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赢人生:张謇的社会责任思想
张謇_:一生所获财富,皆为社会服务
风流一代·青春22悦思专题张謇:一生所获财富,皆为社会服务■文/本刊记者 张建6月16日,虽是工作日,南通博物苑内仍游人如织,游客们来此除了解南通的历史变迁,更重要的是参访一位名人的生平故事——他就是清末状元、爱国企业家张謇。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提了五点希望,第一就是要增强爱国情怀。
他说:“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
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
”当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期间专程来到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介绍展陈,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救国、发展教育、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
爱国、救国、报国,是张謇一生的追求,此后兴实业、办教育、做公益皆根源于此。
“棉铁主义”造就“商业帝国”南通博物苑新馆展陈南通的历史渊源、风土人情、商贸往来,走出新馆,就进入了“私人领地”。
张謇故居濠南别业是一栋英国式建筑,二楼的展厅挂满张謇生平图片。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1853年出生,父祖以上数代都以农商为生。
为了改变家庭命运,他在幼时就被父亲送入私塾学习,希望由此走出一条由读书进入仕途的道路。
1894年(光绪二十年),41岁的张謇考中甲午恩科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
正是这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后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是中国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大标志,于张謇而言,也是他投身“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一大转折点。
在中国士大夫的观念里,科举出仕才是正途,很多人对张謇退出仕途进入商场不甚理解。
张謇去世后,其子张孝若在《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中说道,父亲弃官离京直接从事实业有四个动机:一是祖父去世,父亲名场欲望低落;二是国势危迫,要使中国不贫不弱,唯有振兴工商业;三是做自立、做事的读书人,为“书呆子”“书蠧头”出气、争面子;四是大暴雨中文武百官侍奉、接驾慈禧太后,深感这种官“没志气”。
试说“张謇精神”
试说“张謇精神”作者:茅家琦来源:《历史教学》2009年第05期[关键词]尊重人格,道德追求,人文精神[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9-0005-03一、“重人格、尊人遭”——张謇的道德追求张謇是一位道德高尚的历史人物。
1924年,在致黄郛的一封电文中,张謇说:“法治治人,先各自治。
自治之要,重人格尊人道而已。
”重人格、尊人道是张謇一生的追求,是“张謇精神”的核心,也是张謇一生“立功”“立言”的准则。
对自己,张謇珍重自己的人格,严于律己。
他的儿子张孝若在《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中有下列一段记载:甲午那一年,我父亲在北京好几个月。
有一回看见太后从颐和园回到京城里,适逢大雨。
地上的水积了一、二尺,大小文武百官,还有七、八十岁年纪的老臣子,都跪在水里边接驾。
上面的雨,先落到帽子上边的红纬缨,从那里滴下来,滴到袍褂上,一个个都成了落汤鸡,还好像染了鲜红的颜色。
那太后坐在轿子里,连头回都不回。
我父一看,心上就难过起来,觉得这种是有志气的人该做的么?还是回转去做老百姓吧!张孝若在这部传记中还有另一段记载:我父……不愿意居住租界,或是在租界范围以内购产置业。
我父认为,托庇外人势力是一种极可耻辱的事。
对于中国人不是在朝做官,就是上租界居住的流行惯性,最后痛恨。
对他人,张謇十分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和人生价值。
在南通第三养老院的开幕典礼上,他说:“夫养老慈善事也。
迷信者谓积阴功,沽名者谓博虚名。
鄙人却无此意。
不过,自己安乐,便想人家困苦,虽个人力量有限,不能普济,然救得一人总觉心安一点。
”张謇非常关心穷苦青少年的成长。
张孝若在《传记》中写到:我父曾经叫我母徐太夫人、吴太夫人各办一个小学校,一个幼稚园;我嫂沈夫人也办一个小学校,并且在我家各处祠堂内舍里边,凡有余空的房屋,总是办小学校,祭田收入多下来,就做经费。
张謇对积极办学的人极其尊重。
张孝若在《传记》中写道:二十年中还有二、三个人,也是我父亲所极端敬重的。
张謇的政治人格分析:秩序与稳定的终极追求
张謇的政治人格分析:秩序与稳定的终极追求张謇,清末民初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官至清朝工部尚书。
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极高政治声望与社会影响的知识分子之一。
张謇的政治人格以秩序与稳定为终极追求,他的政治理念和实践充满着对国家和社会秩序稳定的崇尚和追求。
本文将通过分析张謇的政治生涯、政治言论和政治立场,探讨他的政治人格,以及他对秩序与稳定的终极追求的内在动因。
张謇的政治生涯是他对秩序与稳定追求的体现。
张謇生于清朝末期,成长于动荡不安的时代,身历了洋务运动失败、甲午战争失利、戊戌变法终结等一系列国家政局动荡的事件,这些事件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政治观念和追求。
张謇在政治上追求秩序与稳定,是出于对国家动荡的深深不安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他从小就对国家和社会的命运充满责任和担忧,这种责任感和担忧成为了他一生追求秩序与稳定的动力。
张謇的政治言论也充分展现了他对秩序与稳定的崇尚。
他曾经说过:“事无巨细,皆须秩序,非日积月累,无法成材。
”这句话充分展现了他对秩序的看重和推崇。
在他看来,秩序是一切事物成长发展的基础,是国家稳定繁荣的保障。
而为了维护和促进这种秩序,他提倡“持之以恒,千方百计”的治国之道,不断呼吁国家要加强法治建设,加强政府的管理能力,加强社会秩序的维护能力,以推动国家稳定发展。
在他的政治言论中,对秩序与稳定的追求贯穿始终,成为了他的政治信条。
张謇的政治立场也始终围绕着对秩序与稳定的追求。
他在政治上主张“稳定”一词,倡导政府要坚持守住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而不是频繁更替领导者,频繁颠覆政局。
他认为,政局的频繁变化只会导致国家的动荡不安,影响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他坚决反对政变和革命,主张通过法治和渐进的改良来推动国家的变革和进步。
他在政治上的这种立场,正是他对秩序与稳定的终极追求的具体体现。
张謇对秩序与稳定的终极追求,是由他内心的诚实正直和崇高的爱国情怀所驱动的。
张謇自幼就以诚实正直著称,他认为稳定与秩序是国家强盛的基石,而这正是他眼中“国家”的美好。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刚刚考中状元大魁天下,丁忧在籍的“通州才子”张謇,一反封建社会的传统习惯,不往官场谋求高官厚禄,以公卿宰相揆一天下,反而提出了“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并奔走呼号,身体力行,后来成为著名的实业家。
人们不禁要问,张謇当时为什么要提出“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他的“实业救国”思想的内容、性质如何?在中国近代史上又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本文拟就这些方面发表一些个人的粗浅见解,以与学界同仁商讨。
一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张謇出生时,其父已迁居海门常乐镇),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
早年深受开封知府孙云锦和淮军统领吴长庆的赏识,先后被招致入幕。
后又得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的青睐,先后中顺天乡试南元和1894年甲午恩科殿试的状元。
但是,在张謇年轻的时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大举入侵,中华民族日益危机的时代。
1 9世纪70年代先后发生了帝国主义支持下的阿古柏在新疆的叛乱、沙俄侵占伊犁、英国侵犯云南的马嘉理事件和美、日侵犯台湾的事件。
八、九十年代,又先后爆发法国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日本侵略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
张謇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主张坚决抵抗。
1882年,张謇随吴长庆庆军去帮助朝鲜平定“壬午兵变”时,目睹了日本在并吞琉球群岛以后,又积极向朝鲜扩张侵略势力的野心,回国以后立即写了《乘时规复琉球策》和《朝鲜善后六策》,建议及时扼制日本对朝鲜和中国侵略的野心。
甲午战争中,张謇又单独弹劾李鸿章一贯奉行退让妥协的对外政策,说日本向外扩张时,“日之所欲,鸿章与之,日之所忌,鸿章去之,如纵骄子,不至于败不已,如饲饿狼,至于饱而犹不已”,指责他“但1能漫为大言,胁制朝野,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最后终于导致甲午战争的一败涂地,被迫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清朝开放苏州、杭州、重庆、沙市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国家可以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开采矿山。
试说“张謇精神”
试说“张謇精神”茅家琦关键词:尊重人格;道德追求;人文精神[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9—0005—03一、“重人格、尊人道”──张謇的道德追求张謇是一位道德高尚的历史人物。
1924年,在致黄郛的一封电文中,张謇说:“法治治人,先各自治。
自治之要,重人格尊人道而已。
”重人格、尊人道是张謇一生的追求,是“张謇精神”的核心,也是张謇一生“立功”“立言”的准则。
对自己,张謇珍重自己的人格,严于律己。
他的儿子张孝若在《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中有下列一段记载:甲午那一年,我父亲在北京好几个月。
有一回看见太后从颐和园回到京城里,适逢大雨。
地上的水积了一、二尺,大小文武百官,还有七、八十岁年纪的老臣子,都跪在水里边接驾。
上面的雨,先落到帽子上边的红纬缨,从那里滴下来,滴到袍褂上,一个个都成了落汤鸡,还好像染了鲜红的颜色。
那太后坐在轿子里,连头回都不回。
我父一看,心上就难过起来,觉得这种是有志气的人该做的么?还是回转去做老百姓吧!张孝若在这部传记中还有另一段记载:我父……不愿意居住租界,或是在租界范围以内购产置业。
我父认为,托庇外人势力是一种极可耻辱的事。
对于中国人不是在朝做官,就是上租界居住的流行惯性,最后痛恨。
对他人,张謇十分尊重他人的入格尊严和人生价值。
在南通第三养老院的开幕典礼上,他说:“夫养老慈善事也。
迷信者谓积阴功,沽名者谓博虚名。
鄙人却无此意。
不过,自己安乐,便想人家困苦,虽个人力量有限,不能普济,然救得一人总觉心安一点。
”张謇非常关心穷苦青少年的成长。
张孝若在《传记》中写到:我父曾经叫我母徐太夫人、吴太夫人各办一个小学校,一个幼稚园;我嫂沈夫人也办一个小学校,并且在我家各处祠堂内舍里边,凡有余空的房屋,总是办小学校,祭田收入多下来,就做经费。
张謇对积极办学的人极其尊重。
张孝若在《传记》中写道:二十年中还有二、三个人,也是我父亲所极端敬重的。
一个是山东办学的乞丐武训。
张謇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张謇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富盛名的经济学家,他的经济伦理思想极具启示性,是对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思想。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张謇的经济伦理思想,同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其独具匠心的理论与实践应用,以期更好地理解张謇思想所承载的意义和价值。
一、张謇的经济伦理思想概述张謇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他认为政府应该把社会公共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为实现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而做出努力。
其思想的出发点是基于两个前提的。
第一是以个人欲望为驱动的市场经济往往会陷入剥削、不公和无序竞争的恶性循环,而政府有义务通过政策和制度来引导市场的发展,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第二是“天下为公”理念的基础是社会的整体利益,政府的角色应该是以实现社会的共同利益为前提,而非单一群体的利益。
二、张謇的经济伦理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实践1.物价调整1988年张謇担任物价专家组组长时,遭遇了中国实施物价改革以来的最严峻的通货膨胀。
张謇在此时提出了一套“价格双轨制”方案,即国有企业产品不涨价、农产品不降价,而非国有企业产品涨价和农产品降价。
此举旨在消除国民经济恢复期间出现的失业问题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同时在价格上调控了市场,保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有序发展。
2.统筹城乡建设在中国城乡生产生活一体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出现了城市物价高、农村物价低的“两极分化”现象。
为了平衡城乡物价差异,张謇倡议发展中小城市,以发展当地产业和提供工作机会,并通过投入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来吸引人们在当地购房和就业。
这一举措使得城乡间的收入压力得到了缓解,实现了城乡共同发展。
3.推动经济转型张謇主张通过放松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和干预,使市场自然发展,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的转型。
张謇指出:“市场经济的定价是公正和透明的,政府干预会削减市场的效率。
”他认为市场是一种公正的、自我调节的机制,不应该被政府包办一切。
这种思路在发展中国家迈向市场经济的道路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观南通张謇别业心得体会
参观南通张謇别业心得体会最近我有幸参观了南通张謇别业,此次参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謇别业是一家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企业,参观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其发展历程,还深入了解了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
以下是我对此次参观的心得体会。
首先,南通张謇别业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通过参观展厅,我了解到了张謇别业的创始人张謇先生是一位非常有远见和勇气的商人。
他不仅自己经商致富,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为民众做出了很多贡献。
张謇别业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张謇先生作为一位商人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这是我非常仰慕和钦佩的。
其次,参观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南通张謇别业的企业文化。
作为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企业,张謇别业一直秉承着以人为本、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
在参观过程中,工作人员专业而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让我对这家企业的经营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张謇别业注重员工培训和激励,提倡团队合作和共同发展。
这种人文关怀和注重团队精神的企业文化对于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和员工的个人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再次,南通张謇别业的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也令我赞叹不已。
参观期间,我们参观了企业的生产车间和实验室,了解到张謇别业一直倡导技术创新和质量第一的理念。
企业为产品研发投入了大量资源和人力,并拥有一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研发团队。
通过参观,我还了解到张謇别业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还出口到世界各地。
这既体现了企业在技术和质量方面的实力,也证明了张謇别业具备国际竞争力。
最后,参观南通张謇别业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张謇别业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企业不仅在慈善捐助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还积极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参观,我深深感受到了企业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这是每个企业都应该具备的品质。
总结起来,参观南通张謇别业让我受益匪浅。
我了解到了这家百年老店的发展历程、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并深刻感受到了企业在产品质量、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方面的突出表现。
张謇的政治人格分析:秩序与稳定的终极追求
张謇的政治人格分析:秩序与稳定的终极追求张謇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其政治人格以追求秩序与稳定为核心。
这种政治追求不仅源于他的身世和学历背景,更深刻地反映了他对中国政治现实和未来的看法,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化的理解和追求。
一方面,张謇的追求秩序的政治人格可能与他的家庭背景有关。
他出生于一个经商之家,家族传统重视秩序和稳定,这对张謇的思想和行动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加入太平天国后,因为发现其混乱和缺乏秩序,从而离开加入清朝政府,从而表现出他对于秩序和稳定的倾向。
另一方面,张謇的政治人格也与他的学历背景有关。
他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主修造船和造船工艺学,这让他牢固地掌握了科学技术和工程管理方面的知识。
在他的眼中,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建立在稳定,有序的政治基础上,科学技术和经济工程方面的成功都必须建立在一个稳定的国家政治环境之上。
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解释,张謇的政治追求和他的技术背景密切相关。
在张謇的政治活动中,他强调了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他在推动铁路发展和社会重建中发挥的作用。
他积极向清政府建议兴建铁路,成立铁路管理局,并亲自监督建造,以确保工程的质量和效率。
在社会重建方面,他支持建立学校和医院,通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来增加社会的稳定性。
然而,张謇并不是一个盲目追求秩序和稳定的人,他也关注了科技发展和文化自由。
在流亡后,他担任湘军的政治顾问,推动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发展。
他鼓励人们积极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也主张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总之,张謇的政治人格以追求秩序和稳定为核心,这种追求源于他的家庭背景和学历背景,并反映出他对于中国现代化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他强调稳定和秩序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但同时也保持开放的思想,主张科技发展和文化自由。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刚刚考中状元大魁天下,丁忧在籍的“通州才子”张謇,一反封建社会的传统习惯,不往官场谋求高官厚禄,以公卿宰相揆一天下,反而提出了“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并奔走呼号,身体力行,后来成为著名的实业家。
人们不禁要问,张謇当时为什么要提出“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他的“实业救国”思想的内容、性质如何?在中国近代史上又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本文拟就这些方面发表一些个人的粗浅见解,以与学界同仁商讨。
一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张謇出生时,其父已迁居海门常乐镇),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
早年深受开封知府孙云锦和淮军统领吴长庆的赏识,先后被招致入幕。
后又得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的青睐,先后中顺天乡试南元和1894年甲午恩科殿试的状元。
但是,在张謇年轻的时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大举入侵,中华民族日益危机的时代。
1 9世纪70年代先后发生了帝国主义支持下的阿古柏在新疆的叛乱、沙俄侵占伊犁、英国侵犯云南的马嘉理事件和美、日侵犯台湾的事件。
八、九十年代,又先后爆发法国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日本侵略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
张謇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主张坚决抵抗。
1882年,张謇随吴长庆庆军去帮助朝鲜平定“壬午兵变”时,目睹了日本在并吞琉球群岛以后,又积极向朝鲜扩张侵略势力的野心,回国以后立即写了《乘时规复琉球策》和《朝鲜善后六策》,建议及时扼制日本对朝鲜和中国侵略的野心。
甲午战争中,张謇又单独弹劾李鸿章一贯奉行退让妥协的对外政策,说日本向外扩张时,“日之所欲,鸿章与之,日之所忌,鸿章去之,如纵骄子,不至于败不已,如饲饿狼,至于饱而犹不已”,指责他“但1能漫为大言,胁制朝野,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最后终于导致甲午战争的一败涂地,被迫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清朝开放苏州、杭州、重庆、沙市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国家可以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开采矿山。
张謇的政治人格分析:秩序与稳定的终极追求
张謇的政治人格分析:秩序与稳定的终极追求
张謇是清朝末年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在政治上追求秩序和稳定的价值观,这也是他的终极目标。
下面我将对他的政治人格进行分析。
张謇对秩序的追求可以从他的政治立场和行为中看出。
他是一个反对太平天国的政治家,坚定支持清朝政府的立场。
他认为太平天国的运动破坏了社会秩序,对社会稳定与国家统一产生了威胁。
他积极参与抗击太平天国军队的战斗,以维护国家秩序和社会的稳定。
张謇在任职期间致力于改革的种种举措也彰显了他对秩序的追求。
他在担任两江总督期间,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来加强政府的管理和社会的秩序。
他加强了赋税的征收和经济的管理,减少了财政赤字。
他还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的素质和道德觉悟,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张謇具有稳定的政治倾向。
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一贯主张稳定的政策和做法。
他反对激进的改革和革命行动,主张循序渐进的改良。
他坚信,只有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和政府的权威,才能实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张謇的政治人格中还体现了对稳定的追求。
他在官场中一直保持低调和稳重的形象,不追求个人的名利和地位。
他注重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以保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张謇是一个追求秩序和稳定的政治家。
他在政治上反对混乱和革命,坚持维护社会秩序和政府的权威。
他的政治行动和政策都以维护和增强社会稳定为出发点和目标。
这种追求秩序与稳定的政治人格,使得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影响。
张謇传读后感
张謇传读后感
张謇(1837-1909),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者,以其独特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民族谋福祉的奉献精神而著称。
他在历史上被视为中国近代政治变革的重要人物之一。
读完关于张謇的传记后,可能会有一些感悟和思考:
1.坚持理想和信念:张謇一生坚持为国家民族的兴盛而努力,无论是在官场上还是私
人生活中,都秉持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他的坚持和奉献精神让人钦佩。
2.政治抱负与责任感:他在政治上积极推进改革,主张科学治国、自强不息。
他对国
家政治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的愿景展现了一位政治家的责任感。
3.勇于创新与变革:张謇对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现状有清醒的认识,不断提出改革的
建议和方案。
他敢于创新、勇于变革,努力使国家走向更好的发展道路。
4.对社会的关怀与担当:张謇对民生问题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帮助,展现了他的
社会担当和关怀之心。
他在私人和公共领域都尽力为人民造福。
5.历史的反思和启示:通过了解张謇的生平事迹,可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思考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国家发展、社会变革以及个人的社会责任。
总的来说,张謇是一位有远见、有魄力、有担当的政治家和改革者,他的思想和品质对我们今天依然具有启示意义,也提醒着我们应该怀着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为建设更美好的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学习张謇精神 实业兴邦有社会担当
学习张謇精神 实业兴邦有社会担当文/周德文 经济学家、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PART02“寻找”张謇1894年,41岁的张謇高中状元。
正是这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面对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张謇毅然放弃功名仕途,选择了“实业救国”的担当路径。
张謇一生创办了40多家企业、近400所学校,其品德、思想、事业、成就深为人们所敬仰,是“儒商”的典范,是中国近代化、工业化的开拓者和先驱,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张謇大力倡导并践行“棉铁主义”,他依靠南通手工棉纺织业较为发达的基础,创造性地使用股份制方法筹募社会资本发展棉花生产,兴办大生纱厂,保护民生,抵抗外来经济侵略。
此后大生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建成4个纱厂,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纺织企业系统。
之后,张謇以大生纱厂为核心,还创办了油厂、面粉公司、肥皂厂、纸厂、电话公司等20多家企业,并进一步发展了运输、仓储、电力、通讯、食品、金融、地产等产业,形成一个轻重工业并举、工农业兼顾、功能互补的地方工业体系,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的民族企业集团。
张謇以兴办实业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程。
积极创新 敢为天下先张謇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开启了中国近代企业的全新类型——“社会企业”。
张謇堪称中国第一位社会企业家。
张謇在南通的做法是综合性的,他B usiness 观点不想消灭农村和农民而独成一己之事,而是“余毕生抱定村落主义”。
张謇在南通的实践,推动了“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开拓了民营企业发展新格局。
张謇创办的大生集团,在其存在的30年中,一直致力于对南通进行综合建设。
张謇所追求的现代化并不是要把农民改造成市民,而是以社会企业为基础,实现南通城市与南通人民的整体现代化。
与晚清众多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工业实体不同,张謇作为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注重新工艺、新技术应用,在发展实业的过程中提出了“棉铁主义”等符合当时工业经济规律的理念,并且在利用外资、开放发展上也有所主张。
张謇人格魅力的思想意蕴对当代年轻人的启示
张謇人格魅力的思想意蕴对当代年轻人的启示作者:裴丽来源:《牡丹》2017年第27期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其人格魅力的思想内涵极其丰富。
在政治伦理上,他主张爱国爱人并行;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强国、教学精通、亲力亲为;在道德人格上,他主张大公无私的道德观;在家庭伦理上,他主张勤俭和睦的家庭观。
张謇丰富的思想理论及实践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因其而冠名。
张謇出生于晚晴时期,在那个经济、政治极其落后的时代,张謇以其独特的魅力享誉全国。
他亲力亲为,兴教育,办实业。
学界对他的研究主要在这两个方面,鲜少人研究他在实业和教育实践中所体现的人格魅力。
历史学家张开沅曾这样评价:张謇感动中国,他的人格魅力甚至比他的事业成就更加使中国感动。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
而人格魅力則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在性格上,张謇不贪恋官场,一心为民;在气质上,他能放下读书人的架子,弃官兴办实业;在个人能力上,南通之所以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城,与他创办的一系列位列中国第一的历史足迹有密切的关系。
张謇具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尚道德观,他将自己的一生融入到整个近代南通乃至整个近代中国的发展中。
其人格主要体现在政治伦理、教育、道德人格和家庭伦理上。
一、张謇人格魅力的思想意蕴(一)在政治伦理上,主张爱国爱人并行政治和伦理同属于上层建筑,二者具有密切的联系。
张謇的政治思想是非常明确的,其一生致力于“天地之大德曰生”,即要求爱国与爱人并行。
爱国体现在实业救国,爱人体现在教育救国,主张建立君主立宪的国家。
在艰苦地创办大生纺织厂的时候,张謇曾这样和友人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大多数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的生活。
”可见张謇的志向在于为国家,为人民而奋斗。
张謇不热衷做官,他做官的思想渊源是为“自己志愿”,即儒生应尽的本分是逐步改善人民的温饱问题和生活条件。
小学生张謇精神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个伟大的精神——张謇精神。
张謇,这个名字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但他的故事和精神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传承。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张謇。
张謇,字季直,江苏南通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族企业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生活在清朝末年,正值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亡之际。
面对国家民族的困境,张謇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后人铭记。
张謇精神的核心是爱国、奉献、创新、担当。
下面,我就从这四个方面来谈谈张謇精神。
一、爱国张謇一生热爱祖国,他深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他毅然辞去官职,投身实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国家的命运。
他曾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吾辈应以国家为重。
”这句话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但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英勇奋斗的先烈们。
我们要学习张謇的爱国精神,热爱我们的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奉献张謇一生致力于国家民族的事业,他创办了南通大生纱厂,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不仅关心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关心员工的福祉。
他曾说:“企业要为国家创造财富,也要为员工谋福利。
”这种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关心社会。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创新张謇在实业方面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
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他还提倡科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张謇的创新精神不仅体现在实业上,还体现在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上。
他敢于尝试,勇于突破,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同学们,我们要敢于创新,勇于突破。
在学习中,我们要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断探索新的知识。
在生活中,我们要敢于尝试,勇于挑战,不断提高自己。
四、担当张謇在担任官职期间,敢于担当,为民请命。
张謇精神 爱国主义职业教育理念
张謇精神爱国主义职业教育理念张謇精神:爱国主义职业教育理念的现实意义引言自古以来,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核心价值观。
张謇先生作为近代中国的伟大政治家和教育家,在民族危难之际,提出了爱国主义职业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本文旨在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全面评估张謇精神的现实意义,并通过对相关案例和理论的分析,探讨其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一、张謇精神概述及其现实意义1.1 张謇先生的生平背景和贡献张謇,字季敬,山东省沂水县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以爱国主义和职业教育的理念闻名于世。
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和国家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张謇秉持着爱国主义情操,致力于振兴中国教育,为国家的独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2 张謇精神的现实意义张謇精神是爱国主义职业教育的核心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謇主张通过提倡职业教育来培养和强化爱国主义情感,旨在为祖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做出贡献。
这一理念在现代社会具有广泛应用的可能性,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1.2.1 培养国家意识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意识的培养对于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注重职业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激发青年学生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并引导他们关注国家发展、服务国家大局。
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具有强烈的国家荣誉感和责任感的人才,而且有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1.2.2 推动产教融合张謇精神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倡导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职业教育应与产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培养适应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这种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将有助于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同时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1.2.3 培养创新精神爱国主义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提供实践机会和培养创新思维的课程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
张謇的政治人格分析:秩序与稳定的终极追求
张謇的政治人格分析:秩序与稳定的终极追求
张謇注重社会的秩序。
他认为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秩序作为基础,只有在秩序
的维护下,社会才能安定发展。
他倡导法治社会,主张通过法律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为社会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
在他的政治实践中,他积极参与了制定和修改清朝的
法律,推动了法制建设的发展。
张謇强调社会的稳定。
他认为只有社会的稳定才能带来繁荣和进步,社会的不稳定会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确定性和困扰。
他通过推动经济发展来实现社会的稳定,主张发展实业、促进经济,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稳定性。
他积极参与了兴办铁路、发展矿
产资源等经济建设,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謇还重视社会的和谐发展。
他认为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利益团体应该相互协调、相互
合作,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
他主张尊重民众的利益和意见,积极倡导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他在清朝末年的官员职位任上,努力为民众解决困难和问题,希望通过改革和提升人民的
生活水平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张謇的政治人格体现了对秩序和稳定的追求。
他坚信秩序和稳定是社会发展和人民幸
福的基础,通过推动法治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等措施,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
积极的贡献。
他的政治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近代政治文
化中的重要代表人物。
张謇人生的示范意义——读《张謇全集》后的直观感悟
张謇人生的示范意义——读《张謇全集》后的直观感悟张謇全集收录了张謇的所有文字作品,其中充满了张謇的人生理念。
他的文字文化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为后世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示范意义。
首先,张謇鼓励人们不畏惧困难,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的文章里充满了冠冕堂皇的启示:“只有把理想看得高,以至到眼前一切劳苦都感到轻松,才能获得进步。
”翻看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著作,追求理想的话语给历代读者以无尽的鼓舞之情,坚定不移地奔赴彼岸。
而张謇不仅是一位信仰理想的传统文人,更是一位勇敢的先驱者,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不舍得故乡而去,勇敢地踏上了一条无归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播种者有一切”这句大义凛然的话语,他的文字也成为后世民族斗争史上应变艰巨的励志法宝。
再者,张謇个人坚持从实践出发,将理论联系到现实中,用自己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的励志历程激励后人走上选择正确、勇敢奋斗的道路,“中国必须有一种发展前景,而我们就是在不断地为此全力而为,以最坚定的决心去实现它的可能性。
”这里面反映出张謇几十年来的追求:从一个无知的师生到受命推动中国国民教育的重任,他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中也曾得到失败,但他不放弃,他执著而不悔,“当一个人选择一个目标,就要全力去达成它,全力而为,至死方休。
”他在无限挫折中从未放弃信念,他及时行乐,在极其拮据的生活中仍坚持思考,在激流中坐下来局外,他以文字礼赞时代更迭,也以文字践行一种自我超越,把他来自艰苦岩泉的人生经验视为财富。
再次强调,张謇是一位学者,他崇尚学术追求,也重视实践中的实践体会,他有着充满理性的思考,但又有着刚强的行动力。
他坚信,要想改变这个世界,首先就要充实自己的内心,他在《学问观念》中写道:“只有充实自己的内心,才有可能从别人身上受到启发。
张謇社会责任观念和做法
张謇社会责任观念和做法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对社会责任的观念和做法深受尊重和肯定。
张謇强调个人和企业应当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将社会责任视为自己和企业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企业应当注重对员工的福利,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
同时,企业也应该对社会贡献力量,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张謇在官职上也积极推动一些社会改革,为改善社会状况和人民福祉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曾任中国银行总经理和财政部长,致力于银行业和财政体制的改革,推动中国财政与银行业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张謇还非常重视教育事业,他致力于普及教育,并倡导提高人民教育水平。
他捐资办学,兴办了一些学校,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体来说,张謇提倡个人和企业应当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注重为员工和社会做出贡献,并通过自身的职务和实际行动来推动社会改革和发展,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社会责任观念和做法被广泛传承和推崇。
试论张謇的慈善思想和实践
试论张謇的慈善思想和实践柏 骏(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 南京 210004)[摘要] 慈善事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张謇先生事业的重要组成。
张謇的慈善思想继承了传统伦理道德观,加入了以促进社会改良和社会发展为目的近代内容。
在他的躬行实践中,体现着一代慈善家高尚的人生境界。
[关键词] 张謇 慈善 地方自治[中图分类号] K25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917(2003)12-0142-03张謇是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慈善家。
对于慈善事业的重要意义,张謇曾这样对其子张孝若说: 慈善虽与实业、教育有别,然人道之存在此,人格之成在此,亦不可不加意,儿需记之。
[1]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慈善活动是张謇人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慈善思想和实践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张謇慈善活动的思想基础张謇的慈善实践根植于传统的儒家伦理,又吸收了西方社会保障的近代观念,并与其救国理想结合起来,构成了其慈善活动的思想基础。
1.传统的仁爱思想。
张謇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儒家的民本精神和仁爱思想深深地体现在他的事业活动中。
张謇曾说: 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
!!换句话说,没有饭吃的人,要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使他能够逐渐提高。
这就是号称儒者应尽的本分。
[2]传统儒家伦理的核心∀∀∀ 仁 学思想是成为张謇兴办各项事业的重要思想基础。
在从事慈善活动、举办慈善事业的过程中,张謇以儒家 仁者爱人 、 恻隐之心 、 民吾同胞 的精神,克服了儒家 述而不作 的弊病,以 得寸则寸 务实精神和实际行动来对广大贫苦百姓表示深刻的怜悯和同情。
他屡次引用儒家的学说,用以说明他的出发点和藉以号召他人: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又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此儒者之训也。
诸君其有动于中乎?一钱匪少,一万匪多,各尽其力,以行其仁,以自完其为人而已。
试论张謇的奉献精神
试论张謇的奉献精神1904年张謇和他哥哥张詧分家,他们写了一份“析产书”,在文末,他们以这样的言辞表明二人共同的志愿:“要之,此后之皮骨心血,当为世界牺牲,不能复为子孙牛马,则余二人志愿之所同也。
”“为世牛马”“为世界牺牲”这是张謇经常用于表达人生观的朴实的表述,也是他躬行实践的人生宗旨。
正是有这样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动力,张謇成就了常人所难以匹及的事业。
张謇曾说:“愿为小民尽稍有知见之心,不愿厕贵人受不值计较之气;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此謇之素志也。
”[②]张謇的人生志向在救国救民、在奉献社会、在民族振兴。
从清流文人到社会改良的实践者,从封建士大夫到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的一生舍弃了仕途、金钱乃至生命,为了家国天下,他义无返顾,浩然无憾。
一、“公仆”与“众仆”的选择大生纱厂是以股份制的企业形式建立起来的。
在中国股份制初期的年月,大多数企业为了吸引投资者,都对股东的投资承诺了固定年息,称为“官利制”。
“官利制”的特点是企业自股东入股之日起,不论盈亏与否,均以固定利率定期向股东分派利息,派息后如有盈余再行分红。
官利率根据当时的社会平均利率水平定出,大生纱厂的“官利”年利率是8%。
“官利制”确保了股东有稳定的收益,大大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并吸引着他们投入更多资金。
很多出资人因此不需关心企业的经营,当然他们大多也没有这种能力。
大生纱厂开工以后在以张謇为首团队的经营管理下,营业旺盛、盈利丰厚,大生纱厂股东们获得收益,远高于8%,多数年份的收益都达到了30%以上,1919年甚至达到了105.78%[③]。
多数股东只知道享受大生纱厂经营的成果,并不了解企业经营艰难困苦,到1907年大生纱厂召开第一次股东大会前,“始终不知厂在何处、作何状者,股东中殆十居八九”[④],企业的一切听张謇的没错。
张謇拥有着对企业的全权,几乎没有什么制约。
这种体制本来极易造成经营者剥夺股东权利,甚至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但这种情况没有在大生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赢人生:张謇的社会责任思想
摘要
张謇的企业经营伦理思想以共赢共生为核心信念在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上强调顾客至上
在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责任为本在企业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科学发展诠释着中国知识分子如何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商业舞台上践行实业救国的朴素的人生追求
关键词张謇企业伦理共赢共生实业救国
一,责任为本:企业的社会观
责任就是应该做的事情,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能仅仅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同时还应该不断地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必然要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经营目标。
但企业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企业本身就是一个以一定目标汇集起来的社会人的集体,因此企业还有自己特定的社会道德责任。
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经营原则,要求企业在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中,独立地履行伦理义务,独立地承担伦理责任,始终不忘所担负的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
张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出色地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为了实现“立国”,“自强”,“救贫”的报复,张謇艰苦创业,使大生纱厂站稳脚跟并获得盈利,然后就把很多盈利投向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
“以为举事必先智,启民智必由教育;而教育非空言所能达,乃先实业;实业教育既相资有成,乃及慈善,乃及公益。
”之所以强调实业,这是因为兴办教育、发展公益须有资本,就此而言可称实业是教育与公益事业的根本。
“以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
“失教之民与失养之民苟悉置而不为之所,为地方自治之缺憾者小,为国家政治之隐忧者大也。
”张謇在兴办教育上确实令人叹服。
1902 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1905年创建了我国第一座民办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 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今江苏省南通中学);1912年创办了南通图书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后来,农、医、纺三所学校合并成为南通学院);1914 年创办了甲种商业学校和全国最早的刺绣工艺学校------女红传习所。
与此同时和稍后张謇还兴办了各种中、初级职业学校,短期讲习班和特殊教育事业。
如银行专修科、测绘专修科、工商补习学校、镀镍传习所、蚕桑讲习所、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
而在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方面,他创建了育婴堂、养老院、贫民工场、济良所、栖留所、残废院、更俗剧场、公共体育场、军山气象台、城区五公园等。
张謇在南通创办实业的基础上,致力于教育和慈善事业,在南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不仅为南通(还可以说为全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开启了民智,而且在乱世中劈出了南通这一方净土。
南通开始成为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苏北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从一个封闭的封建城镇向资本主义的城市过渡。
1921年就读于南通大学农科的四川人陈翰珍称“近来工业发达,佣于工厂者亦有数万,又因有养老院、残废院、贫民工厂及育婴堂等,故余来通两年余,窃盗之事少闻,乞食之事鲜见。
虽不敢一是建立了“广生榨油股份有限公司(又称广生油厂)”。
通过调查张謇发现大生纱厂所产生的棉籽数量不少,“与其生货卖出,不如自制熟货”。
为此,“又因棉子制油为副业而设油厂”。
1902 年,他开始筹建油厂。
“因就大生纱厂棉子,故此油厂附近纱厂而设,厂名广生。
”第二年,广生榨油股
份有限公司建成投产,专以大生纱厂所产生的棉花籽制造棉油棉饼。
这样,一来提高了大生纱厂的经济效益,二来又很好的地利用其派生出的“废料”,实现了资源再生。
二是建立了大隆皂厂。
广生油厂在生产棉油的过程中产生出的油料废弃物又是制造肥皂的尚好原料,张謇将其再利用,1902 年,在唐家闸又办起了以广生油厂所产生的下脚油脂为原料的大隆皂厂,生产皂烛,供百姓生活所需。
如此,张謇就在当地创造性的以棉花为源头,建立起了第一个产业链:棉花→棉籽→广生油厂→大隆皂厂。
在此基础上,张謇看到纱厂(也包括以后在1915 年他建立起来的织布厂)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飞花”,一方面它严重的污染了工厂及其
周边的空气和环境;而另一方面如果能把它有效的回收又可以作为工业造纸的原料来源,实现“变废为宝”。
1908 年,他筹措资金,以“飞花”为原料,再加上稻草、芦苇等当地资源,办起大昌纸厂,生产各种不同类型的纸张。
大昌造纸厂生产的纸张,有很大一部分供应张謇于1902 年创办的翰墨林编译印书局。
由于张謇在产业结构上重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因而又形成了一个生态化的产业链:皮棉→大生纱厂→织布工场→大昌纸厂→翰墨林编译印书局。
可以这样说“大生集团”在张謇的领导下由一个棉花资源逐渐发展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产业链。
以上只是介绍了张謇在以“棉花”为资源的循环利用,其实,张謇对南通其它农业资源的利用也是如此。
譬如:当地盛产小麦,张謇就以此为原料,在1901年筹建大兴机器磨面厂,1904年投入生产。
一来利用小麦生产面粉产品供人食用,二来还利用磨面厂所产生的麸皮提炼成面筋、淀粉和麸子,面筋供百姓食用,淀粉供织布厂为浆纱原科,麸子作为一种喂养饲料,由此形成:小麦→大兴机器磨面厂→大生纱厂织布工场的又一产业链条。
还有,蚕茧是南通农民从事的一个传统产业,他又以此为原料,在1903 年建立了阜生蚕桑染织公司,生产和经营缫丝、丝织、漂染等业务,生产产品供应女工传习所,从而形成了蚕茧→阜新蚕桑织染公司→女工传习所这一产业链。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张謇大生集团的工业企业中,一家企业的产品或这废弃物,往往又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来源,进行延续生产或者回收再生产。
这样既减少了工业污染,又节约和综合利用了自然资源,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这一模式与我们眼下所大力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基本符合。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清末民初时的张謇不可能有现代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作指导,也没有现代的生态技术和生态工艺去改造当时的产业的技术,可是他在自己创办实业的实践中对资源的利用和产业结构方面的探索,与当代循环经济的理论却做到了
不谋而合的。
其次,注重生态环境。
清末民初的状元张謇,深受“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和谐用中”,“生生不息”的儒家思想的熏陶和浸染,深感人类必须做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他认为“天地皆始于一”,人们对待天地万物应“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这与当时的一些精英相比确实显得走在时代的前头。
尤其是他在日本考察期间,发觉日本在促使本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却严重污染了当地的环境,使他感触很深。
他亲眼看到江户城壕成为一潭死水,其河水色黑发臭,不仅有碍观瞻,也不利于卫生,成为“文明之累”。
由此出发,他认为日本商人缺乏商德,中国商人应引以为戒。
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之下,张謇从一开始投资企业的时候,就十分注重对南通生态环境的保护。
如前所述,张謇在大生集团的产业中既能注意对资源的节约和充分利用,逐步建成了一些使资源得到较好利用的循环产业链,既做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又做到了积极向大自然索取资源以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环。
更为可贵的是,他还在工人或市民的聚集区积极营造公园,美化居住环境。
“公园者,人情之囿,实业之华,而教育之圭表也。
”1913 年,张謇在唐家闸工业区营造了唐闸公园,以后又陆续建造了东公园、西公园、南公园和中公园,为工人和市民提供了悠闲娱乐之地。
“南通胜哉江淮皋,公园秩秩城之濠,自北自东自南自西中央包,北何有,球场枪埻可以豪,东何有,女子小儿可以嬉且遨;南可
碁可饭,西可池泳舟可漕,楼台亭榭中央高,林阴水色上下交,鱼游兮纵纵,鸟鸣兮调调,我父我兄与我子弟
於此其逸,於此其犹思而劳,南通胜哉超乎超。
”除了建造以上 6 个公园外,早在1904 年张謇在南通的城南建了植物园,1905 年改成南通博物苑,将馆藏文物和园林相结合,这在当时成为南通博物苑的一大特色。
“张謇在江东一个人口仅11 万多的小城竟建造如此之多的公园,这在当时全国1700 个县城中是绝无仅有的。
”[他还倡导绿化造林,亲身实践。
1912 年他在五山建立苗圃,供应树苗,绿化造林,并在狼山和军山开辟环山小河,采取多种形式保护林木,同时组织学校植树造林;为保护江滩,还在江岸栽种桃桑,建防护林,使南通百姓免受水患之害;在南通道路两旁均植树绿化,“謇之于通道必植树以表之,皆令人度以相等之丈尺,曰:吾欲使南通新草木咸有秩序耳。
”南通是一座近代化的工业城市,也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城市,这与张謇注重生态环境的理念是分不开的。
1922 年,专赴南通考察的日本人驹井德三赞叹南通:“交通无不便,气候又温和,风光明美,诚做太平和乡之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