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构成四要素
刑法“三阶层理论”与“四要素说”
![刑法“三阶层理论”与“四要素说”](https://img.taocdn.com/s3/m/2cd347254b73f242336c5fbe.png)
刑法“三阶层理论”与“四要素说”1.理论对比09年司法考试大纲采用了德日新理论,摒弃了前苏联的犯罪构成四要件理论。
这对于接受中国法学教育并且习惯了犯罪构成四要件理论的的人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对于参加09年司法考试的广大考生来说也是面临全新的问题。
这里介绍一下三阶层递进理论与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不同,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我建议听一下指南针司法考试培训学校的刑法课,以掌握的更准确。
大陆法系的犯罪构成体系是三阶层递进式。
其由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组成。
一个行为要构成犯罪,除了行为符合构成要件并属于违法之外,行为人亦必须负有责任。
第一,犯罪构成该当性,也称构成要件符合性,是指构成要件的实现,即所发生的事实与刑法条文所规定的构成要件相一致。
该当性中包括了一、“主体”即实施犯罪的行为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二、“行为”,即危害行为,行为人在人的意识支配下实施的侵犯法益的身体活动。
三、“行为对象”即犯罪对象、行为客体。
行为的对象首先是物与人。
四、“危害结果”和“因果关系”。
第二,违法性犯罪行为不仅是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而且实质上是法律所不允许的行为,即必须是违法的行为。
如果客观上不存在违法性,即使责任重大,也不成立犯罪。
违法性判断是否有违法阻却事由。
违法阻却事由,是排除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的违法性事由。
违法性阻却事由包括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法令行为、正当业务行为、被害人承诺、自救行为。
第三,有责性,指能够就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行为对行为人进行非难、谴责。
即非难的可能性。
“没有责任就没有刑罚”只有当行为人存在主观的责任时,其行为才成立犯罪。
所谓主观责任,是指行为人具有责任能力与故意或过失、违法性意识(可能性)以及期待可能性,才能对行为人自己实施的个人行为非难。
有责性中包括对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年龄的判断,故意责任、过失责任。
有责性的阻却事由,一、违法性认识错误二、缺乏期待可能性。
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据具体情况,有可能期待行为人不实施违法行为而实施其他合法行为。
故意杀人犯罪构成的四大要件是什么
![故意杀人犯罪构成的四大要件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175ca2ea52ea551811a68722.png)
Some people appear just to open our eyes.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故意杀人犯罪构成的四大要件是什么1、客体上,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
2、客观上,必须有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同时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必须是非法的。
3、主体上是一般主体。
4、主观上,须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一、故意杀人犯罪构成的四大要件是什么(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
法律上的生命是指能够独立呼吸并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的有机体,是人赖以存在的前提。
(二)、客观要件首先必须有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作为、不作为均可构成。
以不作为行为实施的杀人罪,只有那些对防止他人死亡结果发生负有特定义务的人才能构成。
杀人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借助一定的凶器,也可以是徒手杀人,但是如果使用放火、爆炸、投毒等危险方法杀害他人,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应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
对于教唆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或没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去杀害他人的,对教唆犯应直接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其次,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必须是非法的,既违反了国家的法律。
执行死刑、正当防卫均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经受害人同意而剥夺其生命的行为,也构成故意杀人罪。
对所谓的“安乐死”,仍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当然,量刑时可适用从轻或减轻的规定。
第三,直接故意杀人罪的既遂和间接故意杀人罪以被害人死亡为要件,但是,只有查明行为人的危害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才能断定行为人负罪责。
(三)、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本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四)、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上须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故意杀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和错综复杂的。
常见的如报复、图财、奸情、拒捕、义愤、气愤、失恋、流氓动机等。
刑法阶层理论_三阶层与四要件的对比性考察
![刑法阶层理论_三阶层与四要件的对比性考察](https://img.taocdn.com/s3/m/28ad022c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9a.png)
刑法阶层理论_三阶层与四要件的对比性考察引言:刑法阶层理论是刑法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旨在确定罪刑法定的原则和追求刑罚公正与合理。
在不同的法系中,存在着不同的刑法阶层理论,当前比较常见的是三阶层理论和四要件理论。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这两种理论,并探讨其对刑法体系的影响。
一、三阶层理论三阶层理论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刑法阶层理论,代表人物有德国刑法学家库尔特·齐姆基维奇。
该理论将犯罪划分为罪(idem)、罪名罪(widget)和罪实罪(idem discrimationis)三个层次。
罪实罪层次是最低层次,强调了必须有实质性的行为或行为不作为,才能构成犯罪,即“行为”要素的存在。
罪名罪层次是其上一层次,要求行为人的行为符合特定的罪名定义,即在实质行为的基础上,必须符合法定行为标准。
罪层次则是最高层次,强调除了符合罪名和罪实要求外,行为人还必须具备某些特定的特征或性质,例如主观方面的故意或过失。
三阶层理论适用于对于刑法中行为要素、客体要素以及主观方面的要素进行梳理,以达到犯罪成立的准确性、明确性和同质性。
二、四要件理论四要件理论,也称四要素理论,是以前苏联刑法学家学派为代表的一种理论。
其主要观点是,构成犯罪必须具备四个要件:客观方面的社会危险性、行为方面的违法性、主观方面的犯意以及结果方面的事实后果。
这四个要件是构成犯罪的必要条件。
客观方面的社会危险性强调了行为的社会危险性及其对社会秩序的破坏性,行为方面的违法性则是指行为违背了法律规定。
主观方面的犯意则要求行为人主观上意识到其行为具有社会危险性,并具有实施行为的目的或者故意。
结果方面的事实后果则是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了实质性的后果。
三、对比分析从理论的构成要素来看,三阶层理论更加细致和全面,能更准确地对刑事犯罪行为进行归类和判断。
而四要件理论相对而言较为简略,只强调了构成犯罪的必要条件,对行为的解释和划分较为宽泛。
因此,三阶层理论在刑法实践中更有效应用。
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分类包括
![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分类包括](https://img.taocdn.com/s3/m/035d52e4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db.png)
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分类包括
犯罪构成要件是构成犯罪的基本要素,对犯罪行为的界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分类主要包括主体、客体和行为的要素。
主体要素
主体要素是构成犯罪的主要主体,包括犯罪的主体、犯罪的参与者等。
主体要
素一般涉及到犯罪的主体的身份、意图、能力等方面的要素。
在主体要素中,要区分犯罪的主体是行为的主观能动者还是客体。
有些犯罪需
要特定主体才能成立,比如“公务人员受贿罪”需要犯罪主体是公务人员,否则构成
犯罪。
另外,犯罪的参与者也是主体要素的重要部分,法律对不同参与者的刑事责任有所不同。
客体要素
客体要素是构成犯罪的对象,包括人、财产、社会秩序等。
客体要素一般涉及
到犯罪行为对客体的危害程度、方式等。
在客体要素中,要区分犯罪的客体是人还是物。
不同犯罪所涉及的客体有所不同,需要法律明确定义。
比如“盗窃罪”的客体是财物,而“故意杀人罪”的客体是人
的生命。
行为要素
行为要素是构成犯罪的行为,包括实施的具体行为、行为的方式、行为的结果等。
行为要素一般涉及到犯罪行为的具体情形、方式等。
在行为要素中,要考虑犯罪行为是否达到了法律规定的要求。
比如“故意杀人罪”要求犯罪主体具有明确的杀人意图,实施了明显的杀人行为,并导致了被害人
的死亡。
行为要素是犯罪定性的关键。
总的来说,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分类包括主体、客体和行为三个方面,每个方
面都有各自的要素,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构成犯罪的基本条件。
只有当主体、客体和行为的要素齐备时,犯罪构成要件才得以成立。
犯罪构成的名词解释
![犯罪构成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a8bd2ff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cc.png)
犯罪构成的名词解释
犯罪构成是法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和犯罪形成的过程。
犯罪构成是研究犯罪构成的学科,也是研究犯罪构成理论的分支。
犯罪构成理论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犯罪的主体:犯罪的主体是指实施犯罪的人,包括成年人和未成年人。
2. 犯罪客体:犯罪客体是指犯罪所侵犯的特定对象,如财产、人身、权利等。
3. 犯罪的行为方式:犯罪的行为方式是指犯罪所采取的具体手段和方式,包括犯罪行为的形式和手段。
4. 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人对于犯罪的发生和结果的认识和态度,包括犯罪故意和过失。
5. 犯罪的因果关系:犯罪的因果关系是指犯罪的发生与特定条件下的因果关系,包括犯罪行为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犯罪行为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因果关系等。
犯罪构成理论对于理解犯罪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在司法实践中,犯罪构成的分析也是判断犯罪性质和情节的重要标准。
此外,犯罪构成理论还可以为刑法设计和修订提供理论支持。
除了犯罪构成理论外,犯罪构成还包括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犯罪构成要素理论等。
犯罪构成要件理论认为,犯罪成立需要满足一定的构成要件,而犯罪构成要素理论则将犯罪构成要件分解为多个要素。
这些理论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犯罪构成的本质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犯罪构成理论是研究犯罪构成及其相关问题的学科,对于理解犯罪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犯罪构成理论还可以为刑法设计和修订提供理
论支持。
从三阶层和四要件的对比探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立场走向
![从三阶层和四要件的对比探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立场走向](https://img.taocdn.com/s3/m/1030bb1ec281e53a5802ff60.png)
从三阶层和四要件的对比探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立场走向10经管法高笑娟1012950【摘要】我国传统的犯罪构成四要件理论中将犯罪主体作为判断罪与非罪的要件,将犯罪客观方面作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核心因素。
【关键词】犯罪构成三阶层理论四要件理论【引言】犯罪构成理论被认为是刑法理论的精髓, 是刑法理论水平的重要标志。
所谓犯罪构成,就是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然而关注的越多,观点也就越庞杂。
对于犯罪构成,学者们一直以来就没有停止对它的争论。
其中,关于犯罪构成主客观说的争论持续至今,仍然是理论争议上的明星。
现归纳为主要的三类争议:第一类是解决问题的判断标准,第二类是根据一般经验或是根据行为人个人的认知判断,第三类是根据行为的客观面或行为人的主观意思而为判断。
①本文通过三阶层和四要件的多角度对比分析,旨在对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中进行思考挖掘,并借以此对犯罪构成理论发展趋势进行探索和论证。
一、我国现行的犯罪构成四要件理论(一)概述根据我国刑法,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1)犯罪客体;(2)犯罪客观方面;(3)犯罪主体;(4)犯罪主观方面。
其中,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犯罪主体,是指达到法定形式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行为的自然人;犯罪客观方面是指行为人有罪过(包括故意和过失)。
②这套理论是我国在吸收前苏联的理论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发展起来的。
这种犯罪构成理论集主客观为一体,以犯罪主体为基础,包含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是一种耦合式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二)四要件中的主观主义小野清一郎曾经指出:“在刑法中,首先评价的是行为对客观的外部的秩序的意义,其次才要去考虑主观方面的意志或者情操方面的态度问题。
刑法中犯罪构成新理论系统整理,二阶层、三阶层、四要件
![刑法中犯罪构成新理论系统整理,二阶层、三阶层、四要件](https://img.taocdn.com/s3/m/9e5a9f1f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28.png)
刑法中犯罪构成新理论系统整理,二阶层、三阶层、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作为犯罪判断与证成的思维作业模式,乃是整个刑法学体系的基石,并为近代刑事法治文明的支柱。
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在过去60年间,不仅作为中国刑法学术研究的基础平台,产生了深远的理论价值,而且成为中国刑事司法实践的操作指南,发挥了积极的实践意义。
Part 1犯罪构成的概念我国把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条件称为:“犯罪构成”,犯罪构成也就是犯罪的成立条件,犯罪构成是不法与责任的有机整体,是犯罪类型,是认定犯罪的法律标准。
德日没有犯罪构成这一说法,只有犯罪的成立条件一说。
犯罪构成是法律明确规定的还是法学家研究的结果呢?根据罪刑法定原则,犯罪构成是刑法规定的,刑法总则与分则作为有机整体统一规定了犯罪构成,也就是刑法明确规定了构成各种犯罪必须具备的要件要素。
这是谁也不能改变的,刑法理论将这种规定概括为犯罪构成。
也就是说犯罪构成的法定的,是认定犯罪的唯一法律标准,围绕犯罪构成进行的研究就是是犯罪构成理论,我们说的四要件、三要件和两要件便是犯罪构成理论。
犯罪构成理论就成为认定犯罪的工具,至于哪种理论好用,就看是否合理是否科学。
首先认清楚下面几个概念:1.犯罪构成=犯罪的成立条件2.构成要件=客观构成要件=违法构成要件(不法要件)3.构成要件也是违法类型。
Part 2犯罪构成的机能(1) 罪刑法定主义的产物罪刑法定要求刑法明文明确各种犯罪的成立条件与法律后果。
因此犯罪构成使罪刑法定主义得以实现。
罪刑法定是法治在刑法中的体现,也是保护法益保障公民自由的要求。
(2) 犯罪构成作为法律规定对刑事司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a.对区分罪与非罪(人权保障机能)b.对区分此罪与彼罪c.区分一罪与数罪d.区分重罪与轻罪提供了法律依据。
Part 3犯罪构成理论的争鸣1、传统四要件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在整体格局上表现为两大块四要件耦合式的结构。
两大块就是根据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将犯罪构成整体上划分为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两个板块。
犯罪构成三要件说与四要件说之比较
![犯罪构成三要件说与四要件说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27c6852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85.png)
犯罪构成三要件说与四要件说之比较犯罪构成要件是衡量罪刑的基本标准之一,其主要作用在于确立何种情形下可以认定为犯罪行为。
对于犯罪构成要件,目前普遍的分法是三要件说和四要件说。
这两种分法各有优缺点,下面就进行详细比较。
一、三要件说的构成要件三要件说即是指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是行为、结果和过失三个要件。
这三个要件构成的犯罪行为才能成为犯罪行为。
1.行为要件行为要件是指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必须经过既定的行为方式,否则不能构成犯罪行为。
行为方式包括主观意识和客观行为,指明了犯罪行为所必须具备的行动背景,使得犯罪行为与非犯罪行为的界限分明。
2.结果要件犯罪行为的结果要件是指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如人的生命、财产、身体安全等,必须明确,并与行为要件紧密结合才能成为犯罪行为的结果要件。
3.过失要件过失要件是指犯罪人对于自己行为所造成的结果具有过失,即没有完全避免或未尽合理的安全注意义务,而导致了危险的发生,才能成为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之一。
过失要件与行为要件和结果要件紧密联系,一旦因疏忽或不当而导致了犯罪危害,就将构成犯罪行为。
二、四要件说的构成要件四要件说,即在三要件的基础上增加一项客观要件,即犯罪客体(犯罪对象),认为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行为、结果、过失和客体四个要素。
所谓犯罪客体,就是指犯罪行为所针对的对象,如偷窃的财产、谋杀的人命等。
1.客体要件客体要件是四要件说独有的要素,指明犯罪行为所针对的对象,即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通常包括生命、财产、身体安全、公共资源等。
2.行为要件行为要件与三要件说一致,包括犯罪人的主体行为和客观行为。
3.结果要件结果要件与三要件说一致,是指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实际结果,如人的生命、财产等受到损害。
4.过失要件过失要件与三要件说一致,是指犯罪人在犯罪行为中未尽到合理的安全注意义务,导致危害发生的过失行为。
三、三要件说和四要件说的比较1.构成要件个数三要件说只包括行为、结果和过失三个要素,而四要件说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客体要素。
犯罪构成的四要件说和三要件说
![犯罪构成的四要件说和三要件说](https://img.taocdn.com/s3/m/813ca63ca98271fe910ef98e.png)
犯罪构成的四要件说和三要件说作者:魏可心来源:《法制博览》2016年第04期摘要:由于受前苏联的影响,我国在刑法犯罪体系中一直采用四要件说。
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各类犯罪层出不穷,四要件说在刑事审判中的弊端渐渐显露,运用四要件说在刑事审判中经常导致罪责刑的不相适应。
不少法学家也对四要件说提出了质疑,四要件说的主流地位被撼动了。
而近些年法学界对德日三要件说的日益青睐更是将四要件说摆在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
基于此,本文将对这两种学说观点展开论述。
关键词:犯罪构成要件;四要件说;三要件说中图分类号:D92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1-0264-01作者简介:魏可心(1995-),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师范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民商法。
犯罪构成要件是犯罪构成的组成部分,要件的有机统一形成犯罪构成。
当今世界,刑法领域内的犯罪构成理论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对我国比较有影响力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目前我国刑法界的主流观点——犯罪构成四要件说,另一种就是源于德日的犯罪构成三要件说,又称为三阶层体系。
犯罪构成四要件说中的四要件是指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客体。
我国刑法规定了四百多种犯罪,每一种犯罪行为,其主客观表现形式、罪犯的目的和动机都是不一样的。
四要件说为我国刑事审判提供了很好的定罪量刑判断标准,这对于建国以来处理庞多繁杂的刑事案件有着重大意义。
虽然其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弊端,但我们不能就此片面地否定四要件说的积极意义。
德日刑法采取的犯罪构成三要件说则是将犯罪构成分为了构成要件的符合性、构成要件的违法性、构成要件的有责性。
犯罪构成要件的符合性,也被称为犯罪构成要件的该当性,是指犯罪行为必须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某项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是法律所调整的范畴,也是罪刑法定的要求。
犯罪构成的违法性,是实质上对于什么是犯罪,如何界定犯罪的问题,即排除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执行法令等法律所允许的行为。
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解析
![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613db64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16.png)
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解析在刑法中,犯罪构成要件是指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法定条件。
只有当犯罪构成要件齐全时,某个行为才能被认定为犯罪。
对犯罪构成要件的解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刑法规定的范围和底线。
一、犯罪构成要件的基本要素1. 客观要件犯罪构成要件中的客观要件是指犯罪行为的客观外部表现。
例如,抢劫罪的客观要件包括抢劫行为、财物被抢劫等。
不同犯罪的客观要件内容各异,需要根据不同罪名的规定进行具体解析。
2. 主观要件犯罪构成要件中的主观要件是指犯罪行为的主体具备的主观心理状态。
例如,故意杀人罪的主观要件包括明知是杀人而具有故意。
主观要件的解析需要分析犯罪心理的成因、表现和特征。
3. 法定要件犯罪构成要件中的法定要件是指犯罪行为必须符合法律上的规定。
例如,盗窃罪的法定要件包括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侵占他人财物、数额较大等。
法定要件的解析需要根据刑法的具体规定,遵循法律的规范。
二、犯罪构成要件的例证1. 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罪是刑法中的一个常见犯罪行为,其犯罪构成要件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客观要件指被害人受伤,并且伤势达到轻伤、重伤或者造成死亡等程度。
主观要件指犯罪主体明知是伤害行为,并且具备故意伤害的主观意图。
2. 贪污罪贪污罪是刑法中的一种职务犯罪,其犯罪构成要件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客观要件指被告人以公务员、工作人员身份具有某项职务,并且在该职务下侵占公共财物。
主观要件指被告人具备故意盗窃的主观意图,并且明知其行为违法。
3. 走私罪走私罪是刑法中的一种经济犯罪,其犯罪构成要件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客观要件指被告人明知从事走私活动,具有非法出境、入境的行为,并且涉及走私货物。
主观要件指被告人具备故意走私的主观意图,并且明知其行为违法。
三、犯罪构成要件的解析意义对犯罪构成要件的解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刑事法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通过对犯罪构成要件的准确解读,可以使刑法的适用更加明确和统一,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概念
![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9c2524a1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bf.png)
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概念
在法律领域中,犯罪构成要件要素是指构成某一犯罪行为所必须具备的法律要求。
它涵盖了犯罪的客体、主体、行为、结果等方面的要素。
只有当一个犯罪行为同时具备了法定的构成要件要素,才能被认定为犯罪行为,方能受到法律的制裁。
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第一个基本要素是客体。
客体是指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对象或利益,例如生命、财产、公共秩序等。
在刑法中,客体常常被定义为法律所保护的利益或对象。
没有特定的客体,犯罪行为就无法成立。
第二个基本要素是主体。
主体是犯罪行为的实施者,即犯罪分子。
根据法律规定,只有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才能成为犯罪主体。
因此,主体是指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有法律责任的个体。
除了客体和主体,犯罪构成要件要素还包括了行为要素。
行为是指犯罪主体为实现犯罪目的而实施的行动。
在刑法中,行为一般被要求具有客观性、主观性和法定性。
客观性要求犯罪行为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行为,主观性要求犯罪主体必须有犯罪故意或过失,法定性要求犯罪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最后一个基本要素是结果要素。
结果是指犯罪行为造成的后果或危害。
有些犯罪行为构成要件要素中包括了结果要素,有些则只要求犯罪主体的行为导致了一定的结果即可。
总的来说,犯罪构成要件要素是构成犯罪行为所必须具备的法律要求,包括了客体、主体、行为和结果等方面的要素。
只有当这些要素齐备时,才能满足犯罪的构成要件,被认定为犯罪行为并受到法律的制裁。
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基本架构和内容
![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基本架构和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e480dd0028ea81c758f578dc.png)
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和容关于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主体架构和基本容,遵循中国刑法学界的主流共识,大体可以简要归结为以下三点:第一,关于犯罪构成的概念。
中国刑法学关于犯罪构成的通行定义是:犯罪构成是刑法所规定的,体现和决定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整体。
根据这一经典定义,犯罪构成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其一,犯罪构成具有法律实定性:犯罪构成是刑法所规定的,包括刑法总则和分则的结合规定。
因此,犯罪构成乃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坚实保障。
其二,犯罪构成具有价值承载性:犯罪构成体现和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各个犯罪构成要件本质上都是对犯罪社会危害性的不同侧面的表达。
因此,犯罪构成乃是犯罪本质的构成系统。
第三,犯罪构成具有有机统一性:犯罪构成是由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统一整体。
因此,犯罪构成是主客观相统一的定罪基本原则的忠实体现。
第二,关于犯罪构成的框架。
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在整体格局上表现为两大块四要件祸合式的结构。
两大块就是根据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将犯罪构成整体上划分为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两个板块。
四要件就是对两大块进行二次析分之后形成犯罪构成的四大基本元素即四大构成要件,依次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
一个行为如欲认定其成立犯罪,必须同时具备上述犯罪构成的四大要件,缺失其中任何一个要件,都不可能成立犯罪。
第三,关于犯罪构成的意义。
一方面,从刑事法治建设角度而言,犯罪构成理论乃是刑事法治的支柱。
近代以来的刑事法治文明的标志性成果就是罪刑法定原则,犯罪构成理论给罪刑法定原则提供了实质性的支撑和实体性的依托,因而成为刑事法治文明的一个重要支柱。
另一方面,从刑法学科体系角度而言,犯罪构成乃是整个刑法学体系的基石,因为:其一,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延伸:犯罪构成以犯罪成立要素系统的形态对犯罪概念进行了实证解读,因而犯罪构成成为犯罪概念的延伸;其二,犯罪构成是犯罪本质的构成:犯罪构成要件从主客观不同侧面对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的诊释,因而犯罪构成与实施犯罪相互表里也就成为犯罪本质的构成;其三,犯罪构成是刑事责任的根据:启动刑事追究的前提和基础是行为符合犯罪构成,因而犯罪构成也成为刑事责任的根据。
案件构成的四要素分析青少年犯罪案例
![案件构成的四要素分析青少年犯罪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910afa8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56.png)
案件构成的四要素是指:主观方面的故意、过失,客观方面的对象、行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案件。
在分析青少年犯罪案例的四要素时,主要从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考察,下面以一起青少年抢劫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描述:2024年3月,市发生了一起青少年抢劫案。
案发时一名十七岁的男孩李在下午放学后,搭乘公交车回家。
在车上,他突然拿出一把刀,威胁司机和乘客将钱包等贵重物品交出。
随后,他迅速下车逃走并得手。
案发后,警方通过监控录像找到了李,并将他抓获。
四要素分析:1.主观方面的故意:李行为表明他有明确的目的,即通过抢劫取得钱财。
他拿刀威胁别人并迅速逃走,其目的性和计划性都可以证明他的故意。
2.主观方面的过失:根据案例描述,没有看到李有任何的无意识或疏忽的行为,因此可以排除过失的可能性。
3.客观方面的对象:案例中的对象包括司机和乘客。
他们是案件发生时直接受害并被威胁的对象。
4.客观方面的行为:李拿出刀威胁司机和乘客,迫使他们交出贵重物品。
这一行为通过监控录像得到了证实,可以作为案件成立的客观证据。
综上所述,这个案件的四要素均已具备。
李主观故意、客观对象和行为构成了一起完整的抢劫案,他应该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此外,针对青少年犯罪案例,还需要考虑他们独特的特点。
首先,青少年犯罪通常受到个人的心理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可能缺乏责任感和推断后果的能力,导致冲动和冒险的行为。
其次,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犯罪也存在一定影响。
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反思和法律意识等因素,可能使青少年容易被负面影响所左右,从而产生违法犯罪行为。
因此,在对青少年犯罪案例进行四要素分析时,还需综合考虑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等相关因素,以更全面、准确地判断案件是否构成,从而制定相应的教育、惩罚措施,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改造机会,以期达到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犯罪构成论从四要件到三阶层一个学术史的考察
![犯罪构成论从四要件到三阶层一个学术史的考察](https://img.taocdn.com/s3/m/86467a1d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c6.png)
犯罪构成论从四要件到三阶层一个学术史的考察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历史的角度对犯罪构成理论进行深入的学术考察,探究其从四要件到三阶层的演变过程。
我们将梳理并分析这一转变的背景、原因及其在法律实践中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述,我们将揭示这一转变在犯罪构成理论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探讨其对中国刑法理论和实践的启示。
我们将简要介绍犯罪构成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接着,我们将详细阐述四要件理论的基本内容、特点及其在犯罪认定中的应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四要件理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的转变提供理论铺垫。
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三阶层理论的出现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我们将比较三阶层理论与四要件理论在犯罪认定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其优越性和局限性。
我们还将探讨三阶层理论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其对司法实践的影响。
我们将对四要件到三阶层的转变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其对中国刑法理论和实践的启示。
我们认为,这一转变不仅有助于完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提高犯罪认定的准确性和公正性,还有助于推动中国刑法学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也将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和建议,以期为中国刑法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四要件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四要件理论,又称为“四因素说”或“四元论”,是刑法理论中对犯罪构成的一种传统分类方法。
它源于古罗马法和日耳曼法,并在中世纪的教会法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理论主张犯罪构成应包含四个基本要件: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本身以及行为结果。
这四个要件共同构成了犯罪成立的必要条件。
在起源上,四要件理论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法中的“犯罪四要素”概念。
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首次提出了犯罪构成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犯罪的主体、客体、行为以及结果。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刑法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随着法律的发展,四要件理论在中世纪的教会法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教会法学家们对四要件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深化,使其成为了犯罪构成的经典理论之一。
标准的犯罪构成
![标准的犯罪构成](https://img.taocdn.com/s3/m/2a30fbea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24.png)
标准的犯罪构成
首先,标准的犯罪构成包括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
客观方面是
指犯罪行为的客观存在,包括行为、结果和因果关系。
主观方面是
指犯罪行为的主观状态,包括故意、过失等。
其次,对于故意犯罪构成来说,必须具备以下要件,犯罪事实、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手段、犯罪动机和犯罪结果。
只有这些
要件齐备,才能构成故意犯罪。
例如,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包括,故意行为、造成死亡结果、具体的杀人手段和明确的杀人动机。
再次,对于过失犯罪构成来说,必须具备以下要件,犯罪事实、犯罪主体、犯罪客体、过失动作、过失结果和过失程度。
只有这些
要件齐备,才能构成过失犯罪。
例如,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构成要件
包括,过失行为、造成死亡结果、过失程度达到刑事责任的程度。
最后,犯罪构成的认定需要在司法实践中进行具体分析,不能
简单地套用法条规定,而应当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在实际工作中,司法机关应当严格依法办案,确保对犯罪构成的认
定符合法律规定,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总之,标准的犯罪构成是刑法适用的基础,对于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准确把握犯罪构成的要件和条件,才能正确适用法律,实现对犯罪行为的有效打击,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希望各级司法机关能够加强对犯罪构成的研究和理解,提高对犯罪行为的认定水平,为社会治安和司法公正作出更大的贡献。
论犯罪构成四要件的排列顺序
![论犯罪构成四要件的排列顺序](https://img.taocdn.com/s3/m/7d7f387fa45177232f60a26f.png)
论犯罪构成四要件的排列顺序摘要:犯罪构成理论是我国刑法学的一项基础理论,是整个刑法体系的建立的基础,对我国刑事司法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而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仍有许多缺陷,特别是犯罪构成要件的排序性问题。
本文通过对犯罪构成理论的阐述,笔者认为我国的犯罪构成要件的排序应为:“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要件——犯罪主观要件——犯罪客体要件”。
关键词:犯罪构成要件犯罪构成理论排序一、犯罪构成要件排列顺序之争的由来1938年,苏联出版了由全苏法学研究所集体编写的,供法律高等院校使用的《刑法总则》教科书,其中犯罪构成理论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全面地论述了犯罪构成的主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客体。
1948年,前苏联刑法学者孟金沙教授主编的刑法教科书《苏联刑法总论》将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依次排列为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
此一排列顺序不仅被特拉依宁教授等其他前苏联刑法学者所接受,亦为我国诸多刑法教材的摹本。
1989年,赵秉志教授在他的《犯罪主体论》中指出,犯罪构成的其他三个方面的要件都是建立在犯罪主体要件基础之上的,犯罪主体要件不存在,也就没有其他三要件,乃至犯罪构成整体的不存在。
因此,犯罪构成四要件的实际逻辑顺序为“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体”。
并在其主编的全国高等学校法学教材《刑法学通论》一书中,将此排列顺序贯彻于该书的各个部分具体犯罪之论述中。
可以说,此观点拉开了我国刑法学界关于犯罪构成要件排列顺序之争的序幕。
二、关于犯罪构成要件排列顺序的观点整体而言,关于犯罪构成要件的排列顺序问题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排列顺序问题并不重要,构成要件如何排列,并不影响犯罪的成立,只要能够符合人们认识犯罪的规律就可以了。
第二种观点认为,犯罪构成中构成要件的排列顺序问题决不仅仅只是一个认识问题,它关系到人权保障、刑法学研究方向与犯罪构成理论深化。
第二种观点逐步为刑法学界所接受,并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
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含义是什么
![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含义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0b31bd8f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f2.png)
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含义是什么犯罪构成要件要素,是指构成一项犯罪行为所必需的基本要素或条件。
犯罪构成要素的确定,是判断犯罪行为是否存在、是否构成违法行为的重要依据。
下面将一一介绍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含义及其重要性:1. 犯罪的客观要素:犯罪的客观要素是指构成犯罪行为的具体行为或事实,通常包括犯罪行为的行为方式、对象等内容。
客观要素是法律规定的行为或情节,缺一不可。
例如,盗窃罪的客观要素包括具体的盗窃行为和盗窃的财物等。
2. 犯罪的主观要素:犯罪的主观要素是指构成犯罪行为的主观心理状态或动机,通常包括犯罪行为的故意、过失等方面。
主观要素体现了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是犯罪构成要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故意伤害罪的主观要素包括故意伤害他人的故意和动机等。
3. 法律义务:犯罪构成要件要素中的法律义务是指犯罪行为违反的具体法律规定或社会意识准则。
法律义务规定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犯罪行为是否构成,取决于犯罪行为是否违反了法律规定的义务。
4. 合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行为必须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即不能是属于合法的行为范围。
只有在一定的情况下,原本是合法的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
5. 相关结果或后果:有的犯罪构成要件要素中还包含了对犯罪行为的后果或结果的规定,即犯罪行为所导致的具体不良后果或社会危害。
这些后果或结果也是构成犯罪的重要要素之一。
综上所述,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含义即是构成犯罪行为所必需的基本要素,其中包括客观要素、主观要素、法律义务、合法行为以及相关结果或后果等要素。
这些要素的明确定义和判断有助于对犯罪行为进行准确界定,为司法判决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在司法实践中,必须重视对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认识和运用,以保障法律的公正有效执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构成四要素: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
主体→谁侵害;
客体→权益被侵害;
主观方面→故意/过失;
客观方面→如何被侵害。
举例说明一下:甲14周岁,精神正常,因乙不让其抄作业,打算将乙杀了,并想要将其杀死以泄私愤,准备了刀,甲对乙捅了数刀致乙当场死亡。
主体:已满14周岁,精神正常的自然人甲→甲侵害
客体:乙的生命权利→乙的生命权利被侵害;
主观方面:因乙不让其抄作业,为泄私愤→故意;
客观方面:非法剥夺了乙的生命→有剥夺乙生命权利的行为,剥夺乙的生命是非法的。
所谓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认为,犯罪构成之共同要件应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四大要素。
它们互相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犯罪的构成都必然包含此四大要素,缺一即排除犯罪的成立。
四要素的内容,简要分叙如下——
一、犯罪客体:所谓犯罪客体,指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占的”社会关系”。
二、犯罪客观方面:指犯罪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社会关系构成侵害的客观之外在的特征或表现,具体要件方面,通常认为包含有:
1.危害行为:即在行为人的意识或意志支配下速实施危害于社会的身体行动与静止。
关于危害行为的方式,一般区别为作为与不作为两种表现,其中对于由不作为的方式实现的犯罪,刑法理论亦分纯正不作为犯及不纯正不作为犯两类。
2.危害结果:是指行为人之犯罪行为对于直接客体造成损害之客观事实而言。
3.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因果关系:依据通行的“必然因果关系与偶然因果关系区分理论”,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因果规律,当某种行为,在一定得条件下,必然不可避免的引起某种结果,该行为与结果之间应被认定存在的因果关系。
换言之,在同样的条件下,重复同样的原因,就会出现同样的结果时,即具有所谓因果关系的必然性。
相反的,与上述必然因果关系相对立,彼此间存在辩证关系的,为偶然性的因果关系,系指某种行为虽引起某种结果,但此结果在发展中却与另外的行为或事件相竞合,合乎规律的产生另一种结果,意即偶然的与另一因果过程交错,则先前的行为并非最终结果的决定性原因,最终结果对于先前的行为来说,未必同样发生,故行为与结果间只具有偶然结果关系。
足堪成为犯罪构成要件之一的因果关系,仅限于前述之必然因果关系而言。
4.其它:包括犯罪对象、犯罪行为的时间、地点及方法(手段)等。
在刑法分则条文中规定为特定犯罪的构成必备因素者。
三、犯罪主体:指实施危害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其中自然人犯罪主体须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而所谓单位犯罪,是指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团体实施,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行为。
四、犯罪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于自己之危害行为及危害结果所保持的意识或心理态度。
包括犯罪目的及罪过两个因素:
1.犯罪的目的,指行为人主观上欲通过犯罪行为以达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意识。
某种故意犯罪,刑法分则条文中特别载明了应具备之犯罪目的。
2.罪过:又可区分为两种形式,一为故意,二为过失。
(1)故意:故意可分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两种类型。
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行为必然或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2)过失:有可区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及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类型。
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大意而未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具有以下二个特征:其一是行为人有预见之义务同时具有预见的能力。
综合行为人当时之年龄、智力、身心状况等主观条件而定。
其二是行为人没有预见自己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即对结果之发生没有认识。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虽已预见自己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此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