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的连词和介词词性的辨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的连词和介词词性的辨析

“与”的连词和介词词性的辨析

在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中,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考点,广东省、浙江省和湖南省3套试题,均涉及了对虚词“与”

的考查,并着重考查“与”的连词和介词词性的辨析。现将2008年高考湖南语文卷该考点试题摘录如下: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B.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D.使与之游,待之极厚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与”字既可以作为介词,又可以作为连词,并且都可以解释成“和”

、“同”、“跟”等,那么在意义相同的情况下,辨别它是介词还是连词便成为体现考生辨析能力的关键,也往往成为命题者设题的关键。

那么,如何辨别“与”在句中是介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用下述三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来辨别:

1.位置交换法

“与”作为连词,它连接的前后的词或词组是并列关系,二者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因此即使位置交换后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与”作为介词,“与”前面的词或词组是全句的主语,“与”引进相关或相互比较的对象,“与”后面的词是引进的对象,二者关系不平等,有主次之分,如果交换了位置,意思就改变了。如“我们与你们一样,也都非常留恋自己的故土,也非常想念家乡的人。”中的“与”所连接的成分,若互换意思就会改变。

我们可以把“与”的前后项交换位置,互换后意思不变的为连词,意思改变的是介词。例如:

(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鸿门宴》)

(2)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论语·阳货欲见孔子》)

例(1)中“与”连接“他盗之出入”(其它盗贼的进出)和“非常”(意外变故)两个成分,若互换位置,句子意思不会发生变化。因此该句中的“与”是连词。

例(2)中“与”连接“予”(我)和“尔”(你)两个成分,“予”是句子的主语,“尔”是引进的对象,若将“予”和“尔”互换位置,则改变了动作的施事对象,句子的意思会发生变化。因此该句中的“与”是介词。

2.顿号替代法

顿号是用来表示句中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如:“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一句中的“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并列关系的词,用顿号表示停顿。

我们可以利用顿号这一语法功能,采用顿号替代法来判断“与”的词性。句中的“与”若能够用顿号代替,并且句子表达的意思不发生改变,则判定其为连词,若不能代替则是介词。例如:

(3)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

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4)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例(3)中的“与”可以用顿号来代替,且不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因此该句中的“与”是连词;例(4)中的“与”不可以用顿号来代替,因此该句中的“与”是介词。

3、词语添加法

连词“与”组成并列短语后可以带“都”字,而介词“与”不可以,如“校长与书记都在市教育局参加教师节座谈会。”中的“与”是连词;连词“与”前面不能有修饰语,介词“与”前面可以有能愿动词或副词等修饰语,如“上次没来得及与你多说,今天我们仔细谈谈。”中的“与”是介词;连词“与”不能出现在一个句子或一个成分的开头,介词“与”可以,如“与弟弟一块儿去玩的孩子都回来了。”我们可以采用通过添加词语的办法,辅助判断“与”的词性。例如:

(5)“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6)“(王)戎尝与阮籍饮”(《晋书·王戎列传》)

(7)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古文观止·答苏武书》)

例(5)中可以在“由与求”的后面加“都”字。因此该句中的“与”是连词。例(6)中“与”的前面有修饰语“尝”(曾经),因此该句中的“与”是介词。例(7)中“与”字出现在句子的开头,因此该句中的“与”是连词。

至此,我们便可以采用上述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来判断2008年高考湖南语文卷中的“使与之游,待之极厚”和“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中的“与”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我们可知:“使与之游,待之极厚”中的“与”是介词;“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中的“与”是连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