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校企协同创新的政策实践

合集下载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一、概括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探讨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包括校企合作的深度不足、课程体系与企业需求脱节、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如加强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构建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等。

同时本文还探讨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如开展产教融合项目、实施实习实训教学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等。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与案例分析,验证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性,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1.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推动产教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在这个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应运而生,成为推动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

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使高职院校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有利于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

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与创新

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与创新

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与创新近年来,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产学研结合,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然而,在实施校企合作模式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行创新和改进。

首先,要实施和创新高校校企合作模式,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和平台。

学校与企业可以通过成立联合实验室、共建技术研发中心等方式,将双方的资源和优势相互融合。

此外,还可以建立校企合作基金,用于支持合作项目的研究和开发。

通过这些机制和平台,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推动双方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和深入。

其次,要实施和创新高校校企合作模式,需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应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培养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人才。

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和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并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实际工作环境。

此外,要实施和创新高校校企合作模式,需要加强产学研结合。

学校与企业可以共同申请科研项目,并建立科研合作机制。

学校的研究成果可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举办技术培训和研讨会,促进技术交流和创新合作。

通过加强产学研结合,可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最后,要实施和创新高校校企合作模式,需要打破传统的学术壁垒和行政管理体制。

学校和企业应建立公平、高效的合作机制,摒弃传统的行政限制和学术研究的束缚。

学校和企业之间应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共同制定合作发展的目标和规划。

只有打破传统的壁垒和体制,才能实现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实施和创新。

总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与创新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和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和平台、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产学研结合以及打破传统的学术壁垒和行政管理体制,可以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和拓展。

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略论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借鉴及实施策略

略论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借鉴及实施策略

略论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借鉴及实施策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借鉴和实施策略,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借鉴1.美国的校企合作模式美国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全球最为成功的模式之一。

美国的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非常紧密,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的合作来获取最新的科技成果和人才资源。

同时,高校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来获取资金和实践经验。

美国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2.德国的校企合作模式德国的校企合作模式也是非常成功的。

德国的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非常紧密,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的合作来获取最新的科技成果和人才资源。

同时,高校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来获取资金和实践经验。

德国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非常稳健的合作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二、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实施策略1.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双方是否能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企业需要尊重高校的学术自由和独立性,高校也需要尊重企业的商业利益和商业机密。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够实现双方的共赢。

2.制定明确的合作计划校企合作需要制定明确的合作计划,包括合作的目标、合作的内容、合作的时间和合作的成果等。

只有制定了明确的合作计划,才能够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3.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企业需要为高校提供实践机会和资金支持,高校需要为企业提供最新的科技成果和人才资源。

只有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才能够实现校企合作的最终目标。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校企合作涉及到知识产权的问题,需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企业需要尊重高校的知识产权,高校也需要尊重企业的知识产权。

只有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才能够确保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借鉴和实施策略,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024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2024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2024校企合作实施方案2024校企合作实施方案(通用5篇)2024校企合作实施方案篇1为了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紧紧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技能人才的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以国务院和省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为指针,以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为紧密结合点,积极探索开展学校与企业间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模式,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更多的适用性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

二、合作内容1、学生校外实习:与企业签定学生校外实习协议,企业接受学校一定数量、专业对口的学生实习,学生实习结束毕业时,企业可优先选择录用学生,补充企业的生产一线人员。

2、企业在职职工培训:合作企业需培训在职职工时,学校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为企业培训在职职工,帮助企业提高职工素质。

培训专业、培训目标由企业确定,培训计划和内容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商定,培训师资由学校安排或企业委派,教材由学校提供。

具体可签培训协议。

3、教师实践:学校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业课教师到合作企业实践。

实践时间一般为两个月,利用假期进行。

实践教师填写企业实践登记表,登记内容应包含实践内容、实践期限、实践企业评价、学校意见等,并纳入对教师的考核、培养、提高。

4、学校积极与企业联系,由企业每年适当安排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或技术专家到学校任课,指导充实专业课教学,弥补师资的不足。

5、学校与企业共同成立教学咨询委员会,企业委派技术专家或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参加,学校有关校领导、部门负责人或专业课教师参加,每年召开两次会议,为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就业安置等工作提供咨询服务。

6、加强校企交流,通过联谊活动、校企互访、联办文体比赛、工学技术比武等,增进双方感情,密切校企关系,促进教学教研和学用结合,提高实用人才培养质量。

关于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

关于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

关于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点领域之一。

为了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化,各级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旨在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经济发展。

本文将对这些政策进行综述和分析,以期为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提供参考。

一、国家政策倡导与引导国家政策对于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促进高等教育产业化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强高等教育和企业融合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该指导意见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育人基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并提出了鼓励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开展校企合作的措施。

另外,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开放办学改革创新培育世界一流教师教育特色高水平高校的实施意见》中提到要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推动高水平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实现实践教学改革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这些国家政策的出台为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环境,为各地区、各高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二、地方政府的政策措施各地区的政府也积极出台了相关的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政策,以适应本地区的发展需求。

以江苏省为例,2017年江苏省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校企合作的实施意见》,该文件重点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推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训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类似的政策在其他省份也有出台,不同地方的政策根据当地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有所差异,但总体目标都是促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三、高校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中,高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许多高校建设了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这些基地通常由高校与企业合作成立,提供学生实践教学、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服务。

例如,某高校与当地的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了一家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专门用于学生的实践教学。

校企 协同创新伙伴行动实施方案

校企 协同创新伙伴行动实施方案

校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实施方案校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实施方案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开展创新项目或活动的具体计划和安排。

这种合作旨在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促进双方在科研、人才培养、技术转移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创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介绍校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实施方案。

首先,校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实施方案需要明确合作的目标和范围。

这包括确定合作的具体项目或活动,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合作的时间周期和预期成果。

在制定实施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双方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确保合作的目标能够实现并且符合双方的利益。

其次,实施方案需要明确合作的方式和机制。

这包括确定合作的具体方式,例如联合科研项目、共建实验室、开展技术培训等,以及建立合作的具体机制,包括合作协议的签订、信息共享机制、决策机制等。

通过明确合作的方式和机制,可以有效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另外,实施方案还需要考虑双方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这包括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在科研、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通过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可以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降低合作成本,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此外,实施方案还需要考虑合作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和评估。

这包括对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制定应对措施和预案,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还需要建立合作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合作中的问题,不断优化合作的方式和机制。

总的来说,校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实施方案是推动学校与企业合作创新的重要工具,通过明确合作目标和范围、合作方式和机制、资源整合和共享、风险管理和评估等方面的内容,可以有效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促进双方在创新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实践方案

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实践方案

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实践方案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校企合作成为了推动产业升级和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

校企协同和产教融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企业的创新能力。

目标本实践方案的目标是建立一种有效的校企协同和产教融合模式,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双赢的局面。

具体目标包括:1. 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2.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3.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4.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

实施步骤第一步:建立合作平台1. 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校企合作事务;2. 建立校企合作网站,提供合作信息发布、项目申报等功能;3. 组织校企合作论坛、研讨会等活动,促进交流与合作。

第二步:开展合作项目1. 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合作项目,明确项目目标和任务;2. 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项目组,共同开展研究和实践活动;3. 学生参与项目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三步:加强师资培训1. 组织教师参与企业培训,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2. 鼓励企业专家到校进行讲座和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3. 建立校企教师交流平台,促进教学经验分享与合作。

第四步:推动科研合作1. 学校与企业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共享科研资源和设备;2. 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3.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第五步:评估和改进1. 设立校企合作评估机制,定期评估合作项目的效果;2.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校企合作模式;3. 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不断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和效益。

预期成果通过实施以上实践方案,预期可以实现以下成果:1. 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和有效,资源得到充分利用;2.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3. 科研成果得到有效转化和应用,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4. 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发展。

校企协同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产教融合及行业需求为导向

校企协同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产教融合及行业需求为导向

获得价值增加和价值创造的过程。

2017年,教育部审议通过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中提出要更加注重模式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随后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出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均提出了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战略目标。

包装工程专业作为服务型应用学科,其目前的专业实践培养方案未达到与行业的一线需求有效结合,基于企业的协同平台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尚且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

同时暨南大学作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中的一所,其包装工程专业获批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在这样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工程认证需要不断进行建设和推进。

目前大多数专职教师缺乏对行业背景的深入了解,产教融合有待进一步挖掘。

本项目针对上述问题,一方面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理论深厚的优势,整合学校、企业及社会的优质资源共同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可行条件和实践场所。

其目标是实现教学实践培养方案制订并不断完善,以此初步建立实践平台运行机制及其维护运作的保障措施。

一、以“包装工程”为例的工科专业背景下实践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包装技术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包装企业拥有推动行业发展的高尖精设备,同时对高新前沿技术具有迫切需求,而高等院校关注了解和掌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如何将高等院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进行融合,搭建产教研融合的平台。

在此平台上,一方面提高培养面向企业自身需求的包装人才,增强实践环节对人才的培养,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中实践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将前沿科技应用到包装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去。

在校企共建的实践平台上,对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不但可以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场所,而且能为教师实践能力提高提供与实践对接的机会,同时企业也在此过程中培养出行业所需要的后备人才,提高包装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校企协同创新育人平台搭建的目的是:实现专业建设与行业企业需求对接,学校育人目标与未来工作要求对接,教育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要求对接,学生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学校科学研究与企业技术开发对接,校内实验条件与企业生产设施对接。

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一、绪论校企合作是高校为适应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的需要,调整自身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高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与企业之间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广泛合作。

我国高等教育自建立以来,实行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尤其是2000年以来,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科技平台办学开始为高校校企合作注入了强大的力量,不少高校将“产、学、研”结合体作为自己发展的战略方向。

二、高校校企合作的模式1. 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是目前的国家政策和发展趋势。

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三方作为共同的创新主体,通过共同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各方面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技术转移等方面的合作,通过互相支撑、共同创新和共享成果,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2. 列车式校企合作列车式校企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严格按照时间表对后续工作进行规划和协调,在产学研各环节中相互搭档、协调、联动,努力取得最终的合作成果。

3. “一龙多头”的校企合作“一龙多头”的校企合作即多个企业通过高校来开展合作,通过资源集约化、开发创新型产品等方式,实现资源互补、优化,从而提高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共赢。

三、高校校企合作的实践1. 成果转化和产业推进机制高校与企业合作主要有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推进两方面的内容。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高校与企业共同推动科研成果向工程化和产业化方向转化,推进经济社会双方面效益和创新成果的实现。

在产业推进方面,高校与企业有机结合,发挥各自优势,科技、资本、技能等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除了以企业定向招聘、联合培养、双证授予、实习实训等形式开展的合作,还有通过企业的项目,将学生的实战技能提升到极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同时可以让企业选出少部分优秀人才直接进入企业成为重要支撑人才,企业和人才均受益。

3. 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高校具有社会教育、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质资源,是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

构建利益共同体的校企合作创新机制

构建利益共同体的校企合作创新机制

构建利益共同体的校企合作创新机制近年来,校企合作已成为高校和企业之间实现双赢的有力途径。

校企合作可以促进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技术创新和知识转移的共赢,同时为企业提供更好的人才储备和科技支持,为高校提供更多的项目支持和实践机会。

然而,当前校企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倾向于追求短期利益,缺乏长期战略,难以形成长效合作机制等。

为了优化校企合作关系,构建利益共同体的校企合作创新机制非常重要。

一、探索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的构建在实践中,校企合作可以通过构建利益共同体的方式实现长期合作,共同发展,提高合作效率。

利益共同体的构建需要根据双方固有的优势和需求来进行具体定制。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定制合作方案。

企业和高校之间需配合、沟通完善,优先选择相互配合度高的方案,建立灵活、开放、高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2、资源共享。

高校和企业双方能共享资源,不仅共享技术资源和知识资源,同时把资源与价值链的顶部、中间和底部连接起来,建立起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和知识转移平台。

3、共同发展。

利益共同体的关系是永远不能单向,企业不是高校的“顺手拿来”,高校也不能成为企业献身的工厂。

双方紧密合作,相互探讨彼此的优点,为实现长期利益合作奠定稳固的基础。

二、建立合作协议机制校企合作必须通过基于鲜明的共识和底线的协议建立机制,规范合作进行,含括费用分配、时间安排、产品原则、知识产权保护、开发实现质量检测等内容,“硬件”性协议和“软件”性协议。

1、制定明确的协议内容。

具体的协议内容包括了解双方目标、资源的共享、协作的目标、合作周期、责任分工、产权归属等,在协议内容制定的过程中,需考虑实际合作情况,合作周期和责任分工优化协议方案。

2、执行阶段全面监管。

协议签署后需要进行全面的监管,高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合作的责任,沟通协调,及时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协作人员及管理规范化联合创新要求企业和高校的管理人员具备领先水平,强调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经验的长期积累。

高校校企合作创新机制及政策研究

高校校企合作创新机制及政策研究

高校校企合作创新机制及政策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转型升级,高校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而校企合作也是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重要途径。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之际,探索创新机制,破除政策瓶颈,促进高校校企合作创新发挥更大作用,已成为现阶段的重大课题。

一、高校校企合作创新机制探究高校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了国家推动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提升的主要方式。

早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就鼓励高校积极与企业、产业、军队、地方政府等其他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发挥高校的优势,推动成果转化。

传统上,高校与企业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产学研间的分割和各自利益的导向等问题,阻碍了现代化产业经济的发展。

因此,高校校企合作的主要障碍在于如何解决产学研脱节现象和相关政策环境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可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文化交流创新模式,搭建良好的合作平台加强彼此沟通,进而形成体制上的联动优势。

其次,高校校企合作的机制创新应综合考量双方之间的合作意愿。

高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长期共赢的合作关系,增加产业界对校园的技术需求和资源集聚,促进了产业的长远发展。

高校应紧跟科技进步发展潮流,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能力,针对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主动出击,提供完善的服务和技术支持帮助企业解决难题,为企业带来更多生产价值。

二、政策研究提出方案高校校企合作创新是以产业带动科技,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以专业合作、精品合作、全域合作为方向,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和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实现共赢才是校企合作的核心目标。

作为我国前进的教育行业,高校的科技创新并不能获得明显的效益,并且在技术推广、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等方面与企业有着一定的距离问题。

因此,政策层应该制定更具体可行性的措施,做到政策共享、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等多方面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推进校企合作创新发展。

1.设置专项资金支持:政府可以设置多种财政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高校积极与企业结成校企合作关系。

校企合作的优势与实施策略

校企合作的优势与实施策略

校企合作的优势与实施策略校企合作是指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关系,通过共同合作来实现互利共赢。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提高学校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一批具备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人才。

本文将探讨校企合作的优势和实施策略。

一、校企合作的优势1.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可以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实际工作流程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

2.职业规划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校企合作提供了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学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建立起更多的职业联系,了解不同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就业需求。

此外,合作企业往往参与学生的培训和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的发展路径,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3.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校企合作能够帮助企业引进高水平的人才,扩大企业创新团队,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学校提供的理论知识和学术研究成果可以为企业创新提供重要支持,同时学校的研究资源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研发合作机会。

4.实现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校企合作可以促使学校与企业之间共享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实际项目进行教育教学,企业可以借助学校的专业技术和研发团队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通过资源共享,学校和企业可以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取得共同发展。

二、校企合作的实施策略1.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需要建立长期且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双赢的合作机制。

学校和企业可以通过签署合作协议或框架协议来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益,建立双向的沟通渠道和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双方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的深入合作。

2.开展项目合作与实践基地建设学校和企业可以开展项目合作,共同设立实践基地或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

学校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调整相关课程内容,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国大学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创新

中国大学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创新

中国大学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创新中国的大学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以学校与企业之间密切合作的模式,旨在促进双方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中国大学校企合作不仅在数量上有了显著的增加,而且在形式和内容上也有了创新和变革。

本文将对中国大学校企合作模式进行研究,并探讨其中的创新。

一、中国大学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大学校企合作模式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和高校体制改革,大学校企合作受到了推动和促进。

最早的合作模式主要集中在科技合作、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

这些合作主要以经济领域为主,旨在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大学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和发展。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大学校企合作开展了更加多元化和广泛的合作。

例如,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专业实践教学,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工程技术研究院与企业联合成立,以共同研发和创新高新技术产品;共享实验室和创新中心,以提供优质的科技服务和资源共享等。

二、中国大学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探索近年来,中国大学校企合作模式在创新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和探索。

首先,大学校企合作已经从传统的技术合作扩展到更多领域。

除了科技合作,大学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文化艺术等领域也进行了深度合作。

这种多领域合作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还可以促进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其次,大学校企合作的模式也逐渐从传统的项目合作演变为战略合作。

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越来越紧密,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双方能够共同制定长远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并为实现这些目标合作。

这种战略合作的模式更加有利于双方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有助于双方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大的发展。

此外,中国的大学校企合作模式还在国际合作方面进行了创新。

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大学和企业能够共同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国际合作不仅能够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知识共享,还可以加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国外优秀人才。

校企合作的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的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的实施方案1. 引言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开展教学、科研、实习等活动,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推动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促进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本文将探讨校企合作的实施方案,旨在提供一种有效的合作模式,帮助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

2. 实施方案步骤校企合作的实施方案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2.1 确定合作目标首先,学校和企业需要明确合作的目标和意义。

双方应确立共同的目标,例如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开展科研项目、推动产学研结合等。

明确合作目标将有助于双方的合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2.2 签订合作协议在确定合作目标后,学校和企业需要签订正式的合作协议。

合作协议应明确双方的权责,包括合作内容、合作期限、合作方式、资源投入等。

合作协议的签订可以确保双方的权益得到保护,并规范合作的进行。

2.3 设立合作机构为了有效地协调和推进校企合作,双方可以共同设立合作机构,如校企合作委员会。

合作机构应由学校和企业的代表组成,负责具体的合作事务协调与管理。

合作机构的设立有助于提高合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2.4 制定合作计划根据合作目标和合作协议,双方应制定详细的合作计划。

合作计划包括合作项目的具体内容、进度安排、资源需求等。

合作计划的制定应考虑双方的实际情况和资源情况,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2.5 建立合作机制为了保证校企合作的高效运作,双方应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

合作机制可以包括定期召开合作会议、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制定工作流程等。

合作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双方之间的信息分享和沟通,提高合作的效果。

2.6 落实合作项目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具体的合作项目的落实。

双方应按照合作计划的安排,有序地推进合作项目的实施。

学校可以提供课程资源、实习机会等支持,而企业可以提供实践场景、技术支持等资源协助。

3. 实施方案的效果评估校企合作的实施方案需要进行效果评估,以验证合作的成效。

3.1 数据收集与分析学校和企业可以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合作效果的评估。

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的探索与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

在这个模式下,高校与企业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供需关系,而是建立了一种利益共同体的合作关系。

通过互利共赢的合作,高校与企业能够共同推动创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良性循环的发展。

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已成为当前高校与企业深化合作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的构建方式和具体实践。

1. 深化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之一。

高校与企业可以通过项目合作、共建实验室等形式深化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高校和企业能够共同分享科研成果和技术研发成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从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发展生态圈。

2. 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高校与企业可以通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等方式,确立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共同促进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能够促进双方的战略合作规划和长期发展规划的协调统一,推动双方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3. 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的方式还包括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变革,校企合作的方式和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变化。

高校与企业可以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建立校企共建基地等形式,促进校企双方资源的融合和产学研深度合作,实现合作的新突破和新发展。

1. 建立校企共建基地在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中,建立校企共建基地是一个重要举措。

高校与企业可以共同投资建设校企共建基地,围绕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校企共建基地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的探索与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之一。

校企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利益共同体,共同肩负起人才培养责任,并在教学、科研、实习等方面进行合作。

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旨在增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意识和紧密度,促进双方资源共享,实现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发展。

本文将从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和探索实践三个方面展开,探讨如何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

一、现状分析当前,我国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呈现多样化、不断创新的态势。

一方面,高校通过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成果转移和产业化;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这些合作形式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校企合作仍面临一些问题。

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合作项目过于局限,缺乏长期规划和持续推进,难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需求、技术创新等方面存在理念和目标上的差异,导致合作过程中出现磨合不畅、合作难度大的情况。

高校与企业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不够,双方难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二、存在问题1. 合作深度不足。

目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多集中在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而在教学改革、课程开发、实习实训等方面的合作比较薄弱,难以形成全方位的校企合作。

2. 目标吻合度低。

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就业需求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分歧,导致合作过程中出现磨合不畅的情况,难以达成双方的共识。

3. 资源共享不足。

高校与企业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不够,导致双方难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三、探索实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1. 加强合作深度。

高校与企业可以在教学改革、课程开发、实习实训等方面加强合作,通过双方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校企深度融合,促进校企共建。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日益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促进双方资源共享,共同推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本文将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现状分析以及实践探索等方面进行研究,力求为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路。

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1.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紧密联系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2.推动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对接。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能够使学校更好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贴合市场需求的培养方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3.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资源优势和实践经验,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机会。

4.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目前,我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一些高校和企业中已经初步建立,但整体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1.缺乏深度合作。

一些校企合作仍停留在表面层面,缺乏深度合作,导致双方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整合和利用。

2.学校和企业融合度不高。

一些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存在沟通不畅、互动不足等问题,融合度较低,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3.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一些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出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

4.缺乏长期合作机制。

目前校企合作大多是临时性合作项目,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影响了合作的深度和持久性。

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1.建立双向沟通机制。

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定期沟通机制,通过定期座谈、交流会议等形式,加强双方的沟通和互动,促进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科研课题论文: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合作共建五位一体实践教学基地

科研课题论文: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合作共建五位一体实践教学基地

81980 学科教育论文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合作共建"五位一体"实践教学基地“五位一体”实践教学基地是指集“实践教学、师资培训、技能竞赛、技能鉴定、社会服务”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

以此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服务;为区域企业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培养、员工培训、技能鉴定、产品研发、技术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为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提供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培训;为社会人员提供专业技能培训。

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发展历程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经历了职业院校自主独立建设模式、校企合作共建模式、政府主导集中建设资源共享型模式和政校行企多元共建模式等多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职业院校独立建设模式。

职业院校为了完成专业课程实习实训任务,依靠院校自有资金,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在校内建设一系列实训室,为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这一建设模式的优点是针对性强,完全是根据院校自身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师生水平、场地条件等实际需要进行建设,能适应院校专业的个性化需求;其缺点是受资金、场地限制,数量和结构不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设备落后于产业发展,在功能上与社会、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距离。

第二个阶段,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建模式。

受资金、场地等方面的限制,职业院校独立建设的实训室,在设备数量和水平上,难以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主动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借助企业的场地、设备的支持,在校内校外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弥补校内独立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不足。

这一建设模式的优点是紧贴社会、企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开拓了社会资源,减少职业院校的建设资金、场地压力,能建立一些仿真甚至真实生产环境的实践教学基地,对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其缺点是基地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要兼顾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职业院校的正常教学安排形成一定的限制,部分实训基地建设利用率低,甚至达不到原来的目标。

第三个阶段,由政府主导建设大型资源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模式。

企业与高校合作实施方案

企业与高校合作实施方案

企业与高校合作实施方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种合作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也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与高校合作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建立合作机制。

企业与高校合作需要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双方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来明确合作的内容、方式、目标和责任。

同时,可以成立专门的合作机构或者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双方的合作事宜,确保合作顺利进行。

其次,明确合作领域。

企业与高校可以根据各自的优势和需求,明确合作的领域和重点方向。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专业或者课程,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企业可以提供实习实训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实际工作,增加就业竞争力。

此外,加强资源共享。

企业与高校可以共享各自的资源,比如企业可以提供实践基地、科研项目、技术支持等资源,高校可以提供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等资源。

通过资源共享,双方能够互利互惠,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

另外,建立双向沟通机制。

企业与高校之间需要建立起畅通的沟通渠道,双方可以定期举行会议或座谈会,交流合作情况和问题,及时调整合作方案。

双向沟通可以帮助双方更好地了解对方的需求和期望,有利于合作的顺利进行。

最后,建立绩效评估机制。

企业与高校合作需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机制,对合作的成果和效益进行评估。

通过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为合作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综上所述,企业与高校合作实施方案需要建立合作机制、明确合作领域、加强资源共享、建立双向沟通机制和建立绩效评估机制。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全面落实,双方的合作才能够取得实质性的成果,为双方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希望各个企业和高校能够重视这种合作,共同推动合作实施方案的落实,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

校企命运共同体实施方案

校企命运共同体实施方案

校企命运共同体实施方案校企命运共同体是指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的一种紧密合作的关系,通过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下面是校企命运共同体实施方案的相关内容。

一、背景校企命运共同体是我国推进高等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与产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校企合作已成为推进高等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将有助于加强高等教育与产业的联系,促进产学研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

二、目标1.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2.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

3.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4.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

三、实施步骤1.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1)建立校企合作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双方合作中的问题。

(2)建立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双方的合作事宜。

(3)建立校企合作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信息交流,促进合作。

2.推动产学研合作(1)建立产学研合作的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科技研究和技术开发。

(2)建立产学研合作的科研项目,共同开展科技研究和技术开发。

(3)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计划,根据企业需求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

(2)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3)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对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效果进行评估。

4.促进企业转型升级(1)建立校企合作的技术创新项目,共同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2)建立校企合作的管理咨询服务,提供企业管理咨询和培训服务。

(3)建立校企合作的市场开拓机制,共同拓展市场,促进企业发展。

四、总结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是推进高等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实施方案的目标是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校企协同创新的政策实践李萌2016年7月一个例子:中车集团个例中车集✓每年投入200万美元,在密西根大学设立研发项目,由中车提出技术需求,学校负责招标选任和项目管理,在香槟也这样做。

任和项目管理在香槟也这样做。

在加州州立大学开设“高铁概论”课程3个✓在加州州立大学开设高铁概论课程,3个学分,教师由中车委派。

中国的校企合作是个从两头向中间推进的过程中国的校企合作是一个从两头向中间推进的过程8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个方针“科学技术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一批高校、科研机构办企业,一些教师、科研人员带着成果找市场自己去转化,形成了一波带着成果找市场自去转化形成波创新创业的浪潮(清华紫光、华中数控、联想、柳传志)。

从科技这一端长出经济。

想柳传志)从科技这端长出经济2006年以后中国提出支持企业成为技术2006年以后,中国提出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

许多企业开始重视研发,建立研发机构,设多企业开始重视研发建立研发机构设立研发项目,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从经济端长出科技。

从经济一端长出科技。

中国校企协同创新的主要形式1.龙头企业牵头高校参与,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创新联盟大多数由业内龙头企业牵头,多家高校、科研院所、中小企业共同参与,少部分联盟直接由具备实力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牵头组建。

目前,国家级联盟已发展到146家,涵盖了农业、资牵头组建前家级联盟发展到家涵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先进制造、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联合了全国5000多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初步构建了产学研用结合、全国5000多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初步构建了产学研用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创新网络。

2.高校牵头企业参与,建设大学科技园服务“创业孵化校合作孵化+校企合作”。

以研究型大学为依托组建的大学科技园,将高校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它社会优势资源结合,通过提供创新增值服务,形成了“创业孵化+校企合作”的“双通道”。

目前,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已达117家,在孵企业8万余家。

比如以轨道交通大学科技园已达家在孵企业万余家比如以轨道交通为优势的西南交大科技园、具备光电产业优势的华中科大科技园、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园等。

技园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园等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孵化、创大学科技园在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撑区域创新发展等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3.政府的科技计划项目,采取企业、高校、科研单位联合方式开展技攻关位联合方式开展技术攻关。

2014年前,863前沿高技术研究计划中所有项目都是产学研结合,其中高校牵头、企业参与和企业牵头、高校参与的项目约各占一半。

973基础研究计划的企业参与比重也逐步提高。

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整合设立了国家重按照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点研发计划,按照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的全链条设计和一体化组织实施方式,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组成优势团队联合申报,力求实现上下游研发活动所、企业组成优势团队联合申报力求实现上下游研发活动间的快速传导和有机衔接、相互促进。

今年已部署的重点研发任务约2/3的任务由高校和院所牵头承担,企业牵头承担的4.高校、科研院所在一些地方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实行化作,提供研发和推广服务实行企业化运作,提供研发和推广服务。

一些高校、院所主动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创建一批新型研发组织,采用企业化的运作模式,直接面向产业需求,进行订单式研发,已经取得了突出成效,如清华大学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术研究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

特别是以大量中小企业为主的地区,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研究院,帮助解决共性技术问题。

比如广东的东莞,华中建研究院帮助比如广东的东莞华中科技大学等一批高校在那里建了研究院,带着成果来研究院进行孵化转化其中以模具设计生产为主业横沥镇与上海进行孵化转化。

其中以模具设计生产为主业横沥镇,与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合作,形成专业镇+大学科研机构转化模式,很有特色。

5.企业提出技术需求,委托高校、院所开展研发。

企业委托高校院所开展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在高校院所设立研究机构等。

如鞍钢集团与东北大学共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车集团与西南交大共建轨道交通研究院,华为公司基地中车集团与西南交大共建轨道交通研究院华为公司与武汉大学合作成立华为武汉研究所、大北农集团与农科院生物所签署合作协议等,产学研协同创新已经开始成为企业生物所签署合作协议等发展的内在机制。

6.建立在平台上的协同创新形式。

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建在学校的,由学校牵头,与企业联合组成创新团队开展科研活动;建在企业,由企业牵头联合学校组成创新团队开展科研活动相互开放企业牵头,联合学校组成创新团队开展科研活动;相互开放共享实验设备、装置和仪器。

促进校企协同创新的政策在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实践中,提出了大量的政策和体制机制问题。

特别是由于中国的经济与科技、高校与企业在体制、特别是由于中国的经济与科技高校与企业在体制政策、发展规划和建设还比较分离,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科技体制的缺陷突出出来。

入科技体制的缺陷突出出来特别是中国高校在推进校企合作中面临身份困惑,在中特别是中国高校在推进校企合作中面临“”,在中国的体制中,高校是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成果管理制度、人事管理特别是工资制度、社会保障、职称制度等方面有特殊的界限。

推进校企合作,必须克服这一“身份困惑”。

为此,我们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中,明确提出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创新主体高效协同,科学研究、技术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创新主体高效协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应用推广等创新链各环节有机衔接,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开放流动更加顺畅本等创新要素开放流动更加顺畅,从体系上构建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有效结合架构。

通过校企协同方式促进科技经济结合,是当前中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和科技体制改革举措的个重点2015年修订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法重要取向就是推动产政策体系和科技体制改革举措的一个重点。

2015年,修订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法,重要取向就是推动产学研合作。

近三年中央和有关部门出台的240多项科技创新与改革政策文件中,超过60%的文件提出了件中,超过的文件提出了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关要求和措施。

覆盖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技术转移到产业化等创新链条的各个环节。

包括财政、税收、金融、知识产权等多样化的政策工具。

针对高校、企业和科研人员分别提出政策措施,从不同的角度推动校企合作从不同的角度推动校企合作。

对学校的支持:鼓励高校建立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在高校设立专门的技术推广职位。

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将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全部下放给符合条件的项目承担单位,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对科技成在境的使处再审批或备案,科技成对科技成果在境内的使用、处置不再审批或备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单位管理和分配。

推行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的办法,对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企业,放宽股权奖励、股权出售对企业设立年限和盈利水平的限制。

出售对企业设立年限和盈利水平的限制允许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国有股转持豁免的制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入股形成的对企业的支持:市场导向明确的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联合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实施,政府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院所实施政府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开展研发攻关;对企业研发投入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包括企业向学校投入研发经费,计入加计扣除范围发经费,计入加计扣除范围。

对科研人员的支持: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可规定或与科技人员约定奖励和保持的方式、数额和时限。

对未约定的,按以下标准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1)将该项职务科技成果转让、许可给他人实施的,从转净收或许可净收提取低的让净收入或许可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50%的比例。

(2)利用该项职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的,从该项科技成果形成的股份或出资比例中提取不低于50%的比例。

允许符合条件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批准,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创新工准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作或创办企业;完善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目前,中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出现一些新趋势。

1.从研发合作转向创新合作1从研发合作转向创新合作以往的产学研合作,大多停留在研发(R&D)阶段。

现在的合作,覆盖了从研发、工程试验到产业化开发、服务支持的创新全链条。

2.从短期合作转向长期合作2从短期合作转向长期合作以往的产学研合作,更多的是项目的形式,项目结束后,合作也就终止了。

目前,产学研合作开始转向长期的合作,企业和大学或科研院所往往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战略联盟等方式,提供经费保障,保证合作的长期稳定性。

3从单方需求转向共同需求3.从单方需求转向共同需求大学和科研院所不仅是研发的供给方,还有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需求;而一些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也不仅是研发的需求者,还是技术的提供者(比如电子信息企业、生物制药,企业),并且具有较为完善成果转化能力,因此,产学研协同开始围绕双方共同需求,更多地围绕形成共同的创新目标。

4.国际产学研协同创新需求在迅速增加4国际产学研协同创新需求在迅速增加中国些企业已经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开展合作创新。

例中国一些企业已经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开展合作创新。

例如,华为在全球设立了16个研究院/所、36个联合创新中心。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展开,我们将会更多地与世界各国产学研各方建立协同创新的平台和机制。

未来几年,中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有望迎来新的发展高潮。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企业对基础研究将更加重视并加大资金投入。

这些项目资金将有很大一部分通过合作形式,由大学和科研院所承担。

同时,由于股权激励、利益分配机制完善、对教师和科研人员考核方式的改变,大学和科研院所将有更大的动力和需求,与企业合作开展成果转化。

我们将对这些新情况加强研究,进行更有效的政策设计。

比我们将对这些新情况加强研究进行更有效的政策设计比如如何让政策导向更加简单明确,实际上目前中国不少地方的创新政策更直接、更有激励性。

我们也需要学习借鉴国外的创新政策更直接更有激励性我们也需要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英国有世界上最优秀的研究型大学和创新型企业,我们很关注英国在这方面的新探索,期待着中英双方开展更深入的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