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四合院中的文化内涵

传统四合院中的文化内涵
传统四合院中的文化内涵

传统四合院中的文化内涵

——以安阳马氏庄园为个例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渗透于我国人生活的点滴之中。而四合院建筑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之一。本文以中原典型四合院马氏庄园为例,从四合院选址、朝向、“四合”、中轴、房屋分配、单体建筑等角度出发探寻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引发国人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关注,对古代建筑遗产的保护与重视,同时也为安阳的旅游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马氏庄园;四合院;传统文化内涵

四合院为我国传统民居,遍及全国各地,为我国所有建筑类型之根源,宫殿、衙署、寺观、宗祠、住宅无不如此。这种四面建房,中间庭院的建筑格局的四合院负载着浓厚的我国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一脉相承,从未中断。目前对四合院研究的大量成果当中,专著主要有四部:邓云乡的《北京四合院》[1],王其明的《北京四合院》[2],白鹤群的《老北京的居住》[3]和姜波的《四合院》[4],这些专著宏观上或从建筑角度,或着眼于其民俗和历史价值研究,都独具特色。

本文以位于河南安阳西郊的马氏庄园为个例,从四合院选址、朝向、“四合”、中轴、房屋分配、单体建筑等角度出发,全面分析传统四合院蕴含的文化内涵。马氏庄园为中原北方地区传统四合院民居的典范,为清末头品顶戴两广巡抚马丕瑶的故居,其坐落于安阳西蒋村。庄园建于清光绪至民国初年,前后营建近50年之久。整个庄园设计合理,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左右对称,前低后高,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壮观,被誉为中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大型封建官僚府第。主要建筑现存基本完整。建筑群主要由北、中、南三区组成,共分六路。三区的建筑形式主要有厅、堂、楼、廊、房、门等,共计308间。现有建筑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周围附属建筑还有马氏义庄、庢庄、文昌阁、马厩、仓库、柴草库、马氏祠堂以及北、中、南三座花园等,总占地面积在70000平方米以上,总建筑面积达100000多平方米。三区中北区东路为马氏家庙,中区三路为住宅区,住宅三路的建筑形式及格局大同小异。均南开正门,由四个四合院组成,前庭后堂,左右对称,由南向北,逐级抬高。在建筑规格上,中路为高,东路次之,西路又次之。马氏兄弟分家,东路归长子马吉森所有,西路归四子马吉枢所有。南区与中区隔街相望,原设计为三路,其中东路建成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而中、西二路仅将大门及临街房建成,后因时局变化,尚未建成。南区东路座南向北,亦为九门相照,前后四个四合院,分给了老三马吉梅。

一、选址文化

古代我国人在长期的生活体验中得出了一个理想的居住模式,其是一个以抵挡偏北风为主要目的的东、北、西三面为群山环绕,南面临水,地形稍微敞开的“功能性”环境模式。“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公认的四灵兽。龙的威严、虎的凶猛、龟的稳重、雀的飞升,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顶礼膜拜的意象。风水理论也引入四灵兽,组成一个“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5]的生动构图。它以玄武为靠山,象征稳如泰山:左有青龙盘绕,右有白虎踞蹲,认为龙虎之地必是贵地;前方则朱雀翔舞,有飞升、充满生气之意。应该说风水是一个有着科学潜质的良好的景观评价系统,它所青睐的是山围水绕、生机盎然的生态环境,有着开阔幽美的视界。风水用一种具有神秘玄奥色彩的理论和模糊感

性的直觉来认识环境与人的关系,把天体运行、宅地方位与人事相对应,认为地理环境、山川形势与人的吉凶祸福乃至子孙的命运前程有关。山环水绕、藏风聚气是天地保佑的象征。生于斯,长于斯,便能安居乐业,族旺代昌。马氏庄园就是一个典型,马氏一个官宦人家,在构建居所时绝对的遵循这一风水理论,其选址充分考虑到周围的自然地理地貌。其地北倚寿安山,南临珍珠河,西近巍巍太行,东连华北平原,辉映于行山洹水间,尤具胜观。集中体现传统聚落基址“避风、向阳、近水”的优选原则,以次籍求自己家族能够世代昌盛兴旺。

二、朝向文化

马氏庄园北区,马丕瑶次子马吉樟的院落,前后两个四合院,约占庄园三分之二的中区四路,其中东一路为马氏家庙,前后两个四合院,西三路为住宅区,每路前后又均建四个四合院,都如传统四合院一样,坐北朝南。

从文化背景来讲,这与《周易》思想密切相关。《周易·说卦》云:“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所谓“向明而治”,就是“向阳而治”。由此形成了我国古代所特有的“面南文化”,就连地图上的方位也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因为它是以面南而立,用俯视地理的方法绘制而成的。

其实,这与我国所处的特定地理环境有关。我国处在北半球中、低纬度,阳光大多数从南面照射过来,这就决定了人们采光的朝向,进而形成“面南”意识。而风水中的“面南而居”理论,就是这种受地理环境影响所形成的文化模式。

此外,由于我国境内大部分地区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从一个侧面,影响了“坐北朝南”模式的形成,马氏庄园也自然而地以坐北朝南作为它的最佳方位选择。

所以,我国民居四合院基本以南向为主。历代堪舆家对建筑方位都非常重视,魏朝术士管略的《管氏地理指蒙》说:“卜兆乘黄钟之始,营室正阴阳之方于以分轻重之权……生者南向,死者北向。”又说“卜兆营室二事,一论山,一论向,为堪舆家第一关键。”他们认为建筑的方向应与宇宙阴阳之气相协和。但是,如果宅基地不是坐北朝南,如北部四合院马吉梅故居坐南朝北,那就要采用“八卦七政大游年”的方法来选择门的位置和调整各房的吉凶了。

三、四合文化

马氏庄园作为传统四合院,它的每一个院落都是由四座房屋围合而成,中轴线上分布的为主房,两侧是厢房,中间为空地,这种布局深刻反映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理念。

首先,简单地说,这是基于古老的“天圆地方”的学说。《周易·说卦传》:“乾为天,为圆,为君为父。”“坤为地,为母,为方。”“圆”象征天上之万象变化不定;“方”象征地上万物各有定形。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方面,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就是“天圆地方”说。这是与当时人们的肉眼所能观看到的范围和水平相联系的,不仅在建筑方面,而且在政治、伦理、日常生活等很多方面“方圆意识”都在发挥着作用。这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密布可分。儒家的处世哲学是“外圆内方”,对自己三省修身,追求完美,对外则以和为贵,不锋芒毕露,不与人为敌,而圆润处事,强调“和而不同”。儒家在政治上,讲究“体圆法方,其国必昌”。在礼制方面,表现在两种最重要的礼仪玉器上。如《周礼·大宗伯》言:“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其次,《老子》中说“致虚极,守静笃”。《庄子·庚桑楚》中也说:“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可见道家以“虚静”为本,主张虚为本,实为末:静为本,动为末。马氏庄园其四面建房,中间形成空空院子,这种空间形态正体现了道家“致虚极”的思想。老庄哲学中“有无相生”和“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思想亦呈现出来,“空间尽管是主角,却需要借助实体的构筑方式才得以生成和体现,有形的限定与无形的虚空在此交汇”。【6】同时这种外实内虚的院落空间符合“风水”原理,风水学说主张“生气乃第一义”,故有“气”为我国文化之精要,而马氏庄园这种空间符合藏风聚气、

通天接地、气口循环等的思想理念。

马氏庄园每路建筑都由四进院落串联,每进由四个房屋围合,以中轴对称,一望无际、方方正正的四合院是青一色的灰色瓦顶,在每一片灰瓦下皆安居一个个相似的家。这种院庭式分离型的标准形态布局很适应宗法制度下家族聚居的家庭形态需要,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宗

法观念和家族制度在居住方面的产物,反过来又强化了这种观念。在强烈的宗法观念下,四合院表现出只重共性的整体意识。传统宗法制度下,家族是第一位的,个人的利益要求永远以家族利益为转移,重整体、轻个人的价值观由此积淀,强调共性而抑制甚至扼杀个性的文化,也深刻反映在四合院中。同时还表现了封闭含蓄意识,“四合院以为取意合围,所以,其封闭性和不对外人亲近就固定为它的天性”。【7】儒家的封闭内向性,使其一旦失意,则退居自己的小天地,关起大门,仍是一个独立的小社会,可谓“闭门一统”,与世隔绝,闲看花开花落。第三“述而不作”遵循旧制的意识,儒家的宗法礼制思想是要求行事要严格尊从祖规,故“天不变,道亦不变”,“祖宗之法不可变”。“恪守祖制”的准则对传统建筑影响甚大。封闭的宗法制度下家族、家庭是单系的,用“遵古制”来维护父家长之权威,所以重继承轻创新,祖先是源是本,源与本是不可轻易改变的,因此只可继承不可轻易变更。传统形成的“先王之制”,只能“率由旧章”、“述而不作”。作文章人必称三代周孔,而建筑也日益程式化不得突破旧制。

四、中轴文化

讲究中轴对称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重要的主体建筑居中,其中心之所在就是中轴线之所在,两侧对称安排建筑群的其它副题建筑,通过两侧诸多建筑的平面布局的左右对称,使最重要建筑设置的中心,总是在一条纵向的直线之上,整个建筑群体或单体建筑的中轴线强烈地突现出来。此外,在传统的合院民居中,亦严格的按正房、厅、垂花中轴线上的基本美学设计思想,甚至建筑的一“室”,其平面亦呈现出中轴线特征。

马氏庄园的中心是住宅区中区的中路,其是马氏庄园的开辟者,马家的长者马丕瑶的居所,其所居的北房是全院中最高、面积最大的房屋,更以基台柱石增加其高度,以便重心突出,主次分明,借以体现人伦和辈分。而其他院落围绕起分布,每一路四合建筑院落都沿着中轴线布置,除马氏家庙外,其余每条中轴线上各开九道门,俗称“九门相照”,这一建筑文化特色也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探讨古人对“中”的认识,“中”字的形成,据说源自古代测天仪的象形,甲骨文写作或实物当作垂直长杆形,饰以飘带以观风向,架以方框以观日影(中)。垂直长杆加一方框以成为“中”,求测日影的准确.由此可见,“中”字在产生时,便是一个与天地方位攸关的字。

在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被限制在极有限的空间范围内,于是古代我国人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从混沌的空间中分隔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地域。这便形成了最初所“人化”了的“中”的空间。从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可以看出,那时的建筑群已经采取了一种“向心”的形式,居住区中心为氏族成员公共活动的大房子,周围单个房屋组成不规则圆形,各个小屋的门都朝向这座中心建筑。【8】由于对茫茫的宇宙基本上是无知的,怀着对“自己”领域的崇拜、热爱与依赖,使他们相信自己处在古代世界的“中心”。由此,便对“中”的位置产生了强烈的崇拜之情。

于是便有了中原与四夷之分。相传中原(即今河南一带)人的祖先是黄帝,在炎、黄的部族战争中,炎帝败而黄帝胜,炎帝败退四散,于是黄帝据胜之地就被尊崇为天下之“中”,历史上称中州、中土、中原、我国。《逸周书》:“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土中”即天下土地之中央。又《后汉书·西域传》:“其国则殷乎中土”,《韩非子·物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以及《汉书·司马相如传》:“世有大人兮,在乎中州”此类记载多不胜数,这种尚“中”意识,正是华夏族自我中心意识的表露。而炎族之后裔:则被蔑为所谓“东夷”、“北狄”、“西戎”与“南

蛮”之类,通称为“四夷”。这种说法当然源自“中原”,但却充分说明我国古代对“中”的空间位置的尊崇。

这种尊“中”的观念还表现在观察天象中,古人认为黄道、赤道附近有二十八座星,并按东、南、西、北分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合称为“四象”,而北极星及周围各星合为一区,居于中心位置,为天地之所在,是“帝居”。而“择中立宫”的思想也就包含了“象天立宫”的意念,即:皇帝既为天子,则亦应如“天帝”择中而居。认为择天下之“地中”建王“国”,是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最有利的位置,且便于四方贡赋,更有利于控制四方。在观念上,“中央”这个方位最尊,被看成是一种最高统治权威的象征。这种“择中论”的规划思想正是“我国”观在古代建筑美学思想上的反映。

古人观测天文而形成的“中”的意识,在孔子原始儒学,思孟儒学中被发挥为“中庸”,“中和”思想。由于千百年来,儒学思想一直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占主导地位,成为一切社会行为的规范与准则,因而,也就成为一切建筑活动的指导思想。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9]故无论“天文”、“地理”、“人道”,都不能离“中”而“立”。“天”、“地”、“人”此三者只有“合”于“中”,才能真正做到“天人和一”。这样,“中”的概念已不仅是一个地理方位的词,而发展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一种凝固的民族意识、历史意识与空间意识。可以说,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几乎无处不渗透着这种中和的美学思想,就连清故宫三大殿的取名也没放过:太和、中和、保和。

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形成一股宏大的思想文化宏流,它通过一系列的礼制、规范来限定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标准,以维护阶级社会的秩序。《乐记·乐论篇》说:“中正无邪,礼之质也”,礼制规定“中正”之位为至尊也,以“中正”来显示尊卑的差别、等级的秩序。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为强调“尊者居中”、等级严格的儒家之礼,其平面便常作对称均齐布置,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宫殿、官署、庙宇、乃至于住宅,通常均取左右均齐之绝对整齐对称之布局。庭院四周绕以建筑,庭院数目无定。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轴线之成立。”【10】在普通民宅中,这种秩序亦严格明确,如合院民居的依中轴对称的布局,表达出“北屋为尊,两厢为次,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尊卑序列。由此可见,没有“中”就难以体现礼制秩序。因此,我国古代建筑的“中”如此明确,是亦受到礼制思想的影响的。

马家饱受儒家思想浸染,世代重视读书,家教严格,其一举一动皆以此衡量,为人处事,可以“和而不同”,也更注重外在表现形式的居所的规范性,严格按照规矩筑造,决不逾礼。

五、单体建筑分配文化

四合院一般按南北轴线布置房屋和庭院,住宅大门多设在东南角。入大门迎面为影壁,主要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入门折西为前院,前院外人可到,内院非请勿入。前院很浅,以倒坐为主,它的后檐墙临街,通常做客房、书斋和男仆住所。在前院与后院之间有装饰华丽的垂花门,沟通内外院,俗称二门,即所谓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其以内为正房、厢房、耳房以及后置房等则属于内宅,是供自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内宅是不允许外人进入的。马氏庄园基本依此建筑,进入住宅区,中路大门悬挂着匾额“进士第”和“太史第”匾。大门过后,还有一个二门,但是一般不开,只有婚丧大事才使用。匾额“整齐严肃”,楹联“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人生最难得这弟兄”,都是马丕瑶所撰。中间屏门上镌刻了马氏家训——易经第三十七卦《家人卦》。由此入内,共有四进院落,对来客而言,每道门都意味着它与内宅分隔的一道屏障;每进道门,就象征着客人与此家庭的亲密程度又加深了一层。在品第森严的封建社会,宅院门户等级的高低直接标志着房主人的品级地位。

在传统的宗法社会里,父之居称正房,一般安排在整个建筑的纵轴线上,居中在上,以显示其在家庭中的至尊。在正房的两边,对称纵向排列东西两房,归子辈居住,称为“厢”。汉代

刘熙《释名·释宫室》称:“房,旁也,室之两旁也。”很显然,房对正房而言,自然是归于从属地位,这与其居住者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吻合的。在强调“别上下”父子有别的同时,四合院民居亦强调两厢间的绝对对称与统一,以显示父对子的公平与兄弟间的平等。我国建筑的对称布局是非常有特色的。“建筑是空间化的社会生活、客体化的人生,我国传统的分家规矩,在四合院中就这样被充分展现出来”。【11】我国的家族文化其实是一种分合的文化。

传统民居上述的布局是以礼制为前提的。礼制以秩序化的集体为本,要求每一个人都严格遵守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礼制的界线是不可僭越的。我国伦理的家族制度,形成了家庭内部严格的尊卑、主从、嫡庶、长幼等关系,强调尊卑有序,男女有别。这些都从空间形态上强化了居住型庭院的等级秩序和内外界限,也带来了庭院布局的对称格局、端庄品格和有序节奏。对于礼的规定,名分越高的府第,族规礼教越明显,特别是官式建筑是按照礼所规定的严格等级制度而建造的,而名分低下的民间宅舍,则较为淡薄。

四合院民居是伦理精神的物化,作为一种礼制空间,它以自己获得的独立而外在的力量诏令百姓对家庭绝对的崇拜与服从。

马氏庄园作为封建官僚的府第,这种等级秩序是更为严格的。马丕瑶是家族中地位最高的,所以他居于马氏庄园住宅区的中路,位置最好,最优越显赫的正屋,而东厢房是马丕瑶次子马吉樟的居室,而其子女亦居于其他院落的厢房。当然对于独立于南部的三子马吉梅来说,他是他所住家庭的长者,辈分最高,但在家族领域内他仍负有他的义务。

让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习俗,依次被安排在适当的位置上——这种利用村落民宅的建筑样式和格局来表达人们的宗族观念与家庭制度的方式,在传统的汉族村落中

具有普遍性,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部分流行。同样,这种建筑和各种传统文化都被赋予社会教化的作用。“学而优则仕”,仕途从形式上看表现为高官、厚禄、华服和美居,实际目的是鞭策读书人沿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道路奋斗,光耀祖宗,报效国家。

六、吉祥文化

封建社会中普通家庭成员的生活憧憬即吉祥观念,可以概括为福、禄、寿三个字,即多子孙,多财禄,多寿数,这些生活观念对民居的装饰题材起了很大影响。马氏庄园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马家的门口的石墩是龙的第九子,性情好闭,因此才被安排在大门口来守门,以避邪。马家各个院落的堂屋中都摆放着巨大的木雕作品,内容题材都是些神仙、灵鹿、寿桃等吉祥内容。马家既是官僚世家,也是书香门第,马氏庄园的门楹和屋中悬挂的对联都充满浓郁的教化功能和书香气息。比如马丕瑶居室中的“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这是马丕瑶一生为官做人的真实写照,亦是他对后人的殷切期望。家庙内种植些牡丹、西府海棠(富贵)来寓意富贵满堂。而求吉祥的反面,即是禁忌,尽量排除那些寓意不吉利的图案及设计。马氏庄园中不种桑(丧)树、梨(离)树,因为这说起来谐音不太好;院子禁忌比街巷地坪低,形成“倒吃水”。此外,联络垂花门两垂莲柱的部件也有很美的雕饰,题材有“子孙万代”、“岁寒三友”,“玉棠富贵”、“福禄寿喜”等。在檐头房脊等处,也不乏精美的雕饰,在房顶正脊两端,蝎子尾之下,饰有花草盘子,平放者称“平草”,陡置者称“跨草”,题材多为四季花、松竹梅、富贵花(牡丹),寓意美好吉祥。这些布置都寄予着主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将这坐颇具地位的府第装点得格外富丽华贵。

七、结语

建筑一经筑成,便成为历史,其如语言,外显的是实际功用,内含的是文化底蕴。马氏庄园作为传统四合院的典范,通过对其蕴涵内的深刻文化内涵的剖析,管蠡窥豹,我们可以

进一步了解传统四合院的内涵,认识它的宝贵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物价值,从而更好地继承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也为今天的我国现代建筑创作提供一些建筑营养。同时也使其借鉴四合院文化中的精华,塑造新时代的文化性格。

参考文献:

[1]邓云乡.北京四合院[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

[2]王其明.北京四合院[M].北京:国书店出版社,2004.

[3]白鹤群.老北京的居住[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4]姜波.四合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5]刘沛林.风水——我国人的环境观[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6]渠滔、程云杉.解读康百万庄园的建筑空间[J].华中建筑,2008(4).

[7]石映照.木头里的东方[M].成都:新世界出版社,2006.

[8]孙大章.我国民居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9]礼记[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沈阳: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11]姜晓萍.我国古代居室建筑中的“家”观念[J].文史知识,1994(7).

Courtyard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tentation

Markov Manor in Anyang For A Case Analysis Abstract:Chinese extensive and profound traditional culture, penetrated in the life of our country bit by bit.And courtyard biluding was one of the manifestations of external. This paper taked Markov Manor ,the typical courtyard in the central plain ,as the example, explored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from the location of the courtyard, towards,SiHe(四合), the central axis, housing distribution, construction, etc. single point of view ,which caused Chinese to concern about the

the ancient architectural culture and emphasis on and protect Chinese architectural heritage, as well as contributing to tourism of anyang.

Key words:Markov Manor; courtyard;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tentation

四合院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

四合院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 (烟大文经学院文英2 孙秀201090503228 烟台264000) 摘要: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结构之巧,数量之众多,当推北京为最。 北京的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罗棋布,或处于繁华街面,或处于幽静深巷之中;大则占地几亩,小则不过数丈;或独家独户,或数户、十几户合居,形成了一个符合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邻里邻外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它形成了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居形式独特文化形式典型特征现代风格 正文: 1、传统文化对四合院的影响 四合院是我国传统的民居格式,是别的国家没有的,是我国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瑰宝,因此四合院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民居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以北京四合院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除了历史悠久、构成独特等因素,更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让人身在其中,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研究北京四合院如同翻阅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易经在古代思想中起着统治作用。《易经》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这种对立两分法的宇宙运行规律的阐述,深入每个人的思想中,因此衍生出天圆地 方,天人合一,在对立中求统一的思想。中国传统古建筑的建筑形式都受到了这种观念的影响。 据此形成的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北京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北京的胡同多为东西走向,胡同两侧均建有四合院,处在胡同北的院落,宅门开在东南角;处在胡同南侧的院落,宅门开在西北角。不论宅门开在哪个方位,宅院均以北房为正房。 北京四合院建筑较为敦实厚重,淡雅质朴。以正房、厢房、倒座房为四正向,四角耳房及大门为四偏向,形成八卦方位,以此推定吉位。通常在东南角(巽位)设大门,《易经》中巽位有入的意思。若以巽位为伏位按顺时针大游年歌诀推演,则南(离位)北(坎位)东(震位)均为吉位,北房、南房、东房皆要高大以取吉方,东北方次吉,可设厨房、杂用房。独西南方为凶方,只能建厕所。因此北京四合院方位皆为朝南(座坎朝离),巽位开门的布局。 北京的四合院虽然是严格按照风水建造的,但是今天从客观角度来看,它还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的。如从华北地区的大地势看来“坎宅巽门”布局亦甚合理,

2019年精选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建筑艺术十三北京四合院习题精选九十二

2019年精选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建筑艺术十三北京四合院习题精选 九十二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字形或划线字的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融洽(qià) 和谐雅致 B、暂时(zhàn) 凝聚幽静 C、走廊(láng) 缺陷疏远 D、巷道(hàng) 赋予妖娆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北京现存的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罗棋布。 B、北京人口密度大,人均占地少,开发建设一些高层建筑无可非议。 C、居高不下的房价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不绝于耳。 D、在旅行中他遇到了许多饶有风趣的人。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九寨沟风景秀丽,有星罗棋布的湖泊,真令人流连忘返。 B、小猫那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和那调皮的性格,真是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C、杂志业冷酷无情,无可厚非的事实表明,那些做广告的人们左右着杂志的内容。 D、始于南宋的灯谜,生动活泼,饶有风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如果说鸟类是大地上的标点,那麻雀便是最朴实、最常见的“逗号”:机灵,随意,无处不在。 B、对于汉语的子民来说,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 字。 C、郑板桥的字是有设计感的,熔楷、隶、行、草于一炉;同时兑入画竹、画兰的笔意,奇崛峭拔如 “乱石铺街”。 D、国内外的事实说明:人们并不以有良好物质条件的住宅为满足,还强烈地要求有符合人性心理、 能与周围的人彼此联系、共同生活的居住环境。 【答案】: 【解析】:

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六类传统民居简 木构架庭院式住宅(四合院) “四水归堂”式住宅 “一颗印”式住宅 大土楼 窑洞式住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合院,实际就是合院建筑之一种,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合院在北京的胡同中,东西方向的胡同,南面一大排,为南面的合院;北面一大排,为北面的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 一家人有钱,人口多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南北相连。再有钱的人家摆阔气,可以建设三个或四个合院,亦为前后相连。在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 合院小者,房屋13间,大者一院或二院,25间到40间,房屋都是单层。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都做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全家人在合院里,院中住的人十分安适,晚上关闭大门,非常安静,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

传统节日传承现况与发展措施

传统节日传承现况与发展措施 2007年12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并自2008年元旦开始施行。这次国家法定假日调整,将几个重要传统节日纳入国家假日体系,不但对于传承和弘扬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长远影响。自此次调整以来,传统节日的存续与发展、传承与弘扬,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表现出新的情况与态势,产生新的经验与问题,需要采用科学谨严的方法实行深入系统的调研,即时了解现状,提出有价值的对策性意见。基于上述背景、需求和目的,文化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特别设立了委托项目《弘扬节日文化研究》(项目批准号: 10JG002),于2010年6月底正式立项。《弘扬节日文化研究》课题的内容涉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现实经济与社会的正常运行等重大社会、文化问题,社会影响面相当广泛,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该课题得到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具体担任子课题调研写作任务的课题组成员主要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家组成,同时邀请国内部分重点高校、研究机构相关专家参加。课题还聘请著名民俗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学者刘魁立、祁庆富为学术顾问。该课题所取得的最主要的调研成果,是按主题划分的10个子课题。这些子课题尽可能广泛地涉及到当下公众、媒体及学界普遍关心的相关传统节日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如传统节日的内涵与形式,传统节日的符号与仪式,传承与弘扬传统节日的新载体、新形式,青少年对于传统节日的认知与参与情况,“洋节”在当下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如何借鉴国外传承弘扬传统节日的有益经验,中国传统节日在海外传播的情况等,通过切实可信的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科学手段,真实反映其现状,力求作出合乎实际的概括与判断,并提出具有借鉴意义的意见与对策。 一、深入挖掘、准确阐释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指出,弘扬传统节日,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深入挖掘、准确阐释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广大民众了解传统节日的源流及所蕴含的文化精

[论文]北京四合院

[论文]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 贾珺 注:本章根据贾珺著《北京四合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有关章节改写而成。 第一节概说 四合院是北京最典型的住宅形式,老北京又称之为“四合房”,意思是“四面都用房子围合起来”。四合院由大门、倒座房、垂花门、正房、厢房、后照房等不同房屋组成围合的院落空间,并且根据主人的身份和住宅的规模可以演变出各种繁简不同的组合形式,又沿着 -01),把博大精深的北京城铺展在华北大地上。方正对称的胡同组合成一片片的街区(图1 格局,尊卑有序的空间,浑厚敦实的风格,浓荫遮蔽的院落,隔绝尘嚣,自成一方天地,也成为北京人最理想的生活场所。其中的建筑都采用典型的北方官式手法砌筑,色彩凝重,表现出北方文化端庄大方的风格,与素雅灵秀的江南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 自元代以来,无论是王公大臣、富商巨贾,还是文人学士、普通百姓,都住在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从广厦连屋的大宅门,到格局紧凑的小户人家,北京四合院演绎出辉煌与平淡交织的无数篇章。敞亮的院子、宽阔的正屋、秀丽的垂花门、灵巧的厢房,承载着北京人几百年来的日常生活,散发着经久不息的永恒魅力。 第二节四合院的基本格局 1 典型四合院布局 北京四合院的格局都很方正,除了少数斜街上的宅子以外,大多呈长方形平面,其中所有的建筑都采用正朝向,也就是根据各自位置的不同,分别朝向正南、

正北、正东、正西(最多略偏1-2度),不像南方很多地区的住宅采用灵活多变的偏斜朝向。 中国古代院落的基本单位是“进”和“跨”,“进”表示前后串联的关系,纵向有多少个院子就叫多少进院落,其中每个院子按照位置分别称“第一进”、“第二进”……,依次类推;“跨” 表示左右并联的关系,横向有多少串院子就叫多少跨院落,并可按照位置分别称东跨院、西跨院等等。北京四合院的空间以院落为核心,不同规模的四合院拥有不同的院落数量。 单进四合院: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四面各有房屋围合(图2-01),是标准的“四合房”。大门通常采用一间门屋的形式,设在东南角位置,一些宅门还在胡同对面的墙上设置一面照壁。院子接近正方形,北面是三间正房,南面是三间南房,与正房相对,东西各有三间厢房,有时候正房两端还带有两个很小的房子,好像两只耳朵一样,因此叫做“耳房”。这种四合院规模虽小,但功能齐全,最适合单门小户人家生活(图2-02)。 实际上还一种更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东、西、北三面建房,南面只有院墙,严格说来只能算是“三合院”( 图2-03)。三合院没有南房,大门也常常简化为小门楼。这种民居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都比单进的四合院更小,好像是四合院的“删节版”( 图2-04)。 两进四合院:两进四合院分设前院和后院两个院子(图2-05)。狭长的前院是对外的附属性院落,宽阔的后院才是家庭内部生活的真正重心所在(图2-06)。 大门位于东南角,进了大门,面对的是门内的照壁。从照壁的前面向西一拐就来到狭长的前院,前院的南面是一排倒座房,面朝北面,后墙背对胡同。倒座房靠近大门的一个房间通常用作门房,其他房间主要用来接待外客。倒座房西部往往设

中国建筑流派之一四合院

中国建筑流派之一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卧砖到顶,起脊瓦房。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则贴有对联。

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廊以避风雨。另以院墙隔为前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崐通。前院进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层内方砖崐墁地,青石作阶。 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院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等等。院内均有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如果可供建筑的地面狭小,或者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的话,四合院又可改盖为三合院,不建南房。 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合则是府邸、官衙用房。 北京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建筑,房架子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隔崐扇等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梁柱门窗及檐口椽头都要油漆彩画,虽然没有宫廷苑囿那样金碧辉煌,但也是色彩缤纷。墙习惯用磨砖、碎砖垒墙,所谓“北京城有三宝……烂砖头垒墙墙不倒”。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装滴水,或者不铺瓦,全用青灰抹顶,称“灰棚”。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占一间房的面积,其零配件相当复杂,仅营造名称就有门楼、门洞、大门(门扇)、门框、腰枋、塞余板、走马板、

中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

中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 ,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日期、相关习俗、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供楼主参阅。 1.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月2日)。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描写除夕的诗句有:《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月3日)。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描写春节的诗句有:《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17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

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公历4月5日)。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6日)。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6日)。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

北京四合院教案

13.北京四合院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品味课文准确而又富于变化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采用逻辑顺序,借助比较说明事物的方法。 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了解北京四合院的独特社会功能,关注现代高层建筑存在的缺陷。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采用逻辑顺序,借助比较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了解北京四合院的独特社会功能,关注现代高层建筑存在的缺陷。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一首具有单弦音乐风格的创作歌《北京四合院》来导入新课。同时板书课题。 二、基础知识 1.四合院: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时期,名为“陕西岐山凤雏西周住宅遗址”。典型的中国第一个合院住宅形式的遗址。其后陆陆续续全国各地都有四合院形式的

房屋结构了。从汉代开始大型建设,宋代的时候四合院已经成为中国民间主流建筑体。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 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规模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家都是四合院。 2.检查预习 (1)给红体字注拼音 雅致深巷融洽地域气氛疏远 符合饶有风趣住宅 (2)词语解释 1.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形容多而密集。 2.融洽:彼此感情好,没有抵触。 3. 无可厚非:厚,深重。非,非议,否定。不可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三.整体感知 自学内容一:初读课文,请你概括一下这篇说明文的主要内容。 自学内容二:再读课文,分组完成下列思考: 1.文章所说明的北京四合院有什么特点?

2.北京现存的四合院在大小和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3.北京的四合院是怎样将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联系起来的? 自学内容三:精读课文,认真提取信息 1.课文哪些话写的是居住四合院的感受?哪些话写的是居住高层建筑的感受? 2.读课文第5自然段,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四.品析课文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北京的四合院,可是却用了很大篇幅介绍现代高层建筑的缺陷,描写现代高层建筑的段落能否去掉?为什么? 2.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五.拓展延伸 你知道菊儿胡同楼房式四合院吗? 六.本课小结 本文主要说明了北京四合院所形成的社会网络系统的优越性,指出了现代高层建筑的社会功能缺陷,并对未来的居住环境提出了设想。

传统四合院中的文化内涵

传统四合院中的文化内涵 ——以安阳马氏庄园为个例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渗透于我国人生活的点滴之中。而四合院建筑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之一。本文以中原典型四合院马氏庄园为例,从四合院选址、朝向、“四合”、中轴、房屋分配、单体建筑等角度出发探寻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引发国人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关注,对古代建筑遗产的保护与重视,同时也为安阳的旅游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马氏庄园;四合院;传统文化内涵 四合院为我国传统民居,遍及全国各地,为我国所有建筑类型之根源,宫殿、衙署、寺观、宗祠、住宅无不如此。这种四面建房,中间庭院的建筑格局的四合院负载着浓厚的我国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一脉相承,从未中断。目前对四合院研究的大量成果当中,专著主要有四部:邓云乡的《北京四合院》[1],王其明的《北京四合院》[2],白鹤群的《老北京的居住》[3]和姜波的《四合院》[4],这些专著宏观上或从建筑角度,或着眼于其民俗和历史价值研究,都独具特色。 本文以位于河南安阳西郊的马氏庄园为个例,从四合院选址、朝向、“四合”、中轴、房屋分配、单体建筑等角度出发,全面分析传统四合院蕴含的文化内涵。马氏庄园为中原北方地区传统四合院民居的典范,为清末头品顶戴两广巡抚马丕瑶的故居,其坐落于安阳西蒋村。庄园建于清光绪至民国初年,前后营建近50年之久。整个庄园设计合理,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左右对称,前低后高,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壮观,被誉为中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大型封建官僚府第。主要建筑现存基本完整。建筑群主要由北、中、南三区组成,共分六路。三区的建筑形式主要有厅、堂、楼、廊、房、门等,共计308间。现有建筑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周围附属建筑还有马氏义庄、庢庄、文昌阁、马厩、仓库、柴草库、马氏祠堂以及北、中、南三座花园等,总占地面积在70000平方米以上,总建筑面积达100000多平方米。三区中北区东路为马氏家庙,中区三路为住宅区,住宅三路的建筑形式及格局大同小异。均南开正门,由四个四合院组成,前庭后堂,左右对称,由南向北,逐级抬高。在建筑规格上,中路为高,东路次之,西路又次之。马氏兄弟分家,东路归长子马吉森所有,西路归四子马吉枢所有。南区与中区隔街相望,原设计为三路,其中东路建成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而中、西二路仅将大门及临街房建成,后因时局变化,尚未建成。南区东路座南向北,亦为九门相照,前后四个四合院,分给了老三马吉梅。 一、选址文化 古代我国人在长期的生活体验中得出了一个理想的居住模式,其是一个以抵挡偏北风为主要目的的东、北、西三面为群山环绕,南面临水,地形稍微敞开的“功能性”环境模式。“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公认的四灵兽。龙的威严、虎的凶猛、龟的稳重、雀的飞升,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顶礼膜拜的意象。风水理论也引入四灵兽,组成一个“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5]的生动构图。它以玄武为靠山,象征稳如泰山:左有青龙盘绕,右有白虎踞蹲,认为龙虎之地必是贵地;前方则朱雀翔舞,有飞升、充满生气之意。应该说风水是一个有着科学潜质的良好的景观评价系统,它所青睐的是山围水绕、生机盎然的生态环境,有着开阔幽美的视界。风水用一种具有神秘玄奥色彩的理论和模糊感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文化学认为,文化的结构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然也不例外。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物质层面 1,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节日里蕴藏着丰厚的“吃”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节日就是一路“吃”过来的。如: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而且,绝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在古老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伴随着祭神、祭祖以及节日饮食而逐渐形成一种习俗的食物,都负载着一种深厚的民俗情感。它们不仅为后来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节日食品的献祭、馈赠与集体分享,构成了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传统, ① 体现着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表达方式。 2,传统节日中的服饰文化 每逢节日来临,人们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这在春节时候体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节日是一个民族的特色盛装的展示舞台。与便装相比,盛装雍容、典雅、庄重、讲究、繁琐,它更注重节日文化内涵的表达与展示,是我们研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工艺的重要参照,具有更为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比如唐装的演变和发展就是很好的例证。 2,传统节日中的节日仪式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最早起源于祭祀。发展到今天的节日庆典活动大多都与古老的祭祀仪式、迎神赛会、驱邪免灾等活动有密切关系。保留到现在的民俗活动,如安塞腰鼓、端午龙舟、上元花灯等,不仅增添了中华民众的节日乐趣,也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独特的一部分。 另外,作为与节日仪式相关的民间文艺,如祭神神词、神话、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学样式,祭神歌舞、戏剧等表演艺术以及搭建神棚、扎纸结彩等民间工艺,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宝库。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精神层面 1.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美满:贵和尚美 贵和尚美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传统节日中常有流露,传统节日是人们期盼和谐思想的具体体现。如:通过团拜、探亲等仪式活动密切了与周围人的关系;通过节日化装的巡游、节日锣鼓的敲打、节日竞赛的开展,释放内心的情感、期望,加强村落社区成员之间的情感依赖和精神交流,从而使这里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节日也调节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通过节日,一个民族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向其他民族展示自己的强大,弘扬本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不同民族的人聚在一起庆祝节日,能增进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文化内涵

北京四合院的特点与文化内涵 提起四合院, 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北京的四合院。北京四合院是老北京的主要建筑形式,始于12世纪,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典范。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其乐融融。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所,它既有突出的特点也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家庭的伦理道德和宗法观念在四合院中有充分的体现,早在周代,住宅建筑的功能就与礼制融为一体。北京的四合院,包括较大规模的由多个四合院组套而成的王府,甚至故宫,都是礼制的反映,是礼制最充分的体现。

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宗法制度有两大原则:一是嫡长子继承制,即严格区分庶嫡,只有正妻所生长子即嫡长子,才是唯一有权继承父亲地位的人。二是在宗族内区分大宗和小宗,都以正嫡为宗子,宗子具有特权,宗族成员必须尊奉宗子。同时,大宗对小宗有统辖权。 而北京四合院内外宅的划分就将这两大原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安排,完全是父慈子孝、夫唱妇随、长幼有序的宗法伦理观念的现实转化。故宫的朝廷于前,宫寝为后,文左武右的规划布局也正合天地之道,阴阳之理。正院的正房是主人住的,也就是老爷太太住的,后面的后院的一排房子是后照房,后照房是少爷少奶奶住的。东西厢房一般是少爷小姐住的。另外还有外院的倒座房是下人住的。在东南角上一般是厨房,一个四合院一般是住一家人。为了标志不同的辈份,在家政的不同地位,四合院北屋、东屋、西屋尺寸都是不一样的,高度也是不一样的。正房是全院中最高,面积最大的房屋,以基台柱石增加其高度,以使重心突出,主次分明,井然有序,借以体现人伦关系和辈分。从这一点上来说,北京四合院可谓是封建社会的缩影。 北京的四合院不仅反映着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也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思维规律与自然规律的统一性。张载在《正蒙乾称》中说:“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四合院符合自然规律的结构体现了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

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文化内涵之欧阳光明创编

北京四合院的特点与文化内涵 欧阳光明(2021.03.07) 提起四合院, 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北京的四合院。北京四合院是老北京的主要建筑形式,始于12世纪,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典范。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其乐融融。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所,它既有突出的特点也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家庭的伦理道德和宗法观念在四合院中有充分的体现,早在周代,住宅建筑的功能就与礼制融为一体。北京的四合院,包括较大规模的由多个四合院组套而成的王府,甚至故宫,都是礼制的反映,是礼制最充分的体现。 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宗法制度有两大原则:一是嫡长子继承制,即严格区分庶嫡,只有正妻所生长子即嫡长子,才是唯一有权继承父亲地位的人。二是在宗族内区分大宗和小宗,都以正嫡为宗子,宗子具有特权,宗族成员必须尊奉宗子。同时,大宗对小宗有统辖权。 而北京四合院内外宅的划分就将这两大原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安排,完全是父慈子孝、夫唱妇随、长幼有序的宗法伦理观念的现实转化。故宫的朝廷于前,宫寝为后,文左武右的规划布局也正合天地之道,阴阳之理。正院的正房是主人住的,也就是老爷太太住的,后面的后院的一排房子是后照房,后照房是少爷少奶奶住的。东西厢房一般是少爷小姐住的。另外还有外院的倒座房是下人住的。在东南角上一般是厨房,一个四合院一般是住一家人。为了标志不同的辈份,在家政的不同地位,四合院北屋、东屋、西屋尺寸都是不一样的,高度也是不一样的。正房是全院中最高,面积最大

“传统节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有词人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诗人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材料二: 20 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习俗。这种愿望是理想主义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理想的;愿望是情感化的,所以节日习俗也是情感的;愿望是美好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美的。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材料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

四合院与中国文化

在北京的城区中,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以一户一宅形式形成连片的居住区,一宅有一个或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标准的四合院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是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北京家庭装修,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四合院大门都在巽位上,即路北的住宅,大门开在东南角,路南的住宅,大门开在西北角。房屋多是单层,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还要从外边另外做外墙包围。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全家人在合院里十分安适,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 在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和平面布局中,暗暗体现着很多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这种生活与文化合一的独特风格就是老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从四合院的布局上,体现出传统的“礼”和“孝”的概念。传统上,居住房屋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的是北面正房,餐厅设计,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或书房。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机柜,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南屋是客室或者书房。中型以上的四合院分前后院,后院建后罩房或后罩楼,佣人住倒房,斜流风机,单身女眷住后院。大型的宅院还设有内、外院的区分,内室无故不得外出,外人无故不得入内,礼法森严。四合院无论规模大小,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而在看似严肃的四合格局之中,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又通过庭院和中轴甬道沟通,形成一个圆融的和睦环境,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同时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由“合”而“和”,体现着传统的中国风味。 北京四合院是老北京的主要建筑形式,始于12世纪,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典范。为什么叫四合院呢?因为这种民居都是坐北朝南,由北方、南房、东西厢房四面围合而成,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家庭的伦理道德和宗法观念在四合院中有充分的体现,早在周代,住宅建筑的功能就与礼制融为一体。北京的四合院,包括较大规模的由多个四合院组套而成的王府,甚至故宫,都是礼制的反映,是礼制最充分的体现。 宗法制度有两天原则:一是嫡长子继承制,即严格区分庶嫡,只有正妻所生长子即嫡长子,才是唯一有权继承父亲地位的人。二是在宗族内区分大宗和小宗,都以正嫡为宗子,宗子具有特权,宗族成员必须尊奉宗子。同时,大宗对小宗有统辖权。《礼记嚿シ小记》中有这么一句“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讲的就是这两大原则。而北京四合院内外宅的划分就将这两大原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安排,完全是父慈子孝、夫唱妇随、长幼有序的宗法伦理观念的现实转化。故宫的朝廷于前,宫寝为后,文左武右的规划布局也正合天地之道,阴阳之理。正院的正房是主人住的,也就是老爷太太住的,后面的后院的一排房子是后照房,后照房是少爷少奶奶住的。东西厢房一般是少爷小姐住的。另外还有外院的倒座房是下人住的。在东南角上一般是厨房,一个四合院一般是住一家人。为了标志不同的辈份,在家政的不同地位,四合院北屋、东屋、西屋尺寸都是不一样的,高度也是不一样的。正房是全院中最高,面积最大的房屋,以基台柱石增加其高度,以使重心突出,主次分明,井然有序,借以体现人伦关系和辈分。从这一点上来说,北京四合院可谓是封建社会的缩影。在这里试举一例,位于北京东城区的郭沫若故居就属于典型的四合院。正房,也就是通常说的北房为郭沫若居住,他平时就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第八讲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 (2)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2、能力目标 (1)培养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制作PPT、演示汇报材料的能力。 (2)培养在分析实例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珍视传统节日文化。 (2)增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和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使命感。 二、教学思想 中国文化概论是重要的高校人文素质课程之一。教学过程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教学中坚持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实现教与学的双边互动。通过设置课前预习,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学习的空间。教学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 2、学生分析 运动员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容易接受新事物;有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但是,他们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因此,教学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从浅层次的节日习俗走向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使他们全面、准确和理性地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增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和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使命感。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 2、难点:传统节日的物质文化内涵和精神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和策略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总结分析传统节日的物质文化内涵和精神文化内涵。 五、教学过程和安排 一、案例导入:(3分钟) 2005年韩国“端午申遗”案例:2005年,韩国以“端午祭”向联合国申请“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并得到批准。中国的端午节是汉族人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是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其实,端午节早传到韩国,韩国端午放假早成定例,江原道江陵市每年端午举行“端午祭”庆典(有兴趣的学生课外搜集相关资料,制作PPT,班级交流:以大关岭祭神为始拉开帷幕,活动期间将会举行各种巫法和祭祀典礼,并

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文化内涵

四合院历来被视之为北京的代表性建筑形式之一,但到底什么是北京的四合院,其文化内涵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和看法。 有些人认为,北京的四合院就是在北京地区的、有四座房屋围合、中轴对称的住宅建筑。再详细一点说,只有那些被四座建筑围合成的住宅院落,才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其它由两座建筑、三座建筑围合而成的住宅,都不能算是四合院,至少不算是规则的北京四合院。 也有些人对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做出了更加“完整”的解释,其标准是:大门开在整个院落的东南角(王公贵族的府、宅开在中轴线上);进大门是照壁,向左转是第一进院;中轴线向右转过垂花门,可到达宽敞的正院;正院的北面有正房,正房两端有耳房,正院东西两边有比正房低矮的厢房;垂花门以南应当有倒座房。如果规格再高一些的四合院,甚至还要有“抄手回廊”。 还有些人认为,北京传统的四合院应当是由一个家族共同居住、设有公共厨卫设施、可供多代人一起生活,且对外界相对封闭的居住空间。典型的四合院内应有海棠树、石榴树、金鱼缸等特定的植物、摆设,室内外的家什、装修应具有北京传统文化特色。 上述观点自然各有其道理,但在笔者看来,这些定义有些太宽泛、太模式化了。 如果按第一种说法,那么四合院就不只是北京有了。由四座房屋围合的四合院我国的许多地区都有,甚至国外也有。如山西的某些大院就是一些围合得十分严密的四合院;南方的客家土楼也有方型的。显然,这样定义北京的四合院是不合适的。 如果按第二种和第三种说法所阐述的标准,那么北京的四合院恐怕就为数不多了。且不说从历史资料考证北京的四合院从来就不止一种类型,仅从北京近30年来进行的住宅调查资料分析,就可以看出符合这种标准的四合院实在不多。 1983年北京市规划部门编制《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时,曾对城区旧平房的建筑质量进行过一些分析,其结论是:按建筑面积计算,质量较好的四合院只占当时所有平房的15.4%。 据1988年规划部门利用遥感手段调查统计的资料,城区当时共有较好的四合院805个,其用地约为115公顷,占旧城总用地的1.8%。如果除去旧城总用地中文物保护单位的用地,好四合院的用地只占旧城总用地的2.1%。[3] 1996年,规划部门按照用地面积对南锣鼓巷、西四北、东四北这三个四合院保护区进行了一次统计。其中,应保护的四合院面积(包括规则的、不规则的及需要抢修复建的四合院)约占三个保护区总面积的30%;而好四合院(规则四合院)的面积只占三个保护区总面积12.6%。如果四合院保护区的情况尚且如此,其它地区的好四合院就更少了。 笔者认为,北京的四合院作为一种特定时期、特定历史阶段的居住建筑,既不能仅仅从某种固定的形态上去定义它,也不能仅仅从某种固定的形式和氛围上去衡量它。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论述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时,曾经总结出了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我想,梁先生这句话对于北京的传统四合院也是十分适用的。 四合院的形成是个逐步演进的过程。据有关专家分析、推论,最早的四合院可能是在单栋建筑的基础上,逐步增建栅栏、围墙形成院落,尔后又在院落的东西两侧增建仓房、马厩、厕所等,继而又将这些附属建筑迁至外院,正院两侧渐渐形成厢房。这大概就是“规则四合院”的形成历史。 当然,在社会发展中,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同、所从事的行业不同,他们所需要的住宅形式也会不尽相同。因此,四合院的发展演变中也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形式。既有王公大臣们住的王府官邸,也有贫苦百姓住的破烂杂院;既有富商巨贾们的大宅门,也有小商贩、手艺人的小铺面、小门脸。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社会地位、经济能力、文化修养、生活方式与兴趣爱好,他们所住、所用的房间、院落、家什、摆设也必然不相同。因此,任何时代都会有豪华的、典型的四合院与破烂的、寒酸的三合院、双合院、排房院共存,而不同阶层的人则分别在这些规则的、不规则的四合院中演绎着不同色彩的人生。 在笔者看来,逐步形成、演变的北京四合院,实际上是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及其政治制度的产物,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阶层人群的文化与生活。在以前的各个历史时期,以王公大臣和富商巨贾们为主体的富人阶层始终是少数人群,而贫苦百姓和那些仅仅解决了温饱的小康之家,才是北京人口中的大多数。基于这样的事实,我们可以推论,在历史上那种前后几进院落,有着海棠、鱼缸、石榴树、天棚、肥狗、胖丫头的规则四合院也一定不会是太多;而那些相对简单甚至简陋的、属于不规则四合院的民居,至少在数量上应是北京四合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