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评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评课稿
今天,我仔细聆听了孙菲菲老师这节课,我个人认为这节课就是一堂弥漫着浓浓数学味儿的数学课。下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阐述:
数学味之一:从生活实际到数学问题,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学习中,选取的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知背景。一节课要“生动”,教师必须在抽象的数学与儿童具体形象的心理特点之间架设桥梁。孙老师在课前交流的时候,通过“什么是三角形”拉进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这种看似无意的活动,却蕴含了教师的智慧。紧接着,孙老师又拿着两根一样长的纸条问这两根能围成三角形吗?一下子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既复习了这节课所需要旧知“三角形的特性”,也很好地将新旧知识进行了不着痕迹的联结,非常巧妙。然后随着孙老师的提出的问题“剪开后呢?”在学生中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产生“可以与不可以”的思维矛盾,使学生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情景下兴趣盎然地进入新授阶段。
数学味之二:从个人思考到合作探究,体现了数学的探索性。在“剪长边行不行?”的思维矛盾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后,让学生运用以前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运用想象与猜测,自由回答,老师先是把学生所说的可能答案一一写在黑板,无论学生答得对否,孙老师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不怕学生的添乱,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已的见解,这里表现出了老师宽容豁达的胸怀。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亲自动手实践操作,在围成与不能围成的冲突中思索、讨论、分析,从而达到验证自己实验猜想,体现了数学的探索性。通过创设这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尊重,提高了学生初步的“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悄然地渗透了“一木难成林”的情感与人生态度。
数学味之三:从生活意义到数学本源,体现了数学的抽象性。从生活意义到数学本源,需要数学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与日常生活无异的表示数学概念的儿童自身的语言回归数学学科的本体,体现了数学的抽象性。比如说,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孙老师抓住“任意”这个关键的词语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对学生的“无论两条边”、“随便两条边”的生活化语言进一步规范,使结论趋于完善。又如:对初步结论“较短两条线段的和大于或等于第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通过层层深入,结合适时的课件操作、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与个人思考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得出本课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抽象性结论。
数学味之四:从课堂教学到生活情境,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数学课堂需要生活去激活,生活问题需要数学去提升和解决。“生活味儿”和“数学味儿”的有机融合才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应该弥漫的“主流味儿”。这节课,孙老师在练习中设计了“三根小棒是否围成三角形”、“小明从家到学校”两个生活化的习题,从课堂教学到生活情境,反映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目的是用于生活,学生在解决这种实际问题的时候,提高了运用课堂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对学生渗透了思想教育。
整堂课看来,弥漫着浓浓的数学课,同时孙老师这节课教态自然,教学语言思维逻辑性强,师生双边关系和谐。大部分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积极主动,能够与老师密切配合,突破了重难点,教学效果良好。
另外,我有下面两个想法提出来与孙老师商榷下,也与在座的老师们探讨。1、要注意课堂的紧凑性,学生回答的时候要注意板书,不要在学生都回答完后再板书。2、当老师在问学生用“任意”是否合适的时候,有个别学生指出“任意”不恰当,老师这时用举手表决是否同意,这点不太妥当。希望孙老师以后的教学中关注这几个小问题,相信他的课堂更加充满亮丽的色彩。
定会有所提升。
本学期的工作忙碌而充实,在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掌握辅导学生的方式、方法,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