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是指内环境,是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
(2)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
(3)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模型演示、图片观察等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
(2)利用数据分析、实验设计等方法,探究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及其组成。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准备1. 教具:(1)细胞生活环境的模型或图片。
(2)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数据资料。
(3)实验器材和试剂。
2. 学具:(1)笔记本。
(2)测量工具(如温度计、pH试纸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问题导入:什么是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如何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2)利用图片导入:展示细胞生活环境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细胞与环境的联系。
2. 教学新课:(1)介绍内环境的组成,如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
(2)讲解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渗透压等。
(3)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以及稳态的调节机制。
3. 课堂互动:(1)提问: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之间有什么关系?(2)小组讨论:内环境稳态对细胞的生活有何重要性?4. 实例分析:(1)分析疾病案例,如糖尿病、酸中毒等,引导学生了解内环境失调导致的疾病。
(2)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如饮食、运动等。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理化性质和稳态的笔记。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内环境稳态对健康的重要性。
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1节 示范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运用图示和模型等方法阐释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图1图2指导学生观看图片,思考下面的问题。
1.图1和图2所示的各是什么细胞?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2.尝试说出它们生活环境的异同。
3.若将图1 所示的细胞置于图2所示细胞生活的环境中,会发生什么变化?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提示和补充:1.血细胞和草履虫;血浆和水环境;2.血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草履虫可以;3.吸水涨破。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单细胞的草履虫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提示:草履虫通过胞口吸收外界环境中的营养物质,通过胞肛把代谢废物排到外界环境之中。
过渡:组成我们身体的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这些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呢?【新知讲解】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从简单的问题出发,《红楼梦》里有句话:“女人是水做的。
”那男人是不是水做的呢?学生容易答出男人也是水做的,因为在必修一学习过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是水。
进而展示资料:成年男性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60%,成年女性体内的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50%,出生一天的婴儿,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79%。
引出体液的概念。
1.体液: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
2.体液的组成教师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或者让学生记忆和背诵,而是设置更细化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找到答案,体会学习和探索的乐趣。
学生阅读课本第2页图1-1,思考问题:①细胞内液多还是细胞外液多?②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哪里?③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哪里?提示: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外液。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和生活环境。
2. 让学生掌握细胞膜的功能和作用。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细胞的生活环境介绍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如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等。
2. 细胞膜的功能介绍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及功能,如物质交换、细胞识别等。
3. 细胞膜的维护讲解细胞膜的清洁和修复机制,如细胞膜的自我更新、抗氧化物质的作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细胞膜的功能和作用。
难点:细胞膜的清洁和修复机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观察。
3. 进行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细胞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细胞的生活环境。
2. 讲解细胞的生活环境:介绍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如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等。
3. 讲解细胞膜的功能:介绍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及功能,如物质交换、细胞识别等。
4. 讲解细胞膜的维护:讲解细胞膜的清洁和修复机制,如细胞膜的自我更新、抗氧化物质的作用等。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细胞膜功能受损时,对细胞生活的影响。
6. 课堂提问:提问学生关于细胞膜功能和维护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7. 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细胞膜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细胞生活环境。
8.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总结细胞膜的功能和作用。
六、教学活动:1. 实验观察:让学生观察细胞膜的流动性和自我修复能力,加深对细胞膜功能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细胞膜在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七、课堂拓展:1. 介绍细胞膜在其他生物体中的相似结构和功能。
2. 探讨细胞膜研究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生物芯片、基因治疗等。
八、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细胞膜功能和作用的理解。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验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第一课时上课时间:星期:节次:【教学目标】生命观念:说出内环境的概念,并能解释和说明其含义,说明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与物质交换直接有关的系统科学思维: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及其之间的关系,并构建它们之间的概念关系模型。
科学探究:通过分析人体对O2的利用和CO2排出过程,构建人体细胞和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培育同学科学探究的力量。
社会责任:通过分析组织发烧等情境,提高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力量,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1〕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2〕内环境的组成。
【教学难点】〔1〕细胞外液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班班通【教学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环节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情境引入】PPT展现体内各种细胞生活环境的动画图。
【活动1】阅读教材并观看细胞生活的环境,说出内环境的组成。
1.体液可分为几类?2.体内各种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一样吗?为什么?3.依据已学的学问概括内环境的概念,并解释其含义。
【评价1】代表小组展现争论结果1.体液。
(1)概念: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根底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组成。
细胞的内环境不同3.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组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
(3)作用: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设计意图】提高同学阅读、观看,分析和处理信息及表达的力量,渗透生物学科学思维及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活动2】观看体内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动画过程图,思索并争论以下问题;1.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及细胞内液之间存在何种联系呢?并构建它们的概念关系模型。
2.毛细血管壁细胞、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细胞的直接生活的环境分别是什么?【评价2】代表小组展现争论结果成分与细胞外液的关系2.常见细胞的内环境环节二:细胞外液的成分【情境1】PPT展现血浆化学组成表。
【活动1】观看血浆化学组成表,将相关物质进行分类并找出血浆的主要组成物质,比照分析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组成的异同,思索血浆的成分有哪些?【评价1】代表小组展现结论结果,相互评价订正1.细胞外液的成分。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及其特点,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理解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渗透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2.教学难点: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挂图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什么?它与外界环境有什么不同?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人在高温、低温环境中的反应,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的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二)新课教学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1)通过多媒体展示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内环境的组成特点。
(2)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渗透压、酸碱度等。
(3)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与细胞代谢的关系,理解内环境对细胞的重要性。
2.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1)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理解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3)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运动员在高温、低氧环境中的训练,引导学生思考机体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3.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1)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等。
(2)引导学生思考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各种调节方式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理解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3)通过讨论和思考,使学生理解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小结与练习1.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2.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通过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入分析。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节内容,初步把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 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1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学案
【标题】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课程目标素养要求1.描述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
2.说明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科学思维:图解法理解内环境的主要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2.社会责任:关注内环境稳态与人体健康。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的概念及组成:(1)概念:人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
(2)组成:(3)各种细胞所生活的环境: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淋巴液。
(4)请用箭头图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三者之间的关系:。
2.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预习反馈1]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主要包括 ( B )①细胞内液 ②血浆 ③淋巴液 ④组织液 ⑤消化液A .①③⑤B .①②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解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⑤消化液既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不属于体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化学组成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蛋白质(7%~9%),无机盐(约1%),以及血液运输的其他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激素、各种代谢废物等。
2.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二者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
3.本质: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类似于海水的盐溶液,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预习反馈2]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成分(mmol/L)Na+K+Ca2+Mg2+Cl-有机酸蛋白质①②1425.02.51.5103.36.016.0③1474.01.251.0114.07.51.0④101402.510.3525-47 A.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解析: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组织细胞的线粒体)扩散到②血浆至少需穿过5层膜(2层线粒体膜+1层组织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即10层磷脂分子层,A错误;②血浆中的蛋白质减少,将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③)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B正确;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④为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C正确;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两者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甘肃省市级优课)
1:Na+、C1—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学生回忆以前内容后回答问题。
学生看书,完成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
(讨论题3),提示了细胞外液中的各种无机盐离子,含量上占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的90%以上来自Na+和Cl—。
第一章
第一节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目标:认同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环境
二、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学生看投影及看书后思考回答:
1.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基质、线粒体基质、细胞液等。细胞内液多,占2/3。细胞直接的生活环境是细胞外液。
学生讨论后回答后老师加以补充:
1.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不同点: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其次,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方法设计
新课导入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三、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引言:1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人体的体温总能保持在37℃左右,为什么呢?2大量出汗后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无机盐,为什么呢?3当外界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我们体内的环境总能保持相对稳定,为什么呢?4我们体内细胞生活在怎样一种环境中呢?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主备人备课成员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1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1. 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包括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的组成、功能以及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2. 细胞生活的外界环境: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 细胞的生活环境与健康:探讨细胞的生活环境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包括水质、空气质量和土壤污染对人体的危害等。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描述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主要包括哪些,理解细胞外液的组成、功能以及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能够列举出细胞生活的外界环境主要包括哪些,并理解其对生物的影响;能够分析细胞的生活环境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包括水质、空气质量和土壤污染对人体的危害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胞生活的环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通过问题引导、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细胞生活的环境,使学生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学习细胞生活的环境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通过学习细胞生活的环境,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细胞外液的组成与功能- 细节:学生需要掌握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组成成分,并能够解释它们的生理功能。
例如,血浆中含有多种营养物质、氧气、激素和抗体等,能够为细胞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还能调节体内环境的稳态。
2. 教学难点: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细节:学生需要理解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值和渗透压等。
这些性质对细胞的生存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课教案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通过问题探讨引出体内细胞的生活环境,接着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如何有机联系构成内环境,使学生形成对内环境的初步认识;然后深人分析细胞外液成分并说明其理化性质,以加深学生对内环境的微观认识;最后说明细胞如何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加深学生对内环境媒介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这一由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的编写思路,不仅符合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也符合概念学习的一般规律,有利于学生建立内环境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运用图示和模型等方法阐释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二)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知道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可以帮助学生在细胞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认同生命的系统观和稳态与平衡观,并以此指导分析生命现象。
基于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实现物质交换的理解,认同生命系统的开放性。
2.科学思维:本节教材的科学思维训练主要体现在“问题探讨”“思考•讨论”以及相关习题中。
通过比较草履虫与血细胞生活环境的异同的实例体现了比较、分类、分析等思维方法。
绘制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的关系模式图,用简单示意图表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的关系等任务,有利于发展学生建模思维。
3.科学探究:通过“问题探讨”“思考•讨论”等环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第1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学习目标1.知识性目标: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技能训练: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形;提高识别、理解图表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日常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局部与整体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习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学习难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教学过程课时2课时创设情境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我们知道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必需的养料,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那么人体的体内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一、体液概念:多细胞生物体内含有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称为体液。
体液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的部分,叫做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外的部分,叫做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点拨:1.体液中的“体”是指体内,是指人体表皮内部的环境,非传统意义的内部。
如:口腔液、胃液、肠液等不属于体液,因为口腔、胃、小肠等不属于体内而属于体外。
注意:①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属外界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②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但不是说就只有这三种,如脑脊液也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③血浆中的血细胞、组织液中组织细胞以及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如血红蛋白等都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④不同的组织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是不同的:a.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b.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浆、组织液;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淋巴、组织液;d.红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浆。
教学设计1:1.1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设计理念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节课的设计通过一系列课内外活动和大量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本节课设计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
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学情分析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在初中新教材中较少涉及,初中新教材仅就人体各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做了常识性介绍,但由于学习间隔时间太长,印象不深刻,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
必修1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章节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对学习新知识有一定帮助,但需教师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构建内环境概念过程中学生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将抽象的内环境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的立体结构。
主要采用的学习策略是课前请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 学生利用单细胞生物生存的液体环境为依托点,类比推理人体细胞的生活环境。
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要充分运用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和多媒体材料来构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教案)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1节内容,包括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四部分内容。
该节内容是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基础,也为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较多,而且抽象、复杂。
如体液、内环境、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等概念都非常抽象,难以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学好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在本节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图表教学法”,充分利用教材插图、设计归纳图、多媒体图像等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开展师生互动。
【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认知特点鲜明,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策略和技巧更加完善,更关注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如果学习时间跨度大,很多知识可能已经淡忘,应在教学过程中多提示多引导。
很多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需适时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便于学生领会。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意义过程与方法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和态度价值观通过内环境组成间关系的分析建立事物间区别与联系的观点【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教学设计第1册 第1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教学难点: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的关系。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3min
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
以“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细胞不断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为引导,以草履虫为例分析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
在此基础上通过细胞参与各种器官的组成,最终得出“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内环境让每一个细胞共享,也靠所有细胞共建。”
1min
小结
本节课重要概念小结
10min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任务3: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学生通过分析问题1:Na+、葡萄糖、氨基酸和O2等分别是经过什么途径进入内环境的?和问题2: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和二氧化碳),是通过哪些器官排到体外的?绘制内环境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概念图。
归纳概括内环境通过消化、呼吸、泌尿和循环系统与外界环境建立物质交换路径,内环境也是外环境和细胞之间的中转和缓冲。
分析细胞结构与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认同单细胞生物需要生活在水环境中,并提出问题:“人体内的细胞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2 min
人体内的液体环境
认识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观察血液高速离心后的结果,初步认识血浆。
15min
细胞外液——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
1.认识内环境
任务1: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都有哪些物质?
2. 通过绘制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之间的关系图,阐明三者之间紧密联系,内环境是一个整体;通过绘制简图表现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阐明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模仿并运用绘制关系图的方法直观表现生物知识。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案【学习目标】1.概述体液的组成,理解有机体的构成。
2.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分析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转化关系。
【学习新课】(一)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图示单细胞动物草履虫,它只能在环境中生活,可以直接从中获取生存所必需的养料和氧,并把废物直接排入中。
2.人已经脱离了水环境,但体内的细胞仍生活在液体环境中。
据图回答:(1)红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2)绝大多数组织的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3)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4)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5)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3. 体液:体内含有大量以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3)体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等思考:血液是不是体液?4.内环境的概念:从细胞的角度看,血浆、组织液、淋巴均位于细胞外,称之为,若从个体的角度而言,血浆、组织液、淋巴又位于机体内部,显著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
所以人们把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
细胞外液与是两个等同的概念。
5. 血浆、组织液、淋巴存在动态的有机联系,试用箭头和文字表示三者的转化关系:6.内环境(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直接进行。
7.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一种红色的含F e的蛋白质,据此判断它是否位于细胞外液中?。
8.牛奶由口腔进入胃中,是否可看作进入内环境?。
9.淋巴循环是血液循环的辅助部分,若淋巴循环受阻,会出现何种结果?。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认真分析课本P4的血浆的化学组成表及图1-2,总结血浆的主要成分)1、血浆中90%是__________,其余10%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2、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的比较:相同点:①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②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③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高中生物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学习目标] 1。
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知识点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知识梳理1.体液(1)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错误!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组成①血浆:血液中除错误!血细胞外的液体.②组织液:存在于错误!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错误!细胞间隙液.③淋巴:错误!毛细淋巴管内流动的液体叫淋巴液,也叫错误!淋巴。
(3)常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2.内环境(1)概念:由错误!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即主要由错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
(2)内环境各成分及细胞内液之间的相互关系(3)作用:是错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错误!1。
血液、血浆、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的关系?提示:2.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和内环境的区别?提示:3.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有没有内环境?提示:没有.内环境属于多细胞生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4.人的消化道、呼吸道、肺泡腔属于内环境吗?提示:不属于。
因为人的消化道、呼吸道、肺泡腔与外界相通,属于人体的外界环境.5.汗液、泪液、唾液和尿液属于细胞外液吗?为什么?提示:不属于。
因为它们不属于体内的液体,也不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典题分析题型一体液种类及其关系[例1]如图为正常人体内某组织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①②④共同组成了细胞外液B.体液①中含有血浆蛋白C.图中②③构成了此组织细胞生存的内环境D.图中①②④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解题分析]根据题干及图示可以判断出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
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即细胞外液,A正确;①为血浆,含有血浆蛋白,B正确;组织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即只有②,C错误;内环境中,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和淋巴及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都是单向的,D正确。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中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本节课是选择性必修一的开篇第一节课,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可了解到体内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特点以及细胞外液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并将内环境与人体生活的外界环境建立联系,最终为建立“稳态与平衡观”打下坚实基础。
本节课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场景为教学情境,围绕情境提出了一系列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串的解决过程中形成事实性知识,建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三者关系”和“内环境是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两大概念模型,初步形成“稳态与平衡观“,在探究活动中发展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节授课对象为刚刚步入高二的学生,他们经过必修一、必修二的学习,已经理解了“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进化与适应观”,但是对于“稳态与平衡观”还了解甚少。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人体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高一阶段的学习中也掌握了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进出细胞的方式,对于本节课所设置的教学情境——“抽血”也是比较熟悉的。
但是,学生对于“内环境”等名词相对陌生,对于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也不了解。
同时,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于这些贴近生活的知识非常感兴趣。
因此,本节课主要围绕课程标准中“1.1内环境为机体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机体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这一重要概念展开,为学生选择性必修一的学习与“稳态与平衡观”的建立打下坚实基础。
三、学习重难点1. 教学重点:① 归纳细胞外液的组成及关系;② 阐述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 教学难点:① 举例说明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开放性教学环境:智慧课堂平台、小组讨论教学五、教学目标基于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解读课程标准,同时基于学生的学情状况,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 通过分析机体内不同细胞的生活环境,说出内环境的概念,认同多细胞生物的细胞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生命观念)2. 通过肌肉细胞对O2 和葡萄糖的利用及对代谢废物的排出过程分析,初步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科学思维)3. 通过抽血、输液和献血等具体情境,提高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健康生活的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思考与讨论1〕
〔板书〕
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
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
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
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血浆组织液淋巴
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
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异存在的部位血管内组织细胞
之间
淋巴管
中
生活于其中
的细胞种类
各种血细胞体内各组
织细胞
淋巴细
胞等
所含的化学
成分
含有较多的
蛋白质
蛋白质很少
3.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
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
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
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
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
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
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学生讨论
后回答
三、细胞外液的成分〔资料分析〕
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
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
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
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
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
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
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
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
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
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
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进
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
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
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
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
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分析回答
〔板书〕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
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
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
如果输液时使用
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
胞吸水或失水。
思考回答
〔板书〕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思考与讨论〕
〖师提示〗
1.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
直接被吸收。
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
糖类和蛋白质。
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
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
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
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
下,发生下列反应:
CO2+H2O H2CO3H+ + 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
织液、血浆或淋巴中。
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思考讨论
回答
●.基础题
1.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
A.Fe2+ B.K+ C.Na+ D.Ca2+
2.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
A.浮肿 B.手足抽搐 C.贫血 D.尿毒症
3.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A.组织中氧气的浓度 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
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D.细胞中ATP的数量
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5.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6.在下列物质中,不参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D.氨基酸
7.血浆中水的来源是( )
A .组织液
B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 .淋巴和组织液
D .消化道和组织液
8.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
A .血浆、体液和体液
B .血液、体液和淋巴
C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D .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9.右图是人的体温变化简图,请据图回答:
(1)当人受到寒冷刺激时,可通过神经和激素的调节
来 维持正常的体温,此时体内分泌量明显上升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当肌肉运动时,体温迅速升高,最高可达______℃,此时,机体可通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使散热量大
增,从而维持体温的恒定。
(3)由于体温过高,引起死亡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人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生了大量的乳酸。
请回答
下列的问题:
(1)从电离的角度看,此代谢的反应物、生成物各属于什么物质?
(2)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液中的H2CO3/NaHCO3这对缓冲物质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这一反应会使乳酸原有的电离平衡发生什么变化? (3)这些变化具有什么生理意义?你做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是什么? 1.C 2.C 3.A 4.A 5.D 6.A 7.B 8.C 9.1)甲状腺激素;腺上腺素
2)40;皮肤血管舒张 汗液的分泌增多
3)体温过高,酶活性丧失,新陈代谢停止,造成机体死亡10.(1)葡萄糖作为反应物属于非电解质,生成物乳酸为电解质 (2)使乳酸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
(3)上述变化使得血液中p H改变较小,从而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由于生成大量的乳酸钠和碳酸使氢离子浓度减小;由于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中的酸碱度影响不大 拓展题
(1)A鼠生活在干燥环境中
(2)有氧呼吸产生水;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产生水 (3)通过皮肤汗液蒸发失水,通过呼吸失水
(4)B书会首先死亡,因为AB鼠代谢产生的水基本相等,但B鼠蒸发失水和粪便失水均较A鼠多
中暑 低温疗法
发热
肌肉运动 静息范围 低温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