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供参考)

合集下载

徐长青乘法分配律评课

徐长青乘法分配律评课

徐长青乘法分配律评课徐长青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的一条基础法则,可以简化乘法运算。

本文将对徐长青乘法分配律进行评课,主要从概念、应用和例题解析方面进行讨论。

一、概念解析徐长青乘法分配律是指对于任意三个数a、b、c,有(a+b)×c=a×c+b×c。

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将一个乘法运算拆分成两个简单的乘法运算,从而简化计算过程。

二、应用实例徐长青乘法分配律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以几个实际问题为例,说明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1.购物问题小明去购买了三本数学书,每本书的价格分别是10元、20元、30元。

如果小明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得到总价,即(10+20+30)×2,等于10×2+20×2+30×2=20+40+60=120元。

这样,小明只需要按照每本书的价格分别计算,然后将结果相加即可得到总价。

2.展开式计算将一个两位数拆分成个位数和十位数相加的形式,也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之一。

例如,75可以拆分成70+5,这样计算时只需要计算70和5的乘法,然后将两个结果相加即可得到最终结果。

3.方程式化简徐长青乘法分配律在方程化简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如,对于方程3(x+2)=6,我们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将方程化简为3x+6=6,然后再解方程得到x的值。

三、例题解析以下是一些例题及解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徐长青乘法分配律。

1.计算:(4+7)×3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将(4+7)×3拆分为4×3+7×3=12+21=33。

所以,(4+7)×3等于33。

2.计算:(12-5)×4同样地,根据乘法分配律,将(12-5)×4拆分为12×4-5×4=48-20=28。

所以,(12-5)×4等于28。

3.计算:(2x-3)×5乘法分配律同样适用于代数表达式的计算。

四年级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评课

四年级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评课

四年级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评课
以下是对一位四年级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评课。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并能够熟练地运用
它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乘法分配律的性质,将一些简单的乘法计算
转化为分配律计算。

评课建议:
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
概念。

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从简单的例子中推导出乘法分配律。

2. 讲解概念:在黑板上写出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并给出一个例子。

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3. 练习应用:让学生通过例题进行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
掌握如何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在练习中,要注意找到计算
简便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分配律的性质将一些简单的乘法计算转化
为分配律计算。

4. 拓展练习:在学生掌握基本的乘法运算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进
行一些拓展练习,如利用乘法分配律解决最简分数组成的乘法问题、
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小数的四则运算等。

5. 检查验证:在学生完成练习后,要通过检查验证,确保学生计
算方法的正确性和简便性。

6. 总结回顾:在课堂结尾,可以通过总结回顾,强调乘法分配律
的概念和运用,并提醒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继续关注这个问题。

乘法分配律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乘法运算技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教授这个知识点时,需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技巧的掌握,以及学生的练习和验证,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

乘法分配率评课稿

乘法分配率评课稿

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老师这一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乘法分配律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比起乘法交换率和乘法结合率男掌握的多。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陆老师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

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

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陆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

星期五听了徐卫国老师的一堂《乘法分配律》,有如下感想:注重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模拟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

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徐卫国老师在《乘法分配律》一课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工厂要为8个工人买工作服,商店里有3件衣服和2条裤子可以选,你会怎么选?买衣服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一种事情,学生对此非常熟悉。

并且徐老师非常巧妙的设计了3件衣服和2条裤子,蕴含了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但并不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问题开放性强,“你会怎么选?”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维空间。

体现了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乘法分配律》评课听课稿(3月19日)

《乘法分配律》评课听课稿(3月19日)

《乘法分配律》评课听课稿(3月19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有幸聆听了刘平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乘法分配律是第四单元运算律的最后一课。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更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

下面我就这节课,进行一个简单的评析,不到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流畅。

整节课刘老师通过复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概括,自主探究出乘法的分配律,整节课层次分明,环环相扣,重难点突出。

2、重视组合作探究活动。

第一次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总结出了什么是乘法分配律,第二次小组合作学生们探究出了乘法分配律还可用“图形”“文字”“字母”三种形式来表示。

并且在引练环节渗透学习了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来解决问题,
3、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由学生自主探究找到两道算式的关系,再让学生通过运用两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再次感知,最后四人一小。

徐长青乘法分配律评课

徐长青乘法分配律评课

徐长青乘法分配律评课一、引言徐长青乘法分配律评课是一堂关于数学乘法分配律的评课活动。

本次评课旨在深入探讨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例演示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的数学原则。

二、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与原理1. 乘法分配律的定义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运算规则,它规定了两个数相加后再与另一个数相乘的结果等于先将这两个数分别与另一个数相乘后再相加得到的结果。

具体而言,设有三个数a、b和c,那么乘法分配律可以表示为:a * (b + c) = a * b + a * c。

2. 乘法分配律的原理乘法分配律可以通过代数推导和几何解释两种方式来理解其原理。

代数推导我们可以通过代数推导来证明乘法分配律。

假设有三个任意实数a、b和c,则有:左边:a * (b + c)右边:a * b + a * c我们可以展开左边的式子,得到:a * b + a * c通过比较左右两边的式子,可以发现它们是相等的,因此乘法分配律成立。

几何解释乘法分配律也可以通过几何解释来理解。

我们可以将乘法看作是面积或长度的计算,将加法看作是合并或分割。

设有一个长方形,宽度为b+c,长度为a,则它的面积可以表示为:(b + c) * a。

另一种方式是先将长方形分割成两个部分,一个宽度为b,长度为a;另一个宽度为c,长度为a。

然后计算这两个部分的面积,并将结果相加:a * b + a * c。

通过比较两种方式得到的面积结果相等,我们可以得出乘法分配律成立。

三、乘法分配律的应用1. 代数表达式简化乘法分配律在代数表达式简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运用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将复杂的代数表达式转化为更简单的形式。

例如,对于表达式2 * (3x + 4),我们可以使用乘法分配律展开并进行简化:2 * (3x + 4) = 2 * 3x + 2 * 4 = 6x + 8通过乘法分配律,我们将一个复杂的表达式转化为了一个更简单的表达式。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一、什么是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一条非常基础且重要的规则,用于解释乘法运算中的分配性质。

乘法分配律指出:当对一个数进行乘法运算时,可以先将这个数分解为加法的形式,再进行乘法运算,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二、乘法分配律的表达式乘法分配律可以用以下的表达式表示:a × (b + c) = a × b + a × c这个表达式说明了,将一个数a乘以另外两个数b和c的和,得到的结果和先将a分别乘以b和c,再将乘积相加,得到的结果是相等的。

三、示例证明乘法分配律为了更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我们通过示例进行证明。

假设我们要计算7 × (4 + 5),我们可以先将7分别乘以4和5,再将乘积相加:7 × (4 + 5) = 7 × 4 + 7 × 5 = 28 + 35 = 63另一种计算方法是,首先将7 × (4 + 5)中的括号展开,然后进行乘法运算:7 × (4 + 5) = 7 × 9 = 63可以看出,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是相等的,这就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四、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乘法分配律在代数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在因式分解、多项式简化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4.1 因式分解通过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将一个复杂的乘法式子分解为更简单的因式乘积。

例如:2 × (x + y) = 2x + 2y这里,将2分别乘以x和y,然后将乘积相加,得到了简化后的形式。

4.2 多项式简化乘法分配律还可以用于简化多项式表达式。

考虑以下的多项式:3x(2x + 5) - 4y(3 - x)根据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将乘号前的数字与括号内每一项相乘,然后将各项相加:3x(2x + 5) - 4y(3 - x) = 6x^2 + 15x - 12y + 4xy通过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我们将原本复杂的多项式简化为了更简洁的形式。

乘法分配律评课

乘法分配律评课

乘法分配律评课本节课是从实际数学情境入手,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对于情境的合理使用,范老师做的非常好.通过课件的直观呈现,帮助学生对两种不同解题思路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在引导学生比较两道算式的联系,学生比较容易说出在运算顺序上的不同.整节课,范老师的思路清楚,条理清晰.通过猜测,举例,比较,验证,使学生得到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教学过程实实在在,没有一丝一毫的花架子,新中求实,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讲,学习起来轻松中带着自信,愉快中带着乐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乘法分配律》评课乘法分配律是乘法运算定律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范老师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异同点引出课题,非常自然,从乘法意义入手让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用算式的结果相同来说明两个算式有相等的关系,再观察几组数目不同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一般规律,然后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使学生初步理解乘法分配律,掌握其数字特点和结构形式。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动探究这节课从一系列的等式中发现乘法分配律,让学生从乘法意义上理解算式的意义,不断地表达两个算式的相等关系,降低了乘法分配律的难度,起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整个过程中,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多角度练习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是一个一般层面的目标,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范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通过解决不同形式的题目,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乘法分配率的点评《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

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

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国培老师通过实际情境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练习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实行的。

“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的难点。

所以,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根据奥苏伯尔“降格处理”,教师能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老师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去完整地感知乘法分配律,主动建构乘法的分配律。

教师的“设问”目的非常明确。

在反馈练习中,设计多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灵活应用乘法分配律,突破教材的难点。

以温馨“问题”,促使学生学习。

课堂教学中唯有以情促思,以情激智,方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你有什么好方法协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的分配律”?与学生对话时,“谈谈你从书本获得的知识”等温馨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主动获取。

教师在评价时带着浓浓的情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

如答对了,教师实行激励:“你真行!”;如果答错了,教师鼓励:“没关系,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如果答的结果很有创意,教师也激动地说:“你真棒!”整节课上老师优美的体态、灿烂的笑容更是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学生敢说、敢做、敢问就能体验到参与学习的快乐,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大增。

总来说之,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借助多媒体,以“问题”为主线,实施扎实、开放的数学活动,拓展空间,置学生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对应的认知结构。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

教材中实际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练习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及把乘法分配律延伸到它的逆应用和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使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先进行总体评述: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出示例题: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经历探索、分析比较、得出规律1、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集体订正,说出两个算式计算过程的含义2、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结果都是求出的是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的总价)即:(65+45)× 5=65 ×5+45× 53、建立初步的概念,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

4、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得到乘法分配律公式并用字母来表示。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

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从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三、巩固应用、深化延伸1、做第1题,讲解2、3小题时重点强调相同乘数提出来,不相同的乘数相加,指出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

2、完成第2题,提示第3小题74×1的1可以省略不写,第4小题中什么数是相同的乘数。

3、完成第3、4题,比较两种方法中的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渗透简便计算的思想。

4、回归主题图,买5件夹克衫比5条裤子贵多少元? 5×65-5×45可以写成(65-45)×5把分配律中的加法类推到减法。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通用12篇)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通用12篇)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通用12篇)《乘法分配律》评课稿篇1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教学是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一、在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我定位在:(1)通过学生比赛列式计算解决情景问题后,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

二、结合自己所例,对本节课教学策略进行以下几点简要分析:1、总体上我的教学思路是由具体——抽象——具体。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

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察,也有同学是纵向观察,老师都予以肯定和表扬,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2、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

教师要深入了解各层次学生思维实际,提供充分的信息,为各层次学生参与探索学习活动创造条件,没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不会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师若不了解学生实际,一下子把学习目标定得很高,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高不可攀而坐等观望,失去信心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以往教学该课时都是以计算引入,有复习旧知,也有比一比谁的计算能力强开场。

我想是不是可以抛开计算,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课堂,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植树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

这样所设的起点较低,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猜想是科学发现的前奏。

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同样不能没有猜想,否则,主体性探究活动便缺少了内在的动力,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成了失去目标的无意义操作。

学生看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从直观上产生了关于乘法运算定律的猜想。

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doc

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doc

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老师这一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乘法分配律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比起乘法交换率和乘法结合率男掌握的多。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陆老师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

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

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陆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

星期五听了徐卫国老师的一堂《乘法分配律》,有如下感想:注重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模拟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

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徐卫国老师在《乘法分配律》一课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工厂要为8个工人买工作服,商店里有3件衣服和2条裤子可以选,你会怎么选?买衣服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一种事情,学生对此非常熟悉。

并且徐老师非常巧妙的设计了3件衣服和2条裤子,蕴含了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但并不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问题开放性强,“你会怎么选?”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维空间。

体现了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评课稿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运用。

2.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应用。

难点:乘法分配律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道有趣的数学谜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共同寻找解题方法。

(二)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12×(7+5)=?2.学生尝试计算,教师提问:谁能用其他方法计算这个算式?4.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给出乘法分配律的定义:a×(b+c)=a×b+a×c(三)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并指导。

(四)拓展延伸1.教师出示一道实际应用题,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共同寻找解题方法。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教学实录(一)导入环节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

请大家看大屏幕,这里有一道谜题,谁能解答出来?(学生兴趣浓厚,纷纷举手回答)师:很好,这位同学回答正确。

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二)探究新知环节师:谁能告诉我,12×(7+5)等于多少?(学生计算并回答)师:很好,那么除了这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计算呢?(学生纷纷举手,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师:大家的方法都很棒,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a×(b+c)=a ×b+a×c。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

(三)巩固练习环节师:现在请大家来做一道练习题,运用我们刚刚学到的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并指导)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解题过程?(四)拓展延伸环节师:现在请大家来看这道实际应用题,我们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解决。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优秀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优秀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够在计算中运用。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并能够正确运用。

但是,在运用过程中,部分学生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计算不够准确、分配律使用不当等。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组织与呈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组织得比较合理,从认识乘法分配律到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逐步深入。

同时,教学内容的呈现也比较清晰,通过例题和讲解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和运用方法。

但是,在讲解过程中,有些地方的语言表述不够清晰,可能会影响学生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讲解、演示、练习等。

其中,讲解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和运用方法。

演示则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练习则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乘法分配律。

但是,在讲解过程中,有些地方的方法运用不够恰当,需要改进。

四、学生参与度与表现本节课的学生参与度较高,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同时,学生的表现也比较出色,能够认真听讲、思考、练习。

但是,有些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需要加强引导。

五、教师教学态度与技能本节课的教师教学态度认真,能够认真备课、上课、辅导学生。

同时,教师的教学技能也比较出色,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

但是,在讲解过程中,有些地方的语言表述不够清晰,需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六、课堂氛围与秩序本节课的课堂氛围比较活跃,学生之间能够互相交流、合作。

同时,课堂秩序也比较良好,学生能够认真听讲、练习。

但是,有些学生的纪律意识不够强,需要加强管理。

七、教学效果与反思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

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和运用方法,并能够在实际计算中运用。

但是,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能力还需要加强练习。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4篇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4篇

[必备]《乘法分配律》评课稿4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评课稿准备工作,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我们该怎么去写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1今天听了我们教研组的郭印老师的一节数学课《乘法分配律》,让我受到了许多启发,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刚上岗时的一些教学情景。

现结合我平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谈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本节课郭老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平台,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郭老师采取“五步六动”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接着在小组内交流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为接下来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课堂上郭老师的教态、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学生自主上台展示学习效果一环节更让我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良好体现。

对于一个上岗一年半的教师来说,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所欠缺。

如,郭老师对个别学生的精彩表现并没有及时的进行评价;还有课堂的掌控不够灵活,学生出现争议时教师可以借机进行指导,课堂生成更是体现教师机智的地方,而把握教学各环节时间而没有课上解决是一大遗憾。

相信随着我们课后的交流,郭老师在今后的课堂上定能注意这些环节。

回想自己刚上班时的青涩,再对比现在,更让我感受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的贴切。

教学是一项细致的工作,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相信,随着学校对新教师培养力度的加大,一两年后定会涌现出更多的教学新秀。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2乘法分配律原本是一节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课。

小学数学公开课《乘法分配律》小学数学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乘法分配律》小学数学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乘法分配律》小学数学评课稿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在孩子们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本次小学数学公开课中,我们将以乘法分配律为主题,向学生们生动呈现这个重要的数学知识点,并通过课堂上的互动和实例演示来巩固孩子们的理解。

以下是本次公开课的评课稿。

【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进行一堂关于乘法分配律的数学公开课。

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则,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经常用到。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带领同学们深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性质和应用,并通过实例演示巩固所学知识。

【一、概念介绍】首先,我们来给同学们讲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的一种运算法则,它指出乘法可以对加法进行分配。

具体来说,对于任意三个数a、b和c,乘法分配律可以表示为(a + b) × c = a × c + b ×c。

【二、性质探究】接下来我们将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乘法分配律的性质。

我们先通过简单的数学运算来感受一下乘法分配律的作用。

例子1:让我们计算一下(2 + 3) × 4和2 × 4 + 3 × 4的结果。

同学们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先进行括号内的加法运算,再进行乘法运算,最后比较两个式子的结果是否相等。

通过这个例子,同学们将更加深入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性质。

例子2:我们继续来看一个实际的问题。

小明买了4个苹果,每个苹果的价格是3元,他还买了3个橙子,每个橙子的价格是2元。

我们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小明购买苹果和橙子的总价格。

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应该如何计算呢?【三、实例演示】现在我们通过实例演示,进一步巩固同学们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实例1:同学们,请你们计算一下(5 + 6) × 2的结果。

我们可以先计算出括号内的加法结果,再乘以2。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计算,并将结果告诉我。

实例2:接下来,我们来解决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

小明在超市里购买了3本书,每本书的价格是15元。

2018年乘法分配律评课-推荐word版 (8页)

2018年乘法分配律评课-推荐word版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乘法分配律评课篇一: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doc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老师这一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乘法分配律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比起乘法交换率和乘法结合率男掌握的多。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陆老师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

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

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陆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

星期五听了徐卫国老师的一堂《乘法分配律》,有如下感想:注重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模拟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

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徐卫国老师在《乘法分配律》一课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工厂要为8个工人买工作服,商店里有3件衣服和2条裤子可以选,你会怎么选?买衣服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一种事情,学生对此非常熟悉。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doc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doc

总结出乘法分派律的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表此刻学生眼前,而是让学生经过自主研究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获得了充足发挥。

在这个研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实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考证——结论——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为学生的可连续学习确立了基础。

老师这一种教学设计方法值得我们乘法分派律是学生较难理解和表达的定律,比起乘法互换率和乘法联合率男掌握的多。

所以在本节课教学设计设计上,陆老师联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详细状况,着重从本质出发,把数学知识和本质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停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着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

倡议讲堂教学设计的动向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想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同样的。

所以,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陆老师在本课教案中立足经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经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启迪与补充来培育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派律”的主动建构。

礼拜五听了徐卫国老师的一堂《乘法分派律》,有以下感想:着重情形创建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设计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设计要求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本质,从学生的生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梦想。

”情境教学设计的中心在于模拟生活情形,激发学生的感情。

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致使用的目的。

徐卫国老师在《乘法分派律》一课中创建了这样的情境:工厂要为8 个工人买工作服,商铺里有 3 件衣服和 2 条裤子能够选,你会怎么选?买衣服是学生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一种事情,学生对此特别熟习。

并且徐老师特别奇妙的设计了 3 件衣服和 2 条裤子,包含了摆列组合的数学思想,但其实不高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问题开放性强,“你会怎么选?”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想空间。

表现了情形创建的有效性。

二、着重学生自主研究的有效性。

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doc

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doc

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老师这一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乘法分配律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比起乘法交换率和乘法结合率男掌握的多。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陆老师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

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

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陆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

星期五听了徐卫国老师的一堂《乘法分配律》,有如下感想:注重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模拟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

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徐卫国老师在《乘法分配律》一课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工厂要为8个工人买工作服,商店里有3件衣服和2条裤子可以选,你会怎么选?买衣服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一种事情,学生对此非常熟悉。

并且徐老师非常巧妙的设计了3件衣服和2条裤子,蕴含了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但并不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问题开放性强,“你会怎么选?”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维空间。

体现了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乘法分派律的评课稿(供参考)

乘法分派律的评课稿(供参考)

总结出乘法分派律的整个进程中,教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此刻学生眼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讨去感悟发觉,使主体性取得了充分发挥。

在那个探讨进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周密的科学发觉进程:猜想——验证——结论——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师这一种教学方式值得咱们乘法分派律是学生较难明白得和表达的定律,比起乘法互换率和乘法结合率男把握的多。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陆教师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大体理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形,注重从实际动身,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

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

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陆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

礼拜五听了徐卫国教师的一堂《乘法分派律》,有如下感想:注重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一起进展的进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体会和已有知识动身,创设各类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遇,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爱好,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模拟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

其最大的作用确实是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徐卫国教师在《乘法分派律》一课中创设了如此的情境:工厂要为8个工人买工作服,商店里有3件衣服和2条裤子能够选,你会怎么选?买衣服是学生生活中常常碰着的一种情形,学生对此超级熟悉。

而且徐教师超级巧妙的设计了3件衣服和2条裤子,包括了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但并非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问题开放性强,“你会怎么选?”给学生留下了专门大的思维空间。

表现了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乘法分配律原本是一节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课。

可在李老师的精心组织与动态演绎之下,却让整节课生动活泼,不仅充满了浓浓的数学味,而且夹杂着一股淡淡的生活味。

一、注重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本课一开始,通过送学生一句话,用看似简单的12个字,不仅拉开了新课的序幕,而且对学生的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比如听要专心,说要大声,学要用心,写要认真。

让学生有章可依,注重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加深了等式的“变形”必须有运算律保证的意识。

简便运算很大程度上是凑整,但必须在运算律保证下才能将算式恒等变换,整理或改变成运算律的标准式,可学生往往不能深刻地理解这个要领,随意性很强,就会出现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形算式,最终酿成错误。

李老师在练习的设计上注重对等式进行“变形”。

如后面几道练习与拓展练习中都出现了这种类型的题目。

李老师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理解乘法分配律,同时培养学生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的课堂中不同的学生都获得良好的发展。

三、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同时注重其内涵。

比如在尝试探究环节,先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外在的结构特点,而后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乘法分配律的特点,最后让学生仿写算式和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通过以上几个环节,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外形特点由模糊不清到清晰可见,最后直至在头脑中成像,让学生亲身经历并体验了知识获得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

如果说以上环节重点是对乘法分配律的外形轮廓的勾勒的话,那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对其内涵的深层次挖掘和剖析。

比如在检测环节,李老师通过多样化的变式练习,步步深入,让学生在一次次的纠错过程中内化新知,掌握新知。

特别是闯关习题的设计,以游戏为载体,让学生在一次次快乐的游戏中,多角度多方位完成了知识的建构,这样有助于学生不仅从乘法分配律角度去理解,更从乘法意义角度去理解为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再一次丰富了分配律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老师这一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乘法分配律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比起乘法交换率和乘法结合率男掌握的多。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陆老师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

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

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陆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

星期五听了徐卫国老师的一堂《乘法分配律》,有如下感想:注重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模拟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

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徐卫国老师在《乘法分配律》一课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工厂要为8个工人买工作服,商店里有3件衣服和2条裤子可以选,你会怎么选?买衣服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一种事情,学生对此非常熟悉。

并且徐老师非常巧妙的设计了3件衣服和2条裤子,蕴含了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但并不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问题开放性强,“你会怎么选?”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维空间。

体现了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性。

探究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参与学习活动,从而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科学性质与规律。

因此有效地探究就显得极为重要。

如何体现探究的有效性我觉得:一是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是教师要给学生正确、及时的引导。

在本课的教学中,徐老师始终处在一个组织引导者的位置,用尽量少的话引导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探究性活动,用一组模仿,用仿写类似式子把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分解为先仿写式子再类化模型(符号化)最后二次符号化(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形式)三个阶段,真正把舞台让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端倪,寻找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发现的新规律、新知识。

三、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能力模仿学习,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容易遗忘,而且不能灵活应用。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不能是一句空话。

于是,在这节课上,徐老师从生活入手,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了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所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激起了探究的火花。

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学到了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生需要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才有可能汲取他人的智慧,并转化为自身生命成长的资源和力量。

徐老师的课堂民主开放,看似零散实则严密,在谈话式的教学氛围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他在课堂上的话不多,语言简洁明了,但是学生反而都能听得明白。

就如朱乐平老师所说:听他的数学课会让你领略“聊天”的美丽风景,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在他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诠释。

评蔡小钰老师《乘法分配律》一课织里实验小学朱学芬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

蔡老师从实际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说几点印象最深刻的: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蔡老师通过解决“买3件夹克衫和3条裤子一共多少钱?”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得到了(55+45)×3=55×3+45×3这一结果。

这时老师就马上切入了让学生去交流:“观察这两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这个提问有点泛,不容易实现高效回答、高效学生思维训练的效果。

而且通过后来的师生互动,“终于”发现的等式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两个积的和。

但是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

这里不仅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55+45)×3=55×3+45×3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100个3,右边也表示100个3,所以(55+45)×3=55×3+45×3。

2.加深了等式的“变形”必须有运算律保证的意识简便运算很大程度上是凑整,但必须在运算律(或性质法则)保证下才能将算式恒等变换,整理或改变成运算律的标准式。

可学生往往不能深刻地理解这个要领,随意性很强,就会出现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形算式,最终酿成错误。

蔡老师在练习的设计上注重对等式进行“变形”。

如在综合练习与拓展练习中都出现了这种类型的题目。

重点强调相同乘数提出来,不相同的乘数相加,指出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比较两种方法中的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就请你用哪种方法算,渗透简便计算的思想。

3.建议渗透乘法分配律在减法中的应用乘法分配律在减法中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更要有适当体现,使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乘法分配律是我们小学阶段运算定律中最难理解与运用的一个定律。

这节课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课。

陶老师把重点定位在让学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感悟乘法分配律,运用乘法分配律。

从课中我们发现,陶老师在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进行了多层次的思考。

一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1、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

出示“买5件衣服和5条裤子,一共付多少钱”的例题。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这一情境中包含了乘法分配律的生活模型,为建立乘法分配律的数学模型提供了现实情境,也由于是学生熟悉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学生就容易理解,这样也降低了理解难度。

2、经历探索、分析比较,从而得出规律。

如例题列式后交流算式的意义,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并追问交流为什么能用等号连接的想法;接着,让学生写出类似的算式,并通过验证再说说算式中蕴含的规律,从而得到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最后,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进行比较,发现异同,从而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3、练习多样,层层递进。

让学生掌握并运用乘法分配律。

如填空题,有字母的,有数字的,有数字与字母相结合的,形式多变,进一步巩固运算定律;再如连线题,提供10个算式,但其实只有3组是满足条件的,这样的练习,更加能让学生理解规律,而不仅仅停留在对公式的表面认识上,并在不断纠错的过程中掌握新知。

商榷:1、本节课的重点应是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难点是学会运用乘法分配律,只是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但是陶老师的课中,把下节课的内容也增设了进去,一来容量大,二来拔高要求。

对于学生来说是有很大困难的。

本节课,我们就应该是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应用它,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才是正确的。

2、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个人认为那个小箭头的运用很重要,对于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陶老师只在理解字母表达式时出现了箭头,且画的箭头个人认为比较复杂,我认为在下面的练习中也要标一标箭头,且可简单些,弧线箭头即可,并让学生多动手自己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括号里的两个加数分别与括号外的数相乘。

以生为本有效引导——评徐卫国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徐老师秉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知识的形成,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规律。

一、创设情境,生成资源传统“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一般都是从书写形式上加以证明的,这样既脱离了数学与实际、数学与数学的联系,也不利于学生的理解。

徐卫国老师在本节课中力图打破这一僵局,通过创设“为公司员工买工作服”这个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体现“乘法分配律”的现实意义。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学生在“为公司员工买工作服”这个具体情境中生成探究的资源并从中发现问题,旨在突出“乘法分配律”的“现实原型”,并通过“现实原型”来提炼数学模型。

较好地让学生从数学活动中去体验,从数学与生活原型中寻求支点,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实现了数学生活化和生活数学化的良好途径。

二、探求新知,发现规律传统“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把探究的重点放在观察等式左右两边的变化上,忽视了等式左右两边的内在联系,学生的认识还是处于表面,没有深入其实质。

即为什么“两个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两积相加”,可以转化为“先求出两个数的和,再用和与一个数相乘”。

徐老师通过“让学生写一写类似的算式,并说明你写得算式为什么是相等的”这些活动,让学生利用不同的生活情境解释数学模型的合理性,如有的利用上衣裤子、有的利用黑羊和白羊来解释自己的算式。

这样既考虑到了不同学生对数学模型的掌握程度,又通过语言表述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同时实现了数学模型回归到生活模型。

今天我校进行教学督导,我听了黄瑜老师执教的数学课——《乘法分配律》。

总体上这堂课紧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内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贴图”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规律的特点,巧妙地发挥了建模效应,最后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细细品味这堂课,我比较欣赏的是从课中我能体味到黄老师的个性思考。

是的,凡是有教师个性思考的课就是一堂好课。

在我看来,这堂课的亮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紧扣本质、自主建模1.创设情境,自主解答课堂伊始,黄老师创设实际生活中购物情景,提出数学问题:每件衣服65元,每条裤子45元,买5件衣服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钱?学生自主解答后交流出两种方法:生1: 5×65+5×45 生2:5×(65+45)=325+225 =5×110=550元=550元2.分析意义,贴图展示然后让学生说说两种方法的每一步分别算的是什么?并用贴图表示出来。

5 ×65 + 5 ×45 5 ×(65+45)3.研究关系,明确内涵再此基础上,老师提问:这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号连接?为什么?生1:得数相等生2:都算了5件上衣和5条裤子的价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