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 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协作学习
1、善于提出有意义能引起争议的问题 2、设计后续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 3、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四)确定教学要素关系, 形成教学过程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的定义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方法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原则
(即情境创设的可行性)
5、学习资源的设计
(1)网络学习资源的特点 (2)网络学习资源的类型 (3)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 (4)网络学习资源的作用
(1)网络学习资源的特点
*多样性 *共享性 *实效性 *再生性
(2)网络学习资源的类型
*网络课件 *网络课程 *专题网站 *案例库 *题库 *多媒体资源库
(一)网络教学设计的发展
以教为主——以学为主(学教并重) 重视结果——重视过程 强调资源——强调环境 体现静态设计——体现动态设计 集体、统一设计——个体化、个性化设计
(二)网络教学设计的内容体系
1、学习目标与任务的确定 2、学习者特征分析 3、学习环境的选择 4、学习情境的创设 5、学习资源的设计 6、学习活动的组织 7、学习评价的设计
*网络课件:知识点的教学 *网络课程:整门课程的教学 *专题网站:专题的学习和研讨 *案例库:典型个案分析 *题库:练习测试 *多媒体资源库:资源浏览
6、学习活动的组织
(1)自主学习的设计 (2)协作学习的设计 (3)指导性活动的设计 (4)结构流程的设计
(1)自主学习的设计
*自主学习的类型 *自主学习的设计原则 *自主学习应注意问题
4、学习情境的选择
(1)情境的类型 (2)情境的设计 (3)注意的问题
(1)情境的类型
真实性情境 问题性情境 虚拟性情境
(2)情境的设计
*确定情境的类型 *选用适当的教学媒体 *组织适当的教学活动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汇编3篇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汇编3篇【篇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为期一周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教学应用》培训结束了,其中让人影响深刻的是如何将白板和微课等等信息技术与学科紧密的融合起来,在今后教学中,我将以这期培训为标榜,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个集成了众多媒体教学功能的实用软件,通过这样一套与硬件捆绑的软件,对于已经制造好的课件,教师可在该产品的批注模式下,对原有的课件可用不同颜色、不同笔型的笔迹进行标注讲解,可以随心所欲的在上面写、画、插入视频剪辑图片,可以改变背景图和颜色,可以进行放大和缩小等等如此众多的功能,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趣味性。
1.方便教学,有效丰富了教学内容和信息量在以往用课件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走到主控台前操作计算机,机械地把课件内容展示给学生,教学过程显得不流畅,学生往往不能像预想的那样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环节中去,课堂教学似乎失去了活力的源头。
而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只需在白板地上点击需要的工具或图标,即可实现所需要的操作,且交互式电子白板自身的界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书写板书的空白区域,教师可以当黑板使用,顺应了教师的讲课习惯,使得授课很自如。
又由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与各种软件能很好地兼容,其自带资源库中存放有各学科的图片、活动挂图、音像资料、学科工具等,教师可以灵活方便地引用所需的信息资源和教学软件,极大地丰富了教学信息。
2.活跃课堂,有利于教学方式多样化以往的多媒体课件主要用于教学资料演示,那种预先设计、高度结构化课件在演示过程中只能进行有限的切换,无法进行更改和标识,学生参与度很低。
而交互式电子白板平台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调用需要的素材,随时在书写、标记和计算机操作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根据需要灵活地进行编辑、组织、展示与控制,使教学的灵活性大大增加,学生有了更多到白板前展示、表现、练习和合作的机会,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参与的方式更加多样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能力和意识,也有利于回归富有活力的课堂。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课程融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课程融合案例--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为例一、教学内容: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融合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明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要点。
2、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知识点。
3、让学生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知识点.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方法。
四、教学环境:手机、平板或者电脑,UMU互动平台。
学情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属于集理论和实操为一体的课程,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实际操作运用,解决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的难题。
当前的学生基本上属于成人学生,有自己的工作与家庭,只能在业余的时间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丰富的实用的知识。
重难点突破:1、碎片化学习。
将一个个知识点进行分解,采用极简技术的方式解决学习难题,一个简短的小视频解决一个问题。
2、将这些小视频统一放置到UMU互动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
3、这些小视频分门别类的放置,学员可以有针对性的去学习需要的知识。
五、教学环节(一)课前:1、利用问卷调查和评测学生的基础,调整课堂教学。
【B1 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通过调查结果数据的快速反馈,掌握学生的学情,有利用调整教学更适切目标。
】2、利用UMU互动平台推送微课,解决教学重难点。
【B2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呈现课堂技术操作中的关键信息,扫清课堂教学中的技术障碍】(二)课中:1、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个性化学习(观看指导微课),教师实时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度与状况。
【C2 创造真实学习情境,通过课前微课推送学习,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微课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2、师生互动、实现共同学习。
(1)利用视频评价和发言的方式分享学生学习后的看法和观点。
(2)通过作业提交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篇1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载体,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教育作为人类文化传递的重要手段,必须在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社会的形势下肩负起传播现代文化和科技的职责。
这次有幸参加了信息技术的培训,使我收获颇丰,感悟颇深。
各位专家和老师的讲座使我认识到,要有所发展,就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使自己不断地在学习中进步,在教学实践中成长。
专家们精彩的讲解,为一线教师提供了许多技术上的指引,让我们从理论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Flash动画的制作,让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原来那些看着遥不可及的绚丽动画,是这样一帧一帧制作出来的。
因为有了老师详细的讲解,我这个门外汉也可以做一点点动画出来。
虽然做出来的都是最基本、最原始的,但是心中还是那么的兴奋。
毕竟,我也开始略知皮毛了。
但是通过实践还是发现,有许多老师讲过的内容,在课堂上好像就听懂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找不着要用的工具,一碰键盘也不知哪儿就不听话了。
究其原因,还是练得太少,不熟悉。
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我会加强业务上的学习,多进行一些实际操作,争取让自己的业务水平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在工作中,我承担了学校很多与计算机有关的工作,比如网站管理、摄影照相等相关工作等,经常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打杂的,没有太多的发展,在本次培训中,看到名师的讲座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他的经历使我对自身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信息技术教师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只要我们能认识自身的优势,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投入到教育教学科研中,学会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及时总结和反思,就能更好更快地提升自我,促进专业化成长。
我感到自身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我会把这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身的工作和学习中,通过学习和实践巩固学到的知识,利用学到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学科教学活动、不断开拓,为信息技术教育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高中化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的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的教学设计方案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几个方面1、多媒体教学技术与化学教学内容的显现方式的整合(1) 联系实际课堂化化学是一门密切联系实际的学科,学习化学离不了化工生产过程,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模拟化工生产过程,编写出化工生产的流程图,如工业生产硫酸、工业生产硝酸、合成氨、炼铁炼钢、煤加工等,也可以根据工业生产实际,模拟实物及反应器中的反应现象。
还可以播放实际生产过程的影片,使学生感受到贴近生活,犹如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动态过程“可视化”、空间想象“直观化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经常牵涉到一些化学反应历程,而化学反应历程又难以在教室里形象展示。
学生缺少感性认识,想象力又受年龄和知识结构水平限制,难于理解。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模拟化学反应历程使学生看到化学健的拆分及重新组合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如我设计的甲烷的“取代反应”课件就是运用动画来模拟反应过程中的取代方式,通过演示、取代反应的原理以及为何甲烷的一卤代物、二卤代物只有一种同分异构体等使学生一目了然。
(3) 微观现象“宏观化”化学教学中涉及到一些微观问题难于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借助多媒体技术能将微观现象放大处理。
如物质结构中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内容是难于用语言描述清楚的,传统的教学借助于模型可以降低讲解难度,但模型的制作、保存和使用都有一定的限制,而利用多媒体的三维动画功能则可以轻易解决化学模型问题.例如我利用化学三维分子模型软件制作的(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课件,在教学实践中的确获得令人满意效果(4) 课堂容量“巨大化”运用电脑多媒体网络辅助化学教学,可充分发挥其信息容量大、省时省力的优势,这也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例如:在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阶段,即化学知识分块复习阶段,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全面的知识总结与大剂量的巩固训练活动。
若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事先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来辅助复习教学,则不但能增大化学教学容量,加大训练密度,还能减轻教师的负担,开拓学生视野,极大地提高了化学课的复习效率。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一、技术工具选择与应用在数学学科中,技术工具的选择与应用至关重要。
可以考虑使用动态几何软件(如GeoGebra)、数学建模工具(如MATLAB 或Desmos)以及在线学习平台等。
这些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提高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二、数学内容数字化处理将数学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使其更加适合信息化教学。
例如,通过制作电子课件、动画演示和交互式练习等,将复杂的数学公式和图形直观地展示给学生,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果。
三、互动教学环境构建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互动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可以通过在线讨论平台、实时投票系统以及虚拟实验室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活跃,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探讨和解决。
四、探究学习方式设计设计探究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来解决数学问题。
可以为学生设置探究任务,让他们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数学实验和数据分析,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五、评价与反馈机制建立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机制,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
可以利用在线测验、作业提交和评价系统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
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的互评和合作,促进知识的共享和深化。
六、教学案例与资源整合数学学科的教学案例和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
可以包括数学故事、数学家传记、数学游戏等,以增强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思维能力。
同时,提供丰富的数学题库和解题工具,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解题能力。
七、跨学科融合策略探索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策略,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可以与物理、化学等学科结合,进行跨学科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物理问题,让学生通过数学建模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跨学科应用能力。
八、教师角色与能力发展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设计范文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和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概念和意义;
2.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方法和技巧;
3.通过信息技术提升语文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2.知识讲解(15分钟)
讲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概念和意义,及其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方法和技巧。
3.示范操作(20分钟)
以写作为例,示范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提升语文写作能力。
例如,学生使用电子辞典查找词语的意思,使用电子论文检测软件检查论文是否有雷同之处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示范如何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学习,比如通过网络进行小组讨论、撰写文献综述等。
4.小组合作实践(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运用信
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式进行实践。
比如,可以让学生利用引擎查找
相关资料并撰写一篇小组报告,也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制作PPT合作展示等。
5.展示和总结(10分钟)
每个小组展示实践成果,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
教师在展示过程中要
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并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和点评。
四、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信息技术的运用和语文表达的准
确性和完整性等;
2.学生小组展示成果的质量和深度;
3.课后布置相关任务和作业,如小组报告、PPT制作、论文写作等,
对学生实际实践情况进行评价。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一、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关于信息技术和学科融合,这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融合,就像粉笔、黑板一样是一种常规,这是10多年时间取得的学习革命的成功。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目标针对学生而言: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指导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利用数字化资源和学习工具,进行探究学习;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与学习;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和创造性学习。
针对教师而言:革新课程内容,扩充课程资源,在教材和参考资料等纸质资源的基础上,引入网络以及音像制品等信息技术手段;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通讯功能与专家、学者等交流,扩大课程资源的范围。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创造新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等方式。
2.教学设计的内容和阐述教学设计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资源、教学活动、教学支架、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
设置教学目标是要把握好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注重按照不同的教学目标水平进行恰当的表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教学内容应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注意信息技术的引入对于学习内容的影响,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点,合理分析学习任务,寻找完成学生学习任务的知识起点和逻辑顺序。
选择合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活动进程和结构形式。
教学模式的选用决定教学内容的顺序和教学活动的类型、顺序和结构。
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应结合学科特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定。
学生常见的组织形式有接受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个体学习。
要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强调进行实质的非人为的接受学习,信息技术融合于探究学习,学生既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大量数据,还可以十分方便地处理数据、制作图表,撰写文章,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论坛、博客来交流自己探究的成果。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优质课教学设计
2、想一想: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
师引导学生得出比的后项不能为0。
3、师质疑:在比赛场上,我们常常用比分的
小组内合作自学,通过学生的自学,讨论,合作,探究
解决比与分数和除法的关系。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信息技术媒体
使用及分析
(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A、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
“神舟”五号,杨利伟叔叔就是乘坐“神舟”五号飞上太空的,实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
B、这就是杨利伟叔叔在太空中向人们展示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时的情景。杨叔叔能干吗?你想对杨叔叔说些什么?C、杨利伟叔叔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长是宽的几倍?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怎样用算式表示?
③( )叫做比值。比值通常用( )表示,也可以用( )和( )表示。
④ 3:( )=24 ( ):8=0.5
2、判断对错我能行。
① 小明身高1米,爸爸身高170厘米,小明与爸爸身高的比是1:170 ( )
② 7:15可以写成7/15,读作十五分之七。( )
③ 把1克盐溶于20克水中,盐与盐水重量的比是1:20 ( )
(引导学生说出,教师板书:15÷10、10÷15)
师:这两个关系都是用什么方法来求的?(除法)
2.揭题:
师:今天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这种倍数关系,它除了用除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比”来表示。
在此环节设置小组讨论。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十二篇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十二篇教学设计:教育心理学术语教学设计:2023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教学设计:2023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十二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1现在的教育方式出现多元化,高效的而又便捷的教学。
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方式结合,我们在探索适合当地条件,符合地区文化以及跨域性的补充,听取各种意见;只有听取多方面意见,全面了解情况,才能明辨是非作出我们需要的选择。
但爱迪生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
在探索的道路上会有这样货那样的问题。
创新就有风险,就有可能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失败是成功之母。
开拓创新路上的失败能够启迪后人。
(一)以创新发展新的教育活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凡是阻碍人才培养的,我们都应当改革。
改革,只有改革才是教育创新可持续的根本保障,只有改革才能革除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
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还不尽合理、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任务艰巨、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还有待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有待完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的空间还有待拓展等,都需要靠创新管理来驱动。
创新是一种文化,但更是一种制度环境,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才能生长出来,创新需要必要的管理,但更需要切实的服务。
改革,就是要靠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来释放教育创新发展的活力,来为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管理者少一些计划思维、少一些直接管理、少一些不当干预,多一些实实在在的服务;教育者多研究不同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必须形成的核心素养,千方百计提高教学水平。
(二)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优势Internet在我们中国普及面很广,包括(城市、县、乡、村及直辖市等等)这是我们应用的基础,Internet有强大的信息库,丰富的影像、录音、文字、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在网络环境搜索我们需要的资源进行整理,归纳,选择符合当前阶段的学习,并加以利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 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名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姓名工作单位河北定兴第三中学年级学科高一地理教材版本湘教版一、教学内容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将全面的认识自然地理环境,通过读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有利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经、纬度地带性的比较,既能全面的认识地域分异规律又能掌握比较法在学习中的应用。
这部分内容注重通过创设情境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
学生体验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符合现代教育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同时,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表现。
2.理解产生各种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
3.能够结合世界自然带的分布情况,归纳、分析、比较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能分析形成的原因。
4.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实践意义。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具有一定的兴趣,但是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要素基本特点是在初中所学,有的学生早已遗忘。
其次高一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较为欠缺,因此对于一个事物中影响要素有哪些,主导因素又是什么,难以把握。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重点考虑了身边的案例,使学生能亲身体会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关注生活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明确学好自然地理的关键就是要时刻观察身边的环境。
同时培养高一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高一地理必修一是整个高中阶段的基础和难点,理性知识较强,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较为薄弱。
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针对学生的现状,本节课设置为情境教学课,先将内容转化成学生生活的问题(现象),使他们有想学的意识和冲动,然后创设情境降低学习难度,学生通过思考、图表分析、探讨、合作学习能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
2023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10篇
2023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10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1一、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是时代趋势,是教师应具备的一项技能(一)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表现力,是教学改革的需求: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笔者一改以往思想教育课讲道理多易枯燥的特点,运用计算机网络找到相当多的案例视频等生动的素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演示给学生观看,学生像看电影一样从听觉、视觉上充满兴趣地、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学生的课堂专注性大大增强了。
(二)多媒体教学应该充分发挥视听功能,增强感染力:教师运用计算机制作课件,这是作为现代教师一项新的能力,越来越被重视。
笔者本人在多媒体教学中十分注重课件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在教学中,设计课件时,注意利用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对人体各种感官的冲击和刺激作用,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课堂变成学生精神的丰盛大餐。
(三)多媒体是辅助教学而不应是教学的全部手段:多媒体教学中最主要的媒体,不是计算机,不是图片,不是视频,而是教师本人。
多媒体本身只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全部,不然的话就会本末倒置、物极必反。
所以多媒体教室中,演示的屏幕位置不能取代黑板,应该给黑板一个完整的空间,而屏幕应是教学内容的补充,真正符合其“辅助”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新颖性、艺术性、直观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原本觉得枯燥、难懂、抽象的问题感到生动、有趣和具体,从而爱学、乐学,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感到学习过程的愉快。
(二)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引起学生对学习问题观察的兴趣和注意;能够增大观察的可见度和清晰度;可以扩大观察的范围,能够突出观察对象的重点和本质特征,提高观察效率;还可以对观察对象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剪辑,使之更集中、更典型,因而更有代表性,往往可以使学生获得比在现场观察还要好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一、融合教学目标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首先要明确融合教学的目标。
除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信息获取、加工、发布和交流能力。
同时,应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创新思维和实践,提升语文学科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整合在语文学科中,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关键。
可以选择经典文学作品、诗歌、散文等作为教学材料,结合多媒体技术,如视频、音频、图像等,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
同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丰富知识储备。
三、信息技术工具选择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选择适合的信息技术工具至关重要。
可以利用电子书包、在线教育平台、数字阅读器等工具,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资源获取途径。
此外,还可以使用互动白板、虚拟现实等设备,为学生创造更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
四、教学方法创新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的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可以采用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协作、远程互动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五、学生活动设计设计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的有效手段。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朗诵比赛、戏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语言表达和文学素养。
同时,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论坛、社交媒体等,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六、教学评价策略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的教学中,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策略。
除了传统的笔试、口试等方式外,还应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评价。
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测验、电子档案袋等,全面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为教学提供有力的反馈。
七、技术应用注意事项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学科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确保技术的适用性和实用性,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而忽略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其次,要保护学生的隐私和信息安全,避免泄露个人信息或侵犯知识产权;最后,要关注技术的更新换代和更新换代带来的新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引言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学科整合,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研究动力。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培养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教学目标1.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研究动力;2. 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为未来的研究和工作做好准备。
教学内容数学知识1. 概率与统计:通过信息技术工具,分析并展示数据的分布、趋势和关联;2. 函数与方程:利用计算机软件绘制数学函数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性质和变化规律;3. 几何与空间:使用几何软件进行几何图形的构建、变换和分析。
信息技术应用1. 数据处理和分析:教导学生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计算和处理,培养他们对大数据的分析能力;2. 数据可视化:引导学生使用图表、图形等信息技术工具,将数据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形式进行展示;3. 编程与模拟:教授学生使用编程语言开发数学模型和模拟程序,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
教学方法1. 探索式研究: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工具主动地探索数学概念和规律,培养他们的自主研究能力;2. 合作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数学问题和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分析;3. 实践应用: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4. 反思评价:引导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评价,促进他们的自我研究和发展。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和研究态度;2. 作业和项目成果:评价学生在作业和项目中的成果和表现;3. 自我评价与互评: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同伴的研究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促进交流和提高。
教学资源1. 电脑及相关软件:提供给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实践操作;2. 数学教材和参考书:为学生提供数学知识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案例;3. 信息技术工具和软件:提供给学生使用的电子表格、几何绘图和编程软件等;4.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扩展数学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范围。
幼儿园“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2、请幼儿再说出我国在世界上最高的山、最长的墙、最大的广场的名字,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以加深幼儿的印象。
六、教师小结:
我们的国家地域广阔,山河秀丽,有很多着名的建筑、风景名胜,我们要从小热爱自己的祖国,为做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感知理解活动
让孩子亲身体验游戏的快乐
体验成功
故事引入活动
讲丰富多彩的故事赢造课堂氛围
感知快乐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第一次,开头时以划小船来引出《月亮船》的故事,孩子们听的十分认真,对我提出的两个问题也能回答出来。
姓名
田颖
工作单位
年级学科
学前班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月亮船》是大班的一个精彩奇妙的故事,把蒲公英坐在月亮船上所见的祖国秀丽山河,通过与仙女的对话,让幼儿了解中国的世界之最,将知识的传授转变为艺术感受,让幼儿体会到祖国的伟大,产生自豪感,故事具有一定的常识性。
七、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板书。如板书中含有特殊符号、图片等内容,为方便展示,可将板书以附件或图片形式上传。)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细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目标要明晰、具体、可操作,并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1、知道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我国有世界最高的山、最长的长城、最大的广场。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通用9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 、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存在的、在各学科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
2、通过整合、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
从而使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3、提高教师应用媒体的教学水平,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变革。
二、教学内容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即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寺征的学习方式。
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来体现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即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我们的课改顺利进行,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一个平台。
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授与多媒体的演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活动以网络版的《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课件为例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
该课件为存储于WWW服务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HTML和Java语言编写的超媒体教学软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教学设计方案课题
名称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姓名
工作
单位
河北定兴第三中学
年级学科高一地理
教材
版本
湘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将全面的认识自然地理环境,通过读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有利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经、纬度地带性的比较,既能全面的认识地域分异规律又能掌握比较法在学习中的应用。
这部分内容注重通过创设情境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
学生体验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符合现代教育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同时,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表现。
2.理解产生各种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
3.能够结合世界自然带的分布情况,归纳、分析、比较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能分析形成的原因。
4.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实践意义。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对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具有一定的兴趣,但是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要素基本特点是在初中所学,有的学生早已遗忘。
其次高一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较为欠缺,因此对于一个事物中影响要素有哪些,主导因素又是什么,难以把握。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重点考虑了身边的案例,使学生能亲身体会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关注生活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明确学好自然地理的关键就是要时刻观察身边的环境。
同时培养高一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高一地理必修一是整个高中阶段的基础和难点,理性知识较强,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较为薄弱。
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针对学生的现状,本节课设置为情境教学课,先将内容转化成学生生活的问题(现象),使他们有想学的意识和冲动,然后创设情境降低学习难度,学生通过思考、图表分析、探讨、合作学习能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要注重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关注他们解决问题方法的应用,适当增加与本节相关的知识的学习;而对于层次水平较差的学生,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学习方法的引导,促进学生能自我反思,自我赏析和自我调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内动力。
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有利于预定目标的顺利完成。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并以土壤的形成为例,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从总体上看,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却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可以说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PPT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PPT展示“干涸的胡学生活动:讨论、归纳创设情境导
有序性和普遍性,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来体现的。
【PPT演示】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从沿海向内陆有规律地更替。
学生完成课本P80活动
题,分析干湿度地带分异规
律,并比较与纬度地带分异
规律的差异。
让学生明白
地理在实际生活
中的有用性。
【PPT演示】
垂直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规律: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
成因: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降低,降水增加,即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学生完成课本P81活动
题,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并比较与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的相关性。
培养读图能
力
六、教学评价设计
1、此堂课教学时间较为紧凑,可适当丰富内容,分成两节课;
2、教学知识点讲解较为浅显,可利用其他方式加深学生理解;
3、活动较少,学生主动性不强。
七、教学板书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表现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