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合集下载

马克思课论文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

马克思课论文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

U fucking assholes!!
其所以说这次危机是好事,就是因为它揭穿了一些人 宣扬的“人民资本主义”、“福利资本主义”的鬼话。 资本主义的目的只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从来没有把 人民的福利作为目的来追求。其实,在资本主义社会 中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和有识之士,如凯恩斯等早就承 认资本主义本身靠“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并不 能够解决充分就业和财富及收入的公平分配问题。因 此,凯恩斯要采取一些办法来补救,当然他是在资本 主义允许的范围之内采取一些措施。企图靠“看不见 的手”创造人民的福利,达到共同富裕,完全是幻想, 是不可能的。应该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对刺激经济、 提高生产力、配置资源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有些东 西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和利用。但是,对市场这只 “看不见的手”,我们应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 而决不可盲目崇拜
历史上的经济危机之美国
美国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本的大工业公司,由1955年的22家 发展到1992年的316家;拥有100亿美元以上资本的特大公司, 由1970年的2家发展到1992年的49家,分别增长了13.4倍和 23.5倍。1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拥有的资本在整个工业资产 中所占比例,从1960年的23%增加到1990年的71.2%。30 %的公司占据了制造业全部增加值的80%。由于资产增加,利 润大幅度增长。美国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本的大公司所获净利 润在所有公司利润中所占比例,从1960年的38%上升到1990 年的73.2%。100家公司的利润,超过了37万家公司净利润 的总和。英国、德国和日本拥有10亿美元以上的大工业公司, 由1965年的1家,发展为1991年的191家;拥有100亿美元的 特大工业公司,由1970年的1家发展为1991年的56家,分别增 长了190倍和55倍。日本占0.9%的公司控制了86%的资本, 德国109家大公司控制了64.7%的资本,英国42家公司中的3 家最大公司控制了42.2%的资本。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第四章思考题7】收集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一、历史上的经济危机美国1901年的5月,发生了交易所危机,到了1903年,美国开始了全面的经济危机。

铁矿石开采量下降了22.5%,生铁产量下降了8.4%,钢产量下降了7.3%,失业率高达10.1%。

二,一次大战前的经济危机:1907年3月,美国爆发了交易所危机;1907至1908年,美国破产的信贷机构超过了300个,共负债3.56亿美元,还有2.74万家工商企业登记破产,共负债4.2亿美元。

此危机波及世界许多国家,德、英、法竭力向自己的殖民地倾销商品。

这样一系列危机加剧了英德、法德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危机中孕育.三,一九二九年黑色星期四: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价格突然从高峰暴跌,正式拉开了大危机的序幕。

这次大危机不仅在经济上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带来了极惨重的政治后果---法西斯主义在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还有战后第一次危机,七十年代“石油危机”,八十年代债务危机,一九八七年金融地震,1929年10月29日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等等一直到现在的经济危机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

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值的能力。

这样已经社会化的……(课本P169页)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量商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济一片混乱。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们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马克思第四章课后习题解答

马克思第四章课后习题解答

第四章1、如何理解“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答: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在自由竞争时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在世界范围开辟殖民地,贩卖奴隶,贩卖鸦片,依靠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

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资本家垄断同盟为瓜分世界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

二战后,由于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列强被迫放弃了旧的殖民主义政策,转而利用赢得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机会,扩大资本的世界市场,深化资本的国际大循环,通过不平等交换、资本输出、技术垄断以及债务盘剥等,更加巧妙地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通过它们制定的国际“游戏规则”,推行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旗号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继续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保持和发展它们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攫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

资本惟利是图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还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

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稳定,是依靠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依靠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广大市场、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社会危机和难题、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方式实现的。

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

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答: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抽象劳动反映的则是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运用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运用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运用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经济危机作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周期性现象,确实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以下是一些历史和现实的事实来说明这一点:1.经济周期中的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其中包括经济繁荣和经济衰退的交替。

经济危机往往是在经济繁荣阶段过度投资、过度扩张和泡沫化之后的必然结果,这种危机频繁发生并严重影响实体经济。

2.资本积累和利润率下降: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动力是追逐利润和资本积累,然而,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扩大,资本利润率逐渐下降。

资本家为了维持利润率,不断压低工资、削减成本,但这又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和经济增长的放缓,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3.金融化和投机泡沫: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金融机构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泛滥,往往导致过度的投机和金融泡沫。

这些投机行为和金融泡沫最终破灭,引发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由于投机行为和金融泡沫的破灭而引发的。

4.货币供给和通胀压力: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存在着货币供给的周期性波动,造成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波动。

通胀带来价格上涨,削减了人民的购买力和实际收入,进而导致消费需求减少,产能过剩,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5.社会不平等和社会矛盾: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之一是不平等的财富分配。

财富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而大多数人面临贫困和剥夺。

这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社会不满情绪高涨,使得社会稳定受到威胁,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危机。

总的来说,历史和现实中多次发生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资本的积累和利润率下降、金融化和投机泡沫、货币供给与通胀压力、社会不平等和矛盾等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引发经济衰退和危机。

这些事实表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是经济危机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

马哲课后习题答案

马哲课后习题答案

各章答题要点绪论1.答: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三句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经济、社会历史条件、阶级基础);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自然科学前提、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个人的主观努力。

在当代的适用性:课本第12-13页,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

2.答:课本第14-17页中的四大点,黑体字及黑体字下的二行字。

3.答:第一,基本原理要坚持;第二,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第三,正确处理好坚持与发展的关系。

第一章1.答:(1)物质的概念(P30);(2)四点理论意义(P31)。

2.答:课本第38-39页,社会生活实践性的主要体现,三点。

3.答:(1)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在任何时期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2)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结合实际展开分析。

4.答:(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两对社会矛盾,一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二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些矛盾解决得好,就能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解决得不好,就会极大地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

(5分)(3)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分析我国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时期社会所凸现的矛盾。

(5分)(4)鉴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基本原理为指导,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社会政策,兼顾社会公平公正,缩小贫富差距,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正确地处理各类社会矛盾,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将我国的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5分)5.答:(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P45第二段),方法论意义(P45最后一段)。

6.答:课本第48-49页。

(1)P48,两个总特征,两大规律的方法论意义;(2)P49第二段,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3)P49最后一段,五对范畴也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都蕴涵着矛盾分析法。

马工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大学必修课-背诵读书笔记-知识点整理-第八章到结束

马工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大学必修课-背诵读书笔记-知识点整理-第八章到结束

第八章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机资本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带来剩余价值资本运动:单个资本的运动-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资本运动过程及采取的职能形式;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数量的影响社会资本的运动-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社会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基本比例关系,经济危机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社会生产过程,总是不断重复和不断更新的。

这种不断重复和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指在原有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则指大于原有生产规模的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1.简单再生产表明:(1)可变资本是劳动者自己创造的;(2)经过一定时期后,全部资本都会变成剩余价值的积累物;(3)从再生产过程的分析中还可以看出,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是为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需要的。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资本家将剩余价值中的一部分合并到原有的资本中去,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

例:有一个资本家有资本5000,假定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是4:1(他用其中的4000元购买生产资料,1000元购买劳动力),剩余价值率为100%。

第一年生产结果为:4000C + 1000V + 1000M = 6000再假定资本家将500M用于个人消费,另外500M转化为资本,按原来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4:1的比例,合并到原有资本中去。

则第二年:资本总额为5500,其中不变资本4400C,可变资本1100V,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

假设剩余价值率仍为100%,则第二年的生产结果为:(4000+400)C +(1000+100)V +1100M =6600(2)资本积累是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的规模,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辨析题答案

马克思辨析题答案

1辨析: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职能主要是进行社会管理此观点错误。

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职能主要是进行政治统治,在此基础上兼有社会职能。

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职能即是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运用自己掌握的政府机构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统治和控制,使社会生活保持在统治阶级所制定的秩序要求之内。

为做到这一点,统治阶级必须把国家政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统治。

2辨析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错误。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

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

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唯心史观。

一些唯心史观也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3辨析: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此观点正确。

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只有在流通领域中商品生产者之间才能发生关系,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资本家不把货币投人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无法产生;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实现。

4辨析:资本主义的工资是工人劳动的报酬。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工资,不是工人劳动的报酬。

工人的劳动创造的价值有两部分:一部分由资本家以工资的形式发给工人,它仅仅是工人劳动创造的一小部分,用以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的必要生活,即劳动力的再生产;另一部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是资本家发家致富的源泉。

如果资本家发给工人的工资是工人所有劳动的报酬,那么,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就不会存在剥削关系,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也就不会存在贫富差距,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马克思论经济危机的形成

马克思论经济危机的形成

马克思认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是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展开的表现, 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现实综合和强制平衡。

因此,运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笔者认为经济危机的发生有如下几个原因:1.根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当前全球性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在新的发展阶段不断深化和集中爆发的结果,2007年以来的经济危机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深刻矛盾,资本主义经济的弊端暴露无疑。

2.根本原因:生产过剩。

在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不同的时期,危机的表现形式和具体进程虽然有所不同,但总体说来,都是由“生产相对过剩”这个根本原因引起的。

资本家不断追求高额利润,扩大生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使得社会需求的增长落后于社会生产的增长,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以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这一简单商品经济的矛盾逐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使得经济危机的发生不可避免。

3.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

经济危机有力地表明了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在这种生产关系下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存在着深刻的矛盾。

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也由此可见。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奉行新自由主义,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减少,放松了对金融的监管,使得资方完全控制劳方,社会福利急剧减少,这加速了贫富两极分化,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产生。

4.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

资本主义制度会加剧虚拟经济的发展,会使之慢慢脱离实体经济。

美国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虚拟经济成分较高,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

虚拟经济必须依附于实体经济才能创造财富,虚拟经济一旦背离了实体经济,就会从生产和消费领域掏空资金,经济泡沫就会越来越大,当这个泡沫破灭后,就会给整个经济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经济危机的爆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经济危机的爆发

用马克思主义分析2009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每个资本主义企业都成为社会化大生产这个复杂体系中的一个环节。

它在客观上是服务于整个社会,满足社会需要、应受社会调节的。

但是,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统治,生产完全从属于资本家的利益,生产成果都被他们所占有。

而资本家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生产并占有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或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在追逐高额利润的驱使下,所有资本家都拼命发展生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结果是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后于整个社会生产的增长,商品卖不出去,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

这是引起经济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

“次贷危机”的“次贷”指的是风险较高的抵押贷款,或者叫无抵押贷款也不为过。

抵押贷款是一个合约,问题是无抵押贷款就是一个没有还款保障的合约。

银行的存款不论是储户的还是银行家的从马克思的角度看都是劳动积累,这些累积的劳动被银行贷出去去收不回来,从“剩余价值论”的“反对无偿占有他人劳动”的角度看是贷款者无偿占有了储户或者银行家的劳动导致了剩余价值的产生,马克思说只要有剩余价值的产生就意味着经济的衰退,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经济危机。

还从马克思的角度理解,该不该救市不是重点,而是这“救”应该避免新的剩余价值的产生。

“不救”的意思是说经过协商在各方自愿的前提下大家自认倒霉,如此最好。

“救”则要搞清楚怎么救救多少算完,问题是合约之间错综复杂,搞清楚实在是难于登天,纳税人的钱都是劳动所得,救到最后如果没有效果岂不是劳动又被无偿占有导致了新的剩余价值产生。

马克思如何分析经济危机商品流通过程中社会需求与社会供给在空间与时间上出现双重断层,预示着商品流通中可能出现需求与供给的失衡,为经济过剩危机的爆发提供了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及答案(汇总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及答案(汇总版)

ˎ1.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

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3.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

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1850年前后,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

结合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经济危机又称“经济恐慌”。

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地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生产过剩是这种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

列宁说:“危机是什么?是生产过剩,生产的商品不能实现,找不到需求。

”危机到来时,大量商品找不到出路,引起生产猛烈缩减,大批工厂和商店倒闭,失业工人剧增,各类资本主义企业的股票行情猛烈下跌,而利息率则急剧上涨。

有些资本家为了处理“过剩”商品,甚至采取把牛奶倒入海里,拿鸡蛋喂猪,把马铃薯翻耕在田里作肥料等销毁商品的荒唐做法。

整个社会经济处于极度的恐慌和混乱之中。

只有在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以后,危机的可能性,才变成了现实性。

自从英国在1825年发生第一次全面性的经济危机以来,大概平均每隔十年左右,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曾经周期地爆发过经济危机。

自从进入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由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往来频繁,经济联系密切,一个国家发生的经济危机,往往会很快波及其他国家,造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1847—1848年的危机,是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不仅席卷一切资本主义国家,连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都遭了殃。

1973—1975年的危机,也是一次波及到所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这一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种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1)它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社会化的大生产使各企业、各部门互相之间的联系结成社会生产的总体。

它要求按照社会的需要而由社会统―管理生产。

但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和生产过程由私人独占经营,却把整个社会生产的联系割裂开来,各个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一个企业的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决定。

从个别企业来看,生产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而从整个社会来看,它却是无政府状态的。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绪论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 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与基精神实质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其现代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 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二,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列宁的物质概念与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 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 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 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5.矛盾的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第一、任何事物的矛盾既具有普遍性, 又具有特殊性, 普遍寓于特殊性之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与危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与危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与危机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与危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论述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与危机,并分析其根源和影响。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阶级之间的矛盾。

首先,作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力发展的速度与资本主义私有制限制的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矛盾。

资本主义通过激励私人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来推动经济发展,但这种追求利润的动力往往导致了资本集中化和无限制的扩张,进而造成过剩生产和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

其次,资本主义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大特征。

资本家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是持续存在的,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剥削无产阶级劳动力,导致无产阶级生活条件恶化,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这种阶级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表现为贫富分化、阶级斗争和社会不平等的现象。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导致了经济危机的不断爆发。

具体表现为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和系统性的危机。

冲生产国际化,市场的不稳定性显现。

通过分析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如1929年的“大萧条”,可以发现经济危机常常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固有矛盾密切相关。

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核心问题之一。

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工业产品日益丰富,但由于无产阶级的收入无法跟上生产力的增长,市场需求出现不足。

这导致了商品过剩和无法顺利实现价值的困境,最终引发了经济危机。

此外,金融危机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机构的不稳定性、资本市场的投机泡沫以及金融业务的风险传导等因素,容易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金融危机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危机,给整个社会经济体系带来更加严重的冲击。

三、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所有制关系。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
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
引发了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大下
降,从而使供求矛盾得到缓解,逐步度过经济危机。但是,经济危机 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样,随着资本主义经 济的恢复和高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必然导致再一次经 济危机的爆发。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
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就越是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 间的矛盾。 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成因: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
已经在社会范围内实 行严密分工、协作而 社会化了的生产过程,
共同劳动生产的 社会化产品,本 应由劳动者共同 占有,用于满足
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生
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 主义不断社会化。但是, 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
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
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 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 的榨取剩余劳动,生产 价值、实现增值的能力, 这样,已经社会化的由 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 资料本应该由劳动者共 同所有,却被少数资本 家私有。
“ 一 切 现 实 的 危 机 最 后 的 原 因 , 总 是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可避免:
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 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 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不 断发展的生产力就越是成为 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生产 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 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 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危机理论具有深刻的分析和广泛的影响。

这一理论阐述了经济危机的本质、发展规律和解决之道,为我们理解
和应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动荡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一、经济结构和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外在
表现,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
产关系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变革,这导致了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矛盾不断
加剧,最终引发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二、经济危机的阶段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出,经济危机包括繁荣、危机和衰退三个阶段。

在繁荣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随后出现的危机
阶段则是生产能力过剩、市场萎缩和投资不足的表现;最终,衰退阶
段引起了生产能力的萎缩和失业率上升。

三、垄断资本主义下的经济危机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逐渐取代了自由竞争的资
本主义。

在垄断资本主义下,金融资本的垄断与掠夺性扩张使得经济
危机表现出周期性更为显著、规模更为庞大、传播更为广泛的特征,
其危害和影响更加深远。

四、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要解决经济危机,必须消除资本主义制度
所固有的矛盾。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在于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条件,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本文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
经济危机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深刻理解和贯彻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当前全球经
济发展中的诸多挑战与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和前四章思考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和前四章思考题答案

说明:这份答案为了方便背诵而简化了语句,在尽量保证答案正确的情况下删除了不必要的段落;只针对马原的期末考试,不作为考研的参考;答案参考了网上的资料,如果侵权请联系我删除;0.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0.2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一直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包含历史学、军事学等,并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完善;特征:(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验为检验标准;(2)革命性:批判精神和无产阶级立场;(3)实践性:从实际来,到实践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随实践发展;(4)人民性: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5)发展性:随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与时俱进;0.3为什么马克思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0.4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批判性;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马克思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分析工具;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尽管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各种理论流派,但最终都难逃社会危机的冲击;1.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范畴是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概括和抽象,是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他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意识所反映;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1.2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下,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人工智能的意识就基于它所处的躯壳以及其中的代码;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人工智能的意识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有可能突破人类的限制,产生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人工智能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1.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具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5)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要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前进;1.4依据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谈谈如何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要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1)辩证思维能力:认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掌握其中的基本观点、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并自觉地运用到思维当中;(2)历史思维能力:加强对中国历史、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总结历史经验,把握规律;(3)战略思维能力:开阔视野,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复杂的表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做到既熟悉国情又把握世情,谋定而后动;(4)底线思维能力:划清底线并坚守底线,同时见微知着,以实际行动化解风险;(5)创新思维能力: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迷信经验;只要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一定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1结合毛泽东的实践论,谈谈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论的主题是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对其起决定作用;(1)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3)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应将实践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正确看待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2.2为什么说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2.3(1)真理是绝对的,是针对它的客观性而言;真理追求完全符合的事实,这是绝对的;(2)人的认识有限,无法确保自己的认识完全符合客观事实,因此真理是相对的;(3)对有限数量的人在有限的时空里,认识的真理有一定的相对性;但放到无限的时空里,有无限的只会凝结,又能使人类不断地接近绝对真理;(4)认识到真理的绝对性,是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认识到真理的相对性,说明我们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因为我们的认识具有局限性,马克思主义也只是相对真理,需要不断补充新的认识来完善它;2.4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1)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不能考虑人的主体需要和利益;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保证主体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2)真理原则表明人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活动中的目的性;(3)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4)真理是一元的,他服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统一:(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有价值的;启示: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3.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3.2(1)物质生产活动及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类全部的社会生活;(3)它的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低级和高级的更替;3.3运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分析深化改革的客观依据与重要意义客观依据:(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人们就要革旧从新;(2)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以免其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不允许其拥有脱离经济基础的水平;重要意义: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深化改革中,要把坚持发展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相当于保障了广大群众的物质利益;所以,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的改革,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人民群众受益;3.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2)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增长;比如:随着高铁、飞机的迅速发展,经济迅速增长;(3)科学技术促进人类精神文明建设;(4)科学技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3.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性这运用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1)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和执政理念,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和工作导向;(2)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概括了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伟大创造作用和主体地位;充分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历史使命;广大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兴旺的根本保证;3.6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在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谈谈应怎样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1)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2)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较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3)不能只保护环境,不发展经济,加快经济建设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这只能换取一时的繁荣;(4)保护环境就能增加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4.1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4.2资本关系是以劳动者和劳动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前提,即少数人拥有大量的财富和生产资料,多数人成为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这两个条件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结果,而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就是奴役、掠夺过程;(1)雇佣工人的形成过程;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暴力掠夺直接生产者,促使他们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迫使他们屈服于资本统治,成为雇佣工人;(2)资本的形成过程;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筹集更多的资本来发展资本主义工业,采取了暴力手段;例如:国债制度,对国内劳动人民进行大肆搜刮,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进行商业战争;4.3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4.4马克思说过:“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它形成商品价值;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形式上的耗费;所以劳动二重性矛盾决定商品二因素矛盾;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的,只有还原为抽象劳动才可以;然而能否还原,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生产者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就不被承认为社会劳动,他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不被承认,因此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就形成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所以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劳动二重性的矛盾;4.5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4.6资本是投入生产经营领域并能从劳动者身上榨取剩余价值的价值,其外在形式可以是资金和非货币资产;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资本家用较少的资本购买了劳动力,让劳动力提供超过资本家投入资本的价值,这样就产生了剩余价值,实际上是劳动者创造了包括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4.7运用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1825年英国发生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就发生一次经济危机;后来,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席卷了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基本矛盾即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有两种表现形式会导致危机爆发;(1)基本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的生产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2)基本矛盾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和劳动群众支付能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4.8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首先,资本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化的基础上,受资本的多少支配;其次,国家权力掌握在少数资产阶级手中,资本主义民主只是富人的政治游戏;最后,因为政治受富人干预,民主只是相对于资产阶级而言的,对于穷人来说它只是一个普通词语;。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20世纪80年代 以来,新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国际垄断阶段。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是以强大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后盾以跨国公司为主力军,以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为主要调节机构,以追求全球超额垄断利润为目标,向全球渗透和扩张的资本主义。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作为二战后新科技革命使生产力高度发达,高度社会化和资本主义高度国际化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发展,推动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地向前运动和发展。
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表现在:危机对社会运行的干扰减轻,破坏性减弱,生产下降的幅度减小,失业率有所降低,企业破产的数量减少;危机周期的长度缩短;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如过去那样明显;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违纪的影响加强。
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恢复或调整,重新走上了正常的周期发展道路。随着再生产过程中矛盾的积累,1948-1952年爆发了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这一次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在不同的国家爆发的时间有较大的差异即危机的非同期性,造成再生产周期发展进程的不一致,一直持续到50年代中期,才为1955-1957年的资本主义的世界性周期高涨所代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虽然市场机制依然在配置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调节作用,`但它已不是唯一的经济调节机制了,调节机制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就是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国家已经承担起了提供财产保护、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维护竞争秩序等重要职能。它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危机阶段,普遍存在物价上涨现象,同时“滞胀”贯穿于再生产周期的各个阶段之中。过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后,由于生产过剩, 商品滞销, 物价总是急剧下跌。战后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1948-1952年)来临时, 物价曾一度下跌,但幅度不大。可是,从50年代末、特别是6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都普遍推行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世界性通货膨胀越深越烈。从1971年起,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美元的地位雨飘摇,资本主义世界的货币金融危机日益深化,它与经济机交织并发,推波助澜,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走进“滞胀”的死胡同。

运用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运用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运用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运用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答: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当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量商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

对该论述理解如下:(1)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是周期性地重演的,危机与危机之间的间隔表现了-一定的规律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次数不等的经济危机。

在战后各国的历次危机中,有的是属于部分国家同期发生的,有的是普遍性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属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有三次,即1957- 1958年、1973- -1975 年和1980 1982 年的经济危机,因为这三次危机表现了明显的国际同期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虽然市场机制依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调节作用,但它已不是唯一-的经济调节机制了。

调节机制发生了- -些明显的变化,其主要表现是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

国家已经承担起了提供财产保护、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维护竞争秩序等重要职能。

它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2)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一般的可能性,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买卖在时间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行为。

如果有一些商品生产者在出卖了自己的商品后不接着购买他人生产的商品,就会有另一些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卖不出去。

同时,在商品买卖有更多的部分采取赊购赊销方式的情况下,如果某些债务人在债务到期时不能支付,就会使整个信用关系遭到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思考题7】收集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一、历史上的经济危机美国1901年的5月,发生了交易所危机,到了1903年,美国开始了全面的经济危机。

铁矿石开采量下降了22.5%,生铁产量下降了8.4%,钢产量下降了7.3%,失业率高达10.1%。

二,一次大战前的经济危机:1907年3月,美国爆发了交易所危机;1907至1908年,美国破产的信贷机构超过了300个,共负债3.56亿美元,还有2.74万家工商企业登记破产,共负债4.2亿美元。

此危机波及世界许多国家,德、英、法竭力向自己的殖民地倾销商品。

这样一系列危机加剧了英德、法德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危机中孕育.三,一九二九年黑色星期四: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价格突然从高峰暴跌,正式拉开了大危机的序幕。

这次大危机不仅在经济上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带来了极惨重的政治后果---法西斯主义在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还有战后第一次危机,七十年代“石油危机”,八十年代债务危机,一九八七年金融地震,1929年10月29日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等等一直到现在的经济危机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

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值的能力。

这样已经社会化的……(课本P169页)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量商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济一片混乱。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们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商品大量过剩,销售停滞;生产大幅度下降,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失业工人剧增;企业资金周转不灵,银根紧缺,利率上升,信用制度受到严重破坏,银行纷纷宣布破产等。

“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

”每当经济危机到来时,大量商品滞销,过剩商品卖不出去,甚至被人为销毁,利率上升、银根紧缩,生产停滞,企业破产倒闭,工人大量失业,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一片混乱。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危害程度最深的一次危机,它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44%,国际贸易额减少了2/3,大批的工厂、银行倒闭。

英国工业公司的利润降低了28.6%;1932年,美国钢铁、机器制造、汽车、建材和采矿的202家公司共亏损2.7亿美元。

美国破产的企业超过14万家,德国约6万家,法国5.7万家,英国达3.2万家。

随着生产的停顿和企业大量破产,失业人数急剧增长,资本主义世界的全失业人数曾高达3000万人以上,加上半失业者共计4000万-4500万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产过剩,并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

哪怕发展到今天,发达国家生产力已是高度发达,但也还没有高到绝对地超过社会所有成员全部的消费需求(需要)总和的程度。

这种过剩是一种相对的过剩,即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的过剩。

因此,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时,一方面资本家的货物堆积如山,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广大劳动群众却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因购买力下降而得不到必需的生活资料。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不是产品过多,财富过多,而是商品找不到货币,找不到购买者,生产超过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社会生产的产品同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要相比而言是过剩了,“生产力按几何级数增长,而市场最多也只是按算数级数扩大”。

当市场对生产显得过于狭窄时,危机就爆发。

凯恩斯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也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在凯恩斯看来,资本主义之所以经常出现经济危机,是由于在通常的情况下,社会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造成了失业与经济危机。

虽然凯恩斯没有强调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本质,没有说明社会成员的需要与受购买力限制的需求之间的区别,但不管是相对过剩,还是绝对过剩,都是过剩。

这是马克思和凯恩斯的共识之处。

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只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但这仅仅是基本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所表现的只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象和特征,而不是危机深层次的根源。

四、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政治经济矛盾的总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这一基本矛盾集中体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经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FIN~~~~~~~~~~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经济危机,又称“经济恐慌”。

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生产相对过剩是这种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

就生活资料来说,是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的。

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里,由于各种原因,也曾出现过社会经济的极大恐慌和混乱,但那是一种生产严重不足的危机,而不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早在简单商品生产中就已经存在了。

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以后,危机的可能性才变成了现实性。

从1825年英国发生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差不多每隔10年左右,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就发生一次经济危机,故称作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后来,还发生过几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其中,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席卷了一切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有两种表现形式直接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1929到1933的大萧条就是一次最典型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大爆发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国家里,生产一直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生产的盲目性就导致,生产的产品的多少和人民的实际购买能力不符,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没有人能买,导致了巨大的浪费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危机.在次期间,社会经济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资本主义的矛盾依然存在.资本家攫取了高额利润,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却相对贫苦,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 毫无顾及得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为眼前的利益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同时,人们醉心于股票等投机活动,股价被大幅度哄抬.着都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1929至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暴发的历史背景: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逐步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其原因应包括:国内的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的推动;国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在经济繁荣的背后,美国长期盲目投资,经济比例失调,农业不景气,失业人员增加。

日益膨胀的供应量大大超过国内外的支付能力,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到2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出现危机和萧条。

盲目扩大的生产同容量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市场发生尖锐的矛盾,导致了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

危机以美国纽约股票价格狂跌开始,很快波及全美国,并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于是1929年~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了。

1929~1933年集中爆发在美国和欧洲的“大萧条”的确灾难深重.“大萧条”是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一个特定的称呼。

即商品实际价格下跌、购买力减弱,供给大于需求,失业增加,库存扩大,生产萎缩,公众恐慌,以及商业活动的普遍低迷,那样一种持续时间长、萎缩幅度更大、地理波及面更广、出现频率更高的经济状况。

“大萧条”不仅给美国的经济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以至于到了1939年美国的生产才全部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也给美国的人口、家庭、教育、道德、信念、生活水平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结婚率和出生率大幅度降低,这期间出生的孩子成为著名的“萧条的一代”。

以上内容摘自百度知道。

个人看法:虽然很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很强,但是生产资料的分配却是很不均衡,导致了即使社会生产了很多商品,还是有很多人没有购买商品的能力,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这个最终的环节遇到了阻碍,导致整个产业链条无法进行下去,老板没有利润,就更别提给工人发工资了,工人没有工资,生活水平必然上不去,生活水平上不去,消费的也就很少,消费的少了,老板也就很难有积极性进行扩大再生产......如此的恶性循环必将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从而因为社会的动荡、不安和骚乱,甚至引发道德败坏和战争危机。

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马克思早在一个半世纪之前就一做了深刻的分析,得出了明确的结论;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政治经济矛盾的总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这一基本矛盾集中体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经经济危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国际垄断阶段。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是以强大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后盾以跨国公司为主力军,以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为主要调节机构,以追求全球超额垄断利润为目标,向全球渗透和扩张的资本主义。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作为二战后新科技革命使生产力高度发达,高度社会化和资本主义高度国际化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发展,推动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地向前运动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