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的佛传故事
敦煌莫高窟传说故事

敦煌莫高窟传说故事篇一:敦煌莫高窟壁画故事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故事佛的前世曾经是生活在恒河旁的一只九色鹿王.一次,有一个人掉入深水之中,仰天呼救,正逢色鹿从河边经过,看到溺水人即将被激浪吞没.九色鹿奋不顾身将溺水人救上岸来.溺水人为了报答九色鹿的救命之恩,起誓愿作奴仆终身为鹿王采集水草.九色鹿谢绝了溺水人的乞愿.只希望溺水人为其保守密秘,千万不要向别人告诉它居住的地方,溺水人应诺而去.这时国王的宠妃夜梦神鹿,身毛九色,双角如银,要求国王捕获神鹿,剥其皮毛做裘衣,取其犄角做拂柄.国王在宠妃的多次纠缠下,无奈张榜悬赏:若有捕获九色鹿者, 愿赐一银碗金粟,一金碗银粟,并且分国一半,共同治理.溺水人得知此事之后,忘恩负义,贪财告密,并带领国王亲自进山捕获九色鹿.此时九色鹿正在山林中安睡,九色鹿的好友乌鸦在树上看到围猎队伍时,赶紧去唤醒九色鹿.当九色鹿惊醒,举目四望,已被国王率领的猎队包围了.九色鹿大胆无畏,面见国王,问道:是谁告诉我在这里的?"国王手指溺水人.九色鹿一见溺水人,气愤填膺,向国王陈诉了溺水人的忘恩负义.国王听后,深为感动,谴责了溺水人的不义行为即刻放九色鹿归山.并下令全国:若有捕杀九色鹿者,诛连五族.溺水人从此口中发臭,身生恶疮,人人厌恶.王妃因没有达到私欲,悲愤而亡.一个已出家的尼姑现身说法,向一群刚出家不久的贵族妇人讲述了自己前世有罪,今世报应,屡受苦难折磨,最后出家为尼的经过.微妙曾经是生长在一个高贵种姓的婆罗门家中的美貌女子.成年后嫁给了一个门当户对,又聪明多才的婆罗门青年.当他们生过第一个孩子时,父母相继去世.生第二个孩子,与丈夫同回娘家.在回家路上,半途产子,血腥味召来毒蛇,咬死了丈夫.微妙悲痛难忍,身背大孩子,怀抱婴儿向前行.河水猛涨,挡住去路.微妙放大孩子在河边,抱婴儿过河.放下婴儿来背大孩子时,孩子自扑水中被河水冲走.回头又去看婴儿时,已被狼食.微妙失去孩子,悲痛欲绝,无奈孤身投奔娘家.娘家失火,全家被烧死,无一生还.微妙不得已改嫁一无业酒徒.一夜酒徒酗酒回家,微妙因刚生产不能前去开门.酒徒破门而入,撕打微妙,并生煎刚生婴儿逼迫共食.微妙不堪忍受虐待,被迫出逃.在路中墓园边歇息遇到一为新丧妻子上坟的长者子.微妙感其情诚,与长者子结夫妻.新婚七日,丈夫暴病而死,微妙被活埋殉葬.盗墓贼半夜来掘墓,微妙没死获救.贼头子见微妙美貌强迫为妻,不久盗墓贼犯案,判为死罪.按国法民俗,微妙再次殉葬.不幸半夜野狼来挖新坟,微妙再次还生.历经劫难,微妙不知怎么活下去,去找佛祖释迦牟尼.佛祖为微妙受戒,收为弟子,并向微妙讲述了前世因缘:你的前世曾是一个富贵长大夫人. 因大夫人不生儿子,又娶了小妻,小妻年轻美貌长者宠爱.不久生一男儿大夫人嫉妒,害怕小妻儿子长大后,继承家业,因而心生恶念,用铁针刺入婴儿脑门婴儿不几天死去.小妻怀疑是大夫人所为,前去质问大夫人发誓:"若杀你子,使我生生世世,夫为蛇杀所生之子,水漂狼食,自啖其子,自见生埋,父母大小,失火而死...."你现世改嫁三次,活埋两次,就是你前世所发咒誓。
敦煌壁画故事赏析

敦煌壁画故事赏析敦煌壁画是中国独特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凭借其卓越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而闻名于世。
这些壁画记录了古代中国社会、文化和宗教的繁荣与发展,成为了人们了解古代中国历史的重要窗口。
下面将对敦煌壁画中的一些故事进行赏析。
敦煌壁画中的故事主要分为两大类别:佛教故事和世俗故事。
佛教故事是敦煌壁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描绘了佛陀的生平事迹、佛教经典中的故事以及佛教教义的重要内容。
这些壁画以其生动的形象和精湛的绘画技巧,将佛教的智慧和慈悲传达给观者。
例如,著名的《法句经》壁画描绘了佛陀在迦毗罗卫国讲经的情景,展示了佛陀对修行者的教导和引导。
除了佛教故事,敦煌壁画中还有世俗故事,这些故事多涉及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等。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红楼梦》中的故事壁画。
这些壁画以其精美的细节和情节的生动再现,引起了人们对这部古代文学巨作的兴趣。
同时,还有描绘历史人物如李白、杜甫等的壁画,让观者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风采和情怀。
敦煌壁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既有饱含哲理的线条画,也有绚丽多彩的彩绘壁画。
这些壁画采用了优秀的绘画技法,如透视、立体感和光影的运用,使得画面更加逼真生动。
同时,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衣着华丽,表情丰富,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总的来说,敦煌壁画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故事内容,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古代文化和艺术传承了下来。
这些壁画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赏析敦煌壁画中的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感受到艺术的美和人类智慧的卓越。
让我们一同走进敦煌壁画的世界,感受古老而神奇的故事。
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中的历史故事与象征意义解读

2023-10-29•引言•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艺术特色•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历史故事再目录现•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象征意义解读•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1敦煌莫高窟的背景与重要性23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境内,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枢纽和贸易中心。
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经过1600多年的绘制和雕琢,成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石窟艺术宝库。
莫高窟壁画描绘了中国古代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03目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于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象征意义仍然存在争议和未解之处。
壁画艺术的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01莫高窟壁画自被发现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和艺术爱好者的关注和研究。
02研究主要集中在壁画的艺术风格、绘画技巧、历史文化等方面,对于壁画中的历史故事和象征意义也有一定的探讨。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莫高窟壁画中历史故事的梳理和分析,探讨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和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丰富对于莫高窟壁画艺术的认识,也可以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研究目的与意义02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艺术特色壁画的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宗教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敦煌莫高窟壁画将宗教信仰与艺术表现完美融合,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画面,向世人展示了古代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叙事性绘画风格敦煌莫高窟壁画采用叙事性的绘画风格,将历史事件、人物形象和宗教故事等元素以连续画面的形式呈现,使观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精细入微的细节表现壁画中的细节表现十分精细,从服饰、道具到人物表情、姿态等方面都刻画得栩栩如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壁画中的色彩运用及搭配色彩丰富多样敦煌莫高窟壁画使用的色彩极为丰富,包括红、黄、蓝、绿等多种颜色,这些色彩的搭配和运用使得壁画更加生动多彩。
营造美好心灵的教案:敦煌壁画中的佛教文化

营造美好心灵的教案:敦煌壁画中的佛教文化导语佛教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作为佛教文化的代表之一,敦煌壁画以其丰富的图案和优美的色彩,成为了人们了解和欣赏佛教文化的重要途径。
本篇文章将重点介绍敦煌壁画中的佛教文化,希望通过学习敦煌壁画,营造出美好的心灵和丰富的信仰。
一、敦煌壁画的历史敦煌壁画始建于公元4世纪,是中国著名的佛教石窟艺术。
从4世纪到14世纪初,经过13个朝代的不断创造和扩充,敦煌壁画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宝库之一。
目前保存下来的敦煌壁画共计408个洞窟,其中49200平方米的洞窟内,保存着2000多件各式各样的壁画、2万余件彩塑、40万余件题记、佛像、藏经等艺术珍品。
敦煌壁画的作品内容丰富,包括佛教、道教、名人传记、历史事件、生活场景等。
其中以佛教题材为主要内容,因此被誉为“东方文化艺术瑰宝”。
二、敦煌壁画中的佛教文化1.佛教的普及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只有寥寥无几的信徒,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和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发生,佛教逐渐在中国社会中获得了更多的认可和底层群众的支持。
敦煌壁画帮助佛教艺术较为普及化,而佛教故事和佛教道理的传播也逐渐深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
敦煌壁画中的佛教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佛陀的传说故事、佛典中的教诲、各种供奉和仪式等内容。
可以说,敦煌壁画在佛教普及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佛教艺术的表达佛教艺术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呈现出的是佛教理论和佛教精神的艺术表现形式。
敦煌壁画以其绚丽的色彩、错落有致的图案、精美的雕刻等为佛教艺术表达提供了绝佳的视觉效果。
而且,敦煌壁画的艺术表达不光是针对佛教艺术,它还反映了当时中国北方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这就使它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
敦煌壁画以其良好的保存状态和卓越的艺术特色,被誉为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此宝库中的4个洞窟和1个石窟碑文成功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中。
3.佛教信仰的体现佛教信仰是佛教文化的核心所在,人们因此将佛教信仰作为其宗教信仰的主要内容之一。
敦煌壁画的故事

敦煌壁画的故事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游客前来观赏。
而敦煌壁画背后的故事,更是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传承。
敦煌壁画最早出现在公元366年,当时的敦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来往的商旅和僧侣们将佛教传入这片土地。
在佛教的影响下,敦煌开始兴建佛教寺庙,而壁画则成为了这些寺庙的主要装饰。
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容,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代表作品。
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佛教故事和传统神话,也有宫廷生活和社会风情。
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千佛洞”中的壁画,这些壁画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内容,展现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
而“舍利塔”中的壁画,则更多地展现了佛教故事和传统神话,这些壁画以其绚丽的色彩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然而,敦煌壁画的保存却并不容易。
由于历史的变迁和自然的侵蚀,许多壁画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如修复工程和开展科学研究。
同时,世界各地的学者们也积极参与到敦煌壁画的保护和研究中,他们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为敦煌壁画的保存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敦煌壁画已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它不仅展现了古代艺术的魅力,更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每一幅壁画都是一部历史的长卷,记录着古代社会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情感世界。
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世人的心灵,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壁画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人们展现了古代中国的辉煌和智慧,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敦煌壁画的故事在人们心中永远流传下去。
敦煌壁画的故事

敦煌壁画的故事篇1:五百强盗成佛敦煌莫高窟二八五窟西魏南壁的壁画展现了五百“强盗”成佛的景象,从前,有个侨萨罗王国。
国中出了五百个强盗,占山扎寨,拦路抢劫,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商客游人和地方百姓深受其害。
地方官员多次用兵,终不获胜。
只好报知国王,国王派精兵良将前来征剿,经过激烈的战斗,五百强盗战败全部当了俘虏。
国王决定,对人们恨之人骨的五百强盗处以酷刑。
这天,刑场戒备森严,杀气腾腾。
兵士手持尖刀将赤身裸体、披头散发、捆在刑柱上的强盗双眼全部挖掉,有的还割掉鼻子、耳朵,然后放逐到荒无人迹的深山老林中。
这座山谷林木葱笼,狼嗥虎啸,阴森恐惧,衣食无着。
强盗们悲愤欲绝,撕心裂肺地绝望嚎叫着。
凄惨的呼叫声传遍四野,也传进了释迦牟尼佛的耳朵。
知道这是五百强盗在生死线上挣扎呼救,便用神力送来了香山妙药,吹进了五百强盗的眼眶。
霎时,个个双眼重又见到光明。
释迦牟尼亲临山谷,给五百强盗讲经说法:“正是你们以前作恶多端,才有今天的苦难。
只要洗心革面,弃恶从善,皈依佛门,就能赎清罪孽,修成正果,脱离苦海,进入极乐世界。
”众强盗听了佛的教诲俯首悔过,口称尊师,成了佛门弟子。
从此,山谷中的森林被称作“得眼林”.很多年后,当年的五百强盗终于修成正果,成为五百罗汉。
篇2: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
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
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
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
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
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
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
但是,张骞坚贞不屈。
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敦煌壁画故事

敦煌壁画故事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敦煌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者和艺术爱好者前来探寻。
这些壁画不仅是对古代艺术的宝贵遗产,更是对古代历史、宗教、文化的生动记录,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和传奇。
敦煌壁画中的故事题材多样,包括佛教故事、历史传说、宫廷生活、民间传说等等。
其中,以佛教故事为主题的壁画尤为精彩,它们以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线条,展现了佛教的教义、传说和神话,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和文化遗产。
在敦煌壁画中,最为著名的佛教故事之一是《释迦牟尼成佛图》。
这幅壁画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画面庄严肃穆,色彩明快,给人以宁静和神圣的感觉。
壁画中,释迦牟尼坐在莲花宝座上,头顶浮屠,身披袈裟,右手作触地印,左手放在膝盖上,面带微笑,神态庄严。
周围还有众多菩萨和弟子围绕在他身边,虔诚地听从他的教诲。
这幅壁画生动地展现了佛祖成佛的故事,给人以无限的敬仰和教诲。
另外一组备受瞩目的敦煌壁画是《西天取经图》。
这组壁画描绘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四位取经人物的故事。
画面中,唐僧头戴僧帽,身着僧袍,手持钵盂,一脸虔诚;孙悟空手持金箍棒,神态威武;猪八戒肚子圆滚滚,一脸憨厚;沙僧则手持禅杖,神色庄重。
他们一起踏上了西天取经的征程,壁画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奇遇和历险,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感慨。
除了佛教故事外,敦煌壁画中还有许多历史传说和宫廷生活的题材。
比如《李妃出塞图》、《李冰父子治水图》等,这些壁画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历史和宫廷生活的场景,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
敦煌壁画的故事,不仅是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更是对古代历史、宗教、文化的生动记录。
这些故事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和文化遗产,展现了古代中国的辉煌和灿烂。
让我们一起走进敦煌壁画的世界,感受那些古老而又生动的故事,领略那些神秘而又绚丽的艺术,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感受中国古代艺术的无穷魅力。
敦煌壁画的故事

敦煌壁画的故事敦煌壁画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瑰宝,不仅是一部中国艺术史的珍宝,也是世界艺术宝库的一部分。
敦煌壁画是敦煌莫高窟中的艺术瑰宝,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敦煌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是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敦煌莫高窟,长约1公里,是世界闻名的古代石窟艺术宝库,这些石窟堆砌在一起,形成了一座庞大的岩石艺术殿堂。
这些岩石艺术殿堂之中,保存有许多各式各样的佛教雕塑和绘画。
敦煌壁画始于4世纪,经过多年的历史和文化变迁,现在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敦煌壁画数量众多,约敦煌莫高窟中壁画数量约有492洞,其中有大量珍贵的绘画作品,包括佛教造像、佛教浮雕、殿堂壁画等。
敦煌壁画的内容主要是佛教题材,包括佛陀的故事、佛经中的各种故事和传说,以及对佛教信仰的表达等。
这些壁画通过画面内容、色彩等方面的表现,生动地描绘出佛教的故事场景和人物形象,让人们体验佛教的智慧和文化。
敦煌壁画的绘画风格独具特色,因为其绘画技法灵活多样,涵盖了传统中国绘画、西域绘画、印度绘画等多种风格和技法。
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是研究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的重要史料。
虽然敦煌壁画已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但仍然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价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参观和学习。
其中标志性的一个作品是“卢舍那大菩萨像”,这是一幅名为“梵天变文殊”的壁画,高达36米,宽达20米,是敦煌壁画中最大的一幅壁画,给人以巨大压迫感。
然而,由于敦煌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保护任务,许多的壁画经过时间风化和人为破坏,已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破损。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国家和社会各界都在全力支持敦煌保护工作。
同时,更多的人们通过学习敦煌壁画的文化和艺术,来增强保护文化和历史的意识。
敦煌壁画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每一幅壁画背后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每一个图案中都包含着独特的宗教和文化信息。
只有通过保护、整理、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我们才能使每个人都能够了解古代艺术和文化的魅力,这也将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和文化财富。
敦煌壁画故事

莫高窟壁画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题材主要是佛像画、神怪画、故事画、经变画、佛教史迹画、供养人画像(肖像画)、装饰图案等。其中多数是依据佛经绘制的佛教宣传画,但在通过造型艺术表现时,古代艺术匠师们是根据现实和当时社会生地反映着社会历史。莫高窟壁画内容之丰富,堪称"墙壁上的图书馆"。一副副壁画讲解这一个个神奇动人的故事。
释迦牟尼传记故事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为种族名,牟尼为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敦煌彩塑中有大量释迦牟尼"说法像",壁画中有大量"说法图"和"佛传图",佛传图详细描绘了释迦牟尼生平事迹,是一个长篇传记故事。
乘象人胎
树下诞生
树下观耕
比武娶妻
出游四门
树下问道
逾城出家
得道成佛
此故事绘于第290窟窟顶前部人字披东、西两披,各分三层连续描绘了佛传中八十七个情节,组成长达27.5米的长卷连环画。是莫高窟最早、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故事画。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早期石窟壁画中最完好的一幅佛传故事画。
于是,国王率领大批善射能武的勇士随着调达出了宫城,向九色鹿所在的恒河边上行进。
恒河边上,春光明媚,香果烂熟。沉睡的九色鹿在梦中来到广阔的原野。嫩草发出浓郁的芳香,红红的小花点缀在丛草之间,一片和平的景象。它无拘无束地跳跃着,欢唱着。
但是,杂乱而频急的马蹄声扰乱了恒河边上的宁静,乌鸦在枝头惊醒了,看着逐渐走近的国王和军旅,高喊着"快醒醒吧!九色鹿,快醒醒吧!国五来捉你来了。"但是九色鹿仍然沉睡在梦中。乌鸦跳上九色鹿的头,又叫:"醒来,醒来,国王已经……"勇士们一步一步地逼近。九色鹿突然惊醒,环顾四周,它已处于重重包围之中,勇士们张弓拔驽,引箭待发,扬剑挥斧,举刀欲下。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九色鹿猛然跳到国王面前说:"请慢,我有话向您呈述。""停!"国王注视着沉着、安祥的鹿制止武士,内心暗自思忖,真是举世无双的美丽而又奇异的鹿,看它的神情那么泰然自若,说话那样从容不迫,莫不是天神转化的吧!然后说道:"你有什么话,说吧!"这时鹿向国王马前走了一步,不亢不卑地说:"我已处在你的刀丛剑树之下,你随时可以用武力夺去我的生命。但是,一个圣明的国王是不能滥杀无辜的!我对国王陛下有过恩情,为什么还要让我死在您的刀剑之下呢?"国王奇怪地问道:"我们素不相识,你对我有什么恩情呢?""陛下的一个臣民曾被恶浪所卷,是我不顾自身的安危救他出险的。"
敦煌莫高窟中的佛教故事壁画探究和分析

敦煌莫高窟中的佛教故事壁画探究和分析摘要:佛教故事是佛教艺术最早的形式之一,它出现的时间早于佛教绘画、经变绘画、供养人绘画。
公元前3世纪,在古印度的巴尔胡塔和桑植塔上雕刻了许多本生佛教绘画。
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过一座规模宏大的佛像,由于内容丰富、寓言生动、通俗易懂、生活情趣浓郁,佛教绘画故事最能被世俗理解和接受。
佛教历史形象已成为佛教徒向僧侣和群众宣讲教义的工具,几乎所有的佛教石窟和寺庙都雕刻着佛教历史形象。
本文主要对敦煌莫高窟中的佛教故事壁画作一个深刻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佛教故事;敦煌莫高窟;宣讲教义引言以莫高窟为主体的敦煌画作中主要描写佛教绘画故事,莫高窟中的佛教故事壁画多数是来自印度的佛教传播故事绘画(释迦牟尼传记故事)、本生故事绘画(萨垂那舍身饲虎)、因缘故事绘画(小沙弥守戒自杀因缘)、瑞像故事绘画(菩提树的故事)和经变故事绘画,并且还有大量的历史绘画图记录了历史发生事件(张骞出使西域),经变故事绘画百分之百是由中国人创造的,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它把深奥晦涩的佛经转换成了绘画表达方式,让其变的通俗易懂并且好看,对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敦煌佛教故事壁画的类别历史上的佛教绘画是以佛经作品为基础的,佛经作品众多,佛教著作中有数百个故事,佛经内容非常丰富,所以佛教故事壁画的内容也丰富多彩【1】。
根据佛经故事的内容和性质,敦煌石窟中的佛教故事绘画,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佛传故事绘画--佛传故事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平的故事和传说,而在佛教经文中,佛教故事是以释迦牟尼生平故事为题材的绘画故事,这些故事被人们神化,并用宗教色彩加以装饰来讲述释迦牟尼的生平故事【1】。
佛教的教徒们经过多个时代的变迁,把很多古印度和东南亚那些有趣并且有意义的神话故事和一些民间的传说故事用在释迦牟尼的身上,让人相信的历史记载现在很少了,所以佛经里面的故事主要就是以释迦牟尼为主角来讲述的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集。
敦煌佛传故事画整理

第三章 佛传故事画的中兴时代 曹氏归义军时期(公元914~1036年)
公元914~ 1037年,曹氏归义军政权五代八位节度使相继统治瓜州(今安西)、沙州(敦煌)地区,这个时期相当于中原的五代和宋初。曹 氏为了巩固归义军政权,提高自已在少数民族政权中的地位,积极利用和扶植佛教,在莫高窟、榆林窟兴建和重修洞窟多达100多个, 尤以曹元忠任归义军节度使时的莫高窟蔚为壮观,规模空前。 曹氏建窟时,专门选择《佛本行集经》绘制佛传故事画,还与当时归义军政权所处的动乱形势有关。曹氏政权建立之后,一方面向中 原王朝称臣纳贡, 以求取得中原王朝的承认和敕封,提高自己在周边西域民族政权中的威信和地位;另一方面重视与周边民族政权结好, 既和东部的甘州(今甘肃张掖)回鹘结亲,又与西部的于阗联姻。通过这些卓有成效的措施,维持了归义军政权数十年的稳定。曹氏政权 为了自身政权和友好邻那于美国的安全,选用有末法思想的《佛本行集经》绘佛传故事画,以保护佛法,巩固归义军政权的统治就不 难理解了。
释迦牟尼佛诞生于三千年前的古印度,佛陀降生前为一生补处菩萨,住兜率天内院,以因缘成熟,而降生于迦毗罗卫国,以国王净饭王为父。王 后摩诃摩耶为母,经典记载佛陀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莲花,从摩耶夫人的左肋入胎,住胎十月,根据当时的风俗,摩耶夫人回娘家分娩, 途经兰毗尼园,于无忧树下诞下太子悉达多。据记载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而出,下地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莲,乃遍观四方,一手指天,一手 指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时有二条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给他洗浴。此日即为浴佛日。 摩耶夫人在太子出生后七天去世,由姨母摩诃波闍shé波提夫人(即后来的大爱道比丘尼)养育成人。太子天资聪颖,从小通达五明、四吠陀(古印 度传统思想),并且相貌英伟,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人能及。17岁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下儿子罗睺罗。虽然太子的贵族生活优裕 而舒适的,但因观察到社会贫富悬殊,四姓阶级的不平等,又有众生之间的弱肉强食,尤其有感于生老病死的逼迫,人生的无常,于是生起出家 求解脱的志愿与悲心。终于在十九岁那年的二月初八,夜出宫门,出家修道。 净饭王得知太子出家的消息,甚为悲伤,经派人劝说无效,便在亲族中选派了阿若憍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等五人伴随他。 出家后,太子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又来到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尔后又寻访隐栖于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数论派信奉者修习禅定。然而都未能 真正得到解脱。于是他又来到伽阇山苦行林,在尼连禅河边静坐思维,实行苦行。经过6年,形体枯瘦,仍未见道。后来体会到真正的修行是离开 苦乐二边的中道修行,于是舍弃无谓的苦行,走过尼连禅河,接受牧女乳糜之供,恢复了健康后。来到伽耶山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设金刚座, 东向端身正坐,发誓:“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他在树下静坐49天,克服了内外的种种“魔障”。彻见自己本 来面目,止息一切妄想无明,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正观缘起法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世人尊称他为“佛陀”(意为觉者),圣 号“释迦牟尼”,时年35岁。释迦牟尼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指出一切众生皆具 佛性。(昔禅宗五祖为六祖讲《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顿悟,即而说道“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 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释迦牟尼佛成无上正等正觉后,为令众生入佛知见,以无量的善巧和方便开始了49年的说法(详见一乘三乘)。
敦煌壁画简述

敦煌壁画简述敦煌,一个神圣的名字。
敦煌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在这里相遇。
敦煌是艺术的殿堂。
那些公元4至11世纪的壁画与雕塑,带给人们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感受。
敦煌又是文献的宝库。
在这数以万计的赤轴黄卷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汉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粟特文、梵文,文种繁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学、民族、民俗、语言、历史、科技等广泛领域。
1900年农历5月26日,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这个藏经洞,那些古代文献赫然堆满整个窟室。
由此,产生了一门世界性的学科--"敦煌学"。
1910年,敦煌藏经洞劫余文献运藏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前身)。
而今,藏经洞发现已经整整一百年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世界上收藏敦煌遗书最多的单位,以其丰富的馆藏,为敦煌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敦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丝绸之路河西道、羌中道(青海道)、西域南、北道交汇处的大边关要塞。
从敦煌东北行过安西,为通向中原的河西大道;西出阳关,沿丝路西域南道与新疆的若羌县相连;西北行出玉门关,沿西域北道可通往哈密和罗布泊;敦煌南行经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逾阿尔金山,则直达青海省的格尔木。
敦煌历经了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景观。
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
题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等的壁画。
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
敦煌的自然风光同样毫不逊色:沙漠奇观鸣沙山和月牙泉,澄黄的沙山和清澈的泉水相互依存,延续千年不变,景色奇异迷人;阳关及玉门关虽只余下断壁残垣,置身其间,却仍能隐隐感受到边关的铁马金戈之气,使人不得不慨叹历史的沉重和苍凉。
敦煌壁画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种神态 的佛像 1 2 2 0 8 身 。作 为佛教艺 多的画面 , 描绘 了释迦牟尼从 出生到 出 海取宝” “ 微妙 比丘 尼” 等 。故事 内容离
释迦牟 尼虚构 出来 的诸 多佛像 , 如三世 的题材 之一 , 在北魏至宋历代洞窟 中均 面最为精 彩 , 将 王后娇 娆作态 、 溺 人急 像、 三身佛 、 七世 佛 、 十方诸佛 、 千 佛多 有表现 , 尤 以隋 、 唐居多 。 故事讲太子在 于得利 的内心 活动 , 刻画得淋漓尽 致。 宝佛 、 贤劫千佛等 ; 各种菩 萨—— 文殊 、 外出游观后更欲出家 , 净饭王严加防范。 3 . 因缘 故事画是佛 门弟子 、 善男信 普贤 、 观音、 势至等 ; 天 龙八 部——天 半夜国中人均 昏睡不醒 , 在诸天的帮助 女和释迦牟尼度化众生 的故事 。 与本生 王、 龙王、 夜叉、 飞天 、 阿修 罗 、 迦 楼罗 下城 门无声 而开 , 太子乘 坐 马上 , 四天 故事的区别是 : 本生只讲释迦牟尼生前
2 . 本生故事画是敦煌早期壁画中广 唐第 8 5窟二例 , 内容据《 贤愚 经—微妙
云: “ 尔时弥勒佛于华林 园 , 其 园纵广一 泛流行的题材 , 主要描绘释迦牟尼生前 比丘尼缘品》 描绘 。 故事为 : 比丘尼微妙 百 由旬 , 大众满 中。 初会说法 , 九十六亿 若干世的各种善行 , 是宣传“ 因果 报应” 现身说 法 ,叙述 自己一 生备受 苦难折 人得罗汉。第二大会说法 , 九 十四亿人 “ 苦修行善 ” 的生动故事 。如“ 萨堙那舍 磨 、 出家 为尼的经历 , 及 其遭受 不幸 的 得阿罗汉。第三大会说 法 , 九十二亿人 身饲虎 ” “ 尸 毗王割 肉救 鸽” “ 九色鹿舍 前世因缘。 微妙 前世曾用 针刺 死小 妇婴
敦煌壁画中的佛教主题与文化传承研究

敦煌壁画中的佛教主题与文化传承研究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讴歌了佛教艺术与文化的辉煌历史。
这些壁画记录了唐代敦煌地区繁荣的佛教传播与盛世文化,是中国佛教艺术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本文将探讨敦煌壁画中的佛教主题以及它们对中国文化传承的影响。
1. 敦煌壁画的介绍1.1 敦煌壁画的历史敦煌壁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
起初,敦煌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吸引了大量来自中亚、西亚和印度的商人和传教士。
佛教随着这些传教士传入了敦煌,成为当地的主要宗教。
1.2 壁画的创作风格敦煌壁画继承了印度佛教艺术的特点,同时融入了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
这些壁画采用鲜艳的颜色、准确的线条和细致的细节,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壁画制作过程中,艺术家们运用了丰富的宗教符号、融入了佛教故事和经文,使其更具神圣感与教育意义。
2. 佛教主题在敦煌壁画中的体现2.1 佛教主要神祇的形象佛教在敦煌壁画中被丰富地呈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佛陀以及他的众多菩萨与阿罗汉的形象上。
其中,如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和弥勒菩萨都是最受欢迎和广泛描绘的神祇之一。
通过描绘佛陀与菩萨的形象,壁画向人们展示了佛教的伟大智慧与慈悲精神。
2.2 佛教故事与经文的表达敦煌壁画中也描绘了大量的佛教故事和经文,使观者能够通过壁画了解佛教的核心教义。
比如著名的《法华经》、《金刚经》等都在壁画中得到了精彩的呈现。
这些故事和经文通过艺术形式传递给观众,起到了普及佛教思想与禅理的作用。
3. 敦煌壁画对中国文化传承的影响3.1 佛教文化的传播与融合敦煌壁画记录了佛教在敦煌地区的传播过程,表达了当时丝绸之路沿线的多元文化交流。
这些壁画中的佛教艺术风格不仅融入了印度佛教的特点,还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正是通过这样的传播与融合,佛教文化在中国得以传承并延续至今。
3.2 艺术技法的创新与发展敦煌壁画的创作在艺术技法上有着重要的贡献。
由于敦煌地区干燥的气候,壁画在千年间得以保存完好,让后世的人们可以欣赏到古代艺术的辉煌。
敦煌壁画故事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 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 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 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 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 目的。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 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的信任;一面又网罗叛逆,安置亲信,准备伺机而动,夺取国王的宝座。当老王将三个太子分封到边境小国以后, 这位罗睺大臣认为篡国攫取王位的时机已到,于是撕去伪装,发动了政变。往日无比恭顺的罗睺亲手杀死了国王, 无数忠臣烈士血洒殿堂,抛尸宫阙。皇城内外,一片血腥恐怖。而罗睺的党羽却弹冠相庆,祝贺罗睺登基和叛臣得 势。紧接着罗睺又率领叛军去捕杀三位王子。小王们作梦也想不到即将到来的杀身大祸。两个哥哥猝不及防,都惨
摒弃七情六欲、不乱佛性。 老和尚和小沙弥的生活,靠本城一个有钱的居士供养,每日居士派人定时供送饭食,积年累月从不间断。这一
敦煌故事

神奇的敦煌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类:壁画故事和史载传奇故事。
壁画故事主要是以莫高窟为主的敦煌壁画中描述的故事,因而壁画故事中主要是以来自印度的佛传故事画(释迦牟尼传记故事)、本生故事画(月光王以头施人、毗椤竭梨王钉千钉、萨毗王割肉救鸽、萨锤那舍身饲虎、九色鹿舍已救人)、因缘故事画(五百强盗成佛)、瑞像故事画(菩提树的故事)和经变故事画,并有大量记录历史事件的故事画(张骞出使西域)。
经变故事画是纯粹由中国人创造的,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方式之一,它将深奥难懂的佛经用图画形象、好看、易懂的表现出来,为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兴起起到巨大作用。
史载传奇故事选自《敦煌遗书》、《太平广记》、《晋书》等古代书籍中描述的有关敦煌历史人物的故事及在敦煌流传下来的故事。
壁画故事释迦牟尼传记故事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姓乔答摩,名悉达多。
释迦为种族名,牟尼为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敦煌彩塑中有大量释迦牟尼“说法像”,壁画中有大量“说法图”和“佛传图”,佛传图详细描绘了释迦牟尼生平事迹,是一个长篇传记故事。
由于篇幅所限,全部故事太长,只选主要情节讲述。
一、乘象人胎古时候,波罗奈国疆域辽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
国王净饭王贤德善良,王后摩耶夫人性情温和,深受百姓尊重。
只是国王夫妇老迈年高,膝下无有儿子,不免忧心忡忡。
盛夏的一个中午,骄阳似火,天气闷热。
王后摩耶夫人燥热不安,来到后花园菩提树下的凉亭内乘凉,躺在床上不知不觉睡着了,进入甜蜜的梦乡。
她梦见一头白象脚踏白云,飘然而来,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坐在象背上笑着。
白象从天空徐徐而降,落在床前。
小男孩突然从象背上跳下来,从右肋下钻进夫人的胎中。
这时,白象大吼一声,踏着白云上了天,王后猛然惊醒了,把梦中之事告诉了净饭王。
国王不知吉凶,请来一位相师圆梦。
相师说:“小孩乘象人胎,是瑞祥之兆。
恭喜王后身怀喜孕,恭喜国王有了太子!”国王听后大喜,重赏了相师。
二、树下诞生王后真的怀孕了,自觉心情舒畅,食欲大增。
敦煌壁画故事

尸毗王割肉救鸽佛成道之前的修行事迹,称为“本生故事”。
在敦煌莫高窟二五四窟(北魏)北壁的壁画中,用绘画的形式描述了尸毗王“割肉救鸽”的事迹,只画了割肉和过秤两个情节,属莫高窟最早的连环故事画之一。
早在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为尸毗王时,慈悲仁厚,广行菩萨道,唯求作佛。
帝释和毗首羯磨为试探尸毗王的慈悲与道心,就相约化成老鹰和鸽子,演出猎食逃命记。
鸽子躲入国王臂弯,老鹰疾飞猛追前来;国王表明救护一切众生的决心,老鹰抱怨道:“您渡一切众生,难道我不在一切众生之内吗?为何唯独不受您的悲悯而抢夺我的食物?”国王说:“我曾发愿,若有众生前来投奔归附,必当保护。
你需要什么食物?尽管说,我也一定满你的愿。
”老鹰毫不客气,直索“新杀热肉”国王深思,“这就难了,不杀生,如何取得呢?想我这身躯,老病死之后,转瞬间即腐败臭烂,既然老鹰要,就布施给它吧!”于是国王唤人拿刀,自己割下大腿肉给老鹰。
不料老鹰竟然还要求:“我要你肉的重量与鸽子相当,斤两可别骗我呀”国王又命左右拿来天平,让鸽子停在一端、另一端摆国王割下的身肉。
奇怪的是,此时鸽子重量急遽增加,国王身肉相对变轻。
全身肉几乎割完了,还是小鸽子重。
国王菩萨决心舍尽全身,以求与鸽子等重,于是奋力挣扎要爬上天平。
鲜血淋漓、颤抖摇晃的身躯,连老鹰看了也不忍。
“大王,您这是何苦?鸽子还我就得了。
”国王坚持悲愿,以手攀爬秤子,不料一使力,肉尽筋断,失控摔跌在地,却再度起身上秤。
其心坚定无悔,感得大地震动、枯树生华,天降香雨、天女歌赞此菩萨必当成佛。
国王便作誓愿,“我割肉血流,不嗔不恼,一心不闷以求佛道者,我身当即平复如故。
”霎时,身体恢复完好如初。
人天见之,皆大悲喜。
释迦牟尼佛于是圆满布施波罗密。
原来,白鸽是帝释天变的,老鹰是毗首翔摩变的。
他们用这种方法来考验尸毗王对佛、对普度众生的坚定至诚。
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佛陀曾向弟子开示累世修菩萨行的事迹,在众人的恭敬虔诚中,佛陀以手轻触大地,显现六种震动之瑞相,一座七宝佛塔从地涌出。
敦煌壁画中的宗教情怀与平等观念

敦煌壁画中的宗教情怀与平等观念王志鹏魏萍摘要敦煌壁画中的佛传故事画是由历代画师根据佛经绘制而成。
这些故事画构图精巧,形象生动,色彩鲜明,主题突出,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笔者主要结合佛典,对敦煌壁画中的佛传故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认为释迦牟尼的传奇人生,从开始出生、出家、悟道、说法,直至涅槃离世,始终浸透着佛教的慈悲情怀和平等观念。
慈悲情怀是佛法的根本精神,平等观念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二者贯穿于佛教的整个思想体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对于我们解读敦煌壁画的思想内容,也很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敦煌壁画佛传故事慈悲宗教情怀平等观念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也是历史延续最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素有“沙漠中的博物馆”之美誉。
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塑像的洞窟492个,壁画面积达45000多平方米,许多充满神奇色彩的佛传故事,就绘制在这些色彩缤纷、精美绝伦的石窟壁画之中。
千百年来,前来瞻礼的无数信众及观光游客,无不为其高超卓越的绘画艺术,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佛祖坚毅悲壮的精神人格和宽厚博大的济世情怀所深深震撼。
为此,笔者拟通过对敦煌壁画中的佛传故事的考察,进一步探讨佛祖救度众生所表现出来的慈悲情怀与平等观念。
一、敦煌佛传故事画的经典来源及主要内容佛传故事,又称“本行”故事,主要记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从入胎、出生、成长,直到出家、修行、悟道、降魔、成佛、说法,最后涅槃等一系列具有传记性质的传奇经历,形象再现了释迦牟尼作为佛教导师探求真理、修行成佛、教化众生等曲折过程,这也是佛祖释迦牟尼伟大一生的生动表现。
慧远《维摩义记》云:“菩萨所修,能为佛因,故名本行。
”①据此,“本行”是指太子成佛之前尚处于菩萨位时的种种事迹,这也是佛陀能够成佛之根本原因。
①《大正藏》38册,第426页。
47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佛祖释迦牟尼约生于公元前565年(一说公元前566年)①,活动年代大致与我国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相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壁画中的佛传故事敦煌壁画中的佛传故事佛传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
在佛教经典中,涉及释迦牟尼一生事迹的典籍数量很多。
其中较系统、较集中地记载释迦传记的译述主要有东汉昙果、康孟祥、竺大力译《修行本起经》,三国吴支谦译《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马鸣撰,南朝宋释宝云译《佛本行经》,隋闍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等。
在古印度的佛教遗存中,以佛传为题材的艺术品,如:山奇第一大塔浮雕、巴尔胡特的浮雕、犍陀罗出土的公元二、三世纪的雕刻等。
其中或者画面不多、情节简单,或者内容虽多,但重点是修行成佛后的事迹,出家前的情节表现比较简略。
在我国遗存的表现佛传的艺术品种类众多,以佛教石窟为主,造像碑也较多。
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110窟,整窟壁画以佛传为主,表现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涅盘的主要事迹。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6、7、8、12、48、53窟均有佛传雕刻。
此外南响堂山第2窟中心柱、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和莲花洞中,也有佛传雕刻。
敦煌莫高窟现存各时期的佛传故事画计37幅,其中北凉1幅,北魏5幅,北周4幅,隋7幅,唐17幅,五代1幅,宋2幅,分布在27个洞窟之中。
早期的佛传故事画多为片段画面,如四相、八相或者仅画乘象入胎、夜半逾城两个代表性场面。
北周时期才出现完整的、连环画式的佛传故事画。
如290窟6条并列的佛传故事画,长达25米,主要内容有:乘象入胎、树下诞生、仙人占相、太子读书、太子比武、掷地定亲、太子迎亲、出城游观、夜半逾城、树下苦修等,共80多个画面,前后衔接,是我国现存早期最完整的传记性连环画。
五代宋初曹氏画院时期,佛传故事画以屏风形式出现,描绘了130多个场面,并在原有故事情节的前后增加了降怨王立城、燃灯佛授记、初转法轮、灵鹫山说法、均分舍利等。
这些新内容,使佛传故事的内容更为丰富,亦更加中国化了。
乘象入胎古代印度波罗奈国,疆域辽阔,兵强马壮。
国王净饭王,年老无子。
一日,国王的夫人摩耶在睡梦中梦见天空中有一人坐乘白象,周围大放光明,普照天下,并有天人散花奏乐,由空中飞下,之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夫人从梦中惊醒,告之净饭王,国王不知此梦是否吉祥,便请相师占梦,相师说:“此梦预示圣神已来府降胎。
太子以后,在家当为转轮圣王;出家学道当得作佛,度脱十方。
”表示能仁(或护明)菩萨化乘白象,投入摩耶夫人胎中。
乘象入胎是佛传故事中最流行的题材之一,在壁画中多有表现。
画面一般为一菩萨乘白象而行。
有的窟中又加画一汉式建筑,内有摩耶夫人右卧于床榻上。
乘象入胎树下诞生时间匆匆而过,转眼摩耶夫人已怀胎十月,太子身成。
古印度有习俗,孩子必须在娘家生产,摩耶夫人的父亲善觉长者欲迎摩耶夫人回家分娩。
时逢四月初八,摩耶夫人回提婆陀河城父母家时,途中经蓝毗尼园,去园中游玩,见园中百花开放,夫人心旷神怡。
至波罗叉树下,树枝自然低垂,摩耶夫人举右手执树枝,忽然,太子从夫人右腋降生而出。
现存有北周第294窟、290窟,五代第61窟三例。
早期佛经内容简单,晚期佛经内容复杂。
早期故事用出游和诞生两个画面来表现,夫人周围有几个使女,一使女跪地接太子。
晚期画面场面宏大,人物众多。
290窟树下诞生步步生莲太子从摩耶夫人右腋生出后,地上便马上长出大莲花,将太子托住。
此时太子自立于地,不用扶持,便会行走,每走一步,地上便长出一朵莲花,走了七步,足下步步生莲。
这时太子又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
现存有北周第290窟、中唐第112窟、五代第61窟三例。
画面为穿犊鼻裤的太子立于中央,脚下和身后俱有莲花,周围有菩萨装的天人围绕。
290窟步步生莲九龙灌顶太子出生后,天地大动,诸多天龙、鬼神、药叉皆来侍卫太子。
龙王九兄弟也从天而降,围绕在太子周围。
他们从上而下,口喷香泉水,为太子沐浴,使太子身心清净之后,摩耶夫人抱太子在卫士和诸侍从的引导下乘交龙车回城。
现存有北周第290窟、五代第61窟二例。
画面为穿犊鼻裤的太子立于中央,左右及头上围绕九条龙,自上而下喷水。
290窟九龙灌顶太子回城净饭王得知太子诞生,非常高兴,随即与百官群臣、相师、居士、长者等出城迎接摩耶夫人及太子。
净饭王见太子时有“释梵四王、诸天龙神弥漫空中,敬心肃然”,以为神圣驾到,赶紧下马礼拜太子。
太子起名悉达,在回城的路上,遇一神庙,一相师建议: “宜将太子礼拜神像”,即抱太子入庙,不料诸神像皆倒下,不敢接受这位未来圣者的礼拜。
现存有北周第290窟、五代第61窟二例。
此故事均用国王及诸大臣出城迎接和太子母子在诸眷属、侍从的护卫下回城两个画面来表现。
阿私陀仙占相太子诞生之夜,山中的阿私陀仙忽然感到天地震动,见夜如白昼,光明辉赫于常,山中的青莲花中自然生出一狮子王易三时殿净饭王得知太子是圣人,欣喜之极,为太子造三时殿,以适应不同季节居住。
一为暖殿,隆冬时居住;二为凉殿,夏暑时居住;第三殿春秋时居住。
又于殿前种各种甘果树,殿后造七宝池,池中有各种天花异葩,争奇斗妍,还有数百种水鸟在水上嬉戏漂游。
并选五百婇女,每日歌舞于庭,供养娱乐太子。
现存有北周第290窟、五代第61窟二例。
画面均绘出三大殿,太子坐中殿内,两侧殿内或殿前诸婇女吹奏笙笛管乐和舞蹈供太子娱乐。
290窟易三时殿八岁就学太子年满八岁,不喜娱乐,净饭王忧愁不安,即与诸臣商议说:“阿私陀仙预言,太子必成佛道,有什么办法使太子不去学道?”一大臣说;“可令太子读书,以栓住他的心。
”于是国王请来国教书师,令其就学。
于是太子与侍从共诣师门,请师教书。
但是太子是“生而知之”的圣者,往往问得国教书师无言以对。
国教书师自愧不及,只好辞退。
现存有北周第290窟、五代第61窟二例。
第290窟画面一为王宫内王与臣属商议太子就学之事;二为太子与侍从骑马拜访老师,老师在门前恭迎太子。
角技议婚太子十七岁时,净饭王想为太子选择一位完美的妻子,即在宫门前堆集种种宝物,令城内诸女来见太子,并施于种种宝物。
最后邻邦小国善觉王之女裘夷来见太子。
太子与裘夷一见钟情,即施其指环。
净饭王于是遣国师诣善觉王家中求婚,善觉王说:若娶其女,此人必须在技能上最强,否则不行。
国师转告净饭王,于是太子答应父王,可与其他人试技,净饭王即下令全城释种男子与太子角诸技艺。
现存有五代第61窟一例。
此故事分四个画面绘在屏风上,前三个画面在一扇屏风上,后一画面在另一扇屏风上掷象入坑悉达太子与难陀、调达等诸释子带五百随从角技议婚时,行至城门,一头大象堵住城门,无法通过,先行的调达见大象塞门,即一拳将象打死;难陀后至,又将大象拖至道旁;最后太子至,心怀慈悲,下马慢慢按摩死象,并将象举到城外,象即苏醒。
《佛本行集经》则为太子举象掷于城外,越七重墙,度七重堑,象坠地即为大坑。
现存有北周第290窟、五代第61窟二例。
第290窟画面为太子一手举起大象。
第61窟画面为一城,城内画王宫,王坐殿内,两旁各立二侍臣;城门内一人牵二白象;城门外难陀牵象离城,太子举象掷于城外。
箭穿七鼓诸释子在角技中均是悉达太子获胜。
在最后的比赛射箭中,每隔十里悬挂一铁鼓,共七鼓。
诸名射手上场,都箭射不及一鼓。
调达射出的箭穿一中二,难陀射出的箭穿二中三,均未射穿七鼓。
太子上场,挽弓皆断,无一能射之弓。
善觉王命人从天庙取来祖传巨弓。
太子揽弓放箭,一箭即射穿七鼓,二箭穿七鼓而后入地,三箭穿七鼓而后射入靶后的铁围山上。
众人惊叹不已。
现存有北周第290窟、五代第61窟二例。
第290窟画面左为靶场上立七架,上悬七面圆鼓旁有一骑马者;右为太子等三人面向悬鼓弯弓射箭旁有四名侍者。
290窟射铁鼓.角力北周掷缨定亲太子在诸项技艺的比赛中均胜过诸释子,太子的好友优陀对善觉王说:我太子获胜,裘夷在什么地方?善觉王说:与五百侍女在城楼上观看比武。
优陀告诉太子,“应表现一种特殊的技艺”,于是太子脱下身上的珠璎,掷向在城上观看比赛的众女子,珠璎正好落在裘夷身上。
善觉乃将女儿送至宫中,太子与裘夷结为夫妻。
现存有北周第290窟一例。
画面为一院落前立一王者,举双手与一跪者对话,后有臣属数人侍立;左侧一院落的楼阁内有二名穿裙襦的女子,院墙外太子向院内作投掷状,后有三侍者相随。
出游四门太子婚后不好娱乐,仍思出家,国王十分忧虑,与诸臣商议令太子出游,以化散其出家之意。
于是太子在诸侍从的陪伴下出宫游观。
但出东门时见老人,出南门时见病人,出西门时见死人,出北门时见僧人,于是太子更欲舍俗出家。
现存有北凉至五代共五例。
各窟画面的基本主题都是绘出四城门,太子骑马出城门分别遇见老人、病人、死人和僧人。
其中第275窟构图简单;第290、294窟构图较为复杂,人物增多,均以连环画形式表现;晚期绘在屏风中,构图复杂,场面宏大出游四门观见老苦第275窟南壁树下观耕太子出外野游观看种植,看到耕者犁地翻出小虫,牛踩死小虫,飞鸟叼食小虫。
又见蛤蟆追食蚯蚓,蛇从洞里出来,把蛤蟆一口吞下;天上孔雀飞下,又啄食了这条蛇;这时天上又飞来一只鹰,将孔雀啄死;雕鹫飞来与鹰搏击争食。
太子看到万物众生自相吞食,起慈悲心,在阎浮树下结跏趺坐,谛心思维,得第一禅。
他的悟道感动了日月天神,虽然此时日已西移,但树为其曲枝,遮蔽太子。
现存有北周第290窟、五代第61窟二例。
画面为一农民正在驱牛耕地,土中出蛤蟆及虫类,鸟食虫类等。
太子坐于树下,作思维状。
290窟树下观耕夜半逾城太子在出外游观后更欲出家。
太子二十九岁那年的四月七日夜里,太子决心离世出家,急命马夫车匿为他备马,白马不忍太子离去,前后跳踏,不愿让太子接近,太子扶拍马背,口说颂偈,才得以上马。
骑上白马,离宫而去。
此时国中人均昏睡不醒,为了不使马蹄踏地时发出声响,天神托起马蹄,腾空而起。
行至城门,在诸天的帮助下城门无声而开,太子乘犍陟马逾城而出,开始了漫长的苦行生活。
这一故事是莫高窟佛传故事中最流行的题材,早期画面构图简单仅绘出太子骑白马一情节,之后情节及画面有了进一步的丰富。
车匿还宫马夫车匿送太子至修行处后,太子从马背上下来,脱下身上的宝冠、衣物、璎珞,交给马夫车匿,命其带回,告谢国王及诸大臣,并牵马回国。
车匿不忍一人独回,愿随从供养。
白马亦长跪于地,以舌舔太子足,流泪悲鸣,徘徊不去。
太子见状,又对车匿与白马颂说偈言:“身强得病催,气盛老至衰,死亡生别离,云何乐世间。
”车匿、白马听了太子所说的偈言,悲泣礼足,离开太子回国。
国王及太子妃知太子已出家修行,痛哭不已,国人亦十分悲恸。
现存有北周第290窟、五代第61窟二例。
故事均用两个或者三个画面来表现车匿辞别太子、还宫后国王及太子妃痛哭不已等。
降伏魔众61窟降伏魔众太子放弃苦行,得到正念,行至菩提树下坐金刚座上,发誓要在此树下成道。
欲界魔王波旬恐释迦一旦成道而使自己势力毁灭,于是带领魔军袭击他,释迦以智慧力,示“降魔相”,击败波旬和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