以说明。

例如:第4段关键句:“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里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北平特点:写作手法:思考3:北平是历朝古都,这里有宏伟的故宫,巍峨的长城,美丽的颐和园,温馨的四合院……能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可老舍为什么要选择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来写北平呢?这样写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一点?A案请仿照文章写作特色中所提到的“比喻”、“对比”、“以小见大” 写作手法写一段文字(不少于400字),表达你对家或家乡的思念之情。

附录:补充材料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光饼琦君①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

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店,都用红丝带穿了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

苏教版语文高一《想北平》导学案人教

苏教版语文高一《想北平》导学案人教

漂泊的旅人想北平名师导航内容感知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6月16日。

北京是老舍的故乡,对于北京的一草一木、一景一地,他都有极深刻的印象。

老舍以痴想的方式把他所熟悉的北平写出来,这种情感如同爱母亲一样的深沉而热烈,这是对北平事事物物特殊的认识,是受了北平文化熏陶的心灵的贴近。

在文章中,作者联系自己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北京与四大“历史的都城”相比较,从城市的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京的好处,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无限眷恋。

咬文嚼字1.字音廿.七(niàn) 什刹..海(shí chà) 菜圃.(pǔ)空旷.(kuànɡ) 橘.子(jú) 辜.负(ɡū)2.多音字3.形近字⎪⎩⎪⎨⎧站立站沾光沾粘合粘⎪⎩⎪⎨⎧凋谢凋碉堡碉匀调调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

剖析: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对北平的爱是真切而又深沉的,这种爱,是颇有自己的独特个性的。

作者与北平的心灵粘合了,那北平中亦有作者的影子,作者的身心亦烙着北平的文化。

生于斯,长于斯,自然非匆匆过客所能体会,自然非他乡所能比较,因为作者与北平已经物我神交,难分难舍。

2.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剖析:作者所表现的,是“我”和北京,“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这已经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

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京是个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京的爱,他不愿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写”北京,因为即使用尽了“一切好听好看的字”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京的爱,所以,一句“说不出”,也更容易打动读者的心。

3.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剖析:这一句是直抒胸臆,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高潮,点明了主题,照应了开头“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的说法,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想北平》导学案5(教师版)

《想北平》导学案5(教师版)

《想北平》导学案5(教师版)导读:专题三月是故乡明《想北平》班级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1、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3、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二、背景资料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老舍著作的一大特点是,大部分是写北京的。

它们的“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

)很浓。

代表作,一般公认的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

话剧《龙须沟》、《茶馆》。

全是写北京的。

三、预习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廿七(niàn)黏合(nián)什刹海(shí)菜圃(pǔ)勾结()勾当()奔跑()投奔()编纂()篡夺()饿殍()俘虏()2、解释下列词语匀调:配合得均匀合适愧杀:形容极度惭愧四、质疑讨论①作者在文章中反复说自己爱北平就是说不出来,请列出来他说不出的理由。

答案:①北平与“我”就象母亲与儿子的关系,一个儿子爱母亲,爱母亲是什么都说不出的;②“我”爱北平不是北平的枝枝节节,而是北平的一切,“我”的心灵与她整个儿黏合在一起;③北平已在“我”的血液里,“我”的性格与脾气有许多地方都是北平给的,“我”无法不爱自己的血液,但“我”说不出。

②作者爱北平可以从很多大的地方着眼,但作者却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

这是为什么?答案:北平已经成为作者生命中的一部分,日常事物更能表现自己对北平的爱。

这更能说明作者与北平的关系,这些日常的事物真正融入他的生活,深入到他的血液。

③文章以“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呵”收笔,这一笔好在哪里?答案:点明题意,照应开头落泪才足以将内心表达出来,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到高潮,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五、迁移创新(完成时间:20分钟完成日期2010—10—19)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C)A.黏(nián)合膝(xī)盖吮(shǔn)吸赝(yǎ)品B.僻(pì)静蜷(quán)曲赡(zhàn)养什(shí)刹海C.韭(jiǔ)菜海棠(táng)菜圃(pǔ)摇曳(yè)D.茉(mò)莉惴惴(zuì)破绽(zhàn)咖啡(fēi)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A.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

3.1想北平教案(精选4篇)

3.1想北平教案(精选4篇)

3.1想北平教案(精选4篇)3.1想北平篇13.1想北平课文精解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

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

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

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a)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b)层解:交代自己对北平了解甚少,却有着浓厚的感情。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13">爱北平知道甚少可是,我真爱北平。

(c)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

怎样爱?我说不出。

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

(d)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e)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f)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a)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b)这不但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c)可是我说不出来!(d)层解:第2、3 段正面描写作者对北平特殊的爱。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87" adj=",10454">心灵黏合爱母亲爱北平融入血液段解:以上为第一部分,写自己对北平有说不出的热爱和思念。

《想北平》导学案-教师版

《想北平》导学案-教师版

想北平(一)班级小组学号姓名教师评价【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基础知识,提高领悟散文情感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用对比衬托表现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反复研读文本,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知识导引】1.了解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一位京味很浓的现代作家。

老舍一生写下了约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话剧著称于世。

以描写北平生活为基调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是他的代表性作品。

解放后,以话剧《龙须沟》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以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使之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家。

2.了解背景:这篇文章写于抗战爆发前夕的1936年。

1936年的老舍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作者忧心如焚,想念家乡。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舍应上海《宇宙风》杂志的征文写下了这篇散文。

【课前预习】1.自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含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廿.七()菜圃.()空旷.()辜.负()黏.合()匀调.()省.亲()粘.贴()扁.舟()调.遣()古刹.()泥.古()什.刹海()瓦窑堡.()便.宜行事()【整体把握】1.快速浏览课文并回答:文中哪几段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作者写出了北平的哪些特点呢?4~7段。

“我的北平”的特点:复杂而又有边际、动中有静——生活感受:安然闲适。

人为之中显自然、处处有空——建筑布局:布局匀调、使人自由。

花多菜多果子多——物质生活:舒适满足。

精神享受:接近自然。

2.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分析。

主要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

具体为:巴黎热闹——北平动中有静;巴黎的布置——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美国的橘子包着纸——北平的玉李带着霜;伦敦的工业污染——北平的接近自然。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想北平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想北平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

想北平班级:学号:姓名: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学习目标】1 在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解读一些内涵深刻的重点语句,进一步了解天涯游子深切的乡思。

2 了解本文所采用的对比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己主观感情的写法。

【知识准备】预习案一、人物档案简介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鸿来、非我等。

满族,北京人。

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4年与胡絜清女士结婚。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51年12月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1966年8月24日因被迫害而弃世。

作品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等,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贫血集》等,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

评价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

老舍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二、相关背景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以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老舍先生当时正在山东,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面对当时的形势,他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作者抒写了对这座古城的深情眷恋,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作者描写一景一的都想着读者,尽力把自己的情感与读者沟通,作者在文章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那么娓娓地叙谈,就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感染着读者,激起共鸣。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想北平》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一篇散文,通过描绘北平的自然景色、人文景观和市井生活,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这篇课文,感受老舍先生的家国情怀。

1.2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眷恋之情。

2. 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家国情怀。

1.3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眷恋之情。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1.4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深沉的家国情怀。

2.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写作。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概述《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在1949年离开北平后,对故乡的思念之作。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回忆了作者在北平的生活点滴,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2 课文内容解析2.2.1 第一段作者从自己的出生地北京说起,描述了儿时的生活环境,展示了北平的自然景色。

2.2.2 第二段作者回忆了在北平的成长历程,通过描写北平的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

2.2.3 第三段作者描述了北平的市井生活,展现了北平人民的朴实风貌。

2.2.4 第四段作者表达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家国命运的关切。

2.3 教学活动2.3.1 学生自读课文,感受作者的眷恋之情。

2.3.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2.3.3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家国情怀。

第三章:写作技巧分析3.1 描写手法3.1.1 景物描写课文通过丰富的景物描写,展现了北平的自然美景。

如:“春花秋月,夏日冬雪,昼夜循环,各有各的景色。

”3.1.2 人物描写课文通过细腻的人物描写,展现了北平人民的性格特点。

如:“孩子们在街上嬉戏,老年人坐在墙根下晒太阳,妇女们在井边洗衣服。

”3.1.3 对比描写课文运用对比手法,突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

如:“离开了北平,才体会到它的美好。

”3.2 情感表达课文通过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想北平》导学案

《想北平》导学案

《想北平》导学案一、导入近年来,社会发展迅速,城市风貌也在不断变化。

许多人心中仍然存有对旧时光的留恋与向往。

电影《想北平》就是一部通过讲述故事来展现旧时代风貌的作品。

本导学案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想北平》这部电影,探寻其中隐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二、主要内容1. 电影背景介绍《想北平》是一部以北平为背景的文艺片,讲述了一个被命运改变的家庭。

片中展现了北平老城区的景象,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情怀。

2. 影片主题分析本片主要探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通过辛酸的家庭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美好,引发观众对人生意义和家庭关系的思考。

3. 人物塑造与情感表达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饱满立体,通过不同性格和经历的人物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情感表达真挚动人,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4. 文化价值观的传承《想北平》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回顾和思考,传达了珍视传统、珍爱家庭的价值观。

影片以北平老城区的历史为背景,唤起了观众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思念和怀念。

5. 创作手法与艺术表现影片选取传统手法拍摄,通过细腻的人物情感刻画和场景描绘,展现了北平旧时代的生活画面,带领观众重温老时光,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情感温度。

三、启示与思考通过观摩《想北平》,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旧时光的情怀与美好,更可以汲取其中传达的文化内涵和人生智慧。

我们应该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保持对家庭的珍爱与敬重,用心体会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滋养与升华。

四、作业布置1. 对《想北平》进行深入思考,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影评,表达你对影片的观点和感受。

2. 尝试挖掘身边的文化资源,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分享给同学们。

以上为《想北平》导学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的意义和价值。

愿我们在传统与现代、家庭与社会之间找到平衡与力量,共同成长和进步。

祝愿大家学习进步,生活美满!。

《想北平》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想北平》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想北平》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一)一、学习目标1、与文本展开对话,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情感(重点)2、学习作者从生活平凡小事中抒发真情的写法(难点)3、我自己还想学到以下东西:二、学习方法指导对话式阅读:反复阅读文本,不动笔墨不读书,带着自己的最真实最个性化的生命感悟,随时记下自己的心得,包括对作者的质疑、对编者评点的不同见解,要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更要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在对话中诵读文本、品味语言、质疑问难,真正做到听、说、读、写、思(思维碰撞)、情(情感熏陶)融合,真正把文章读成自己的!三、预习与展示(一)积累基础知识1、字音(课前展示):廿七:什刹海:菜圃:空旷:橘子:辜负:省钱古刹便宜省刹便反省刹车便宜行事我自己积累的字词(课前补充):2、文学常识老舍,原名(),字(),()人。

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等,话剧《》《》等。

曾因创作话剧《》而被授予“ ”的称号。

(二)课前预习: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美感。

1、本文写了北平的那几个特点?2、点评课文:找出文中所有触动你的词、句、段,并在对话栏、天头地角等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思考、感悟。

3、阅读中你有那些有价值的或者不懂的问题,请写下来。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四、课中探究:1、老舍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去描写、刻画自己心中的北平的“模样”,结合课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2、老舍选取平凡细小事物,用主观性的语言向我们敞开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闲雅、安然而热烈的情怀,因为普通,所以众口皆宜;因为入情,所以感人至深。

请结合课文内容,从素材选取方面对此作出分析。

3质疑问难:五、拓展练习:你能选择日常生活中平凡的小事或细小事物,以“想家就是……”开头,写三个以上的句子,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吗?六、写作借鉴:七、课外阅读:阅读读本93页《藕与莼菜》一文,思考:作者认为,怀念故乡是因为有所牵念,“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这样的理解你同意吗?你认为能代表你的家乡的是什么?汉唐书香。

想北平的优秀教案

想北平的优秀教案

想北平的优秀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北平的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北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北平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特点。

2. 分析文学作品中关于北平的描写和表达。

3. 运用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北平的作文。

教学准备:1. 电子白板或投影仪。

2. 北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3. 北平相关的文学作品和摘录。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北平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北平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北平的了解程度,并引导他们思考北平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步骤二:学习北平的历史和文化(20分钟)1. 分组让学生自主探索北平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特点,并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发现。

2. 教师补充和解释学生提到的重要事件和文化现象,提供相关的资料和图片进行展示。

步骤三: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北平描写(15分钟)1. 教师选择一些与北平相关的文学作品或摘录,让学生小组合作阅读并分析其中关于北平的描写和表达。

2. 学生小组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并与全班分享他们对北平文学描写的理解。

步骤四:撰写关于北平的作文(25分钟)1. 学生个人或小组选择一个他们感兴趣的北平主题,例如北平的建筑、风俗、人物等,展开写作。

2. 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和范文参考,引导学生组织思路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3. 学生交换作文并互相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步骤五:总结和展示(10分钟)1. 学生展示他们的作文,并进行班级评选或展览。

2. 教师总结课程内容,强调学生通过学习北平历史和文化,提高了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北平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项目,深入探索北平的某个方面,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评估方法:1. 学生小组的报告和展示。

2. 学生的作文和互评。

3. 学生对北平历史和文化的理解程度的口头回答。

《想北平》 教学教案

《想北平》 教学教案

《想北平》教学教案第一章:简介《想北平》1.1 背景介绍老舍生平简介北平的历史背景1.2 作品概述作品主题创作时期1.3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背景把握作品主题和情感第二章:文本分析(第一部分)2.1 文本内容概述描述北平的自然景色描绘北平的生活场景2.2 语言特点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探讨作者如何运用语言表达情感2.3 教学活动学生朗读文本教师引导讨论,分析文本内容第三章:文本分析(第二部分)3.1 文本内容概述描述北平的人文环境描绘北平的人民生活3.2 情感分析分析作者对北平的情感态度探讨作品中的人物情感3.3 教学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教师引导讨论,分析文本内容第四章:文本分析(第三部分)4.1 文本内容概述描述北平的社会变迁描绘北平的未来展望4.2 主题探讨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作品对北平的怀念和留恋4.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总结,分析文本主题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总结回顾本章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们的学习成果5.2 拓展活动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创作成果第六章:对比分析——《想北平》与其他作品比较6.1 作品对比选择其他描述北平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不同作者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6.2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对比阅读教师引导讨论,比较不同作品的异同第七章:情感分析与批评思维7.1 情感表达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探讨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7.2 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7.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第八章:文学背景与文化影响8.1 文学背景了解《想北平》的文学背景探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8.2 文化影响分析作品中的文化元素探讨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8.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研究教师引导讨论,分析文学背景和文化影响第九章:创意写作与表达9.1 创意写作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鼓励学生表达对北平的感受和思考9.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的写作成果第十章:综合总结与反思10.1 教学总结回顾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收获10.2 学生反思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提高10.3 教学展望对未来的学习进行展望鼓励学生继续热爱文学,拓展阅读面第十一章:多元化视角下的《想北平》11.1 跨文化视角探讨《想北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与解读分析作品如何跨越文化差异,引发共鸣11.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跨文化比较阅读教师引导讨论,分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阅读体验第十二章:现代解读与启示12.1 作品与现代社会分析《想北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探讨作品对现代人的启示和影响12.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思考,探讨作品在现代社会的相关性第十三章:课堂互动与讨论13.1 课堂提问与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分享阅读感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激发思考13.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课堂提问和分享教师组织互动讨论,促进课堂氛围第十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14.1 学生作品评估评估学生的写作、分析和讨论成果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鼓励改进和提高14.2 教学反思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思考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第十五章:课程延伸与推荐阅读15.1 延伸阅读推荐推荐与《想北平》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深入理解作品背景和主题15.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延伸阅读教师组织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解析了《想北平》的教学教案,涵盖了文本分析、作者背景、情感表达、文化影响、创意写作等多个方面。

2019《想北平》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语文.doc

2019《想北平》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语文.doc

《想北平》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想北平》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教学设想:本文编排在“月是故乡明”这个单元,该单元有两个小板块:“漂泊的旅人”“乡关何处”。

《想北平》出自第一小板块内,这个板块内共有3篇散文,《想北平》《我心归去》《乡土情结》前两篇是研读要求,后一篇是自读要求。

这个板块的教学在情感上,主要是理解人类的美好感情——故乡情思,培养并增强自己的思乡情、爱国情;在阅读理解上,主要是学习散文的阅读赏析。

教学目标: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故土北平的眷恋之情;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法。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教时要点:了解作者,进一步了解散文这种文体,整体理解课文,把握文章基本情感,做部分点评。

过程:一、导入1、过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

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

家园之思也因此成为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今天开始,我们学习“月是故乡明”这个单元的文章,理解并感受人类最美好的那种故乡情思。

现在我们读散文《想北平》。

2、字音、字形检查:廿(nian)辜负(gu)菜圃(pu)粘(zhan-nian)脾气(pi)稗官野史(bai)俾众周知(bi)空旷(kuang)粗犷(guang)二、复习有关散文的文体常识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有关散文文体(1)“形散神不散”——(2)线索——(3)文眼——(4)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三、了解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因为他降生的第二天(2月4日)正当“立春”。

老舍是他的笔名。

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2023最新-《想北平》精品教学设计优秀5篇

2023最新-《想北平》精品教学设计优秀5篇

《想北平》精品教学设计优秀5篇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以下是勤劳的为大伙儿找到的《想北平》精品教学设计优秀5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想北平》精品教学设计篇一【一】预习目标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二】预习内容1、资料链接背景: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2、作者简介老舍是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

原名舒庆春,笔名有“舍予”、“老舍”。

1926年7月,老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17卷第7号上连载时,署名为“舒庆春”。

但自第8号起连载上的署名改为“老舍”,直一小说全部载完。

一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作品大多取自城市下层市民生活,善于运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行文幽默风趣,用语机智俏皮。

三、【提出疑惑】文章的标题是“想北平”,能不能换成“写北平”?为什么?课内探究学案【教学目标】1.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二】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资料链接背景: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2、作者简介老舍是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

课文《想北平》书面教案一等奖3篇

课文《想北平》书面教案一等奖3篇

1、课文《想北平》书面教案一等奖一、课前四分钟播放饱含思乡之情的乐曲《念故乡》二、导入:师简评:这首凄美幽远的思念故土的歌曲,触动了每个游子的心弦,牵动了每个人的魂魄,思乡是永恒的主题,我们也学过、听过一些,比如:“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我们今天就来体会一下身在青岛的老舍先生思乡之情。

(板书课题:想北平)美好的事物总能勾起人们的美好回忆,美妙的文章总能让人们情不自已三、鉴赏过程1、本文的文眼是什么呢?明确:“可是,我真爱北平”(板书:我真爱北平)(学生可能会说“我真想北平呀”,但因“爱”而“想”)问:作者怎样定义这个“爱”的?——“这个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爱”既是“说不出”,作者用了怎样的类比来形容这种“爱”的?(用原文回答)明确:老舍先生把对北平的爱比作对母亲的爱(老舍的孝母之心在文坛中也是传为佳话的),他因母亲的欢心而笑,因母亲身体不佳而欲落泪。

母亲牵动他的心神,对母亲说不出的爱就在这笑、泪之中,作者用这一类比恰当地表达了他对故乡北平的爱显得那么不同寻常而又那么的深刻,从而“说也说不出”。

2、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我之爱北平也近乎于这个……可是我说不出来!”想想看,作者认为北平与他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为什么?(用原文回答)明确:血肉相连。

理由:北平“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他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的点点滴滴中有个北平,北平的点点滴滴中有个我。

延伸:故乡对我们来说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有故乡的花草、树木,人物、事件,而故乡的花草、树木甚至一处墙角,一块砖瓦,都留存着我们的印记。

留存着我们的激情、我们的欢笑、我们的怅惘。

3、研究探讨㈠在下文,羁旅青岛的老舍也想起了故乡留给他的`印记。

请①②③④组同学分别研究探讨4、5、6段。

(其他组同学如有见解,也可发表)问题:每段中哪些语句体现了北平(环境、布局、物产)的哪种特点?家是温馨的,巴黎作为家会感到寂寞、苦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北平》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类比手法,体会细节描写,学习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2、以文章为切入点,了解北京的市民文化,体会作者浓烈的思乡情,爱国情;一、导入同学们,你觉得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最能想起自己的故乡?(失意时,《故乡的云》;得意时,衣锦还乡;年老的时候,落叶归根,身处异国他乡的时候……)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有一篇脍炙人口,关于怀念故土的美文——《想北平》!谁能告诉我这篇散文是在一个背景下写下的,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故园情?(检查上节内容)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不在北平(北京在1928-1949年间称北平)。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日本侵略需要“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想念家乡,写下这篇抒发自己情感的散文。

其实,爱故乡就是爱国的一种具体体现,一个热爱故乡的人也一定深爱着他的祖国,他的人民。

今天就让一起走进这篇《想北平》!去体会那一份浓浓的故土情、爱国情。

二、合作探究1、作者对北平有着怎样的感情?请从课文1—3段中找出原句并简析。

文中有一句表达感情的句子反复出现,请找出来,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这“说不出”在二、三两段中4次出现,有何作用?(情到深处反无声——“说不出”正是爱到极点的表现。

反复强调,表明爱得非常深厚,只是“说不出而已”。

有时候,人们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往往不知道从何说起,而对于过于浓烈感情也常常不能轻易道出。

)2、作者为了让读者能够更真切体会他对北平的那种爱,提到了他的母亲,文中是怎么说的?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并说说运用这种手法在表达方面的好处。

类比。

类比其实就是“比较类推”,类比修辞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摩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

作用:类比的作用是借助类似的事物的特征刻画突出本体事物特征,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

……言语是不够变现我的心情的,只有肚子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

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3、老舍有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也选入了我们的中职教材,哪个组可以给我们简单地谈一谈?这篇文章的末尾写到:“生命是母亲给我的。

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

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

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你能在《想北平》中找到与之相似的一句话吗?《我的母亲》,“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

”4、老舍如此爱着北平,他到底爱北平的什么?体现了北平怎样的特点?(从课文4-7段选择其中的一段小组讨论、发言。

)段落4 北平的特点:复杂也有边际动中有静段落5 北平的特点:布置匀调段落6、7 北平的特点:接近自然5、作者在写北平的特点时,采用了对比手法,请你把它们找出来,并结合文本谈一谈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对比法,是把性质特点不同的,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进而讲清道理,阐明事物的本质.类比法,是把性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如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类比法使文章生动活泼.五十步笑百步巴黎VS北平:巴黎热闹,北平安静,北平布局匀调,巴黎还差点伦敦VS北平:伦敦成天冒烟的工厂,北平接近自然美国VS北平:美国纸包的橘子,北平带霜的玉李作用效果: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平宁静的特征,鲜明地表现了老舍对北平的喜爱与眷恋,表现了北平人特有的自豪感。

6、除了类比、对比,老舍也很注重细节的描写,细节描写就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

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

请大家在文章中找到关于细节描写的例子并加以分析。

例子:“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果子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运来……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7、提到北京,哪些景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在文中找到这些景观了吗?为什么?文章给了我们怎样的思考?你心中的北京印象:天安门、八达岭长城、颐和园、故宫、圆明园、北海公园老舍笔下的北京印象:什刹海的蜻蜓,玉泉山的塔影,老城墙、积水潭,小蝌蚪和嫩蜻蜓,温和的香茶片,处处有空的街景,种满花的院落,由城外担来的蔬菜,西山、北山来的果子我们的思考: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北京的物产,写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

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他真正地融入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传达出自己与北平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情感,这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个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

(如果老舍是个观光客,即使再喜欢北京,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8、文章结尾写到“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这句话有什么作用?结构上的作用:点明题意,照应了开头“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的说法,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抒情方式上的作用:直接抒情,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却又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结合背景分析深层含义:由文章的背景可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此时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动人心弦,引起人们心灵上的共鸣。

三、拓展延伸1、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这样写到:“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综观老舍先生的作品,先生的一生,对家乡,对祖国、对民族的赤子深情又何曾不是这一只为祖国,为人民战斗、呐喊、哀嚎的飞鸟。

开放性话题:老舍之死与十年“文革”老舍先生是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投太平湖自尽的,后来太平湖被填平,今天寻得到旧处,却没有湖面了。

发现先生尸体的当天据太平湖公园看门人说,头一天(8月24日)这位老人在公园一个人坐了一整天,由上午到晚上,整整一天,几乎没动过。

估计,悲剧的终了是发生在午夜。

老舍的儿子舒乙在其文章《爸爸最后的两天》(原载《收获》1985年第4期)中说:“太平湖悲剧发生12年后,有一次,我偶然打开一张解放前的北京老地图,竟一下子找到了父亲去太平湖的答案。

太平湖正好位于北京旧城墙外的西北角,和城内的西直门大街西北角的观音庵胡同很近很近,两者几乎是隔着一道城墙、一条护城河而遥遥相对,从地图上看,两者简直就是近在咫尺。

观音庵是我祖母晚年的住地,她在这里住了近十年,房子是父亲为她买的。

我恍然大悟:父亲去找自己可爱的老母了。

”舒乙的这点感觉应该是正确的,可以作为老舍为何选择在太平湖自尽的最终答案,但是老舍先生为何要自尽呢?关于这一问题多少年来莫衷一是。

而今,当初的众说纷纭大体归结为三种说法:抗争说、绝望说、无法承受说。

持抗争说观点的人认为老舍性情刚烈,正直品行使他对林彪、康生毁灭文化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最终以死表明自己。

持绝望说的人认为当时老舍的处境其实非常尴尬。

一是因为写不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再有就是因为当时我党对老舍这样知名的无党派人士采取两种策略,给官和安排,没有实际权力,但又在场面上忙得没有自己业余时间的名誉性职位。

到1966年“红色八月”,红卫兵冲进北京文联对他进行当众侮辱和毒打,在孔庙进行“焚书坑儒”,老舍的绝望才达到顶点。

认为老舍是因为太脆弱,承受不了打击而自杀的人都是被历次政治运动折腾苦了的人。

毕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的确有让人无法承受得起的问题和事情。

以上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只是老舍先生自尽的原因依旧没有准确的说法。

舒乙在《爸爸的最后两天》中对老舍先生的自尽原因也有交待。

中国老舍研究会理事傅光明在其文章《老舍之死和舒乙的人生选择》(原载《纵横》1988年第1期)中支持了舒乙的看法:第一,老舍作品中好人自杀的多,而方式多是投水。

第二,1941年日本人围逼重庆时,老舍就意欲投嘉陵江,有他写给王冶秋的信为证。

第三,老舍在写于1943年的散文《诗人》里,透露出自己的生死观。

老舍形容诗人平常狂放不羁,不修边幅,嘻嘻哈哈,但一遇到大悲痛、大祸患时,他会“投水、殉难、身谏”这无疑是给老舍之死的最好注解。

舒乙由此推论,那是父亲在为自己寻找自杀之所了。

第五,8月23日前几日,父亲对舒乙说,欧洲历史上的“文化革命”实际上是对文化和文物的大破坏。

他预感到又要死人啦,特别是烈性的人和清白的人,并提到两位在前几次运动中不堪侮辱一头扎进什刹海的人的例子。

2、传统的北京市民文化:永远玩不够的花鸟虫鱼;永远都会为讲明白一个道理说上一箩筐的话;永远的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认死理儿,安于现状……例子: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老舍的《茶馆》松二爷(对王利发)看着点我们的鸟笼子松二爷和常四爷都提着鸟笼进来,王利发向他们打招呼。

他们先把鸟笼子挂好,找地方坐下。

松二爷文绉绉的,提着小黄鸟笼;常四爷雄赳赳的,提着大而高的画眉笼。

茶房李三赶紧过来,沏上盖碗茶。

他们自带茶叶。

茶沏好,松二爷、常四爷向临近的茶座让了让。

3、你所看到的“新”北京。

雾霾天气、堵车、房价墓价高、汽车限购限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