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声声慢》课堂实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声慢》课堂实录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声声慢》是必修四第二单元课文,本单元学习宋词,要求在反复吟诵中体会词的声律之美,在理解内容时,领悟景与情浑然交融的意境。古典诗词是经典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教改的深入,诗歌的重要性开始受到关注。根据新课改精神,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获得发展。语文教学应走向生活、走向智慧,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

2.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意图。《声声慢》是慢词,便于写景、叙事、抒情。学习本词要强化诵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知人论世,体味李清照愁的内涵;并通过联想、想象,从意象、意境把握情感。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被人们所称道。作者在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而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不仅如此,在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俩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所以,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声声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品味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

师:现在,我们就尝试着进入这样的背景,齐声朗读一下这首词。

(师生齐读)

师:我们先从整体上把握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能否用词中的一句话来表述?

众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大家找得很准确。在这句中,“愁”是关键词,而这个“愁”字可以说是整首词的词眼。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具体分析和品味李清照是如何运用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来抒写这种愁绪的。先看起句,作者连用七组叠字。对于这七组叠字,历来对其评价都很高。我想,恐怕大家对这首词的了解也多是缘于这七组叠字,可见其确实写得好,那么你能分析一下这七组叠字到底好在哪里吗?(分组讨论)

投影1:起句七组叠字好在哪里?

提示:可从情感内容、语音特点、在整首词中所处的位置等方面考虑。

生1:这七组叠字位于整首词的开头,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也为这首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师:这组同学从这些叠字所渲染出的气氛来感受其妙处,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鉴赏角度。

生2:我感觉出这七组叠字在情感上有一种递进关系。“寻觅”是描写动作;“冷清”描述环境清冷,但也寓含着作者的心情是孤寂的;而“凄凄惨惨戚戚”就是直接写痛苦的心情了。

师:非常好!这组同学从词义的角度,细腻地品味出了词人内心情感的变化。两组同学分析得都很有道理。除此之外,我们是否还可以从这七组叠字的语音特点上来品读出其中的韵味呢?请同学们再细心地品味一下。

生3:这些字在读的时候,嘴巴都张不大。

师:一个非常有趣的发现!这里,我给大家补充一下。宋词是可以歌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选取的这七组叠字依照传统音韵学分析,除“觅觅”外,其余六字的声母全属于齿音,所以读起来有一种微弱呻吟、低迷凄切的沉重之感,而这种声韵恰恰紧密地配合了词人抒发凄惨悲痛的心情。这就是七组叠字极富音韵美的原因。

师:由此看来,七组叠字无论从渲染气氛、情感内容还是语音形式等方面,都达到了尽善尽美的极高境界,的确可称得上是达到了叠字运用的至高境界了。

投影2:①感情上:层层递进

②奠定基调:愁苦凄凉

③音韵美:凄切低徊

师:《声声慢》能成为流传千古的名作,除了开篇这高绝千古、匪夷所思的七组叠字外,正如刚才一位同学所说,还在于其营造出的优美意境。意境的营造离不开对意象的选取和运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诗就是意象的艺术。接下来,我们就着重从意象的角度来鉴赏《声声慢》的动人之处。

先请大家找一找,在这首词里,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来抒写她的“愁”绪?

众生:淡酒,秋风,雁,黄花,梧桐,细雨。

师:大家找得比较准确。那么这些意象是如何体现词人内心的“愁”呢?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生4:淡酒、秋风,喝酒是为了浇愁,表明作者的心情是不畅快的;而“急风”代表了一种环境,是一种比较恶劣的环境。

师:很好,这种分析还是很有说服力的。喝酒往往是为了排遣一种孤独的情绪,而这个“淡”字,可以让我们想见词人晚年的心境是如何的惨淡,生活是何等的悲苦凄凉。

生5:关于大雁,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雁应该也代表着一种思念,词人这时看到大雁,勾起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师:不错,这位同学谈到了思乡和思人两个层面的情感,很值得思考。大家请看注释⑥:李清照当年曾寄给丈夫赵明诚一首《一剪梅》,其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以表达对别居异地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而如今昔人已逝,那雁,也许就是当年为他们传递书信的使者。俏言情语还犹在耳畔,恩爱之情犹在心中,但如今丈夫已逝去,睹物思人,天人相隔,情何以堪?这是思人的层面。至于思乡,词人本是北方人,因国破而逃难至南方。而此时看到秋天北雁南飞,想到天暖和了,雁还能北归,而词人却有家不能回,因而勾起了浓烈的思乡情绪。而旧时相识的大雁在异乡相逢,更增添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所以才有“正伤心”“却是”之语。大雁确实是古诗中常用来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

至于“黄花”,我们都知道指的是菊花。“黄花”这个意象,在李清照的另外一首词中也出现过,请看投影。

投影3: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词人通过人与黄花的对比,表现出为相思所苦,憔悴不堪之状。而在《声声慢》中,词人是这样描写黄花的。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对于这句话的解读,大体有这么两种,请大家看看,哪一种更恰当?

投影4:(1)满地的菊花开得是如此繁盛,而我的面容是这样的憔悴枯槁,有哪朵花可以采摘啊!

(2)菊花凋零,落红满地,花都枯萎憔悴了,有哪朵花可以采摘啊!

生6:我赞同第二种理解。本来词人是想采摘一朵花戴上的,但看到满地的菊花都凋零了,所以没有可以采摘的了。

师:看来词人的心情很好。

生6:因为没有花可以采摘,所以,心情由此也不好了。

(众生笑)

师:看来你的解释比较勉强。

生7:我赞同第一种理解。菊花竞相开放,但词人却没有心情去采摘,这样形成了对比,更加突出了词人此时“憔悴损”的心理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