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换乘枢纽单体规划与设计(2号线)》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轨道换乘枢纽单体规划与设计(2号线)》

设计任务书

一、项目名称

轨道换乘枢纽单体规划与设计(2号线)

二、规划背景

苏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已开工建设,建成之后对缓解城市南北向交通压力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轨道交通2号线北起京沪高铁苏州站,南至吴中区迎春南路站,全长26.4km,共设22个车站,已于2009年年底动工。

依据《苏州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及《苏州市公交场站与公交主干线规划》,结合轨道交通2号线部分站点规划有轨道换乘枢纽,这些枢纽节点在承担城市内外交通中转换乘功能的同时,也承担着为周边居住和商业组团通勤交通服务的功能,如何充分发挥轨道换乘枢纽的最大效益,协调处理好轨道站点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和换乘成为下一阶段枢纽规划和设计的重点。

为此,结合轨道交通2号线的建设,围绕部分重要站点进行轨道换乘枢纽的规划与设计,依据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原则,将换乘枢纽承担的各种功能最佳的结合在一起,在提高轨道交通服务范围的同时,也方便城市各种交通设施与轨道交通的衔接和换乘,节约城市用地,更好地促进了轨道站点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设计任务

根据现状条件和规划情况,目前,2号线沿线共有2个换乘枢纽具备单体规划设计的条件,分别为阳澄湖中路站、迎春南路站。规划设计应理顺公交枢纽的内部各类功能布局,提出换乘枢纽的空间设计和换乘方案。

四、规划和参考依据

1、《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苏州市城市交通白皮书》

3、《苏州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

4、《苏州市公交场站与公交主干线规划》

5、《苏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研究》

6、《苏州市轨道交通1、2号线站点周边规划优化研究》

7、《轨道交通2号线综合开发策划研究》

五、设计原则

应通过设计构建人性化的环境空间最终达到出行者、运营单位、城市和交通系统协调受益的目的。

(1)以枢纽站内外和换乘设施之间的人行交通组织和系统设计为纲领进行交通流组织设计;

(2)充分重视各种交通工具的运输特性,扬长避短.交通流之间应尽量避免交叉干扰;

(3) 换乘枢纽应与周边建筑、道路系统进行整体设计,枢纽应进行地区性交通与环境规划;

(4) 满足枢纽的功能要求,交通方式之间应实现联运.协调

管理;

(5)考虑残疾人、老人、小孩等出行弱者的出行方便.减少其换乘过程中的障碍。重视完善人性化的信息发布和信息诱导系统;

六、规划目标

结合《苏州市轨道交通1、2号线站点周边规划优化研究》和《轨道交通2号线综合开发策划研究》等成果,在集约化土地利用等原则下,将枢纽承担的各种功能进行最优化组织和设计,以实现如下目标:

1、实现轨道换乘枢纽功能的多样化和综合化;

2、优化地铁与周边地块的连接;

3、建立良好的公交与地铁接驳换乘系统,形成“无缝接驳”,提高客运枢纽的服务水平;

4、建立安全、便捷、舒适的行人系统,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5、整合现有及规划的公交场站及相关设施,提高公交系统的效率;

6、协调其它方式接驳设施的布局和交通组织,尽量满足不同需求客流的需求。

七、设计内容和设计深度

1、总体要求

本次规划主要任务是对换乘人流进行有效“疏”、“导”,尽可能地提高效率,使不同的公共交通方式在枢纽处形成连贯的公交衔

接体系,达到地铁和公共汽车、不同线路的公共汽车之间的最短时间换乘。同时,合理布置公交枢纽的公交车、出租车及社会车辆(包括自行车)的停车区,真正实现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最佳换乘。

2、建设控制指标

本次规划两个与轨道站点配套的两个公交场站,用地已经在上位规划中得到落实。各项指标如下表所示:

3、建筑控制要求

建筑设计应统一考虑,实行一体化设计,形成有机整体,体现苏州地域特色,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应满足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道路退线、消防等相关要求,同时适当控制工程造价和施工难度。

4、枢纽单体规划与设计要求

(1)空间资源整合设计:

通过设计整合枢纽及周边的场站设施、道路设施、人行设施、建筑设施以及其他物理设施,尽可能增加枢纽单位面积的利用率。缩短乘客的步行距离,减少交通流间的相互干扰,使得人流

车流在换乘枢纽有序、安全、畅通地流动各种交通方式之间衔接紧密。

(2)空间环境塑造

提出枢纽整体城市空间和节点的设计意向。力求与周边用地有机结合,塑造良好的城市空间形象和景观尺度。合理处理各空间之间的承接关系,并对空间界面提出设计方案,同时应提出建筑物的结构体系解决方案。

(3)交通组织设计

通过对基地周边道路网分析,明确附近主要道路网是否需要改善,基地交通设施布局和交通组织应与周边道路及土地利用规划良好衔接。参考国内外相关经验,对各类交通设施规模和布局进行充分考虑,提出和合理的轨道交通、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行人的交通组织方案。通过对枢纽内各种交通方式的换乘关系和相关方式的运输特性进行优化设计,使不同交通方式按照协调的秩序、合理的分布到达枢纽。最大限度地缩短乘客在换乘枢纽内等待滞留的时间,提高枢纽时空使用效率。

八、规划期限

近期2015年,远期2020年

九、规划成果

1、规划设计成果的内容必须符合规划设计任务书的有关要求和国家有关标准。

2、设计成果包括研究报告和必要的专项分析图件及相应的计算机归档文件。

3、研究报告分为基础资料和调查分析资料及必要的附件、专项图件。研究报告应准确、完整地阐述设计意图和内容。设计单位应提供设计成果7套,规格为A3(内含附图缩印件,其中主要图纸需彩色缩印件)。

4、计算机文件要求

全部设计成果均应制作计算机文件,图形文件采用AutoCAD R14的DWG格式文件,文本采用Microsoft word6.0以上的格式文件。电脑渲染图的计算机文件应采用国内较为普及、通用的计算机软件,汇报文件采用Microsoft PowerPoint格式文件,提交以上计算机文件光盘2套。

十、报送与审查规定

1、我局分两次对设计进行审查,并出具审查书面意见和整理会议纪要,设计单位负责提供审查所必需的汇报资料和内容介绍。

2、整合设计论证后,设计单位应根据论证意见修改并制定正式成果,并按规定时限报送我局。

十一、规划编制进度安排

1、2010年12月中旬,落实编制单位;

2、2011年1月底,完成现状调查及资料收集与分析;

3、2011年4月底,提交规划初稿,组织汇报;

4、2011年5月初,完成规划评审成果,组织专家评审。

苏州市规划局

苏州市城市规划编制(信息)中心

2010.10.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