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临摹与书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骨文的临摹与书写
一.甲骨文的文字特点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1)字形多变:
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体式丰富:
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因字成型
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线条瘦硬
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5)形象生动
甲骨文是师法自然,合众美的结果,大部分字在大自然中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形状、声音、轨迹等。
万[萬]
形如蝎子.蝎子为胎生昆虫,母蝎产子,每胎可达数一甚而
百集幼蝎不等.幼蝎产出后,即自动攀附于母蝎身上,背部尤多,
密密麻麻若不可胜数,古人见之,即以蝎子之形不可胜数之“万”字.
春
上方是草木抽发的曲芽,下面那一部份是一个计时的标志,
组合起来,表示草木遨生开始的时序.
至
一支箭由远方而来,射到靶上,一横代表箭靶
观
是一只猫头鹰的特写,最上面是羽,角中间一竖是
喙,两侧是一双眼睛.显出一副主神贯注观贯注观察的样子,最下面的是乌,表明猫头鹰的类属.此字充分的掌握住了猫头鹰的表情。
二.甲骨文的艺术特点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殷墟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也是比较成熟的文字。而上古文字的点横撇捺、疏密结构,用今天的眼光去看,确实初具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要旨,孕育着书法艺术的美,很值得欣赏与品味。以甲骨文而言,郭沫若在1937年出版的《殷契粹编》的序言中,就对其书法体现非常赞赏:“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
之世,文咸秀丽。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足知现存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一)笔法特点:
自殷墟甲骨文被发现至今,专家、学者共整理出单字四千多个,可辩识者一千余字。因其历史久远、辩识难度大,长期以来,它一直被大多数人所疏远。其实,这种古老的文字还是有它的可读性的,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对甲骨文的
学习、研究,发现甲骨文主要有横、竖、曲、斜、点五个基本笔划,这五个构件造就了殷商甲骨文苍古雄劲,灵动多姿的艺术风格
甲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尽管当时贞人在书写或契刻时未必将其作为书法艺术来创作,但从现存的甲骨文中仍可以看出先民们对毛笔与刀的运用已十分成熟,且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技巧。
商代已有毛笔,从朱书或墨书甲骨上看,用毛笔书写的字迹点画呈柳叶形,用笔的起止运收及其外部轮廊变化很有规律,力度很强。
从中可以看出,甲骨文字的书写入笔轻而疾;运笔有疾有徐,转折处圆润自然,与契刻后的效果差距较大,尤其是曲笔更为明显,弯转处多为搭接而成。
总之,甲骨文大部分是以刀代笔,不象毛笔书写那么自如,因此笔道中间略粗,两端稍尖,显得瘦硬、坚实、爽利、富有立体感。且刀法不拘一格,丰富多彩,充分表现了文字初级阶段的朴茂、稚拙与生动。
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些书迹与后来笔法纯熟、规整的书法作品相比,显得更加自然,具有一种朴素的美感。
甲骨文的笔道瘦劲挺拔,遒丽天成,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变化,后世书家对其理解与取舍也不尽相同。有的用甲骨文笔法书写,追求刀刻效果,有的则用金文或小篆笔法书写,以求雄浑苍莽或简静肃穆,因而书法风格各有不同
1.笔画形态:
①直线:
A.棱形线(清利)
B.逆入逆出线(朴厚)
.
②曲线:
练习:
2.笔画顺序
殷墟甲骨文以刀笔书法为主,间有毛笔书法者。甲骨文刀笔技巧和结体法式有章可循,书写笔顺有四大特点:
(1)先直后横,斜笔及曲笔的竖形者同于直。
(2)上下结构的字,一般都是先上后下书刻。
(3)左右结构的字,先左后右。
(4)中心轴对称的字,则在先直后横、先上而下、先左后右的原则下,先完成中间部分,再从左而右完成整个字。
中国法书传统的结体笔顺习惯,早在殷商就已确立。此等书写法式,必然因乎师承传授和反复练习方能绳绳相继不绝于后。1937年郭沫若在《殷契萃编》中揭出1468号一片习字骨版,指出其中第四行,“字细而精美整齐,盖先生刻之以为范本。其余歪斜刺劣者,盖学刻者所为”,“刻鹄不成,为之师范者从旁捉刀助之,故间有二三字合乎规矩。师弟二人蔼然相对之态,恍如目前,此实为饶有趣味之发现。且有此为证,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
之钟王颜柳也。”可见当时甲骨文的书刻者确乎有很强的审美意识和书写艺术标准,为达到能熟练掌握刀笔书法技巧和练就一手好字,既有师授承袭,又十分重视个人日常不懈的临摹练习。
3.组合形态:
①相离
.
②相接
③相交
笔法总练习
二.结构特点:
甲骨文结体多为长方形,少量为方形,既成汉字格局,又变化多姿,在均衡、稳定、大方中颇有运动感。多数象形字繁简不一,随体异形,婉曲舒徐,顾盼自如,构成一种天然的形体美。罗振玉在《殷墟书契考释·序》中说:"古文因物赋形,繁简任意,一字之异文,每至数十,书与之法,时有凌猎,或数语之中倒写者……"后世所谓欹侧多姿、朝揖呼应、穿插意连、鳞羽参差等结体法则,在甲骨文中已大体具备。
1937年郭沫若在《殷契萃编》序中即说:“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细考于方寸之片,刻文数十,壮者其一字之大,径可运寸。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固亦间有草率急就者,多见于廪辛康丁之世,然虽潦倒而多姿,且亦自成一格。凡此均非精于其技者绝不能为。技欲其精,则练之须熟,今世用笔墨者犹然,何况用刀骨耶?“
它的结构造型,在一幅之中,有长有短、有大有小,略无一定.或疏疏落落、极为错综;或密密层层,十分严整,给人以精神爽朗,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