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滑桩桩后土拱效应特征的三维数值研究_胡焕校

合集下载

关于抗滑桩土拱效应和参数优化设计的研究概况

关于抗滑桩土拱效应和参数优化设计的研究概况

关于抗滑桩土拱效应和参数优化设计的研究概况引言随着现代化建筑对深基坑、地铁隧道等地下工程的需求越来越高,地下建筑的规模和难度也越来越大。

因此,如何保证地下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其中,抗滑桩是一种常见的地基加固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然而,在实际施工中,抗滑桩的拱效应和参数优化设计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抗滑桩土拱效应和参数优化设计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1.1 土拱效应理论模型土拱效应的理论模型主要分为平面应力分析和三维分析两种。

平面应力分析通过建立土体的等效应力场,对土体的力学行为进行分析;而三维分析则更加精细化,可以考虑更多的条件和因素。

如图 1 所示,为土拱效应的平面应力分析示意图。

【图片】▲ 图中,a1h为桩周围土体的摩擦角, a2h为拱顶土垫的摩擦角, a3h为土体的内摩擦角。

1.2 影响土拱效应的因素影响土拱效应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土壤的物理和力学特性、抗滑桩的设计参数等。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桩长和桩径:桩长和桩径是影响土拱效应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桩越长、越粗,土壤对桩的支撑力就越大,从而有效利用土拱效应。

(2)钢筋的布置及强度:钢筋的布置及强度直接影响抗滑桩的受力性能和稳定性。

(3)桩深和桩身弯曲半径:桩深和桩身弯曲半径越大,土拱效应的扩散越大,同时也能有效提高抗滑桩的抗剪强度和承载能力。

(4)土壤参数:土壤的物理和力学特性也会影响土拱效应。

其中包括土壤的密度、压缩模量、剪切强度等等。

抗滑桩参数优化设计是一个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地下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合理的设计参数不仅能够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还能节省工程造价和施工周期。

2.1 参数优化的目标抗滑桩参数优化的目标是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选取最佳的设计参数,以期获得最优的抗滑桩性能。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抗滑桩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2)降低抗滑桩的变形和缺陷率;(3)降低工程造价和施工周期。

抗滑桩桩后土拱形状及影响因素

抗滑桩桩后土拱形状及影响因素

第42卷第4期2010年4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Vol.42No.4Apr.2010抗滑桩桩后土拱形状及影响因素吕庆,孙红月,尚岳全(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杭州310058,lvqing@ )摘要:为描述抗滑桩桩后土拱的形状,采用平面应变有限元模型,通过搜索数值计算结果中最大主压应力迹线,拟合土拱轴线的描述方程,分析桩间距、土体参数、桩土界面参数、桩后荷载等因素对拱高和拱跨的影响规律,提出考虑上述因素的土拱轴线形状方程.结果表明:桩间距和桩后土压力大小对土拱形状影响最大.土拱跨高比与桩间距呈二次正相关关系,在桩间距为4.46倍桩直径时,土拱受力最为有利.随着桩后土压力增加,土拱拱高呈陡降形对数函数变化规律,反映了土拱从形成-发展-破坏的演变规律.关键词:抗滑桩;土拱效应;土拱形状;数值模拟;合理桩间距中图分类号:TU4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367-6234(2010)04-0629-05Shape of soil arch behind anti-slide piles and its major influence factorsL Qing ,SUN Hong-yue ,SHANG Yue-quan(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China ,lvqing@ )Abstract :In order to describe the shape of soil arch behind anti-slide piles ,numerical simulations were car-ried out based on plane stain FEA models.Maximum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traces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nd arch axis equations were set up by fitting analysis.The influences of major factors such as pile space ,soil and pile -soil interface parameters ,load magnitude on the arch shape were an-alyzed ,and the equation with consideration of aforementioned factors was finally obtained.The results show that pile space and the magnitude of pressure on piles are the most notable factors affecting the arch shape.Ratio of span to rise of arch has a quadratic correlation with pile space.Arch effect will bring soil strength into full use as the pile space is 4.46times of diameter.Arch rise drops as a steep dropping logarithmic function curve with the increase of pressure ,which reflects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arch effect from formation to de-velopment and destruction.Key words :anti-slide pile ;soil arch effect ;shape of soil arch ;numerical simulation ;proper pile space 收稿日期:2008-12-2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67218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70421201).作者简介:吕庆(1978—),男,博士后;尚岳全(1958—),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抗滑桩桩后土体的拱效应是滑坡加固工程中重要的力学现象.对认识桩后土体的应力传递规律,分析桩土相互作用机理,优化桩的布设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对土拱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土拱形成机理的研究,主要借助模型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桩土相互作用机理、滑坡剩余下滑力的传递及分配规律等问题进行研究[1-2].二是通过土拱原理建立数学或数值模型,分析合理桩间距,桩的极限承载力及加固后边坡的整体稳定问题[3].第三方面集中在影响土拱效应的参数研究方面,包括桩径、桩间距、桩周土参数、本构模型等对土拱效应及桩土应力分担比的影响规律研究[4].上述工作为土拱形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从土力学的观点看,土拱效应实质上反映了土体充分发挥自身抗剪强度、调整内部应力分布的受力机制.其形状在宏观上反映了土拱的受力特征.有研究者按照合理拱轴线的思路求解土拱的形状方程,并将其用于确定抗滑桩的合理桩间距[6-8].由于未能考虑土体塑性变形和应力偏转的影响,这一方法得到的实际上是理想化了的土拱形状的结构力学解.这在理论上是不完善的,实践中也需要进一步的检验.本文另辟蹊径,利用土拱是土体中最大主压应力轨迹线[4,9]的观点,在数值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土体中的最大主压应力的分布规律,并通过拟合分析,建立土拱形状的描述方程.对影响土拱形状的主要因素进行定量计算,最终得出考虑这些因素影响规律的土拱形状描述方程.1计算模型及验证在建立分析的数值模型时,主要考虑了如下几个问题.土体的本构模型采用基于摩尔-库伦屈服准则和关联流动法则的理想弹塑性模型(简称M-C模型).桩土界面采用无厚度接触单元模拟.单元法向刚度Kn在保证计算收敛的前提下,通过试算尽量采用较大值,以减少接触单元的穿刺位移,提高计算精度.切向刚度Ks依据相邻土体的剪切模量按照Ks=αG/l来确定[3],其中:G为相邻土体的剪切模量;l为接触单元的长度;α为调整系数,一般取a=20就能足够精确地描述侧向受荷桩的荷载位移关系.接触界面的本构关系采用库仑摩擦模型描述.桩土界面的室内剪切试验表明,在界面土体屈服前,桩土界面的相对滑动位移几乎为零[5].因此,桩土界面的应力应变关系可以近似看成刚塑性关系.库仑摩擦模型可模拟上述关系:在发生相对滑动前,相互接触的两边都可以承受一定的切向剪应力.当切向剪应力超过极限剪应力时,接触单元两边发生相对滑动.采用平面应变有限元模型进行分析.选取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单位厚度的土层作为分析对象,如图1所示.将土层的位移限定在水平方向上,同时约束桩体水平位移为零,将桩视为完全刚性.利用对称性,采用一倍桩间距作为有限元模型的分析对象.图1中d为桩直径,s为桩中心距.对称边界采用x向光滑位移约束.模型的前后边界取30d长.通过在桩后边界上设置y向的初始位移模拟不稳定土体的滑动变形.抗滑桩和土体采用6节点三角形划分网格.网格密度在抗滑桩及其桩周附近用较密,两端边界处较疏,中间区域均匀过渡.图1土拱形状分析的平面应变模型为检验上述模型的正确性,对其进行验证.依据如下,Baguelin等[10]得出理想粗糙条件下圆截面侧向桩弹性阶段的荷载位移关系为:p= 4.32G(δ/d).其中,p为桩上的侧向作用力;G同上;δ为桩土相对位移;d为桩的直径.Randolph 等[11]研究不同桩土粘结条件下侧向受荷桩的极限压力问题时,获得了理论上的精确解.对圆截面桩,桩土界面为理想光滑时,单桩的极限压力为9.14cu((6+π)cu);在桩土界面为理想粗糙时,单桩的极限压力为11.94cu((槡42+2π)cu),其中cu为土体的不排水抗剪强度.Kooijman、Vermeer[12]和Ng等[13]通过数值方法验证了上述结论.本文在上述模型基础上,分析了两种理想桩土界面条件下桩的荷载-位移曲线,并和上述理论结果比较.取d=1m.对理想光滑的情况,取桩土接触界面的c和φ均为零;对于理想粗糙的情况,取c=500cu,φ=0.结果表明,无论是光滑接触还是粗糙接触,计算结果均与理论值非常接近,验证了本文采用的计算方法和模型的可靠性.2基于有限元法的土拱形状研究很多学者都认为,土体中沿最大主应力方向的迹线就是土拱轴线,甚至有人将土拱称为“大主应力拱”.这些研究给本文提供了思路:在数值分析的基础上,搜索土体中最大主压应力的分布规律并以此作为土拱的轴线,然后在应力计算的基础上,通过拟合分析,建立不同桩间距条件下土拱形状的描述方程.图2是不同桩间距下,土拱形状的计算结果.图中数据由不同位置竖向剖面上最大主压应力的计算值确定.按照抛物线方程对这些典型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得到不同桩间距条件下最大主压应力的拟合方程.图中拟合相关系数R2均接近1,说明用抛物线方程拟合桩后最大主压应力的数据是合适的.·036·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第42卷图2不同桩间距下土拱的形状将拟合分析获得的方程标准化处理,得y =a +bx 2.(1)对式(1)进行坐标变换,可得系数a 、b 与拱高f 和拱跨sᶄ之间的数学关系,即a =f +Δf ,(2)b =4f sᶄ2.(3)式中:sᶄ为土拱拱跨;f 为土拱拱高,Δf 为土拱拱脚距桩中心连线的垂直距离,见图2.由上述关系进一步分析系数a 、b 与桩间距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a 与s /d 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且和f 的变化规律一致,两者相差一个常数项Δf.b 随s /d 的增加呈幂函数的变化规律.如图3所示.所以拱轴线方程可以统一写成如下形式:y =-0.982s ()d-0.963x 2+0.3025s d +0.2614.(4)土拱拱高f 和拱跨sᶄ是土拱形状中的主要参数.图4为桩后土拱的f 、sᶄ及跨高比sᶄ/f 与s /d 的关系.由图可见,土拱的f 、sᶄ均与s /d 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而sᶄ/f 随s /d 的增大先减小后逐渐增加.跨高比sᶄ/f 反映了土拱的整体形状特征.从图3参数a ,b 和桩间距的关系受力上看,sᶄ/f 越大,土拱越趋于平缓;反之,sᶄ/f 越小,土拱越陡峭,土拱的受力越体现受压的特征,对土拱拱体结构的受力越有利.由图4可见,计算获得的sᶄ/f 随着s /d 增大先减小后逐渐增加,极值拐点出现在s /d =4.468.由于土体材料的抗压强度远大于其抗拉强度,平缓的拱形对其受力不利.因此,为充分发挥桩后土体的拱效应,桩的间距不宜太小,也不应太大.从上述计算分析的结果看取4 5倍桩径较为合适.图4拱高、拱跨及跨高比与桩间距的关系3土拱形状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考虑土体和桩土界面特性及荷载大小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这些参数变化对于土拱形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土体的c 、φ值对土拱的影响规律与土拱所处的受力变形阶段有关.在桩土间相对位移较小时,土体材料参数变化对土拱的形状影响很小.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桩土相对位移较小时,·136·第4期吕庆,等:抗滑桩桩后土拱形状及影响因素桩周土还处于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开始阶段,而c 、φ值主要反映土的塑性变形,因此,土拱形状对土体参数变化不敏感.同样,桩土界面参数变化(主要是摩擦系数μ变化)在桩土相对变形较小的情况下,对桩后土拱形状的影响也很小.在桩土相对位移增大时,也只对拱脚的位置(即Δf 的值大小)有很小的影响,而对土拱的拱高、拱跨及整体形状几乎没有影响.对土拱形状影响较大的是桩后荷载的大小.图5是不同荷载作用下,土拱拱高f 的变化规律.图中横坐标为作用于桩上压力值p 与桩的极限压力p u 的比值,纵坐标为一般情况下土拱拱高f 与桩后土压力为100kPa 时拱高f 100的比值.经归一化处理后,由图中数据可见,在桩后荷载变化时,不同桩间距s 的f /f 100具有较为一致的变化规律.对这些数据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桩后土压力作用的增加,f 呈陡降形对数函数的变化规律.图5桩后荷载对土拱拱高f 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在p /p u <0.5时,可认为桩周土基本为弹性变形,土拱处于形成期,拱高随着荷载的增加呈线性减小的变化规律.当0.5<p /p u <0.9时,桩周土局部发生塑性变形,塑性区域逐渐扩大,土拱处于塑性变形发展期,拱高随荷载增加逐渐表现出非线性的变化特征.当p /p u >0.9时,土拱处于塑性破坏期,拱高随荷载增加而急剧减少,表现为图5中曲线的陡降段.可见,荷载变化对拱高的影响规律反映了抗滑桩桩后土拱从形成—发展—破坏的变化过程.依上述方法,同样可得出式(1)中系数b 与荷载的关系,即-b /-b 100=1.065+0.227ln (-1.972p /p u +1.983).(5)式中,-b /-b 100表示一般情况下系数b 和桩后土压力为100kPa 时系数b 100的比值,横坐标同图5.可见,荷载对b 的影响规律和对f 的影响规律基本一致,这是因为荷载对土拱拱脚位置的影响很小,若忽略,即认为荷载对sᶄ无影响,由式(3)可见,b 与f 应是线性相关的.按式(1)分析,b 的绝对值越大则土拱的形状越陡;反之,则越平缓.因此,b 随着荷载增加,呈陡降形对数函数的变化规律,说明随着荷载的增加,土拱的形状越趋于扁平,直至破坏时接近于平拱,如图6所示.图6荷载变化对土拱形状的影响综合上面的分析,根据桩后荷载对桩后土拱形状的影响规律及拟合分析的结果,对式(4)作进一步完善,并考虑荷载大小的影响,可得y =-0.982s ()d-0.965[1.065+0.227ln (-1.972p /p u +1.983)]x 2+0.3025s d +()0.2614·[1.064+0.227ln (-1.985p /p u +1.996)].(6)式(6)是在一定数量数值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和拟合分析获得的带有一定统计经验性质的桩后土拱拱轴形状的估算公式.该式综合考虑了桩间距、桩后荷载大小等因素的影响规律,可用来解释土拱发挥与合理桩间距的关系;同时能反映随着荷载的增加抗滑桩桩后土拱从形成—发展—破坏的变化规律.4结论1)通过对数值分析结果搜索土体最大主压应力迹线的方法建立土拱轴线的方程.结果表明:桩间距和桩后荷载大小对土拱形状影响最大.土·236·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第42卷拱跨高比与桩间距呈二次正相关关系,在桩间距为4.46倍桩直径时,土拱受力最为有利.随着桩后土压力增加,土拱拱高呈陡降形对数函数变化规律.2)由于综合考虑了桩间距、土体材料参数和桩土界面参数、土压力荷载大小等因素对土拱形状的影响,本文提出的拱形方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可为确定合理的桩间距及认识土拱的发育演化规律提供参考.3)应该指出,土拱效应的作用机理是一个复杂的岩土力学问题,涉及诸多因素且关系复杂,受现有研究手段和试验条件的限制,目前仍有一些理论问题值得探讨.包括土拱的形成条件和作用方式、土拱作用的微观机理等.本文仅对土拱形状作了初步探讨,更深入的研究仍需在大量试验和数值分析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参考文献:[1]BOSSCHER P J,GRAY D H.Soil arching in sandy slopes[J].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1986,112(6):626-645.[2]杨明,姚令侃,王广军.桩间土拱效应离心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J].岩土力学,2008,29(3):817-822.[3]CAI Fei,UGAI K.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stability of a slope reinforced with piles[J].Soils and Founda-tions,2000,40(1):73-84.[4]LIANG R,ZENG S.Numerical study of soil arching mechanism in drilled shafts for slope stabilization[J].Soils and Foundations,2002,42(2):83-92.[5]KISHIDA H,UESUGI M.Tests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sand and steel in the simple shear apparatus[J].Geotechnique,1987,37(1):45-51.[6]周德培,肖世国,夏雄.边坡工程中抗滑桩合理桩间距的探讨[J].岩土工程学报,2004,26(1):132-135.[7]周应华,周德培,冯君.推力桩桩间土拱几何力学特性及桩间距的确定[J].岩土力学,2006,27(3):455-457.[8]贾海莉,王成华,李江洪.关于土拱效应的几个问题[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38(4):398-402.[9]CHEN C Y,MARTIN G R.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for landslide stabilizing piles[J].Computer andGeotechnics,2002,29:363-386.[10]BAGUELIN F,FRANK R,SAID R H.Theoretical study of lateral reaction mechanism of piles[J].Geotechnique,1977,27(3):405-434.[11]RANDOLPH M F,HOULSBY G T.The limiting pressure on a circular pile loaded laterally in cohe-sive soil[J].Geotechnique,1984,34(4):613-623.[12]KOOIJMAN,A P,VERMEER P A.Elastoplastic a-nalysis of laterally loaded piles[J].Proc6th Int Confon Numer Meth Geomech Innsbruck,1988,2:1033-1042.[13]NG P C F,PYRAH I C,ANDERSON W F.Assess-ment of three interface elements and modification ofthe interface element in CRISP90[J].Computersand Geotechnics,1997,21(4):315-319.(编辑刘彤)·336·第4期吕庆,等:抗滑桩桩后土拱形状及影响因素。

抗滑桩桩间土拱效应的理论分析

抗滑桩桩间土拱效应的理论分析

抗滑桩桩间土拱效应的理论分析一、土拱效应的研究现状和形成机理土拱效应是由于介质的不均匀位移引起的。

土拱的形成改变了介质中的应力状态,引起应力重新分布,把作用于拱后或拱上的压力传递到拱脚及周围稳定介质中去。

早在1884年,英国科学家Roberts首次发现了“粮仓效应”,粮仓底面所承受的力在粮食堆积高到一定程度后达到最大值并保持不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土拱效应。

1895年,德国工程师Janssen用连续介质模型对其进行了定量解释。

1943年,太沙基(Tarzaghi)通过著名的活动门试验证实了土力学领域土拱效应的存在,并在对土拱的应力分布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得出了土拱效应存在的条件。

1985年,Hands首次描绘出拱形为近似于悬链线的主应力流线。

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岩土工程领域,与土拱效应有关的实测数据、试验模型及理论研究越来越多,对以前无人问津的拱体几何参数与力学参数的研究也层出不穷。

研究土拱理论的同时,有人己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对工程设计进行指导、优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土拱效应从概念的提出到理论发展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但仍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早在1943年太沙基(Tarzaghi)通过活动门试验就证明了土拱效应的存在并得出了其存在的条件:(1)土体之间产生不均匀位移或相对位移;(2)作为支撑的拱脚的存在。

作者认为,土拱效应通常表现为:一部分土体产生不均匀位移或变形,而其余部分不动。

此时,由于土体内摩擦角及粘聚力的存在,发生位移的土体与不动土体之间产生摩擦阻力,增加了不动土体上的支撑压力,而减少了移动土体上的支撑压力,达到一种“避轻就重”的效果。

因此,认为拱体形成处的土体剪应力应小于其抗剪强度。

土拱效应也是土体调动自身抗剪强度的体现。

二、土拱拱脚的分类在土拱的研究中,拱脚应是一种承力机构。

无论从土拱的定义还是从结构力学中拱的受力机制都不难看出,拱就是将拱后受力传递至拱脚的结构,因此土拱的拱脚应当是一个相对“稳定”、“坚固”的结构,应足以承受由拱体传递的抑制拱体上方(或后方)土体位移所产生的力,或者说,土拱能否形成并稳定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拱脚。

抗滑桩结构的土拱效应分析

抗滑桩结构的土拱效应分析
21 00年 8月 第 4期 文 章 编 号 :6 2 8 6 (00 0 — 6 — 3 17 — 2 2 2 1 )4 16 0




A g2 0 lI v sia in & S v yng ba o e h ia n e tg to ure i
计 算 中 , b d 2m、 布荷载 q 0k a = 0m。 取 = : 均 =1 P 、 2
到排 桩 的 , 尚未 考虑 土 拱 效应 对 滑体 的阻 挡作 用 。这 种方 法显然偏 于保 守 , 经 济 的角 度 来讲 其 不 是一 个 从 最佳方 法 。造 成这种 现象 的主要 原因是 对桩周 土拱 效
平运 动可 通 过在 模 型边 界 预 加 一 定 的均 布 荷 载 来 模 拟 。桩 问土体 的本 构 模 型采 用 Mor o l b模 型 , h —C uo m

距 的合理 优化设 计 。
目前 , 滑桩 的设 计 大 多是 基 于 单桩 分 析 而 推广 抗
抗 滑桩 采用线 弹性 模 型 , 算 参 数如 表 1 示 。本 文 计 所
见 , 土拱效应 的作用 机理进行 研究 , 对 有助 于抗 滑桩 间
分析 , 计算模 型如 图 1 示 。对 称边 界上 方 向约束 , 所
前侧边界采用 Y向约束 , 抗滑桩采用 固定约束边界条
件 。排 桩 的前后计 算范 围应足 够大 ( 如大于 l 的桩 0倍 宽 ) 以便尽量 消 除边界对 计算结 果 的影 响 。土体的水 ,
拱 脚所 致 。
3 土拱 效 应 的数 值 模 拟
象 , 定该 土层 的位移 限定在水 平方 向 , 假 且不 考虑桩 的
变形 , 仅考察 桩周 土体 的变形协 调及其 受力 变化 , 可 则

桩_承台_土共同作用的三维有限元分析_胡汉兵

桩_承台_土共同作用的三维有限元分析_胡汉兵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9549302)桩-承台-土共同作用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胡汉兵 茜平一 陈晓平(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武汉 430072)【提要】 本文用三维弹性有限元法研究了竖向荷载作用下,群桩基础中桩-承台-土的共同作用特性,着重研究了桩顶反力分布、承台分担比及沉降变形随s /d 、L /d及E P /E s 诸因素的变化规律,并对桩基优化设计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共同作用 三维有限元 桩顶反力【Abstract 】 Characteristics of co-action among pile-pile cap-earth in foundation of pile clu ster und er v er ticalloading are s tudied with three 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 t meth od.Distribution of coun ter force at pile tip and th e law of variation of s ettlem en t defo rmation follow ing s /d ,L /d and E P /E s are em ph etically discuss ed .Furthermore ,optimum design of pile foundation is also s tudied.【Key words 】 co-action th ree dimensional finite elem ent coun terforce of pile tip1 引 言前人已对桩基共同作用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现场试验研究、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以及理论分析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1],但对桩-承台-基土共同作用的某些问题,尤其是群桩受力变形的某些机理问题还未弄清,导致现行的桩基设计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出入。

边坡抗滑桩的土拱效应和设计参数分析

边坡抗滑桩的土拱效应和设计参数分析
图 5 桩 间 土体 承担 的荷 载 分 担 比 与
内摩 擦 角 关 系 曲线 图 ( d =1 . 6 i n , s / d =2 )
Fi g. 5 Re l a t i ons hi p c u r v e be t we e n t he s oi l be a r i n g t he l oa d s ha r i ng r a t i o a nd i nt e r na l f r i c t i on a n gl e
图 2 桩 间土 拱 效 应 示 意 图
Fi g. 2 Ef f e c t o f s o i l a r c hi ng be t we e n t he p i l e s
图 1 抗滑桩桩土关系示意图
Fi g .1 Re l a t i o ns hi p be t we e n s l op e p i l e a nd s o i l
担 比越 大 , 桩 的成 拱能 力越 弱 ; 直 径 d一 定 时 , s / d越 大 ,
桩 问土体 承 担 的荷 载 分 担 比越 大 , 桩 的 成拱 能力 越 弱 。
粘 聚力对 成拱 能力 的影 响随 着 内摩擦 角 的 变 化而 变 化 ,
内摩擦 角较 小时 , 随着粘 聚力 的增 加 , 桩 间土 体承担 荷 载 显 著减 小 , 土体 的成拱 能 力增 大较 快 ; 内摩 擦 角较 大 时 , 随着 粘 聚力 的增加 , 土体 承担 荷载 变化缓 慢 , 土体成 拱能 力变 化不 明显 。其 他条 件 不 变 时 , 粘 聚力 和 内摩 擦角 较 小 的土体 成拱 能力 比较 弱 。 因此 , 抗 滑桩 的设 计 要充 分 考 虑土体 的性 质 。

土拱效应在抗滑桩工程中的应用

土拱效应在抗滑桩工程中的应用

土拱效应在抗滑桩工程中的应用
土拱效应是指在土体中,当受到外部荷载作用时,土体会产生一种自
我支撑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抵抗外部荷载的作用,从而保证结构的
稳定性。

在抗滑桩工程中,土拱效应被广泛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抗
滑桩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抗滑桩是一种常见的地基工程,主要用于防止土体滑动和沉降,保证
建筑物的稳定性。

在抗滑桩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土拱效应是一个非
常重要的因素,它可以影响抗滑桩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因此,了解
土拱效应的原理和应用,对于抗滑桩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土拱效应的原理是基于土体的内摩擦力和剪切强度。

当外部荷载作用
于土体时,土体内部会产生一种自我支撑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抵抗
外部荷载的作用,从而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在抗滑桩工程中,土拱效
应可以通过增加抗滑桩的截面积和长度来实现。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
加宽抗滑桩的底部或者增加抗滑桩的长度来增加抗滑桩的承载能力和
稳定性。

除了增加抗滑桩的截面积和长度,还可以采用其他措施来增强土拱效应。

例如,在抗滑桩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可以采用加固土体的方法
来增强土拱效应。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加固土体的方法来增加土体的
内摩擦力和剪切强度,从而提高土拱效应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总之,土拱效应在抗滑桩工程中的应用非常重要,它可以有效地提高抗滑桩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在抗滑桩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土拱效应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增强土拱效应,从而保证抗滑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关于抗滑桩土拱效应和参数优化设计的研究概况

关于抗滑桩土拱效应和参数优化设计的研究概况

关于抗滑桩土拱效应和参数优化设计的研究概况抗滑桩土拱效应和参数优化设计是地下工程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涉及到土木工程、地下结构工程、岩土工程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将对抗滑桩土拱效应及参数优化设计的研究进行概述,以及目前研究的主要成果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抗滑桩土拱效应的研究概述抗滑桩土拱效应是指在地下建筑物周围,当发生地表荷载作用时,土体在柔性墙体(如桩、井筒等)和刚性结构(如地下室、隧道等)之间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土-结构相互作用效应。

抗滑桩土拱效应在地下工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地下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直接关系到地下结构的设计和建造。

抗滑桩土拱效应研究的对象多为软土地区地下工程,其中桩基和地下墙结构是最常见的抗滑桩结构形式。

在不同的工程条件下,抗滑桩土拱效应的特性和影响也有所不同。

对于不同类型的地下工程,需要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以便找到合适的工程设计方案。

二、抗滑桩土拱效应的参数优化设计研究概述抗滑桩土拱效应的参数优化设计是对该效应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寻求最佳的结构参数和设计方案,以提高地下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参数优化设计研究主要包括对抗滑桩结构的基本参数(如桩的类型、尺寸、间距等)、土体性质(如土的弹性模量、抗折强度、抗压强度等)、外荷载条件(如地表荷载、地震力等)等进行优化设计。

优化设计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三种途径。

理论分析是通过建立合理的地下结构力学模型和相应的计算方法,对抗滑桩土拱效应进行分析和求解。

数值模拟是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如有限元分析、离散元分析等),对抗滑桩土拱效应进行模拟和分析。

实验研究是通过进行室内或野外的物理模型试验,对抗滑桩土拱效应进行验证和分析。

三、抗滑桩土拱效应及参数优化设计的研究成果近年来,针对抗滑桩土拱效应及参数优化设计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在理论分析方面,一些研究学者提出了多种不同的地下结构力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并应用这些方法对抗滑桩土拱效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于抗滑桩土拱效应和参数优化设计的研究概况

关于抗滑桩土拱效应和参数优化设计的研究概况

关于抗滑桩土拱效应和参数优化设计的研究概况抗滑桩是指能够防止土体在外部作用力下发生滑移而起到增强地基承载力的作用。

土拱效应是指地基内部局部土体在受到一定应力作用下,形成了如同拱形结构的力学作用,从而增加了地基的承载能力。

本文将着重研究抗滑桩土拱效应以及参数优化设计的相关内容。

一、抗滑桩土拱效应的研究概况抗滑桩通过在地基中加入钢筋混凝土桩等材料,提高了地基的承载能力,同时也引起了土拱效应的产生。

土拱效应是指在地基承载作用下,局部土体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曲张或者剪切,形成一种拱形结构,从而增加了地基的承载能力。

土拱效应的研究,对于抗滑桩的设计和施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墨西哥城地铁实例中,钢筋混凝土抗滑桩设计的土拱效应,显著增加了地基的承载能力,解决了地下地铁工程的承载问题。

二、抗滑桩土拱效应的影响因素抗滑桩土拱效应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土拱材料的选择:不同的钢筋混凝土、钢筋水泥土等材料的强度和变形特性会影响土拱效应的产生和发展。

2. 抗滑桩的数量和布置方式:抗滑桩的数量和布置方式会直接影响土拱效应的形成和作用范围。

3. 土体的力学性质:土体本身的力学性质对土拱效应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4. 外部载荷的作用:外部载荷的大小和作用范围也会对土拱效应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抗滑桩土拱效应的参数优化设计为了更好地发挥抗滑桩土拱效应的作用,需要对抗滑桩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抗滑桩的材料选用:应根据地基的实际情况和要求,选择适合的抗滑桩材料,包括钢筋混凝土、钢筋水泥土等,并且要求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变形特性。

2. 抗滑桩的数量和布置方式:通过对地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确定合理的抗滑桩数量和布置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拱效应的作用。

3. 土拱效应的力学特性研究:对土拱效应的力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土拱的形成和演变规律、土拱对地基承载能力的影响等,并且据此进行合理的参数设计。

抗滑桩桩后土拱效应的作用机理及发育规律

抗滑桩桩后土拱效应的作用机理及发育规律

图 1 抗滑桩桩后土拱效应平面应变分析简化模型
图 2 库仑摩擦模型
采用 Ansys5. 7 有限元软件进行分析。为减小边界效应的影响,模型前后取 30d 长。通过桩前下边
界自由模拟桩前无土或不考虑桩前土体抗力情况;通过桩前下边界设置弹簧单元模拟考虑桩前土抗力
情况。通过在桩后上边界上设置 y 向的初始位移模拟不稳定土体的滑动变形。桩的中心线上设置双向
土拱的形成是由于桩体变形很小,荷载作用下,桩给下滑土体提供了一个刚性支撑;在桩后土向前 挤压时,桩后土受抗滑桩支挡位移较小,桩间土的位移相对较大,造成桩后土和桩间土之间的产生相对 位移趋势。这种相对位移趋势,在土 体 中 产 生 剪 应 力。随 着 相 对 位 移 量 的 增 加,剪 应 力 随 之 增 加: ( 1 ) 引起局部土体产生塑性变形;(2) 使桩后土体中主应力方向发生偏转,并最终产生“主压应力拱”。
位移约束为零。抗滑桩和土体采用 6 节点三角形及 8 节点四边形单元划分网格。网格采用不同的精度
进行剖分,在抗滑桩及其桩周附近用较密的网格,两端边界处网格较疏,中间网格均匀过渡。 1. 2 计算模型的验证 Baguelin 等[9]研究了平面应变条件
下的圆截面侧向受荷桩,得出理想粗糙条件下桩在弹性变形
1 计算模型及分析方法
1. 1 计算模型 抗滑桩桩后的土拱效应具有空间三维特征。Chen 等[8]通过有限元模拟对比了三维、 二维模型中桩间土变形等值图后发现:采用平面应变模型已能较好地模拟桩土相互作用的三维特征。 已有很多学者采用平面方法研究被动桩中的土拱问题[5 - 8]。本文也采用平面应变分析模型。
文分析了两种理想桩土界面条件下,桩的荷载 - 位移曲线 ( 简称 p - δ 曲线) ,并和理论结果比较。取 d = 1m。对理想

关于抗滑桩土拱效应和参数优化设计的研究概况

关于抗滑桩土拱效应和参数优化设计的研究概况

关于抗滑桩土拱效应和参数优化设计的研究概况抗滑桩是一种用于增加地基承载力和提高地基稳定性的常见地基加固技术。

而抗滑桩土拱效应是抗滑桩在承载荷载时能够形成的一种土拱作用机制。

参数优化设计是指根据抗滑桩在不同荷载条件下的工作状态,通过合理选择抗滑桩的尺寸、间距、埋深等关键参数,使得抗滑桩系统能够充分发挥其增强地基的效果。

抗滑桩土拱效应是基于地基均布荷载,在其上部产生拱形压力,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这种土拱作用机制的基本原理是,当地基受到荷载作用时,在桩下方形成一个封闭空间,地基土壤在此空间内受到约束并形成拱状,从而增大了地基土壤的有效力,使地基的承载力得到提高。

抗滑桩土拱效应的发挥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桩间距要求、桩长度要求等。

参数优化设计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确定抗滑桩的工作状态和设计要求。

通过现场勘察、试验分析等手段获取相关参数的初步取值。

然后,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参数组合下的抗滑桩系统进行力学计算和分析。

通过对比不同参数组合的计算结果,选择最优的参数组合,并进行验证和修正。

在参数优化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如地基土的性质、荷载特点、抗滑桩与地基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参数优化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工程实际情况,结合经验和理论知识,通过不断的试验和验证,逐步优化设计方案,最终确定最佳的参数组合。

抗滑桩土拱效应和参数优化设计是抗滑桩技术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深入研究土拱效应的产生机制,以及合理选择和优化抗滑桩的关键参数,能够进一步提高抗滑桩技术的工程应用效果,为地基加固工程提供技术支撑和指导。

抗滑桩中土拱效应问题的数值分析

抗滑桩中土拱效应问题的数值分析

科技资讯科技资讯S I N &T N OLOGY I N FORM TI ON 2008N O.01SCI ENC E &TEC HNO LO GY I N FO RM A TI ON I T 技术1前言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修建宝成铁路时应用抗滑桩至今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由于其与抗滑挡墙等其他抗滑结构相比,具有圬工数量小、施工方便、桩位灵活等优点,抗滑桩在滑坡整治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新技术、新工艺也不断涌现,先后出现了刚架桩、∏型桩、H 型桩、椅式桩墙和预应力锚索桩等等[1]。

土拱效应是岩土工程中一种普遍现象,本文将从土拱效应形成机理的分析出发,借助平面有限元方法,深入分析土体性质、桩间距等影响因素对土拱效应的影响。

2土拱效应机理分析在边坡工程中,当抗滑桩施工完成后,在抗滑桩阻碍坡体位移而使自身产生变形的同时,相邻桩之间的土体有向坡体外侧移动的趋势。

由于抗滑桩的横向位移小于坡体的位移,造成桩后局部范围内的土体不断挤压桩体而产生不均匀的土压力,桩间的部分土体因受桩体约束作用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剥落。

在靠近桩体处的剥落较少,而在远离桩体处的剥落较大,即在相邻两桩之间的不同位置有不同的位移。

在设桩处位移较小,在两桩中间位移较大。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引起桩间土体与桩后土体抗剪能力的发挥而在土体中形成所谓的“楔紧”作用,即形成土拱效应,以限制桩间土体的滑出,并将桩后坡体压力传递到两侧桩上,此时相邻的两桩起到了拱脚的作用。

3计算模型及基本算例抗滑桩中的土拱效应有着典型的空间三维特征。

但是通过有限元模拟抗滑桩与土坡的相互作用,对比三维、二维的桩间土体位移等值线图发现,采用平面应变已经能较好的模拟桩土相互作用的三维特征。

借鉴前人的方法,抗滑桩土拱效应可以简化成二维模型进行分析:选取地表下一定深度的单位厚度土层作为分析对象,假定该单位厚度土层的位移限定在水平方向,桩体水平位移为零。

排桩的前后计算域取大于10倍桩径,对称边界采用x 向约束,前侧边界采用y 向约束。

边坡工程中抗滑桩群桩土拱效应的数值分析

边坡工程中抗滑桩群桩土拱效应的数值分析
生了土拱效应,但后排桩较前排桩明显,后排桩承 担了大部分荷载;从均布荷载附近到排桩附近,主 应力方向不断从竖直方向向水平方向变化,在桩后 形成类似主应力拱的形状,主要是因为土层依靠剪 切作用将荷载传递到桩体;同时其数值也不断增
万方数据
图6桩间隔布置下y轴不同剖面的
Fig.6
应力分量盯,分布曲线 仃,di8trib血∞al帆g di&础It y c∞础nate8
TaMe.1
表1材料计算参数 MateriaI calcllIanon pa髓mete礴
纛鬻 鬻蒸 桩后土l '扣

桩体
勺 勺b

L !上 !J
L ! .1
平行布置
间隔布置
图l群桩土拱效应问题的平面简化 Fig.1 2一D siInp硒c撕on of蚰d a咒hiIlg e妊bct ilI pile8
主要讨论圆形截面的抗滑桩情况。桩身采用线弹
性模型,桩身直径1.Om。
传统的极限平衡法采用摩尔一库仑准则,但是
由于摩尔一库仑准则的屈服面为不规则的六角形
截面的角锥体表面,存在尖顶和菱角,给数值计算 带来困难。故本文采用了徐干成、郑颖人哺1提出
的摩尔一库仑等面积圆屈服准则(DP准则)代替 传统摩尔库仑准则,其在有限元软件中参数应用如
h d蝴0f behind钿lt蚰d pr叩erti∞in detail..11li8 paper a180 8nldied tlle vari幽伽0f舯丑amhiIlg e矗确t
back p北8 ba∞d∞
di&咖t condid∞.h i8咖cluded山at vaIiety 0f pil∞mw叩aciIlg瑚_lgiIlg图3双排平行桩位移等值图Fra bibliotek最大主应力示意图

略议抗滑桩结构的土拱效应

略议抗滑桩结构的土拱效应

略议抗滑桩结构的土拱效应1 前言20 世纪60 年代初,在宝成铁路史家坝4 号隧道滑坡和川黔线楚米铺滑坡的整治工程中抗滑桩已具雏形,经过近40 a 的生产实践,抗滑桩在滑坡整治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新技术、新工艺也不断涌现,先后出现了刚架桩、∏型桩、H 型桩、椅式桩墙和锚杆或预应力锚索桩等等。

与抗滑挡墙和支撑渗沟等抗滑结构相比,抗滑桩具有工程量少、投资少、施工方便迅速、对边坡的扰动破坏小等优点,并且由于桩身截面大,可埋入深度长,结构受力比较合理,可以抵抗巨大的滑坡推力,也可和其他边坡治理措施配合使用,对整治处在缓慢滑动阶段的滑坡特别有利。

一、土拱效应的形成机理在1884 年,英国学者Robert 首次发现了“粮仓效应”,即在粮仓储存的粮食时,当粮食堆积达到一定高度后,粮仓底面所受的最大压力值将保持一个恒定值,随着粮食堆积高度的增加,粮食与粮仓墙体间的压力不断增大,与此同时,也会导致它们之间的摩擦力也不断变大。

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大主应力开始转向并慢慢指向墙体。

同时粮食的部分重力也通过摩擦力转移到了墙体上。

Terzaghi 1943 年,通过著名的活动门试验证实了土拱效应的存在。

活动板向下移动的同时,土体产生不均匀位移,滑动面上出现剪应力,引起了应力重新分布,将作用于拱上的土压力转移到周围土体或拱脚。

通过“粮仓效应”和“活动门试验”中土拱效应的分析可知:“土拱”与拱桥、穹顶结构、拱坝等拱形结构中可看到的拱形有所不同。

实际工程中的拱形结构是在先确定了外部荷载形式及大小等条件下,然后根据拱的受力特点进行分析并合理设计,从而达到安全、经济、合理的目的。

土拱的形成是由于土体在受到外力的作用后产生了不均匀变形,进而使土体本身的抗剪强度发挥作用,从而起到抵抗外力的作用。

抗滑桩并不直接承受外荷载作用,是一种被动的受力机构,因此抗滑桩属于一种被动桩。

当桩周土体在自重或外荷载作用下发生相对于桩身的滑动时,受到桩体不同程度的约束,产生不均匀位移,由于土体内存在由摩擦力和粘聚力组成的一定的抗剪强度,自然形成以相邻两桩为拱脚的土拱在进行基本模型分析时,桩径为1m,桩间距为3m,抗滑桩长度为10m。

抗滑桩对桥梁桩基受力变形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

抗滑桩对桥梁桩基受力变形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

抗滑桩对桥梁桩基受力变形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宋剑张蛟成进科尹培杰晏长根陕西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长安大学公路学院摘要: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加载过程中桥梁桩基与抗滑桩桩顶位移、桩身应变、桥梁桩基前后土压力、抗滑桩桩前土压力的变化,得到两者的受力变形特性,并确定了模型试验中桥梁桩基和抗滑桩的破坏模式。

研究表明,两者桩身弯矩分布均为抛物线形式分布,抗滑桩与桥梁桩基最大弯矩均位于岩土交界面与滑动面之间;两者桩基破坏面也均位于岩土交界面与滑动面之间;抗滑桩与桥梁桩基滑动面以上段桩前土压力分布均为倒三角形分布形态,在滑动面处土压力基本为0,桥桩桩后土压力分布成“S”形分布,压力峰值位于滑动面下方及桩顶处;抗滑桩先于桥梁桩基发生破坏,下滑力主要由抗滑桩承担,随着下滑力的增加,抗滑桩承担荷载比例增大;抗滑桩与桥梁桩基桩顶水平位移变化规律基本保持一致,在加载初期桥梁桩顶水平位移变化幅度小,随着荷载的增加其变化幅度逐渐增大,两桩之间相互作用越加显著。

关键词:桥梁桩基;抗滑桩;模型试验;受力变形;试验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21773999;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项目编号41927806;企事业委托项目,项目编号18-06;1 研究背景随着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有大量路线需要穿越山区,一些桥梁桩基不可避免地建立在潜在滑坡上。

位于潜在滑坡上的桥桩基础除了需要承受上部组合荷载外,还需要承担因人为工程活动、降雨等导致的桩侧压力。

由于桥桩基础的横向受荷能力有限,且对桥梁桩身水平变形要求严格,为使桥基水平位移控制在容许范围内,往往需要利用抗滑桩对滑坡上桥基周围的土体进行加固。

桥梁桩基旁抗滑桩的设置不仅要考虑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还应重点考虑其对桥梁桩基的水平变形的影响,避免桥梁桩基产生过大水平位移,影响桥梁的安全使用。

境内外专家学者针对边坡桥梁桩基及抗滑桩受力变形分析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及数值分析工作。

彭文祥等[1]在双层砂土地基中进行了倾斜受荷桩的模型试验,得出在倾斜荷载作用下,各土层的性质差异对桩的应力有显著影响,并通过实验监测与理论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Won等[2]基于FLAC3D建立边坡桩基的三维模型,研究了边坡上桩基的受力变形特征;余继东等[3]对某高速公路建造在陡坡地段的桥梁桩基从施工到通车全阶段开展监测,同时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在施工荷载作用下桥梁桩基和陡坡土体的位移分布和变化规律;刘建华等[4]通过室内试验得到了不同组合荷载及加载方式条件下基桩弯矩及桩顶水平位移的情况,探讨了该类桩受力性状,并获得基桩桩侧土压力、抗力分布形态及影响范围的情况;蔺鹏臻等[5]基于非线性分析软件,分析了成层黄土陡坡上桥梁基桩在恒载和复杂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行为,认为陡坡效应对基桩受力影响较大,沿坡向的桩基位移、应力均呈现出非均匀性,在土层分界处均出现突变;龚先兵等[6]依托实际工程,设计了3种不同坡度下的桩基承载模型试验,分析研究了陡坡效应对桩身内力及位移的影响规律;雷达等[7]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探讨了抗滑桩对滑坡上桥基的影响,为研究抗滑桩对桥基受力变形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李蒙[8]通过对抗滑桩、坡体埋设测斜管进行深部位移监测,根据监测数据确定高速公路大型滑坡处治方案。

桩后及桩侧土拱共同作用的抗滑桩桩间距分析

桩后及桩侧土拱共同作用的抗滑桩桩间距分析

桩后及桩侧土拱共同作用的抗滑桩桩间距分析邱子义;韩同春;豆红强;李智守【摘要】为得到较为符合工程实际的抗滑桩合理桩间距计算公式,在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及已有数值模拟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桩后土拱及桩侧土拱同时存在并共同受力的计算模型,且两者拱轴线线型符合合理拱轴线条件.分析抗滑桩桩后土拱及桩侧土拱极限承载力,并假定在合理桩间距条件下,桩后土拱及桩侧土承载力之和为土体总推力的大小.在此假设的基础上,推导出合理桩间距的计算公式,分析考虑滑坡推力在沿桩深度方向上非均匀分布的工况,并与工程实际进行比较,结果与之相符合.对所得合理桩间距计算公式中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合理桩间距随抗滑桩截面尺寸及土体黏聚力增大而线性增加,随土体内摩擦角增加而曲线递增.【期刊名称】《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年(卷),期】2016(050)003【总页数】7页(P559-565)【关键词】滑坡治理;抗滑桩;土拱效应;合理桩间距【作者】邱子义;韩同春;豆红强;李智守【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滨海与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58;浙江大学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5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73土拱效应广泛存在于岩土工程中,其实质是土体的不均匀变形引起的应力转移现象,即将土体受到的推力转移到支挡结构上.Terzaghi[1]在活动门试验中验证了土体中土拱效应的存在.Liang等[2-3]对抗滑桩中土拱效应的产生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Li 等[4]在二维条件下,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抗滑桩间土拱的形成及发展进行了说明.李忠诚等[5-6]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三维条件下,影响抗滑桩土拱效应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戴自航等[7]在考虑桩土间相互作用的情况下,结合实际工程,利用三维数值模型分析了滑坡安全系数与抗滑桩设计参数的关系.Lirer[8]结合滑坡现场的长期监测试验及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抗滑桩与滑坡土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实际工程中,抗滑桩的加固机理即利用土拱效应,将滑坡的下滑力传递到抗滑桩上,从而达到治理滑坡的目的.因此,充分考虑抗滑桩的成拱情况对于经济合理的确定桩间距具有重要意义.周德培等[9]在考虑桩后土拱承载力条件下,利用静力平衡条件及土拱拱顶处、拱脚处破坏准则,推导出了合理桩间距的计算公式.赵明华等[10-12]探讨了滑坡面倾斜的情况下,以桩后土拱为研究对象,推导出了合理桩间距的计算公式;并在考虑桩侧土拱承载力的条件下,利用桩侧摩阻力不小于滑坡推力的条件及拱顶处、拱脚处的强度准则,推导出了合理桩间距的计算公式.李邵军等[13]在基于桩土相互作用的机制分析上,建立了合理桩间距的计算公式.肖世国等[14]假定桩土间受压区形状为梯形,结合桩土间变形协调条件,得出了合理桩间距的计算公式.上述对于合理桩间距的研究在特定条件下有其适用性,但均仅考虑了桩后土拱或桩侧土拱单独作用的情况,在进行算例验证时,亦假设抗滑桩后推力沿深度方向均匀分布,而实际上滑坡推力沿桩身的分布情况随滑坡体的性质呈现出多种分布形式[15-17].目前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桩侧土拱和桩后土拱同时存在[3,4,13].林治平等[18]详细分析了桩侧土拱和桩后土拱在单独作用及联合作用下的关系,得出两拱联合作用的极限承载力可近似为两者单独作用承载力之和.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同时考虑桩后土拱及桩侧土拱存在,推导出合理桩间距的计算公式,并在桩后推力沿深度非均匀分布条件下,验证计算公式.依照周德培等[9-10]提出的处理方法,将土拱简化为水平拱,并处于平面应变状态.由于在坡体推力下,桩后土拱和桩侧土拱同时存在,基本的分析图如图1所示.其中,a为抗滑桩桩侧面宽度,b为抗滑桩正面宽度,l为抗滑桩间净间距.实际工程中抗滑桩的类型主要是矩形桩和圆形桩.由于抗滑桩分析中,圆形截面可采用内接正方形进行等效代换[19],以矩形桩作为分析对象,既能使讨论的问题得到简化,又不失研究结果的一般性.为使土拱的受力分析得到合理的简化,假定相邻两桩间的土拱曲线符合合理拱轴线方程;土拱后水平土压力沿桩间均匀分布于土拱上,并且土拱厚度保持不变.取单位桩长土拱进行受力分析,简化计算模型图如图2所示.其中,土拱矢高为h,土拱所受均布推力的值为q,Fx及Fy为土拱拱轴线在拱脚或拱顶截面所受到的水平向及竖直向外力.根据图2, 由合理拱轴线在均布推力作用下的力学特点是所有截面均无弯矩和剪力,拱圈沿拱轴线切线方向仅受轴向压力作用.因此土拱曲线方程为由静力平衡条件可知拱脚处反力拱轴线上任意点处所受的正压力大小为式中:x为所取截面横坐标.分析式(4)可得,轴向压力FN随x的增大而增大,x=l/2即拱脚处,FN取最大值.在等截面拱圈条件下,压应力亦在拱脚处取最大值,因此,最不利截面位置为拱脚处截面.由于桩后土拱及桩侧土拱拱轴线均为合理拱轴线,式(1)~(4)对于两者均可使用,在进行相应的计算时,仅须将相应的参数符号调整,公式的形式并不发生变化.2.1 基本假定由于桩发生土拱效应时将同时存在桩后土拱及桩侧土拱,并且根据文献[18],两者共同作用的极限承载力可近似取为两者单独作用时的极限承载力之和.综合上述分析,作出如下假设:1)在抗滑桩间距为最佳桩间距时,桩后土拱和桩侧土拱同时存在;2)两土拱所受的推力均为匀分布,土拱曲线为合理拱轴线,且两者承载力之和等于桩后总推力;3)按照前人的简化处理方法[9,10,16],桩后土拱受滑坡推力范围近似取为抗滑桩间净间距.2.2 合理桩间距的确定规定桩侧土拱相关参数的下标均为“1”,桩后土拱相关参数的下标均为“2”.1)桩侧土拱.桩侧土拱拱脚处受力分析如图3所示,桩土界面AD为破坏面,面AC为拱脚截面,及分别为作用于面AD上的水平力及竖直力,α1为拱脚处拱轴线切线与水平方向夹角,φ1为桩土间摩擦角.拱轴线跨径并非桩间净间距l,尚有一小段距离Δ.考虑到拱脚截面处,土拱后缘跨径已为桩间净间距l,可承担跨度为l范围内的推力,且Δ的值相对于l较小,因此作偏安全处理,忽略Δ的影响,取拱轴线的跨径取为l.作用在面AC上的力可利用图2的分析结果,为Fx及Fy.对ADC(DC段为弧线连接)隔离分析,由静力平衡可得式中:q1为桩侧土拱所受推力,h1为桩侧土拱矢高.在破坏面上根据摩尔-库伦强度准则式中:c1为桩土间黏聚力.桩侧为岩石或岩块时取φ1=φ/2,为细粒土时取φ1=φ/2或φ1=2φ/3;可取c1=ctan φ1/tan φ[12],q1为桩侧土拱所受推力大小,c、φ为土体的抗剪强度指标(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将式(5)、(6)代入(7)可得由极限平衡理论,大主应力作用面与破裂面的夹角为(45+φ1/2)[20],因此有桩侧土拱厚度t1为式中:lAB为图3中AB段长度.联立式(8)、 (9)可得桩侧土拱极限承载力表达式为(2)桩后土拱.对桩后土拱,如图4所示,相邻两土拱在此形成三角形受压区.其中,面EG为拱脚截面,点K为拱轴线与拱脚截面交点,FN2为作用在拱脚截面上的压力,α2为拱脚处拱轴切线与水平方向夹角,t2为桩后土拱拱厚,根据文献[21]及[22],在点K,土体沿水平方向发生剪切破坏,由极限平衡理论可得因此式中:h2为桩后土拱矢高.如图4所示,由几何条件可知θ=45°+φ/2.对拱脚截面点K,为单向受压状态,由单向受压下摩尔-库伦强度准则可得由前文可知将式(14) 、(15)代入式(13)得.联立式(12) 、(16)有.式(17)为桩后土拱极限承载力计算表达式.综合上述对桩后土拱及桩侧土拱受力分析,根据两土拱所受推力之和为桩后总推力可得将式(11) 、(17)代入式(18)可得整理式(19)可得合理桩间距的计算式:土拱效应的产生机理在于土体间的“楔紧”过程.由于桩后土拱处土体受到抗滑桩的直接阻挡,使得“楔紧”过程较为容易发生,在抗滑桩间有土拱效应产生时,桩后土拱一般均存在桩后土拱亦一般存在.桩侧土拱处土体受抗滑桩的阻挡主要来自于桩侧摩阻力,相对于抗滑桩直接阻挡所引起的土体位移减小量要小,因此桩侧土拱稳定存在需要桩前存在土体,并提供一定的被动土压力.本文提出的计算方法对于抗滑桩前为临空面的工程(如基坑支护)不适用.另外,根据文献[15],当滑坡推力为矩形分布时,滑坡体为岩石,此时抗滑桩间产生“岩拱效应”,岩拱中存在较大的剪力和弯矩,计算时不可忽略[23].对此种情况,本文算法亦不适用.3.1 考虑滑坡推力非均匀分布由于抗滑桩后滑坡推力大小在沿桩深度方向呈多种分布形式,应结合土拱破坏强度条件,得出最不利受力处所在的深度位置.对桩侧土拱,由式(4)、(10)可得土拱截面正应力σ1为.从式(9)分析可得,桩侧土拱矢高h1在桩间距l确定的情况下为定值,lAB在拱脚处拱轴线切线与水平方向夹角α1确定的情况下为定值.根据式(9),在土体内摩擦角确定情况下为定值,因此lAB不随深度变化而变化.在计算抗滑桩后滑坡推力分布情况时,根据滑坡体性质的不同可简化为三角形、矩形、梯形和折线形(类抛物线形)4种[16].如图5所示,上述4种分布形式中,滑坡推力均在滑裂面处取最大值.根据式(21),a、x、l的取值与深度无关,而当q1增大时,桩侧土拱截面正应力σ1增大,在桩悬臂根处σ1取最大值,为最不利受力情况.因此,对桩侧土拱,应取悬臂根处的相应参数确定合理桩间距.对桩后土拱,由式(14)、(15)可得土拱截面正应力为式(22)与式(21)结构类似,其中θ仅与φ相关,与深度无关.从式(12)分析可得,桩后土拱矢高h2在桩间距确定的情况下为定值.式(22)与(21)的分析过程相同,本文不再赘述.对桩后土拱,亦应取悬臂根处的相应参数确定合理桩间距.综合两者的分析结果,在计算合理桩间距时,应取悬臂根处的相应参数进行计算.3.2 算例算例引自文献[10],紫阳滑坡位于汉江北岸一级阶地上,自然地面倾向汉江.滑坡体倾斜角为20°,主要属全新系堆积物, 以黏土和粉质黏土为主,夹杂有碎石.东、西两滑坡体组成滑动区,江岸基岩出露边界处为两者剪出口.下伏基岩为强风化深度为3~5 m的千枚岩,表面倾向汉江,并与其上第四系地层形成角度不整合接触.滑坡体上部已形成滑动面,下部将沿基岩滑动.根据室内试验,接触面上强度指标如下:c=130kPa,φ=15°,桩截面尺寸为正面宽度b=2 m,侧面宽度a=3 m,桩受荷段长度L=10.5 m,桩后单位宽度所受滑坡推力为1 076.6 kPa.滑坡推力水平分量大小为1 076.6×cos 20°=1 011.7 kPa.由于滑坡土体以黏土及粉质黏土为主,参照[15]及文献[16],桩后滑坡推力的分布形式可取为三角形分布.当滑坡推力为三角形分布时,在桩悬臂根处有a.式中:Fh为桩后滑坡推力水平分量,z为桩身悬臂根处距地表的深度大小,此处其大小即为L.滑坡土体以黏土和粉质黏土为主,属细粒土,故桩土间摩擦角φ1取桩土间黏聚力a.将所得的参数代入式(20)可得,滑坡推力为三角形分布时,合理桩间净间距为5.76 m,较为符合工程实际.对本文算例,在考虑土拱效应三维现象的前提下,取滑坡推力形式为三角形分布,利用文献[9-12]及文献[19]中的算法,所得合理桩间距值相应分别为2.45、2.50、2.21、4.35及22.73 m. 对比文献中的计算结果与本文计算结果可知,在考虑土拱效应三维分布的情况下,文献[9-12]中的算法计算结果偏保守,而文献[19]的计算结果偏大.因此,本文提出的计算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3.3 桩间距影响参数分析分析式(20)可知,抗滑桩的最佳桩间距(净间距)的值与土体强度指标c、φ值、桩土间的摩擦角φ1,桩土间黏聚力c1,桩后土拱受到的总推力q及桩自身的尺寸a、b有关.总推力q在设计之前就已经确定,可视为常量.并且,对于特定的工程,桩土间的c1、φ1值可根据土体的c、φ值换算得到.因此,本文仅探讨l与c、φ、a、b的关系.图6表示a与l、b与l的关系.其中,在采集图6的数据时,取b=2.0 m,a取值在1.0~2.5 m变动,其余参数的取值同算例.取a=2.0 m,b取值在1.0~2.5 m变动,其余参数取值同算例.从图中可知,桩间距l随着a、b的增大而增大,但a和b在相同增幅下,l的增幅并不相同,l对桩正面宽度b的变化更为敏感.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桩后土拱和桩侧土拱共同作用情况下,根据文献[4]及[18]的数值模拟结果,桩后土拱分担的滑坡推力大于桩侧土拱,占主导地位.根据式(17)可知,桩后土拱的极限承载力与桩正面宽度b的取值有关,因此l对b的变化更为敏感.图7表示土体强度指标c、φ与l的关系.其中,采集图7数据时,为使φ与l的关系能更加直观地表现出,φ的取值变动范围不可过小,因此将φ的取值上限取为60°.从图中可以得出,l随c、φ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趋势并不相同.l随c仅是简单的线性增加关系,而随φ增加的趋势呈曲线递增,l对φ的敏感性高于l对c的敏感性.分析其原因是:φ的变化将引起φ1、c1值的变化,而c的变化仅引起c1的变化;并且,从式(20)分析可知,l与c间的函数关系较为简单,而与φ间的函数关系较为复杂,相应的敏感度也将更高.(1)合理桩间距大小l与抗滑桩截面尺寸a、b及土体黏聚力c呈线性关系,与土体内摩擦角φ呈曲线递增关系.并且l对b的敏感程度大于a.滑坡土体的强度指标为抗滑桩合理桩间距大小的决定因素.(2)对于某一确定的工程,土体强度指标一般为确定值,不随设计的变化而变.桩截面尺寸,特别是桩正面宽度b及相邻抗滑桩桩间距l,是工程设计中需考虑的重要因素. (3)实际工程中,可将计算结果取一定的安全系数来确保设计的安全性.为得到更加精确的合理桩间距取值,应利用试验或是数值模拟等方式,对桩后土拱及桩侧土拱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作进一步探索.【相关文献】[1] TERZAGHI. Theoretical soil mechanics [M].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1943.[2] LIANG R, ZENG S. Numerical study of soil arching mechanism in drilled shafts for slope stabilization [J]. Soil and Foundation, 2002, 42(2) : 83-92.[3] CHEN C Y, MARTIN G R.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for landslide stabilizing piles [J].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2002, 29(5): 363-386.[4] LI C D, TANG H M, HU X L, et al. Numerical modelling study of the load sharing law of anti-sliding piles based on the soil arching effect for Erliban landslide, China [J]. 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13, 17(6): 1251-1262.[5] 李忠诚, 杨敏. 被动受荷桩成拱效应及三维数值分析[J]. 土木工程学报, 2006, 39(3): 114-117.LI Zhong-cheng, YANG Min, Soil arching effect on passive piles and 3-D numerical analysis [J].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6, 39(3): 114-117.[6] 刘钦, 李地元, 刘志祥, 等. 水平推力作用下抗滑桩间土拱效应影响因素的数值分析[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42(7): 2071-2077.LIU Qin, LI Di-yuan, LIU Zhi-xiang, et al. Numerical analysis of influence factors on soil arching effect between anti-sliding piles under horizontal pushing loads [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 2011, 42(7): 2071-2077.[7] 戴自航, 徐祥. 边坡抗滑桩设计计算的三维有限元法[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2, 31(12): 2572-2578.DAI Zi-hang, XU Xiang. 3D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design computations of anti-slide piles [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12, 31(12): 2572-2578.[8] LIRER S. Landslide stabilizing piles: Experimental evidences and numerical interpretation [J]. Engineering Geology, 2012, 149: 70-77.[9] 周德培, 肖世国, 夏雄. 边坡工程中抗滑桩合理桩间距的探讨[J]. 岩土工程学报, 2004, 26(1): 132-135.ZHOU DE-pei, XIAO Shi-guo, XIA Xiong. Discussion on rational spacing between adjacent anti-slide piles in some cutting slope projects [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04, 26(1): 132-135.[10] 赵明华, 廖彬彬, 刘思思. 基于拱效应的边坡抗滑桩桩间距计算[J]. 岩土力学, 2010, 31(4): 1212-1216.ZHAO Ming-hua, LIAO Bin-bin, LIU Si-si. Calculation of anti-slide piles spacing based on soil arching effect [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2010, 31(4): 1212-1216.[11] 赵明华, 陈炳初, 刘建华. 考虑土拱效应的抗滑桩合理桩间距分析[J]. 中南公路工程, 2006, 31(2): 1-3.ZHAO Ming-hua, CHEN Bing-chu, LIU Jian-hua. Analysis of the spacing between anti-slide piles considering soil-arch effect [J]. Central South Highway Engineering, 2006, 31(2): 1-3.[12] 胡晓军, 王建国. 边坡加固工程中抗滑桩间距的确定[J].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5(3): 330-333.HU Xiao-jun, WANG Jian-guo. Determination of anti-slide pile spacing in side slope consolidation projects [J]. Journal of Hoha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2007, 35(3): 330-333.[13] 李邵军, 陈静, 练操. 边坡桩-土相互作用的土拱力学模型与桩间距问题[J]. 岩土力学, 2010,31(5): 1352-1358.LI Shao-jun, CHEN Jing, LIAN Cao. Mechanical model of soil arch for interaction of piles and slope and problem of pile spacing [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2010, 31(5): 1352-1358.[14] 肖世国, 程富强. 再论悬臂式抗滑桩合理桩间距的计算方法[J]. 岩土力学, 2015, 36(1): 111-116.XIAO Shi-guo, CHENG Fu-qiang. Further discussion on calculation method of rational spacing between two adjacent cantilever piles for stabilizing slope [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2015, 36(1): 111-116.[15] 戴自航. 抗滑桩滑坡推力和桩前滑体抗力分布规律的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2, 21(4): 517-521.DAI Zi-hang Study on distribution laws of landslide-thrust and resistance of sliding mass acting on antislide piles [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2,21(4):517-521.[16] 张永兴, 董捷, 文海家, 等.考虑自重应力的悬臂式抗滑桩三维土拱效应及合理间距研究[J]. 中国公路学报, 2009, 22(2):18-25.ZHANG Yong-xing, DONG Jie, WEN Hai-jia, et al. Research on three-dimensional soil arching effect and appropriate spacing of cantilever anti-slide piles with consideration of geostatic stress [J].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2009,22(2):18-25.[17] 刘永莉, 孙红月, 于洋, 等. 基于 BOTDR 监测技术抗滑桩上滑坡推力确定[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2, 46(5): 798-803.LIU Yong-li, SUN Hong-yue, YU Yang, et al. Determining landslide thrust on anti-sliding pile by BOTDR monitoring technology [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Engineering Science, 2012, 46(5): 798-803.[18] 林治平, 刘祚秋, 商秋婷. 抗滑桩结构土拱的分拆与联合研究[J]. 岩土力学, 2012, 33(10): 3109-3114.LIN Zhi-ping, LIU Zuo-qiu, SHANG Qiu-ting. Research on soil arch of anti-slide pile structure with methods of separation and combination [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2012, 33(10): 3109-3114.[19] 贾海莉, 王成华, 李江洪. 基于土拱效应的抗滑桩与护壁桩的桩间距分析[J]. 工程地质学报, 2004, 12(1): 98-103.JI Hai-li, WANG Cheng-hua, LI Jiang-hong. Analysis of pile spacing between anti-slide piles and pertaining piles in accordance with soil arching effect [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2004, 12(1): 98-103.[20] 杨雪强, 吉小明, 张新涛. 抗滑桩桩间土拱效应及其土拱模式分析[J]. 中国公路学报, 2014, 27(1): 30-37.YANG Xue-qiang, JI Xiao-ming, ZHANG Xin-tao, Analysis of soil arching effect between anti-slide piles and different arch body modes [J].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Transport, 2014, 27(1): 30-37.[21] 刘小丽. 新型桩锚结构设计计算理论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3.LIU Xiao-li. Study on designing and computing theory of new pattern pile-anchor structures [D]. Chengdu: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2003.[22] 周文权,冷伍明,阮波,等. 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抗滑桩临界桩间距研究[J].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4,11(3):83-87.ZHOU Wen-quan, LENG Wu-ming, RUAN Bo, et al. Research of critical pile spacing of anti-slide pile considering the interaction of pile and soil [J]. Journal of Railwa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4,11(3):83-87.[23] 张骞, 李术才, 张乾青, 等. 抗滑桩岩拱效应与合理桩间距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14, 36(增2): 180-185.ZHANG Qian, LI Shu-cai, ZHANG Qian-qing, et al. Analysis on rock-arch effect of anti-slide piles and rational pile spacing in engineering project [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14, 36(Suppl. 2): 180-185.。

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的三维数值模拟_余闯

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的三维数值模拟_余闯

第39卷第1期2009年1月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 F SOU THEAST UN I V ERS ITY (N atural Science Edition )V ol 139N o 11Jan .2009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的三维数值模拟余 闯1,2 刘松玉2 杜广印2 杨昭宇1 吴荷君1(1温州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温州325035)(2东南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南京210096)摘要:结合模型试验结果,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对桩承式路堤中土体竖向应力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和实测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而且反映出了土体竖向应力随深度的分布规律、土拱作用机理以及土拱的作用范围.模型试验和计算结果显示:桩承式路堤中土拱内部竖向应力随深度非线性减小,而土拱上部路堤中土体应力随深度近似线性增加.研究还发现,随着荷载水平和桩体-桩间土沉降差的变化,土拱的发生区域也在变化,实际土拱作用的影响范围在路堤底面以上约1倍桩间距的区域,要大于目前理论解答所做的假设.关键词: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三维数值计算;竖向应力中图分类号:TU 47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505(2009)0120058205Three di m ensi onal si m ul ati ons on soil archi n g of piled e mbank mentsYu C huang1,2 L iu Songyu 2 D u G uangy in 2 Yang Zhaoyu 1 W u H ejun1(1College of A rchitecture and C ivil Engineering,W enzhou U niversity,W enzhou 325035,China )(2Institute of G eotechnical Engineering,Southeast U niversity,N anjing 210096,China )Abstract:B ased on the m odel test,a three 2di m ensional num erical m odel has been established to si m u 2late the behavior of p iled em bankm ents .The si m ulated results show good agreem ents w ith m easured data .The p resented results dem onstrate that the vertical stress in the inner arching decreases w ith dep th non 2linearly and reaches the m ini m um value at the bottom of em bankm ent .N evertheless,the influ 2enced height of soil aching depends on stress level and differential settlem ents bet w een p ile and soil .The soil aching area is located around one ti m e p ile spacing over the bottom of em bankm ent .The re 2sults on soil arching influenced area obtained from this paper are bigger than the p revious research .Key words:p iled em bankm ents;soil arch ing effect ;three d i m ensional si m u lations;vertical stress收稿日期:2008209202. 作者简介:余闯(1977—),男,博士,讲师,geoyuchuang @hot m ail .com.基金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资助项目(20082K 2211)、东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资助项目(YB JJ 0513).引文格式:余闯,刘松玉,杜广印,等.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的三维数值模拟[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1):58-62. 建于东南沿海地区的高速公路地基经常遇到淤泥、淤泥质粘土等饱和软粘土的不良地质条件,在工程实践中必须采取特殊的地基处理方法进行处治[1-2].桩承式路堤[3-5]因其施工速度快、施工质量易于控制、沉降及工后沉降小和处理深度大等突出优点而在新建高速公路软基处理、公路拓宽工程和高速铁路地基处理中得到较多的应用,但目前对该课题的理论研究还滞后于工程实践的需要.在桩承式路堤中,由于桩间土和桩体上部土体的沉降差,桩间土上路堤荷载通过剪应力将部分自重传递给桩体上,使得桩间土承担的荷载减小,而桩承担的荷载增加,这就是路堤中的土拱效应.文献[6]最早研究了平面土拱效应,国内也开展了桩承式路堤的模型试验研究工作[7-8],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土拱效应和桩体荷载分担比.除了试验方法外,研究土拱效应主要有2种途径:理论解析解和数值模拟方法.对于第1种方法,文献[6]提出了平面土拱模型、文献[9]提出了等沉面计算模型、文献[10]提出了楔形土拱理论、文献[11]提出了半圆形模型、文献[12]提出了半球形模型等.基于以上的基本假设,国内一些学者对上述土拱理论进行了改进和修正.如文献[13-14]对H ew lett 空间土拱效应的极限状态和边界条件分别作了改进,得到改进后的桩土荷载分担比计算公式.对于第2种方法,文献[13,15-17]利用数值分析方法对桩承式路堤分别进行了二维和三维数值计算.从理论上讲,现有土拱模型无法反映拱内部的应力分布规律,没有揭示桩承式路堤填料中竖向应力沿深度的分布特征;而且土拱范围的计算也是基于一种特定的假设.现有的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多集中在桩体荷载分担比的计算,缺少对土拱内部性状的分析.本文基于模型试验,研究桩承式路堤中土体竖向应力分布规律,并通过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拟分析,探讨路堤中应力场和变形场的分布特征,确定土拱效应的内部特征和作用范围.1 模型试验文献[18]利用1∶3的模型试验分析了桩承式路堤的性状,给出了不同超载情况下路堤中轴线不同位置土体竖向土压力的分布情况.模型槽长宽均为111m ,地基土深度为014m.桩尺寸0116m ×0116m ,桩间距为015m ,如图1所示.填土高为0135m 和0170m 两种工况,地基土采用软黏土,图1 试验模型路堤填料采用砂土.2 三维有限元模型及结果分析本文建立了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网格剖分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本文的分析对象是路堤填料中的土拱效应,为简化计算过程,路堤填料和地基土均采用摩尔-库仑模型,参数为不排水不固结条件下测得;桩体采用弹性模型,因本文分析对象是路堤中的土拱效应问题,故不考虑桩土接触问题,为刚性连接.变形的边界条件为:底部完全约束,四周水平约束.具体参数见表1.计算工况见表2,其中,工况:附加荷载20,54,104kPa;测量项目:路堤中竖向应力;计算结果:应力,沉降分布.图2 路堤底面处网格剖分示意图图3 三维网格示意图表1 材料参数名称模型γ/(kN ・m-3)νE /M Pa c /kPaφ/(°)Ψ/(°)路堤填料摩尔-库仑170130280113811地基土摩尔-库仑160135018581524桩弹性2001205000表2 试验及计算工况算例路堤高度/m桩间距015m0135桩帽尺寸0116m ×0116m0170 图4给出了模型试验中实测和相应的三维有限元计算结果.实测中分别观测了在超载分别为20,54和104kPa 情况下的路堤中心处土体竖向应力分布情况.从实测数据可知,路堤高度为0135m (H =017s <s,s 为桩间距)时,土体竖向应力一直在95第1期余闯,等: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的三维数值模拟图4 实测和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减小,在路堤底部达到最小值;路堤高度为017m (H =114s >s )时,在路堤顶部,土体竖向应力略有增加,随即沿深度减小,在路堤底面达到最小值,一般都以应力开始减小位置到路堤底面的距离称为土拱的高度或者土拱的作用范围.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较为吻合,反映出了土体竖向应力分布规律,也验证了本文建立模型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因原模型试验中缺少对填料中应力场和变形场较全面的观测,故本文的数值计算对应力场和变形场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图5给出了2种路堤高度下不同大小的超载作用下路堤土体竖向应力等值线图(如图2中剖面所示),为便于说明,图5 路堤竖向应力等值线图(单位:kPa )每种工况下等值线间隔相同.路堤高度为0135m ,即小于桩间距的时候,土体竖向应力分布比较杂乱,没有出现明显的土拱效应;也由于网格剖分方面的原因,计算结果不完全对称.当路堤高度为0170m ,即大于桩间距时,在3种荷载水平下,桩间土的竖向应力等值线呈现出一个个连续的不同曲率的拱形,证明了虚拟土拱的存在,并且表明了土拱不是一个标准的半球体.当超载为20kPa 时,因为荷载水平较小,路堤中土体的沉降差较小,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土拱效应现象,因此土拱内部最上一条等值线的位置出现在离路堤底面0138m 左右的地方;当超载增加到54kPa 的时候,土拱内部最上一条等值线的位置上升到路堤底面上0148m 处,约为s;而当荷载增至104kPa 的时候,结果与54kPa 的类似.从数值计算可以看出,土拱发生的区域(约为s )要大于目前理论解答所假设的范围(s /2或s /2).图6给出了2种工况下路堤沉降的等值线图.所有等值线间隔均为011mm.在路堤高度小于桩间距的时候,H /s =017,相比较而言桩间距过大,桩帽过小,土拱效应不足,桩顶和桩间土差异沉降06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9卷过大,投射到路堤顶面,则会产生“蘑菇”状突起.因此为了缩小路堤顶面的差异沉降,一般规定:路堤最小高度H m in ≥017s [19];文献[20]推荐H m in ≥s;文献[21]则提出H m in ≥114(s -d );文献[12]推荐H m in ≥2s .本文的数值模拟证实了这点.而当路堤高度大于桩间距(H /s =114)时,可以看出从路堤底面到路堤顶面,沉降变得平缓.桩顶区域出现了一沉降核,桩体上部土体和桩间土存在沉降差,这就是形成土拱的前提条件也是土拱效应的具体体现;同时在距路堤底面015m 左右处,路堤沉降等值线近似为一直线,反映出了土拱效应的影响范围,大概在离路堤底面s 的范围内.图6 路堤沉降等值线图(单位:mm ) 图7给出了路堤高度0170m 时,超载为54kPa 的情况下土体竖向应力的理论解答与实测对比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在路堤底面应力各解答比较接近,但是其中应力的变化规律大不相同.文献[4]解中土体应力随深度一直在减小,与实测结果和数值计算结果均不相符;文献[12]中,在土拱以上区域土体竖向应力按线性规律增加,与实测比较吻合,但是在土拱内部先减小后增加的规律与实测和数值计算结果均不相符合,而且其中理论假设的土拱范围(s /2)比实测(约s )要小得多;文献[19]只能求出路堤底面一点的土体竖向应力,且与实测数据差别较大.上述分析反映出了现有土拱计算模型的缺陷:①对土拱效应成拱范围(土拱高度)假设的不合理;②均质的土拱模型本身无法反映土拱内部竖向应力分布规律.图7 实测和理论计算结果对比(p =54kPa )16第1期余闯,等: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的三维数值模拟3 结语总结了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的研究现状,结合模型试验建立了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数值模拟结果和实测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数值计算结果与模型试验数据非常吻合,反映了本文三维模型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数值计算和模型试验结果揭示了土拱内部土体竖向应力的分布规律:桩承式路堤中土拱内部竖向应力随深度非线性减小,而土拱上部路堤中土体应力随深度近似线性增加.研究还发现,随着荷载水平和桩体-桩间土沉降差的变化,土拱的发生区域也在变化,实际土拱作用范围在路堤底面上约s的区域,要大于目前理论解答所做的假设,因此目前理论解答中对土拱的发生范围的假定有待改进.参考文献(References)[1]刘松玉.公路地基处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2]张留俊,王福胜,刘建都.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处理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3]陈仁朋,徐正中,陈云敏.桩承式加筋路堤关键问题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7,20(2):7-12.C hen R enpeng,X u Zhengzhong,C hen Yunm in.R e2search on key p roblem s of p ile2supported reinforced em2 bankm ent[J].C hina J ourna l of H ighw ay and Trans2 port,2007,20(2):7-12.(in C hinese)[4]余闯.路堤荷载下刚性桩复合地基理论与应用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交通学院,2006.[5]L iu H L,N g C harles W W,Fei K.Perfor m ance of ageogrid2reinforced and p ile2supported highw ay em bank2 m ent over soft clay:case study[J].J ourna l of Geotech2 nica l and G eoenvironm enta l Engineering,2007,133(12):1483-1493.[6]Terzaghi K.Theoretica l soil m echanics[M].N ewYork:John W iley&Sons,1943.[7]曹卫平,陈仁朋,陈云敏.桩承式加筋路堤土拱效应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7,29(3):436-441.C ao W eip ing,C hen R enpeng,C hen Yunm in.Experi2m ental investigation on soil arching in p iled reinforcedem bankm ents[J].C hinese J ourna l of G eotechnica l En2 gineering,2007,29(3):436-441.(in C hinese)[8]C hen Yunm in,C ao W eip ing,C hen R enpeng.A n ex2peri m ental investigation of soil arching w ithin basal rein2 forced and unreinforced p iled em bankm ents[J].G eo2 textiles and G eom em branes,2008,26(2):164-174. [9]Jones C J F P,L aw son C R,A yres D J.G eotextile re2inforced p iled em bankm ents[C]//P roc4th Int C onf on Geotextiles:G eom em branes and Rela ted P roducts.R ot2terdam:B alkem a,1990:155-160.[10]H an J,A kins K.U se of geogrid2reinforced and p ile2supported earth structures[C]//P roceedings of Inter2na tiona l D eep Founda tion C ongress,ASC E.O rlando,U SA,2002:668-679.[11]L ow B K,Tang S K,C hoa V.A rching in p iled em2bankm ents[J].J ourna l of G eotechnica l and G eoenvir2onm enta l Engineering,1994,120(11):1917-1938.[12]Hew lett W J,R andolph M F.A nalysis of p iled em2bankm ents[J].G round Engineering,1988,21(3):12-18.[13]陈云敏,贾宁,陈仁朋.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04,17(4):1-6.C hen Yunm in,J ia N ing,C hen R enpeng.Soil arch a2nalysis of p ile2supported em bankm ents[J].C hinaJ ourna l of H ighw ay and Transport,2004,17(4):1-6.(in C hinese)[14]陈福全,李阿池,吕艳平.桩承式路堤中土拱效应的改进H ew lett算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6):1278-1283.C hen Fuquan,L i A chi,L u Yanp ing.A n i m p roved so2lution of hewπs m ethod for soil arching effect onp iled em bankm ents[J].C hinese J ourna l of Rock M e2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7,26(6):1278-1283.(in C hinese)[15]H an J,G abr M A.A num erical study of load transferm echanism s in geosynthetic reinforced and p ile suppor2ted em bankm ents over soft soil[J].J ourna l ofG eotechnica l and G eoenvironm enta l Engineering,2002,128(1):44-53.[16]李海芳.路堤荷载下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建工学院,2004.[17]Kem p ton G,R ussell D,Pierpoint N,et al.Tw o andthree2di m ensional num erical analysis of the perfor m2ance of p iled em bankm ents[C]//The6th Interna tiona lC onference on G eosynthetics.A tlanta,USA,1998:767-772.[18]Zaeske D.Zur W irkungsw eise von unbew ehrten undbew erten m ineralischen Trag2schichtenüber pfahlarti2gen G rün2dungselem enten[D].U niversit t Kassel,B eitr ge aus der Umw eltgeotechnik,2001.[19]B S I.C ode of p ractice for strengthened/reinforced soilsand other fills[S].L andon:B ritish S tandard Institu2tion,1995.[20]C ollin J G.C olum n supported em bankm ent designconsiderations[C]//P roceedings of the52nd Annua lG eotechnica l Engineering C onference.M inneapolis,M innesota,U SA,2004:51-78.[21]Kem pfert H G,S tadel M,Zaeske D.D esign of geo2synthetic2reinforced bearing layers over p iles[J].B au2technik,1997,74(12):818-825.26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9卷。

抗滑桩桩宽及桩间距对土拱效应的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抗滑桩桩宽及桩间距对土拱效应的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抗滑桩桩宽及桩间距对土拱效应的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黄俊;胡绍萍;李朝阳;刘正兴
【期刊名称】《西部交通科技》
【年(卷),期】2024()3
【摘要】为研究抗滑桩产生的土拱效应影响因素,文章以某公路边坡为研究对象,在对该边坡进行现场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软件PFC,分析不同桩宽和桩间距对土拱效应的影响。

主要结论如下:(1)影响土拱效应的因素包括抗滑桩桩宽、桩间距、土体粒径及力学性质等;(2)抗滑桩越宽,产生的土拱越明显,且抗滑桩极限承载能力越强,两者之间满足函数关系qmax=466.85b+99.04;(3)土拱极限承载力与桩间距呈负相关,两者之间满足幂函数qmax=2770.1S-0.58。

研究结果对于抗滑桩桩宽及桩间距的合理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总页数】3页(P96-98)
【作者】黄俊;胡绍萍;李朝阳;刘正兴
【作者单位】广西六宾高速公路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湖南联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16.14
【相关文献】
1.基于土拱效应抗滑桩桩间距计算及土拱可靠度分析
2.基于FLAC3D软件在不同桩宽条件下抗滑桩土拱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3.桩间净间距对不同截面抗滑桩土拱
效应的影响研究4.抗滑桩宽度与桩间距对桩间土拱效应的影响研究5.抗滑桩桩间土拱效应及合理桩间距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抗滑桩; 土拱效应; 机理; 有限差分法; 数值模拟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ANALYSIS OF SOIL ARCHING EFFECT SURROUNDING ANTI-SLIDE PILE
Hu Huanxiao1 Liu Jing2 Wu Haitao2 Zhou Lixiang1
位移,也可以对土体施加一均布侧向荷载。本文采 用在土体侧面施加均布荷载[4 - 10],模拟滑坡推力使 土体和桩发生侧向运动。
图 1 三维计算模型俯视图 Fig. 1 Overlooking diagram of 3-D numerical analysis model
本算例中取抗滑桩桩径 d = 1 m,桩间距 L = 4d, 桩长 h = 10 m,土体为均质土层,桩、土计算参数见 表 1。在桩、土间的接触面单元接触面的法向刚度 kn 和切向刚度 ks 分别为 1 × 107 ,1 × 107 kN / m,桩后 均布荷载为50 kPa。当未特别说明时,其他算例的计 算参数与本算例相同。
1—桩前 1 m;2—桩后 0. 5 m; 3—桩后 1 m;4—桩后 2 m;5—桩后 3 m 图 6 不同 y 剖面的 σx 分布曲线(z = - 4 m) Fig. 6 stress σx distribution along different
y coordinate ( z = - 4 m)
* 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007FJ3072) 。 第一作者:胡焕校,男,1968 年出生,副教授。
E - mail:hhx@ mail. csu. edu. cn
收稿日期:2009 - 09 - 08
88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Vol. 40,No. 3,2010
工业建筑 2010 年第 40 卷第 3 期
表 1 计算参数 Table 1 Soil property parameters
材料
土体 桩
变形模量 E / kPa
3 × 104 2 × 107
泊松比 ν
0. 30 0. 12
剪胀角 ψ /(°)
0
内摩擦角 φ /(°)
30
黏聚力 c / kPa
30
图 3 土体 y 方向应力等值线(z = - 4 m) Fig. 3 Stress contour along y coordinate ( z = - 4 m)
土拱效应的概念从提出到发展已经历了 100 多 年的历史,在岩土工程领域内,人们采用现场试验、 实验拱型 理 论 分 析[1 - 3]和 数 值 分 析[4 - 11]等 多 种 方 法对土拱效应进行了机理研究分析,同时,一些学者 将土拱理论应用于工程实际,对工程设计进行优化 指导[12 - 14],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试验条件等 许多客观原因,土拱理论研究中,尤其是抗滑桩桩后 的土拱效应仍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桩后土 拱效应产生的机理、土拱产生的过程、条件及影响因 素、拱形及 拱 体 的 几 何 参 数 和 拱 体 的 微 观 特 性 等。 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实例建立抗滑桩和桩周土的 力学模型,采用三维数值模拟软件 FLAC3D 模拟桩后 土拱产生的过程、条件及影响因素,分析抗滑桩桩后 土拱效应的产生机理,分析滑坡推力、桩间距、土体 性质、桩土接触面等因素对土拱效应的影响。
图 7 不同深度处平面最大主应力等值云图 Fig. 7 Nephogram of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of plane in different depth
4 抗滑桩后土拱效应形状的变化 不同土中,抗滑桩桩后土拱具有不同的形状,见
图 8。非黏性土中土拱以三角形和马鞍形为主,而 黏性土中土拱以抛物线形、拱形为主,并且随着不同 深度、土体力学性质的改变,形状也发生变化。
抗滑桩桩后土拱效应特征的三维数值研究*
胡焕校1 刘 静2 吴海涛2 周立祥1
(1. 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学院,长沙 410083;2.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长沙 410075 )
摘 要: 通过对抗滑桩桩后土拱效应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发现在抗滑桩桩后和桩间土体中存在两种不 同作用机理的应力拱,抗滑桩桩后土拱效应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强,不同性质的土体土拱具有不同的形状。 经过对抗滑桩桩后土拱效应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抗滑桩桩后外载荷大小、桩间距、土体内摩擦角、黏聚力、 土体与桩体的相对刚度的大小、土体的泊松比、桩土接触面性状等对土拱效应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Abstract : In this paper,a 3-D numerical analysis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soil arching effect surrounding anti-slide pile with FLAC3D ,which is the main manner of the soil-pile interaction. The analytic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two kinds of stress arches behind the anti-slide pile and in the soil between piles,the soil arching effect will increase with the depth of the soil,and different soil property leads to different soil arching shape. The effecting factors on the behavior of soil arching effect are studied,such as the magnitude of load,the spacing between adjacent piles,the cohesion and internal tion angle of soil,the modulus of elasticity ratio of soil to pile,Poisson ratio,pile-soil interface behavior,etc. Keywords : anti-sliding pile; soil arching effect; mechanism;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numerical simulation
图 5 两桩中轴线上应力 σy 分布曲线(z = - 4 m) Fig. 5 Stress σy distribution along central axis of two piles ( z = - 4 m)
a—z = 0 m;b—z = - 2 m;c—z = - 4 m; d—z = - 6 m;e—z = - 8 m
图 5 为两桩中轴线上各点 y 方向上的应力 σy 分布曲线,图 6 为 x 轴上不同 y 剖面的应力分量 σx 分布曲线。由图 5 可知,两桩中轴线上各点上的应
89
力 σy 在离抗滑桩较远的土体中变化不大,在桩后 2 ~ 3 m开始增大,桩后 1 m 处达到最大;在两桩间 σy 急剧变小,在桩前 1 m 处达到最小,稍后略有增 加在桩前保持均匀。同样,在离抗滑桩较远的土体 应力 σx 分布均匀,越靠近桩身处,桩后的 σx 急剧增 大,而桩间土体承担的 σx 变得较小,整个分布曲线 呈下凹的拱形。桩前土体的 σx 值非常小,呈微弱上 凸的曲线,与 文 献[8 ]一 致。 以 上 应 力 分 布 曲 线 说 明在桩后 3 m 左右开始形成土拱,将大部分应力传 递到桩后,桩间部分土体由于桩内侧与土体的摩擦, 对土体产生一定的拖曳作用也产生微弱反方向土 拱,但应力值相对桩后要小得多。
(1. Schoo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3,China; 2. School of Civil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75,China)
3 抗滑桩后土拱效应沿深度的变化 每 2 m 深度取一个截面,获得不同深度处各平
面大主应力等值云图,见图 7。不同深度的大主应 力云图随深度变化的情况说明,抗滑桩后土拱效应 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强。在浅部,土体向桩前方向 挤入,由于桩顶自由,桩土相对位移较小,导致土拱 的范围较小,土拱效用较弱;随着深度的增加,桩土 相对位移增加,主应力方向发生偏转,致使土体进一 步挤密,应力值不断增加并向周围发展,最终形成拱 状挤压区。
力方向发生了旋转。大主应力方向指向并垂直桩表 面,大主应力方向的连线呈半椭圆形拱形,在抗滑桩 后附近的土层中形成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应力土拱。 应力在桩后达到最大,桩前侧土体应力最小,说明荷 载通过土拱传递到桩体。
在桩间由于桩内侧与土体的摩擦,对土体产生 一定的拖曳作用,也导致桩间土体大、小主应力发生 了旋转,在桩间至桩前土体中出现微弱的反方向的 应力拱。图 4 为土体 y 方向位移等值线。
2 土拱效应机理 图 2、图 3 所示为荷载作用下土体 y 方向主应
力矢量及应力等值线。从图 2、图 3 中可以清楚地 观察到两种形式的应力拱。
图 2 土体 y 方向主应力矢量图 Fig. 2 Vectorgraph of principal stress along y coordinate
在桩后外力的作用下,由于抗滑桩对土体的约 束,桩土具有相对位移,导致在桩后土体大、小主应
抗滑桩桩后土拱效应特征的三维数值研究———胡焕校,等
图 4 土体 y 方向的位移等值线(z = - 4 m) Fig. 4 Displacement contour along y coordinate ( z = - 4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