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传播效果概述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传播概述【名词解释】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与传播活动规律得学科。
人际传播:至少两人之间进行得个人与个人之间得传播活动。
工具性传播:人类进行传播就是为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展开与自身生存与发展相关得一切行为。
麻醉作用:与大众传播媒介得接触,耗费现代人大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并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即沉溺于被动得信息积累.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就是现实。
类似“自我达成得寓言”,即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得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传播得本质形态多样性(使用符号不同)、时空遍布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行为伴随性(实物传播、贯穿性)、极端重要性(传播得本质)大众传播职业化得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得技术手段向不特定得多数人传送信息得行为或过程。
其主要优点为:快、广、多、好(清晰度、保真度)。
传播得四大功能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得变动协调社会各部分——以【论述题】传播得定义(一)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得额分享(二)影响说:强调就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得过程(三)“仪式"说:强调就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得仪式(四)“符号“说:强调传播就是符号得流动拉斯维尔得5W模式5W: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5W,传播结构(过程)中得5个要素与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5W,传播学得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5W模式得问题:(1)单向/双向(无反馈):线性模式,将传播堪称就是单向传达信息、呈直线形态得过程。
但传播使双向得。
(2)孤立/联系:割裂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得联系(3)静止/变动:“讯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e、g、噪音)(4)环节/要素:“效果”并不一定出现,传播可能无效,因此只就是环节。
新媒体非遗跨文化传播效果分析——以YouTube平台为例

新媒体非遗跨文化传播效果分析——以YouTube平台为例新媒体非遗跨文化传播效果分析——以YouTube平台为例摘要: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跨文化传播已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YouTube平台为例,通过分析该平台上的非遗内容传播情况,探讨新媒体在非遗跨文化传播中的效果与益处。
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是指人类口耳相传的各种具有文化内核和文化价值的非物质财富。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实现跨文化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认知与参与非遗的保护工作。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YouTube平台上的非遗传播情况,探讨新媒体对非遗跨文化传播的效果与益处,为进一步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第二章:文化非遗传播现状2.1 新媒体对非遗传播的重要性新媒体以其互动性、多样性和高效性的特点,成为非遗传播的重要途径。
它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将非遗呈现给全球观众,并以独特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与参与。
2.2 YouTube平台概况以用户生成内容为核心的视频分享平台YouTube具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成为非遗跨文化传播的热门平台。
其功能与特色使得非遗内容得以通过网络广泛传播。
第三章:非遗在YouTube平台上的传播情况分析3.1 非遗视频制作与发布通过对YouTube平台上非遗相关视频进行调查与分析,了解非遗视频制作与发布的情况,并分析不同类型非遗视频的传播效果。
3.2 用户观看与互动行为分析通过对非遗视频的观看量、评论、点赞等数据进行分析,探讨用户对非遗视频的关注程度、参与程度和反馈态度。
第四章: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的效果与益处4.1 传播效果分析通过比较不同类型非遗视频的传播情况,分析新媒体跨文化传播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推动作用,并探讨在传播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4.2 传播益处探讨探讨新媒体跨文化传播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的益处,包括扩大影响范围、促进文化交流与对话、激发创作与创新等方面。
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章导论1.1 课程背景和意义1.2 教学目标1.3 教学内容概述第二章传播学概述2.1 传播学的定义与起源2.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2.3 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第三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3.1 信息与传播3.2 社会传播与公共传播3.3 媒介与传播技术3.4 受众与传播效果第四章媒介与传播4.1 印刷媒介与传播4.2 电影与传播4.3 广播与传播4.4 电视与传播4.5 互联网与传播第五章传播的过程与方法5.1 源-信息-受众模型5.2 传播的动力与障碍5.3 传播的途径和方式第六章传播伦理与价值观6.1 信息伦理与传播6.2 媒介伦理与传播6.3 公共价值观与传播第七章传播与社会变迁7.1 传播与社会发展7.2 传播与文化变迁7.3 传播与国家治理第八章传播学的研究方法8.1 文献研究方法8.2 实证研究方法8.3 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第九章传播学的应用领域9.1 传播与广告市场9.2 传播与公共关系9.3 传播与媒体管理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回顾10.2 未来发展方向这是一份《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他们的传播意识和文化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分析和解决传播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传媒行业从业者和公众管理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介绍课程的背景和意义,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给学生提供课程的整体框架。
第二章:传播学概述本章重点介绍传播学的定义、起源以及研究对象和范畴,让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三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本章主要介绍信息与传播、社会传播与公共传播、媒介与传播技术以及受众与传播效果等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传播学的核心概念的理解。
第四章:媒介与传播本章重点介绍印刷媒介、电影、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与传播的关系和影响,让学生了解不同媒介对传播的作用和特点。
第五章:传播的过程与方法本章主要介绍传播的过程和方法,包括源-信息-受众模型、传播的动力与障碍以及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培养学生进行传播分析和策划的能力。
第二章 健康传播(1)

说话技巧
①讲话速度适中; ②语言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③对方讲话时要仔细倾听; ④用表情和动作支持、鼓励对方把问题提出; ⑤注意观察对方的表情; ⑥用举例的方法和材料来说明问题; ⑦注意问话技巧,选择好提问方式; ⑧回答问题先要搞清问题的核心。
不同类型的提问方式:
①封闭式提问:要求对方简短而准确的答复。 例如,问:“你抽烟吗 ? ”答:“抽”或“不 抽”。 ②开放式提问:给回答一方以思考、判断和发 挥的余地,问者可从对方的回答中获得较多的 信息。例如问:“你中饭吃的什么菜呀?”答: “芹菜、鸡蛋、鱼等。” ③、试探提问:对对方进行试探,以证实某种估 计
二、传播的分类
组织 传播
指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 交流活动 是有组织、有领导、有一定规模的信息 传播
指职业性传播机构通过广播、电视、电影 大众 传播
报刊、书籍、网络等大众传媒向范围广泛 为数众多的社会人群传递信息的过程
群体传播:非组织以外的一般群体传播活动
三、传播模式
(一) 拉斯韦尔的五因素传播模式 谁?(Who Says) 说了什么?(Says What ) 通过什么渠道?(Through What Channel ) 对谁?(To Whom ) 取得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 ) 5W模式
反馈有两种情况或有两层 含义
• 1、人际传播中直接获得受传者的主动反 应情况
• 2、间接传播中,传播者需要运用反馈机 制去收集受传者对信息的被动反应
第二节 人际传播
LOGO
人际传播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是指人与人之间 的一种直接的信息沟通的交流活动。交流主 要是通过语言来完成,也可以通过非语言的 方式来进行,如动作、手势、表情、信号等。 人际传播可以分为个人与个人之间(交 谈、访问、劝告、咨询等)、个人与群体之 间(授课、报告、演讲、讲座等)。
传播学的传播效果名词解释

传播学的传播效果名词解释传播学是对人类传播行为及其效果进行研究的学科。
而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或影响。
本文将对传播学中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传播学的传播效果。
一、观众媒介选择观众媒介选择是指观众在面对多样化的媒介和信息时,根据自身需求、兴趣和价值观,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
观众媒介选择是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决定了信息的传播范围和深度。
二、信息认知信息认知是指接收者在传播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和加工。
它包括感知、处理和理解信息的过程。
信息认知是传播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信息在接收者心中的意义和价值。
三、信息记忆信息记忆是指接收者对传播信息长期保存和回忆的能力。
它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个阶段。
信息记忆是传播效果的评估之一,它决定了信息在接收后是否能够持久影响接收者。
四、信息态度信息态度是指接收者对传播信息所持有的评价和看法。
它可以是积极态度、消极态度或中立态度。
信息态度能够体现传播效果,因为它将影响接收者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和行为反应。
五、行为改变行为改变是指接收者在接受传播信息后,改变了原有的思想、信念或行为。
行为改变是传播效果的最终目标之一,它衡量了传播是否成功影响了接收者的行为。
六、满意度满意度是指接收者对传播行为和传播结果的满意程度。
它包括对信息的理解、接受程度和对传播者的态度等方面的评价。
满意度也是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评估指标,它能够反映接收者对传播过程的认可和满意程度。
七、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传播行为对整个社会或特定社群所产生的影响和变化。
它可以是社会价值观观念的改变、社会结构的调整,或对社会群体行为方式的影响。
社会影响是传播效果最广泛和深远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能够改变社会习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八、反馈效应反馈效应是指接收者对传播行为的反馈和反应。
它可以是对信息的回应、对传播者的评价或对传播效果的评估。
反馈效应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传播者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和改进传播策略。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第二章 传播学简史

1、传播学的欧洲起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马克思主义与批判学派和其他传播学思想的欧洲先驱2、西梅尔在他的一生中,有两本重要的著作对后来的传播学研究者产生了影响,一本《陌生人》,另一本讲述的是“网络理论”的《团体分支机构之网》3、施拉姆在20世纪40年代,开创了一门新的学科《传播学》4、拉斯韦尔提出的五种传播研究(1)对“谁”即传播主题的研究,为控制分析(2)对“说什么”即传播内容的研究,为内容分析(3)对“通过什么渠道”即传播媒介的研究,为媒介分析(4)对“对谁说”即传播接收者的研究,为受众分析(5)对“产生什么效果”即传播效果的研究,为效果分析5、勒温对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创立了“把关人”理论,也称“守门人”理论6、场论:勒温吸取了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并赋予其某种适合心理学的特殊意义7、群体动力理论:勒温被整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现象吸引,他潜心研究两者在大众传播方面的奥妙,并将心理学知识与传播学研究对接,研究“群体生活的途径”,以及群体对个人的观念、动机、愿望、行为和倾向的影响,逐步发展出“群体动力理论”8、两级传播理论:即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产生影响9、虚拟环境:李普曼认为“虚拟环境”是个人在他的头脑中创造的图画,即外在世界影响了人们头脑中的图像10、刻板印象:李普曼认为,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往往因为几个原因而与实际现实不吻合,我们需要简单的规范,以便为这闹哄哄的、模糊不清的混沌世界提供解释11、施拉姆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传播学领域的创始人,也有人称他为“伟大的概括者”12、批判学派具有的特点:A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B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C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13、批判学派中的主要流派包括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学派14、霍尔是伯明翰学派思想的集大成者,被人尊称为“当代文化研究之父”15、“文化研究”学者主要采用文本分析和受众调查两种研究方法16、传播学界的两个主要学派,即常说的“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17、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有三大方面的差异,包括研究选题的不同,研究方法的不同,以及对现有政治、经济秩序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倾向的不同18、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对于资本主义现行制度持有的不同意见【经验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多元社会,大众媒介就是能改进社会问题,引导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第二章 光在湍流大气中传输的理论概述

2.1 大气折射率在光学频率范围内,对流层(高度<17km)中的地球大气的空气折射率表示如下:n=1+77.6(1+7.52×10-3λ-2)(p/T)×10-6 (2.1)式中,p是以mbar为单位的大气气压,T是热力学温度,λ是以μm为单位的光波波长,由于地面上温度对n1(r)的贡献<1%,故(2.1)式中忽略了与水汽压相关的项,当然这一项对水上传播光路是不可忽略的。
2. 2 大气湍流描述自然界中的流体运动存在着二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层流,看上去平顺、清晰,没有掺混现象;另一种是湍流,看上去毫无规则,显得杂乱无章。
例如,如果流体以一定的速度流过一个管子,我们可以用带颜色的染料对它进行观察,在流体速度低的时候,流线光滑面清晰,流体处于层流状态;不断增加流体速度,当流速达到一定值时,流线就不再是光滑的了,整个流体开始作不规则的随机运动,流体处于湍流状态。
自从1883 年Reynolds 做了著名的湍流实验以来,以Monin-Obukhov 提出的相似理论、Deardorff 提出的大涡模拟、美国Kansas 州观测实验等为代表,大气湍流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丰硕的成果,并在天气、气候研究和工程实际中获得成功地应用。
湍流对大气中声、光和其它电磁波的传播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例如湍流风速、温度和湿度的脉动都会引起声音散射和减弱,大气小尺度光折射率的起伏(称为光学湍流),会严重影响光的传播和光学成像的质量等等。
长期以来,以Tatarskii 的工作为代表,声光电传播的湍流效应大都是按照Kolmogorov 的均匀、平稳和各向同性假设处理的,而实际的湍流经常不满足这些假设,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波动传播模型就必须考虑湍流的各向异性、以及间歇性的影响。
2. 3 折射率湍流模型在湍流大气中,折射率在不同地点、不同时刻都是变化的。
一方面,我们还不可能对这些变化作出预测;另一方面,即使已知这些变化,要对所有时刻、所有地点的值作出描述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
传播学理论和传播模式

二、传播理论的三大基本模式
2.控制论模式 又称大众传播双循环模式。50年代后期由美国社会学家
M.L.德弗勒提出。在闭路循环传播系统中,受传者既是信息 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送者,噪音可以出现于传播过程中 的各个环节。此模式突出双向性,被认为是描绘大众传播过 程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模式。
1.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1902-1978 )
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
双向性和互动 性?
who(谁)——传播者——控制研究
Says what(说什么)——信息——内容研究
Through what channel(渠道)——媒介——媒介研究To whom( 对谁)——受传者——受众研究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二、传播理论的三大基本模式
“5W”模式的贡献和弱点
贡献: (1)第一次较为详细地、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 (2)综合性和概括性强。 (3)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缺陷: (1)直线性,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2)孤立性,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过于简单,忽略了传播过 程的具体背景,因传播过程总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 (3)助长了过高估计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效果的倾向。 (4)“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变化,而这里没表达出来。 (5)忽视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反馈”作用。
(2)马莱茨克大众传播的过程模式 1963年,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他把大众
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 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 集结点,其中包括: 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 2、影响和制约受者的因素 3、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
第二章 健康传播讲解

传播模式(传播过程模式)
三个最基本的传播过程模式 1.拉斯韦尔模式或5W模式 2.施拉姆双向传播模式: 3.受传者感知过程模式
1 拉斯韦尔模式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哈罗得·拉斯韦尔 命题:
①谁?who? ②说了什么?says what? ③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④对谁?to whom? ⑤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2 施拉姆双向传播模式
两个重要的传播要素:
(1)传播符号。 (2)反馈。
3 受传者感知过程模式
物理信息 生理过滤层 心理过滤层 感 知 认识档案 (刺激) (感觉) (情感) (知名度) (记忆)
广告 促销 新闻 产品/店铺 价签 交谈
视觉 听觉 味觉 嗅觉 触觉
个性 自我感觉
态度 信念 习惯
感知 未感知 反馈
1.二人传播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心理学家柏恩把人的性格(自我状态)分成三 种:父母自我状态(Parent)、成人自我状态 (Adult)、儿童自我状态(Child)。所以该 理论也简称为PAC分析理论。
这三种状态存在于所有的人身上,与年龄无关, 与角色无关,而是不同的心理状态。
2.小群体传播
是一个组织团体的成员,也可能为某一特定目的而 暂时汇集的各社会团体的人群。
公众传播的特点:
a)亲身性: b)正式性:正式组织、场合、程序。 c)中心性:传播者、传播内容。
人际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一般不需要任何非自然媒介,可以 比较随意地进行。
交流的双方可以互为传播者和受传者 人际传播有益于提高传播的针对性。 与大众传播相比较,人际传播的速度慢,信
--------坦率、平易近人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1节传播的含义一、什么是“传播”?传播不仅仅是人类的权利,而且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其分类如下图:传播人类传播非人类传播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传播学中所使用的“传播”一词,限于“社会传播”这个范畴之内,是英语communication的对译词。
Communication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communicatio和communis。
其含义很多,包括:通信、传达、交流、交往、传染、交通等。
1、共享说:传者和受者对信息的分享2、影响说:传播是传者对受者施加影响的行为。
3、符号(信息)说:符号或信息的流动。
二、传播的特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传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2节传播的类型第3节传播学的诞生和发展一、传播学诞生的条件——经济:广告传播效果研究需要相应理论支持——政治:选举和两次世界大战对传播效果研究的直接催化——社会:迅猛发展的大众传播事业对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学科自身机制的发展与演化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政治学、符号学、语言学以及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发展。
传播学具有鲜明的多学科交叉特征。
美国传播者施拉姆曾用“租界”、“绿洲”、“十字路口”等比喻来说明这一点。
二、传播学的形成传播学有着悠久的学术思想渊源,但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没有人专门研究传播问题。
许多学者只是从各处在的学科关心出发,附带性地对传播现象做了某种程度的考察。
我们可以从下列著作的发表看出传播学走上历史舞台的轨迹:1922年,李普曼(Walter Lippman)的《舆论学》出版。
1927年,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出版,较系统地研究了一战中的宣传。
1944年,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出版,系统研究大众传播与投票行为的关系,并且提出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 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信息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础。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信息的概念、特性、分类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
- 符号:符号的定义、功能、类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 传播过程:传播的模型、要素(如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及其相互作用。
- 传播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等环境因素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等。
- 里程碑事件: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5W传播模式。
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理论发展:两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
-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等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学科交叉:传播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
- 技术影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 调查法:问卷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内容分析法:编码、分类、量化内容特征。
2. 定性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法:访谈技巧、数据整理与分析。
- 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的应用。
- 案例分析法: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3. 混合研究方法- 方法论: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原则。
- 实践应用:如何在实际研究中运用混合方法。
四、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1. 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传播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 研究成果:我国传播学者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
- 行业应用:传播学理论在新闻、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应用。
第二章 传播学基础

数字媒体导论¥2.1.1 传播的定义“传播”一词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语的commnuis,这个词的意思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共有或共享的信息。
对传播的定义,传播有两个重要的组成要素:信息,也即传播的材料;流动,即传播的方式。
简言之,传播就是在信息的流动过程中获得共享。
¥2.1.2 传播的类型传播学的分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传播学是以人类的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的,而狭义的传播学则是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故而也称为大众传播学。
从普遍意义上来讲,传播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人类传播和非人类传播。
而我们更关心的就是与人类相关的传播。
人类传播非社会传播社会传播自我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1.自我传播自我传播又称为内向传播或自身传播,这种传播主要是发生在主我和客我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中,整个信息交流活动都是在一个人自身内部进行的。
自我传播过程实质就是人的思维过程,自我传播具有明显的心理学特性。
人的思维活动建立在全人类所掌握的知识平台上,根据自身的实践经历对客观世界加以认识并采取符合目的的措施和行动。
¥2.大众传播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组织采用现代机器设备,如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通过大批复制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从而影响受众的过程。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一个有组织、有一定规范的、专业群体的全部或部分,它们通常不仅具备传播的功能,也可有其他多种能动功能;受传者通常是个人,但经常被传播组织视作是一个具有某种相同特性的群体或集体。
故而大众传播往往是单向传播的过程,没有反馈或交互的环节。
(1)大众传播的特性1)组织性2)广泛性3)公开性4)单向性5)超越性6)即时性(2)大众传播的功能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出自1948年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①环境监视功能。
第二章 健康传播理论

本章小结
1.健康传播活动分类和特点。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议程设置、 把关人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叙 事医学理论、前景理论。
第二章 健康传播理论
第一节 健康传播基本理论
传播
人与人之间传递、扩散、交流信息(包括知识、情感、 思想)的行为和过程。
符号、信息和讯息 一、符号
符号是指信息表达、传播的外在形式和载体。
功能: 1.表述和理解功能; 2.传达功能; 3.思考功能。
二、信息
用于消除对客观事物认识不确定性的符号、信号或 消息,是 客观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规律的表征和知识。
8.消费者健康信息
9.医学教育
(二)根据传播方式和渠道分类
1.人内健康传播 2.人际健康传播 3.群体健康传播 4.组织健康传播 5.社会健康传播
四、健康传播的热点研究领域
1. 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 全媒体与健康传播 4. 特殊议题健康传播 5. 社区健康传播 6. 健康传播运动与评估
括、操作、反馈。
考察情 况,针 对性设
计
根据认 知经验 特点, 设计呈 现方式 刺激物
设计信 息编码 加工存 储情境
鼓励获 取的信 息,在 真环境 运用和 实操
自我评 价,满 足成就, 促进学
习
二、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三、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模式
信息源
意见领袖
社会其他 成员
大众传播
人际传播
意见领袖
三、健康传播的分类
(一)根据传播内容和目的分类
1.医患关系 2.健康教育 3.健康促进 4.公共卫生
1.至始至终与患者建立积极的关系。 2.与患者进行恰当的沟通以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适 当的治疗。
传播学引论背诵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传播学的定义1.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关注传播活动的过程、结构、功能以及影响因素。
2. 传播学的定义要素:- 传播者:指发起传播活动的人或组织。
- 受传者:指接受传播信息的人或组织。
- 传播内容:指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观点、情感等。
- 传播媒介:指传播信息所依赖的渠道、平台或工具。
- 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 传播过程:研究传播活动从发起到完成的整个过程,包括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等要素。
2. 传播结构:研究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如传播网络、传播渠道、传播媒介等。
3. 传播功能:研究传播活动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如信息传递、社会整合、文化传承、政治宣传等。
4. 传播制度:研究传播活动的规范、政策、法规等,以及传播制度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5. 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如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研究:通过对传播现象的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
2. 定量研究:通过对传播现象的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量化分析。
3. 案例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播案例,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传播现象的规律。
4. 实验研究:通过人为控制变量,观察和测量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
5. 计算机模拟: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传播现象,以揭示传播规律的内在机制。
四、传播学的基本理论1. 传播者理论:研究传播者的角色、特点、行为以及传播者的传播效果。
2. 受传者理论:研究受传者的角色、特点、行为以及受传者的传播效果。
3. 传播内容理论:研究传播内容的类型、特点、传播效果以及传播内容的制约因素。
4. 传播媒介理论:研究传播媒介的构成、功能、传播效果以及媒介环境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5. 传播效果理论:研究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如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5.11课程《传播学概论》

• 1、授予地位(正) • 2、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正) • 3、麻醉精神(负)例如:沉迷、假消息、童年的消逝 • 缺点:不够全面,没有对负功能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没有指明解决
负功能的途径。
• 传播的负功能是指麻醉精神——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消耗了现代人的大量时间,
使他们越来越疏于行动,沾沾自喜地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这一“麻醉精
• 大众传播:这是规模最大的一种传播。传播内容的中介,既是信息的物理载体,又 是接受行为的消费对象,通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体、传媒。(下一页概念)
大众传播
从传统意义上讲,指的是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 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大众传播的优点:快 广 多 好 (互动性)
并呈直线形态的过程。拉斯韦尔的双向反馈概念,并没有体现在5W构架 中,导致后人误解。 ②孤立/联系: 似乎割裂了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拉斯韦尔的社会与传播的概念 也没有体现在5W架构中。
三、线性模式
③静止/变动: “讯息”实际上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变化,但5W中没有表达。 ④环节/要素: “效果”有可能出现,有可能不出现。它不该是一个“环节”,而应是一个“要 素”。
• 3.信息传受的两个层次 • 第一个层次,感知、认知;第二个层次,表述。
传播的定义
• 1.“共享说” • 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它在传播中专指“心”的共有,
并不涉及“物”的共有。在传播实践中,这种 “共享”不但是主观愿望,在很 多情况下,也是客观结果。即它是传播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
• 人际传播: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它的规模扩大为至少两人以上,下限明 确,但上限模糊。
• 注意:只要是没有明确的群体、正式的组织参与其中,参加者再多也还是人际传播。 • 组织传播:所谓“组织”,通常指正式的组织,即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建立明确程序、
传播效果 写法

传播效果写法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和作用,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等层面。
在写作传播效果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确定研究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问题,即想要探讨的传播效果的具体方面。
例如,可以研究某次广告活动对品牌形象的影响,或者某次社交媒体帖子对用户参与度的影响等。
2.选择研究方法:根据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这可能包括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例如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验法等。
3.收集数据:根据所选的研究方法收集相关数据。
例如,如果选择问卷调查,则需要设计问卷、收集样本并进行数据分析。
4.分析结果: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传播活动对受众的影响。
这可能涉及描述性统计、推论性统计和内容分析等方法。
5.撰写报告:将分析结果整理成报告,并按照规范的格式撰写。
报告应该包括研究问题、方法、结果和结论等部分,并注意保持客观、准确和清晰的语言表达。
6.评估与反思:在撰写报告后,需要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估和反思。
这包括检查研究的局限性和潜在的偏差,以及思考如何改进未来的研究。
总之,写作传播效果需要遵循规范的研究方法和报告格式,并保持客观、准确和清晰的语言表达。
同时,还需要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估和反思,以不断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第二章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信宿
噪音源
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
a、忽略了反馈,把传播理解为单向的过程 b、忽略了外部环境,把传播理解为孤立而不是系统 的过程
(2)控制论的传播模式 III、奥斯古德— III、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人际传播)
讯息 编码 解释者 解码
解码 解释者 编码
讯息
IV、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IV、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模式非常重要。有了它,很多复杂的规律就可以变得 清晰。
模式,就是对规律的直观而简洁的论述。它是理论的 简化形式。
模式可以表示: (1)要素(2)关系和结构(3)过程(4)功能 )要素(2)关系和结构(3)过程(4
模式包括: (1)文字模式(2)图表模式(3)数学模式 )文字模式(2)图表模式(3
一、基本模式
一、基本模式
控制论模式
系统论模式
二、大众传播对微观个体影响之模式 三、大众传播对宏观社会影响之模式 四、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 五、大众传播媒介的体系与行为模式
怀特守门人模式
第二章结束
▲熟练掌握六个传播基本模式。 ▲线性、控制论、系统论传播模式有何不同?
消费者中趣味 不同的受众
XI、怀特的守门人模式 XI、怀特的守门人模式
N1
N
N2 N3 N4
N2` N3`
M
N1 N4
线性模式
拉斯韦尔五W 拉斯韦尔五W模式 申农韦弗数学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赖利夫妇模式 马莱茨克大众传播模式 两级传播模式 议程设置模式 使用与满足模式
德弗勒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
媒介披露的 不同形式
最后导致需求的 满足 以及其他(往往是 非有意的)结果
五、大众媒介的内部体系和行为的模式 X、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
(完整word版)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传播概述【名词解释】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规律的学科。
人际传播:至少两人之间进行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
工具性传播:人类进行传播是为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展开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相关的一切行为。
麻醉作用: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现代人大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并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即沉溺于被动的信息积累。
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类似“自我达成的寓言”,即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传播的本质形态多样性(使用符号不同)、时空遍布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行为伴随性(实物传播、贯穿性)、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大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其主要优点为:快、广、多、好(清晰度、保真度)。
传播的四大功能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的变动协调社会各部分——以【论述题】传播的定义(一)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额分享(二)影响说:强调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三)“仪式”说:强调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四)“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拉斯维尔的5W模式5W: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5W,传播结构(过程)中的5个要素和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5W,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5W模式的问题:(1)单向/双向(无反馈):线性模式,将传播堪称是单向传达信息、呈直线形态的过程。
但传播使双向的。
(2)孤立/联系:割裂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3)静止/变动:“讯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e.g.噪音)(4)环节/要素:“效果”并不一定出现,传播可能无效,因此只是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课!!!
传播内容本身
传播内容的表达 新颖、美观、生动 明白易懂
真实性 相关性(受众需要) 趣味性(受众兴趣)
信息刺激力度
表达的顺序(先入为主)
3、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
表现同一主题的“有声电影”和“幻灯片加解说”,谁效果更好?
不同媒介形式的效果比较
霍夫兰
表现同一主题的“有声电影”并不比“幻灯片加解说”的说服效果好
行为层面的效果—— 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地位赋予功能)
传播效果的类 型及研究课题
—03—
传播效果的类型
从传者与受者意图与动机来看——
英国传播学大家D.麦奎尔的传播效果分类 从内在性质看—— 心理效果 文化效果 政治效果 经济效果
预期效果、非预期效果
从时间层次来看—— 短期效果、长期效果
从传媒影响力的作用范围看—— 从外在形态看—— “效果”(effects) 对受众个体的影响; 对小团体和组织的影响; 对社会机构的影响; 对整个社会和整个文化的影响。
传播效果的类型 国内学者依据不同的标准分类
从效果的性质分:
好与坏、正面与负面、 积极效果与消极效果;
从与传者意图的关联上: 可以分为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 有意的和无意的;
从效果的表现分: 明显的和隐性的、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 暂时性与持久性效果;
从效果的作用分:
微观的和宏观的、
对个人的和社会的、
直观性 零碎性
现场理论
01
常识理论
02
在传媒内部工作 的人所持的观点
业务主义 商业主义
标题文本预设 从个人、社会与媒介三者的关系 出发,通过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 结果的定量定性研究而获得的系 统知识
关键词
03
在确保大众传媒发挥强大力量、 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又要对它 实行社会制衡,最大限度地防止 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
微观过程分析
传播效果的层次
认知层面的效果—— 体现在改变受众的知识体系和经验 储备 情感层面的效果—— 体现在影响受众的价值体系和心理 态度 行为层面的效果—— 体现在指导受众的实践活动和行为 取向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层次
认知层面的效果—— 环境认知效果(视野制约)
情感层面的效果—— 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舆论导向)
第二章 传播效果概述
1948年,拉斯韦尔明确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
谁传播?
控制分析
传播什么?
内容分析
什么渠道
媒介分析
效果怎样?
向谁传播?
效果分析
五W模式图示
对象分析
01
效果分析的兴起 传播效果的含义 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 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目录
02 03 04
CONTENT
广义上则指这一行为所引起 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 周围社会实际发生作用的一 切影响和后果。
二、传播效果的含义 “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
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 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 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 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综合宏观过程考察
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 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 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效能”(effectiveness)
“效力”(power)
传播效果的类型
英国学者戈尔丁从时间、传者意图两个维度出发,将传播效果分为四种类型:
传播效果的类型 美国传播学者杰克·麦克劳对传播效果的划分
微观效果 宏观效果
改变的效果 稳定的效果
积累效果 非积累效果
短期效果 长期效果
态度效果 认知效果 行为效果
01
自然环境因素
经济环境因素 政治环境因素
02 03
社会环境因素
科技环境因素
虚拟环境因素
文化环境因素: 文化模式 群体规范 人际关系 传播噪音
人以符号为媒介制造出来的象征化环境 由于互联网媒介形成的虚拟环境
传播效果研究的 理论与实践意义
—04—
传播效果的三种理论
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 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 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霍夫兰
信源的可 信性效果
专业权威性 ——即传播者对 传播者的信誉 ——包括是否诚 既定问题是否具 实、客观、公正 有发言权和发言 资格 等品格条件
可信度高的传 播者比可信度 低的传播者更 能说服人,更 能使传播奏效。
传播者的权威 性越高,取得 的传播效果就 越大;反之, 效果越小。
2、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
4、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3.“诉诸理性”与“诉诸情感”
2.“明示结论”与“结论寓于材料中”
4.警钟效果(恐惧诉求)
传播技巧:
说服性传播活动中为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
Hale Waihona Puke 5、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观念差异 心理差异 性格差异
智力差异
受教育程度
个体背景的差异
6、传播环境与传播效果
社会科学理论
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 通过对各类传播效果的性质、产生过程和制约因素的考察,
来把握传播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化规律,
加深我们对人类传播行为的科学认识。 实践意义: 既包含了对媒介活动的宏观社会效果和影响的考察, 又包含了对具体效果产生过程与机制的分析,
可以为丰富多彩的传播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依据。
效果分析的兴起
—01—
一、效果分析兴起的原因
20世纪20年代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 开始出现在美国
3
1
2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
社会环境的变化
4
社会科学研究工具的进步
传播效果的含义
—02—
二、传播效果的含义
“效果”的含义 指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
狭义上指的是行为者 的某种行为实现其意 图或目标的程度。
影响认知的和影响态度和行为。
传播效果的研究课题
1、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4、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2、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
5、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3、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
6、传播环境与传播效果
1、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传播主体不但掌握着传播工具和手段,而且决定着信息内 容的取舍选择,作为传播过程的控制者发挥着主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