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技巧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⑦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 结构助词,可译“的”。
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 主谓语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⑨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 “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 而不是虚词。
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的词性,然后作具体分析。可采用 “删除法”,删除“以”字,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 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 “以”是连词。再作具体分析,例①“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 ④“以”表动作行为所用得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例②③ “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 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由此得知正确答案是C。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五、语法分析法
(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 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 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 语;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 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 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 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 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 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98全国卷)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④相同,②③相同
B、①④相同,②③不同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 结构助词,可译“的”。
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 主谓语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⑨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 “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 而不是虚词。
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的词性,然后作具体分析。可采用 “删除法”,删除“以”字,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 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 “以”是连词。再作具体分析,例①“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 ④“以”表动作行为所用得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例②③ “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 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由此得知正确答案是C。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五、语法分析法
(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 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 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 语;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 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 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 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 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 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98全国卷)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④相同,②③相同
B、①④相同,②③不同
文言虚词大推断技法PPT精品课件
文言虚词7大推断技法课件(30张PPT )
文言虚词7大推断技法
文言虚词7大推断技法课件(30张PPT )
温馨提示: 请点击相关栏目。
明方向 ·虚词解读 学方法·推断方法 提能力 ·探究突破 多积累 ·知识清单
返回
虚词解读
(1)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指的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代 词、副词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 与、则、者、之”这18个文言虚词是高考的考查范围。考查这些虚词,不是要 求学生死板地记忆,而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其不同的意义和用 法的能力。
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
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
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
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
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
推断方法
一、标志识别法 二、代入检验法 三、句意分析法 四、对称分析法 五、句位分析法 六、语法切入法 七、词性界定法
返回
技法一 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 “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 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例如:“此非孟德之困 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
文言虚词7大推断技法课件(30张PPT )
返回
文言虚词7大推断技法课件(30张PPT )
技法二 代入检验法
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
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
文言虚词7大推断技法
文言虚词7大推断技法课件(30张PPT )
温馨提示: 请点击相关栏目。
明方向 ·虚词解读 学方法·推断方法 提能力 ·探究突破 多积累 ·知识清单
返回
虚词解读
(1)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指的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代 词、副词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 与、则、者、之”这18个文言虚词是高考的考查范围。考查这些虚词,不是要 求学生死板地记忆,而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其不同的意义和用 法的能力。
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
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
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
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
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
推断方法
一、标志识别法 二、代入检验法 三、句意分析法 四、对称分析法 五、句位分析法 六、语法切入法 七、词性界定法
返回
技法一 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 “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 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例如:“此非孟德之困 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
文言虚词7大推断技法课件(30张PPT )
返回
文言虚词7大推断技法课件(30张PPT )
技法二 代入检验法
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
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
2019年高考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技巧优秀课件
里,是语气助词。
1、解释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
(1)乃设九宾礼于廷 ( 在 )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被 ) (3)况于将相乎 ( 对于 ) (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对 ) (5)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 从 ) (6)长于臣 ( 比 ) (7)赵尝五战于秦 ( 同 跟 )
C.得珍宝如内藏之半 废
长幼之节,不可
D.其返汝耕桑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A.第一个“以”,介词,用;第二个“以”,连词 ,表承接。B.第一个“且”,况且,表递进。第二 个“且”,将要。C.两者都是结构助词,“的”。 D.两个都是语气词,但第一个表委婉语气,还是; 第二个表反诘语气,难道。)
比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较
意
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义
和用Biblioteka 法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题
目 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
经·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
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由《“蜀哉”道是难表》感)叹的语气助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下面“也”字的用法: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表判断语气
2、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疑问语气
3、吾真真不能忘汝也!
1、解释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
(1)乃设九宾礼于廷 ( 在 )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被 ) (3)况于将相乎 ( 对于 ) (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对 ) (5)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 从 ) (6)长于臣 ( 比 ) (7)赵尝五战于秦 ( 同 跟 )
C.得珍宝如内藏之半 废
长幼之节,不可
D.其返汝耕桑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A.第一个“以”,介词,用;第二个“以”,连词 ,表承接。B.第一个“且”,况且,表递进。第二 个“且”,将要。C.两者都是结构助词,“的”。 D.两个都是语气词,但第一个表委婉语气,还是; 第二个表反诘语气,难道。)
比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较
意
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义
和用Biblioteka 法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题
目 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
经·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
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由《“蜀哉”道是难表》感)叹的语气助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下面“也”字的用法: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表判断语气
2、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疑问语气
3、吾真真不能忘汝也!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共23页文档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 件【优秀课件】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谢谢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 件【优秀课件】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谢谢
文言虚词推断PPT优秀课件
8
推断技巧三:词性界定法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 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 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 实词,哪是虚词。
例: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10
推断技巧三:词性界定法
对于虚词来说就是根据虚词的词性对 虚词进行归类和记忆。
1
1、规定:理解常见文言虚词 在文中的用法。
2、要求掌握18个常见文言虚 词:而、何、乎、乃、其、且、 若、所、为、焉、也、以、因、 于、与、则、者、之
2
▪ 推断技巧一:标志确认法
(利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1、特殊句式的角度 ▪ “者、也、乃、为、则”可构成判断句。 ▪ “为、所、于”可构成被动句。 ▪ 疑问代词“何”和介词“以”一般构成宾语前置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
13
辨析下列“而”的用法。 (1)民困而不知救 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2) 敏而好学 表并列 (3)面山而居 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4)温故而知新 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6)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 (7) 诸人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表因果,“因而”。 (8)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第二人称代词 (9)一人、一桌、一椅而已。 “罢了”。
“……的事物”、“……的情况”等。 为+所,表被动 所+以,①……原因;②用来……的 2、名词,表处所
试一1、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表示被动 2、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所+动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原因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
推断技巧三:词性界定法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 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 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 实词,哪是虚词。
例: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10
推断技巧三:词性界定法
对于虚词来说就是根据虚词的词性对 虚词进行归类和记忆。
1
1、规定:理解常见文言虚词 在文中的用法。
2、要求掌握18个常见文言虚 词:而、何、乎、乃、其、且、 若、所、为、焉、也、以、因、 于、与、则、者、之
2
▪ 推断技巧一:标志确认法
(利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1、特殊句式的角度 ▪ “者、也、乃、为、则”可构成判断句。 ▪ “为、所、于”可构成被动句。 ▪ 疑问代词“何”和介词“以”一般构成宾语前置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
13
辨析下列“而”的用法。 (1)民困而不知救 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2) 敏而好学 表并列 (3)面山而居 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4)温故而知新 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6)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 (7) 诸人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表因果,“因而”。 (8)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第二人称代词 (9)一人、一桌、一椅而已。 “罢了”。
“……的事物”、“……的情况”等。 为+所,表被动 所+以,①……原因;②用来……的 2、名词,表处所
试一1、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表示被动 2、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所+动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原因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PPT文档23页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 课件】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示责备的语气, 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 由此可推断“焉” 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是疑问代词,可译 为“何、哪里”。 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 · 季氏将伐颛臾》)
④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
里,是语气助词。
1、解释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
六、看代入检验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一项是 A.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 樊哙侧其盾以撞 B.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 不出,火且尽 C.得珍宝如内藏之半 长幼之节,不可 废 D.其返汝耕桑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A.第一个“以”,介词,用;第二个“以”,连词 ,表承接。B.第一个“且”,况且,表递进。第二 个“且”,将要。C.两者都是结构助词,“的”。 D.两个都是语气词,但第一个表委婉语气,还是; 第二个表反诘语气,难道。)
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于南亩之农夫”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介宾短语,“于” 是介词“比”的意 是宾语前置句,“何 是定语后置句, 思。 以”即“以何”, ③何以战(《左传 · 曹刿论战》) “”“石”是中心语, “以”是介词“凭借” “铿然有声者”是定 的意思。 语,“之”是助词, 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定语后置的标志。 是省略句式,“与”后面 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省略了宾语“之”,“与 (之)”是介宾短语, 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 “与”是介词“和、跟” “被”的意思。 的意思。
经· 东山》)
四、看语气表达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 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 也不同。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 来推断。 ①以余之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 道”。
高考文言虚词用法 推断技巧
你记得高考都考哪些文言虚词吗?ຫໍສະໝຸດ 而 为 与何 焉 之
乎 也
乃 以
其 因
且 于
若 则
所 者
1、选择题,每个选项由两句话组成,其 中的一句出自中学语文课本,要求选出选项中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2、文言翻译。
一、语法推断法
对于虚词来说就是根据虚词的位置来判别 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焉”在句首和中间一 般是疑问代词,在结尾一般是助词或兼词。
(1)乃设九宾礼于廷 ( 在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3)况于将相乎 ( 对于 )
)
被 )
(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对
(5)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 从 (6)长于臣 ( 比 ) (7)赵尝五战于秦 ( 同 跟 ) )
)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 三、看对应位置 “乘”是介词“趁着”的意 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 乘着的意思。此句的 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 “利”“便”也是对文,都 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是指有利的形势。 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
(定)主 + [状] + 谓 +(定)宾
↓
名 、 代
↓
↓
动 、 形
名 、 代
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在动词后,作代词; }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在“所”后,组成“所 字结构”, 作动词;
4.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地点前,作动词。
5.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在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前置宾语和动词间,宾前标志 8.顷之,烟炎张天 在时间副词后,音节助词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下面“也”字的用法: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表判断语气
2、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疑问语气
3、吾真真不能忘汝也!
表感叹语气
五、看句式特点
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 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借助句式来推断。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比 较 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意 义 和 用 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法 题 目 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语境是一只“青麻 二、看具体语境 头”(蟋蟀)藏匿 在“针针丛棘”之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 中。由此可推断 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 “焉”是兼词“于 不离篇”。 此”。“伏焉”即 “伏在那里”。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 “焉”用在疑问句中, 说》)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
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 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 词,可推断“乎”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