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烧中医治疗

合集下载

低热(中医)的治疗用药长期低烧案例低热的中医治疗(转载)

低热(中医)的治疗用药长期低烧案例低热的中医治疗(转载)

低热(中医)的治疗用药长期低烧案例低热的中医治疗(转载)低热(中医)的治疗用药【证治方药】(一)阴虚1,临床表现:午后潮热,形体消瘦,五心烦热,颧红咽千,盗汗骨蒸。

舌干红,脉细数。

若兼见腰酸膝软,遗精阳痿,女性月经不调者,为肾阴虚;兼见于咳,咯血、气短、声低者,为肺阴虚;兼见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者,为心阴虚;兼见胁痛、目干涩、头晕、肢麻者,为肝阴虚;兼见腹胀、便塘、纳呆、乏力者,为脾阴虚。

2,病因病机:阴液不足,虚热内生,五脏功能失调。

3,浩法:滋阴补虚退热为主,若见某脏阴虚,可调该脏功能,补该脏之阴。

4,方剂: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合清骨散(《证治准绳》)加碱。

药物:青蒿6~10g,鳖甲15~30g(先煎),知母6~10g,地骨皮10~15g,银柴胡10g,秦艽10g,丹皮6~10g,胡黄连3~6g。

方义:方中用鳖甲滋阴退热,青蒿清热透络,秦艽、银柴胡解肌退热,地骨皮、知母、丹皮、胡黄连泻火退热,以为滋阴清热之治。

加减:阴虚内热甚者加生地、石斛滋阴清热;兼血虚加白芍、当归养血补虚。

5,变通法:在五脏阴虚证突出时,可于滋阴补脏法代之。

如心阴虚用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肝阴虚用滋水清肝饮(《医醇义》),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大补阴丸(《丹溪心法》),肺阴虚用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脾阴虚用六神散(《三因方》)加味。

若低热显著则加主方药物。

(=)气虚1,临床表现:午后低热,时作时止,劳累后尤甚,但患者无热感,疲乏无力。

声低气短,自汗,面色苍白、虚浮,饮食无味。

脉虚、濡、细、豁大无力,舌质淡。

2、病因病机:阳气不足,气浮不敛,阴火内生。

3,治法:补中益气,甘温除热。

4,方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药物:黄苠10~15g,党参10g。

白术10g。

当归10g,陈皮5g,升麻3~5g,柴胡3~5g,甘草3~5g。

方义;方中用黄芪、党参、白术、甘草补中健脾,陈皮和冒,当归和血,升麻、柴胡升阳退内热。

中医治疗各种长期低烧的方法

中医治疗各种长期低烧的方法

中医治疗各种长期低烧的方法一、治疗要点针对不同症候的病因病机进行治疗,是治疗内伤发热的根本原则。

滋阴清热,益气健脾,补益气血,温阳补肾,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化湿清热等,是常用的治疗法则。

对内伤实症发热,采用补剂,应根据气郁疏之,血瘀决之,湿郁化之利之诸法选用方药。

切不可一见发热便用发散或苦寒泻火之剂。

对内伤发热非表证且阴阳气血已虚,发散更易耗气伤津。

苦寒用之得当可以坚阴,用之不当,可以伤阴。

过于苦寒则易损伤中阳,或化燥伤阴,故叶天士指出;“非六气之所来,苓连之属不能制火。

”凡使病情加重。

慢性病药重视以胃气为本,内伤发热日久,脾胃已弱,补益太过,则虚不受补,滋阴太过,宜轻,宁可再补,勿用重剂。

总之,治疗内伤发热,应缓以图功,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不达,变证无穷。

二、分型论治:(一)阴虚发热:主症:长期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或手足心热,或骨蒸额红。

兼症:口干烦躁,失眠多梦,心烦盗汗。

大便干结,尿少色黄。

舌脉:舌质红而干,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

症候分析:阴虚生内热,其病在阴分,水不制火,阴虚阳胜为其病机。

发热伴有阴虚火旺见证为其特点。

虚火内炽,故见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手足心热,骨蒸额红。

虚火上炎扰乱心神,则致心烦少寐多梦,内热逼迫津液外泄则盗汗。

阴虚火旺,津亏失润,故口干咽燥,便干尿少。

舌干红少苔甚至无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

治则:滋阴清热。

方药:清骨散加碱(二)气虚发热主症:发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加剧,热势或高过低。

兼症:头晕,易于感冒,气短懒言,自汗乏力,食少便溏,渴喜热饮,或有脱肛,便血,子宫下垂等。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症候分析:中气不足,阴火内生为病机,发热伴随脾胃气虚见证为特点。

脾胃气衰,中气下陷,阴火上冲则发热。

本有气虚,劳则耗气,故发热在劳累后发生或加剧。

脾胃虚衰,气血生化不足,脏腑经络无以充养,以致头晕乏力,气短懒言,舌质淡,脉细弱。

气虚卫表不固,则自汗易于感冒。

脾虚失于健运则食少便溏。

中医医案——低烧

中医医案——低烧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辨证治愈低热二例病案一:施某,女,43岁。

初诊:1981年9月10日。

主诉及病史:低热三月余,每至下午辄作,至后半夜热始渐退,晨起稍安,发作有一定规律。

形体渐瘦,体力日弱。

就医于多处医院,做过各种检查,未得出正确结论,采取各种疗法,低热始终未退。

诊查:日晡辄作低热,测温每在38℃左右,或有微寒,面容清癯,一似阴虚之象。

查其舌苔,色白黄厚而腻,舌边色红。

辨证:微寒作热,发作有时,其邪不在卫表,寒微而热甚,又非往来寒热,其邪又不在少阳。

以其寒热晡作、舌红苔腻,其邪伏于募原可知;有时胸闷泛恶,甚或欲吐,是湿热阻遏气机之象。

治法:湿热留伏募原,遏阻气机,治疗不可偏凉偏燥,当用疏利透达法。

方用雷氏宣透募原法。

处方时,考虑患者体质脆弱,恐其不任克伐,乃未径投草果,俟药后再议。

处方:藿香6g 佩兰9g 川朴3g 槟榔6g 半夏8g 黄芩6g 甘草3g二诊:服药后,患者并无不适之感,自觉胸中宽松;身热虽仍发作,但热势不高,且持续时间缩短;舌苔亦有松化之势,乃于前方中加入草果5g,三诊:服前方5剂,身热基本控制,精神转振,舌苔渐化,惟胃纳尚差,此因邪未尽化,且胃气未复也,再投和中健胃之剂,以善其后。

处方:藿梗6g 佩兰8g 厚朴花5g 生苡仁15g 谷麦芽各15g前方连服7剂,邪去正复,终而收愈。

病案二:顾某,女,15岁。

初诊:1974年8月15日。

主诉及病史:病起两月余,初起恶寒发热,阑尾部有压痛。

当时查血象,白细胞计数18×109/L,注射青霉素后,阑尾部疼痛未见消失,但亦未增剧,仍持续隐隐作痛,高热亦渐趋下降,可是每至下午辄作低热,五心烦热,形体消瘦,日益不支。

诊查:形消肉脱,肌肤甲错,气息无力,憔悴不堪。

日低热,肤燥无泽。

阑尾部压之作痛,血象仍偏高,终日卧床,站立时需人扶持,食纳不多;大便偏干,便色黑;溲少色深;舌质红而苔少,脉细而数。

低热的中医治疗及验案

低热的中医治疗及验案

低热的中医治疗及验案低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多见于内伤发热,为脏腑气血虚损或失调而引起;也可见于病人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高者,低热常为标本俱病,虚实相间,病情有的较长,而治疗又比较困难,本人从实践体会到:病因虽多,治疗虽难,但只要抓住疾病的分型与特点,掌握好药物的性质特点,是可以取得满意疗效的。

现将常见的辨证分型及治疗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1 气郁发热此类患者多性情急躁,平时情绪不稳定,多言快语,面色青。

时觉身热心烦,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制或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喜叹息,口苦而干,舌苔黄,脉弦数。

妇女常兼月经不调,经来腹痛或乳房发胀。

治疗宜疏肝解郁清热,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但不宜多用理气药,因为理气药香燥,容易伤阴。

患者,女,34岁,低热1年余,时有烦躁,胸闷胀,自觉气短,善叹息,月经来潮时小腹痛,舌质暗紫,苔薄白,脉细弦,采用丹栀逍遥散合四物汤加减。

方药为:柴胡5g,薄荷3g,白芍10g,丹皮10g,茯苓10g,当归15g,枳壳6g,桃仁10g,红花10g,桔梗5g,牛膝6g,川芎6g,赤芍5g。

长期气郁发热病人,多伴有血瘀。

治疗时宜疏肝理气同时活血化瘀,常获得可喜疗效。

2 外感后的低热感受外邪,禀体素虚,正邪相争,邪气留恋,低热难退,外感后,治疗不当,过用寒凉,或早进滋补,失于表散,也可以使邪气伏于里而难于外透。

所以在治疗外感时,不宜用大苦大寒之剂或大发汗;宜轻剂,小量外透为好。

患者,男,12岁,发热十余天不退,体温37.2℃~38℃,不思饮食,面色黄白,大便稀软,舌苔薄白,脉濡缓。

可用升麻葛根汤合香苏散加减:升麻1g,葛根3g,苏叶6g,香附3g,豆豉10g,荆芥3g,扁豆花5g,杷叶10g,陈皮6g。

方内升麻、葛根升举阳气,解肌透邪,加苏叶、豆豉、薄荷、陈皮疏滞理气,驱逐风寒。

诸药合用助脾气、调气血、祛外邪、退低热。

3 阴虚低热此类病人的低热,为阴液不足,不能制阳,阴阳失衡,而使虚热内生。

小儿发烧 中医经验

小儿发烧 中医经验

小儿发烧中医经验:
中医治疗小儿发烧的经验方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经验方:
1.银翘散:主要由金银花、连翘、桔梗、甘草等药物组成,具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的功效。

在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风
热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痛等症状。

2.桑菊饮:主要由桑叶、菊花、杏仁、连翘等药物组成,具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的功效。

在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风热
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

3.麻杏石甘汤:主要由麻黄、杏仁、石膏、甘草等药物组成,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的功效。

在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
小儿肺炎、支气管炎等引起的发热、咳嗽、喘息等症状。

头痛低烧中医治疗方案

头痛低烧中医治疗方案

一、引言头痛和低烧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感冒、劳累、压力等。

中医认为,头痛低烧多由外感风寒、风热、湿热、血瘀等因素所致。

中医治疗头痛低烧强调辨证论治,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愈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头痛低烧的中医治疗方案,供患者参考。

二、中医病因病机1. 外感风寒:因感受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头部脉络受阻,出现头痛、低烧等症状。

2. 外感风热:因感受风热之邪,热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不畅,头部脉络受阻,出现头痛、低烧等症状。

3. 湿热内蕴:因体内湿热内蕴,湿邪上蒸,热邪侵袭,导致头部脉络受阻,出现头痛、低烧等症状。

4. 血瘀:因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络,头部脉络受阻,出现头痛、低烧等症状。

三、中医治疗方案1. 外感风寒(1)治疗方案:疏风散寒,解表止痛。

(2)常用药物:羌活、独活、白芷、川芎、防风、细辛等。

(3)代表方剂:川芎茶调散。

2. 外感风热(1)治疗方案:疏风清热,解表止痛。

(2)常用药物:菊花、桑叶、薄荷、连翘、黄芩、栀子等。

(3)代表方剂:银翘散。

3. 湿热内蕴(1)治疗方案:清热利湿,疏风解表。

(2)常用药物:黄芩、黄连、黄柏、泽泻、猪苓、白术等。

(3)代表方剂:甘露消毒丹。

4. 血瘀(1)治疗方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2)常用药物:丹参、川芎、桃仁、红花、郁金、五灵脂等。

(3)代表方剂:血府逐瘀汤。

四、中医治疗方法1. 针灸治疗(1)穴位选择:百会、太阳、风池、合谷、曲池、足三里等。

(2)操作方法:采用毫针刺法,根据病情调整针刺深度和留针时间。

2. 拔罐疗法(1)穴位选择:百会、太阳、风池、合谷、曲池、足三里等。

(2)操作方法:将罐吸附于穴位,留罐10-15分钟,以皮肤出现紫红色为度。

3. 推拿按摩(1)手法:按揉、拿捏、点按等。

(2)部位:头部、颈部、肩部、背部等。

4. 中药泡脚(1)药材:羌活、独活、白芷、川芎、防风、细辛等。

(2)操作方法:将药材煎煮后,待水温适宜时泡脚,每次30分钟。

低热的中医论治

低热的中医论治

低热的中医论治低热,即体温波动在37.5度~38.5度之间,持续2周以上。

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

中医认为,低热是由外感、内伤使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所致。

该病治疗虽有些棘手,但只要辨证无误,立法用药切合病情,就—定能收到满意之效果。

一阴虚所致低热此型多发生在肾阴虚、肝肾阴虚、肺阴虚等相关大病、久病之后;其热以午后为著。

证见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盗汗,眩晕颧红,心悸多梦,心烦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二治宜养阴清热。

药用青蒿鳖甲运、清骨散加减:青蒿30克,生地、知母、地骨皮、丹皮各15克,银柴胡,泰艽、鳖甲各10克,甘草6克。

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沙参麦冬汤皆可随证选用。

二血虚所致低热此型多发生在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以及由脾胃受伤逐渐发展而成。

证见低热缠绵,面色淡白,头昏目眩,心悸怔仲,失虑多梦,倦怠乏力,肢体麻木,舌质淡;脉细弱。

洽宜益气养血。

药用益气血的党参与当归六黄汤加减治之:生地、熟地、首乌、黄芪各15克,当归;白芍各12克,党参、黄芩、黄柏各9克,黄连6克。

用四物汤或归脾丸、当归补血汤加减治之,其效甚佳。

三、气虚所致低热此型多发生过劳及久病之后,证见长期低热,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渴喜热饮,常伴自汗,舌质淡,脉虚弱。

治宜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药用补中举气汤加减:黄芪、党参各15克,白术、当归、陈皮各10克,升麻、柴胡、炙甘草、雄黄(冲服)各6克。

四、湿热伤表所致低热此型证见低热,头重如裹,肢体酸楚,倦怠乏力,胸闷腹胀,嗜睡懒言,食欲不振,便溏,舌质淡红,苔腻,脉濡。

治宜清热化湿;方用藿朴夏苓汤、三仁汤加减:藿香、佩兰、茯苓各15克,厚朴、半夏各10克,白蔻仁、连翘各15克,茵陈20克,黄芩、菖蒲各10克,滑石30克,甘草5克。

五淤血所致低热此型多发生在跌打损伤、吐衄,便血及妇女分娩之后。

证见低热缠绵,胸腹或肢体剧痛,拒按,口唇肯紫,面部黯黑,肌肤甲错,妇女伴月经不调,量少或闭经,经来色黑有块,舌有瘀点,脉沉涩。

低烧低热中医治方

低烧低热中医治方

低烧低热中医治方发烧、低烧与高烧划分人的正常体温约37.2℃左右。

除非体温超过38.5℃(成年人)或39℃(小孩),否则无需太过紧张。

其实,发高烧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它提醒你的身体可能有疾病出现了。

事实上,散热对身体有好处,这个体内的防御措施有消灭外来病菌的功用。

如果温度没有上升太高,不妨让它自然散热,如此有助于排除毒素。

一般来说,突然爆发的高烧(38.5℃—40℃)通常意味着体内有病菌感染:感冒、肺炎、脑膜炎、猩红热等急性炎症都会伴有高烧;而长期持续的低烧(37.3℃—38.5℃),则意味免疫系统遭到了破坏:肺结核、风湿热、红斑狼疮、癌症等都不同程度表现出低烧的症状。

发高烧时需立即就医,因为这表示体内的感染正在恶化。

如果体温太高很容易造成脑部受损及脱水,尤其是高烧不退。

多种疾病会引起低烧。

发烧是一种症状,风湿、结核、慢性炎症、免疫力低下等疾病都会引起持续低烧;长期心理紧张、情绪不稳定也会引起体温中枢紊乱,造成不明原因的持续低烧。

身体的任何系统出现问题都可能引起持续低烧。

低烧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血、尿、便等常规检查很难查出,有些因细菌感染的疾病引起的低烧,要通过细菌培养才能发现。

不明低烧不能滥用药。

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侵袭的反应之一。

低热病人服用退热药,并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乱用退烧药,还有导致白细胞下降、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危险。

体温38℃以上时,才应考虑使用退烧药。

持续低烧应尽早就医,应及早进行全面检查。

一些恶性肿瘤早期或细菌感染早期的症状也是低烧。

建议你到医院做相关检查,以避免引起发烧的病因恶化。

一、上午低烧有次坐门诊,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无精打采地来到我的面前,后面跟着他的父亲。

我问他:“你怎么不舒服?”他有气无力地说:“我总是发低烧,一天到晚昏昏沉沉的,老想睡觉,吃饭也没有味道。

”我一边摸脉,一边打量这个小伙子。

只见他面色萎黄,面颊消瘦,一双大眼睛没有一点年轻人的朝气,目光呆滞。

他的脉象沉细无力略有滑象,舌胖,舌苔淡白,边有齿痕。

中医医案——长期低烧(三)

中医医案——长期低烧(三)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分型治愈低热症三例病案一:罗某,男,35岁。

(邪踞阴分低热)初诊:1973年10月10日。

主诉及病史:3个月前曾发高热,高热退后,2个多月来一直低热,每日午后热度均在37.5~38℃之间,精神易于疲劳,四肢无力,饮食乏味。

诊查:舌质中间光剥,旁有薄白之苔,脉象细数。

辨证:参合脉症,此乃邪踞阴分,故现晡热早凉;而现薄白之苔,则有夹湿之象,湿热羁留。

治法:先予蒿芩清胆汤,以清热除湿为主。

处方:青蒿叶6g 淡竹茹10g 清半夏5g 赤茯苓10g 枯黄芩6g 绿枳壳5g 制陈皮5g 碧玉散10g(包)二诊:上方药服2剂后,薄白之苔已去,继予青蒿鳖甲汤透邪养阴。

处方:青蒿叶6g 生鳖甲18g(先煎)生地黄12g 肥知母6g 粉丹皮6g 干石斛12g 明玉竹10g嗣后均以此方出人,服药20余剂,低热逐渐消失。

按语本证乃邪踞阴分,低热不退,且有薄白之苔,认为湿热羁留之象,故治疗分为两步。

先予蒿芩清胆汤,清热祛湿,待湿祛则热减;继以透邪养阴的青蒿鳖甲汤,使阴复而热除。

立法有不同,用药有先后,均在于审因辨证。

病案二:任某,女,69岁。

(热邪伤阴低热)初诊:1973年10月12日。

主诉及病史:曾患高热,两三个月来一直低热不退,食纳减少,小便短赤。

诊查:舌苔白而带黄,质有裂纹,脉沉细数。

辨证:证系邪伏阴分,夜热早凉。

治法:仿雷氏法,以透邪保津为主。

处方:霍石斛15g 贡麦冬10g 生地黄12g 细木通3g 淡竹叶6g 甘草梢3g 鲜芦根15g 黑元参10g 青蒿叶6g 地骨皮6g 二诊:上方药连服3剂,诸症均有好转。

仍就前方出入。

处方:霍石斛15g 生地黄12g 北沙参12g 鲜芦根15g 明玉竹10g 寸麦冬10g 黑元参10g 青蒿叶10g 地骨皮10g 胡黄连5g 三诊:续服上方药3剂,低热已除,苔白黄亦已减退,舌裂纹转浅,胃口开,小溲增多。

低烧的中医药辨证论治

低烧的中医药辨证论治

低烧的中医药辨证论治【前言】发热是很多疾病引起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症状,在这里着重介绍长期慢性不明原因的低烧低热,不明原因大致范围是医院现代西医科学仪器和设备化验没有明显异常和不能确诊病因,低热指体温不超过38C多在37C多左右。

中医学常归纳为阴虚虚热范围,治疗以滋阴清虚热等方,青蒿鳖甲汤,柴胡清骨散,知柏地黄丸等为主对长期低烧效果并不理想。

笔者以为低热中医辨证比较复杂,气血阴阳亏虚,外感内伤不愈,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水湿郁阻,虚实寒热兼并或等等,一般多见于感冒后遗症,体质虚,免疫下降,散热不畅,体内毒素吸收热,体温调节失调,植物神经紊乱,功能性发热等各种慢性病,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难以治愈。

西药抗生素消炎退烧激素等药滥用,副作用较大,长期效果不好,抗药性严重,导致很多长期低烧患者心理怀疑,负担加重。

笔者从事中医十余载,对长期慢性不明原因的低烧发热有一套颇具特色的理论认识及治疗方药,对大多数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辨证论治方药】1?营卫不和低烧症状,表虚外感风寒。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四肢酸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治法,xx 表,调和营卫方药,xx 汤加减。

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

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

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

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

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伤寒论中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退热之总方也。

气虚易感,虚寒不固加玉屏风散,黄芪益气固表止汗为君;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邪,合黄芪、白术以益气祛邪。

且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致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有补中寓疏,散中寓补之意。

低热的中医辨证论治

低热的中医辨证论治

低热的中医辨证论治口表体温持续在37.5~38℃左右达二周以上者,称为低热。

为多种疾病所引起的一个症状,可涉及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

但以内伤为主,包括功能性和器质性低热在内。

中医辨证有虚实之分,但以虚为多,或虚中夹实。

虚证有阴虚、血虚、气虚;实证为风湿、暑湿、肝热、血瘀等。

实者宜清热祛邪,虚者宜扶正补虚,按不同原因分别施治。

按语:(1)注意虚实各型的夹杂,如气虚伤暑,血虚肝旺,阴血或气血俱虚等,治宜兼顾。

(2)在辨证的同时,结合辨病求因治疗。

(3)重视调护脾胃,用药不能过于苦寒或滋腻。

(4)虚证低热,注意用黄芪、玉屏风散、百令胶囊。

不必祛邪,单纯扶正即可祛邪。

(5)临床发现:小柴胡汤、桂枝汤、达原饮、柴胡达原饮、甘露消毒丹、普济消毒饮加减是治疗治疗低热重要方剂。

低热的辨证论治:(1)风湿证病机:风湿化热,痹阻经络。

症状:低热、汗多、关节酸痛,心慌、气短、胸闷、口干渴、咽喉疼痛,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数。

治法:祛风化湿清热。

例方:胜湿汤、四妙丸。

常用药物:秦艽、防风己、忍冬藤、晚蚕砂、苍术、黄柏、薏苡仁、牛膝、木通、虎杖。

加减:伤阴者加十大功劳叶、知母、生地、制鳖甲。

气虚者加黄芪。

(2)暑湿证:病机:暑邪夹湿,困遏表里。

症状:低热,发于夏令,有汗,胸闷、身困、头昏沉重、食欲减退、口甜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溏薄。

舌苔腻,脉濡数。

治法:芳香化湿,解暑清热。

例方:藿香正气散。

常用药物:藿香、佩兰、白蔻仁、川朴、茯苓、滑石、豆卷、通草。

加减:暑热甚酌加金银花、连翘、青蒿、黄芩。

伤津加石斛、天花粉、沙参。

暑邪伤气者,改用李东垣清暑益气汤。

(3)郁热证病机:肝气郁结,化火内扰。

症状:低热起伏与情绪有关,或时寒时热,心烦易怒,精神抑郁、胁痛、口苦、尿赤、便秘,舌苔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

例方:丹栀逍遥散。

常用药物:柴胡、薄荷、黑山栀、丹皮、黄芩、当归、白芍,地骨皮。

加减:郁热重加夏枯草、白薇。

肝经实火偏重加龙胆草、芦荟、黄连。

长期低热的中医疗法

长期低热的中医疗法

长期低热的中医疗法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使用民间中药治疗长期低热,疗效甚佳。

现将其症状及民间中药治法,分别介绍如下。

阴虚低热:午后身热,或骨蒸潮热,眩晕颧红,心悸失眠,入夜盗汗,腰酸遗精,月经前期,口燥咽干,大便燥结,舌质红,脉象细数。

治宜养阴退热。

处方:鳖甲(先煎)、生地各15g,青蒿、地骨皮、秦艽、当归、知母各10g,乌梅6g。

水煎分2次服,每日一剂,连服3~5天。

血虚低热:小劳则热,头晕眼花,面色不华,心悸,失眠多梦,女性月经涩少,舌质淡,脉沉细。

治宜养血退热。

处方:黄芪30g,熟地、炒酸枣仁各12g,当归、白芍、党参、白术、五味子各10g,川芎、甘草各6g。

水煎分2次服,每日一剂,连服3~5天。

气虚低热:身热有汗,渴喜热饮,头痛恶心,少气懒言,倦怠乏力,面色萎黄,食少腹胀,舌苔淡薄,脉象软弱。

治宜甘温除热。

处方:黄芪15g,党参、白术各12g,当归、柴胡各8g,升麻5g,甘草3g。

水煎分2次服,每日一剂,连服3~5天。

食积低热:午后潮热,面色红赤,脘满而痛,嗳腐吞酸,恶心欲吐,不思饮食,大便溏或结,舌苔腻,脉滑实。

治宜消食和胃。

处方:神曲、山楂、莱菔子、连翘各15g,茯苓、陈皮、姜半夏、炒枳实、白术各10g。

水煎分2次服,每日一剂,连服3~5天。

痰湿低热:发热恶寒,或夜热晨止,胸膈痞闷,喘促气急,饮水则呕,肠中水鸣,舌苔滑腻,脉象弦滑。

治宜健脾渗湿化痰。

处方:茯苓25g,桂枝、白术、法夏、生姜各10g,甘草6g。

水煎分2次服,每日一剂,连服3~5天。

湿蕴低热:发热缠绵,午后更甚,或往来寒热,身体沉重,头重如蒙,脘闷不饥,或有恶心,便溏稀软,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治宜清疏湿热。

处方:槟榔、白芍、黄芩、知母各10g,厚朴8g,甘草2g。

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2~3次。

(尤志军)。

治疗低热的方剂(1)营卫不和、风热内温、湿郁之发热的方剂介绍

治疗低热的方剂(1)营卫不和、风热内温、湿郁之发热的方剂介绍

治疗低热的方剂(1)营卫不和、风热内温、湿郁之发热的方剂介绍吴文博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低热低热:一般体温在37.2℃-38℃之间,多为气血阴亏,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内伤发热。

中医辨证有:营卫不和、风热内温、湿郁发热、气郁低烧、气虚低烧、血瘀低烧、血虚低烧、阴虚低烧、阳虚低烧等证型。

1.营卫不和低烧与桂枝汤营卫不和低烧症状,表虚外感风寒。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四肢酸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治法,辛温解表,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加减。

桂枝汤组成:桂枝9克(去皮),芍药9克,甘草6克(炙),生姜9克(切),大枣12枚(擘)。

服法:上五味,哎咀三味。

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

适寒温,服100毫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

温覆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

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注意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表实无汗,表寒里热,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者,均忌用。

2.风热内温低烧与银翘散风热内温低烧,症状:外感风热或温病。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方药,银翘散加减。

银翘散组成:连翘30克,银花30克,苦桔梗18克,薄荷18克,竹叶12克,生甘草15克,芥穗12克,淡豆豉15克,牛蒡子18克。

服法:上杵为散。

每服18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3.湿郁发热与三仁汤湿郁发热症状:低热,午后热甚,胸闷脘痞,全身重着,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或粘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利湿清热。

方药:三仁汤加减。

三仁汤:组成:杏仁15克,飞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薏仁18克,半夏15克。

中医低热之辨证论治低烧的中医治疗长期低烧中医治方

中医低热之辨证论治低烧的中医治疗长期低烧中医治方

中医低热之辨证论治低烧的中医治疗长期低烧中医治方中医低热之辨证论治低热证的辩证轮治,分述如下:温病余热未尽,气液两亏所致低热:此型低热多见于温病中后期。

其证除低热外,尚有汗出,心烦口渴,神疲乏力,欲呕不呕,苔少乏津,舌质红,脉虚数等。

宜用竹叶石膏汤(竹叶10g,生石膏、粳米各30g,麦冬15g,半夏12g,人参、甘草各6g)加减治之。

暑热未尽而气液俱虚者,宜用王氏清暑益气汤(西洋参4.5g,西瓜翠衣30g,莲梗、粳米各15g,黄连3g,石斛、麦冬各9g,竹叶、知母、甘草各6g)化裁治之。

阴虚所致低热:此型低热多发生在久病或大病之后,其热以午后为著,亦可见骨蒸潮热,五心烦热,咽干饮少,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应滋阴退热。

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皆可随证选用。

血虚所致低热:此型低热多发生在衄血、吐血、便血、崩漏之后,也可由脾胃受伤逐渐发展而成。

其热多表现在午后,且常伴有面色淡白,头昏眼花,心悸失眠,肢体麻木等。

应补益阴血,或益气养血。

用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各15g)或归脾丸随证出入治之,必收良效。

气虚所致低热:此型低热多发生在过劳及久病之后。

临床常伴自汗,少气懒言,精神倦怠,渴喜热饮,舌嫩色淡,脉虚弱等。

当甘温益气。

用补中益气丸治之,于证甚切。

湿热内蕴所致低热:此型低热多发生在夏秋之交,且以日时(午后)为著,且常伴恶寒身重,胸脘痞闷,纳少厌油,口干不饮,苔白腻微黄等。

宜用三仁汤(杏仁15g,滑石、薏苡仁、半夏各18g,通草、白蔻、竹叶、厚朴各6g)治之。

若更见心烦,尿少而黄,口干欲饮冷水,苔黄腻者,热偏重也。

宜于方中加入黄连6g,黄芩9g治之。

食积所致低热:其热亦多发生在午后,有的患者尚有手心发热,且常伴不思饮食,嗳腐吞酸,大便稀溏,苔腻等。

应消食导滞。

用保和丸或江中消食片治之,必收满意之效。

痰湿所致低热:脾失健运,则水湿内聚,久则成痰。

痰湿内阻,上蒙清窍、袭肺,其证除低热外,往往伴有头重如裹,胸膈胀闷,咳嗽痰多,色白,甚则喘息等。

小孩中医退烧最有效的方法

小孩中医退烧最有效的方法

小孩中医退烧最有效的方法小孩退烧是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小孩退烧方面经验丰富,以下是一些最有效的方法:1. 清热解毒法:传统中医认为热病是由于人体内的热邪引起的,因此清热解毒是治疗小孩退烧的重要方法之一。

其中常用的清热解毒中药有黄连、黄芩、连翘等,可以通过煎汤或者药丸的形式给小孩服用。

2. 拔火罐:拔火罐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退烧中有一定的效果。

拔火罐可以刺激皮肤,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

对于小孩来说,可以选择使用刮痧板或者特制的小型拔火罐,操作时要轻柔,避免对小孩造成不必要的不适。

3. 温脚水法:中医认为足底有诸多穴位,可以通过足底穴位进行疏通治疗。

当小孩出现发热的症状时,可用温水泡脚。

这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以通过穴位的刺激起到退热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水温应该适中,不可以太烫,以免烫伤小孩。

4. 适当按摩:在小孩退烧过程中,家长可以适当进行按摩。

比如可以用温热的双手在小孩的额头、太阳穴、颈部、背部等部位轻轻按摩。

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体内热邪的排出,起到退热作用。

5. 中药膏药外敷:对于小孩退烧,中医中药膏药的外敷有一定效果。

可以使用中药膏药涂抹在小孩的背部或者前胸部位,然后用热力贴敷在上面。

中药膏药的药性可以通过皮肤渗透到体内,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起到退热的作用。

6. 饮食调理:在小孩退烧过程中,适当的饮食调理也是很重要的。

传统中医认为,在热病中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比如辣椒、生姜、大蒜等。

可以选择清热解毒的食物来调理,比如绿豆汤、莲子薏米粥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仅供参考,每个小孩的体质和病情都不同,选用方法时应该结合具体情况来决定。

如果小孩发烧过高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使用中医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同时,在进行中医治疗时,家长应该遵循医生的指导,不可滥用药物或者方法,以免对小孩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低热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低热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低热口腔温度在37.4〜38.4°C之间,并除外生理性原因者,称为低热,持续1个月以上者称慢性低热。

对体温正常但自觉烦热不适者,亦可参考本节辨治。

低热总因阴阳乖逆,关键在于阳盛。

可见于外感热病后期,尤以暑湿余邪稽延,也可兼因气阴不复、营卫不和所致。

内伤低热可分虚实两端,实则为食积、虫积、气郁、痰湿、血瘀等郁久化火;虚则为病后、劳倦致阴虚、血虚而致虚火偏亢,而少数气虚阴火上乘或阳虚而浮阳外越等亦可引起低热,往往邪实、正虚兼夹为病。

【诊断】1.西医学将低热分为器质性与功能性两大类。

前者尤以感染性疾病最多见,如肝炎、结核、风湿病、局灶性感染,其次是肝硬化、链球菌感染后状态、甲亢、变态反应性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等,故必须了解已往相关病史,进行全面体检,尽可能寻找局部可疑病灶,常规检查血、尿、粪、血沉、肝功、胸部X线等,并有针对性地作抗链“0”、LE细胞、结核菌素皮试、血清甲状腺素、有关免疫学检查等,以及心电图、肝胆B超、CT等检查,必要时也可先行试验治疗(如抗结核)等。

若多方检查及观察无其他特殊发现者,则可能为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功能性发热。

2.中医辨证须着重鉴别外感与内伤低热。

前者发病急,病程短,常持续不已,可伴有恶风或恶寒,其寒虽得衣被而不减,并兼见头痛、鼻塞、肢楚、脉浮等表证;后者起病缓,病程较长,可间歇发热,若伴恶寒则就温即解,常伴有自汗、盗汗、乏力或其他脏腑功能失调之症。

3.应每日定时测量体温2〜4次,观察其曲线变化规律。

如怀疑作假者,可检测直肠温度。

【治疗】一、辨证论治中医将本症分外感、内伤两大类。

前者病势轻浅,邪微或兼正虚而留恋不已,治当祛邪为主,如祛风解肌、清热和营、清暑化湿等。

后者轻重不一,虚者多予益气、养血、滋阴、助阳之法,实者可予理气解郁、活血化瘀、清热化痰、消食导滞等,虚实夹杂者二者合参之。

1.外感低热(I)风寒:翕翕发热,淅淅恶风,头微痛,鼻塞,自汗,小漫清,苔薄白,脉浮缓。

不明原因的低热怎么治疗?长期低热的中医药调治和方法!

不明原因的低热怎么治疗?长期低热的中医药调治和方法!

不明原因的低热怎么治疗?长期低热的中医药调治和方法!小儿不明原因的低热怎么治疗?长期低热的中医药调治和方法!发热长期低热的中医药调治和方法低烧,又称低热,指体温在37°c左右,不超过38°c,检查化验没有明确的异常指标,多见于体质虚弱、感冒后遗症、免疫力下降。

西医讲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总称为功能性低热。

这种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难以治愈,对患者和家属增加了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一般的常规治疗,消炎退热、滋阴去火、清热解毒,很难解决根本问题,还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体质下降,而中医多认为本病气血阴精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根本发热。

术业有专攻,王老师三代祖传,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专业治疗低热数年载。

对长期慢性不明原因的低烧低热,研究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理论认识和治疗方法,对大部分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文献记载:《素问,调经论篇》:“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虚劳里疾,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医学入门,发热》“内伤劳役发热,脉虚而弱,倦怠无力,不恶寒,乃胃中真阳下陷,内生虚热、宜补中益气汤。

”辨证论治:营卫不和低烧:症见头痛发烧、汗出恶风、四肢酸疼、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治法:辛温解表,调和营卫:桂枝汤加减,气虚外感不固者加玉屏风散1.风热内温低热症见:发热无汗,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方药:银花连翘散加减,口干头晕者加葛根、芦根。

2.气郁低烧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

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納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泻热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热甚者加黄芩,兼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活血调经3.血瘀低烧症见:午后或夜间发热,或自觉身体某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疼处或肿块,面色微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脉弦或涩治法:活血化瘀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发热甚者加秦艽、白薇、丹皮清热凉血4.湿瘀低烧症见:低热,午后热甚,胸闷脘痞,全身重着,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粘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治法:清热利湿方药:三仁汤加减,呕恶加竹茹,藿香,陈皮和胃降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烧的诊断和中医治疗
低烧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检查低烧原因是一件很细致的工作。

特别是对功能性低烧,必须经过较长期的观察,在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才能诊断。

低烧分类
低烧可分为功能性低烧与器质性低烧。

功能性低烧:其临床特征是体温较正常升高0.3~0.5℃左右,一般不超过38℃。

常见有:
1、生理性低烧:见于女性经前或妊娠期低烧;
2、季节性低烧:每于夏季出现微热伴有乏力、食欲减退,入秋自然缓解,称夏季微热;
3、环境性低烧:在高温环境中工作者,约有10%出现低烧。

4、神经功能性低烧。

临床上以20─30岁的青年多见,患者体温较正常人升高0.3℃─0.5℃。

低烧时间数月至数年不等,一般情况较好,体重不减轻。

此类患者约占长期低烧患者总数的1/3左右,预后良好。

器质性低烧:引起器质性低烧的疾病很多,常见病因如结核,胆道感染,慢性病灶感染,尿路感染、风湿、肝炎、肿瘤等。

其他是甲亢、贫血、结缔组织病、链球菌感染后状态等。

临床诊断
长期低烧最常见的为结核感染。

结核病在小儿还是比较多见的,除低烧外,小儿尚有性格的改变。

原来好动的孩子变得发懒不爱动,原来
好静的孩子性情急躁、爱发脾气、食欲减退、消瘦、动则汗出或夜间多汗、疲乏无力、面色苍白、颈部等浅表淋巴结肿大等。

为此,应作结核菌素试验简称OT或三联皮拭PPD—PHA。

如为阳性结果,可作为参考,因孩子接种过卡介苗后也可见阳性反应。

另外,过去得过结核病,也可以出现阳性反应。

进一步还得检查血沉,一般在结核病活动时,血沉均可增快。

最后还得用X线检查肺部,是否有结核病灶。

假如以上各种检查均为阴性,则可以排除结核病。

长期低烧还见于病毒感染,主要见于婴幼儿,多见于咽喉部感染,无全身表现。

——般检查均无明显异常,也无呼吸道症状,多为某次病毒感染高烧后,低烧较长时间不退。

年长儿咽部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也可表现为长期低烧,可作咽分泌培养,如能找到细菌,即可确诊。

如为链球菌感染,还可取血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简称抗“O”,如滴定度高,说明有过链球菌感染。

如抗“O”增高明显,还应想到风湿热的可能,应注意有无关节痛或肿胀,皮肤有无环形红斑,心脏有无改变,这些都是诊断风湿热的依据。

女孩长期低烧应注意泌尿系感染,可以检查尿得到确定。

长期低烧也可能与感染无关,而是由其他病或其他原因所致。

在血液病方面,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可见长期低烧。

如果孩子还有贫血、出血、黄疸等表现,检查一下耳血,即可找出是否与其有关。

有些人经常发热,一般都在38℃以下,到医院检查,又没有其他异常现象,找不出明确的病因。

对于这种长期低热,中医称为“虚热”,
西医称为“功能性低热”。

对于这种低热,不能盲目地使用退热药,也不能长期使用抗生素,否则不仅不能退热,反而会带来不良反应。

中医治疗低烧要点:针对不同症候的病因病机进行治疗,是治疗内伤发热的根本原则。

滋阴清热,益气健脾,补益气血,温阳补肾,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化湿清热等,是常用的治疗法则。

对内伤实症发热,采用补剂,应根据气郁疏之,血瘀决之,湿郁化之利之诸法选用方药。

切不可一见发热便用发散或苦寒泻火之剂。

对内伤发热非表证且阴阳气血已虚,发散更易耗气伤津。

苦寒用之得当可以坚阴,用之不当,可以伤阴。

过于苦寒则易损伤中阳,或化燥伤阴,故叶天士指出,“非六气之所来,苓连之属不能制火。

”凡使病情加重。

慢性病药重视以胃气为本,内伤发热日久,脾胃已弱,补益太过,则虚不受补,滋阴太过,宜轻,宁可再补,勿用重剂。

总之,治疗内伤发热,应缓以图功,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不达,变证无穷。

低烧中医治疗:
一、阴虚低热:大多在下午和夜晚发热,伴有盗汗、失眠、心烦、两颧潮红等症状。

宜用养阴退热的治法,可用青蒿、鳖甲、地骨皮、银柴胡、生地黄、天冬、知母各12克煎水服;也可配用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左归丸等。

二、血虚低热:大多在下午发热,或稍有烦劳就觉头面手足烘热,伴有心悸、面色苍白、气短乏力等症状。

宜用养血退热的治法,可用生地黄、白芍、当归、制首乌、黄芪、茯苓、淮山药、青蒿、地骨皮各10克煎水服;也可服用四物合剂、归芍地黄丸等。

三、气虚低热:虽有低热,但又觉冷,出汗怕风,并有气短、乏力、不想说话、大便不成形、饮食减少等症状。

宜用甘温退热法,可用补中益气丸,或用黄芪、党参、白术、生姜、大枣、当归各10克煎水服。

四、夏季低热:每遇夏季就出现低热,伴有头昏、乏力、口渴及食欲减退等症状;夏季过后则低热自退,全身症状也随着消失。

宜用清暑退热的治法,一般用太子参15克,麦冬、五味子、竹叶、梗米各10克,生石膏15克,煎水服。

兼有全身困重、大便稀、舌苔厚等症状者,则宜用藿香、佩兰、青蒿、制半夏、茯苓各10克,砂仁3克,六一散15克,煎水服。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低热并非功能性低热,而是由体内一些潜在的疾病引起,如慢性肝炎、结核病、风湿病、慢性尿路感染等。

所以对于长期低热,应先到医院仔细检查,排除上述各种疾病后,才能当作功能性低热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