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实验复习(详细)

合集下载

(完整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汇总

(完整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汇总

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汇总1、小张同学做了一个实验,来验证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如图,F1=F3=F4>F2,拉住一根锯条,使其发生图中(a)、(b)、(c)、(d)四种形变.a b c d(1)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的图是______图和______图.(2)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的图是______图和______图.(3)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的图是______图和______图.(4)在上述(a)与(c)图中,控制______和______相同,研究______与______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在物理学上叫做______法.2、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得到如表数据:m/kg 0.1 0.2 0.3 0.4 0.5 0.6 0.7G/N 0.98 1.96 2.94 3.92 4.90 5.88(1)本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器材有:和.(2)分析如表数据可知:物体的质量为0.7kg时,它受到的重力是N.(3)以下四个图象中,关于物体重力的大小与其质量的关系,正确的是.3、为探究“影响弹簧受力形变的因素”,兴趣小组作出下列猜想:猜想一:弹簧形变的大小可能与弹簧的长度有关。

猜想二:弹簧形变的大小可能与受力的大小有关。

猜想三:弹簧形变的大小可能与弹簧的材料有关。

他们选择了甲、乙、丙3根弹簧作为研究对象。

已知弹簧甲和丙是同种金属丝,弹簧乙是另一种金属丝,甲和乙原长均为6厘米,丙原长为9厘米,其他条件均相同。

将弹簧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用弹簧测力计,以不同大小的力拉。

下表是实验数据记录。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在拉力相同的情况下,甲弹簧伸长的长度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乙弹簧伸长的长度。

(2)要证实猜想一,需比较________两组弹簧的数据。

(3)在弹性限度内,同一弹簧__________与它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4、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在水平木板上先后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毛巾和棉花;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如图所示,观察和比较小车在毛巾表面,棉花表面和木板表面滑行的距离.(1)实验中每次均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车每次在水平面上开始滑行时速度大小(选填“相等”或“不相等”);(2)实验中是通过改变来改变小车所受阻力大小的.(3)实验中发现:小车在毛巾表面上滑行的距离最短,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最远,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选填“快”或“慢”).(4)推理:本实验中,如果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时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做.(5)在此基础上,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请问:牛顿第一定律(选填“能”或“不能”)直接由实验得出.5、如图甲所示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1)小华将系于小卡片两对角的细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再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______,并通过调整______来改变拉力的大小.(小卡片所受重力忽略不计)(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如乙图所示,松手小卡片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复习人教实验版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复习人教实验版

初二物理声现象复习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噪声:(1)噪声在环保中的定义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1)声与信息: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声与能量:声音以波的形式传递能量。

超声波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能量大,一个是沿直线传播。

利用超声波来做清洗精密仪器、超声碎结石。

二重点、难点1 声音的产生是因为物体的振动。

声音要靠介质才能传播。

且以波的形式传播能量。

2 音乐的三特性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跟振动快慢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物质有关。

3 噪声要从振源、传播和耳等三处着手解决。

4 声的利用。

【模拟试题】一填空题1 声音是由物体的而产生的,人讲话时发声靠的是声带的。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由传播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2 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鸣膜的,鸟鸣声是靠传到耳朵,而引起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及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我们就听到了鸟鸣声。

3 现代城市里常在主要街道上设置噪声监测设备。

若某一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90的数据,这个数据的单位是;当附近没有汽车或摩托车驶过时,显示屏上的数据将(选填增大或减小)4 将半导体收音机发声后用塑料袋包好悬挂在水缸中,此时人(填“能”或“不能”)听到收音机的声音,此现象说明。

5 火车到站台后,你可以看到工人师傅拿着铁锤敲打铁轨或车轮上的钢钉,由声音来判断它们是否松动,这是根据声音的来判断的。

6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dB。

7 声音千差万别,多种多样,有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也有嘈杂刺耳,令人烦躁的。

8 在一根很长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水管的另一端能听到三下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从传播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从传播来的,第三次听到的声音是从传播来的。

9 女高音与男低音中的“高”与“低”是指声音的不一样;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指的是声音的不一样;两个发声体即使发出声音的响度和音调都相同,但人耳仍能分辨出来,这是因为它们的不相同。

初二物理实验重点归纳总结

初二物理实验重点归纳总结

初二物理实验重点归纳总结介绍:初二物理实验是物理学学习中的重要部分。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亲身体验物理现象,观察、测量和记录数据,从而深化我们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本文将对初二物理实验的重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

一、测量物理量在物理实验中,我们进行测量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测量可以帮助我们获得一些重要的物理量,以及验证物理定律和原理。

以下是在初二物理实验中常见的物理量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1. 长度测量:- 使用标尺或卷尺进行直线距离的测量,注意读数时要与目标垂直;- 使用游标卡尺等工具进行物体的直径、厚度等间接长度的测量。

2. 时间测量:- 使用秒表或计时器进行简单事件的测量;- 注意开始和结束时间的准确记录。

3. 质量测量:- 使用天平或弹簧测力计进行质量的测量;- 注意测量前要零位调整,保持天平的平稳性。

4. 温度测量:- 使用温度计等工具进行温度的测量;- 注意选择适当的温度计,避免误差。

5. 电流、电压、电阻等测量:- 使用电表等仪器进行电学量的测量;- 注意测量前要选择合适的量程并进行校准。

二、常见物理实验现象初二物理实验中,我们会接触到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

了解和理解这些现象对于进一步深化对物理的认识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物理实验现象:1. 重力实验:- 自由落体实验:物体在无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近似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斜面实验:物体在斜面上下滑动时,重力分解为平行于斜面和垂直于斜面方向的分力。

2. 光学实验:- 凸透镜成像实验:通过凸透镜成像原理,观察和验证成像规律;- 平面镜成像实验:通过平面镜反射原理,观察和验证成像规律。

3. 电学实验:- 串联与并联电路实验:通过搭建串联和并联电路,观察电流和电压的变化;- 电阻的测量实验:通过测量电流和电压,计算出电阻的大小。

4. 热学实验:- 导热实验:观察热的传导过程,探索热的传导规律;- 膨胀实验:观察物体在受热过程中的膨胀现象,验证热膨胀原理。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项复习附答案强烈推荐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项复习附答案强烈推荐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项复习附答案强烈推荐一.实验探究题(共40小题)1.如图所示,用钢尺做探究实验,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一次轻拨钢尺,另一次用力拨动,听声音的不同.实验发现:(1)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发出声音的音调越,说明:音调的高低与有关.(2)用力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发出声音的响度;站在离钢尺越近的地方,听到发出的声音.说明:响度的大小与和有关.2.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这说明.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可以传声.(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3.如图所示,将播放着音乐的手机,用细线悬挂到广口瓶中,用抽气机通过密封瓶塞上的气道向外抽气.(1)产生乐音的声源是,音乐声通过传进人的耳朵引起听觉.(2)随着广口瓶内的空气被抽出,听到的音乐声音逐渐;打开进气门,让空气重新慢慢进入广口瓶中,听到的音乐声逐渐.(3)无论如何抽气,总能听到手机播放音乐的声音,其原因,一是抽气机不能将广口瓶里的空气全部抽出,形成完全;二是声音(选填“可以”或“不可以”)通过悬线、瓶塞(固体)传播.(4)假设忽略悬线对声音的传播、广口瓶内的空气被全部抽出,手机产生的音乐声便(选填“仍会”或“不会”)被听到,说明声音中传播,此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为.4.如图所示,小明与小芳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1)通话时,传声的物质有、和(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位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5.如图1所示,某小组同学在甲、乙、丙、丁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入高度不同的水,来研究“音调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首先,小组同学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发现甲、乙、丙、丁四个玻璃瓶会依次发出“fa(4)”“mi(3)”“ri(2)”“do (1)”四个音阶不同的声音,接着小组同学用橡皮锤轻轻敲击瓶身,发现甲、乙、丙、丁四个玻璃瓶会依次发出“do(1)”“ri(2)”“mi(3)”“fa(4)”四个音阶不同的声音.由此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同样的瓶子,例如玻璃瓶甲,为什么向瓶口吹气发出“fa(4)”的音,而用橡皮锤轻轻敲击瓶身发出“d(1)”的音?小组同学经过讨论后发现主要是由于不同.(2)小组同学由两次实验现象初步得出结论:不同,音调不同.(3)接着,小组同学又用示波器来显示敲击丙、丁两瓶身时的振动波形图,如图2所示,其中图2(a)是敲击瓶身的振动波形图,图2(b)是敲击瓶身的振动波形图;同时,小组同学还发现由于两次敲击时的用力程度不同,从波形图上能反映出瓶身发出的响度也不同,其中敲击瓶身的响度大(均选填“丙”或“丁”).(4)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还得出可以用此实验的规律判断生活中一些实例的发声体.例如:吹笛子时,用手堵住笛孔能产生不同的声音,与上述实验的发声体是相同的,提着水壶向热水瓶里灌开水听到的声音会发生改变,与上述实验的发声体是相同的.(选填“向瓶口吹气”或“用锤敲击瓶身”).6.自己来制作“水瓶琴”乐器,如图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1)若用相同的力量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填“空气柱”或“瓶和水”),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2)若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填“空气柱”或“瓶和水”),盛水越多,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因为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21.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1)图中AB段的距离s AB=cm,测得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cm/s(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由静止开始下滑.(4)v BC v AC(填“>”、“<”或“=”)22.小华想测一辆小车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有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情况.(1)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 AB=cm,t BC=s,v AC=cm/s;(2)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填“大”或“小”)23.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实验中,小龙和小柳测量小明跑40m的速度.(1)小龙和小柳用(填一种测量工具)在室外测出40m的路程.(2)小柳担任计时员,他用(填一种测量工具)测量小明跑步的时间,他应站在处(选填“起点”或“40m”).(3)小龙担任发令员,发令后,小明跑完40m的路程,小柳计时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小明跑40m所用的时间为s.(4)小明跑40m的速度是m/s.24.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次.(1)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1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C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cm,则AC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m/s.(2)如图2所示,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的是.(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25.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填“大、小”).(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 AB=cm,t BC=s,v AC=m/s.(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填“大、小”).26.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若以乙车为参照物,则甲车,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以上两空选填“静止”、“向前运动”或“向后运动”).(2)一列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长度是400m,速度为108km/h,合m/s,火车通过一条长度为2km的隧道,所用时间为.27.这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平均速度”的情景:(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选填:“大”或“小”).(3)小车从B到C的距离是:dm.(4)小车从A到C所用的时间是:,全程平均速度是:m/s.(5)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熟练的使用电子计时器,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选填:“大”或“小”).28.小杜同学在长江边捡到了一块漂亮的鹅卵石,他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鹅卵石的密度.(1)他设计了下列实验步骤:①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鹅卵石的质量m;②向量筒中倒进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③根据密度的公式,算出鹅卵石的密度ρ;④将鹅卵石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读出鹅卵石和水的总体积V2.他应采用正确的实验步骤顺序为(选填下列选项前的字母).A、①②④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①D、②③①④(2)如图甲所示,小杜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过程中的操作错误是.(3)小杜纠正错误后,重新调节天平平衡并测量鹅卵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和游码如图乙所示,鹅卵石的质量为g;由图丙和丁可知鹅卵石的体积是cm3,计算出鹅卵石的密度为g/cm3.(4)若鹅卵石磨损后,它的密度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面的底部,若小杜在图丙中读数正确,在图丁中读数时视线仰视,所测得鹅卵石的密度将(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29.小明想知道酱油的密度,于是他和小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天平调节平衡后,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g,酱油的密度为kg/m3.(2)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与真实值相比,(选填“偏大”或“偏小”).(3)小华认为不用量筒也能测量出酱油的密度,他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②在烧杯中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③把烧杯中的水倒尽,再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30.某中学环保小组在长江边取适量江水样品,分别进行了江水密度的测量:(1)小薇把样品带回学校,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实验:①将天平放在台上,把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在分度盘的左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右”或“左”)调,直至天平平衡;②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30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江水样品,测出烧杯和江水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则烧杯中江水的质量为g,将烧杯中的江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江水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江水的密度为g/cm3.③小薇用这种方法测出的江水密度比真实值(选填“偏大”或“偏小”).(2)小亮把样品带回家,用家里的一台电子秤(如图丙所示)和没喝完的半瓶纯净水,做了如下实验:①用电子秤测出半瓶纯净水的总质量为m1,并用笔在瓶身水面位置标记为A;②把瓶中的水全部用来浇花,然后吹干,用电子秤测出空瓶的质量为m2;③把江水慢慢倒入空瓶中,直至液面与相平,再用电子秤测出瓶的总质量为m3;表示);④则江水的密度表达式ρ=(纯净水的密度用ρ水⑤小亮测算江水的体积使用了下列3种物理方法中的A.控制变量法B.等量代替法C.类比法.31.小浩同学用天平、量筒和水等器材测量小石块密度的实验中(1)图甲是小浩在调节天平时的情景,小丽指出了他在操作上的错误,你认为错误之处是.(2)小浩纠正了错误后调节好天平,将石块放入左盘,天平平衡时,测出石块的质量如图乙所示,小石块质量是g.(3)如图丙所示,量筒测出小石块的体积是cm3,则小石块的密度是g/cm3.(4)小丽同学做这个实验时没有用天平,也测出了该石块的密度.她先按照小浩的方法测出石块的体积,然后用体积为48cm3、质量为12g的小泡沫块(不吸水)与小石块用细线捆在一起,再次放入量筒中,石块和泡沫块漂浮在水面上,且有1/3的泡沫露出水面.石块和泡沫块放入量筒之前水面初始位置是28ml,则石块和泡沫块放入量筒后水面应该在ml刻度处.小丽测出的石块密度(选填“大于、小于、等于”)小浩的测量值.32.小红想测量冰红茶的密度;小丽想测量一块小矿石的密度,于是二人利用已学过的相关物理知识,做了如下实验:(1)小红利用天平(含砝码)、量筒、烧杯测量冰红茶密度,过程如下:①她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横梁平衡后如图甲所示,其操作错误是;②改正错误后,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冰红茶的质量是117g;③将烧杯中的冰红茶倒入量筒一部分,示数如图乙所示;④再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冰红茶的质量,砝码和游码的示数如图丙所示;⑤请你将实验的相关数据填入如表:杯和冰红茶的质量m1/g 量筒中冰红茶的体积V/cm3杯和剩余冰红茶的质量m2/g量筒中冰红茶的质量m/g冰红茶的密度ρ茶/(g•cm3)117(2)小丽利用弹簧测力计、矿石、水、烧杯、细线测量矿石密度,请将她的实验过程补充完整:①用细线拴住矿石,并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矿石的;②将矿石在装有适量水的烧杯内,不要碰到烧杯底部和烧杯壁,并记录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水的密度用ρ水③矿石密度的表达式为ρ石=表示).33.小明想了解不溶于水的化工原料石英粉的密度,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他利用天平(含砝码),一个玻璃杯、足量的水,就能完成测量石英粉密度的实验.下面是小明的实验步骤:(1)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尖对准分度标尺的情况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端调.(2)用调好的天平测量空玻璃杯的质量m0,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质量、游码在称量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空玻璃杯的质量m0=g.(3)给玻璃杯中装适量石英粉,使其表面水平,并在该水平面对应杯壁处做标记,测量出的总质量m1.(4)将石英粉全部倒出,给玻璃杯装水至标记处,测量出的总质量m2.(5)写出石英粉密度的表达式ρ=.(用相应的符号表示)(6)这种测量方式所测得石英粉的密度比实际值(选填“大”或“小”)34.小明在盆中清洗樱桃时发现樱桃会沉入水中,他想知道樱桃的密度,于是他做了如下操作:(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移到标尺左端零刻线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左侧,接下来应向(选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2)用天平测出透明空烧杯的质量m1=20.8g,然后将透明空烧杯中装入适量水,把一粒樱桃放入烧杯中的樱桃放入烧杯中,再往烧杯中逐渐加盐并搅拌,直至观察到樱桃悬浮,随即停止加盐,将烧杯中的樱桃取出,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烧杯与盐水总质量,如图甲所示,记作m2=g.(3)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空量筒中,如图乙所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V= cm3,则樱桃的密度为kg/m3.(4)以上实验操作,测出的樱桃密度比实际值将偏(选填“大”或“小”).35.小明想知道酱油的密度,于是他和小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实验:(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右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右”或“左”)调.(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g,酱油的密度为kg/m3.(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会(选“偏大”或“偏小”).(4)小华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老师说只用天平也能测量出酱油的密度.于是小华添加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适量的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你补充完整.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②将一个烧杯,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③用另一个相同的烧杯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④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36.如图所示,物体A的长度为cm.37.小云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1)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的顺序(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实验室现有水银温度计(﹣20℃﹣120℃)、酒精温度计(﹣80℃﹣60℃)、体温计、寒暑表等不同种类的温度计,本实验应选用的温度计是;(2)实验中,小云观察到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甲、乙所示.表示沸腾前气泡上升情况的是图;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实际上是(选填“小冰晶”、“小水滴”或“水蒸气”);(3)实验完毕,小云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原因是.38.在探究热现象的实验中,小明用烧杯、试管、温度计、圆底烧瓶等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1)小明用图1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1乙所示.该物质在BC段处于(选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状态,此过程中物质的内能(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比较图乙中AB段与CD段可知,质量相同的冰和水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加热时间不同,原因是.(2)小明用如图2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纸板上留有小孔的目的是.实验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分析FG段会发现(请写出一条).(3)小明用图3所示的烧瓶将水加热至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再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发现水又重新沸腾了,这是因为.39.如图所示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象.(1)由图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第7min处于态.(2)实验中,应选用颗粒(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3)由图象可知:冰属于(选填“晶体”或“非晶体”).40.在“探究海波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中,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1)图中,海波的凝固过程是段(用图中字母表示),此过程中海波热(选填“吸”或“放”)(2)图中,海波在D点是态,在G点是态(均选填“固”或“液”)(3)为了探究不同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上80g的冰和萘,用(选填“相同”或“不同”)的酒精灯加热,测出它们熔化过程所用的时间分别为9min和4min,由此可知,质量相同的不同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是(选填“相同”或“不同”)的.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项复习附答案强烈推荐一.实验探究题(共40小题)1.如图所示,用钢尺做探究实验,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一次轻拨钢尺,另一次用力拨动,听声音的不同.实验发现:(1)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说明: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2)用力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大;站在离钢尺越近的地方,听到发出的声音大.说明:响度的大小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解答】解:(1)由实验现象可知,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说明: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2)由实验现象可知,用力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大;站在离钢尺越近的地方,听到发出的声音大.说明:响度的大小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故答案为:(1)慢;低;频率;(2)大;大;大;振幅;距发声体的远近.2.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这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显示音叉的振动.(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空气可以传声.(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变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解答】解:(1)此实验可以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音叉在振动;(2)为了看到桌子振动更明显,可在桌面上放一些砂粒,把桌子振动转化为砂粒的振动,即把桌子振动放大,便于观察.(3)由图可知,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所以说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发生了振动,而我们并没有直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证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给左边的音叉的,所以空气能传播声音;(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音乐声会逐渐减弱;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音乐声.这说明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故答案为:(1)乒乓球弹跳起来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显示音叉的振动;(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3)空气;(4)变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如图所示,将播放着音乐的手机,用细线悬挂到广口瓶中,用抽气机通过密封瓶塞上的气道向外抽气.(1)产生乐音的声源是手机,音乐声通过空气传进人的耳朵引起听觉.(2)随着广口瓶内的空气被抽出,听到的音乐声音逐渐减小;打开进气门,让空气重新慢慢进入广口瓶中,听到的音乐声逐渐增大.(3)无论如何抽气,总能听到手机播放音乐的声音,其原因,一是抽气机不能将广口瓶里的空气全部抽出,形成完全真空;二是声音可以(选填“可以”或“不可以”)通过悬线、瓶塞(固体)传播.(4)假设忽略悬线对声音的传播、广口瓶内的空气被全部抽出,手机产生的音乐声便不会(选填“仍会”或“不会”)被听到,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此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为理想实验法.【解答】解:(1)声源产生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引起听觉的.(2)该题中随着瓶内空气的逐渐减少,即传播声音的介质变少,故听到的声音将逐渐变小;将空气放入瓶内时,即传播声音的介质逐渐变多,故听到的声音又将逐渐变大;(3)用抽气筒不停地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小明将还能听到微弱的手机声音,由此现象可以推断出真空不能传声,不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4)把正在响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使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发现电铃的声音越来越小;进一步推理:当玻璃罩内空气完全抽出时,将听不到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此方法是推理法.故答案为:(1)手机;空气;(2)减小;增大;(3)真空;可以;(4)不会;不能在真空;理想实验法.4.如图所示,小明与小芳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统编部编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专题复习之物理实验

统编部编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专题复习之物理实验

统编部编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专题复习之物理实验本文档旨在为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提供物理实验方面的指导和重点复内容。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物理实验主题和要点,供同学们参考和复。

一、物理实验主题1. 光的反射与折射2. 声的传播3. 静电与电流4. 磁场与电磁感应二、物理实验要点1. 光的反射与折射- 实验题目:角度与光的折射-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了解光的折射规律。

- 实验步骤:- 准备一条光滑的界面、一束光源和一块白纸;- 以不同角度照射光源,观察光在界面上的折射方向;- 打印相关数据表格,记录下不同角度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角度。

2. 声的传播- 实验题目:声音的传播- 实验目的: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 实验步骤:- 准备一条直尺、一块木板和一台音响;- 在直尺上标注不同位置,用木板敲击直尺,听取声音的回响;- 打印相关数据表格,记录下不同位置的声音延迟时间。

3. 静电与电流- 实验题目:电流的方向与大小- 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电路中的电压与电流,探究电流的方向与大小关系。

- 实验步骤:- 准备一组电源、电阻器、导线和电流表;- 搭建简单的电路,测量电压和电流的数值;- 打印相关数据表格,记录下不同电流下电压的变化。

4. 磁场与电磁感应- 实验题目:磁力对导线的作用-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情况,了解磁场对导线的作用。

- 实验步骤:- 准备一块磁铁、一段导线和一块纸片;- 将导线放置在磁铁上方,观察导线的受力情况;- 打印相关数据表格,记录下不同位置导线的受力情况。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的复习要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并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加油!。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梳理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梳理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梳理1. 引言本文档旨在对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内容和原理。

2. 实验一:自由落体实验自由落体实验是通过观察物体自由下落的运动轨迹,研究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实验目的:验证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探究重力对物体的作用。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扳手、小球、滑轨、计时器。

2. 将滑轨固定在水平桌面上,调整好位置,并确保滑轨平稳。

3. 将小球从滑轨的起点释放,并开始计时。

4. 记录小球下落的时间和下落距离。

5. 重复多次实验,取平均值。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绘制出小球下落时间和下落距离的关系图像,得到一条直线。

这说明自由落体运动符合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即下落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3. 实验二:波浪传播实验波浪传播实验是通过观察波浪测量仪器上的波浪图案,研究波浪的传播特性。

实验目的:了解波浪的传播规律,探究波速与波长和频率的关系。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波浪测量仪器、震源、振动发生器。

2. 将波浪测量仪器放置在水槽中,并保持水槽平稳。

3. 在水槽的一侧放置震源,通过振动发生器产生波浪。

4. 观察波浪测量仪器上的波浪图案,并记录观察结果。

5. 改变波浪的频率和波长,观察波浪图案的变化,并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我们可以得出波速与波长和频率成正比的结论。

波速是波浪传播的基本特性,而波长和频率则是波浪的属性。

4. 实验三:电路实验电路实验是通过组装电路,观察电流的变化和电阻的影响,研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

实验目的:验证欧姆定律,了解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电源、导线、电阻、电流表、电压表。

2. 根据实验要求组装电路,并确保电路连接正确。

3. 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并记录测量结果。

4. 改变电路中的电阻,再次测量电流和电压,并记录测量结果。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和测量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电流与电阻成反比的结论。

八年级下册实验题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实验题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实验题知识点
在八年级下册物理课程中,实验题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并且培养实践能力。

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本学期的实验题知识点。

一、声音的传播
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需要通过某种介质传播。

在室内,声音的传播路径是多样的,要考虑声音的反射、衍射、绕射等现象。

在实验中,我们通常需要使用光电门或者超声波探测仪等器材来测量声音的传播速度。

二、热的传递
热的传递可以分为三种方式,即传导、对流和辐射。

其中,传导是固体介质中热量的传递方式,对流是流体介质中热量的传递方式,辐射则是通过热辐射传递的热量。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使用热电偶或者红外线热像仪等器材来测量热的传递。

三、电路知识
电路知识是实验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学生需要掌握电阻、电容、电感等基本电路元件的使用和测量方法。

在实验中,我们可
以制作简单电路来演示各种现象。

四、光的反射和折射
光的反射和折射是物理学中基础的知识点。

在实验中,我们可
以使用反射镜或者玻璃棱镜等器材来演示光的反射和折射。

并且
需要注意光的入射角度和折射角度之间的关系。

五、机械工作
在实验中,学生需要能够使用小工具来组装机械产品。

同时,
也需要了解各种机械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总之,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实验来理解物理学中各种知识点,并且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归纳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归纳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归纳___初二物理重要实验归纳:一、水沸腾实验在水沸腾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的变化、温度的不变、声音的大小等现象。

沸腾时会吸热但温度不变,停止加热后水的沸腾停止,说明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可以通过缩短加热时间、减少水的量、提高水的初始温度或给烧杯加上盖子来实现。

我们可以从表格、图像中读出沸点,使用水银温度计进行测量。

二、熔化实验在熔化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直接放置冰在室温下或使用水浴法加热石蜡来实现熔化。

我们还可以辨别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有固定温度,而非晶体则没有。

通过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我们可以辨别物质所处的状态,如固体、固液共存、液态等。

三、平面镜实验在平面镜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即正立、等大的虚像,物与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我们使用玻璃板来找到并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板应该与桌面垂直,并选择薄的玻璃板。

我们还可以使用刻度尺来比较物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并进行多次测量寻找普遍规律,排除偶然性。

如果棋子的像不够清晰,可以用强光照射棋子。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两个相同的棋子来比较物与像的大小。

四、光的反射在光的反射实验中,我们需要将纸板垂直于平面镜来进行观察。

2、为了找到普遍规律并排除偶然性,我们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多次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

3、当我们逆着原入射光线方向进行反射实验时,反射光线会逆着原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这表明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我们发现,在将纸板转动后,无法在纸板上观察到反射光。

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5、通过可转动的白色硬纸板实验,我们可以展示光的传播路径并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凸透镜实验1、为了使像成在___,我们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放置在同一高度。

2、当蜡烛变短时,光屏上的像会升高。

我们可以通过将光屏向上移、将烛焰向上移或将凸透镜向下移来调整。

初二物理实验的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实验的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实验的知识点总结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现象,验证物理理论,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下面是一些初二物理实验的知识点总结:1.实验一:测量物体的质量–知识点:质量的概念和单位;秤的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记录测量结果。

2.实验二:探究物体的密度–知识点: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水的密度。

–实验内容: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出它们的密度,并比较它们与水的密度的关系。

3.实验三:研究物体的热膨胀–知识点:热膨胀的概念;热膨胀系数的定义。

–实验内容:使用实验装置,观察不同物体在受热或受冷时的膨胀或收缩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4.实验四:验证能量守恒定律–知识点: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机械能和热能的转化。

–实验内容:设计实验装置,通过斜面和滑轮等装置,观察物体在不同位置之间的能量转化情况,并验证能量守恒定律。

5.实验五:研究电流的影响因素–知识点:电流的概念和单位;电阻的影响因素。

–实验内容:改变电源电压、电阻大小等条件,测量电流的变化,观察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并记录实验数据。

6.实验六:探究物体的静电现象–知识点:静电的产生和性质;静电的防护措施。

–实验内容:使用摩擦法或接触法,观察物体之间的静电现象,进行一些有趣的实验,如用橡皮擦擦毛发使其吸附小纸片等。

以上列举的实验只是初二物理实验中的一小部分,通过这些实验,学生们可以深入了解物理知识,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并善于总结和归纳实验结果,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八年级物理上册专题总复习(八)光现象实验

八年级物理上册专题总复习(八)光现象实验

八年级物理上册专题总复习(八)光现象实验实验一: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过程:①让一细光束沿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的O点,在纸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②若将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在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③改变入射角大小,先后做三次实验,并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中.实验结论: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交流讨论:(1)纸板的作用:对光起漫反射作用,显示__光路__;(2)光线位置的确定:在纸板的光线上描两点,再连接并标上__方向__;(3)纸板和镜面的放置:纸板与镜面__垂直__;(4)“三线共面”的判断方法:将一纸板__后折__,观察其上是否有光线;(5)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实验的目的:__保证结论的普遍性__;(6)验证光路可逆的方法:让__入射光线__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入射.1.如图是小明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在平面镜上放置一块硬纸板,纸板由可以绕ON转折的E、F两部分组成.实验次数入射角反射角1 20°70°2 30°60°3 50°40°(1)要使入射光和其反射光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你认为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__垂直__(填“垂直”或“不垂直”).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__漫__反射.(2)小明让一束光沿AO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F上会看到反射光OB的径迹.三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实验所测得数据如表所示.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分析小明测量实验数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__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__.(3)三次实验中,总能在纸板上观察到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由此小明得出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请你评估小明的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不合理.应将纸板F沿法线方向折转,再次观察纸板上是否还能看到反射光线__.(4)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__显示光路__.(5)将ON右侧纸板向后折,就看不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__在__(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上.(6)接下来,如果想探究对于已知光路,光能否沿它的反方向传播,请你简要说明做法:__让光线沿着纸板上已经画出的一条反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线是否与原入射光线重合;选择其他反射光线,重复上述步骤__.实验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除如图所示的装置外,还需要刻度尺和火柴.实验过程:(1)玻璃板应与__白纸垂直__放置.(2)将蜡烛A点燃后放在玻璃板的一侧,用另一支蜡烛B在另一侧移动,直至另一支蜡烛B看起来也像点燃了,此时蜡烛B所在的位置就是__A的像__的位置,同时也说明蜡烛B 与蜡烛A的像的大小是__相等__的;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上述操作.(3)要探究像的虚实,可用__光屏__在像所在的那一侧去接收像.交流讨论:(1)选择较暗的环境:使__像__看起来更明亮;(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确定__像的位置__;(3)选择薄玻璃板:防止重影的影响;(4)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像的大小关系,应用了__等效替代__法;(5)玻璃板应与水平桌面垂直:否则水平桌面上蜡烛B__无法__与像重合;(6)刻度尺的作用:便于测量物和像到__平面镜__的距离;(7)多次改变蜡烛与平面镜的距离进行实验:使结论具有普遍性.2.(滨州中考)小滨用如图甲所示装置进行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甲乙(1)他应选取两支外形__相同__(填“相同”或“不同”)的蜡烛进行实验.(2)小滨选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便于确定像的位置__.(3)实验过程中,他把蜡烛A放在距玻璃板30 cm处,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到蜡烛A的距离是__60__cm;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_不变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4)在玻璃板后放一光屏,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接收到蜡烛的像,说明__平面镜成的是虚像__.(5)实验过程中,小滨仔细观察,发现蜡烛的像有重影,请你帮小滨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__.(6)小滨应在玻璃板__前面__(填“前面”或“后面”)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__反射__(填“反射”或“折射”)所成的像.(7)在实验过程中,小滨应拿一支外形相同但__不点燃__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 的像__完全重合__.(8)实验中,若用一张黑纸完全遮住B侧的镜面,将__能__(填“能”或“不能”)继续在镜中观察到烛焰的像.(9)若向左倾斜玻璃板,如图乙所示,蜡烛A的像将__向上__移动.(填“向左”“向右”“向上”“向下”或“不”)实验三:探究光折射的特点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过程:(1)让激光斜射入空气和水的分界面,观察折射光线的位置,记下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2)多次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重复上述实验.实验结论:(1)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2)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3)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3.(安徽中考)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可以用来研究光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时所发生的光现象.(1)使入射角i在一定范围内由小变大,会发现折射角γ__由小变大__(填写变化规律),且折射角总是大于相应的入射角.(2)当入射角i增大到某一值时,折射角γ会达到最大值,该最大值是__90°__.(3)若继续增大入射角i,将会发现不再有__折射__光线,而只存在__反射__光线.。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考点归纳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考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题归纳一、测平均速度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2、实验原理:s v t1、 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

2、 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例题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 )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 、B 、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2)给你的器材有:米尺、皮尺、天平、量筒、秒表,完成该实验应选用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_.(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________(填“大”或“小”)(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 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 段的平均速度v AC 偏________________.(填“大”或“小”)二、熔化、凝固(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熔化的过程需要吸热。

(2)熔化现象:春天“冰雪消融”,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3)熔化规律:①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1)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的过程需要放热。

(2)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3)凝固规律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4)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例:1、晶体的熔化图像(ABCD 段)和晶体的凝固图像(DEFG )AB :固态(吸热升温)BC :固液共存(熔化过程,温度不变,继续吸热)CD :液态(吸热升温)DE :液态(放热降温)EF :固液共存(凝固过程,温度不变,继续放热) FG :固态(放热降温)该图说明:① 该物质是晶体。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总复习 必考实验详解02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总复习 必考实验详解02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专题02 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如图所示,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观察将毛巾、棉布分别铺在水平木板上和只有木板的三种情况下,让小车分别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研究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

(1)实验中每次均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目的是:使小车每次在水平面上开始滑行时速度大小(填“相等”或“不相等”)。

(2)实验中改变小车所受阻力大小,是通过改变来实现的。

(3)实验中发现小车在毛巾表面滑行的距离最近;在棉布表面滑行的距离较远;在木板表面滑行的距离最远。

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填“快”或“慢”)。

(4)推理:如果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受到的阻力越来越小,直到变为零,它将做。

(5)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以牛顿第一定律虽然不是直接由实验得出的,但是通过符合逻辑的得出的正确结论。

(6)牛顿第一定律告诉了我们物体的运动(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不变的性质。

(7)小车运动过程中的阻力主要是摩擦力,本实验还告诉我们,在其它因素不变情况下,接触面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是。

(意思表述清楚即可)2.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在水平木板上先后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毛巾和棉布;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如图1所示,观察和比较小车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和木板表面滑行的距离。

(1)实验中每次均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车每次在水平面上开始滑行时速度大小(选填“相等”或“不相等”);(2)实验中是通过改变来改变小车所受阻力大小的。

(3)实验中发现:小车在毛巾表面上滑行的距离最短,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最远,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选填“快”或“慢”)。

(4)推理:本实验中,如果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时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做。

(5)在此基础上,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请问:牛顿第一定律(选填“能”或“不能”)直接由实验得出。

初二上学期物理实验复习

初二上学期物理实验复习

2
e. 计算液体的密度(ρ = m/V)。
2. 实验记录
3
实验器材
| --- | --- | --- |
| 液体体积(V) | 液体质量(m) | 液体密度(ρ) |
| 50ml | 35g | 0.7g/cm³ |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实验器材
• 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金属挡板。
实验步骤与记录
2. 实验开始
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并撞 击金属挡板,记录小车滑下的 时间(使用停表)。
4. 实验结束
根据测量得到的数据,计算小 车的平均速度。
1. 实验前准备
将斜面固定在桌面上,调整斜 面的倾角,使小车从顶端滑下, 并在末端放置金属挡板。
3. 实验过程中
使用刻度尺测量小车滑下的距 离(起点到挡板的距离),并 记录下来。
5. 数据处理
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并计 算平均速度。
02 实验二:声音的传播
实验目的
01
02
03
04
1. 探究声 传播情况。
3. 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 。
4. 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 的能力。
实验器材
01
02
03
04
1. 声源:音叉或扬声器。
2. 测量工具:秒表或计 时器。
3. 介质:空气、水、金 属丝等。
4. 温度控制设备:热水、 冰块等。
实验步骤与记录
1. 实验步骤 a. 将音叉放置在稳定的平面上,确保音叉可以自由振动。
b. 将秒表或计时器设置为计时状态。
量筒
02
用于测量液体的体积。
液体样品
03
待测密度的液体。

八年级物理实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实验知识点总结

1.实验设计与步骤:在进行物理实验之前,需要设计一个合理的实验方案,并且准备必要的实验仪器和材料。

实验步骤要清晰、准确地描述,包括如何操作、如何记录实验数据等。

2.实验误差和精度:在物理实验中,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和实验仪器的精度,总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误差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实验时,要注意减小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精度。

3.测量与仪器:物理实验中经常需要进行各种物理量的测量,如长度、时间、质量等。

测量时要注意使用合适的仪器,并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如如何读数和估读。

常用的测量仪器有:尺子、计时器、秤等。

4.物体的性质和变化:物理实验中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操作来研究物体的性质和变化。

如物体的热传导、燃烧、溶解等现象。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物体的特征和变化过程,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5.物理规律和定律验证:物理实验是验证和探索物理规律和定律的重要方法。

通过实验可以验证光的反射定律、力的平衡定律、电流的欧姆定律等。

实验时要准备充分,并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以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

6.电路实验和元件:电路实验是八年级物理实验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需要了解基本电路图的构成和作用,并进行简单的电路实验,如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电流的测量等。

此外,还要了解电流表、电压表和电阻器的使用方法。

7.热学实验和热量传递:热学实验是研究热量传递和热现象的重要内容。

通过实验可以了解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等热量传递的规律。

实验时要注意控制实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传热介质的选择等。

8.光学实验和光的特性:光学实验是研究光的传播和光的特性的重要内容。

通过实验可以了解光的折射、反射和色散等现象。

实验时要注意使用适当的光源,如激光、发光二极管等,并控制实验环境,如光线的强度和方向。

9.动力学实验和力的作用:动力学实验是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的重要内容。

通过实验可以了解加速度、力的大小和方向等物理量的变化。

实验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如斜面、弹簧测力计等,并进行准确的测量和数据处理。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实验大全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实验大全

物理实验(八下)目录一、“探究: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1)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关系” (1)三、“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四、“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4)五、“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5)六、“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6)七、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7)一、“探究: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1、提出问题: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能对物体做功。

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2、猜想与假设: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

3、实验原理:通过比较木块被推动距离来判断钢球动能的大小。

4、设计并进行实验:(1)在图甲、乙中,让同一个钢球从不同高度滚下(目的:改变钢球速度),打到小木块上,推动小木块做功,比较两次实验中木块移动的距离;(2)在图甲、丙中,用质量不同的两个钢球从斜面上相同高度自由滚下(目的:使钢球撞击木块时的速度相同),比较两次实验中木块移动的距离;5、分析与论证: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关系”1、提出问题:在地面上推箱子时,发现有时省力,有时费力,这是因为摩擦力大小不同的缘故,那么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2、猜想与假设: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①接触面间的压力;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实验设计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同一个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每次只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或压力的大小,控制其他条件不变,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4、实验过程(1)如图1,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2)如图2,把砝码放在同一个木块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在同一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3)如图3,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同一木块,在棉布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5、实验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复习一、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90.0分)1.小嘉在“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甲、乙、丙分别是小车出发、经过中点、到达档板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1)实验原理:______。

(2)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这样是为了便于测量______。

(3)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______m/s;路程s1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s1段的平均速度v1=______m/s;(4)测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如果从开始计时时的车头量到计时结束时的车尾,则测量结果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在物理实验课上,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同组的小涛和小洁在组装实验器材时,对于斜面的坡度大小进行了讨论,最终他们认为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 些,以便于实验。

请你简要分析理由:______ 。

(2)他们将实验器材组装调试好之后进行实验,主要步骤如下,请你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______ 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用______ 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②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仿照上述步骤,分别测量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s2及所用时间t2,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③根据公式v=s t,分别计算出小车通过全程和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v2,再根据平均速度的导出式______ (请用测量量的字母表示),计算小车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并将v1、v2、v3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3.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某小组使用了一带有刻度尺的长木板作为斜面,搭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

(2)实验中为了测量AB段的平均速度,在B点放置了一个金属片,其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二物理实验总结归纳

初二物理实验总结归纳

初二物理实验总结归纳物理实验在初中课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实践操作来深化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在过去的一学期里,我参与了许多物理实验,通过实验的实施和总结,我对物理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我在初二物理实验中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力学实验力学实验是物理实验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通过这些实验,我学习了力、运动和能量等方面的知识。

1.1 弹簧的弹性实验弹簧的实验让我了解了弹簧的弹性性质。

我们通过实验发现,在弹簧的力与变形之间,存在着线性的关系。

通过对不同弹簧的实验比较,我们还了解到了弹簧的劲度系数的概念,它描述了弹簧对外力的阻抗能力。

1.2 摩擦力实验通过摩擦力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摩擦的基本原理。

我们通过测量不同物体在不同表面摩擦系数的实验,发现不同材质的物体之间的摩擦力有所差异。

这使我明白了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材质和力的垂直分量有关。

1.3 力的合成实验力的合成实验是为了让我们懂得如何有效地计算多个力的合力。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将多个力的大小和方向综合起来,得出一个合力的结果。

这使我明白了向量运算在力学中的应用。

二、光学实验光学实验是初二物理实验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实验,我学习了光的传播和反射、折射等光学现象。

2.1 反射实验反射实验让我了解了光的反射原理。

通过反射实验,我发现光线在镜面上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平面镜和曲面镜的反射特性,并通过实验观察到了镜像的形成。

2.2 折射实验折射实验使我了解了光在介质中传播时的折射原理。

通过实验,我发现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我们还学习了折射率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测量了不同材质的折射率。

2.3 凸透镜实验通过凸透镜实验,我们了解到了凸透镜的成像原理。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凸透镜具有使光线会聚的特性,可以形成实像或虚像。

我们还学习了光的折射定律,并通过实验测量了透镜的焦距。

三、热学实验热学实验是初二物理实验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这些实验,我了解了热的传导、热膨胀等热学现象。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复习
例题2 在“测量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
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小球在做
(填“加速”“减速”或“匀
速”)运动。
(2)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CD段的路
程为
m,比较AB与BC段的平均速度得vAB
的测量误差较大,需多
次测量;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复习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复习
(8)实验中,对于如何获取下半程s3的平均速度v3,下列方法最好的方案 是( ) A.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B到C所用的时间t3与路程s3,计算得到v3 B.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经过B点开始计时,到达C点后测得时间t3,再测 量路程s3,计算得到v3 C.不测量,利用已有数据求得t3=t1-t2,s3=s1-s2,再计算得到v3
“=”)vBC。
(填“>”“<”或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复习
路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经过某点时的速度m/s
sAB=0.3m
tAB=0.5s
vAB=0.6m/s
vB=1.2m/s
sBC=0.9m
tBC=0.5s
vBC=
vC=2.4m/s
sCD=
tCD=0.5s
vCD=3m/s
vD=3.6m/s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复习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复习
【答案】 (1)加速 不平衡 (2)1.8 1.5 < (3)4.8 (4)>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复习
3.下图是某个实验小组利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所得到的物体和 刻度尺的频闪照片,黑点表示物体的像。由图可知,物体在AB段的路程 为_____cm,平均速度为_____m/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物实验复习
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在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用同一小车从同样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使它在三种不同表面的水平轨道上继续运动。

(1)为什么要使用斜面?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有一定的速度。

(2)为什么要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具有相等的速度。

(3)小车在三种不同表面上运动的距离不同的原因:小车在三种不同表面上受到的阻力不同。

(4)通过这个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越长。

(5)从这个实验进一步进行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小车在绝对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即不受到阻力作用,小车将永远沿直线运动。

(6)作为经典力学的先驱,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正确地揭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总结了笛卡尔、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为了纪念他做出的杰出贡献,人们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力的单位。

2.(6分)甲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他在水平桌面上分别铺上毛巾、棉布、木板,让小车从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在水平面上分别标记出小车停下的位置。

(1)标记③是小车在_木板_表面上停下的位置。

(2)分析可知:水平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_慢_。

(选填“快”或“慢”)推理可知: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3)为了得出科学结论,三次实验中小车每次都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自由下滑,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到达底端水平面时速度相同。

(4)在水平面滑行的小车受到的重力和小车对水平面的压力_是_(“是”或“不是”)一对平衡力。

(5)上述所有探究实验中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有_控制变量法_(只要求写出一种即可)。

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3.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时,小枫、小红选择器材后,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分别如图甲、乙所示。

(1)小枫用图甲装置进行实验时发现,在左右两盘中放入质量为50g的砝码时,木块处于静止状态。

当他在右盘中再加入10g砝码时,木块仍处静止状态,这是因为木块受到
向左(填“右”或“左”)的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为0.1N 。

(2)老师指出小红选择的实验器材更加合理,如图乙所示,选小车代替木块,对实验的好处是可尽量减小摩擦(尽量减小摩擦力对实验影响)。

(3)在探究力的大小对二力平衡的影响时,利用了定滑轮能够改变力的方向的特点,并通过调整砝码质量(砝码重力)来改变F1和F2的大小;
(4)实验中保持F l与F2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一个角
度,松手后,小车将无法在此位置平衡。

实验中设计这
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满足
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4.(12分)图甲是小华同学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的情景,图乙是小张同学探究该实验时的情景。

(1)小华将系于小卡片(重力忽略不计)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线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相反,并通过调整钩码数量来改变拉力大小,从而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大小是否相等。

(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想继续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方向是否在同一直线上”,他将小卡片旋转,松手后然后观察小卡片是否平衡。

(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如图甲所示情况下,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用剪刀将小卡片剪开。

(4)同学们认为小华同学实验方案优于小张同学实验方案,其主要原因是减少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小张同学为了完成实验,可以进行改进,你提出的改进措施为用小车来代替木块。

26.(5分)如图所示是“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装置。

三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实验中用到了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木块、一个砝码、
两个材料相同
但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长木板。

(1)将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
匀速拉动木块,使木块沿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

这样,
读出弹簧测力计所示的拉力就可以得到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

(2)在乙实验中砝码随着木块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请画出此时砝码受力的示意图。

(3)由乙丙两次实验可以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燥程度有关。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小强选用了一块底面与各个侧面粗糙程度均相同的长方体木块和一块长木板,用弹簧测力计向右拉动木块,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1)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向右拉动木块,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

(2)小强通过分析A、D两次实验,可以得出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分析A、E 两次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在接触面间的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3)小强进一步分析A、B、C三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选填“有关”或“无关”)。

(4)另一组的小华设计的是将图A中的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测得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变为原来一半。

他由此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减小。

你认为谁的结论是正确的,并简要说明理由。

小强的结论正确,小华没有控制压力大小相等。

(5)在操作过程中小强还发现,弹簧测力计不沿水平方向
拉动时,也可以使木块在木板上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如图不小心使弹簧测力计像右上方倾斜,则木块受到的滑动
摩擦力会变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此过程
中,木块处于平衡(平衡/不平衡)状态;弹簧测力计
对木块的拉力和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是(是/不是)一对平衡力,理由是:拉力与摩擦力不在同一直线;竖直方向上,木块受到的重力和木板对它的支持力不是(是/不是)一对平衡力。

6.(16分)某物理小组在一次探究活动
中测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

验装置如图甲所示,一表面粗糙的木板
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木板上的滑块通过
轻绳绕过定滑轮(不计绳与滑轮间的摩
擦),绳的另一端悬挂托盘。

实验时,在
托盘中放入适量的砝码,使滑块做匀速
直线运动。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测量滑块的滑动摩擦力,需要
测量的物理量是④。

(填选项前的编
号)
①木板的质量m1,②滑块的质量m2,
③砝码的质量m3,④托盘和砝码的总
质量m4。

(2)滑块的滑动摩擦力表达式为f=m4g。

(用已知或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3)该实验的理论依据是:二力平衡。

(4)该实验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请你写出其中的一点:难以控制滑块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

(5)为了避免该实验的不足,小刚改为向左水平拉动木板,同时把砝码和托盘换为弹簧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