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李叔同先生_
丰子恺《怀李叔同先生》原文赏析
丰子恺《怀李叔同先生》原文赏析【作者小传】丰子恺(1898~1975),原名润,又名仁,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
浙江崇德(今嘉兴桐乡市崇福镇)人,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
新文化运动音乐艺术方面的重要启蒙者。
师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深受其佛学思想影响,以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着名,其漫画风格独树一帜,流传极广。
丰子恺皈依佛门后与弘一法师共同创作的《护生画集》,是一部倡导戒杀护生思想的佛教奇书。
代表作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等。
【题目解析】李叔同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
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李叔同多才多艺,其书法号称“朴拙圆满,浑若天成”。
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正如丰子恺所说,“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
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
好比全能的优伶:起青衣像个青衣,起老生像个老生,起大面又像个大面”,是近代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原文欣赏】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
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
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
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
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
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
丰子恺散文之怀李叔同先生
丰子恺散文之怀李叔同先生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
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
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
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
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
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
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
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抑起头来看创,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
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爱的表情。
这副相貌,用“温而厉”三个字来描写,大概差不多了。
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
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
黑板(是上下两块可以推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两块都写好,上块盖着下块,用下块时把上块推开)。
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
坐到上课铃响出(后来我们知道他这脾气,上音乐课必早到。
故上课铃响时,同学早已到齐),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
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得很。
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上音乐时吐痰在地板上,以为李先生不看见的,其实他都知道。
但他不立刻责备,等到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
”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
等到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又用轻而严肃“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
”“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
”或者: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罢。
”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
又有一次下音乐课,最后出去的人无心把门一拉,碰得太重,发出很大的声音。
他走了数十步之后,李先生走出门来,满面和气地叫他转来。
《怀李叔同先生(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下列问题怀李叔同先生(节选)丰子恺①我十七岁的时候 , 最先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 , 即以后的弘一法师。
那时我是预科生 , 他是我们的音乐老师, 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 , 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 严肃,摇过预备铃 , 我们走向音乐教室 , 推动门去 , 先吃一惊 : 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
认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意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动门去的同学, 惊讶更是不小。
他们的唱声、叫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线而突然消灭 , 接着是低着头 , 红着脸 , 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
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开端来看看 , 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衣着整齐的黑布马褂 , 露出在讲桌上。
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 , 以及他的授课笔录簿、粉笔。
钢琴衣解开着 , 琴盖开着 , 谱表摆着 , 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 , 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
黑板(是上下两块可以推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两块都写好, 上块盖着下块, 用下块时把上块推开)。
在这样部署的讲台上, 李先生端坐着。
坐到上课铃响出(以后我们知道他这牌气 , 上音乐课必早到。
故上课铃响时 , 同学早已到齐) , 他站起身来 , 深深地一鞠躬 , 课就开始了。
这样地上课 , 空气严肃得很。
②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其他书 , 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吐痰在地板上 , 认为李先生不看见的 , 其实他都知道。
但他不马上责怪 , 比及下课后 , 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 “某某等一等出去。
”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
比及其他同学都出去了 , 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随和地说 : “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其他书。
”或者: “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 , ”说过之个后他轻轻一鞠躬 , 示意“你出去罢”。
出来的人多数脸上发红。
那时的学校 , 首重的是所谓“英、国、算” , 即英文、国文和算学。
在其他学校里 , 这三门的老师最有威望; 而在我们这师范学校里 , 音乐老师最有威望 , 因为他是李叔同先生的原故。
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
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读完丰子恺先生的《怀李叔同先生》,我仿佛跟着作者一同经历了与李叔同先生相处的那些岁月,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李叔同先生,在丰子恺的笔下,是那样一个独特而令人敬仰的存在。
他的多才多艺,他的认真专注,他的慈悲心怀,都让我为之触动。
文中描述李先生做老师时的认真劲儿,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他教图画、音乐,哪怕是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一丝不苟。
他会关心学生的画具是否齐备,会耐心地纠正学生的错误,那份专注和用心,让人感到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一位老师。
那是我上初中的时候,遇到了一位教数学的王老师。
王老师个子不高,瘦瘦的,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
他平时总是不苟言笑,看起来很严肃,一开始我们都有点怕他。
记得有一次上数学课,他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难题,让我们自己思考解答。
我盯着那道题,抓耳挠腮了半天,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
王老师在教室里慢慢地踱步,观察着我们的情况。
当他走到我身边的时候,停了下来,看了看我空白的作业本,轻轻地问:“怎么,没思路?”我红着脸点了点头。
王老师没有责怪我,而是弯下腰,拿起我的笔,开始给我讲解。
“你看啊,这道题我们要从这个条件入手……”他的声音很温和,边说边在我的本子上写写画画。
我看着他专注的神情,心里的紧张慢慢消失了。
他讲得特别细致,每一个步骤都解释得清清楚楚。
我也听得格外认真,突然之间,就好像有一道光划过我的脑海,我明白了!“老师,我懂了!”我兴奋地叫了出来。
王老师直起身子,微笑着看着我,“懂了就好,自己再做一遍。
”从那以后,我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王老师不仅仅教会了我知识,更让我懂得了,只要用心去钻研,再难的问题也能解决。
就像李叔同先生一样,王老师对教学的认真态度,深深地影响了我。
他们让我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那份专注和执着。
李叔同先生出家后的修行生活,也让我感慨万千。
他能够舍弃尘世的繁华,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脱,这种勇气和决心,不是一般人能够拥有的。
文学类文本阅读怀李叔同先生(节选)丰子恺
文学类文本阅读怀李叔同先生(节选)丰子恺文学类文本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
怀李叔同先生(节选)丰子恺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
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
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
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门进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
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门进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
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
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
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抬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
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蔼的表情。
这副相貌,用“温而厉”三个字来描写,大概差不多了。
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
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怀李叔同先生(节选)丰子恺。
黑板(是上下两块可以推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两块都写好,上块盖着下块,用下块时把上块推开)。
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
坐到上课铃响出(后来我们知道他这脾气,上音乐课必早到。
故上课铃响时,同学早已到齐),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
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得很。
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上音乐时吐痰在地板上,以为李先生看不见的,其实他都知道。
但他不立刻责备,等到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
”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文学类文本阅读怀李叔同先生(节选)丰子恺。
等到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
”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
《怀李叔同先生》阅读题及答案
怀李叔同先生阅读题1.李叔同是谁?2.李叔同对中国现代文学有何贡献?3.李叔同的作品有哪些?4.怀念李叔同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李叔同是谁?李叔同(1881年-1942年),字伯心,号楞山,以字行,浙江绍兴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教育家和译者之一。
李叔同毕业于北京大学法政系,在成为作家前从事过古籍整理、编辑与教书工作。
2.李叔同对中国现代文学有何贡献?李叔同是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提倡文学革新,主张以自由自在的创作风格来表现个人感受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他是中国最早的自由体散文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最早联系欧美文学的重要创立者之一。
李叔同认为,文学艺术应该追求真实、自由和创新,应该表达个人独立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的思想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对后来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李叔同的作品有哪些?李叔同的作品涉及散文、小说、剧本、翻译等多个领域。
他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有《我的母亲》、《催眠术》、《绣像》等散文以及《满园春色关不住》、《荷马史诗》等译作。
《我的母亲》是李叔同最著名的散文之一,通过对母爱的描写,展示了家庭与爱的温暖。
这篇散文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感激。
《满园春色关不住》是李叔同的长篇小说,以鸦片战争为背景,描述了那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苦难。
这本小说不仅描绘了历史事件,还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善恶对比。
4.怀念李叔同的原因是什么?李叔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在文学、教育和翻译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
他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树立了榜样,推动了中国文学的革新。
李叔同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思考。
他用自己的文学创作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残酷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人性善良和温暖的坚信。
怀念李叔同的原因是因为他不仅在文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也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社会作出了贡献。
他的作品给人以勇气和启示,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反思社会,并为未来的发展激发了无限的希望。
丰子恺散文《怀李叔同先生》
丰子恺散文《怀李叔同先生》【导语】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丰子恺散文《怀李叔同先生》(共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丰子恺散文《怀李叔同先生》丰子恺散文《怀李叔同先生》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的父亲是天津有名的银行家。
他是第五位姨太太所生。
他父亲生他时,年已七十二岁。
他坠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着他的生母南迁上海。
在上海南洋公学读书奉母时,他是一个翩翩公子。
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
从此他就为沪上名人所器重,而交游日广,终以才子驰名于当时的上海。
后来他母亲死了,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
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
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
便惹得离人消瘦。
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
愁黯黯,浓于酒。
漾情不断淞波溜。
恨年年絮飘萍泊,遮难回首。
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
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哪惜心肝剖。
是祖国,忍孤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
他出家时把过去的照片统统送我,我曾在照片中看见过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
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
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
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后来他到日本,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
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
他入东京美术学校,同时又入音乐学校。
这些学校都是模仿西洋的,所教的都是西洋画和西洋音乐。
李先生在南洋公学时英文学得很好;到了日本,就买了许多西洋文学书。
他出家时曾送我一部残缺的原本《莎士比亚全集》,他对我说:这书我从前细读过,有许多笔记在上面,虽然不全,也是纪念物。
由此可想见他在日本时,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
怀李叔同先生(丰子恺)
尽,亲者如同陌路人。‛不但能背诵 如流,而且能通晓其
义。),李叔同的一生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 15岁到26岁(1894-1905 )这十年,包括
他在天津求学,到上海参加‚城南文社‛,考入南洋公学等 求知历程。 这是他比较系统接受儒学经典,吸纳‚新学‛, 全方位开发智慧 的十年。用丰子恺的话说,就是他充分享 受物质生活的十年。 这一时期他写下了大量忧国忧民,充满入世精神,甚至 带有愤世嫉俗激进色彩的诗文。如写于1901年的《辛丑北征
1935年,丰子恺出版《人间世》画集,序曰:‚吾画既
非装饰,又非赞美,更不可为娱乐;而皆人间之不调和相, 不欢喜相,与不可爱相。‛ 1942年,定居重庆,住城郊沙坪小屋,以卖字画为生, 同时种瓜豆,养鹅鸽,饮渝酒,怡然自得。 1946年,携眷回石门湾,寻缘缘堂,已成飞灰。遂定居 杭州。 1949年后,居上海,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潜心翻 译,翻译了俄国文学名著《猎人笔记》、日本文学名著《源 氏物语》等。所译《源氏物语》者,国内译此书之始也。 文革间,定性为‚反动的学术权威‛。
爱子往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时年39岁。从此进入了他人生
的第三个阶段。出家后的李叔同,断绝尘缘,超然物外,耳 闻晨钟暮鼓,心修律宗禅理,完全过起了一种闲云野鹤似的 宗教生活。24年后,也就是距他63岁生日还差10天的时候, 李叔同安详圆寂于福建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坐化后,
遗骸分在泉州清源山弥陀岩和杭州虎跑寺两处建舍利塔,
便可以看出。既然他在现实中无法‚直立‛因而便退到艺术
和宗教的殿堂。不光李书同,几乎所有中国的失志文人都是 这样。李叔同的出家更能说明他是一个文人。最是文人不自 由。历史上类似于李叔同的不乏其人,刘勰、屈大均、王国
维……文化铸造心态。李叔同的殉道精神,一定程度上是中
《怀李叔同先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怀李叔同先生丰子恺①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即后来的弘一法师。
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
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②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堕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
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
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
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
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
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③后来他到日本。
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
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
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
便惹得离人消瘦。
……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
是祖国,忍辜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
在日本时,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
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
他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
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并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
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
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
后来,我见过李先生在日本时的照片: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象一个西洋人。
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他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
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
学一样,像一样。
④他回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
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
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我就是杭州师范的学生。
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
怀念李叔同先生 阅读答案
怀念李叔同先生阅读答案怀李叔同先生阅读及答案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在杭州浙江第一师范第一次见到李叔同先生。
他是我们的音乐老师,后来的弘毅大师。
李先生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认真。
一方面,如果他不做,他必须做得彻底。
他来自一个富裕的家庭。
他摔倒在地后,他的父亲失去了生命。
家庭变故,他年轻时跟随生母南下上海。
当时上海文坛有一个著名的上海学会,李先生向上海学会征文,名字屡次排在第一位。
当时的他在上海:一顶丝绒碗帽,正中白玉,一件弧形背心,一件缎袍,后面一条肥辫子,下边一条缎带,一双厚底鞋,昂首挺胸,两眼之间透露出帅气的精神。
那时候他是上海第一等帅哥。
这是他的特点的最初表现:凡事认真。
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个风度翩翩的儿子,所以他是一个十足的风度翩翩的儿子。
后来他到日本。
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
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
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
便惹得离人消瘦。
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
是祖国,忍孤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
在日本时,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
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
他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
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并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
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
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
后来,我见过李先生在日本时的照片: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像一个西洋人。
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他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
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
学一样,像一样。
回国后,他在上海太平洋报社担任编辑。
不久,我被南京师范大学邀请去教美术和音乐。
后来被杭州师范大学录用,在两所学校任教。
我是杭州师范大学的学生。
《怀李叔同先生(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怀李叔同先生(节选)丰子恺①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
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老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
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
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
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
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
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
黑板(是上下两块可以推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两块都写好,上块盖着下块,用下块时把上块推开)。
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
坐到上课铃响出(后来我们知道他这牌气,上音乐课必早到。
故上课铃响时,同学早已到齐),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
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得很。
②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吐痰在地板上,以为李先生不看见的,其实他都知道。
但他不立刻责备,比及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
”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
比及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
”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说过之个后他微微一鞠躬,暗示“你出去罢”。
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
那时的学校,首重的是所谓“英、国、算”,即英文、国文和算学。
在别的学校里,这三门的老师最有权威;而在我们这师范学校里,音乐老师最有权威,由于他是李叔同先生的原故。
③李先生在留学日本时,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
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
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怀李叔同先生》是一本由鲁迅所撰写的文章,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对李叔同先生的怀念之情,也是对李叔同先生的赞扬和敬仰之情。
李叔同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文学家,他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和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备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李叔同先生的深刻理解,向读者展示了李叔同先生的学识、品德和风范。
在文章的开头,鲁迅先生就对李叔同先生的学识和品德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他说,“李叔同先生是一个真正的学者,他的学识渊博,对中国文学的研究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鲁迅先生还特别提到了李叔同先生对古代文学的研究成果,他说,“李叔同先生对古代文学的研究成果丰硕,他的著作《中国文学史纲要》和《唐宋文论》都是对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贡献。
”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李叔同先生的学识和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他认为李叔同先生是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位巨匠,他的著作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除了对李叔同先生的学识和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外,鲁迅先生还对李叔同先生的品德和风范给予了充分的赞美。
他说,“李叔同先生是一个真正的君子,他的品德高尚,为人正直,对学问和人生都有着崇高的追求。
”鲁迅先生还特别提到了李叔同先生对学生的关怀和教育,他说,“李叔同先生对学生的关怀和教育是无微不至的,他对学生的言传身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李叔同先生的品德和风范给予了充分的赞美,他认为李叔同先生是一个真正的君子,他的品德和风范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总的来说,《怀李叔同先生》这篇文章是一篇充满了对李叔同先生的怀念和赞美之情的文章,它展现了鲁迅先生对李叔同先生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评价,也展现了李叔同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李叔同先生的学识和成就,也可以了解到他的品德和风范,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
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李叔同,字翁卿,号嘉泰,江苏无锡人,清末民初著名文学家、诗人、散文家、书法家。
他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他的一生,是一部传奇,是一部充满坎坷和辉煌的传奇。
《怀李叔同先生》是一本以李叔同为主题的传记,由梁实秋撰写。
这本书通过对李叔同的生平和作品的介绍,展现了这位文学巨匠的风采和魅力。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李叔同先生的博大情怀和文学造诣,也深深地被他的一生所感动。
李叔同先生是一个充满热情和浪漫的人,他喜欢文学,喜欢书法,喜欢旅行,喜欢与人交往。
他的诗歌和散文,充满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充满了对人生和人情的思考。
他的书法,更是达到了极致的境界,被誉为“李氏法帖”,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他的一生,就像他的书法一样,充满了激情和浪漫,充满了坎坷和辉煌。
李叔同先生的一生,也是一部传奇。
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境优渥,却在少年时期失去了父母,生活陷入了困境。
他曾经历过沉沦和挣扎,也曾经历过辉煌和成功。
他的一生,是一部传奇,是一部充满坎坷和辉煌的传奇。
读完《怀李叔同先生》,我深深地被李叔同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感动。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辉煌,充满了激情和浪漫。
他对文学和书法的执着追求,对生活和人情的热爱,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都让我深深地感到敬佩和钦佩。
李叔同先生的一生,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
他的坚韧不拔和执着追求,让我深深地明白了“天道酬勤”的道理。
他对生活和人情的热爱,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知足常乐”的真谛。
他的文学和书法造诣,更是让我深深地明白了“博学多才”的重要性。
《怀李叔同先生》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通过对李叔同先生的生平和作品的介绍,这本书展现了这位文学巨匠的风采和魅力,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博大情怀和文学造诣。
读完这本书,我对李叔同先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他的一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他的一生,是一部传奇,是一部充满坎坷和辉煌的传奇。
丰子恺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
丰子恺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读了丰子恺先生怀念李叔同先生的文章,就像是在听一个老友娓娓道来他心中崇敬之人的点点滴滴,那感觉很奇妙,又特别让人感动。
我刚看的时候就在想,这李叔同先生到底是啥样的人啊,能让丰子恺这么用心地去怀念?看着看着,我就明白了,这李叔同先生简直就像个超级“宝藏”。
你看啊,他做啥像啥。
当老师的时候,那认真劲儿就甭提了。
他的认真可不是那种干巴巴地照本宣科,而是能让学生打心底里尊重学问、热爱艺术。
就像他给学生上音乐课,那严谨的态度,感觉每一个音符都是有生命的,他把音乐当成了一件无比神圣的事儿,也让学生们看到了艺术的尊严。
我就在想,要是我上学的时候能碰到这样的老师,估计我也能变成个艺术小达人呢!而且这李叔同先生的生活态度特别酷。
他做事情一丝不苟,对自己的要求高得不得了。
就说他从富家公子变成一个苦行僧这件事吧,一般人哪有这勇气啊。
他就像个勇敢的探险家,在不同的生活角色里穿梭,每一种角色都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
从穿漂亮衣服的公子哥,到青灯古佛相伴的弘一法师,这跨度简直比火箭还大。
可他却做得那么自然,那么坚定,就好像他早就知道自己这辈子要走这么一条奇特的路。
再说说他对丰子恺的影响吧。
那简直就是一盏明灯照亮了丰子恺的人生道路啊。
在丰子恺的眼里,李叔同先生就像一座巍峨的山峰,不管什么时候抬头看,都能给他力量和方向。
我觉得这种师徒情分可太珍贵了,不是那种简单的教与学,而是一种灵魂上的指引。
读完这篇文章,我特别感慨。
这世上能有几个像李叔同先生这样的人呢?活得那么纯粹,那么有力量。
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即使已经远去,但是他的光芒还在照耀着后来的人,让像我这样的读者,也能从他的故事里汲取点力量,想着自己是不是也能在生活里活得更认真、更洒脱一点呢?反正我是觉得,这篇文章让我认识了一个特别的人,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有了更深的敬意。
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
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怀李叔同先生》是丰子恺写的一本文字朴实,突出了李叔同认真的性格特点。
读者在读书时有何感想?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篇一读完《怀李叔同先生》这篇文章后,我便浮想联翩:人生的舞台光芒四射,我们会出演许多个角色:孩子、学生、朋友、家长……如何扮演好每个角色,只有简短二字——“认真”这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李叔同先生,每扮演一种角色,都会做得十分象样:青年时候,他是一个翩翩公子,英俊博学,驰名全上海;后来留学日本,他又全面进攻西洋艺术,“竟活像一个西洋人”;成为教师后,他布衣布鞋,为人师表,用自己的高修养影响着学生们;他下决心学道就断食17日天,学佛则坚持24载,一贯到底。
我觉得,认真可以使人做事变得更加仔细。
心中没有认真的人,就像没有眼睛的蜻蜓,东扯西撞,没有方向。
“认真”就是李叔同先生传给我们的法宝。
做人就做个认真的人吧!不会错的哦!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篇二读了丰子恺写的《怀李叔同先生》,我感到非常地不可思议,一个人竟可以作的那么好?从这篇文章中,我学到的只有2个字“认真”。
这也是李叔同先生一生最大的特点。
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得彻底不可。
不是严肃的老师才能得到学生的敬仰,只有对学生和蔼却有威严,严肃又可亲,上课认真而轻松的老师才能真正地得到学生由心而发的敬佩。
尽管我不是一个老师,但我身为一个学生,更能体会到怎样的老师会让人不由自主地生出佩服之心。
我想如果能有一个老师可以像李叔同先生这般,那他的学生我想也不会差到那里去,就像丰子恺这位鼎鼎大名的作家,他不就是李叔捅先生的学生么?再如果一个老师能幽默点,那就会深得学生爱戴。
李叔同先生又称弘一法师,后半辈子在虎跑寺出家,而且他修的佛法又是佛门中最难修的一门——律宗。
但李叔同先生却能将它修出个名号叫做“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正所谓一位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荀子所著《劝学》中所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
最博爱的老师——墨子
“兼相爱,交上 最美丽的爱情”
最理性的老师—亚里斯多德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史上最牛历史老师 ——袁腾飞
“每个人都有解释圣经的权利”
网传最帅的老师—都教授
“嫉妒是最低级最幼稚的感情,只有缺 乏自信而且自卑的人才会有,所以我从 来没有那种感觉。”
本文的结构特点?
由回忆到现实 由分到总
丰子恺(1898.11.9-1975.9.15) 原名丰润,又名丰仁,浙江桐乡石 门镇人,名仁, 又名婴行。我国 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 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 的文艺大师。是中国现代受人敬仰 的漫画家,散文家。他的绘画,文 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 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 人口。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漫 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 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比如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而言,
细节决定质地!
合作探究:本文的细节刻画
课文中,李叔同先生经历了哪些 身份?
翩翩公子 留学生 编辑、教师 道人 弘一法师
探讨:
文章中如何抓住细节来使李叔同这个人物形象丰 满的呢?特别是体现他认真这个性格的?
翩翩公子(5)
家境富有 才华横溢 英俊潇洒、风度翩翩 豪气满胸、爱国热情 炽热
半世潇洒半世僧
近代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 “二十文章惊海内”, 曾经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最早出国学文艺的留学生之一 被誉为20 世纪中国十大书法家之一。 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 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
李叔同(1880-1942),法 号弘一,中国话剧的开拓 者之一,中国戏剧家、艺 术教育家、文学家、书画 家,一代高僧。他为世人 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 富,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 的典型人物。 赵朴初先 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 “无尽奇珍供世眼,一 轮圆月耀天心。”
逸事补充
学生某宿舍中发生了财物被窃的事情,大家有怀疑对象, 但却没有什么证据。负责管理宿舍的舍监非常苦恼,不知道 该怎么办,就找李叔同商量对策。一见面,李叔同先是听了 舍监的几句牢骚,而后非常突然地开口问道:“你肯不肯自 杀?”舍监被吓了一跳,没敢接口。李叔同继续说道:“你贴 出一张告示,劝说那窃贼快来自首,如果对方三日内不来, 说明自己这个舍监无能,将一死以殉职。这个办法定可感动 人,那定会有自首者……”“可是,如果三日后没有人来自首 邪我该怎么办?”舍监小心翼翼地问道。“那你就自杀。君子 言必行,行必果,不应该失信于人。”李叔同语气坚决地说 着,舍监听得头皮发麻,身上直冒冷气。而李叔同的神情却 非常严肃,一点儿没有开玩笑的样子。舍监咬了咬牙,却最 终低下了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很惭愧,我不能,我 没有那个勇气。”李叔同笑了笑,拍拍舍监的肩膀说:“算 了,算了,我没有怪你,我能够理解。”最终,窃贼没有被 找出来,而那个舍监就是年轻的夏丐尊。
这是他个人的独特人生之路和积极的人生追求,何 况他出家后对佛学颇有贡献,而且仍是爱国者。
丰子恺关于李叔同“人生三境界”的论述(先是衣 食方面的物质生活,再是学术文艺方面的精神生活, 最后是宗教方面的灵魂生活)。
尽管身在佛门,谢绝俗务,弘一法师却 始终未曾忘记忧心国事。1937年,“七七” 事变爆发,日寇全面发动侵华战争。时局 日紧,战地炮火连天。一次在吃斋的时候, 法师突然泪如雨下,对众弟子说:“吾人 所食。中华之粟。吾人所饮,温陵之水。 我们身为佛子,不能共纾国难,为释迦如 来张些体面,自揣不如一狗子。狗子尚能 为主守门,吾人一无所能,而犹腼颜受食, 能无愧于心乎?”弘一法师保国护教的凛然 之情,使在座僧众无不动容。
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 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 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 极,吉祥善逝。 ——夏丏尊
小结:
文章通过“我”的视角追怀李叔同先生, 从翩翩公子到留洋学生,从教师到道人再 到僧人,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 都是一次人生蜕变。回首李叔同的一生, 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认真的态度,变 化的是复杂的人生历程,不变的是独特的 精神境界。
当堂检测
运用细节描写或典型事例,写一写 自己班上的某一位老师或同学。 要求:50字左右,且在文中不得 出现这个人的姓名。
他的生活非常认真。 ⋯⋯ 都是“认真”的缘故。 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 —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天真的预示 (英)布莱克 一颗沙中看出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看出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掌上, 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
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
型情节,加以细致生动的描绘。 细节描写包括对表现人物的某一特征、语言、 外貌、心理特征的刻画,对环境某一局部的刻 画和对某一细微事实的刻画。对于文学作品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难点分析
如何理解“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 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 远铭刻在我心头。”这句话?
尘缘已了,遗训仍 在。也许,怀念一个人 最好的方式不是仅仅记 住他的人、他的事,
而是将他的精神代代
传承!
探讨
李叔同先生才能卓著,还培养了大批优秀 的文化名人,然而后来却选择出家,你对这 个选择如何看待?
“津门才子”李叔同
李也文名大似斗, 等身著作脍人口。 酒酣诗思如泉涌, 只把杜陵呼小友。 ——宋梦仙
留学生(6)
爱国青年 着装洋化 扮演茶花女,演绎 认真
教师(1、2、7)
庄重、朴实 严肃认真 不苟言笑 尊重爱生 宽和仁爱
道人、法师(8、9)
修身养性、清静 无为 普渡众生、博爱 万物 一枝见佛性,一 叶见禅心
李叔同先生为什么能有这种权威呢?不仅为了他学问好,不 仅为了他音乐好,主要的还是为了他态度认真。李先生一 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 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
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
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学道就断食十七日,也是他凡事“认真”的表示。
一举一动,都有规律,严肃认真之极。
怀 李 叔 同 先 生
丰子恺
字词注音
1、深涡 wō
2、堕地 duò
6、斜睇 dì 7、窈窕 yǎotiǎo 8、临摹 mó 9、清癯 qú
3、翩翩 piān
4、炽热 chì 5、紧蹙 cù
10、供养 gōng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然后用一个词概括。
李叔同是一位最认真 _____的老师
速读全文,请同学们画出“认真”一词的句 子,李叔同先生“认真”表现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