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魏晋南北朝科技与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这一课,主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

教材从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展示了这一时期我国科技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科技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历史知识较为复杂,涉及到的科技和文化成果较多,学生可能难以全面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清历史脉络,把握重点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掌握这一时期的主要科技成就和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科技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文物等图片,引发学生对这一时期科技与文化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教材中的重点问题,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成果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

5.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补充讲解,突出教学重点。

6.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魏晋南北朝科技文化成果,进行深入分析,如指南针、火药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云冈石窟 和 河南洛阳 龙门石窟

书法
猜一猜:
楷书
草书
行书
吾 将 上 下 而 求 索
书圣王羲之---《 兰亭集序》
“天下第一行书”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绘画
(二)
由于佛教盛行,宗 教画占了主要地位。山 水画开始形成。 东晋的顾恺之是当 时最著名的画家。
代表作: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东晋 顾恺之 北朝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1.小明同学的理想是长大后象袁隆平、 李振声一样,成为一名农业专家。下列 人物中能给他最大启发的是( ) A.祖冲之 B.贾思勰 C.郦道元 D.王羲之 2.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推算 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数学家是( ) A.祖冲之 B.郦道元 C.张衡 D.贾思勰
难点:
祖冲之和圆周率
自学指导一:阅读课本P90--92页第二段,完成下列填空,用圈 圈上 一、农学
1.人物:贾思勰 生活在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 著名的农学家。 2.贡献:他撰写成《齐民要术 》。 3.意义:是我国现存 最早的 一部完整的农书 。 二、科学 祖冲之 是南北朝杰出的科学家,在数学、 1.人物: 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贡献。 2.贡献:他把 圆周率 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 第 七 位;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 大明历 》;在机械制造方面制造出 指南车 、 水碓磨 、 千里船 等。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北朝】 (1)内容: ①总结农业生产经验
②改进农业生产技术 ③强调遵循自然规律
(2)意义
中国现存最早的 一部完整的农书。
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 青蛙呱呱叫,正好种早稻。 谷雨前十天,种棉最当先。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今冬麦盖三床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优质教学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优质教学课件

典例剖析
栏目索引
例 (2018山东青岛中考)(节选)改革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是社会进步
的助推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吴起在楚,商鞅在秦,亦严行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以前是
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农民军队之配练与井田制之废弃,为
新军国图谋富强之两要端,而即以促进宗法封建贵族之崩溃。
栏目索引
初中历史(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栏目索引
本课内容概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文化多元的时期,这一时期的 科技与文化成就斐然。在科技领域,出现了刘徽、祖冲之、贾思勰等著 名科学家;在文化艺术领域,出现了书法家锺繇、胡昭、“书圣”王羲 之和魏碑,画家顾恺之,石窟艺术,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 宝贵财富。
栏目索引
知识点一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2015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
() A.天文学著作 C.数学著作
B.医学著作 D.农学著作
答案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
的农学著作。
栏目索引
2.(2018北京西城期末)《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 书。其作者是 ( ) A.刘徽 B.贾思勰 C.顾恺之 D.锺繇 答案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 家,著有农业科技著作《齐民要术》,故选B。
知识点二 科学家祖冲之 2.祖冲之的贡献
栏目索引
栏目索引
例2 (2019辽宁铁岭昌图期末)我国在1986年发行了祖冲之纪念银币。 祖冲之在数学上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 ) A.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 B.求得圆周率为3.141 6 C.创制出《大明历》 D.制造出指南车、千里船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我国伟大的科学家祖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求出 了圆周率在3.141 592 6和3.141 592 7之间,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 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的人,领先世界近千年。 答案 A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主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科技,包括农学、医学、数学等方面的进步;第二部分为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已有知识,理解并掌握本课内容。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科技与文化成就的兴趣较高,有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科技与文化成就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农学、医学、数学等方面的进步及其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素材: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4.学具:笔记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分别从农学、医学、数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进行阐述。

3.操练(10分钟)针对农学、医学、数学等方面的进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课件】(3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课件】(33页)
3 结合材料,分析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课堂导入
壹 科技之花 ——农学、数学成就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 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 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 别的影响。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2、著作:《齐民要术》内容:
(1)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 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2)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3)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 思想。
《史记》曰:“齐民无盖藏。”如淳注曰:“齐, 无贵贱,故谓之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要 术”指谋生方法。总的指通过生产劳动的谋生之 术。顾名思义,就是“人民大众谋生的主要方法”
A 贾思勰 B 张仲景 C 郦道元 D 祖冲之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CONTENTS
评价目标: 2022新评价目标: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
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1 说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学的科技成就;
2 简述魏晋时期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方面的成就;
)。
A 贾思勰
B 郦道元 C 张衡 D 祖冲之
5“农圣”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A 又 记 录 了 鲜 卑 族 的 畜 牧 经 验 。 这 反 映 了 (
)。
A 北方民族融合的发展
B 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
C 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
D潍坊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
C 6 . 右 图 是 我 国 古 代 一 部 综 合 性 的 地 理 学 专 著 的 书 影 。 它 的 作 者 是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是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的第20课。

本课主要内容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科技成就与文化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状况,认识这一时期科技与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展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状况,认识这一时期科技与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弘扬中华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状况。

2.教学难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发展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对本课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科技知识。

2.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状况,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加深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十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归纳总结、教材习题解答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十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归纳总结、教材习题解答

第二十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交融,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容。

(2)方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3)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吸收异域文化的成果,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改革、创新,这成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前提。

【教材问题解答】想一想:为什么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教材P97 “材料研读”)在农业生中,人们必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只有根据天时和土壤条件进行生产,才能获得好收成。

1、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

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

想一想:北方的农林品种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方?这反映出了什么?(教材P102“课后活动”)东晋时期北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以及农作物品种。

这反映出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2、中国在1986年发行了祖冲之纪念银币,请你试着为这枚纪念币中的人物写一个简要的介绍。

(教材P102“课后活动”)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均有重要成就。

他与其子合著《缀术》,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他最突出的成就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他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总结了农、林、 牧、副、渔等方面的 生产技术,内容十分 丰富;
强调农业生产要 遵循自然规律,种植 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 ,不误农时;
要改进生产技术 和工具,还提出了多 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 宝贵思想。
《齐民要术》
“齐民”指一般群众, 一般老百姓; “齐民要术”含义为一 般群众(老百姓)生产 生活的重要方法,其中 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
祖冲之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 天文科测算结果只差50秒。制定出当时 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指南车
水碓 (duì)磨
千里船
圆转不穷, 而司方如一
粮食加工工具 以水为动力 主要用于
谷类去皮 磨面
日行千余里
后世对祖冲之的肯定和纪念
1967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 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 1964年,紫金山天文台将1964年发现的,国际永久 编号为1888的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
书法 __东__汉__以后,书法成为艺术。 __钟__繇__和_胡__昭___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
钟胡 氏氏 小豪 巧放
钟繇(yáo) 锺繇
胡昭
钟繇(151年- 230年),字元 常。今河南许昌 人。三国时期曹 魏著名书法家、 政治家。推动了 楷书的发展,被 后世尊为“楷书 鼻祖”。
“钟繇书法,高古纯 朴,超妙入神。”
南朝 祖冲之 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曹魏 钟繇
楷书《宣示表》
东晋 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北朝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1961年被国务院 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2001 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 遗产名录。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课件(共34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课件(共34张PPT)

破坏,仍然保持了相当可观的面貌。
龙门石窟
讲授新课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课堂小结 魏晋南北朝文化成就
书法、绘画、雕塑 1 、 _ _ _ _东_ _ _汉_ _ _末, 书年法 逐 渐 成 为 一 种 艺 术 。
。 王羲之
2、__________被后人称为“书圣”,他的代表作是《________》
兰亭集序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
(2)这些石窟都是在什么时候开凿的?开凿 的原因是什么?
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了宣扬佛教。
(3)现在这些石窟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已 面临着威胁,如果你是一位文物保护者,你该 怎么做?
组织志愿者,宣传保护文物古迹的重要性;亲自到 现场协助工作人员做好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等等。
二、科学家祖冲之【南朝】
祖冲之(420-500年)字文远,今河北人,南朝杰出的科学 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
刘徽的“__割__圆___术___”,在世
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
七 数点后的第_____位数字,领
3.先1世41界59近26千<年π。< 3.1415927
龙门石窟
位于今河 南洛阳市南 的龙门山。 北朝
是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开始动工开凿,历经
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诸朝,雕凿不绝。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
碑刻题记2800余块。
zxxk
共有近11万尊大小佛像,虽经一千多年的风化和上世纪30年代外国掠夺者的盗窃
讲授新课
三 书法、绘画与雕塑
(一)、书法
想一想:我国古代字体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七年级历史上册《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9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9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9篇七年级历史上册《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1)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第二部分是北京人的发现,第三部分是北京人的特征。

第一部分内容与第二、三部分内容是包含关系,因为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了北京人;第二、三部分是递进关系,先介绍北京人是怎样被发现的,再根据出土的北京人遗址化石推测北京人的特征,最后总结发现北京人的意义。

通过考古发掘,我国目前已发现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

事实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其中,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元谋人,与现代人最为相近的是山顶洞人,最著名的早期人类遗址是北京人遗址。

北京人遗址内容丰富,大量的遗骨、石器和用火遗迹,证明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刚刚进入初中的新生,他们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但对历史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对历史知识、历史概念缺乏系统的了解和深刻的理解。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做好多方面的引导,多采用形象直观的材料、深入浅出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1.识记元谋人和北京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把握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元谋人和北京人所用工具的基本特征以及他们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方式,了解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理解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大意义。

2.识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等,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比大猩猩、北京人和现代人头骨的变化,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比较、分析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的生活,培养独立思考和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共3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共39张PPT)

他山之石:
有人将古代中国100项居世界第一的发明与发 现作了统计和归类,发现这100项成就属于商 周时期的有3件,春秋战国时期的19件,秦汉 时期的32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20件,隋唐 五代时期的14件, 宋元时期的11件,明清时 期的则只有一件。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 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 依山开凿。存有主要洞窟45个,石 雕造像51000余躯,与敦煌莫高窟、 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 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 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 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 遗产名录。
书法、绘画与雕塑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四单元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 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龙门山与香山 上。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 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 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 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 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 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 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 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 界文化遗产。 雕 塑
科学家祖冲之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四单元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
数学方面成就
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 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 领先世界近千年。
祖冲之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位将圆周率值计算到小数第 7位的 科学家,创造了中国纪协世界之最。这一纪录直到1596年由荷兰数学家 卢道夫打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课件(共22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课件(共22张PPT)

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南北方民歌的风格迥 异;南方民歌缠绵婉转,多描写爱情;北方 民歌慷慨激昂,又有战歌,牧歌)。
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特色。 思想领域的异常活跃。 科技成果突出(科学、农学)。
随堂练习
1.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
B 的科学家是(

A.顾恺之
B.祖冲之
C.贾思勰
D.王羲之
2.《齐民要术》是一部( A.地理学专著 C.数学专著
B)
B.农学著作
D.医学著作
B 3.书法成为一种艺术开始于(

A.西汉末年
B.东汉末年
C.三国时期
D.南北朝时期
A 4.“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形容的是 (

A.王羲之的书法
B.顾恺之的绘画
C.云冈石窟的浮雕
D.龙门石窟的浮雕
11 、心态平和了,烦恼全都绕着走! 11 、积极者相信只有推动自己才能推动世界,只要推动自己就能推动世界。。 9 、知识是无限的,要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中去。 1 、态度决定一切,实力捍卫尊严!人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 11 、自立亦自强,点燃热情的心灯,用诚恳的工作态度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20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就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17 、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14 、无论什么时候,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绝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灰心丧气。 4 、驰骋于自己的天下,奔腾在碧绿的山间,成功在于不断地超越。 8 、一旦立下目标,不达目标绝不罢手,方可成功。 10 、时间是个常数,但也是个变数。勤奋的人无穷多,懒惰的人无穷少。 2 、流星之所以美丽在于燃烧的过程,人生之所以美丽在于奋斗的过程。 10 、创富靠坚韧不拔的精神,坚持为群众增收致富贡献一份力量。 3 、坚持,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有努力的另一个名字。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课件

B.刘徽
(D)
C.顾恺之
D.祖冲之
5.中国在1986年发行了祖冲之纪念银币(如下图)。祖冲之在数学、天
文历法和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下列属于他在天文历法方面
的成就是
(C )
A. 计算圆周率
B.制造千里船
C.创制《大明历》
D.设计指南车
★知识点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6.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对它的解 释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此字体的创立者是 ( B ) A.胡昭 B.锺繇 C.王羲之 D.顾恺之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收获了 … … 我体会到了 … … 我还想学习 … …
归纳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什么困惑?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都非常棒。在以后 的学习中,请相信你们是存在着巨大的潜力的,发 挥想象力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吧。
谢谢聆听 !
材料二 两晋南北朝时期,著述之风日盛,著作的范围和数量远远超 过前期。与此同时,在科学技术领域也有许多专著问世。在书法、绘 画艺术上,出现了很多书画大家。他们之所以能在书法、绘画艺术的 天地里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纸的大量生产和普遍应用。佛教在 两汉之间(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到四五世纪时,由于纸张充足,译经 事业盛况空前。为了对抗佛教,道教教徒便发奋著书。
简介:南北朝时期杰出的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

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南 北祖
(1)突出贡献:运用刘徽的方法,把___圆__周__率___精确到小
朝冲
的 之成



数点以后的第__七____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2)其他: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__大__明__历____》;设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课件(共25张)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课件(共25张)

未之奇。及长,辩赡,以
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
今之冠,作《兰亭集序》,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
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
伯敦、导所器重。……性好
鹅,山阴(shān yīn)有一道
士,养好鹅,之往观焉,
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
云:“为写《道德经》,
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
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 第十六页,共26页。
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文,我们可以 学习贾思勰的哪些(nǎxiē)精神?
第六页,共26页。
01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评价
19世纪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先生(xiān sheng)称《齐民要术》为“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齐民要术》也有一个缺点,就是贾思勰“自序”所说(suǒ shuō):“花草之流……盖 不足存”,因而在书中没有一句关于花色花香的记述。
第五页,共26页。
如今我搜集经传书籍,援引民间歌谣; 向有经验的老成之士询问求教,并通过 实践(shíjiàn)验证;从耕种田地之术到 酿造、腌制之法,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生 产的技术经验。帮助谋生的经验技术, 无不都写在书里。
贾思勰(xié)
后魏高阳太守,齐郡益都人,撰 《齐民要术》,采据经传,爰及歌谣, 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 醯醢,资生(zī shēnɡ)之业,靡不毕书。 举凡五谷、瓜果、蔬菜、树木之栽培, 牲畜、家禽、鱼类之饲养,酒、酱、醋、 豉脯、羹、臛(肉羹)、葅(泡菜)、饼、 饭、饴、糖之制作,及煮胶、造笔墨之 法,皆有论述。 ——《魏书.贾思勰传》
《齐民要术(qí mín yào shù)》
“齐民”指一般群众,一般老百姓; “齐民要术”含义为一般群众(老百姓)生产生 活(shēnghuó)的重要方法,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 农业。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材,主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2. 科学技术的进步,如农学、医学、数学等方面的成就;3. 文化艺术的繁荣,包括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的进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展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的风貌,让学生感受那个时代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科技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了解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好奇心强,喜欢探究新事物,对于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图片感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掌握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和文化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的特点,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的辉煌,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科技成就和文化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艺术的繁荣背后的原因,以及对于那个时代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故事等,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的特点。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和文化艺术作品,进行深入剖析。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贾思勰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 了较为完整的农业科学体系。 对开荒、耕种到生产后的加工、 酿造和利用等一系列过程详细 记述,同时还论述了种植学、 林学以及各种养殖学。
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酰、醢, 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凡九十二篇,束为十卷。
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中国书法已于2009年列入人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由于佛教盛行, 宗教画占了主要地位。
为了广泛吸引群众,大力宣传佛经佛法, 必须把抽象、深奥的佛教经典史迹用通俗 的简洁的、形象的形式灌输给群众,感召 他们,使之笃信朝拜。于是在洞窟内绘制 了大量的佛教故事画,让群众在看的过程 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故事画内容丰 富,情节动人,生活气息浓郁,具有诱人 的魅力。主要可分为佛传故事、本生故事 画、因缘故事画、佛教历史故事画等。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王羲
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天下第一行书” 之等“少长群贤”共41人在会稽山集会, 《兰亭集序》,达到了收放自如、 是时得诗三十七首,后辑为《兰亭诗》。
浑然天成的境界。
《兰亭集序》为王羲之写的序言。
苏 轼 《 黄 州 寒 食 帖
『 天 下 第 三 行 书 』

『 颜天 真下 卿第 《二 祭行 侄书 文』 稿 》
二、圆周率的研究
祖冲之擅长机械制造,他设计制造出了 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初,宋武平关中,得姚兴指南车,有外形 而无机杼,铜 机,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马钧以来未之 有也。 ……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 行百馀里。于乐游苑造水碓磨,武帝亲自临 视。又特善算。永元二年卒,年七十二。着 易老庄义,释论语、孝经,注九章,造缀述 数十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

A.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B.要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
C.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
D.强调兴修水利的重要性
《 宣
胡昭
胡肥锺瘦(曹魏)
示 西晋 设置书博士,规定用
表 》
锺、胡书法作为标准字体。
王羲之(书圣)
【东晋时期】“书圣” 王羲之。当时人 称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 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代表作 是《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 书”。
绘画
1、种类: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 2、代表人物:顾恺之 3、所属朝代:东晋 4、擅长种类:人物画 5、代表作品:《 《女 洛史神赋箴图图》》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雕塑
南北朝时期的佛像,继承了秦 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 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 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中外 文化 交融
三、书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绘画与雕塑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依山开凿。存有主要洞窟45个,石雕造像 51000余躯,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 库。
指南车
水碓磨
千里船
圆转不穷, 而司方如一
粮食加工工具 以水为动力 主要用于
谷类去皮 磨面
日行百余里
祖冲之山 祖冲之星
1967年,国 际天文学联合会把 月球上的一个环形 山命名为“祖冲之 山”;紫金山天文 台将该台发现的一 颗小行星,命名为 “祖冲之星”。
(一)书法
书法、绘画与雕塑
◎居延汉简 ◎马王堆汉墓帛书
材料研读: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思考:材料体现了贾思勰的哪一观点?
——《齐民要术·种谷》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题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由于佛 教盛行,宗教画占了主要地位。同时,由于 山水诗的增多,山水画开始形成。
背景
代表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特点 这些石窟中的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
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 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民渴求精神上的 解脱,因而佛教盛行起来。统治者也希望通过佛教加强对 人民的控制。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各地修建了大量的 佛寺和石窟寺,由此,石窟艺术盛行起来。
196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 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 “祖冲之环形山”。
1964年紫金山天文台将当 年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888 的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
初,宋武平关中,得姚兴指南车,有外形而无机 巧,每行,使人于内转之。升明中,太祖辅政,使冲 之追修古法。冲之改造铜机,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 马钩以来未有也……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 行百余里。
汉代
造纸术的发明
曹魏
锺繇和胡昭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 长,都擅长行、草、隶书,并形 成自己的风格
东晋
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 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东汉以后
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 人们欣赏的艺术了
西晋
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 习书法,规定用锺、胡 书法作为标准书体
北魏
书法艺术受到重视,流传 下来的碑刻书体,苍劲厚 重,粗犷雄浑
这些谚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农业生产 经验的总结,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敬畏自 然、艰苦奋斗、勤劳朴实的优良传统,是宝贵的精神 财富。我国出现了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农学著作《齐民 要术》,系统地整理了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经验,为后 世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4.20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2(2024版新教材)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4.20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2(2024版新教材)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 农学、数学、历法、书法、绘画、石窟
• 时代: 北朝
贾 • 职业: 农学家 思 • 代表作:《齐民要术》 勰
我国现存最早的
一部完整的农书
卷一:耕田、收种、种谷各1篇。 卷二:谷类、豆、麦、麻、稻、瓜、瓠、芋等13篇。 卷三:种蔬菜、蔓菁等12篇。 卷四:园篱、栽树(园艺)各1篇,枣、桃、李等果树栽培12篇; 卷五:栽桑养蚕1篇,榆、白杨、竹以及染料作物10篇、伐木1篇。 卷六:畜、禽及养鱼6篇。 卷七:货殖、涂瓮各1篇(酿造)、酿酒4篇。 卷八、九:酿造酱、醋,乳酪、储存22篇,煮胶、制墨各1篇。 卷十:非中国(指北魏以外)物产者1篇,记热带、
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
• 影响:这部农业科学著作,突显了中国古 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齐民要术》的内涵:“齐民”指平民百姓; “要术”指谋生方法、治理民生的方法。
• 时代: 南北朝时期
祖 • 职业:科学家、数学家 冲 • 代表作:《缀术》 之
把圆周率精确到
①前提:对秦汉时期科
技文化的继承、改革和


创新。
②经济基础:北方出 现民族大融合以及江 南地区的开发,社会 经济迅速发展。
亚热带植物100余种,野生可食植物60余种。
• 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 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齐民要术》为"中国 古代百科全书"。
《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句话:“湿耕泽锄, 不如归去。”意思是在太潮湿的地方耕作, 肯定会劳而无功。
根据材料,谈谈农业生产要注意哪些因素?
河南洛阳 龙门石窟
当时统治者为什么要开凿石窟、雕造佛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