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市肌理历史变迁以及对人类的影响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杭州城市肌理之历史变迁
由于在杭州生活多年,对杭州的感情也是颇深,作为一个生活节奏适中,气候适宜的沿海城市,杭州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很多人中意的生活旅游之处。
众所周知,杭州是著名的旅游城市,简称杭,是浙江省省会,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传媒、通信和金融中心。
1953年,针对杭州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城市初步规划方案提出杭州市应发展成为以旅游疗养等为主的城市。1956~1959年,对1953年的规划方案作了根本性的修改。修改方案于1959年开始实施,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城市布局。这个经过修改的规划方案规定杭州市的城市性质是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综合性工业城市。1978年重新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确定杭州的城市性质是:省会所在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
这些都是近代对杭州城市的规划,在古代,杭州作为南宋的都城,在那时经济与发展达到一时的巅峰,环绕凤凰山麓,北起凤山门,西至万松岭,东白候潮门,南到钱塘江边,方圆共九里的范围,成为南宋皇城所在地。因此,对于杭州的规划,以及皇城内部的规划,在当时更是颇受重视。
在皇城周围建设城墙,其南门为丽正门,北门为和宁门,东门为东华门,在绍兴二十八年又增筑皇城西门即西华门及东南之外城。所有的城墙高三十余丈,阔一丈多。其中比较出名的外城城门有清波门,亦称暗门,在今天杭州清波路与南山路相交处。
与此同时,除了对皇城的精心布局外,对于整个杭州城也有系统的规划。南宋杭城主要以北宋杭城南部是州衙所在,中北部为民居生活及市场区的布局结构为基础在作较大的调整来进行规划的。
南宋杭城主要以北宋杭城南部是州衙所在,中北部为民居生活及市场区的布局结构为基础在作较大的调整来进行规划的。首先,皇宫是在州衙之址上持续扩建而成,朝廷中枢官署则位于皇城以北。它的大致范围在今天的六部桥以西,直至青平山、宝莲山麓一带方圆数里之地。其次,独具特色的御街建设。御街是专供皇帝通行的、贯穿京城南北的大道,又名天街;它是南宋天下第一街。御街的中心是御道,街道两边是用砖石砌成的河道,河道外边是走廊,以供市民百姓行走。同时御街两旁出现了店铺林立的景象,形成了以御街为中心的南、中、北三大商业闹市区。再然后,出现了新的坊市布局。由于北宋以前是坊市严格分开的,坊即为居住区,市即为商业区。到了南宋时期的杭州两边民房与店铺相间混杂;坊内的巷与大街相接,形成纵横交错大街小巷的网状的道路。极大的提高了购物的效率和促进了夜市的繁荣。
当然,杭州整个城市肌理的变化还不仅仅在于城市本身的规划布局而已,南宋朝廷着力于杭州市政城市建设也是不可小觑的,特别在整饬河道,疏浚西湖方面做作出了巨大成就。在一百年中,史书记录的较大规模的疏浚治理西湖,达七次之多,历任都城知府,都极为重视治理西湖环境,美化景观。维护了西湖的良好生态,美化了景观,形成了著名的西湖十景。为现今西湖的旅游文化、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南宋西湖的建设,就没有如今举世闻名的西湖遗产。同时南宋政府还着力于整治杭州城内河道组成了京都内外的水运网,保证了京都航运的畅通与物资供应。而这,也奠定了杭州城市繁荣发展的基础。
而如今,杭州随着历史的变迁,愈加的繁荣,也愈加的引人注目。如今杭州市的布局按照“保护西湖风景,开辟钱(塘)江新区,逐步改造旧城,统筹生活设
施,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卫星城镇”的原则进行调整,形成如今的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
那么这种空间结构模式到底是怎样组成的呢?“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格局,即: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从此杭州市城市的发展由“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一主三副即为一“中心城区”三“副城”(江南城临平城下沙城);六大组团分成北片和南片,北片由塘栖、良渚和余杭组团组成,南片由义蓬、瓜沥和临浦组团组成,六大组团的功能主要在于吸纳中心城区人口及产业等功能的扩散,形成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功能齐全、职住平衡、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组合城镇;六条生态带在各组团之间、组团与中心城区之间,利用自然山体、水体、绿地(农田)等形成绿色开敞空间,划定生态敏感区,避免城市连片发展而影响生态、景观和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双心双轴为旅游商业文化服务中心、城市新中心、城市生态轴、城市发展轴。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的发展,杭州的整个城市的形态尺度,乃至于经济变迁与自然开发的点点滴滴都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这个城市,而这些变化的肌理又在改变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相互促进。城市的进步,历史的进步,人们生活的进步,就在这潜移默化中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