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课件-绪论PPT优选课件
合集下载
(精)《中药药理学》第一章 绪论PPT课件
作用机理研究在此阶段有了较明显的 提高,许多单味药的研究已深入到细胞、 分子、以至基因水平。
一直困扰着学术界的中药粗制剂体外研 究的方法学问题,随着中药血清药理学的引 进和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不良反应及毒性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 泛关注,中药毒理作用研究有了较大发展,对 雷公藤、关木通、朱砂等中药的毒性问题,已 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进一步发挥中药 的治疗效果,防治不良反应,也为寻找中 药新药或老药新用提供理论依据。
中药药效学
中医药基本理论
中药
药理作用及机理、物质基础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机体
中药药动学
三、学科任务 1、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
础,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内涵。单味和某一 类药并举。
2、与临床研究密切结合,提高疗效,促 进中医药应用科学的发展。
研究思路、研究水平 复方药理研究的深入
低水平重复、成分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中药药动学的研究内容( ) A.生物膜对药物的转运 B.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C.药物的生物转化(代谢) D.药物的排泄 E.药物的作用强度 2.国内对何种中药最早进行现代药理研究工作( ) A.黄连 B.黄芩 C.金银花 D.麻黄 E.人参
中药药理学作为课程开设始于20世纪 80年代初,是中药专业的专业课。作为一 门年轻的学科,其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 学等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
20世纪 20-40年代
陈克恢 -- 麻黄碱 -- 拟肾上腺素
提取 – 筛 选
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20世纪 50-80年代
有效成分、新用途
20世纪 90年代 面临的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 1.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思路有( ) A.植物药研究 B.中药复方的整体研究 C.有效成分研究 D.作用机理研究 E.化学成分的合成工艺 2.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有( ) A.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 B.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 C.促进中西医结合 D.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 E.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物质基础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
的体温调节,通过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影响体温。如柴胡、荆芥、银翘散 等。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如麻黄、桂枝等。 4.镇痛、镇静作用:如细辛中枢镇痛、桂枝镇痛、桑菊饮的镇静作用。 5.抗炎作用: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增强肾上腺皮质内分 泌功能;清除自由基等。
6.免疫调节作用:柴胡等可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精选ppt
2
中医基本理论
➢ 核心:整体观(人体、人与自然统一)、 辨证论治
➢ 理论:朴素唯物主义 1. 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 2. 气血津液:人体的基本元素 3. 五脏六腑 4. 经络 5. 病因
精选ppt
3
阴阳五行
➢ 阴阳:万物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和消长
1. 阳:天、日、火、男、白天、上、外 2. 阴:地、月、水、女、夜晚、下、内
1. 望(气色、形态、舌象:红热、白虚失血、黄脾虚、黑寒 虚、青寒痛肝病,苔痰湿)
2. 闻:声音、呼吸、气味 3. 问:现病史、症状 4. 切:脉诊
➢ 八纲辩证:表里、阴阳、虚实、寒热
精选ppt
9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 包括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为中药理论的核心。 ➢ 四性:寒、热、温、凉。寒凉药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具清热、凉血、
➢ 五行:自然界构成因素。相生相克
1. 木:生长旺盛,肝、东、春 2. 火:热、上,心、南、夏 3. 土:营养,脾、中、长夏 4. 金:催残、杀伤,肺、西、秋 5. 水:冷、下,肾、北、冬
精选ppt
4
气血津液
➢ 气:
1. 元气:先天之本、肾气 2. 宗气:后天之气,脾气、肺气 3. 营气:营养之气 4. 卫气:防御之气
6.免疫调节作用:柴胡等可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精选ppt
2
中医基本理论
➢ 核心:整体观(人体、人与自然统一)、 辨证论治
➢ 理论:朴素唯物主义 1. 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 2. 气血津液:人体的基本元素 3. 五脏六腑 4. 经络 5. 病因
精选ppt
3
阴阳五行
➢ 阴阳:万物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和消长
1. 阳:天、日、火、男、白天、上、外 2. 阴:地、月、水、女、夜晚、下、内
1. 望(气色、形态、舌象:红热、白虚失血、黄脾虚、黑寒 虚、青寒痛肝病,苔痰湿)
2. 闻:声音、呼吸、气味 3. 问:现病史、症状 4. 切:脉诊
➢ 八纲辩证:表里、阴阳、虚实、寒热
精选ppt
9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 包括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为中药理论的核心。 ➢ 四性:寒、热、温、凉。寒凉药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具清热、凉血、
➢ 五行:自然界构成因素。相生相克
1. 木:生长旺盛,肝、东、春 2. 火:热、上,心、南、夏 3. 土:营养,脾、中、长夏 4. 金:催残、杀伤,肺、西、秋 5. 水:冷、下,肾、北、冬
精选ppt
4
气血津液
➢ 气:
1. 元气:先天之本、肾气 2. 宗气:后天之气,脾气、肺气 3. 营气:营养之气 4. 卫气:防御之气
中药药理学总论ppt课件
( 2004年国际药物学术会议专题十五 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3
复方拆方分析 当归芦荟丸治湿热—→青黛抗急性粒细胞 性白血病—→靛玉红—→靛玉红衍生物
(国家基金委2002-2007重大研究计划之一 “中医药学几个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
14
(4)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
方剂化学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学
1
第一章 绪 论 一、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 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 律的科学。
是介于传统中药学(临床中药学)与现代 药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2
研究方法 中药药理学不同于传统中药学之处,是在 于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研究。 如运用药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细胞 学、分子生物学、天然药物化学等技术和方法。 借助现代科学的理论,分析中药试验结果, 阐释传统功效,并发现新的作用。
18
3、结合现代药理学观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在辨证施治的原则下,充分利用中药的
现代药理作用,提高疗效。 首选既符合辨证施治原则,又对现代临
床医学诊断指标有针对性的药物。
19
4、研究开发中成药、改良中药剂型; (1) 现实意义
知识产权问题——研制开发具有我国自 主知识产权的新药
经济利益问题——是国家确定的我国新 的经济增长点
25
6、研究中药配伍关系和复方药效机理 例如:配伍关系机理研究 芍药甘草汤柔肝缓急止痛 =芍药苷解痉+甘草异黄酮类成分协同
方证相关性的研究 复方药物化学的研究
26
7、开发新药源、寻找新药材、发掘药物新 用途 如:变野生人参为家种,虫草的人工栽培,
寻找犀角、虎骨、牛黄代用品, 变非中药为中药,扩大用药范围….. 以上开发研究必须在药效学试验验证条 件下进行。
13
复方拆方分析 当归芦荟丸治湿热—→青黛抗急性粒细胞 性白血病—→靛玉红—→靛玉红衍生物
(国家基金委2002-2007重大研究计划之一 “中医药学几个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
14
(4)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
方剂化学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学
1
第一章 绪 论 一、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 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 律的科学。
是介于传统中药学(临床中药学)与现代 药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2
研究方法 中药药理学不同于传统中药学之处,是在 于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研究。 如运用药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细胞 学、分子生物学、天然药物化学等技术和方法。 借助现代科学的理论,分析中药试验结果, 阐释传统功效,并发现新的作用。
18
3、结合现代药理学观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在辨证施治的原则下,充分利用中药的
现代药理作用,提高疗效。 首选既符合辨证施治原则,又对现代临
床医学诊断指标有针对性的药物。
19
4、研究开发中成药、改良中药剂型; (1) 现实意义
知识产权问题——研制开发具有我国自 主知识产权的新药
经济利益问题——是国家确定的我国新 的经济增长点
25
6、研究中药配伍关系和复方药效机理 例如:配伍关系机理研究 芍药甘草汤柔肝缓急止痛 =芍药苷解痉+甘草异黄酮类成分协同
方证相关性的研究 复方药物化学的研究
26
7、开发新药源、寻找新药材、发掘药物新 用途 如:变野生人参为家种,虫草的人工栽培,
寻找犀角、虎骨、牛黄代用品, 变非中药为中药,扩大用药范围….. 以上开发研究必须在药效学试验验证条 件下进行。
《中药药理学》课件
《中药药理学精选》ppt课 件
目录
• 中药药理学概述 • 中药药理学的理论基础 •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 中药药理学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01
中药药理学概述
中药药理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 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旨在探讨中 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的一门学科。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中药药效的特异性
02
中药的药效往往针对特定病理过程,验证其疗效及其机制具有
挑战性。
中药安全性评估的难度
03
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其安全性评估相对困难。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方向
多学科交叉研究
结合生物学、化学、药理学等多 学科,深入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
。
现代技术应用
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 ,深入挖掘中药的药效成分和作用 机制。
临床试验的优化
完善临床试验设计和方法,提高中 药药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中药标准的制定与完善
制定和完善中药的质量标准,确保中药的稳定性和 安全性。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加强
加强与国际药理学界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中药的国 际认可和应用。
中药临床价值的挖掘
深入研究中药在常见病和重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 值,提高其在全球医疗保健体系中的地位。
未来研究方向
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抗炎药理 作用的分子机制,探索中药与 炎症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 及中药抗炎的协同作用和耐药 性机制,为开发新型抗炎药物 提供理论支持。
中药神经保护药理研究进展
01 02 03
中药神经保护药理研究概述
目录
• 中药药理学概述 • 中药药理学的理论基础 •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 中药药理学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01
中药药理学概述
中药药理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 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旨在探讨中 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的一门学科。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中药药效的特异性
02
中药的药效往往针对特定病理过程,验证其疗效及其机制具有
挑战性。
中药安全性评估的难度
03
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其安全性评估相对困难。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方向
多学科交叉研究
结合生物学、化学、药理学等多 学科,深入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
。
现代技术应用
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 ,深入挖掘中药的药效成分和作用 机制。
临床试验的优化
完善临床试验设计和方法,提高中 药药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中药标准的制定与完善
制定和完善中药的质量标准,确保中药的稳定性和 安全性。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加强
加强与国际药理学界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中药的国 际认可和应用。
中药临床价值的挖掘
深入研究中药在常见病和重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 值,提高其在全球医疗保健体系中的地位。
未来研究方向
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抗炎药理 作用的分子机制,探索中药与 炎症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 及中药抗炎的协同作用和耐药 性机制,为开发新型抗炎药物 提供理论支持。
中药神经保护药理研究进展
01 02 03
中药神经保护药理研究概述
《中药学-绪论》课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药学内涵丰富,包括中药药性、 功效、配伍规律、炮制方法、临 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中药学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发挥 着重要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 丰富的药物选择和治疗方法。
中药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中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通过长期实践经验积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 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03
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中国古 代哲学思想,认为 万物皆有阴阳对立、 相互依存、相互转 化
五行学说:将自然 界分为金、木、水、 火、土五种基本要 素,相互制约、相 互影响
中药与阴阳五行: 中药的药性、功效 与阴阳五行学说密 切相关,如寒凉药 属阴,温热药属阳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 药学中的应用:指 导中药的分类、功 效、配伍等方面, 为中药学提供理论 基础
《中药学-绪论》 PPT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PPT
目录
添加目录项标题 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中药的配伍禁忌 中药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学概述 中药的性能特点 中药的煎煮与服用方法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的定义与内涵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药性、功效、 配伍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中药学注重实践与应用,强调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临床疗效 的观察与评 煎熬,保持药效
特殊药物煎煮方法:先煎、后下、 包煎等特殊煎煮方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煎煮时间掌握:根据药物性质和 功效,合理安排煎煮时间
注意事项:避免过度煎煮导致药 效损失,注意安全使用
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特殊药物:易挥 发、易氧化的药 物
中药药理学PPT演示课件
咸味药
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26
中药药理学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的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 • 现代研究资料有限
实验:补中益气汤(柴胡、升麻)--- 子宫平滑肌
27
中药药理学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 • 现代研究
中药药效学
中医药基本理论 及临床应用
中药
药理作用及机理、物质基础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机体
中药药动学
8
中药药理学
二. 学科任务
1. 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2. 提高中药临床疗效 3. 促进中医药理论的发展 4. 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 5. 促进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三. 学科性质
1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总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中药药理学
各论
解表药
清热药
泻下药 祛风湿药
芳香化湿药 利水渗湿药
温里药
理气药
消食药
止血药
活血化瘀药 化痰止咳药
安神药 平肝息风药
开窍药
补虚药
收涩药
驱虫药
外用药 2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中药药效学 第三章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四章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 第五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第六章 中药复方药理 第七章 中药新药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
△药理作用 △药动学
28
中药药理学
1. 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抗惊厥 --- 入肝经--- 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泻下 --- 入大肠经--- 大肠为传导之腑 止血 --- 入肝经--- 肝藏血 止咳、祛痰、平喘 --- 如肺经 --- 肺主呼吸、肺为贮痰之器
《中药药理学》课件
《中药药理学精选》PPT 课件
这是一份精选中药药理学的PPT课件,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药的药理学 知识。通过本课件,您将了解中草药的鉴别与质量控制、中药药理学基础以 及典型中药药理学研究等内容。
第一章 中草药的鉴别与质量控制
中草药的来源及分类
探索中草药的起源和不同的分类方式。
中草药的鉴别方法
学习如何鉴别中草药的真伪和纯度。
中草药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
了解中草药质量控制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中草药的常见污染物及检测方法
了解中草药常见的污染物及其检测方法。
第二章 中药药理学基础
中药对生物体的影响
探索中药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 和影响。
中药对生物体的剂量依赖性 中药对脏器的选择性作用
了解中药对剂量的依赖性以及剂 量的影响。
探索中药在不同脏器中的选择性 作用。
第三章 典型中药药理学研究
1
当归对血液系统的调节作用
研究当归对血液系统的调节作用及可能
丹参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2
的机制。
探索丹参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保护作用及
其研究进展。
3
黄芪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探索黄芪在免疫系统中的调节作用及相
成果。
研究金樱子在肿瘤治疗中的抑制作用和 潜在机制。
总结与展望
1 中药药理学的未来发 2 中西医结合在中药药 3 小结
展方向
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
景
对课件内容进行简要总结
展望中药药理学领域未来
并强调重点。
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探讨中西医结合在中药药
理学研究中的潜在应用前
景。
这是一份精选中药药理学的PPT课件,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药的药理学 知识。通过本课件,您将了解中草药的鉴别与质量控制、中药药理学基础以 及典型中药药理学研究等内容。
第一章 中草药的鉴别与质量控制
中草药的来源及分类
探索中草药的起源和不同的分类方式。
中草药的鉴别方法
学习如何鉴别中草药的真伪和纯度。
中草药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
了解中草药质量控制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中草药的常见污染物及检测方法
了解中草药常见的污染物及其检测方法。
第二章 中药药理学基础
中药对生物体的影响
探索中药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 和影响。
中药对生物体的剂量依赖性 中药对脏器的选择性作用
了解中药对剂量的依赖性以及剂 量的影响。
探索中药在不同脏器中的选择性 作用。
第三章 典型中药药理学研究
1
当归对血液系统的调节作用
研究当归对血液系统的调节作用及可能
丹参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2
的机制。
探索丹参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保护作用及
其研究进展。
3
黄芪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探索黄芪在免疫系统中的调节作用及相
成果。
研究金樱子在肿瘤治疗中的抑制作用和 潜在机制。
总结与展望
1 中药药理学的未来发 2 中西医结合在中药药 3 小结
展方向
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
景
对课件内容进行简要总结
展望中药药理学领域未来
并强调重点。
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探讨中西医结合在中药药
理学研究中的潜在应用前
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0/18
6
2. 药学 1804年 德国药师Sertuner从阿片中提取吗啡。 1909年 Ehrich合成了砷矾纳明治疗梅毒。 1935年 Domek 发现了磺胺的抗菌作用。 1940年 英国Florey在Fleming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青霉素,使 药学得到飞速发展。而中医药学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之 后漫长的300年中,几乎无大的进展。2020/10/源自82一、研究内容:
第一课件网
中药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of TCM)用现代科学的理论
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和物质
基础。
中药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of TCM)是研究中药及其化学
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
2020/10/18
3
二、学科任务: 1.探讨中药防治疾病的现代科学依据,认识和理解中药理 论的内涵,阐明药效产生的机制和物质基础。 2.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疗效。 3.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现代科学本质。 4.研发新药。承担新药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评价新药的 有效性和安全性。 5.促进中西医结合。同时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2020/10/18
5
二、中西医药学发展和转归 1. 医学 公元前4—3世纪 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文集与中国 黄帝内经几乎同时问世。 公元二世纪 西医向地中海沿岸转移,在古罗马开花结果。 而中医在黄河流域已有长足发展。这时盖伦与张仲景几乎同 时诞生这两块土地上。 公元七世纪 我国中医药学达到相当成熟程度,政府颁布 了第一部药典《唐、新修本草》。 公元十七世纪 李时珍完成了著名的《本草纲目》;虎克 发明显微镜,提出细胞理论,创立西方医学新理论。
2020/10/18
4
第二节 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 中药药理学是近几十年来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中药学 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一、古人对药物作用及作用机制的探索 “神农尝百草”始于四千年前,是对中药药理初步实践。 “法象药理”模式,始于宋,盛于清,宋徵宗赵佶《圣济 经》卷五“药理篇”提出:“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 物物妙理,可得而推”,认定外观特征与内在联系。
中药药理学
(供本科中医药专业用)
第一课件网
2020/10/18
1
中药药理学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TCM)是以 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 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是按照中医理论用于防治疾病的天然药材。 机体:人体、动物体、微生物体。
2020/10/18
7
谢谢您的聆听与观看
THANK YOU FOR YOUR GUIDANCE.
感谢阅读!为了方便学习和使用,本文档的内容可以在下载后随意修改,调整和打印。欢迎下载!
汇报人:XXX 日期:20XX年XX月X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