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点与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6733165a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f3.png)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与练习题第一节:中小学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学发展的含义(一)、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具有四个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岁)学前阶段4、童年期(6-12岁)小学阶段,相对平稳5、少年期(12-15岁)初中阶段,心理断乳期,危险期6、青年期(15-25岁)高中阶段,身心逐步成熟期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二、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儿童期(童年期,这是个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时期),主要有如下特点: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言语从口头到书面;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其逻辑思维仍以具体形象为主;2、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判道德行为3、在社会化方面,同伴在儿童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表现出对同伴的依从性或者同调倾向;4、在个性发展方面,个性特征更加明显,开始按照成人和同伴的评价来评价自我。
(二)、少年期特点1、从依赖期向独立期过渡(最显著特征)2、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3、从幼稚向成熟过渡(三)、青年初期1、智力发展显著(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据主导,并从一般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更多的利用理论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提高)2、自我意识增强3、性意识发展三、中小学生心里发展的教育意义(阐述见教材)(一)、学习准备(二)、关键期: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提出。
个体早期生命中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一个时期。
第二节: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教育一、小学生认知的一般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对时间的延缓反应困难、对事物清晰、本质、精确的认识尚需一段过程)(二)、小学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在记忆上由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发展,由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发展,由具体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但对词的抽象记忆仍需以具体、直观的事物为基础。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f4c38fedf78a6529657d531a.png)
• 教育启示: •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由浅
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循序渐 进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
编辑ppt
• 心理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不平衡性)。 • 如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出生后的第五
个月到第十个月之间,其后,脑的发展又经 历了两个显著的加速期,一个在五、六岁之 间,另一个在十三、十四岁之间。而在其它 时期,大脑的发育则相对平稳。可见,大脑 的发育是不平衡的。因此,依赖于大脑发育 程度的心理发展也具备了不平衡性。
完成了整个登梯动作。
编辑ppt
• 心理的发展也是有连续性的。 • 前后相邻的阶段有规律地更替着,前一阶
段的发展为后一阶段准备了条件,后一阶 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发展。 • 抽象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前一阶段形象思维 的发展。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注重前
一阶段与后一阶段的衔接,既不要“拔苗 助长”、“陵节而施”,也不要压抑学生 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
编辑ppt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编辑ppt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 一、发展及心理发展概述 • 1.何谓“发展”? • 发展,从哲学意义上说,是指事物有规律
的运动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既有量的, 又有质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 变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都有着从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 到高级、由封闭到开发、由旧质到新质、 由成长到衰亡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
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
编辑ppt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 1.遗传——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 提,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0d8706c7e2bd960591c67750.png)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第一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1913年,他发表的论文《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他认为,除了极少数先天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即环境决定论发展观。
1.否认遗传的作用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二、华生的儿童教育观(多选、简答)1.教育标准要多样在教育儿童时,方法应该多样,且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确定教育的方法。
2.不体罚儿童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不应有“体罚”一词。
用体罚来教育儿童,做法不科学且会对儿童造成伤害。
3.培养儿童各种习惯儿童的习惯有情绪习惯、发音习惯和身体动作习惯。
教育在培养儿童习惯时有重要作用,但需要注意儿童的年龄。
4.幼儿培养目标幼儿的培养目标是:让他们成为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诚恳、有创造力、勇敢和自信的人。
5.科学的性教育要根据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成长特点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性教育。
三、儿童情绪发展(单选)华生认为,初生的婴儿有三种天生的情绪反应,即怕、怒和爱。
后来由于环境的作用,经过条件反射,促进怕、怒和爱的情绪不断发展。
(一)关于儿童的怕、怒和爱的研究1.怕初生婴儿就有惧怕的表现,如突然屏息、呼吸加快、闭眼、双手紧握或乱动、放声大哭等。
华生认为引起儿童天生惧怕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突然的噪声;二是失去支持。
其余的惧怕都是后天形成的。
2.怒最初的愤怒是一种对自己身体运动受到限制的天生的反应。
例如,一个婴儿被束缚,他就会挣扎、动手动脚、哭喊尖叫、脸色变青等,这是愤怒的最初表现。
后来由于成人对孩子的限制,只要与儿童最初的身体受限制联系起来,儿童就会被诱发出各种愤怒的情绪。
3.爱最初对儿童皮肤的抚摸、抓痒、轻拍,就会使儿童发出微笑,产生愉快的表情和行为。
这些就是天生的爱。
这种天生的爱的情绪与儿童所接触的人联系起来,就会激发儿童爱的情绪的发展。
(二)儿童情绪发展的实验华生以阿尔伯特(年龄为7个月)为被试,通过条件反射法,研究其惧怕情绪的发展。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7e7487fa03d8ce2f016623f3.png)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单选题] 1、人与人区别的主要方面,也是人格核心的是()。
A 情感B 意志C 性格D 气质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不同性格特征的社会价值是不一样的。
[单选题] 2、()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有能力,独立性强,善于控制自己。
A 专制型B 放纵型C 民主型D 集体型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鲍姆宁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其中民主型下的儿童最成熟[单选题] 3、生理自我基本成熟的时间在()。
A 1岁左右B 3岁左右C 6岁左右D 9岁左右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生理自我基本成熟的时间在3岁左右。
[单选题] 4、()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有能力,独立性强,善于控制自己。
A 专制型B 放纵型C 民主型D 集体型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鲍姆宁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其中民主型下的儿童最成熟[单选题] 5、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6~11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 自主感对羞耻感B 主动感对内疚感C 勤奋感对自卑感D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由人格的发展阶段可知,6~11岁是勤奋感对自卑感。
[单选题] 6、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A 自我意识B 自我认知C 性格特征D 能力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自我意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单选题] 7、人与人区别的主要方面,也是人格核心的是()。
A 情感B 意志C 性格D 气质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不同性格特征的社会价值是不一样的。
[单选题] 8、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A 并不重要的时期B 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C 没有效果的时期D 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识记与理解:第2章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识记与理解:第2章](https://img.taocdn.com/s3/m/266db60276c66137ee0619ae.png)
D、可逆与补偿
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笆性的可逆思维。
E、思维的灵活性
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
2、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6、韦克斯勒编制的智力量表,采用的智商是以同年龄组被试的 总体平均数 为标准确定的。
三、简答题:
l、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答: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思维也开始萌芽。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三、掌握部分:评价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一)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否则,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教育心理学2-学生心理课件
![教育心理学2-学生心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c416e5a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09.png)
情绪调节
学生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掌握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
情绪表达
学生应学会适当地表达自己的 情绪,以促进情感交流和沟通
。
情绪教育
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情绪发展 ,提供适当的情绪教育,帮助 学生建立健康的情绪状态。
自我意识
自我认知
学生应了解自己的优点 和不足,形成正确的自
我评价。
自我调节
学生应学会自我调节, 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教育心理学2-学生心理课件
目录
• 学生心理概述 • 学生认知发展 • 学生情感与社会性发展 • 学生个体差异 • 学生心理问题与干预
01 学生心理概述
学生心理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学生心理是指学生在学习和成长 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 行为方式。
特点
学生心理具有多样性、发展性和 差异性等特点,不同的年龄阶段 和个体差异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 表现。
学生心理的重要性
01
02
03
促进学习效果
了解学生心理有助于教师 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 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培养健全人格
关注学生心理有助于培养 学生的自信心、积极心态 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 的综合素质。
预防心理问题
了解学生心理有助于及时 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 题,预防心理障碍和行为 问题的发生。
学生在某些领域可能拥有特别的才能 或技能,这有助于提高他们在这些领 域的学习效果。
性别与文化背景差异
性别特征
男性和女性在学习方式和兴趣方面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与生理和心理特征有 关。
文化背景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可能在学习方式和观念方面存在差异,这可能影响他 们的学习效果。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e17a609e51e79b8968022611.png)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1、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0到1岁)、婴儿期(1到3岁)、幼儿期(3到6、7岁)、童年期(6、7到11、12岁,小学阶段)、少年期(11、12到14、15岁,初中阶段,青春期、危险期、心理断乳期)、青年期(14、15到25岁)、成年期(25到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3、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⑴连续性与阶段性;⑵定向性与顺序性;⑶不平衡性;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在发现幼禽的印刻现象时提出“关键期”的概念。
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⑷差异性;4、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⑴童年期(小学阶段)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四年级儿童(10到11岁)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⑵少年期(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柱;⑶青年初期(高中时期)这一时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5、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⑴遗传⑵环境⑶教育⑷主观能动性一、心理发展的理论心理发展的理论有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㈡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而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化和顺应。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到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思维也开始萌芽,并获得了“客体永久性”概念2、前运算阶段(2到7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早期的符号功能。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b0acf8d10242a8956bece4af.png)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什么是心理发展?举例说明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①不同系统的发展的速度②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2)简述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二)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
3、抽象记忆占优势。
(四)情感发展特点:△初中生:(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高中生:(1)个性化的情感(2)浪漫主义的热情(五)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1、中学生的心理带有更大的社会性,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环境以及伙伴关系的影响。
2、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
3、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品德不良行为容易出现在中学阶段,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在违法犯罪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最高。
4、中学阶段是一个过渡时期,希望受人重视,把他们看成大人,当成社会的一员。
3)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价值?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
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内部心理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量的变化,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6b97c12e941ea76e59fa0441.png)
• 人的心理发展是在活动中形成 和发展起来的,是儿童与各种 活动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不断内 化的结果,社会文化环境对发 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 2、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 1)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由外向内发展
• 内化是指个体将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 化到心理结构中的过程。
——发展过程:个体的心理机能的发展开始 于外部环境。即先是外部的刺激作用于发 展个体,然后个体借助于中介工具将其内化, 使外部东西转化为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 5、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 丰富的环境或增加适当的环境刺激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儿童认知发 展的进程。
• 6、教育教学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实施因材施教,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 方法,如可采用游戏式教学、同伴影 响式教学、发现式教学、讨论式教学、 活动式教学和实验式教学等。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表现为个体心理发展这 个连续过程由一些具体的发展阶段组成。
如心理学依据儿童在一定时期内所表现出
的共同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儿童的发 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婴儿期(从出生到3 岁)、幼儿期(3岁到6、7岁)、童年期 (6、7岁到11、12岁)、少年期(11、12 岁到14、15岁)、青年初期(14、15岁到 20岁)。
• 教学的作用:
• (1)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和阶 段(“唯一好的学习是先于发展的学习”)
• (2)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教学可以走 在发展前面)
(一)维果茨基的发展理论基本内容
•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心理发展指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 转化。
• 低级心理机能: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形成 的一类主要受成熟因素所制约的机能。
• 高级心理机能: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形成 的一类主要受社会文化因素所制约的机能。
第二章 学生心理
![第二章 学生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5591a6ef9e314332396893ff.png)
5.心理发展具有差别性 同年龄的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 在不同中学生的同一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 着明显的不同。例如,学生的智力或某些才能出现的早晚各不相同 ,许多智力超常的学生就是属于“才华早露”的典型。但是,多数 学生的智力或才能的发展并非如此,个别的学生甚至到年龄很大才 表现出他的智慧和某种才能。这种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关键在 于教育者如何去认识它,对待它。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少年期 青年初期
心理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学习准备问题
关键期问题
终身发展问题
(四)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关于发展的争论:
先天和后天之争 连续和不连续之争 遗传决定论 环境机械决定论 共同决定论 成熟决定论
遗传与环境
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抽象逻辑思维;记忆总是从无意识记发展到有意识记,从机械记忆
发展到意义记忆;情感总是先有喜、怒、哀、乐等一般的情绪,而
后才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
3.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不同的各个年龄阶段,而各个相邻的阶
段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准备了条件,后一
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发展。一个阶段经过一定的发展时期,就
(二)中学生的心理发展(12-18岁) 生理上的蓬勃成长和急剧变化 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概括性有明显发展 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理解记忆 抽象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增强 容易偏激、片面、表面化、矛盾性心理 自我意识稳定,情感丰富、充满活力,逆反心理表现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466c45bc77da26924c5b083.png)
成。
(2)个性发展经历既连续又不同的阶段,
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
(3)如果成功地完成发展任务,就形成
积极品质;如果发展任务没有成功完成, 就形成消极的品质。
埃里克森(1902-1994)
18
人格的发展阶段
⑴婴儿期(0~1岁):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 信任感阶段,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⑵儿童期(1~3岁):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 感阶段,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 二是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高级心理
➢ 3)针对个别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 机能,如记忆、语言、思维。
等。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在与社会交互作
受到批评之处:
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
➢ 1)重知识认知而忽视社会行为发
会性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展;
2.心理发展观
➢ 2)发展先于学习的论点较少教育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
价值;
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和教育
➢ 3)各年龄实际发展水平与理论不
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
符。
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2006年论述题“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 发展的理论及其对教育的价值”
随意机能是指受意识控制 的能力
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发展有四个 主要表现:
➢ 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 断内化的结果。
就会发展良好的个性特点; 相反则对 个性的健康发展造成障碍。(P315)
➢ 1)信念—不信任(0-1岁) ➢ 2)自主—羞怯(1—3岁) ➢ 3)进取—内疚(3—6岁) ➢ 4)勤奋—自卑(6—12岁) ➢ 5)角色同一角色混乱(12—18岁) ➢ 6)亲密感—孤独感(18—30岁) ➢ 7)繁衍感—停滞感(30—60岁) ➢ 8)完美感—失望感(60岁以后) 艾里克森理论揭示了个体发展是一
2015年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重点2.2
![2015年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重点2.2](https://img.taocdn.com/s3/m/33c9f01d19e8b8f67d1cb940.png)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内容目录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第二节小学生的认知发展(重点)第三节小学生人格与社会性发展(重点)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第三节小学生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知识点一、人格的发展(一)人格的含义(二)人格的发展阶段【高频考点1】(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含义【重点】(一)人格的含义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也就是说,人格主要是与他人相区别的个人特征。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二)人格的发展阶段【高频考点1】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这种对人、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年时期发展起来的同一性的基础。
2.自主感对羞耻感(1.5~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4.勤奋感对自卑感(6、7—12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该阶段影响儿童活动的主要因素已由父母转向同伴、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教师在培养勤奋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决策,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等方面。
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这些方面,或者他们根本无法在其中作出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二)人格的发展阶段【高频考点1】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a5eb467cd184254b3535ff.png)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选择题1. 青年初级的年龄在 C 阶段。
A.岁B.岁C.岁D.岁2. A 思维已从“实验型”向“理论型”转化A.抽象逻辑B.具体形象C.辩证D.单维3. 皮亚杰认为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DA.抽象思维B.概括思维C.形象思维D.逻辑思维4. 主动感对内应盛阶段儿童的发展任务是 BA.培养自立性B.培养主动性C.培养勤奋感D.培养自我同一性5. A 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象A.生理自我B.社会自我C.心理自我D.自尊6. 威特?提出 A 的认知公式的差异A.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B.沉思型与冲动型C.辐今型与发散型D.同时性与继时性7. 最经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 AA.可能性B.观摩性C.目的性D.可控制性8. 最经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 CA.列昂节夫B.赞可夫C.维果斯基D.鲁宾斯坦9. 有能力,独立性强,自律,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表现得最成熟,具有以上品质的儿童是在 D 教育方式下成长进步的。
B.专制型C.自由型D.民主型10. 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特征是 DA.单维思维B.多维思维C.思维的不可逆行D.多命题形式进行11. 流体智力和晶力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B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B.卡特尔C.瑟斯顿D.吉尔福特12. 人的发展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 BA.增强B.变化C.成熟D.死亡13. 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达到这种程度?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14.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的智商是100,说明这个人的智力处于 CA.超常B.弱智C.中下D.中等15. 有种体发展过程中最容易习得某种行为的时期是语行为的 AA.关键期或敏感期B.行为学习期C.习得期D.发展期16. 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讨论之一是 BA.男伏于女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C.女伏于男D.男女总体水平,有的年龄相等有则不相等17. 青少年自觉的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叫做 A A.心理自我B.生理自我C.社会自我18.已有研究指出,口头禅一言发展的关键期是 AA.2岁B.4岁C.6岁D.8岁19. 生理自我在几岁左右基本成熟? BA.1岁B.3岁C.5岁D.7岁20. 人格的?心是 CA.能力B.智力C.性格D.气质二.填空题21. 影响心理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是遗传和环境。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97ee841a0b4c2e3f56276318.png)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不定项选择题1.()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B.初高中C.大学D.成年2.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3.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自主性B.主动性C.勤奋感D.自我同一性4.根据Piaget的观点,儿童能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地无关,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已处在()。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5.下列情形中没有使用支架的是()。
A.教师给学生做示范B.优秀生给差生讲解应用题C.教师告诉学生,物理很难学D.计算机提示学生如何解题6.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C.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D.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7.Piaget提出的四个阶段由低向高的发展顺序是()。
A.不可改变的B.可以跳跃的C.因人而异的D.可人为改变的8.有些中学生在学习抽象概念和规则时,仍需具体经验支持,从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看这是因为()。
A.他们尚未达到形式运算阶段B.这些概念、规则太复杂C.具体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印象D.有利于他们进行发现式学习9.Vygotsky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
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10.运用准备性原则进行教学意味着()。
A.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B.了解学习的认知发展准备C.根据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D.以上都对11.个体认为别人总是无理由的取笑自己是()阶段危机没有解决的表现。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aa8bd021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ae.png)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名词释义(2021年)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讨论影响个性发展的社会因素。
【要点解析】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
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以下是影响人格发展的三个方面:(1)家庭教养模式。
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研究发现,专制型教养模式下,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依赖、服从、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放纵型教养模式下,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这样的儿童最不成熟,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遇到新奇事物或紧张事情就会退缩。
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自尊、蛮横胡闹等。
民主型教养模式下,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
这种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活泼、快乐、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自立、彬彬有礼、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富于合作、自我肯定。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少年学生施加影响,因而直接制约着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质量。
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
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经验,教育和教学技巧,对学生的态度等,对学生社会化与人格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可以说,教师以其全部行为和整个人格影响学生的社会化人格的发展。
(3)同辈群体。
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使儿童能够进行人际关系和沟通,培养人际敏感度,为孩子未来的社会交往打下基础,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主动感对内疚感(4岁-5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11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18岁) 本阶段的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 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 自我的一致性的形象。
(二)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岁-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儿童 只能依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应付环境中的刺激。
•思维也开始萌芽,并获得“客体永久性”概念(即知道某人 或某物虽然现在看不见但仍然是存在的)。
• 2、前运算阶段(2岁-7岁)
• 这一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 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 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词语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 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 ,他们的思维具有如下特征: • 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谓的“万物有灵论” • 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 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 • 思维具有刻板性,儿童在注意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方面 • 思维不具有可逆性
(四)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 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 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本阶段的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 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岁-3岁)
(四)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 的基本阶段,但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 发展的优势领域等方面往往又千差万别。
例如: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性好;
有的人爱动,有的人喜静; 有的人善于理性思维,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 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则开窍较晚。
第二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二年,卡玛拉能用双膝行走,能靠椅子站立,能用双手 拿东西吃,对抚养她的辛格夫人能叫妈。经过三年多的训练她 才逐步适应人的生活,能够自己站起,让人给她穿衣服,摇头 表示不。辛格夫人外出回来,她能表示高兴。入院四年她才能 摇摇晃晃地直立行走,吃饭时能说饭这个词,这时的智力水平 相当于1岁半的孩子。
入院六年时,她能说出30个单词,与别人交往时有了 一定的感情,智力达到2岁半的水平。第七年,卡玛拉已基 本上改变了狼的习性,能与一般孩子生活在一起,能说出45 个单词,能用三言两语表达简单的意思,能够唱简单的歌。 她开始注意穿着,不穿好衣服不出屋,有了羞耻心。她能自 觉地到鸡窝去捡鸡蛋,受到表扬就非常高兴。第九年,卡玛 拉17岁因尿毒症死去时,智力只有3岁半的水平。”
因而名人之子成名更多的原因在于遗传而不是环境。
遗传决定论
观点:儿童的心理发展完全由遗传决定。 代表人物:高尔顿、霍尔 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反思】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奠定了个体心理 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高低限度),但它不能限定发展的过 程以及所达到的程度。
(二)环境决定论
例如,儿童在一岁前和青春期的心理发展最快。
2、不同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例如,儿童掌握语言的速度是神速的,而抽象逻辑思维的 形成却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培育。
关键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 期。在关键期中,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通过适宜环境 的影响,某种行为习得比较容易,心理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快 。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个体的影响变得很小或没有 。
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 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广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 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狭义:心理发展一般指个体的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 的整个成长过程。
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1. 2. 3. 4. 5. 6. 7. 8. 乳儿期(0-1岁) 婴儿期(1-3岁) 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岁 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岁-11、12岁)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岁-14、15岁) 青年期(14、15岁-25岁) 成年期(25-65岁) 老年期(65岁以后)
• 三抬、四翻 、六坐 、 七滚 、八爬 、九立 、 周会走
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
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 这种方向性和顺序性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基因在环 境的影响下不断把遗传程序编码显现出来的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发展的不平衡性
1、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
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Biblioteka (1896~1980)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哲学家 。十岁时发表第一篇描写麻雀的“学术性”作品。1915 年获得学士学位。1918年因软体动物方面的研究而获纳
沙特尔大学的博士学位。嗣后,他的研究方向从生物学
转向心理学。1924年任日内瓦大学教授。1952~1963年 任巴黎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他曾连任瑞士心理学会主 席3届,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学会主席。
2、阶段性 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积累、逐步过 渡的过程。 在量变期间,心理发展表现出相对的稳定,而当量变 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引起心理的质变。
(二)发展的方向性与顺序性
1、心理的发展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从不完善 向完善发展,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 2、心理发展的具体过程具有不可逆性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 本阶段具有以下特征 •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 •儿童不仅能够运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够 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抽象逻辑思维方面,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对 事物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 •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 维。 •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的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不 符而违反规则。
小结: 智力与智力测试 智力差异(个体差异、群体差异)
二、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 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 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适应
• 例如一个小孩子看到一辆车子,叫它车车;但父亲告诉他这是 摩托车,孩子便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修正原有的结构),来 适应这种新看到的刺激,使原有之汽车概念分化出新的概念。
車車
摩托車
平衡
• 既有图式能同化新讯息时,心理感到平衡,否则则会产生 失衡,驱使个体改变原有的图式(顺应)--顺应历程的发 生乃是心理失衡的结果,顺应历程发生后,个体心理状态 又恢复平衡。 • 认知发展的内在动力:平衡与失衡的交替出现。
• 3、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 • 儿童形成初步的运算结构,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和群集运算,但仍局限于具体事物,缺乏抽象性。 • 儿童逐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去自我中心”得到发展 • 该阶段的标志是儿童获得了长度、体积、质量和面积的守恒。 所谓守恒就是儿童认识到了客体即使在外型上发生了变化,但 特有的属性不变。
作用而决定儿童的发展
三、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1、连续性
第一,心理发展的前后阶段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先前 的发展是后来发展的基础,而后来的发展是先前发展 的必然结果。 第二,心理发展进入高一级水平后,原先的发展水平并 不是简单地消亡了,而是被高一级水平所包容和整合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二)智力差异 个体差异 智力差异: 群体差异 1、智力的个体差异: 指发展水平与其同龄团体的常模比较表现出来的差异, 以及发展时间与别人相比的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对教育的启示:
1、教育应重点着眼于大多数正常智力范围内的儿童,以他 们的发展水平进行教育。 2、科学应对学生智力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0- 2岁 1- 3岁
亲子依恋关键期 口语学习关键期
4-5岁
0- 4岁 5岁左右 10岁以前 5岁以前
书面语学习关键期
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 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 音乐学习的关键年龄
10岁以前
动作技能掌握的关键年龄
印度“狼孩” 1920年,美国牧师辛格在印度发现两个“狼孩”, 小的两岁,不久就死去了;大的约八岁,取名卡玛拉。后 来她被从狼窝里救回送到附近一个孤儿院,由辛格牧师夫 妇抚养。 刚到孤儿院的头一年,卡玛拉只有狼的习性而没有 人的心理。她不会说话,不会思考,没有感情,用四肢行 走,昼伏夜行,睡觉也是一副狼相。卡玛拉经常半夜起来 在室内外游荡,寻找食物。想要逃跑时,象狼一样嚎叫, 吃饭喝水都是在地上舔食。她愿意与猫,狗,羊等动物一 起玩,不让别人给她穿衣服,不愿与小孩接近。尽管她每 天与人生活在一起,但心理发展极慢,智力低下。
•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 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第三节 学生的个别差异 一、学生的智力差异
(一)智力与智力测量
智商:即智力商数,它是通过智力测验所得分数来表示人 的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相对指标,简称IQ。计算公式如下: 智力年龄(MA) IQ=——————————X100% 实际年龄(CA) 其中的实际年龄指从出生到进行智力测验时的年龄,简 称CA。智力年龄是根据智力测验计算出来的相对年龄。
二、影响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遗传决定论
英国遗传学家高尔顿(F.Galton)坚持以遗传的观点来 解释个体差异。 遗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儿童的心理与品性早在生殖
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