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矾的制备实验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矾的制备、组分含量测定及其晶体的培养
一. 实验目的
1. 熟练掌握无机物的提取、提纯、制备、分析等方法的操作及方案设计。
2. 学习设计综合利用废旧物的化学方法。
3. 学习从溶液中培养晶体的原理和方法。
4. 自行设计鉴定产品的组成、纯度和产率的方法,并鉴定之。
仪器和试剂
(1)仪器:100cm3烧杯,布氏漏斗,抽滤瓶,表面皿,玻璃棒,试管,电子天平,容量瓶(250 mL、100mL),移液管,锥形瓶(两个),烘箱。
(2)试剂废铝(易拉罐),NH3 · H2O(6mol·dm-3),H2SO4(9mol·dm -3),KAl(SO4)2·12H2O 晶种,EDTA溶液(0.02599mol·L-1),二甲酚橙(XO,2g·L-1)水溶液,HCl(6mol·L-1,3mol·L-1),NH3·H2O(1+1),六次甲基四胺溶液(200g·L-1),Zn2+(0.02581 mol·L-1);NH4F溶液:200 g·L-1,贮于塑料瓶中;
KOH溶液:1.5mol/L 取8.416g KOH定容于100ml容量瓶中;
氯化钡溶液:0.25g/mL ,取25.45克氯化钡溶于100mL蒸馏水中;
硫酸根标准贮备溶液:550u g/mL,准确称取1.3522g已烘干的基准硫酸钾定容于100mL容量瓶中。
二. 实验提要
目前使用的铝制品的包装和用具较多,因此废旧饮料罐、盒,铝质导线等废
铝很多,设计简便的方法由铝制的易拉罐制备明矾(KAl(SO
4)
2
·12H
2
O),并培
养明矾的单晶,计算产率和鉴定产品的质量。
1、实验原理
(1)明矾的制备
将铝溶于稀氢氧化钾溶液制得偏铝酸钾:
2Al+2KOH+2H2O=2KAlO2+3H2
往偏铝酸钾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能生成溶解度较小的复盐KAl(SO4)2·12H2O] 反应式为:
KAlO2+2H2SO4+10H2O=KAl(SO4)2.12H2O
温度T/K 物质种类273 283 293 303 313 333 353 363 KAl(SO4)2·12H2O/g 3.00 3.99 5.90 8.39 11.7 24.8 71.0 109
243
K2SO4/g 7.4 9.3 11.1 13.0 14.8 18.2 21.4 22.9 单晶的培养
要使晶体从溶液中析出,从原理上来说有两
种方法。以图1的溶解度曲线的过溶解度曲线
为例,
为溶解度曲线,在曲线的下方为不饱和区域。若从处于不饱和区域的 A 点状态的溶液出发,要使晶体析出,其中一种
方法是采用的过程,即保持浓度一定,降低温度的冷却法;另一种办法是采用
的过程,即保持温度一定,增加浓度的蒸发法。用这样的方法使溶液的状态进入到
线上方区域。一进到这个区域一般就有
晶核产生和成长。但有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虽处于这个区域,溶液中并不析出晶体,成为过饱和溶液。可是过饱和度是有界限的,一旦达到某种界限时,稍加震动就会有新的,较多的晶体析出(在图中,
表示过饱和的界限,此曲线称为过溶解度曲线)。在和
之间的区域为准稳定区域。要使晶体能
较大地成长起来,就应当使溶液处于准稳定区域,让它慢慢地成长,而不使细小的晶体析出。
根据溶解与结晶原理,在饱和溶液中采用加入人工晶种方法培养硫酸铝钾的单晶。
KAl(SO4)2·12H2O 为正八面体晶形。为获得棱角完整、透明的单晶,应让籽晶(晶种)有足够的时间长大,而晶籽能够成长的前提是溶液的浓度处于适当过
饱和的准稳定区(图11 的区)。
本实验通过将室温下的饱和溶液在室温下静置,靠溶剂的自然挥发来创造溶液的准稳定状态,人工投放晶种让之逐渐长成单晶。
2、制备:
制备工艺路线大致如下:
步骤及现象:
2.1.1清除废铝表层的污染物,洗净,干燥。
2.1.2称取1.8g 废铝,加入KOH 50ml,加热溶解。有大量的气泡产生,随着产品的溶解,溶液瞬间变成黑色,溶解到无气泡再产生,固体几乎消失时停止。
2.1.3抽滤,取下清液。滤液显微黄色。
2.1.4往清液中滴加硫酸时产生絮状沉淀,继续滴加硫酸时产生白色沉淀,继续滴加硫酸至不再产生沉淀,加热,溶液变澄清。
2.1.5。浓缩结晶。用涤纶线把预先准备的晶种系好,剪去余头,缠在玻棒上悬吊在饱和溶液中,一天后,可得到棱角完整齐全、晶莹透明的大块晶体。
样品总重量/g 54.549
滤纸/g 0.712
净重/g 53.837
三. 产品鉴定
准确称取0.6013g产品,加入3—5ml 1:3HCl,微热,冷却后,定容于100ml 容量瓶中。
1、铝离子鉴定:
实验原理
由于Al3+易水解而形成一系列多核氢氧基络合物,且与EDTA反应慢,络合比不恒定,常用返滴定法测定铝含量。
加入定量过量的EDTA标准溶液,加热煮沸几分钟,使络合完全,继在pH为5~6,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用Zn2+标准溶液滴定过量的EDTA。然后,加入过量的NH4F,加热至沸,使AlY-与F-之间发生置换反应,释放出与Al3+等物质的量的EDTA,再用Zn2+盐标液滴定释放出来的EDTA而得到铝的含量.有关反应如下:pH = 3.5时,Al3+(试液)+Y4-(过量)=AlY- , Y4-(剩)
pH = 5~6时,加XO指示剂,用Zn2+盐标液滴定剩余的Y4-
Zn2++Y4-(剩) =ZnY2-
终点:Zn2+(过量)+XO=Zn-XO 颜色变化:黄色→紫红色
置换反应: AlY-+6F-=AlF63-+Y4-(置换)
滴定反应: Y4-(置换)+ Zn2+=ZnY2-
终点:Zn2+(过量)+XO=Zn-XO 颜色变化:黄色→紫红色
步骤与现象:
吸取所配试液25.00ml于250ml锥形瓶中,加入10ml 0.02mol/L EDTA溶液,二甲酚橙指示剂1滴,用1:1氨水调至溶液恰成紫红色,然后滴加1:3HCl 3滴,将溶液煮沸3min左右,冷却,加入20%六次甲基四胺溶液20ml,此时溶液应成黄色,如不成黄色,可用HCl调节,再补加二甲酚橙指示剂1滴,用锌标准溶液滴
F溶液10ml,将定至溶液从黄色变为红紫色(此时,不计体积)。加入20%NH
4
溶液加热至微沸,流水冷却,再补加二甲酚橙指示剂1滴,此时溶液应呈黄色,若溶液呈红色,应滴加1:3HCl使溶液呈黄色,再用锌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色变为紫红色时,即为终点。根据消耗的锌盐溶液的体积,计算Al3+的百分含量。实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