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生物与中医药关系

合集下载

生物课论文(人类面对疾病的伟大与渺小)

生物课论文(人类面对疾病的伟大与渺小)

人类面对疾病的伟大和渺小摘要:面对种种可怕的疾病,人类展示了自己的智慧和伟大,克服了很多很多可怕的疾病,比如说:非典型性肺炎。

可是面对有些更加难解决的疾病,人类显得很渺小,对这些疾病束手无策,比如说:超级细菌、艾滋病、乙型病毒性肝炎。

我们人类需要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探索去解决这些可怕的疾病,让我们能够更加健康安心的生活着。

关键词:伟大,渺小,非典,治疗,探索,超级细菌,艾滋病,乙肝,健康,努力,智慧。

正文:经常长达五个星期的学习生物工程教育这门课程,让我学到很多知识,我更加了解到疾病的可怕,也同样知道了人类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克服了一个个可怕的病魔,这样才让我们现在还能健康的生存。

不过我也了解到人类需要更加的努力去克服一个个还没有克服的疾病,面对疾病,人类展示了自己的伟大,面对疾病,人类同样显得那么的渺小。

一:面对疾病,人类展示了自己的伟大面对可怕非典,人类通过自己的智慧让病魔不再那么的可怕。

非典型性肺炎(Atypical pneumonias)是指由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立克次体、腺病毒以及其他一些不明微生物引起的肺炎。

而典型肺炎是指由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细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

传统医学上的非典型肺炎是相对典型肺炎而言的,典型肺炎通常是由肺炎球菌等常见细菌引起的。

症状比较典型,如发烧、胸痛、咳嗽、咳痰等,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增高,抗菌素治疗有效。

非典型肺炎本身不是新发现的疾病,它多由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病原引起,症状、肺部体征、验血结果没有典型肺炎感染那么明显,一些病毒性肺炎抗菌素无效。

非典型肺炎是指一组由上述非典型病原体引起的疾病,而不是一个明确的诊断。

其临床特点为隐匿性起病,多为干性咳嗽,偶见咯血,肺部听诊较少阳性体征;X 线胸片主要表现为间质性浸润;其疾病过程通常较轻,患者很少因此而死亡。

非典型肺炎的名称起源于1930年末,与典型肺炎相对应,后者主要为由细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

浅谈中药制药技术论文

浅谈中药制药技术论文

浅谈中药制药技术论文中药制药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文明的结晶,对于中药制药与现代化科技相结合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中药制药技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中药制药技术论文篇一[摘要]文章分析了生物技术在现代中药生产中的应用。

[关键词]生物技术[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456-02中医药学是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最有特色的学科之一,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把中药推向国际化。

生物技术作为一种综合了生命科学与多种现代科学理论与研究手段的高技术,在现代中药生产中有产广泛的应用。

一、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生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中药,其前提是有高质量的中药原料。

现代中药必须严格保证所用的药材原料无污染,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在十分安全的范围内,药效物质基础的含量稳定、可靠并有严格的质量标准。

我国中药资源达1.2万余种,这些中药材中部分涉及到珍稀濒危物种,因此对珍稀濒危中药材的挽救、保护与合理利用迫在眉睫。

迁移珍稀濒危动、植物至饲养地和植物园是保存物种的重要方法,建立相应的基因库用于保存动植物的基因,考察物种的变异具有重要意义。

就中药材栽培而言,GAP的实施已成为业内共识。

基因技术在这方面正在逐渐发挥重要作用,如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道地性药材遗传特征分析、抗性基因的转基因药用植物等。

应用RAPD技术对南北苍术间的差异进行了分析,认为苍术的道地性是在遗传和生态两因素长期复杂作用下形成的遗传和化学成分有稳定差异的居群;李萍等将5s rRNA基因间区序列的变异用于对金银花药材道地性的分析。

有报道用转基因植物可生产外源基因编码的产物(如a栝蒌素、干扰素等),随着表达效率的提高和受体植物范围的不断扩大,将有可能在传统中药材中加入有用的新遗传特性,增加植物的抗病能力等,这将为中药材的绿色栽培奠定良好的基础。

药学系大专毕业论文优秀范文

药学系大专毕业论文优秀范文

药学系大专毕业论文优秀范文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长期的实践,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史。

中国药学史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药学系大专毕业论文优秀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药学系大专毕业论文优秀范文篇1浅议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对策临床药学是以病人为对象,研究有效、合理和安全使用药物的一门学科,是现代药学和临床相结合的产物,这一学科把过去传统的医院药学服务重点从药物转向患者,这是目前和未来医院药学工作发展的重点和研究方向,目前临床药学已经进入到实质性的发展阶段,临床药学工作从抵触到认可,从强行到自觉,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具体工作实践1.查房与临床药学工作的结合药师要定科室查房与巡回查房相结合,并指定用药方案,及时解决用药问题,可以安排指定的药师选择相对固定的科室,如普通外科、呼吸内科、心胸外科等,每周定期到其他科室进行巡回查房。

设计药师查房记录单,记录单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程的介绍、查房意见、基本用药情况。

药师查房之后,要根据患者的情况,提出临床用药建议,重点是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出合理化建议[1]。

药师查房记录单要一式两份,一份在病历中,另一份则有药师自己保管,并要求主治医师将药师的意见写在病程记录中,同意则执行,不同意则写明理由。

临床药师通过查房,增加了与临床医生接触的机会,并逐步熟悉了有关科室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同时可以将新的药物知识,配伍禁忌等及时传递给医护人员,充分发挥医药互补的优势。

通过药师的不断女里,最大限度的减少药源性疾病,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2.加强科室用药监督临床药师要加强对临床用药的监督,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目前我国的各级医院均存在滥用抗生素的情况,我院在应用抗生素也存在诸多不规范的现象,对于这种情况,临床药师要每月抽查一定比例(30%)的出院病历[2],按照事先设计的表格逐一进行登记,统计全院和各个科室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治疗性抗菌药物送检率以及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情况,并对每个医生的抗生素用药情况以书面形式进行反馈,对科室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反馈到各个科室,也可以对运行病历进行抽查,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以书面形式进行公示。

中医药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医药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医药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医药论文选题参考1、中医药诊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思路与方法2、中医药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规范(征求意见稿)3、循征医学与中医药临床研究4、中医药抗消化性溃疡复发的机理研究进展5、中医药抗体力性疲劳的整体思辨与应用前景6、中医药在抗肝纤维化治疗中的优势7、中医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可行性探讨8、中医药对免疫功能影响的综述与评析9、关于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立法思考10、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分析11、中文期刊发表的中医药系统综述或Meta-分析文章的质量评价12、中医药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13、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现代质量控制14、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分析15、老年期痴呆的中医药研究思路16、《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四时17、《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运数18、中医药研究中有关自由基研究近况19、《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证验20、《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意识二、中医药论文题目大全1、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优势实践健康促进2、《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气(精气)3、生存质量及其量表在中医药疗效评价中的应用4、《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天人5、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系统评价研究6、中医药治疗肺癌研究思路和临床经验7、浅谈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8、中文期刊发表的中医药系统综述或Meta-分析文章的质量评价9、关于传统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问题10、中医药对重症瘀胆型肝炎的退黄效果:附312例分析11、对中医药戒毒的看法及建议12、肺癌的中医药治疗进展13、中医药配合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14、循证医学与中医药临床研究15、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治疗性血管生成与中医药16、中医药分阶段结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17、代谢组学与中医药现代研究18、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中医药治疗体会19、聚类分析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与思考20、中医药现代化与中药指纹图谱分析三、热门中医药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中文期刊发表的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现状调查2、生存质量评测及其在中医药疗效评价中的应用3、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中医药疗法4、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探讨5、乳腺增生病与中医药周期疗法6、细胞膜流动性与中医药研究7、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的现状和展望8、中医药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9、中医药临床试验的方法学问题与挑战:循证医学的观点10、中医药临床试验的方法学问题与挑战:循证医学的观点11、中医药抗心律失常研究进展12、中医药行业数据库建设现状分析13、加强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研究14、中医药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15、中医药对肿瘤放化疗的增敏减毒作用16、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17、中医药对肠道细菌易位作用的研究进展18、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思维19、论建立中医药信息学20、中医药组方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与展望四、关于中医药毕业论文题目1、中医药对维护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2、代谢组学在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研究中的应用3、中医药在肝癌防治中的作用、地位和存在的问题4、中医药对维护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5、中医药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观察6、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7、数据挖掘及其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8、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若干关键环节的思考9、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研究概况与展望10、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探讨11、中医药维护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12、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思路13、中医药辨治糖尿病肾病100例临床分析14、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中结局指标的选择与应用15、中医药抗肝纤维化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16、中医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17、中医药抗肝纤维化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18、化学计量学用于中医药研究19、微量元素与中医药20、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研究思路与方法五、比较好写的中医药论文题目1、中医药对提高非小细胞肺癌中位生存期的作用研究2、中医药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3、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现状和评价4、中医药抗内毒素血症治疗的研究进展5、中医药微生态学的研究现状6、中医药学术期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章评阅及建议7、手足口病的中医药预防与治疗8、量表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9、循证医学与中医药现代化10、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炎临床研究述评11、从热力学角度审视和研究中医药12、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13、袁浩教授对股骨头坏死中医药论治的学术思想14、关于中医药疗效评价和机理研究的思考15、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思路探讨16、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若干问题思考17、替代指标和中间指标及其在中医药疗效评价研究中应用价值的思考18、危机中医药——告别中医中药19、中医药临床疗效的评价20、中医药醒脑散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辩证方法思考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辩证方法思考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辩证方法思考作者:指导教师:2012年10月26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辩证方法思考(医学院)摘要: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从研究对象、思维方式、理论基础、科学底蕴、治疗用药等方面比较分析了中西医的差异,进而从辩证法的角度,总结思考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三种辩证方法,即交叉兼容、互补增强与集成创新。

关键词:中医西医结合治疗辩证方法0 引言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既有传统的中医药学,又有现代的西医药学的特定环境和条件下,从我国国情和民情的实际出发,以及人民群众防治疾病和卫生保健社会需要而提出的。

中西医结台医学作为我国独特的医学学科,同中医、西医一起组成了我国的医学科学体系[1]。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坚持中西医结合方法”,并进一步提出“中西并重,发展中医药”和中西医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中西医结合的方针[1][2]。

正确理解中西医结合,正确应用中西医结合,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出中西医结合的强大作用,为人类健康带来前所未有的益处。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西医的主要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实现中西医有效结合的三种辩证方法。

1 中西医差异比较分析中医是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

在研究方法上,中医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西医大都需要借助仪器设备来诊断,同时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等方法或借助听诊器、叩诊锤、血压计、体温表等简单工具对人体进行局部检查来诊断患者的疾病。

中西医在研究对象、思维方式、理论基础、科学底蕴、治疗用药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3][4]。

2.1研究对象中医学之研究对象偏重于人与自然之关系,中国古代先哲认为人类生存的目的是适应自然,而不是关心是否能认识到物质世界之深层结构、形态,并不离开实际情况去思考问题。

中西医论文范文3000字(优选4篇)

中西医论文范文3000字(优选4篇)

中西医论文范文3000字(优选4篇)关键词:西药中药化;药性研究1中西药的区别与互通按照中西医学理论体系划分,药物分为中药和西药两大类别:中药是具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特性,并以中医药术语表示其功效,从而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来使用药物,主要由复方的天然中药材及在此基础上提纯复合而成的中成药构成;西药则是以物理学、化学的指标来表示其特性,并以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示其功效,从而能按西医药学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主要为单一或有限几个化合物单体构成,多为化学制剂和生物制品。

正如中医与西医对人类疾病和健康的认识存在差异,中药与西药之间差别也十分明显。

一是用药机理不同。

中药更多考虑人体机能的恢复,治的是“症”,用药的机理多为“调整”,西药以恢复人体脏器的实体为目的,治的是“病”,用药的机理也多为“对抗”。

二是药物的作用模式不同。

中药多采取不同的活性物质作用于多个不同的靶点而产生协同、放大的优势作用,以整体的观念治疗病症;西药多采用化合物单体作用于特定的靶点,具有相当高的选择性和专一性。

三是药物组合方式不同。

中药多为复方而西药多为单一化学成分。

尽管中药西药属于不同的药物体系,区别明显,但在现代科学研究和大量的临床实践中,也发现中药与西药之间存在一定的互通性,如:黄连、麻黄、丹参、川芎、青蒿等传统中药材经过提纯,获得了针对原病症效果更佳的黄连素、_、丹参酮、川芎嗪、青蒿素等多种新型西药,阿托品、强的松等部分西药在广泛的临床使用的基础上暴露出一些中药特性和功效。

经过现代科学的研究,部分中药特别是中成药已可按西医药学理论来使用;西药在治疗艾滋病、高血压等顽疾时,通过采取类似中药复方式的联合用药疗法也取得较好的疗效。

2西药中药化的可行性西药中药化就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中医药的特性为指标,来研究目前使用的西药,使其具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重要的中药基本属性,从而能够按照中医药的辨证施治、“七情和合”等理论来指导中医临床使用。

关于中药的论文1500字

关于中药的论文1500字

关于中药的论文1500字篇一:有关-中药的论文中药麻黄汤HPLC指纹图谱研究姓名:井源博专业:药剂学学号:104753121090中药麻黄汤HPLC指纹图谱研究[摘要] 目的:建立中药复方麻黄汤的指纹图谱。

方法:采用RP-HPLP法,色谱柱为WatersXTerraRP18(3.9mm×150mm, 5μm),流动相为乙腈-10mmol/L碳酸氢铵溶液(用浓氨水调pH至9.5),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15nm;流速0.8ml/min。

结果:以麻黄碱为参照峰,标示出麻黄汤10个共有峰,并说明了其药材归属。

结论: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和良好的精密度,为麻黄汤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麻黄汤;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麻黄汤为医圣张仲景名方,出自《伤寒论》,全方以麻黄为君,配伍桂枝、杏仁、炙甘草所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1],主治太阳伤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腰痛、无汗而喘[2]。

现代药理及拆方实验研究表明,麻黄汤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生理活性及药动学不尽相同,且方中桂枝、杏仁、炙甘草对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药动学影响较为显著[3-5]。

因此,笔者试图运用RP-HPLC法,通过建立采用传统方法制备的麻黄汤指纹图谱,为较深入地研究该方有效成分的变化提供分析手段,同时,以期从多药物、多成分的系统化角度实现对麻黄汤及相关制剂的质量控制。

1 仪器与材料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 2690分离单元,Waters 996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对照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药材均购于安国药材市场,经解放军第302医院中医药研究所肖小河研究员鉴定为正品,即: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的干燥草质茎,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杏仁为蔷薇科植物山杏Prunus armeniacaL. var. ansuMaxim.的干燥成熟种子,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yrrhizauralensis Fischer的干燥根及根茎。

中医药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医药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医药学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医药学论文选题参考1、大科学背景下的中医药学形势及整合2、系统生物学将会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3、大科学背景下的中医药学形势及整合4、对中医药学发展过去、现状与未来的一些思考5、从中医药学与现代免疫学的联系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理及治疗6、中医药学现代化的探讨7、中医药学学科建设研究方向的思考8、正确认识循证医学在中医药学中应用的现状9、发挥中医药学优势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10、中医药学试验设计的常用统计学方法和使用误区11、中医药学学科建设研究方向的思考12、中医药学的五大发展趋势13、论中医知识普及与医疗市场培育及中医药学发展的关系14、儒道佛与中医药学15、中医药学发展的若干问题与思考16、试论21世纪中医药学的发展战略17、浅谈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学上的应用18、关于中医药学百年纷争的断想19、中医药学中动物实验与实验动物的选择20、中医药学概论二、中医药学论文题目大全1、中医药学的学科属性、特色优势与发展前景2、美国FDA认同传统中医药学是整体医学3、从中医药学的历史看中医药研究的发展方向4、中医药学观念系统研究纲要5、中医药学数据库发展策略6、二十一世纪中医药学发展思考7、对纳米结合医学及中医药学的思考8、干细胞理论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前景9、二十一世纪中医药学发展思考10、模糊数学及其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11、中国中医药学发展战略探微12、生活质量评价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13、生物无机化学和中医药学研究14、中医药学理论系统研究论纲15、加速“证候”的规范化促进中医药学发展16、西药使用的中医药学思考17、古代中医药学与中药临床药学18、儒家中庸之道对中医药学的影响19、现代中医药学汉英翻译技巧20、中医药学与自由基学说三、热门中医药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21世纪中医药学研究展望2、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努力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3、论中医药学境外办学的发展4、循证医学在促进中医药学发展中的作用5、20世纪中医药学的多学科研究概述6、分子生物学与现代中医药学的研究进展7、中医药学一级学科门类学科建设研讨暨中医药发展论坛会议发言摘编(二)8、新的世纪新的契机——略论中医药学的发展9、中医药学的继承与发扬之我见──兼谈运脾法在儿科的应用10、分子配伍与网络分析——中医药学的分子原理与研究战略11、中医药学将走向何方12、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学研究13、从分子中医药学的理论看蜂王浆的保健作用14、中医药学的“宝库说”与“学科论”15、中医药学与欧洲顺势疗法之比较16、中医药学的方法学探索--信息科学与中医的发展17、中医药学的方法学探索——信息科字与中医的发展18、中医药学期刊学术规范量化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度数据19、模糊数学在中医药学研究中的应用近况20、中医药学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科技、文化和经济意义四、关于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1、复杂系统意义下的中医药学及其案例研究2、基因科学和21世纪中医药学的走向3、中医药学现代个体诊疗体系建立的构想与研究4、如何将数学方法应用于现代中医药学研究5、中医药学学科方向的变革与创新6、循证医学与中医药学发展7、生物方剂分析中医药学研究的设想、背景与意义8、健康管理与中医药学优势9、循证医学与中医药学发展10、基因组学—中医药学现代化的一个切入点11、中医药学学科方向的变革与创新12、中医药学走向世界的若干理论问题——接轨、改轨还是铺轨13、建立中医药学一体化语言系统的方法学研究14、蛋白质组学研究与中医药学的原创性发展15、从复杂性科学角度研究中医药学的概况16、展望21世纪中医药学发展前景17、中医药学的五大发展趋势18、发挥中医药学优势,构建和完善小康社会卫生服务体系19、中医药学在国外发展现状研究20、纳米与中医药学五、比较好写的中医药学论文题目1、关于中医药学理论研究一些问题的讨论2、中医药学数据库发展策略3、网络环境下中医药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探讨4、中医药学走向世界纵横观5、中医药学方法论科学概念的定位问题再思考6、中医药学与后现代科学——中医药学能否提供另一种科学范式7、中医药学临床验案范例8、《本草备要》对中医药学的贡献9、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学研究10、试论中医药学的高等教育11、认清中医药学特色发扬中医药学优势12、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中医药学13、虚拟人对中医药学发展影响的研究14、试论佛教对傣、藏、中医药学的影响15、论中医药的发展形势与中医药学的科学内涵16、关于中国哲学与中医药学关系的探讨17、构建中医药学教育的平台——中药标本馆18、中医药学及其相关主题词表概述19、中医药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机遇与发展探讨20、中医药学为什么能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上)。

生物工程论文

生物工程论文

生物工程导论课程论文课程: 生物工程导论班级:学号:姓名:任课教师:时间: 2010至2011学年度第 1 学期2010年12 月30 日南京农业大学基因技术的中药现代化研究【摘要】基因技术是生物工程的核心部分,近几年来,他的飞速发展也给中药的研究提供一条新途径。

基因芯片、基因组学等新技术的相继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中药发展的传统模式,但也将其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因此,中药现代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中药基因技术作为其研究的重要手段,将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人们对中药的研究手段和认识层次。

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它将推动药物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对人类生活和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就是针对基因技术对中药的开发利用做一分析。

【关键词】基因组学转基因基因芯片中药现代化现代的生物技术又被称作生物工程,它主要包括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

其中基因工程技术是生物技术的核心部分。

基因工程技术主要指采用重组的DNA、基因克隆、分子杂交、定位诱变等现代方法,将目标基因转移至细胞、组织或生物有机体,目的是得到人类所期望的基因产物。

[1]近年来,随着化学药品毒副作用的不断增加,人们把视线逐步转向天然药物,这为中药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机遇。

目前中药在国际上还没获得普遍认同和接受,其原因一是由于中药的作用机制仅有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基础,无法用现代科学理论解释。

[2]另外中药化学成分复杂,有效成分不清且定性定量仍有困难,个体差异大,缺乏现代科学理论的支持。

[3]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最终目的是要为中药的药学及医学研究建立国际化标准,弘扬我国传统中药。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数目可观的新药靶标,更重要的是催生了一批与新药研发相关的新技术,例如基因芯片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药物基因组学等。

现对基因技术在中药研究方面的应用作一简述。

基因技术在中药现代化中的作用基因技术以高通量、多因素、微型化、自动化和快速灵敏的特点而见长,正可以应对中药的多成分、多途径、多系统、多靶点的作用特点而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有可能使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阐明中医药的科学本质。

对中医药认识的论文

对中医药认识的论文

对中医药的认识学校:重庆师范大学姓名:文艾学号:20090512997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经过反复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内涵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文明进步曾作出过巨大贡献,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和文化交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愧为我国和世界医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通过这学期对中药综合知识的学习,对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中药化学成分、鉴定、炮制、制剂方面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在我国古代,存在三大学说。

首先是精气学说,它是对中医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

所谓气,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

由于气极其细微而分散,用肉眼看不见。

精气,乃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原。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是,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气构成的。

其次是阴阳学说,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我们把对于人体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归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于阴,阴阳是相互关联的一种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最后是五行学说,“五行”,就是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的运动。

“五行学说”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规律的说理工具。

祖国医学中,首先以归类的方法,说明人体各部位之间,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是在五行归类的基础上,以五脏为中心,以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说明人体各部之间在生理过程中的关系。

在病理情况下,也以这种关系分析判断病情。

知道了中药的三种学说,那么我们就应该近一步了解中药的性能,“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

疾病的属性有寒证、热证;病势有向上、向下、入里;病位有脏腑、经络之不同;病有虚证、实证,故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等特性-性能。

一篇标准的中医学论文范文(实用46篇)

一篇标准的中医学论文范文(实用46篇)

一篇标准的中医学论文范文(实用46篇)明确定位不仅仅局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对于所有中医院校而言,首先是要对自己学校做出一个精准的定位。

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何清湖教授指出,每个大学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应当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本科学制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本硕连读学制的目标是什么,本硕博学制的目标是什么。

各个学制之间的目标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学校对各学制的培养方案进行调整,根据自己的学校条件来对学生因材施教,探索出属于各学制的独特的培养模式。

循序渐进在对中医拔尖人才的培养的过程中不可追求过快的速度,追求过快的速度只会导致质量的下降,正如金字塔需要将地基稳固,再一层一层往上累积一样,如果地基未垒好就往上添砖加瓦,看似牢固的金字塔实则岌岌可危。

中医的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地基,只有将基础理论掌握牢固了,才能在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去追求更高阶的知识。

因而要合理的安排学生的课程,一步一步地稳固知识。

注重经典中医经典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它们构建了中医药学的理论框架,涵盖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工具。

甚者有,不读《伤寒》不知辨证,不读《金匮》不知病源的言论,经典作用可见一斑。

但学生目前学的东西过于繁杂,不仅有经典,还有英语、各种西医教材,这样反而导致学生的中医根基不扎实,导致进入临床后茫然不知所措。

因而,各大中医学校应立足于经典知识点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发展。

加强临床任何一门医学都离不开临床实践,中医学也不例外。

中医学发展从古发展至今,仍能在医学界中占有一席地位的原因就在于实际疗效。

临床实践是中医学的理论根源,更是其发展的核心。

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论证。

而现今的中医院校学生,往往被学业所累,没有太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接触病人,更谈不上对病人进行辨证论治。

学校应通过设置一些中医基本技能训练或者临床各科技能训练,将课堂从教室移至医院,从而让学生更多的接触临床,使理论知识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应用。

药学论文范文

药学论文范文

药学论文范文临床药学是医院药学的核心工作,是世界药学发展的趋势。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药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药学论文范文一:中药中医药学论文1合理用药基本原理1.1现代合理用药原理从实际临床工作中可知,用药过程实际上包括了:诊断、开处方、包装调配、分发给患者以及患者遵医嘱服用药品的过程。

简而言之,合理用药就是要做到安全、有效、经济的用药。

从生物医学的角度出发,合理用药内涵有明确规定,包括:①药品使用与患者疾病相吻合;②符合药品使用指征;③除药品疗效外,合理药品使用还应该综合考虑安全性、经济性;④服用方法、剂量要正确;⑤要确保不良反应小,患者无所使用药品禁忌症;⑥医嘱内容情况明确,患者遵医嘱情况良好。

1.2中医药理论下中药用药原理中医治病救人主要依赖与中药的使用。

因此,中药的使用应该严格遵循中医药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炮制、配伍、煎服、制剂来减毒增效。

既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又可以减轻患者经济及身体负担,两全其美。

1.2.1药性理论在中药合理使用中的应用药性理论主要是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几个方面,是中药合理使用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之一,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只有严格遵循药品药性,才能确保药物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

1.2.2中药配伍理论在中药合理使用中的应用配伍理论主要是指:组方的应用要严格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理论,尽量避免无逻辑药物配伍,或者滥用某些药物的情况出现。

1.2.3七情配伍理论在中药合理使用中的应用所谓七情配伍理论是指药品使用中的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是指药品的使用要注意彼此之间的配合,有些药物配伍使用可增强药效,有些药物配伍使用会增加毒性,在使用过程中要加以甄别。

1.2.4将辨证论治理论应用于中药合理使用中中药使用最基本前提是,需对症用药,只有给合适病症使用合理药物,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临床作用。

而所谓辩证论治理论是指:通过四诊(望、闻、问、切)进行辨证,再根据证侯临床表现而拟订治法,是中医药最基础理论之一。

中药学论文的参考范文(热门5篇)

中药学论文的参考范文(热门5篇)

中药学论文的参考范文(热门5篇)在中药学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

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中药学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

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中药学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

根据中药学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把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尽心尽力完成中药学岗位工作的任务。

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我经常得到了同事的好评和领导的赞许。

在中药学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

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

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

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

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中药学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中药学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

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在工作间能得到领导的充分信任,并在按时完成上级分配给我的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能积极主动地协助其他同事处理一些内务工作。

个人的能力只有融入团队,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

实习期的工作,让我充分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团队的精髓是共同进步。

没有共同进步,相互合作,团队如同一盘散沙。

分子生物学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应用论文

分子生物学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应用论文

2012年7月中图分类号:R2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4-0111-01*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药剂科(017000)2012年5月5日收稿摘要:目的:探讨甘草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

方法:通过对甘草药用部位及加工炮制的不同造成的其临床功效差异作了初步分析。

结果:不合理使用甘草的现象普遍存在。

结论:甘草研究表明对某些慢性病的治疗更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甘草;临床应用甘草运用浅谈王晓丽*1资料与方法甘草来源于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G .uralensin .Fisch .胀果甘草G .in 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G .glabra l .的干韧根和根茎。

主产我国内蒙、甘肃、新疆等地,而中国甘草是国际甘草市场上久负盛誉的商品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及食品工业的调味剂和赋形剂,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1]。

甘草入药,历史悠久,我国的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详细记载,祖国医学认为甘草可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号称“国老”。

以其甘缓之性,能使药力缓慢而持久,通行十二经,可升可降,与补、泻、寒、热、温、凉等类药物配合应用,善调众药,能使各药互相和谐而无相争之弊,所以前人称它具有“调和百药”之功[2]。

由于甘草的药用部位和加工炮制不同,其临床功效亦有差异,生甘草味甘而偏凉,长于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缓急止痛力胜,治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等;甘草的根梢或细根为甘草梢,清火解毒,善治湿热下注膀胱之热及淋浊;根内含棕黑色树脂状物质的部分为甘草节,具有清内热泻心火之功。

通过现代理论和临床研究发现甘草含有甘草甜素,其水解后产生葡萄糖醛酸和甘草次酸,甘草次酸的化学结构、药物作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相类似,促进水分和钠盐潴留及钾离子的排出,呈现明显的抗利尿作用。

2010年我国药典规定甘草的用量为2~10克,临床上长期大量应用时,可出现浮肿、血压高、钠潴留、血钾降低、四肢无力等假醛固酮症,在甘草流浸膏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时部分病例可见到上述不良反应,停药数周后恢复正常。

论文:生物与中医药关系

论文:生物与中医药关系

论生物学对中医药的发展作用岳雷四川省达州中医学校邮编:635000摘要:中西医理论体系争论由来已久,各有所长,中西医结合成为共同发展方向。

生物学理论或可以成为中医和西医之间的桥梁,成为中西医结合共同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生物学,中医学一、中西医之争由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再次引发中西医之争,始终贯穿两个问题:中医学到底是不是科学?中草药有没有效果?始于宣统三年天津中医与《大公报》笔战,因为中医疏离于国家防疫,对鼠疫应对失效,划上了一笔败笔,从此陷入沦落深渊。

对于中医,我们认识到:中医是经验性的,西医则是实验性的;从理论上,中医较西医处于比较低级的科学阶段。

这个结论应该能够得到普遍接受。

从历次的辩论中,可以得到佐证,争论似乎可以分成归为两类: 1)肯定西医,也肯定中医; 2)肯定西医,但否定中医。

似乎没有肯定中医同时否定西医的,更没有否定两者的。

显然,西医比中医有更高的认同性。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医将如何发展?客观上,也只有两种可能性:1. 自恃博大精深,而固步自封。

如果中医固步自封,面对西医的高速发展,日新月异,中医迟早有一天被淘汰! 2. 自感技不如人,而奋起直追。

如果中医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认识到自己经验性科学的不完善性,而奋起直追,那么只能是步西医的后尘,拿来西医的试验方法,诊断方法,而融入到西医的行列。

而随着“拿来主义”和“融入西医”,中医也就自我消灭于无形之中!所以,中医不发展,就是自我淘汰;中医若发展,就是自我消亡;殊途同归,可以中医的必然归宿是------自身发展,并融入西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西医结合。

二、争论结果无论哪次争论,始终存在一个现象:西医的理论凌驾于中医之上。

实际上,中医本身不应该被消灭,而应该借助现代生物学手段发展。

随着生物学的发展,中医西医之间的沟壑会越来越小,而融合成为一个体系,当然这个体系除了中医向西医融合,也不排除西医对中医精华的吸取。

而从生物学解释,中医也成了一般性意义的科学,或说,实验性科学时,那时,中医也就完完全全地融入了西医,成了西医的一部分。

微生物发酵中药研究进展

微生物发酵中药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2021,42(1)105109ProgressinVeterinary Medicine微生物发酵中药研究进展宋予震,史洪涛,范明夏,夏艳勋,边传周,乔宏兴*(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医药学院,河南郑州450046)摘要:微生物发酵是中药的一种传统炮制方法,随着现代发酵技术的发展,微生物发酵中药的研究更加深入,应用更加广泛。

微生物发酵中药具有提高中药活性成分的利用率、增强中药药效、降低中药毒副作用、节省药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优点。

同时,微生物发酵中药也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如发酵机理不明确、生产标准不规范等,因此,该领域潜在研究价值较大。

影响微生物发酵中药的因素众多,如优良菌种的选择,中药材的甄选以及发酵工艺的控制等。

发酵中药在动物生产上应用广泛,效果明显,是未来抗生素的重要替代品。

论文对微生物发酵中药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及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微生物;发酵;中药;动物生产;应用中图分类号:S853.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038(2021)01-0105-05微生物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益生菌作为有益微产性能、产生有益代谢产物、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降生物在动物生产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如提高动物生低死亡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等。

中药是我国的国收稿日期20191106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2018GGJS164);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82102110106, 192102110075,192102110076);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300410189);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预防兽医重点学科项目(mxk2016102);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校科技创新团队项目(2018KYTD13);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博士科研启动资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宋予震(1979—),男,河南新乡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发酵中药动物疾病防控研究。

*通讯作者Progress on Active Ingredients and Application of Acer truncatum BungeWEI Jing-jing1,ZHAO Shan-ting1,(1.Yuanbaofeng Research IndusUialZaLion Research Center,College of VeLesi n ary Med i s i n e,Northwest A&-F Un i ver s i L y犢ang l i n g,Shaanx i,712100,Ch i na;2.Yuanbaofeng Eng i nees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Stale Forestry and Grassland Bureau,Yang l i ng, Shaanx i,712100,Ch i na) Abstract:A c e r truecalum Bunge is a subtropical tree species in China,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Yellow Riv-erBasin,NortheastChina,Inner Mongolia,Jiangsu,Anhuiandotherplaces Thefruitof Acertruncatum is thesamaraItsseedgranulesarelargeandtheoilcontentishigh The Acertruncatum seedoilhasbeenap-proved by the Ministry of Health as a new resource food.In addition,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cer trueca-lum seed oll is rich in nervonic acid.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nervonic acid is the basic component of nerve tissue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brain development,nervous system regeneration and prevention of neurodegenerativediseases Acertruncatum leaves contain various active substances such as flavonoids,chlorogenic acid and cardiac glycosides,a ll of which have high nutritional value and medicinal value.Re-cently,ithasbeenfoundthattheMapleLeafBarkhasstrongerantioxidantactivityandinhibitsthegrowth of tumor cells,and63compounds have been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this plant,which greatly enrl-chesthechemicalcompositionandpharmacologicalactivityof Acertruncatum Thispaperreviewsthere-searchstatusofactiveingredients,nutritionalvalue,pharmacologicale f ectsandindustrialproductionof A-er tru f le,seedandskin,andaimstoprovidetheoreticalbasisforthedevelopmentof Acertruncatum in medicine,food,health products and cosmetics,and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cer runcatum industryKeywords:Acertruncatum Bunge;nervonicacid;nutritionalvalue;pharmacologicalaction106动物医学进展2021年第42卷第1期(总第331期)粹,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在畜牧生产上具有治未病、降低耐药性、减少药物残留、绿色环保等优点。

生物技术在天然药物化学中的应用_张妍迪

生物技术在天然药物化学中的应用_张妍迪


抗 衰 老 及 治 疗 糖 尿 病 药 物等 方 面 的 靶

1
中 药 毒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 药 品 种 鉴 别 以 及 在 海 洋 生 物 领域 等 方面
白 芍 根 的 抗肝 癌 作 用
C ar


3


香港 中
文 大学
Le e

U4

利 用 生物 芯 片 技 术 研 究

H印 3 B
发 现 白 芍根 水提 液 可 以 抑


细 胞膜

活 细 胞 固 着 在 色谱 载 体 上


作为

种 生 物 活 性填 料

用 于 液 相 色谱 法

形成

种能
够 模 仿 药 物 与 生 物大 分子 靶 体 或 细 胞相 互 作 用 的 色 谱 系 统 参数 定 量 表征 生 物 大 分 子 物 转化


这样 就 能 用 色 谱 中 的 各 种 技 术
但从整 体 观 念 来 看


代谢 物 组
学 反 映 代 谢 网 络 中 多 个 生物 化 学 途 径 的 化 合 物 成 分和 含 量 的 经 时变化 能 发 现 具 有疗 效 的 生
物 化 学物 质 这 与 天 然 药 物 尤 其 是 中 药 作 用 的 整 体 观 念




可 以 解 决中 药 中 难 以 认 识 的 整


因 此 天 然 药 物 与 生物 学之 间 也 存 在着紧 密 的 联 系

中药专业论文六篇

中药专业论文六篇

中药专业论文六篇中药专业论文范文1实践教学可以夯实理论学问,同时提高同学实际操作力量。

通过实践教学这一有效途径,加深同学对基础理论学问的认知,培育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养中药专业人才,并为同学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把握科学方法、提高课外实践力量搭建宽阔平台。

针对中药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试验教学、实训教学、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内容。

1.试验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中药学专业课程方案中综合性、设计性试验的课程占试验课程总数的比例达90%以上,并开设肯定数量的创新性试验。

通过开展试验教学,巩固了同学们的理论学问,同时提高了其实际操作力量。

2.实训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中药学专业的课程方案中,支配肯定学时(学分)的实训,让同学在模拟情境中联系理论学问,做到活学活用,从而获得学问综合运用的力量。

3.实习中的自主学习。

中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必需支配同学进行必要的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中药学专业的同学实习,保证一人一题,并与实际生产问题要紧密结合。

每个同学依据自己的实习方向,设计实习内容,制定实习方案,形成实习成果。

4.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的自主学习。

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有利于拓展同学学习思路,加强同学专业力量和综合力量的提升。

我院中药学专业的同学在大二暑假期间支配去野外进行为期一周的专业实习,采药,制作标本。

由同学们自由分组,自行打算采集标本的种类,依据采集到的标本,查阅相关资料,猎取与该标本相关的学问。

同时,中药专业的同学每年暑假,每个人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进行为期两周的暑期社会实践,并依据自己的实践经受,撰写实践总结,从而熬炼和提升个人综合素养。

二、基于其次课堂的自主学习模式其次课堂是相对教学课堂而言,指在完成本专业的培育方案的专业课程之外,基于专业学问,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各项课外实践活动。

通过其次课堂培育同学的综合素养、运用学问的力量、创新意识、团队合作、实践力量等。

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和延长,其次课堂活动的开展应当符合专业特色,符合学校办学特色、专业课程设置和培育目标。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探讨中西医不仅是两种医学技术,更是两种医学文化,中西医结合研究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是繁荣人类医疗事业,为人类医学科学的发展增添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以及新诊疗模式。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已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一门新医学。

以下从当代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由来、中西医学特点、优势、不足及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优越性等方面思考和探讨中西医结合医学。

1“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由来中西医学的碰撞引发社会各界对待中、西医学的不同态度中、西医学的交流由来已久,有学者认为追根溯源应从唐朝孙思邈肇始,他吸纳古印度吠陀医学精华融入中医之中,将其“地、水、风、火”四气并入五行,并用中医理论解释之,可谓中西医结合之先驱。

随着明清“西学东渐”的盛行,中西医学的碰撞引发的中医有无存在之必要、能否发展、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等有关中医兴废的问题引起了医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

一直以来,社会各界对待中、西医学的态度分歧不断,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不同派别:(1)以余云蚰为代表的“废中崇西派”,主张废止中医,独尊西医。

(2)以汪昂、王清任为代表的“接受西说派”认为中西医是两种互不相同而又相对独立的医学体系,主张中西医并存。

(3)以朱沛文、唐宗海、张锡纯为代表的“中西医汇通派”认为:中西医两者各有优劣,主张两者应找到“交融点”,衷中参西、取长补短、融合汇通。

(4)丁福保、恽铁樵、陆渊雷等人则提出了“中医科学化”的主张。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创建和发展近代的“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和革命根据地时期的中西医团结合作,为现代“中西医结合”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经验。

而“中西医结合医学”这一概念的提出,则始于1956年毛泽东同志“把中医中药与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的讲话。

药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三篇

药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三篇

药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三篇中西药配伍是临床医治的一种重要手段。

合理的配伍能够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但不当的配伍则会降低疗效或产生毒副反映。

本文从药理化学和药理学两方面探讨中西药配伍禁忌。

首先,药物的理化性质改变会导致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

一些中药和中成药与某些西药制剂联用会产生沉淀,阻碍吸收。

含有槲皮素的中药柴胡、桑叶、槐角及含有这些中药的制剂与含各类金属离子的西药合用会形成络合物,阻碍吸收。

酸碱中和也会影响药效,使药物的疗效降低乃至失去药效。

其次,药理转变也会导致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

药动学转变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一些碱性中药与西药联用会使其吸收降低或从尿排出,促使血药浓度降低,或致使排出减少,血药浓度增加而引发中毒。

中西药配伍后,不同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同,使药物的血药浓度有所转变,从而阻碍其组织结合。

另外,尿酸碱度也会影响药物的重吸收,从而阻碍药物的排泄。

因此,为了避免中西药配伍带来的不良反映,临床医师和药师应该对中西药配伍禁忌有更深入的了解,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的安全。

1.麻黄及含有麻黄碱的中药制剂会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强心类药物的作用和毒性增加,可能导致心率失常、心衰等不良反应。

2.含乙醇的中药制剂与酒类同服会增加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降低疗效,增加毒副作用。

同时,不宜与水合氯醛联用,因为乙醇与水合氯醛会生成具有毒性的醇合氯醛,导致毒性加重,严重者可能会导致死亡。

3.甙类中药如人参、苦参、大黄等与可待因、吗啡、杜冷丁联用会加重麻醉效果,抑制呼吸。

与强心甙联用会增加毒性。

祖师麻和含有瑞香素的中药制剂与维生素K联用会产生拮抗作用。

4.牛黄及牛黄制剂与水合氯醛、乌拉坦、吗啡、苯巴比妥合用会对中枢产生抑制作用。

5.中西药注射剂的混合配伍应用可能会引起不溶性微粒沉积在毛细血管中,导致局部循环障碍,产生静脉炎、肉芽肿并可引发过敏和热原样反应。

因此,应注意中西药注射剂的稳定性,避免不合理的配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生物学对中医药的发展作用
岳雷四川省达州中医学校邮编:635000
摘要:中西医理论体系争论由来已久,各有所长,中西医结合成为共同发展方向。

生物学理论或可以成为中医和西医之间的桥梁,成为中西医结合共同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生物学,中医学
一、中西医之争
由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再次引发中西医之争,始终贯穿两个问题:中医学到底是不是科学?中草药有没有效果?
始于宣统三年天津中医与《大公报》笔战,因为中医疏离于国家防疫,对鼠疫应对失效,划上了一笔败笔,从此陷入沦落深渊。

对于中医,我们认识到:中医是经验性的,西医则是实验性的;从理论上,中医较西医处于比较低级的科学阶段。

这个结论应该能够得到普遍接受。

从历次的辩论中,可以得到佐证,争论似乎可以分成归为两类: 1)肯定西医,也肯定中医; 2)肯定西医,但否定中医。

似乎没有肯定中医同时否定西医的,更没有否定两者的。

显然,西医比中医有更高的认同性。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医将如何发展?客观上,也只有两种可能性:1. 自恃博大精深,而固步自封。

如果中医固步自封,面对西医的高速发展,日新月异,中医迟早有一天被淘汰! 2. 自感技不如人,而奋起直追。

如果中医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认识到自己经验性科学
的不完善性,而奋起直追,那么只能是步西医的后尘,拿来西医的试验方法,诊断方法,而融入到西医的行列。

而随着“拿来主义”和“融入西医”,中医也就自我消灭于无形之中!所以,中医不发展,就是自我淘汰;中医若发展,就是自我消亡;殊途同归,可以中医的必然归宿是------自身发展,并融入西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西医结合。

二、争论结果
无论哪次争论,始终存在一个现象:西医的理论凌驾于中医之上。

实际上,中医本身不应该被消灭,而应该借助现代生物学手段发展。

随着生物学的发展,中医西医之间的沟壑会越来越小,而融合成为一个体系,当然这个体系除了中医向西医融合,也不排除西医对中医精华的吸取。

而从生物学解释,中医也成了一般性意义的科学,或说,实验性科学时,那时,中医也就完完全全地融入了西医,成了西医的一部分。

2014年11月24日,中国农工党中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第一届“中医科学大会”。

会上陈竺认为,中医药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和系统论、整体论的认识特点,已为现代医学理论所接受,应当借助现代学术语言实现对中医药学的解读和发展,要加快传承与创新步伐,促进中医药学术进步。

他认为,如果能够将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与现代西方医学结合,将有望给医学
模式的转变以及医疗政策、医药工业,甚至整个医学体系,带来深远的影响。

意外的是,2014年12月19日,S cience 竟然出版了一期中医药专刊。

该期专刊编发了《世界卫生组织2014—2023年传统医学战略视角》《一个全球性的科学挑战:从古代治疗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两者是否永远不相会?》《证:一个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系统生物学方法》等多篇文章。

美国科学促进会CEO、Science杂志出品人Alan Leshn博士称:“传统医学的研究者正在试图通过现代组学和最新的技术来规范传统治疗方法。


Science出版的这期中医药专刊,为持续争论的问题圆满地划上了一个句号。

提示以生物学这个中间理论解释中医的可行性。

三、生物学起到的作用
显然,中西医之争,在2014年底出现了戏剧性的定论:生物学不是医学,但中西医都承认生物学是科学,而且西医基于生物学发展的。

因此,从生物学出发,我们能够看到更多的中西医交融。

笔者认为,中医药发展中,生物学可以起到如下作用:
一、从中医学出发,传承创新,以现代生物学解释中药作用
融合的前提是传承和创新,传承和创新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在传承的基础上才能创新。

中医药传承是个永恒的主题,必须坚持面向需求,在解决当前生命科学重大难题过程中做好传承工作。

传承要立足实际需求,基于实际的问题入手。

近几十年来,中医药针对临床重大需求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王玉玲所著《生物电医学与中医》在对经络生物电实质研究的基础上,诠释了生物电与中医的关系,提出了经络和生物电所构成的统一医学体系。

举例说,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通过方药治疗脑血管病,扶正驱邪疗法对肿瘤治疗也有效果等等,这些工作就是中医药传承的榜样和范式。

再比如,用砒霜治病,中药有传统,西方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也曾用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但未获普遍接受。

到1979年,张亭栋和不同的同事合作发表的论文,清晰地奠定了我们今天的认识: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疗白血病,特别是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法国-美国-英国FAB分型的M3型白血病,也即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

英文文献也有相应的报告,毒药能救命,被西方普遍接受。

砒霜成为全球治疗APL白血病的标准药物之一。

运用现代生物科学对这一中医药进行创新研究,获得西医普遍认同。

二、从生物学出发,实验求证,以生物技术学解释中药作用
融合的关键在于实验和证据。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玉屏风散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而且能够找到实验证据。

玉屏风散对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是得到公认的。

学术界一直认为,中药材经炮制和煎煮后,最可能的药理药效作用是化学成分。

沈朝斌教授决定跳出传统思维框架,从基因研究入手,试探中草药与调节基因表达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经过反反复复的动物实验,他发现玉屏风散确实具有调节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

课题组在经煎煮的中药中找到了大量小核糖核酸分子,也就是微小RNA,它们起着重要的基因调控作用。

创新提出,中药有效成分为基因。

再次扩大研究范围后,他们发现中药材经煎煮后仍然存在大量的“小基因”,研究人员最初的科研目标是玉屏风散,却意外地为整个中药材群体叩开了基因的大门。

这为传统中药治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我国特有的中医药治病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前面两个方面的作用实际上已经回答了第二个问题:中药有没有效果?显然,类似于“六味地黄丸可以治疗症状A、症
状B…”这种话都是有意义的,原则上是可以证实的。

只需要吃下去看看有没有效果即可。

可以认为中药做了上千年的临床试验,许多是有效的,但是很难弄得精确,这只是程度问题。

研究中药有没有效,应该遵循科学实证的思路,积累数据,通过生物统计学方法回答问题。

回到第一个问题:中医是不是科学?
科学的本质是揭示因果必然性,就是科学命题原则上可以证实。

而中医理论许多并不满足这个要求。

从理论体系上,中医基于哲学,也可以说不属于科学范畴,西医则属于自然科学。

于是,中医很难做到标准化。

难不代表不能,整个中医体系、中医精髓不可能标准化,然而,中医家族里的一些产品是可以很好标准化的,如药材的种植和生产、中药经方所对应疾病的治疗、中医的初级诊断工具等等。

标准化的意义在于为广大外行接受、相信。

如太极即使千变万化也有固定的陈式,对于初学者很容易接纳。

开发一定的量表,研究中医治疗对生命质量的改变,相信是很有意义的;大样本长期观察收集的案例做一些对照分析也是很有意义的。

西医一旦插上了中医思想的翅膀,将会有很大突破,也是中医学
的另类发展,也不一定要用传统的方式发展。

与其回答是否科学,不如实用主义回答,是否有效。

通过生物学方法完全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如利用植物学分类方法对中药进行准确定位,实现一名一药。

四、小结:
张伯礼院士认为中医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防疫措施灵活,费用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管理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药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体健康,在生理上以脏体经络为基础,主张阴阳平和、气血畅通;在治疗上,以辨证论治为特点的个体化诊疗,重视个体差异和疾病的动态演变;在方药上,根据药物配伍原则,使用方剂起到减毒促效的作用,这些特点都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理念和方向,其科学内涵不断得到诠释,彰显了中医药的科学性、先进性,现代生命科学所遇到的诸多困难和挑战将从生物学中找到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借助现代生物学实现对中医药学的解读和发展,要加快传承与创新步伐,促进中医药学术进步是完全可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