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空间结构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工厂厂址的地形、面积、工业用水等也离不开自
然条件,有些地区还深受这些条件的限制。自然因素 对第三产业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对旅游业的作用上。
(三)自然资源直接影响到产业布局的大格局
由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对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等 方面具有直接、间接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与竞争的条 件下,产业活动势必首先向最优的自然条件与自然资 源分布区集中,形成一定规模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
增长极形成的条件
• 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
• 具有规模经济效益。 • 适当的环境。 • 有一定数量规模的人口。 • 具有可开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 收入水平相对高于周边,具有一定储蓄率。
• 具有现代化交通、通讯网络系统建设的潜力。
增长极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一是极化效应。即在极点上,由于主导部门、 创新企业的建设,开始对周围地区产生了一定 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周围地区的劳动力、农副 产品、原材料等资源,被吸引到极点上来。随 之对外区也可能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外区的资 金、人才、技术、产品以至某些建设项目,也 被吸引到极点上来。这两种吸引,形成大量的 外部投入,从而使极点的经济实力、人口规模 迅速扩大。这个过程就是极点的极化效应过程。
• 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许多有经济联 系和生产协作关系的工业企业共同组成 的地域生产综合体。在这个综合体内有 主导的工业部门或企业,以及许多相关 的工业部门和企业,它们联合成一个有 机的整体。
特点:
• (1)以专门化部门为主体。综合体组成 比较复杂,涉及的行业较多,但各行业、 各企业的作用不是同等的。其中专门化 部门是整个综合体的主体和核心,它决 定着综合体在全国地域分工体系中的地 位,决定着综合体内其它行业的发展。
• 随着区域之间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加强,产 业集聚点、轴和区之间的联系也随之加强,产 业集聚点、产业发展轴线和产业集聚区之间形 成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网络,通过网络在彼 此之间传递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随着 区域联系的加深,组成产业连接网络的交通网 络(包括主干高速公路、铁路线、水运、航空 以及能源输送线路)和信息网络(电话、电报、 互联网)日渐完善,产业空间结构的内部和外 部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第三节 产业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地理位置因素 二、自然因素 三、人口因素 四、社会经济因素 五、科学技术因素
一、地理位置因素
地理位置是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经常有影响 的因素,它能加速或延缓地区经济的发展。因 为地理位置不仅关系到自然条件,而且还关系 到交通、信息和一系列社会经济条件。
(一)地理位置对第一产业布局的重要影响
(三)产业集聚区
• 产业集聚区是产业依托一个或若干个特 大城市形成的面状分布形态,通常是具 有国家意义或大区域意义的产业密集地 区,如国家或区域性的制造业、能源和 原材料加工基地,金融保险和物流中心, 交通和信息枢纽,人才和技术中心等, 也是国家或区域性的经济核心区和最具 活力与竞争力的地区。
(四)产业点(线、面)间的连接网络
(二)市场条件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已成为影响产
业布局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条件。因此,产业
布局时,必须首先通过市场调查、预测,了解
市场需求状况,以便合理布局。同时,还要根
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从而改变产业布局,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三)国家的政策、法律和宏观调控
正确的政策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合理布局;
三、人口因素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这两方面的属性对产业 布局都有深刻的影响。
(一)作为生产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人口数量对市场规模和资源开发程度有较大影响。
人口质量或人口素质也对产业布局产生重大影响。
(二)作为消费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人口的消费状况对产业布局也有明显的影响。各个地 区人口数量、民族构成和消费水平的差异,要求产业 布局与人口的消费特点、消费数量相适应。
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由于受到光、热、水、 土等条件的严格限制。因此,在地球上,处于什么样 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该地区第一产业的发展方向。
同时,农业生产也受当地运输条件以及相应的市场供
求制约。地理位置反映地区多种生产条件,地理位置 的优越与否,即表现在这些方面的差异上。
(二)地理位置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直接影响
四、社会经济因素
影响产业布局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历史基础、 市场条件、国家的政策、法律、宏观调控、国 际政治条件、价格与税收等。
(一)历史基础
产业布局具有历史继承性,已经形成的社 会经济基础对再进行产业布局具有重大影响。 在进行产业布局时,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充分 利用积极因素,改变其不利的方面,使产业布 局合理化。
(五)价格与税收条件
价格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家的价格政策、 产品地区差价及产品可比价格等方面。 税收也对产业布局产生重要作用。
五、科学技术因素
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经济发展与产业 布局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自然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技术进步不断地拓展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使自 然资源获得新的经济意义。
(二)产业发展轴线
• 产业发展轴线是指各类产业在地理空间上依托 水陆交通干线呈线状分布的空间形态。为了满 足产业集聚点之间不断加强的相互关系,连接 各中心地的交通干线(铁路、公路等)建立起 来,大大降低了运输费用和产品成本,方便了 人口的流动。因此,交通线成为新的有力条件, 吸引产业和人口向交通线两侧集聚,形成对大 区域开发具有促进作用的产业发展轴线。
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产业并非都分布在能源基地、 矿产和其他原料地,而是分布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 方便的地方,如综合运输枢纽、海港、铁路沿线等, 多为不同规模的加工中心,并汇集众多的第三产业部 门。地理位置还可以直接影响到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
顺序,那些交通方便、距离经济发展中心较近的地区
资源,因其经济价值较大,总是首先得到开发。
• (2)多部门的协调发展。在综合体内, 要有面向全国或大经济区、经济带的专 门化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辅助性、服 务性部门和基础设施。专门化部门的建 设及其作用的发挥程度,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后者的协作配套的水平和质量。 综合体内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可以是垂 直的(如采掘~原材料~直到产品加工 和处理),也可以是水平的(即跨部门、 跨行业的联系),更多的是这两种联系 的交织。
电力机械、 内燃机车 内燃机械 电力机车 汽车、飞 机、内燃 机船舶
产业布局进一步集中,交通、位置条件 等在产业分布中的作用得到加强。
电子计算机、航天飞机、 懂科技、高技术的劳动力,快速、便捷 机器人 宇宙飞船、 的交通枢纽成为产业布局的重要条件, 高速车辆 产业布局出现“临海型”、“临空型” 等新的形式。未来产业布局将从过分集 中走向适当分散。
• (3)大多建立在能源、矿产资源的富集 区。 • (4)综合体建设,是由国家大规模的投 入,因此它的发展往往是跳跃式的,而 不是渐进式的,即其发展速度较高。
二、增长极理论
• 该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 济增长在每一地区的各个行业中并非 以同样的速度进行,而是集中于某些 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这些 部门和行业往往集中于区内大城市, 这些大城市便成为“增长极”。
反之,则会对经济的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法律对产业布局有相当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
产业布局,主要受市场需求控制,比较注重效益,但
往往具有较大的盲目性,造成产业布局的波动性和趋
同化。
(四)国内、国际政治条件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国内、
国际政治环境,一个政局不稳、动荡不安的国家,其 经济很难获得发展,当然也就谈不上合理的产业布局。
二、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两个方面。自 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包括未经人类改 造、利用的原始自然环境,还包括经过人类改造利用 后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是指自然条件中被人利用的 部分。 自然因素是产业布局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一)自然资源对第一产业的决定性影响
由于第一产业的劳动对象直接来自大自然,各种 自然资源的分布,也就是相应的第一产业分布的地区。 同时,各种农作物、不同种类的树木、禾草等的生存 环境不同,对自然条件的要求也各有不同,所以自然 条件、自然资源直接制约着第一产业的布局。土地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农业自然条件对产业布局起决定性作用, 产业布局有明显的分散性。
第一次科 蒸汽动 技革命 力 18世纪末19世纪初 第二次科 电力、 技革命 内燃动 19世纪末- 力 20世纪初 第三次科 技革命 二战后 原子能
蒸汽火车、 产业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工业向动力 蒸汽轮船 基地(煤产地)和水路运输枢纽集中。
源、气候资源、水资源与生物资源共同综合作用,决
定大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布。
(二)自然资源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间接影响
自然因素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影响,主要是 通过第一产业发挥作用的。自然资源对第二产业的影
响主要有重工业中的采掘业、材料工业、重型机械,
以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它们多分 布在工业自然资源或农业自然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另
产业空间结构理论
第一节 产业空间结构的内涵 第二节 产业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
第三节 产业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产业空间结构的主要理论
第五节 理论评述
第六节 产业空间结构理论在我国的应用
第一节 产业空间结构的内涵
• 产业空间结构也称区域产业空间结构或 产业地域结构,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 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 式,包括各种经济活动在地域范围内的 分布状态、组合形式、形成机制、演进 规律等,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客体和现 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形态。
产业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
• • • • (一)产业集聚点 (二)产业发展轴线 (三)产业集聚区 (四)产业点(线、面)间的连接网络
(一)产业集聚点
• 产业集聚点由于资源、交通条件、区位 等要素的作用,产业在某个特定的位置 集中而形成的产业空间分布形态,一般 是依托各类中小城镇或交通结点,形成 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产业集聚点。由于产 业的不断集聚,这些点的自身规模不断 发展壮大,相邻点在空间上发生重叠融 合,形成更大规模的集聚点,进而产生 人口、经济集中的城镇。
部门,进而完成产业劳动地域分工的大格局。
(四)自然条件各要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稳固的地质基础是制造业、建筑业发展的前提。 平原区利于大规模现代化耕作、灌溉,有开阔的场地 供制造业、建筑业使用和发展各种运输线路,是最优 的产业布局场地。山区、丘陵多地势起伏,影响对内、 对外的经济联系,不宜发展保鲜的果品和耗原、燃料 多的制造业。盆地地区,空气流通差,不宜发展冶金、 化工等工业。气候除对农业影响最大外,对水利枢纽、 航海航空、露天采矿、飞机制造以及旅游业等影响很 大。水不仅影响农业布局,还可以直接用作工业原料, 内河航运、海洋航运则直接使用水的浮力。动、植物 的分布也决定了某些产业的布局。
(二)产业结构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技术进步不断地改变着产业结构,特别是随着新技术的出现, 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新的产业部门的诞生。
表 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产业布局的关系
生产力发 展阶段 农业社会 能源动 力 人力、 兽力、 水力 生产工具 交通工具 产业布局主要特点 石器、铜器、人力车、 铁器、 畜力车、 手工机械 风帆船 蒸汽机械
第四节 产业空间结构的主要理论
• 产业空间结构理论旨在探寻各产业活动 的优化布局规律和合理组合形式,目标 是达到区域整体最优发展,并在实践中 为产业空间优化提供理论依据。相关理 论包括工业地域综合体理论、增长极理 论、中心-外围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城 市区域理论和点-轴理论等。
一、工业地域综合体理论
第二节 产业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
• 案例: • 湖南省:“一点(长株潭城市群)一线(沿京广铁路、 京珠高速公路产业集聚带)” • 湖北省:武汉城市圈;襄樊都市区;宜昌都市区 • 长江经济带、汉江经济带 • 辽宁省:“五点一网络”沿海经济带(五点:大连长 兴岛临港工业区、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营口沿海产 业基地、锦州湾沿海经济区、丹东产业园区;一网络: 丹东至葫芦岛1440多公里的滨海公路),辐射和带动 距离海岸线100公里范围内沿海经济带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