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肠息肉病理报告单临床意义
结肠息肉病理报告范本
![结肠息肉病理报告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35edb7c5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2e.png)
结肠息肉病理报告范本概述结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结肠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结肠黏膜上的良性肿瘤样病变。
本文档将为您提供一份结肠息肉病理报告范本,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解读结肠息肉的病理结果。
患者信息•姓名:XXX•年龄:XX岁•性别:X•就诊日期:XXXX年XX月XX日标本信息•标本类型:结肠切除标本•标本部位:结肠X段病理结果1.病理号:XXX-XXXXX2.标本大小:XXXcm × XXXcm × XXXcm3.切缘情况:–结肠切缘:阴性–黏膜切缘:阴性–肌层切缘:阴性4.肿瘤位置:结肠壁内5.肿瘤大小:XXXcm × XXXcm × XXXcm6.肿瘤形态:息肉样7.病理类型:腺瘤型息肉8.病理分级:低度恶变病理描述经镜下观察,所见结肠切除标本中,结肠壁黏膜上可见一具有息肉样外观的肿块。
该肿块呈圆形,边界清晰,大小为XXXcm × XXXcm × XXXcm。
切面呈灰白色,质地较软。
镜下观察显示,该肿块主要由腺瘤组织构成,肿瘤细胞呈柱状或立方状,胞质丰富,核分裂活跃度低。
周围组织未见肿瘤侵犯。
根据病理特征,将其诊断为低度恶性腺瘤型结肠息肉。
结论所述结肠切除标本中,发现一具有息肉样外观的肿块,其病理类型为低度恶性腺瘤型结肠息肉。
结肠切缘、黏膜切缘和肌层切缘均为阴性,未见瘤组织侵犯。
建议患者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进一步治疗和随访。
注意事项•本报告仅供参考,具体诊疗方案请咨询医生。
•结肠息肉的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
•结肠息肉的病理报告结果需要与其他临床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以上为结肠息肉病理报告的范本,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请及时联系医生进行咨询和指导。
肠息肉活检报告
![肠息肉活检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997d20b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9d.png)
肠息肉活检报告报告名称:肠息肉活检报告
报告格式:
标题:肠息肉活检报告
内容:
1.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2. 临床病史
患者于**年**月**日因**症状就诊于本院。
详细症状为**。
3. 检查结果
本次肠镜检查发现:
肠镜检查时间:**年**月**日
检查部位:肠道上段
肠道黏膜上可见经病理证实的,与肠壁大小相仿、中央突起、粘膜表面无脱落、息肉样病变,大小约0.4×0.3cm,形态较规整,颜色较浅,表面光滑,切面石灰化不著,病理类型为低度上皮内瘤变型息肉。
局部充血明显。
4. 诊断结果
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和检查结果分析,本次检查肠道上段息肉病变可能为低度上皮内瘤变型息肉。
5. 处置建议
建议及时予以内镜下切除,同时根据病理结果进一步评估治疗方案。
报告人:
**医师姓名**
**医师职称**
**医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注】本报告为医学专业文献,仅供医疗工作者参考,不得作为诊断和治疗依据。
结肠息肉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分析
![结肠息肉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3973ac0f111f18582d05a20.png)
结肠息肉为在结肠黏膜内隆起的炎性增生性病变及良性 腺瘤的总称,好发于乙状结肠及直肠。根据息肉的具体特征 可将其分为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炎症性息肉、淋巴性息 肉及腺瘤等,且以大便性状改变、黏液血便、鲜血便及腹胀等 为主要临床症状,该类患者多经电子结肠镜检查确诊。据相 关统计显示,腺瘤性息肉癌变率约 29% ~94%,故尽早、及 时对该类患者进行准确、有效的诊断对了解其内镜表现、病理 结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更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1]。活检 钳为内镜检查获取病理组织的重要工具,但易损伤患者黏膜, 引发感染;高频电切术取代传统的开腹术,可快速使局部组织 凝固坏死,达到根除息肉、有效止血的目的;内镜下黏膜切除 术(EMR)为新型的微创治疗手段,在消化道黏膜病变中被广 泛使用,且在平坦型息肉中,能有效切除病变组织及息肉,还 可对大块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对患者做准确诊断[2]。故本 次研究为准确了解结肠息肉患者病情、发病因素、临床表现、 病理情况及诊治情况等,采用三种术式对患者进行切除治疗, 并采用结肠镜进行随访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5年 1月至 2017年 12月来我院行电子肠镜检
作者单位:200434上海市虹口区江湾医院消化科 通信作者:王玲,Email:wangling6699@126.com 基 金 项 目:上 海 市 科 学 技 术 委 员 会 科 研 计 划 项 目 (14142201502)
查确诊为结肠息肉且需内镜治疗的患者共 454例,按治疗方 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 A组(68例)、B组(232例)与 C组(154 例)。A组中男 35例,女 33例,年龄 18~62岁,平均(478± 64)岁,病程 1~18个月,平均(93±24)个月;B组 中男 117例,女 115例,年龄 21~64岁,平均(486±57)岁,病程 3~20个月,平 均 (102±21)个 月;C组 中 男 78例,女 76 例,年龄 22~67岁,平均(516±61)岁,病程 5~23个月,平 均(106±22)个 月。 三 组 年 龄、病 程 等 一 般 资 料 经 统 计 学 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成人大肠幼年性息肉内镜检查及病理分析
![成人大肠幼年性息肉内镜检查及病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bfd95e0998fcc22bcd10dec.png)
4 . 5 35 .
[] 多 田正 大 . 诊 断 于 鉴别 诊 断图 谱 ( 1 内镜 下
偶见其头部覆盖 白苔, 部 有学者报道幼年性息肉部分不典型 息肉检 出率也有大幅提高。现对我院近 表面多有糜烂, 分 表面 有粗糙 的 圆形 小凹 , 少数 息 肉基底 增 生表 现 , 本组 也 发现 2 息 肉腺 体有 例 年肠 镜发 现 的成人幼 年性 息 肉患 者 l 例 6 部周围黏膜可见 白斑。 l 2 例中蒂性 9例, 不 典型 增 生表 现 。有 多 数 学者 认 为 癌变 临床 资料 进行 回顾 性 分析 , 以总 结经 验 。
。
报告如下。 1 资 料 与方 法
亚蒂 7例, 另有无蒂 5 。 例
2 病理 特 点 . 2
一
起源于息 肉内腺瘤样不典型增生区域, 经
上皮 细 胞 不典 型 增 生到 腺瘤 再 到 癌 的过 程 。而 多 发 的幼 年性 息 肉可 能具 有相 对
息 肉切 面 均可 见 大小 不
囊 腔 ; 下可 见囊 泡状 扩 张 的腺 管 , 镜 腺
热 活 检钳 摘 除 ,若肠 道 准 备采 用 甘 露醇 于 表现 为便血 , 能病灶 常位 于 大肠 远段 可 的, 电凝 电切前 先 充分 换气 。 有 病例 及 富含 血 管 、 而表 面 常有 糜 烂 及溃 疡 有 则 所 均 未 发生肠 穿孔 及 明显 出血 等 并 发症 。
胞浸润, 蒂者蒂部炎症不明显 。其中 2 有
儿童结肠息肉的病理变化探讨
![儿童结肠息肉的病理变化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bf3e4b292f60ddccda38a07c.png)
儿 童 结肠 息 肉 的病 理 变 化探 讨
王捍 平 葛 莉 沈涤 华 张忠德
摘 要 目的 : 回顾 我 院 3 7例 儿 童 结 肠 息肉的 病 理 变化 , 探 讨 其 临床 意 义 。 法 : 海新 华 医院 从 19 8 并 方 上 9 8年
1 O月 至 2 0 0 6年 1 O月利 用 纤 维 全 结 肠 镜 检 查 出儿 童 结 肠 息 肉 3 7例 , 龄 1— 1 8 年 6岁 , 观 察其 病 理 变化 。 结 果 : 并 病 理检 查 为 幼 年 性 息 肉 3 9例 , 瘤性 息 肉者 4 2 腺 O例 , e z ehm 息 肉 6例 , P t — ge uJ 家族 性 息 肉病 1 。 结 论 : 儿 结 肠 2例 小 息 肉大 多数 为 幼 年 性 息 肉 、 瘤 性 息 肉 . 族 性 息 肉病 、 et Jg es 肉较 少见 。但 对 于后 三 者 , 后 应 密切 观 腺 家 P u . hr 息 ze 术
检 , 后 剖腹 取息 肉或做 部分 结 肠切 除 术 。对家 族 性 尔 息 肉病 者 , 行全 结 肠切 除 和 回肠 J 型贮 袋 成形 术 (l l ia e
Jp u ha da at oi) oc -n n s m s 。 o s 2 结 果
21 检 查 结 果 全 部 病 例 行纤 维 结 肠 镜 检查 达 回盲 . 部 。 除息 肉 34枚 , 一 例 出 现 肠 出血 及 肠 穿 孔并 摘 3 无 发症 。纤 维结 肠镜 检 查发 现 结肠 息 肉 37例 。 中单 8 其 发 39例 , 3 多发 4 例 ( 12 。发 病高 峰 年龄 为 3~ 8 图 、) 6岁 , 该年 龄 组病 例 占 7 %。 4
2 0 7 9 :7 - 7 . 0 5, ( )2 7 2 8
侧向发育型肠息肉病理分类
![侧向发育型肠息肉病理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ab9bec34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89.png)
侧向发育型肠息肉病理分类侧向发育型肠息肉是指肠道黏膜内的息肉沿着侧向发育而形成的病变,通常呈现出平坦丘状或枕形等特殊的形态。
这种肠息肉病变常见于结肠,且常常与结直肠癌有关。
侧向发育型肠息肉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疾病,其分类包含许多不同的类型和亚型。
本文将就侧向发育型肠息肉的病理分类进行详细的介绍。
1.平板型侧向发展病变平板型侧向发展病变是侧向发展型肠息肉的一种常见类型。
这类息肉通常呈现出平板形或半椭圆形的形态,大小一般在数毫米到几厘米之间。
平板型侧向发展病变可以分为三个亚型:炎性型、细胞型和低肿瘤性型。
1.1 炎性型炎性型平板型侧向发展病变通过组织学检查可以发现它的组织结构比较松散,细胞数量增多,围绕着黏膜层的某些化学物质也相对较多。
这些特征导致了肠黏膜的充血和炎症反应,常常会被认为是一种受感染的病变。
1.2 细胞型细胞型平板型侧向发展病变亦称为平板变异型,主要表现为肠黏膜上皮的细胞增生和肿瘤的局部侵蚀。
这种病变在组织结构上与炎性型有所不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发展成为低肿瘤性型的平板型侧向发展病变。
一旦发展成为低肿瘤性型后,便可能会出现癌变的风险。
1.3 低肿瘤性型低肿瘤性型平板型侧向发展病变通常表现为肠壁厚度的增加和组织的不规则化。
组织学检查表明其结构呈多个孔状,孔周围常常出现有少许鳞状细胞癌变的迹象。
病变区域的肿瘤细胞常常具有高度的异型性,且有向深部浸润的累积趋势。
2.枕形侧向发展病变枕形侧向发展病变是另一种常见的侧向发展型肠息肉病变类型。
枕形侧向发展病变通常呈现出耳朵形状,其主要特征是在黏膜下层有一个肌肉组织普及的膨出部分。
该类型的侧向发展病变可以分为两个亚型:典型枕形型和半枕形型。
2.1 典型枕形型典型枕形型通常发生于下半部结肠,病变区域往往不能被完整地清除。
这种病变区域可以呈现出两个以上的突出部分,肠黏膜上有细小的结构缺陷。
该类型的侧向发展病变一般对切除术反应很好,治愈率高。
2.2 半枕形型半枕形型具有类似于典型枕形型的特征,其主要区别在于肠壁缺乏肌肉组织。
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与解释
![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与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67d9367f242336c1eb95e6f.png)
(四)同时应用的药物 1、该项目不考虑肝损伤类型 2、无同时服用其他药物,或其他药物 (甚至已知肝损药物)服用与肝损伤起 病时间不符,则不计分。 3、对未知可引起肝损伤的药物,通常 妥善的处理办法是采用5~90天作为“提 示性或相符的时间” 4、对已知可引起肝毒性的药物,则采 用已被认可的肝损伤潜伏期。
RUCAM评分法-解释
(五)非药物性肝损伤因素 1、组I:HAV、HBV、HCV(急性)、胆道梗阻、酗酒、新近 发生过低血压(休克肝) 2、组Ⅱ:CMV、EBV、疱疹病毒感染 3、组I病因较好排除,组Ⅱ病因的排除主要靠临床表现和病史。 (六)药物以往的肝损伤信息 1、该项目评分不考虑肝损伤类型 2、如说明书不可靠,本项评分将特别困难 3、专家们也有可能不认同许多药物潜在的相对肝毒性 (七)对药物再刺激的应答情况 1、阳性:再次单独应用该药物引起了ALT双倍升高(肝细胞型), 或ALP或TBIL水平双倍升高(混合型或胆汁淤积型),计3分 2、相容:在急性肝损伤期间再次应用该药,且ALT、ALP或TBIL 水平出现双倍升高,计1分
病理性:肝胆系统疾病、胆道结石引起的胆管阻塞、肝内胆汁淤积 且与血清胆红素升高相平行、溶血性贫血。
药物性肝损伤-代谢异常机制
1相反应 解毒 肝药酶: 细胞色素P450酶系(CYP) 增强毒性 当解毒酶被抑制 增强毒性的酶被诱导
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代谢异常机制
• 2相反应
• 药
乙酰化
甲基化
物
还原型谷胱甘肽 葡萄糖醛酸 谷氨酰胺
临床试验实验室指标的设定,异常值判 定及临床意义解释
实验室检一般项目
血常规:RBC、WBC、NE(%)、Hb等 尿常规:RBC、WBC、Pr等 便常规+OB 生化:AST\ALT\GGT\Tbil\AKP\BUN\Cr\z电解质等 凝血四项:APTT\PT\Fg\TT 血脂:TC\TG\HDL-C\LDL-C
胃镜息肉病理报告
![胃镜息肉病理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25d10b1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22.png)
胃镜息肉病理报告1. 引言胃镜息肉病理报告是通过对胃镜检查中发现的息肉进行病理学分析,以确定其良性或恶性性质,并提供进一步的治疗建议。
胃镜检查是一种常用的内窥镜检查方法,通过将一根灵活的光纤插入患者的食道、胃和十二指肠,可以观察到胃黏膜的细微变化,包括息肉的发生。
2. 患者信息•患者姓名:X先生/女士•性别:男/女•年龄:X岁•就诊日期:YYYY年MM月DD日3. 检查结果3.1 总结根据胃镜检查结果,发现胃内一个直径为X cm的息肉,位于胃的X部位。
以下是具体息肉的病理学分析。
3.2 病理分析3.2.1 形态学特征该息肉呈X形状,表面光滑,颜色均一。
切面呈淡红色,质地较软。
镜下观察,该息肉由结缔组织和腺上皮构成。
3.2.2 腺体变化镜下观察显示该息肉中的腺体排列方式正常,没有发现明显的异常增生、异型增殖或癌变的迹象。
3.2.3 间质纤维化该息肉的间质没有明显的纤维化,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呈正常分布。
3.3 诊断根据上述病理分析,结合临床表现,得出以下诊断:•病理类型:非典型增生型息肉•位置:位于胃的X部位•直径:X cm4. 结论与建议根据病理诊断结果,该息肉为非典型增生型息肉,为良性病变。
鉴于其大小较大,建议进行手术切除。
切除后将样本送病理科行进一步检查,以确定其完全切除并排除任何潜在的恶性病变。
此外,患者需要进行术后随访,以监测其恢复情况。
5. 参考文献1.摘自国内某医学期刊的相关研究论文2.其他相关文献以上是这份胃镜息肉病理报告的详细内容。
根据病理分析诊断结果,医生可以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并为患者提供合适的治疗和随访建议。
结肠息肉临床诊断分类治疗详解
![结肠息肉临床诊断分类治疗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8fa6f5d0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af.png)
结肠息肉临床诊断分类治疗详解结肠息肉临床诊断分类治疗详解;从广义上来讲,任何突出于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都可称为息肉,但一般所指的息肉,仅仅是粘膜局限性隆起。
息肉这一名称并无组织学含义,不可将息肉与腺瘤混淆。
应该说,息肉是一种良性病变,不是癌肿,不会危及生命。
息肉的组织学类型分为:腺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增生性。
结肠息肉好发部位以直肠与乙状结肠为主。
疾病介绍肠息肉系结肠和直肠隆起性病变的总称,是根据触诊、结肠镜观察或X线钡餐灌肠检查而作出的临床诊断。
结肠息肉临床表现不一,早期可无任何症状,一般临床表现可有腹痛、腹泻、便血、大便中可含有粘液,或伴有里急后重感。
息肉大小不等,可以为带蒂的,也可以为广基的;可以分布于结肠、直肠的某一段,也可以累及全结肠和直肠;可以为单个或分散分布,也可为很多息肉聚集在一起。
从广义上来讲,任何突出于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都可称为息肉,但一般所指的息肉,仅仅是粘膜局限性隆起。
应该说,息肉是一种良性病变,不是癌肿,不会危及生命。
它可小至芝麻、绿豆,直径仅几毫米,也可大至核桃,直径有2—3厘米,数量从1个至数个不等。
平时最多见的息肉是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
前者与大肠炎症反应有关,后者则由于结肠粘膜表面细胞更新的不平衡引起。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对腺瘤性息肉,我们必须有所警惕,它一般不会自行消失,如果长久存在于肠腔内,则有恶变的可能。
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检查。
得了炎症性息肉,一般无须特殊处理,每隔1—2年作一次结肠镜随访即可。
小的腺瘤性息肉,可通过肠镜下电凝方法直接切除,较大的有蒂息肉 (一般直径大于2厘米),可在肠镜下先用金属钛或尼龙线结扎其根部,然后用电凝切除,病人无须受开刀之苦。
疾病分类据相关的医疗报告中,结肠息肉的常见分类有以下7种,具体介绍如下:1、幼年性息肉:约90%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以男孩为多见。
外观为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
肠镜检查报告单
![肠镜检查报告单](https://img.taocdn.com/s3/m/d2826986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ac.png)
肠镜检查报告单
今天,我们聊一聊肠镜检查报告单。
肠镜检查,是一项用于检测大肠癌和其他肠道疾病的常规检查。
在这项检查中,医生会使用一支长长的、可弯曲的管子,称为肠镜,通过患者的肛门,进入患者的大肠。
在检查的过程中,医生
会使用一些特殊的工具,如钳子、剪刀和减压器,以便更仔细地
检查患者的大肠。
当肠镜检查结束后,医生会为患者提供一份肠镜检查报告单。
这份报告单会列出一系列重要的结果,包括大肠检查的位置、检
查的时间、检查的结果以及医生的建议。
根据这份报告单,患者
的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并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
治疗建议。
在肠镜检查报告单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检查结果。
检查结果将
会列出所检查的部位是否出现了疾病或其他问题。
例如,肠镜检
查可以发现癌症、息肉、炎症和出血等问题。
如果发现任何问题,医生会在报告单中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便患者理解疾病或问题的
严重程度,并为患者提供建议或治疗方案。
除了检查结果,肠镜检查报告单还会包括大肠检查的位置和时间。
这将有助于医生跟踪患者的病情,并确保适时进行后续的检
查和治疗。
在这方面,肠镜检查报告单可以作为患者的健康记录,并为医生提供更好的了解患者的疾病历史以及病情的发展趋势。
总之,肠镜检查报告单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文件,可以提供有关
患者健康的重要信息。
如果你正在接受肠镜检查,请确保在结束
检查后获取一份完整的肠镜检查报告单。
此外,如果你对报告单
中的任何部分有任何问题,都应该及时和医生沟通,并获得更多
的解释和建议。
结肠息肉病理表现及临床治疗分析
![结肠息肉病理表现及临床治疗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33e876025c52cc58bd6be49.png)
24 并发 症 情 况 .
以上 两组患者 在治疗过 程 中未 出现严重 的不 良反 应 , 呼 无
【】 2 胡炳 德 , 李祥 春 , 梁丁 保 , . 等 内镜下 高频 电凝 切 除结肠 息 肉 2 0 分析 l. 3例 J 1
中 国医药 导报 ,0 74( ) 2. 20 , 6 : 2
且也 容易掌握切 除组 织的大小 , 获得合适 的病历标本 等。 综上所 述 , 握结 肠息 肉 的相关病 理 特点 , 行相关 知 识 掌 进 的宣 传和教 育 , 尽早进行 相关检 查和积极 治疗是根 治此类 疾病
的主要 方法 。无痛 镜下 息 肉摘除 术具有 安全 、 无痛 等优 点 , 在
[】 6 陈新 宇 , 张虹 , 琴 , . 眠 镇痛 法无 痛肠 镜检 查用 于 超高 龄老 年患 者 的 朱 等 催
安 全性研 究 『1 J 浙江 医学 ,00 3 5) 69 6 1 . 2 1,2( : 4 — 5 . 【] 五 良 , 灿 覆 , 希望 , . 1 镇 静状 态 下 胃镜 检 查 临 床研 究 [_ 7唐 徐 姜 等 4 例 5 J 中 l
国 内镜杂 志 ,0 0 6( : 4 2 . 2 0 , 2) 2 — 5
然 并没有 相关文 献指 出息 肉存在 明显的年龄 分布 特征 , 但是通 过 本 文数据 中可 以看 出, 在一 定程 度上 , 肉的某些 方 面是存 息
在年龄的相关性 的 。
f1 家孝 . 8任 内镜 下 高频 电 凝 电切 术治 疗结 肠 息 肉 6 临 床分 析 【. 5例 J 中国 医 ]
杂 志 ,0 14( 1 : 4 21, 2 )7.
( 收稿 日期 :2 1- 2 2 ) 0 1 1— 6
(完整版)解读肠息肉病理报告单临床意义
![(完整版)解读肠息肉病理报告单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0c8e0f5783e0912a3162a77.png)
齿
状
腺
瘤
广基型锯齿状腺瘤 /息肉
Sessile serrated adenoma/polyps, SSA/P
较常见,多见于高龄女性
80%分布右半结肠的皱襞隆起处,不易被发现;
多无蒂或扁平、大于5mm,色泽淡; 有粘液帽;
具有增生息肉和腺瘤特征;可伴异型增生;
15-30%恶变,突然恶变;
BRAF基因表达异常,锯齿样通道癌变;
定期复查肠镜胃镜切除息肉,必要时手术。
增
生
性
息
肉
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s ,HPs
息肉中最常见类型,60岁以上人群50%可检出;
多无明显特定临床症状;
多见于左半结肠和直肠;有蒂或扁平,色泽正常;
多发性,多小于0.5cm,注气后伸展良好;
无异型增生,恶变率低;
每1-5年复查肠镜一次,切除大于0.5cm息肉。
可伴骨瘤:头颅部扁骨瘤、四肢长骨瘤等;
可伴壶腹部癌、甲状腺癌、肾上腺癌等;
尽早内镜或手术切除肠腺瘤,术后每1-2年复查肠镜。
胶质瘤腺肉综合征
Turcot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较少见
腺瘤分布与FAP相似,散在分布;
恶变率高,发生较早,多在20岁以下;
合并脑脊髓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
尽早内镜或手术切除肠腺瘤,术后每1-2年复查肠镜。
解读肠息肉病理报告单临床意义
肠镜检查发现肠息肉或在肠镜下切除肠息肉后,都要做病理切片检查,你一定想要了解病理检查结果的意义,对了解病情和预后、决定如何复查肠镜都很有帮助。作者以国内外广泛应用Morson组织学分类方法为基础,将肠息肉的病理类型及临床意义进行简要总结,以飨读者。
直肠息肉检查报告内容
![直肠息肉检查报告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2761fd5e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84.png)
直肠息肉检查报告内容
直肠息肉检查报告内容:
姓名:XXX
性别:男/女
年龄:XX岁
检查日期:XX年XX月XX日
检查科室:消化内科
检查医生:XXX
报告编号:XXX
检查结果:
1. 检查目的:通过结肠镜检查,评估直肠区域有无息肉或其他异常情况。
2. 检查方法:患者采取俯卧位,应用结肠镜经直肠插入,完成直肠区域的检查。
3. 检查所见:在直肠黏膜上发现一个息肉,大小约为X cm。
该息肉呈光滑的表面,色泽正常,质地较软。
周围粘膜无明显炎症、溃疡或出血。
4. 评估意见:根据检查所见,患者右侧直肠区域有一个约为X cm大小的息肉。
该息肉表面规则,质地较软,可能为非肿瘤
性息肉。
鉴于该息肉较小,且表面规则,暂时无需切除治疗,建议定期随访观察。
5. 建议和治疗方案:建议患者每年进行结肠镜检查,以监测息肉的发展情况。
如果发现息肉增大、表面不规则、出血或其他异常变化,应及时进行切除治疗。
另外,患者还需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饮食、适量运动,避免长时间久坐,以减少直肠息肉的发生风险。
6. 注意事项:结肠镜检查属于有创性检查,可能引起一些不适,如腹痛、腹胀、轻度出血等。
但一般情况下,这些不适感会很快缓解。
如出现持续、加重的症状,请及时就医。
备注:以上检查结果供临床参考,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等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结直肠息肉腺瘤的分类及其诊断中的问题
![结直肠息肉腺瘤的分类及其诊断中的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001f19a7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a0.png)
·专家论坛·结直肠息肉腺瘤的分类及其诊断中的问题来茂德收稿日期:2008-07-14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系,杭州 310058作者简介:来茂德,男,博士,教授,主任医师。
E 2mail:l m d@zju .edu .cn关键词:结直肠肿瘤/分类;息肉;腺瘤中图分类号:R73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99(2008)05-0515-03 结直肠息肉和腺瘤种类繁多,其中一些病变是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
对这些病变性质的认识和正确处理对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分子病理学研究的深入,对某些病变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病变进行归类整理以利于病理医师进行正确诊断。
1 相关术语的界定和分类 息肉(polyp )是最早使用的临床诊断用语,也最常用。
肠息肉指的是肉眼所见的隆起于黏膜表面的境界清楚的病灶,根据病变性质及形态特征,这类传统统称为息肉的病变分为腺瘤和息肉两大类。
腺瘤上皮增生活跃,总是伴有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可以恶变成腺癌。
息肉一般不恶变,但如伴有上皮内瘤变则也可恶变。
息肉病大多有遗传缺陷,癌发生率高。
腺瘤(adenoma )的定义目前有两种表述,经典的定义是由异型增生上皮构成的局灶性良性肿瘤,有肿物且界限清楚。
由于近年上皮内瘤变概念的引入,WHO 新版肿瘤分类将结直肠腺瘤定义为无明确原因的、组织学上有上皮内瘤变存在的病灶。
这一概念隐含了两层意思:一是不论病灶是否为息肉状,均以组织学改变为标准;二是由炎症等明确原因引起的上皮内瘤变不列入腺瘤的范畴。
新概念强调腺瘤的早期可以没有明显肉眼可见的病变。
这些肉眼未见明显病灶但组织学上腺窝有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的腺瘤实际上是一些具有异型增生的畸形腺窝灶。
根据所构成腺窝数量的多少分为单腺窝腺瘤(unicryp tal adenoma )和寡腺窝腺瘤(oligocryp tal adenoma )。
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f45857c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f5.png)
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肠道息肉是一种常见的结肠病变,通常是在结肠内形成的黏膜突起。
肠道息肉可以是良性的,但在一些情况下也可能发展为恶性肿瘤。
因此,对肠道息肉进行早期发现和分类十分重要。
肠道息肉的大小是评估其临床意义和治疗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
因此,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对于临床医生准确评估肠道息肉的大小、性质和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肠道息肉的大小分级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并希望能够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介绍肠道息肉的背景和定义,以及本文的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着重介绍肠道息肉的分类以及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文章进行总结,探讨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的意义和应用,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通过分别对这三个部分进行详细阐述,本文将全面系统地介绍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的相关内容,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和参考。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建立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评估和诊断肠道息肉的大小,并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对不同大小的肠道息肉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指导医生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避免误诊或漏诊,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同时,本文也旨在推动肠道息肉领域的研究和进展,促进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优化,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
愿通过这一标准的建立,为肠道息肉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科学、更可靠的依据,促进医疗质量的提升和医学进步的推动。
2.正文2.1 定义和背景:肠道息肉是指肠道粘膜上生长的良性肿瘤性病变,通常表现为突出于黏膜表面的小肿块。
肠道息肉是肠道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通常不会引起症状,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发展成为恶性肿瘤。
肠道息肉的形成可能与遗传因素、饮食习惯、年龄等多种因素有关。
有些肠道息肉是良性的,不会对健康产生重大影响,但也有一些肠道息肉是具有潜在危险性的,需要及时进行监测和治疗。
肠道息肉病
![肠道息肉病](https://img.taocdn.com/s3/m/1603a6b85ef7ba0d4a733be2.png)
疾病名:肠道息肉病英文名:polyp of intestinal tract缩写:别名:polyposis intestinalis;肠息肉病ICD号:K51.4分类:消化科概述:大肠息肉(polyp of intestinal tract)是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总称,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
肿瘤性息肉(Tumorous Polyp)是大肠黏膜上皮细胞增生的真性肿瘤,其单发者统称为腺瘤,根据其组织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的不同又可分为腺管状、绒毛状和混合性3类;它们与癌发生关系密切,存在不同程度的恶变率,是癌前期病变或状态。
而非肿瘤性息肉与癌发生关系较少。
由于这两种息肉在临床上并不容易区分,临床上所谓的大肠息肉并没有说明息肉的病理性质,通常临床医生所说的息肉多为非肿瘤性息肉,因此常以息肉作为初步诊断,待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一步分类,对腺瘤的诊断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流行病学:息肉多无症状,其发生率与受检对象、年龄、性别、地理环境及检查方法不同而异,文献报道的发生率差异较大,在10%~66%不等。
除家族性和幼年性息肉常出现在少年期外,一般见于中年后,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60岁以上老年人约占75%。
男性高于女性,约为2∶1。
病因:大肠息肉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息肉数目可分为单发和多发,但目前国内外较广泛应用的是以Morson的组织学分类法为基础,即将大肠息肉分成肿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增生性(表1)。
此分类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将大肠息肉统称为腺瘤,而其他非肿瘤性息肉则统称为息肉。
演变为腺瘤。
这种分类能明确区分大肠息肉的病理性质,对治疗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国内报告以腺瘤性息肉最为常见,而国外有人报道增生性息肉最常见,其发病率高达25%~80%;在成年人增生性息肉的发病率起码比腺瘤高10倍,但有学者在肠镜检查中则发现腺瘤的发生率是增生性息肉的3倍。
据研究资料提示息肉的发生可能一开始主要见于远端结肠,这一点可从尸检材料中左侧息肉往往较右侧为多而得以验证。
胃肠道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病理诊断共识(2020)
![胃肠道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病理诊断共识(2020)](https://img.taocdn.com/s3/m/982f81d9f5335a8102d220ba.png)
胃肠道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病理诊断共识(2020)近年来,随着纤维内镜技术的日益提高与广泛普及,胃肠道息肉状病变的检出率明显提高,胃肠道息肉状病变活检或切除标本已经成为综合医院病理科的最常见标本类型之一。
由于胃肠道息肉状病变的种类繁多,病理界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病理诊断不够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进一步规范胃肠道息肉状病变的病理诊断,为临床合理处理提供科学依据,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消化疾病学组经过广泛讨论,对胃肠道最常见的息肉状病变——胃肠道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病理诊断达成如下共识意见。
一、基本概念和分类[1-4]广义的息肉是一个大体概念,指高出于周围胃肠道黏膜的局部隆起性病变,包括炎症性、错构性息肉以及良恶性上皮或间叶组织肿瘤、转移性肿瘤或异物积聚(如空气、虫卵等)形成的息肉状病变。
本共识涉及的胃肠道息肉状病变仅限于常见的胃肠道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
1.胃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分类(1)胃腺瘤;(2)胃底腺息肉;(3)增生性息肉;(4)错构性息肉:包括散发或综合征相关的幼年性息肉、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息肉、Cowden综合征和Cronkhite-Canada 综合征(CCS)相关息肉等。
2.结直肠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分类(1)普通型腺瘤: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管状绒毛混合型腺瘤。
(2)良性锯齿状病变:增生性息肉、广基(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传统锯齿状腺瘤。
(3)炎性息肉:包括炎性假息肉、黏膜脱垂性炎性息肉等。
(4)错构性息肉:类型与胃相同。
二、胃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临床病理表现和病理诊断[5-6]1.胃腺瘤胃腺瘤是由肿瘤性胃上皮构成的良性息肉状病变。
比较常见,约占胃良性息肉状病变的10%左右。
又称腺瘤性息肉,或胃息肉样异型增生,其性质属于胃黏膜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由于两者可以通用,以下简称异型增生),是胃癌的前驱病变。
多见于胃窦,也可发生于胃的其他部位。
常在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的基础上发生。
肠镜检查中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分析
![肠镜检查中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7cd815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b7.png)
肠镜检查中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总结健康群体中出现肠息肉的年龄、部位、大小以及病理分型特点。
方法:选择医院在2020年之间经过肠镜检测出的肠息肉病例269例,回顾性分析这些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肠息肉的检出率、发病年龄、病变部位还有病理类型分布情况。
结果:健康人群肠息肉的检出率35.07%,其中男性检出率39.04%,略高于女性的检出率24.27%;其中>50岁的人群检出率超过一半;肠息肉在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以及直肠部位的检出率很高,并且超过83%的息肉大小≤0.5cm;在左半结肠,随着部位的下降,腺瘤性息肉的比例逐渐减少,炎性、增生性以及恶性的占比逐渐增加,对比P<0.05。
结论:中老年群体的肠息肉检出率较高,好发于左半结肠,并且多是腺瘤性和炎性类型;随着部位的下降,恶性息肉的比例增加。
关键词:肠息肉;肠镜检查;临床特点;病理分析1引言肠息肉是临床上比较普遍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肠黏膜上突出到肠腔内部的隆起状病变。
肠息肉属于良性肿瘤,但有向恶性转变的趋势,因此也要及时进行治疗。
而要想有效治疗肠息肉,需要先明确其存在以及性质等因素,对此需要进行内镜检查,利用肠镜检查息肉的存在,可以直接观察到肠息肉的大小、位置、形态等,如果感觉疑似恶性息肉,可以采样进行活检,进一步确诊。
本次就探讨肠镜检查发现的肠息肉的临床特点以及病理情况。
2资料与方法2.1 材料选择医院在2020年之间经过肠镜检测出的肠息肉病例269例,回顾性分析这些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肠息肉的检出率、发病年龄、病变部位还有病理类型分布情况。
2.2方法肠息肉的诊断标准以肠镜检查平配合病理组织学检查为基础,具体的病变部位可能是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脾曲、横结肠、肝曲、升结肠以及回盲部。
肠息肉的病理特点分为腺瘤性、炎性、增生性和恶性。
2.3观察指标统计肠息肉的检出率,对比不同年龄组的肠息肉检出率,不同部位的肠息肉分布和大小分布,还有不同部位肠息肉的病理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占腺瘤比5-10%,绒毛结构占75%以上;
多位于直肠、乙状结肠部、较大,多为亚蒂或无蒂
多伴有中度异型增生,癌变率约40%
切除后3个月至1年复查肠镜,切除新的息肉。
进展型腺瘤 advanced adenoma
大于1cm,的绒毛状腺瘤伴重度异型增生;
每年癌变率3-15%;
锯
齿
状
腺
瘤
广基型锯齿状腺瘤 /息肉
Sessile serrated adenoma/polyps, SSA/P
较常见,多见于高龄女性
80%分布右半结肠的皱襞隆起处,不易被发现;
多无蒂或扁平、大于5mm,色泽淡; 有粘液帽;
具有增生息肉和腺瘤特征;可伴异型增生;
15-30%恶变,突然恶变;
BRAF基因表达异常,锯齿样通道癌变;
腺瘤全消化道分布,多数有蒂,成百上千;
恶变率高,平均年龄40岁,可用舒林酸等治疗;
尽早全结肠切除术,术后每年查肠镜切除新息肉。
家族性多发性息肉-骨瘤-软组织瘤综合征
Gardner综合征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0%有家族史;
腺瘤全消化道分布,较少上百个,较大;
恶变率高,平均年龄比FAP稍大;
可伴软组织肿瘤:皮样囊肿,腹壁纤维瘤等;
病理错构瘤样息肉,腺体囊样扩张;
伴有腹泻、脱发、指甲异常、低蛋白血症等;
有恶变可能,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Cowden综合征
少见,发病率二十万分之一;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PTEN抑癌基因突变;
胃肠道多发息肉,病理错构瘤样息肉
年龄13-65岁,确诊在25岁左右;
伴面部皮疹、肢端角化病、口腔粘膜乳突样变;
40%伴发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等;
息肉
息肉(非肿瘤性)
恶变可能性较小
炎症性息肉
较少见
错构瘤息肉
较少见
增生性息肉
最多见
腺瘤(肿瘤性)
恶变可能性较大
锯齿样腺瘤
较少见
管状绒毛腺瘤
较多见
腺瘤综合征
较少见
肠息肉病理类型和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炎
症
性
息
肉
又称假性息肉pseudopolyp
伴发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氏病、血吸虫病等肠炎;
主要分布结肠,单发或多发,大小形态不一,有蒂或无蒂
息肉见于结肠任何部位,较小,多有蒂;
可伴有轻度异型增生,癌变率较低,约5%
术后1-3年复查肠镜,肠镜下切除新的息肉。
管状绒毛腺瘤Tubuovillous adrnoma
占腺瘤10-25%,绒毛状结构占25-75%;
息肉多见于直肠、乙状结肠部、较大,多亚蒂;
可伴有轻度异型增生,癌变率约20%;
术后1-2年肠复查肠镜,切除新的息肉。
反复便血、息肉可脱出肛门;
息肉分布左半结肠直肠,多为单发,色泽暗红;
病理错构瘤样息肉,囊性膨胀腺体增生
2年复查肠镜,内镜切除新生息肉,必要时手术。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
多见于中老年人,无息肉家族史;
息肉分布全消化道,多发性,大小形态不一;
可伴骨瘤:头颅部扁骨瘤、四肢长骨瘤等;
可伴壶腹部癌、甲状腺癌、肾上腺癌等;
尽早内镜或手术切除肠腺瘤,术后每1-2年复查肠镜。
胶质瘤腺肉综合征
Turcot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较少见
腺瘤分布与FAP相似,散在分布;
恶变率高,发生较早,多在20岁以下;
合并脑脊髓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
尽早内镜或手术切除肠腺瘤,术后每1-2年复查肠镜。
全消化道分布,大小形态不一,几个数十个,
病理错构瘤样息肉,黏膜肌层异常增生;
可伴口唇、面颊部、手指部黏膜色素沉着;
息肉本身不癌变,但伴发胃肠肿瘤的风险较高;
每1-2年复查肠镜和胃镜,内镜切除新生息肉。
幼年性息肉综合征,Juvenile polyposis,JP
少见,多见于青少年;
与SMAD4/DP4或BMPRAIA/ALK3基因突变有关;
解读肠息肉病理报告单临床意义
肠镜检查发现肠息肉或在肠镜下切除肠息肉后,都要做病理切片检查,你一定想要了解病理检查结果的意义,对了解病情和预后、决定如何复查肠镜都很有帮助。作者以国内外广泛应用Morson组织学分类方法为基础,将肠息肉的病理类型及临床意义进行简要总结,以飨读者。
肠息肉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大类
定期复查肠镜胃镜切除息肉,必要时手术。
增
生
性
息
肉
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s ,HPs
息肉中最常见类型,60岁以上人群50%可检出;
多无明显特定临床症状;
多见于左半结肠和直肠;有蒂或扁平,色泽正常;
多发性,多小于0.5cm,注气后伸展良好;
无异型增生,恶变率低;
每1-5年复查肠镜一次,切除大于0.5cm息肉。
生长缓慢,恶变率低;
每1-2年复查肠镜,内镜切除新生息肉。
错
构
瘤
性
息
肉
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
Peutz-Jeghers syndrome ,PJS
30-40%遗传家族史,与LAK1基因突变相关;
少见,发病率15万分之一;
发生于任何年龄,青少年儿童多见;
便血、腹痛为主要表现,可肠梗阻和肠套叠等;
术后1-2年复查,超过0.5cm以上及时切除。
传统锯齿状腺瘤TSA
相对少见;
左半结肠直肠多见;多大于5mm,多有蒂,色泽红;
具有增生息肉和腺瘤特征;有异型增生;
有恶变可能,KRAS基因表达异常
术后1-2年复查,发现超过0.5cm以上及时切除。
管
状
绒
毛
腺
瘤
管状腺瘤 Tubular adenoma
占腺瘤65-85%,绒毛状结构占0-25%;
切除后3-6个月复查肠镜;切除新的息肉;
恶性腺瘤或腺瘤恶变;
腺瘤局部恶变浸润黏膜下层或有淋巴转移,及时手术治疗;
反之每3-6个月复查肠镜和腹部CT。
腺
瘤
综
合
征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Familial adenomtous polyposis, FAP
多有ABC基因突变,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发生率万分之一,多在20-30岁时被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