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昆虫的内部解剖结构
《昆虫的内部器官》课件
血窦还可以帮助调节血液的温度和pH值,以适应 昆虫体内的不同需求。
04 昆虫的排泄系统
马氏管
位置
马氏管位于昆虫的腹部, 是一对细长的管状器官。
功能
主要负责收集血液中的代 谢废物,并将其转化, 小管之间相互连接,形成 复杂的网络结构。
外周神经
总结词
外周神经是连接昆虫身体各部分的感觉和运动神经。
详细描述
外周神经分布在昆虫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中,负责接收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并将 脑部的指令传递给肌肉等运动器官,控制昆虫的运动。
06 昆虫的生殖系统
雄性生殖器官
交配器
包括阳具、一对副性腺和由它们相连 接形成的射精管。其中,阳具是最主 要的部分,其形状和构造适合于交配 。
睾丸
产生精子的器官,通常呈球形,位于 腹腔背板下,由许多精巢小管组成。
雌性生殖器官
卵巢
雌虫的生殖器官,呈囊状,外面有卵壳腺,能分泌钙 质卵壳。
受精囊
位于雌虫的交配囊内,交配时雄虫的精子进入受精囊 ,供雌虫随时吸收。
产卵管
雌虫的交配囊内有一对产卵管,由若干环节组成,末 端有小孔通到外界。
生殖方式
两性生殖
肛门通过排泄孔开口于体外,排出的 物质主要是未被消化的残渣和排泄物 。
02 昆虫的呼吸系统
气孔
气孔是昆虫的呼吸器官,位于昆 虫的胸部和腹部,是昆虫与外界
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
气孔通常由两个半圆形或椭圆形 的孔洞组成,孔洞周围有瓣膜,
可以控制气体的进出。
气孔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呼吸作用 ,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气囊
气囊是昆虫体内的一种特殊器官 ,主要分布在昆虫的胸部和腹部
昆虫的内部器官与功能
肛门等部分。
后肠前端外着生马氏管,内面常特化成幽门区域。 后肠的主要功能是排除食物残渣,从食物残渣中吸
收水分和无机盐类,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
4.消化道的变化 种类、习性、食性及食物来源不同,消化道的结构也 有差异,但其基本构造是一致的。 吸食液体的昆虫,中肠为三部分,末段弯向前方与前 段相贴接,包藏于由结缔组织形成特殊的滤室filtration chamber 中,食物中的多余水分、糖分和无用物质直接从 滤室送到后肠,排出体外(即蜜露) 。
担任这一功能的器官总称为排泄系统,包括体壁及
其特化结构、气管系统、马氏管、脂肪体等,其中相当 于高等动物肾的器官为马氏管。
1. 马氏管malpighian tubules 马氏管是着生与消化 道中、后肠交界外的管状
结构。直接浸浴在血液中,
吸收尿酸等含氮代谢废物, 将其送入后肠、经肛门排 出体外。
2. 其他排泄器官的排泄物
三、体壁的衍生物
非细胞表皮突 由体壁向外突出或向内凹入所形成的
各种突起、点刻等外长物。
单细胞附器
皮细胞层在特定的部位由1个细胞特化为的
各种毛、鳞片、腺体等。
多细胞附器
为皮细胞层在某些
刺
特定的部位由多个细胞特化为各种脊、
刺Spines、矩Spurs、腺体等。
距
毒毛
开口于体腔外的腺体能分泌:
唾液---唾腺 丝----丝腺(家蚕等) 蜡----蜡腺(白蜡蚧、紫胶蚧、盾蚧等)
半翅目、同翅目昆虫的滤室,以蜜露的方式滤除消化道中的多余物。
二 、呼吸与循环系统
(一)呼吸系统
昆虫的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由气门和气 管系统所组成,担负输送氧气到需氧组织、从虫体内 排除CO2的功能,而血液无运输氧气的作用。 虫体的结构、生活习性、环境、虫态、演化程度 与其呼吸方式的变异有关,但其呼吸作用即物理呼吸 (气体交换)和呼吸代谢的基本方式是一致的。
昆虫的内部结构
• (二)、气管 • 体壁内陷形成 • 气门气管-- 背气管—背血 管、背部体壁肌肉。 • --内脏气管—内 脏、消化道、生殖腺 • -- 腹气管—腹神 经索、腹肌 • 侧纵干:位于体躯两侧, 连接所有的气门气管,自 胸部的第一对气门到腹部 的最后一对气门,形成气 体的主要通道。
• 微气管:气管分支至直径2-5微米,伸入组 织细胞间,分为1微米以下的微气管。 • 气囊:是气管的某些部位膨大呈囊状。气 囊的作用是保证气管进行通风作用,对飞 行或水栖的昆虫来讲,具有增加浮力的作 用,同时气囊的伸缩可促进血液的循环。
picturestart昆虫体腔的基本构造与各器官的位置昆虫体腔的基本构造与各器官的位置消化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呼吸系统神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生殖系统昆虫体腔的基本构造昆虫体腔的基本构造昆虫没有像高等动物一样的血管血液充满于整昆虫没有像高等动物一样的血管血液充满于整个体腔内所以昆虫的体腔又叫血腔所有内部个体腔内所以昆虫的体腔又叫血腔所有内部器官都浸浴在血液中
内膜 由 内 向 外
肠壁细胞层
底膜 纵肌 环肌 围膜
特点:内膜厚,具不透性,无吸收作用
前肠的组成
嗉囊 食道 咽喉
前胃或称砂囊
口
中肠的组织、区分和机能
1.中肠组织 起源于内胚层 围食膜 肠壁细胞 底膜
环肌
纵肌 围膜
中肠组织与前肠的不同:围食膜薄,有吸收作用。
2. 中肠构造
胃盲囊 + 中肠
胃盲囊的功能: 增加分泌、吸收面积
• 注:利用绝育的方法消灭 害虫 • 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 法处理雄虫使其产生不正 常的精子,但又不失去其 交尾能力。物理绝育:以 电离辐射、遗传方法大量 饲养、繁殖雄虫。化学绝 育:以化学药剂处理人工 饲养的雄虫或田间施放化 学绝育剂。
3.昆虫的内部结构
第一节 昆虫的外部形态 第二节 昆虫的内部结构 第三节 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第四节 昆虫的分类
第二节 昆虫的内部结构
一、昆虫的内部结构 二、昆虫的体壁及其生理功能 三、昆虫的消化、排泄、呼吸系统 四、昆虫的循环、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五、昆虫的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
一、昆虫的内部结构
四、昆虫的循环、神经系统 和感觉器官
(一)循环系统:开管式循环
1.构造 背血管:动脉、心脏、辅搏动器
辅搏动器
背血管的类型
四、昆虫的循环、神经系统 和感觉器官
(一)循环系统
2.血液:血浆、血细胞
运输养料、激素和代谢废物。 无血红素,多为绿色、黄色或无色,不具输氧功能,具 吞噬、愈伤、传递压力等功能。
1.非细胞性突起:无皮细胞层参与,如:刻点、脊纹、 皱褶、瘤、毛、刺 2.多细胞性突起:有皮细胞层参与,如:刺、距
二、昆虫的体壁
(三)体壁的衍生物
3.单细胞性突起:由单个皮细胞特化而成,如:刚毛、 毒毛、感觉毛、鳞片等 4.皮细胞腺:皮细胞向内形成的腺体,如:唾腺、丝 腺、腊腺、胶腺、臭腺、毒腺、防御腺
四、昆虫的循环、神经系统 和感觉器官
(三)感觉器官
1.感觉器形状
毛状感受器、钟状感受器、毛板感受器、剑梢感受器
四、昆虫的循环、神经系统 和感觉器官
(三)感觉器官
2.感觉器类型
听器
四、昆虫的循环、神经系统 和感觉器官
(三)感觉器官
2.感觉器类型
感化器
四、昆虫的循环、神经系统 和感觉器官
(三)感觉器官
从血液中吸收代谢产物(尿),通过后肠排出。
蚕 蛾 马 氏 管
三、昆虫的消化、排泄、呼吸系统
昆虫的内部结构和生理
表皮层--内表皮
• 表皮层中最厚的一层(10~200μ m) ,也 是皮细胞向外最后分泌一层
• 主要含有几丁质-蛋白质复合体,呈多层片状, 表皮层具有特殊的弯曲和伸展性能 • 昆虫饥饿和脱皮时,内表皮可被消化、吸收, 有贮备营养成分的功能
表皮层--外表皮
• 在内表皮的外面,色深而坚硬,厚3~10μ m • 是经鞣化反应形成的骨蛋白层,几丁质排列呈丝状, 是表皮中最坚硬的一层
气管系统
• 气管的组织结构 • 气管的分布和排列 • 微气管和气囊
• 气门及其开闭构造
气管的组织结构
• 外胚层构造
• 分层
– 底膜
– 管壁细胞层
– 内膜 • 内表皮 • 外表皮
• 螺旋丝
底膜
气管的分布 和排列
• • • • • 气门 气门气管 背气管 内脏气管 腹气管
• 背纵干 • 内脏纵干 • 腹纵干 • 气管连索
二、马氏管-直肠系统的排泄作用
马氏管中原尿的形成
• 离子泵使离子主动进入管壁细胞,建立局 部高渗区域
• 水分子及小分子溶质随渗透压差,被动扩 散进入马氏管管腔
• 管壁细胞中丰富的线粒体,持续为离子泵 提供能量
直肠对原尿中离子及水分的回收
• 在马氏管--直肠系统中,马氏管负责原尿的形成, 而直肠在选择性回吸中起主要作用 • 有些昆虫中,原尿在通过马氏管基端时,有用物 质的回收即开始,并在经过直肠时进一步完成; 但很多昆虫,原尿中水分、K+和Na+等的回收是 由直肠单独完成的-马氏管类型 • 两者共同构成“排泄循环 • 直肠垫和隐肾是直肠进行回收作用的特化结构
• 形态分类 – 单极神经元 – 双极神经元 – 多极神经元 • 功能分类 – 感觉神经元 – 运动神经元 – 联络神经元
第二节昆虫的内部器官PPT课件
昆虫的排泄系统是指排除体内废物的构造, 包括马氏管、直肠、体壁、脂肪体、围心细胞 和下唇肾等。 功能:
是排泄代谢废物,维持体内盐类和水分的 平衡,保持体内环境的稳定。
➢周缘神经系统
除去脑和神经节以外的感 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所形成 的神经传导网络。
➢交感神经系统
包括口道神经系、中神经 和腹部最后一个复合神经节。
20
人脑 与虫 脑?
昆虫的大脑与人类大脑 都是神经系统的中心,有复 杂社交活动的蚂蚁、蜜蜂等 昆虫,它们的大脑比无社交 活动的昆虫大。
但它不像人脑那样集中 控制行为,雄螳螂的头部被 雌性吃掉,仍然可以交配和 受精。
分泌系统20世纪早期人们认为昆虫体内不存在激素英国昆虫学家文森特威格尔斯沃思用吸血的长红猎蝽做了一个聪明的实验一周前将1只喂饱实验前一天喂另一只将两只的头切去用一只导管将脖子连起来
第二节 昆虫的内部器官与功能
一二 、、 体主 腔要 内内 部部 器器 官官 的的 位功 置能
1.消化系统 2. 3.循环系统 4.排泄系统 5.神经系统 6.内分泌系统 7.
5
消化系统与防治的关系
大部分昆虫中肠消化液的pH为6-8,鳞 翅目幼虫中肠的pH为8-10,中肠的酸碱度 对胃毒剂的溶解、游离、分解和吸收有很 大的作用。一般酸性的胃毒剂在碱性的中 肠中易于分解,溶解度大,发挥毒效高。
敌百虫弱碱液中可变成敌敌畏。
6Leabharlann 3.排泄系统排泄系统(excretory system)
23
20世纪早期,人们认 为昆虫体内不存在激素, 英国昆虫学家文森特·威格 尔斯沃思用吸血的长红猎 蝽做了一个聪明的实验, 一周前将1只喂饱,实验 前一天喂另一只,将两只 的头切去,用一只导管将 脖子连起来。另一只也很 快蜕皮了,后来这位昆虫
昆虫的内部器官特征
精选版课件ppt
21
(一) 马氏管的构造和数目
1、马氏管的构造 2、马氏管的数目和表面积
精选版课件ppt
22
1、马氏管的构造
(1)起源:外胚层 (2)位置:马氏管一般着生并开口于中、后肠交界处,顶端 盲状,游离并浸浴在血淋巴中,基端则与肠腔相通。有些种类 其顶端埋于直肠组织中,以加强对水分和无机盐类的回收作用 。
有些昆虫的腹膈也同样发达,形成连续的薄膜。 背膈和腹膈除具有保护和支持内脏器官并分隔血液的作用
外,还可通过自身的搏动,使血液向后方和背方流动,促 进血液在体腔内的循环。
精选版课件ppt
34
三、辅搏动器
辅搏动器是除心脏外的一类具有搏动性能的结构,主要功 能是辅助心脏、促进血液在部分血腔、附肢及其它远离心 脏的附属器官内循环,从而保持血腔中各部位的血压平衡。
各种昆虫马氏管的数目虽有很大变异,但其总的排泄面 积差异不大,因而并不致影响其排泄效能。一般马氏管的数 目与其长度成反比,即马氏管数目多的,一般都比较短;而 数目少的则比较长,因而可使马氏管与血淋巴保持着充分的 接触面积。
精选版课件ppt
24
(二) 昆虫的其它排泄器官 1、体 壁 2、消化道 3、下唇肾 4、贮存排泄器官
精选版课件ppt
31
(一)大动脉
是背血管前段粗细一致,没有心门的部分。位于头内的部 分称为头大动脉,前端开口于头腔;位于胸内的部分称为 胸大动脉,后端一般终止于腹部第1节内,并于心脏的第1 心室连通。
大动脉通常是一条简单的直管,其主要作用是引导血液向 前流动。
精选版课件ppt
32
(二)心脏
是背血管后段呈连续膨大的部分,每个膨大部分即为一个 心室。心脏大多位于腹腔内。构成心脏的心室数目,因昆 虫种类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一般8—12个。
《实验2昆虫的胸部》课件
02
昆虫胸部的解剖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昆虫胸部的主要骨骼
01
02
03
背板
昆虫胸部的背板是覆盖在 背部的主要骨骼,支撑和 保护内部器官。
侧板
侧板是覆盖在侧面的骨骼 ,与背板相连,形成昆虫 胸部的侧壁。
腹板
腹板是腹部下方的骨骼, 连接胸部与腹部,形成腹 部的基础。
ERA
昆虫胸部的进化历程
昆虫胸部的起源
昆虫的胸部最初起源于古代无脊 椎动物的外骨骼,随着生物进化 的演变,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运动
和呼吸功能的器官。
适应环境的过程
昆虫的胸部在进化过程中,逐渐适 应了各种环境,演化出了多种形态 和功能,以满足不同生存需求。
进化方向的多样性
昆虫胸部的进化方向呈现出多样性 ,包括适应陆地、水生、飞行等不 同环境,形成了各种形态和功能的 胸部结构。
昆虫胸部的肌肉系统
飞行肌
飞行肌是昆虫胸部的主要肌肉, 用于控制翅膀的振动,使昆虫能 够飞行。
步行肌
步行肌分布在昆虫的腿部,用于 控制腿部的运动,使昆虫能够在 陆地上行走或攀爬。
昆虫胸部的内部器官
心脏
昆虫的心脏位于胸部,负责将血液输 送到全身各个器官。
气管系统
气管系统是昆虫的呼吸系统,由一系 列的气管组成,将氧气输送到各个组 织。
功能
昆虫的运动系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昆虫能够快 速、准确地移动身体,完成觅食、逃避天敌、繁殖等生存活 动。此外,昆虫的运动系统还与其感觉系统紧密相关,共同 协作完成各种行为。
昆虫感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感觉系统
昆虫的感觉系统由触角、复眼、平衡感器和其它感觉器官组成。触角是昆虫的主要感觉器官,能够感知气味、温 度、湿度和风向等信息。复眼能够感知光线和运动物体的位置和速度。平衡感器则负责感知身体姿势和运动状态 。
昆虫的内部器官讲解
肌肉系统 (自学)
生殖系统 结构
人
昆虫
阴道、卵巢、卵和子宫
阴道、卵巢、输卵管、
卵和受精囊
雌虫 1对卵巢 两根侧输卵管 1根中输卵管 大多数昆虫还有:
1个受精囊,用于储存精子。有 的雌虫可保持精子存活数年; 1个交尾囊,可呈囊状且后端 开口较大(即生殖腔),或可呈 管状通道(即阴道),均以阴门 开口于体外。 1对附腺
人
背神经索 神经节 脑
神经系统
通常有1个脑、3个胸神经节和8个腹神经节 胸神经节主司运动 腹神经节主司消化、排泄和生殖 神经系统由脑和腹神经索组成 腹神经索由相连的神经节组成 原始类型各神经节相对独立,各司其责
Ventral Nerve Cord
昆虫神经系统的反射弧
贲门瓣(调节食物进入中肠的量)
主要功能是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肠道环境呈碱性,PH值可达11.4
后肠(回肠、结肠和直肠)
排除食物残渣和代谢废物
吸收水分、无机盐,调节平衡。
其表皮随脱皮而更换
幽门瓣(控制食物残渣排入后肠)
15
后肠
幽门瓣
16
呼吸系统 结构
昆虫
气管 气门
人
肺 肺气泡
功能:在脑神经分泌细胞活化激素刺激下分泌蜕皮 激素(molting hormone,MH),又称蜕皮甾醇或蜕皮酮
α-蜕皮激素是一种“激素原”,本身没有活性,转化为β蜕皮激素才具有活性。
β-蜕皮激素与甲壳纲动物的蜕皮激素完全相同。 功能:在保幼激素协调下使昆虫脱皮。 性质:昆虫自身不能合成蜕皮激素的前体物,需从植物
夜蛾:躲避捕食者 直翅目、半翅目和同翅目昆虫:寻找配偶
听觉
有些蛾类能听到蝙蝠定位猎 物时所发出的超声波
第二篇昆虫的内部解剖结构
第二篇昆虫的内部解剖和生理重点与难点:本篇主要阐明昆虫内部器官的位置与形态结构,各系统的主要生理机能,及在个体生存、种族繁衍的作用,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从昆虫个内部器官系统的基本构造入手。
昆虫生理学是研究昆虫体被各组织、器官、系统的结构、机能及其调节机制,控制昆虫生命活动与行为的一门学科。
了解并掌握昆虫的内部解剖知识,是学好昆虫生理学的前提。
第一章昆虫内部器官的位置重点与难点:昆虫的内部器官系统、体腔和血窦。
内部器官系统的名称和位置。
体腔、血腔、血窦、隔膜等。
昆虫与其他节肢动物一样,其体躯的外面为一层含有几丁质的躯壳,即体壁。
躯壳内部充塞着各种组织和器官等。
昆虫的体壁是一个纵贯的通腔,又叫血腔,昆虫所有内部器官都位于血腔内,直接浸浴在血液中。
血腔有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的隔膜在纵向分隔成两三个小血腔,称为血窦。
位于腹部背面、背血管下面的一层是背膈,它将血腔分隔成背血窦和围脏血窦。
有些昆虫中,腹部腹板两侧之间还有一层腹膈纵隔其间,腹膈下面的血窦称腹血窦。
第二章体壁重点与难点:体壁对维持昆虫正常生命活动的作用;体壁的构造(底膜、皮细胞层、皮层);表皮的化学成分(几丁质、蛋白质、脂类、多元酚及其氧化酶、色素);脱皮(脱皮过程、脱皮的激素调控、鞣化作用的激素调控);昆虫体壁的色彩(色素色、结构色、结合色);体壁的衍生物,表皮的通透性(水分、气体、杀虫剂等)。
昆虫的体壁是体躯的最外层组织,有单一的细胞层及其分泌物组成,是昆虫内部器官和外界环境之间的保护性屏障,既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又能防止外来物质的侵袭。
表皮硬化成外骨骼,可保持昆虫的体形,内陷部分用以附着肌肉。
第一节体壁的构造昆虫的体壁来源于外胚层,有里向外可分为底膜、皮细胞层和表皮层,表皮层是皮细胞分泌的产物,底膜由血细胞分泌而成。
1. 膜底膜由皮细胞基膜下方的双层结缔组织,由含糖蛋白的胶原纤维构成,具有选择通透性,能使血液中的部分化学物质和激素进入皮细胞。
内部解剖-内部器官位置、体壁
3.简述色素色、结构色和混合色的涵义。
↑
酚氧化酶
脱皮的激素调控
脱皮方式的决定
JH > MH (蜕皮激素) MH > JH (保幼激素) 脱壳激苏 鞣化激素 生长脱皮 变态脱皮
体壁构造与化学防治的关系
触杀性杀虫剂必须接触虫体并能透过体壁,才能到达 靶标部位,进而产生杀虫效力。
体壁构造与化学防治的关系如下:
体表的结构: 体表的微毛、小刺、鳞片等不易黏附药 剂;体壁的蜡层药剂不易通过。 种类和龄期: 体壁坚硬和蜡层厚的昆虫,药剂不易穿 透;幼龄比老龄体壁薄,抗药力较差。 虫体的部位: 口器、触角、跗节、毛窝、节间膜和气 孔等,是药剂进入的虫体的薄弱环节。
第六节 蜕 皮 分泌脱皮液,脱皮液中有蛋白酶和几丁酶,小片表皮 质形成并迅速愈合,当表皮质层被鞣化时,酶被激活 ,形成脱皮膜 分泌几丁质、蛋白质等混合物沉积于表皮质层下方, 形成原表皮,同时分泌消化液消化和吸收旧内表皮。
新表皮形成
原表皮形成
新表皮沉积示意图
③分泌多元酚和氢醌类化合物及相应的酶类经孔道输送到表皮质层上方,形成 多元酚层。 ④行将脱皮前,分泌蜡质于多元酚层或角质精层上方,形成蜡层。 ⑤脱皮时或脱皮后,由皮细胞腺分泌脂类、蜡质及蛋白质等混合物经孔道输送 到蜡层上方,形成护蜡层。 上表皮 外表皮 内表皮
白的胶朊纤维构成,内层为致密层,外层为网状层,其
中的胶朊由浆血细胞分泌。 底膜具有选择通透性,能使血液中的部分化学物质 和激素进入皮细胞。
第二章 昆虫的体壁及其生理功能
第二节 体壁的构造与功能 二、皮细胞层(epidermis)
皮细胞层是一层单细胞层,细胞排列整齐,各相邻细
胞间靠桥粒结构进行联结。 皮细胞的形态结构随随变态和脱皮周期而变化。在脱
第二章 昆虫的内部器官与解剖分析
大蓝闪蝶的结合色
四、昆虫体壁的外长物
昆虫体壁上面生有很多毛、刺、鳞片、突起等外长
物。
外长物一些没有细胞参与,为非细胞性外长物; 细胞性外长物是由细胞组成的,如鳞片和毛,如果 毛的基部与感觉细胞相连便成为感觉毛,如果与毒腺相 连,便成为毒毛。
还有一些是由多个细胞共同形成。
体壁外长物-毒毛
用。
昆虫的血腔
昆虫与其它节肢动物一样,其体躯的外面 被有一层含有几丁质的躯壳,为体壁。躯壳内 充满着流动的血淋巴,所有的内脏器官和组织 皆浸浴在血淋巴中。由体壁包成的腔,称为昆 虫的血体腔,简称体腔或血腔。
一、血腔的构成
体腔通常由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的隔膜,纵向分隔成2-3 个血腔,称为血窦。多数昆虫仅在腹部背面、背血管下方有 一层隔膜,称为背膈,将体腔分成上方的背血窦(围心窦) 和下方的围脏窦。
表皮层通常可分为上表皮 、外表皮和内表皮。 上表皮是一个很薄的单层,可分为护蜡层、蜡层和角 质精质。护蜡层用以保护蜡层、贮有类脂、修复表皮 损伤、防止水分蒸散;蜡层是防止体内水分向外蒸发 和外界水分渗入体内的主要防线,构成体壁的不透水 性;角质精质是表皮层通透性的屏障、限制体躯过度 生长并决定体表模式。 外表皮决定昆虫体壁的硬化程度。
内部器官及位置
昆虫的消化系统—消化道
昆虫的消化道是一条不对称的管状构造器官,前端以 口前腔相通,后端以肛门终止于体躯的末节。 根据其发生来源和功能的不同,可将昆虫的消化道分 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
消化道
一、前 肠
前肠是从口到中肠的 一条管状通道,在大
部分昆虫中,有明显
的分段现象,通常由 咽喉、食道、嗉囊和 前胃4部分组成。 在前肠与中肠之间, 以伸入中肠前端的贲 门瓣分界。
昆虫的内部结构
四、昆虫的循环、神经系统 和感觉器官
(三)感觉器官
1.感觉器形状
毛状感受器、钟状感受器、毛板感受器、剑梢感受器
四、昆虫的循环、神经系统 和感觉器官
(三)感觉器官
2.感觉器类型
听器
四、昆虫的循环、神经系统 和感觉器官
(三)感觉器官
2.感觉器类型
1.非细胞性突起:无皮细胞层参与,如:刻点、脊纹、 皱褶、瘤、毛、刺 2.多细胞性突起:有皮细胞层参与,如:刺、距
二、昆虫的体壁
(三)体壁的衍生物
3.单细胞性突起:由单个皮细胞特化而成,如:刚毛、 毒毛、感觉毛、鳞片等 4.皮细胞腺:皮细胞向内形成的腺体,如:唾腺、丝腺、 腊腺、胶腺、臭腺、毒腺、防御腺
从血液中吸收代谢产物(尿),通过后肠排出。
蚕 蛾 马 氏 管
三、昆虫的消化、排泄、呼吸系统
(二)排泄系统
2.其他排泄器官
A.体壁、气管的排泄作用
体壁 扩散 气管 呼吸
B.贮存排泄体
脂肪体 积聚尿酸 围心细胞 吸收血液中胶体颗粒 绛色细胞 移除血液中的废物
三、昆虫的消化、排泄、呼吸系统
(三)呼吸系统
三、昆虫的消化、排泄、呼吸系统
2.消化系统与药剂防治的关系
A. 胃毒剂的杀虫效果与昆虫中肠液的 PH 有关。酸性胃 毒剂对碱性中肠液的昆虫毒力高,对酸性中肠液的昆 虫毒力低。 B. 拒食剂则是影响昆虫食欲的药剂,昆虫摄食后不再 取食,最后因饥饿而死。
三、昆虫的消化、排泄、呼吸系统
(二)排泄系统
1.主要排泄器官:马氏管
四、昆虫的循环、神经系统 和感觉器官
(一)循环系统:开管式循环
1.构造 背血管:动脉、心脏、辅搏动器
辅搏动器
背血管的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篇昆虫的内部解剖和生理重点与难点:本篇主要阐明昆虫内部器官的位置与形态结构,各系统的主要生理机能,及在个体生存、种族繁衍的作用,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从昆虫个内部器官系统的基本构造入手。
昆虫生理学是研究昆虫体被各组织、器官、系统的结构、机能及其调节机制,控制昆虫生命活动与行为的一门学科。
了解并掌握昆虫的内部解剖知识,是学好昆虫生理学的前提。
第一章昆虫内部器官的位置重点与难点:昆虫的内部器官系统、体腔和血窦。
内部器官系统的名称和位置。
体腔、血腔、血窦、隔膜等。
昆虫与其他节肢动物一样,其体躯的外面为一层含有几丁质的躯壳,即体壁。
躯壳内部充塞着各种组织和器官等。
昆虫的体壁是一个纵贯的通腔,又叫血腔,昆虫所有内部器官都位于血腔内,直接浸浴在血液中。
血腔有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的隔膜在纵向分隔成两三个小血腔,称为血窦。
位于腹部背面、背血管下面的一层是背膈,它将血腔分隔成背血窦和围脏血窦。
有些昆虫中,腹部腹板两侧之间还有一层腹膈纵隔其间,腹膈下面的血窦称腹血窦。
第二章体壁重点与难点:体壁对维持昆虫正常生命活动的作用;体壁的构造(底膜、皮细胞层、皮层);表皮的化学成分(几丁质、蛋白质、脂类、多元酚及其氧化酶、色素);脱皮(脱皮过程、脱皮的激素调控、鞣化作用的激素调控);昆虫体壁的色彩(色素色、结构色、结合色);体壁的衍生物,表皮的通透性(水分、气体、杀虫剂等)。
昆虫的体壁是体躯的最外层组织,有单一的细胞层及其分泌物组成,是昆虫内部器官和外界环境之间的保护性屏障,既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又能防止外来物质的侵袭。
表皮硬化成外骨骼,可保持昆虫的体形,内陷部分用以附着肌肉。
第一节体壁的构造昆虫的体壁来源于外胚层,有里向外可分为底膜、皮细胞层和表皮层,表皮层是皮细胞分泌的产物,底膜由血细胞分泌而成。
1. 膜底膜由皮细胞基膜下方的双层结缔组织,由含糖蛋白的胶原纤维构成,具有选择通透性,能使血液中的部分化学物质和激素进入皮细胞。
2. 皮细胞层皮细胞层为一层单细胞层,细胞排列整体。
细胞近表皮的一侧的质膜形成微绒毛,与溶离、吸收旧表皮和分泌、沉淀新表皮活动有关。
皮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可特化成腺体、绛色细胞、毛原细胞及感受细胞等。
3. 皮层表皮层是由皮细胞分泌的一种异质的非细胞层,分为内表皮、外表皮和上表皮3层。
内表皮由皮细胞向外分泌形成,是表皮层中最厚的一层。
主要含几丁质和蛋白质的复合体,或粘多糖蛋白质,呈多层薄片状。
外表皮是经过鞣化反应形成的含骨蛋白层。
蜕皮时,外表皮全部退去。
上表皮分为护蜡层、蜡层和表皮质层。
第二节表皮的化学成分表皮的主要组分是几丁质和蛋白质,此外还有脂类、色素和无机盐类。
1. 几丁质是昆虫表皮的主要成分之一,占表皮干重的25%-40%。
几丁质为无色无定型固体,不溶于水、稀酸、稀碱、酒精、乙醚等有机溶剂。
在脱皮期间,表皮中的几丁质受几丁质酶和几丁二糖酶的作用而降解。
2. 蛋白质是昆虫表皮各层的主要成分,约占表皮干重的一半以上。
蛋白质成分随昆虫的发育阶段而变化。
3. 脂类主要以蜡的形式存在于上表皮中,含有醇、碳氢化合物、脂肪酸、酯类等。
此外还含有多元酚及其氧化酶、色素等。
第三节脱皮昆虫的体壁由于外表皮的硬化,形成外骨骼,阻碍了昆虫的生长,幼虫只有进行周期性脱皮,才能继续进行生长发育。
脱皮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并受激素的调控。
1. 脱皮过程包括皮层溶离、旧表皮的消化和新表皮的沉淀等一系列连续的生理过程。
首先皮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皮细胞有扁平状变为圆柱状。
由于皮细胞的形状改变所产生的表面张力导致在皮细胞层与内表皮之间产生一个小的间隙,这一过程称为皮层溶离。
随后皮细胞开始在这一间隙中分泌脱皮液,其中含有蛋白酶和几丁酶,可消化旧的内表皮。
脱皮前蜡管分泌蜡层,随后昆虫开始脱皮,脱皮时的昆虫一般靠吸收大量的空气或水分,并借助肌肉的的收缩活动,使蜕裂线处的血压增大,导致蜕裂线破裂,于是昆虫从旧表皮中钻出,留下“蜕”。
昆虫脱离旧表皮后,靠吸收大量空气或水分,使新表皮扩展,虫体长大。
在鞣化过程结束后,昆虫内表皮还有一个继续沉淀的过程。
2、脱皮的激素调控至少有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两类激素直接控制着皮细胞进行“表皮形成”和脱皮作用的一系列生化反应。
蜕皮激素直接作用于皮细胞核中的染色体而启动脱皮过程。
保幼激素则作用于细胞核物质,决定脱皮过程的形态表现途径,在一定量的蜕皮激素和一定浓度的保幼激素相互作用下,细胞核的特定信息物质被传入细胞质,导致形成幼虫(若虫)或蛹,或成虫表皮的生化合成。
3、鞣化作用的激素调控除蜕皮激素直接参与表皮的鞣化过程外,大多数昆虫还有另一种由神经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即鞣化激素。
能启动鞣化作用。
第四节昆虫体壁的色彩昆虫的体壁通常具有不同的色彩,因其形成方式不同可分为以下3种:1、色素色色素色又称化学色,是昆虫着色的基本形式,这类体色是由于虫体一定部位有某些化合物的存在造成的,这些物质吸收某种长光波,而反射其他光波形成各种颜色。
2、结构色结构色又称物理色,是由于昆虫体壁上有极薄的蜡层、刻点、沟缝或鳞片等细微结构,使光波发生散射、衍射或干涉而产生的各种颜色。
3、结合色结合色又叫和成色,是一种普遍具有的色彩,由色素色和物理色混合而成。
环境因素对色彩的影响很大,如温度、湿度和光等。
昆虫体壁的色彩还受昆虫体内咽册体所分泌激素的影响。
第五节表皮的通透性表皮是昆虫与环境之间的一个通透性屏障,外源性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船头体壁。
物质的穿透能力和速率取决于体壁的结构特性,物质的理化形状和环境因素,进入皮细胞的物质还受代谢和降解作用的影响。
1、水分昆虫由于具有开放式的气管呼吸系统,加上虫体小,暴露于空气中的表面积相应的增加,如何保持水分的散失对维持昆虫正常的生命活动来说,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昆虫表皮具有高度抵制水纷蒸发的特性。
2、气体昆虫的体壁、气管壁和化学感受器等部位均可为气体透过,但其速率依各种气体而不同,主要取决于外界环境中各种气体得分压。
3、杀虫剂杀虫剂等外源性化合物进入虫体比水分容易。
大部分杀虫剂都是脂溶性的,容易穿透虫体的蜡层。
许多药剂还能沿着孔道直接进入皮细胞层。
药剂的穿透能力与脂水两相中的分配系数有关。
兼具脂溶性和水溶性的药剂是比较理想的杀虫剂。
第三章昆虫的消化系统重点与难点:昆虫消化道的基本构造(前肠、中肠、后肠的组织、区分和机能);各类昆虫消化道的变异;消化和吸收(昆虫的消化作用、影响消化酶的因素、营养物质的吸收、肠液流动循环理论、营养物质的利用);昆虫的营养生理(昆虫的营养需要、人工饲料);择食过程及其影响因子。
昆虫的消化系统包括一根自口到肛门,纵贯于血腔中的消化道,以及与消化有关的唾腺。
第一节消化道的一般构造和机能昆虫的消化道,主要是摄取、运送、消化食物及吸收营养物质,还具有控制水分平衡和排泌作用的特殊功能。
昆虫的消化道根据发生的来源和机能不同,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
前场和后肠期源于外胚层,而中肠期源于内胚层。
前中肠之间有贲门瓣,中后肠之间又幽门瓣。
1、前肠的组织、区分和机能前肠由外胚层内陷而成,因此在组织上与体壁相似,由内向外可取分为6层:内膜、肠壁细胞层、底膜、纵肌、环肌及围膜。
内膜相当于体壁的表皮层,比较厚,其表面生有短毛或小刺,在前胃部分特化成齿状或板状突起。
内膜一般对消化产物及消化酶等都表现不渗透性,所以前肠没有吸收作用。
前肠从口开始,经由咽喉、食道、嗉囊、,终止于前胃,而以向后伸入中肠前短的贲门瓣与中肠为界。
2、中肠的组织、超微结构和功能中肠是分泌消化酶、消化事物和吸收养分的主要部位。
一般昆虫的中肠呈管状,前端接前胃,后端接马氏管着生处于后肠分界。
中肠在组织上也分为六层,由内向外分别为:围食膜、肠壁细胞层、底膜、环肌、纵肌和围膜。
但与前肠相比,肠壁细胞层厚,肌肉层薄。
从超微结构看,组成中肠的细胞有: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再生细胞和内分泌细胞。
柱状细胞具有分泌消化酶和吸收消化产物的功能。
杯状细胞与调节血淋巴中钾离子的含量有关。
再生细胞具有分离增殖能力。
3、后肠的组织和机能后肠的组织结构和功能与前肠相似,但肌肉层中的环肌在内,纵肌在外。
后肠一般分为:回肠、结肠和直肠3个部分。
后肠和中肠的交界处着生有马氏管。
回肠与直肠的交界处有直肠瓣,以调节残渣进入直肠。
第三节消化和吸收一、昆虫的消化作用昆虫的消化作用可分为肠外消化和肠内消化两种方式。
(一)肠外消化昆虫在取食前先将唾液或消化液诸如寄主组织内,当寄主组织溶解后再细回肠内的过程,称为肠外消化。
常见于具刺吸式口器和肉食性的昆虫中。
(二)肠内消化昆虫消化食物主要发生在中肠。
1. 糖类昆虫只能先将多糖和双糖分解为单糖后才能吸收利用。
2. 蛋白质昆虫将蛋白质消化成为蛋白胨和多肽后,才能被肠壁细胞吸收。
在细胞内肽酶作用下,还能进一步水解成氨基酸。
由于脂类组分比较复杂,因此昆虫对脂类的消化吸收方式也多种多样。
甾醇类不经消化就能吸收,干由三酯需要通过酶的作用分解成较小分子的甘油单酯和游离脂肪酸后,才能被吸收。
二、影响消化酶活动的因素昆虫消化酶活性受肠道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
三、营养物质的吸收昆虫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发生在中肠前部和胃盲囊中,有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两种。
(一)糖类物质的吸收葡萄糖按浓度梯度从肠腔向血腔扩散,并迅速进入中肠周围的脂肪体,转化为海藻糖。
(二)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吸收蛋白质通常先被消化成分子质量较小的肽,再被中肠细胞吸收,进而在细胞内分界成为氨基酸,有的直接在肠腔内分解成氨基酸后再吸收。
(三)脂类的吸收食物中的脂类在肠腔内被水解成游离的脂肪酸、甘油二酯和甘油单酯。
甘油二酯通过肠壁细胞进入血腔,并以甘油三酯形式贮存在脂肪体内。
四、肠液流动循环理论五、营养物质的利用食物通过消化作用后,一部分变成为可吸收的养分,另一部分则不能吸收而排出体外,可消化吸收的部分与消耗食物的比值,称为消化系数。
一般消化系数大的营养价值高。
食物的营养价值还应以食物的转化率来衡量。
第四节昆虫的营养生理一、昆虫的营养需要昆虫所需的营养按其生理作用和功能可分为3大类:一类是用来建造身体和能量来源的多种有机物于无机物;一类是用来调节生理功能的辅助物质或附加物质;第3类是决定某些昆虫选择食物或刺激取食的激食要素。
对昆虫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比较重要的营养物质有蛋白质、糖类、脂类、甾醇、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一)蛋白质是昆虫身体基本的组成成分,又是昆虫生长发育和生殖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二)糖类主要供给昆虫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以及转化成贮存的脂肪,有些糖则为(三)脂类是昆虫贮存能量的主要化合物,还是磷脂的必需成分,而磷脂则是细胞内外各种膜结构的必需成分,因此昆虫体内常有大量的脂肪。
(四)甾醇(固醇、胆固醇)类固醇类是昆虫生长、发育和生殖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