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1.城市规划领域中城市的内涵是什么?答: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而言,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有效利用为特征,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目的,通过规划建设而形成的集人口,经济,科学技术与文化于一体的空间地域系统。
这一概念涵盖四个方面的含义:(1)城市的人本性,城市是为人的福利提高,人的能力建设而存在的;(2)城市的聚集性,城市是最节约的空间资源配置形态;(3)城市规划的必要性,城市规划是实现科学管理的有效方式;(4)城市的多元性,城市是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规划的内涵是什么?答: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二进行的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布局,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障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3.城市发展的规律有哪些?答:(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规律1.人口大量城市化2.产业不断高级化3.社会结构逐步优化4.市民素质不断提高(二)城市发展的空间变化规律1.城市空间聚集2.城市空间扩散3.集散与扩散的统一(三)城市集群的发展规律4.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如何?答:1.宏观研究的拓展与微观研究的深入2.将时间要素引入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3.多种学科交叉推动城市规划发展5. 城市规划的学科如何定位?答:城市规划学科从实践中产生并服务于实践,对城市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解释和解决就构成了规划学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基础。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形成与发展的目的是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弊病,即城市问题。
城市规划是以城市及其空间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对城市及其空间发展的控制与引导是城市规划学科的本质与核心。
6.城市规划的作用有哪些?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需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答:作用:(1)规范城市土地开发秩序(2)引导市场达到规划目标(3)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任务:(1)保证城市规划按照合理的程序进行科学的编制,修订和实施,使城市有规划,并按照规划进行建设(2)通过审批管理和规划立法以及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城市规划具有真正的法律效力,变人治为法治,实现依法治城(3)通过行政手段,按照城市规划和必要的申请,审核报批,发证等程序与手续,对各项当前建设活动进行合理安排和综合部署,保证城市规划设施(4)随时检查发现并及时制止或处理一切地上地下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保证城市建设有秩序地进行。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经典)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一、古代城市规划 (一)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周礼,考工记》的礼制理念
(六)城市土地使用 按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七)调查主要方法 l、现场踏勘和观测 2、问卷和抽样调查 3、访谈和座谈会 4、文献资料 二、定性定量分析的常用方法 (一)定性分析 l、因果分析 2、比较分析 .(二)统计分析 1、频数频率分析 2、集中和离散分析 (三)一元回归 如果存在相互关系,以一个控制变量预测另一个。 (四)模型分析法 l、实体模型 2、概念模型 三、城市想划中的研究工作 (一)城市性质 主导职能,建设的总纲,基本特征和总的发展方向 1、城市类型 2、依据 3、方法,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 4、检验 (三)城市规模 l、人口 (1)人口预测的简单增长法 (2)比例法 (3)区域分配法 (4)环境容量法 (5)回归分析法 2、用地 指标级别 用地指标(M2/人) 指标级别 用地指标(m2/人) I 60.1~7.5 3 90、1~105 2 75.1~90 4 105、1~120 城市用地规模=预测城市人口的规模*人均建设用地标; (三)城市环境容量 l、自然条件 2、城市现状 3、经济技术条件 4、历史文化 四、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方法 三大类——自然地质,建设条件,经济条件 (一)掌握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 地质条件 工程条件 水文条件 气候 太阳 风象 气温 降水 土地的适用性评价 (二)掌握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 用地的布局结构 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1.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布局原则、经济适度原则、生态环保原则、社会公平原则和人文关怀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2.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包括城市调查研究、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和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四个阶段。
其中城市调查研究是规划的基础,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是规划的核心,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是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是规划的最终目标。
3.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均衡发展原则、核心区合理布局原则、分块开发原则、景观保护原则和绿地保护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功能协调和空间合理利用。
4.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居住功能、产业功能、商业功能、文化功能、交通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
这些功能的合理划分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5.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的整体布局、城市的街区形态、城市的建筑高度和城市的公共空间。
这些空间形态的合理设计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舒适度。
6.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住房公平分配原则、城市设施公共化原则、城市服务公众化原则和城市管理公正化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社会公平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7.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资源节约利用原则和环境污染控制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健康。
8.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适度规模原则、经济适度布局原则和经济适度功能划分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9.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整体参与原则、利益相关方参与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总结
①城市总体规划中各种规划期限?②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③中国知名古城的建筑格局(周王城、元大都、唐长城、曹魏邺城)④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区组团(人口规模、道路宽度情况、公共设施服务半径)⑤管线系统铺设原则(重力管和压力管、大径管和小径管、临时管和永久管、新建管和已建管)⑥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⑦居住绿地率和公共绿地率(区别与作用)⑧居住区规划用地平衡表⑨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时期、城市名);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时期、城市名)⑩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进程11“一书两证”12可持续发展(提出日期、发源和内容)13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和发展规模的影响因素14城市性质城市职能15城市用地评定、城市用地分类、评定成果16城市的主要功能17现代经典城市规划理论18城市总体布局(定义、内容、核心)19城市道路分类20城市道路综合系统21城市用地坡度标准22影响城市间距的因素23城市绿化覆盖率和气候改良24城市用地指标25我国规定的人均公共绿地指标26城市用地布局结构的合理性评定27热岛效应28城市化水平29城市规划区30干道密度网31CBD32城市总体布局的总体原则33自然环境条件34可持续发展35田园城市36城市化(定义、阶段的划分、诺瑟姆曲线)37现代城市规划的产生38《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39CIMA、田园城市、功能分区、新城、卫星城理论、可持续发展、广亩城市、有机疏散理论、带型城市、工业城市40城市发展规划战略层面规划41城市规划(定义和具体流程)42各种规划的关系和区别(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43城市规划的编制(定义、阶段、内容、要求)44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构成、核心、内部个体的联系)45城镇体系和城镇体系规划46城市规划(基本职能、定义)47城镇体系规划中的“一化二系三结构”?48城市规划区、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用地平衡49城市用的的划分50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51城市各类设施的位置选择(客站、航空港、港口、仓库)52居住用地(选择原则、构成、分布形成)53人居环境54公共设施规划布置原则和要求55市中心交通组织状况优化的措施56生态城市、园林城市57城市总体规划(任务、内容、编制程序、规划成果及审批制度)58结构规划和概念规划59城市综合交通(定义、内容、组成)60城市分类61公路交通(类型、布置形式)62城市性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63城市规模64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评析65城市环境容量、城市建设的区位“门槛”66城市道路系统、各种道路线(红线、黄线、紫线、蓝线)、建筑红线、干道网密度、道路线密度67道路(分类、横断面)68城市总体布局(概念、任务、内容、基本原则)69分区规划70雷德朋原则71城市气候72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任务和地位73城市功能分区原则和意义74中心城市75。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理论部分一.道路交通的基本组织形式,优缺点,基本秩序(一)基本组织形式1。
方格网式:(棋盘格式唐长安纽约)方向性好,建筑容易布置(1)棋盘式道路网:便于商业开发,城市用地,道路直线系数大。
形式:均与划分城市用地规划形式(2)棋盘+对角线道路网:加强棋盘式道路系统的对角线方向联系2。
放射式:(华盛顿)与边缘地区有最短的距离,锐角地区不易建设,方向性差,向心性规划,城市中心道路网密度大,愈到城市中心交通愈密集.形式:依据城市交通,城市用地布局,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形成3。
放射环形:(东京北京)利于中心城区与外围联系,以环形道路来改良放射形道路系统不足并疏散外来车辆对城市干扰.缺点:街坊划分不规则,灵活性稍差,易引起中心地区交通过于集中,易引起城市呈同心圆扩张.4。
自由式:(青岛)未经规划组织。
形式:依据自然地形,交通,依据自然地形,交通,用规划性城市自然生长而成.缺点:非直线系数较大,街坊划分不规则。
5.混合式:(成都)方格网+环形放射式:集合二者有点,但城市扩张后不易处理。
(二)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按照绿色交通优先的原则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3。
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4。
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5.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三)城市道路系统规则基本原则:1。
交通流畅,快速安全,体系完整。
2。
利于环境,美化城市。
3。
结合现状,节约用地.现代城市交通的灵魂是速度(高效益、高效率)。
现代交通发展趋向特点:高度、大型、远程化二。
城市设计(一)定义:是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对空间要素作出形态的安排,制定出知道空间形态设计的政策性安排。
(二)城市设计基本理论:图兰西克在《寻找失落的空间-都市设计理论中》归纳出三种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城市设计理论,分别为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同时对应的将这种三种理论又归纳为三种关系,即形态关系,拓扑关系和类型关系。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1.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原则之一、它要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平衡发展,以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又保障未来世代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了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等方面。
2.人本原则:人本原则是指以人为中心,关注人们的需求和利益。
城市规划应该尊重人们的居住需求、工作需求、生活需求和文化需求等,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和生活条件。
人本原则注重社会公平和民主参与,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和自主选择权。
3.空间整合原则:空间整合原则是指将城市的不同空间元素进行有效整合和协调,形成有机的整体。
城市规划要考虑城市结构、公共设施分布、交通网络、土地利用等各个方面的整合,以提高城市的居住质量和效率。
4.分区分级原则:分区分级原则是指根据不同功能区域的需求和特点,对城市进行合理划分和规划。
不同功能区的布局应该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设施区等。
分级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将城市的不同规模和等级进行有效划分和布局,以实现城市规模的协调发展。
5.生态保护原则:生态保护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城市规划应该遵循生态系统的原理,保护自然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等。
生态保护原则还要求城市规划中要建立生态网络和生态廊道,增加城市绿地和生态用地的比例,提高城市的生态适应能力。
6.历史传承原则:历史传承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城市规划应该保留和修复历史建筑、古城区、文化遗址等,保护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历史传承原则还要求城市规划应该建立以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和身份认同。
7.可达性原则:可达性原则是指城市规划要考虑人们的交通便利程度。
城市规划应该合理布局交通网络,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
可达性原则还要求城市规划中要考虑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如老年人、残疾人等,并提供相应的交通设施和服务。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一、城市规划原理概述城市规划原理是指为了实现城市发展和管理的目标,结合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因素,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和布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城市规划原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要素1. 居住环境:城市规划应提供高品质的住宅区,包括合理的用地布局、舒适的生活空间和便利的基础设施,以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
2. 城市交通:城市规划应合理安排道路、交通网络和公共交通设施,确保高效、便利和安全的交通运输系统,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3. 城市绿地:城市规划应注重保护和增加城市绿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改善空气质量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4. 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应考虑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提供合适的用地供应和产业布局,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5. 城市历史和文化遗产:城市规划应尊重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
6. 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应注重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土地和资源,减少污染和浪费,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三、城市规划原理的实施方法1. 综合考虑:城市规划应综合考虑不同因素的相互影响,如经济、社会、环境等,并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确保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2.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应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包括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透明度和合法性。
3. 空间布局:城市规划应合理布局用地,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绿地等,以满足不同功能需求,并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4. 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应注重建筑设计的质量和风格,保持城市景观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5. 法律和法规:城市规划应依据相关法律和法规进行制定和实施,确保规划的合法性和可执行性。
6. 监督和评估:城市规划应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规划方案。
四、城市规划原理的意义和挑战城市规划原理的正确应用能够有效引导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和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 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产生居民点2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业分离——产生城市(城市是生产发展和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物)3城镇的定义:各国对现在城镇的定义都包含三个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
具体的说: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村庄:相对于村庄,城镇一般聚居更多的人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和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4.城镇(市)化的含义: 乡村变成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 (1)、农村土地的农业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业转移 (2)、分散的农业人口向各种类型的城镇地域空间集聚 (3)、城镇建设促进城镇物质环境的改善和城镇地域的拓展和更新 (4)、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传播和扩散5.城镇化水平定义: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城镇常住人口/区域人口6.诺瑟姆曲线: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可用S 形曲线表示7.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二、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周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城市规划最早形成的时代。
2《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一个重要著作,它的意义是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
3、《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开始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
4、隋唐长安城,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
以宫城为中心,中轴对称;规整方格网;里坊制108个坊。
5、北宋里坊制度逐渐被废除,中叶出现街巷制度,北宋是中国历史上都城布局的重要转折点。
6、元代大都的特点: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
7、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反映了哪些思想?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巧妙结合;以理性规划为最高原则;城市2460 80 时城市形象争取天时、地利、人和。
使城市建设趋于对称、序列,追求整体与完美,秩序与规律,和谐与统一的特点,2).强调的是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儒家思想影响3).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
城市规划原理 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第一篇建筑学一、熟悉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1、公共建筑的空间组成与交通联系P3-4+ 空间组成包括:主要使用部分(教室、实验室)、交通联系部分(走廊、门厅)、次要使用部分(厕所、仓库)三类空间。
+ 交通联系部分: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三种空间形式。
+ 水平交通:简单交通、主要交通兼顾他项功能、综合功能的廊道。
+ 垂直交通:楼梯、坡道、电梯、自动扶梯。
*楼梯梯段连续踏步数不多于18级、不少于3级;*坡道一般8%—15%,常用10%—12%,残疾人使用的坡道为12%;*8层左右的多层建筑中电梯与楼梯同样重要,宜靠近布置,以利协调使用;*以电梯为主要交通的建筑物或建筑物内,电梯不少于2台;*电梯应位于核心位置,不宜在转角处紧邻布置,单侧排列不超过4台,双侧不超过8台;*自动扶梯一般为30度。
+ 人流组织分为平面和立体,人流疏散分为紧急和正常。
+ 室内空间组织:走道式、单元式、穿套式、大空间穿插与分割等组织形式。
+ 室外空间组合:建筑(群)及其附属建筑、室外场地、道路、广场、绿化、小品、道路入口等2、公共建筑的群体组合P11-12+ 要点:A总体联系方便紧凑合理;B室外空间组合完整统一;C室外空间效果丰富多样。
……+ 空间组合类型:分散式布局和中心式布局的群体组合。
3、住宅建筑的类型及设计P14、16、17、18、19+ 层数类型:低层(1—3)、多层(4—6)、中高层(7—9)、高层(10—30层)区位类型:炎热地区、严寒地区和坡地住宅性质类型:单一和底层公建式住宅。
构造类型:一般式和工业化住宅+ 多层住宅的平面类型:梯间式、外廊式、内廊式、集中式(点式)+ 工业化住宅的模数构件法:单元、套型、基本间、部件定型法。
4、工业建筑P20+ 总平面设计特点(与他类建筑比较):A简单流线与复杂流线的差别;B简单环境影响与复杂环境影响的差别;C单一尺度与多尺度的差别;D多学科与多工种的密切配合。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2
▲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 (1)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 (2)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 (3)从生产性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 (4)从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到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 ▲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与技术、政策制度。 &4 ▲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具体反映在: (1)人口的集中:包括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大;城镇密度的加大;城镇规模的扩大。 (2)空间形态的改变: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城市用地功能的分化,土地景观的变化(大量建筑 物、构筑物的出现)。 (3)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 的变化,由分散的家庭到集体的街道,从个体的、自给自营到各种经济文化组织和集团。 ▲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 (2)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 (3)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城镇化率 PU=U/P PU-城镇化率 U-城镇常住人口
第一章
&1 ▲城市的概念 (1)城市的产生定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 分工的产物。 (2)城市的功能定义—城市区别于农村不仅在于人口规模、密度、景观等方面的差别,更重 要的在于其功能的特殊性。 (3)城市的集聚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城市的 普遍特征。 (4)城市的区域定义—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5)城市的景观定义—城市是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 物的多样化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 (6)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一社会复合巨系统。 ▲城市是一个综合的巨系统,它包括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空间环境子 系统以及要素流动子系统。 ▲城市所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集聚效益是城市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 (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4)城市具有系统性。 ▲当今城市地域的新类型包括大都市区、大都市带(戈特曼) 、全球城市区域。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要点一、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1、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2、科技革命与创新;3、全球化与新经济;4、城市文化特质。
二、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2、社会文化;3、经济与技术发展;4、政策制度。
三、城镇化含义:1、有形城镇化(物质、形态)(1)人口集中:城镇人口比重增大、城镇密度的加大、城镇规模扩大(2)空间形态改变: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用地功能分化、土地景观变化(3)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社会组织结构变化2、无形城镇化(精神、意识、生活方式)城市生活方式扩散;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的。
四、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1、农业剩余价值贡献;2、工业化推进;3、比较利益驱动;4、制度变迁促进;5、市场机制向导;6、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7、城乡规划调控。
五、我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1、计划经济下国营企业为主导;2、商品短缺时期乡镇集体经济主导;3、市场经济早起分散家庭工业主导;4、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主导。
六、城市发展1、区域关系:面是基础,点是核心2、经济关系:基本经济部类和非基本经济部类;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3、社会关系: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动力。
4、资源环境: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和约束条件;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环境集约作用。
七、欧洲古典格局1、古希腊:方格网;城市广场为中心2、古罗马:城市设施、享乐设施;宣扬功绩建筑成为城市核心3、中世纪:自发生长,发展缓慢;狭小不规则的道路网结构。
意大利佛罗伦萨。
4、文艺复兴:人文思想,出现理想城市格局讨论。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梵蒂冈圣彼得教堂。
5、绝对军权:巴黎城市改建;轴线放射街道香榭丽舍大道;宫殿花园凡尔赛宫;协和广八、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基础:1、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第一讲:1.现代城市包含三方面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意义。
2.城市的起源: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原始社会:自然的狩猎、采集经济生活,无固定的居住点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渔、牧业分工,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品生产的出现。
原始聚居的居民点形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手工业、商业为主的城市。
3.城市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过程。
4.恩格尔系数:1857年,德统计学家恩格尔阐明一个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步减少,恩格尔系数指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
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 %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2000年:中国城镇39.2%,农村为49.1%第二讲:1."城市美化运动"强调规则、几何、古典和唯美主义,而尤其强调把这种城市的规整化和形象设计作为改善城市物质环境和提高社会秩序及道德水平的主要途径。
2.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3.城市规划的三种属性——城市规划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政府职能,又是一项社会活动。
4.制定城市规划应遵循的(10条)原则统筹兼顾、综合部署协调城镇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的提高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与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正确引导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增强城市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5.城市规划的期限: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
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
建制镇总体规划期限为10—20年,近期规划期限为3—5年。
6.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
7.调研是城市规划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它所获得的基础资料是城市规划定性、定量分析的主要依据,包括:现场踏勘、基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分析研究。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要点第一章1.人类第一次大分工: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2.人类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有了剩余产品就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逐渐解体,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5.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6.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7.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8.人口按从事的职业一般可以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分为城镇人口和农业人口。
9.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10.截止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按统计口径已达6.22亿,城镇化水平46.6%。
11.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
12.直到2030~2040年,中国的城镇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届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城镇化稳定期70%~80%的一般水平。
第二章13.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的建设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14.《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15.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可见“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城规原理知识点
1、日照间距: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了保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而保持的一定的间距。
2、城市道路的按三级划分,为:主干道(全市性干道)、次干道(区干道)、支路(街坊道路)3、道路走向:应有利于城市通风,一般与城市盛行的夏季主导风向平行。
4、路幅宽度: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道路横断面上所有用地宽度的总和。
5、道路宽度:车行道和人行道宽度的总和,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绿化用地的宽度。
6、城市道路一般有三种形式:一块板,两块板,三块板7、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在市中心地区——不大于200米,在一般地区——不超过300米,自行车的停车半径——50~100米,最大不应超过——200米。
与城市关系不大的过境交通,或者是——经过城市但不进入市区,客货做暂时停留或过夜的车辆,应——尽量由城市边缘通过8、城市给水工程系统由城市取水系统,净水系统,输配水系统组成9、给水管网一般有两种形式:树枝状或环状10、排水体制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合流制又分为直排式和截流式合流。
11、多层与多层之间消防距离不应小于6米,多层与高层不小于9米,高层与高层不少于13米,12、管线交叉避让原则(4条):1、压力管让自流管2、管径小的让管径大的3、可弯曲管让不易弯曲管4、分支管线让主干管线。
13、住区的用地根据不同的功能分,可分为(4种):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14、邻里单位模式是由——提出来的,1929年,美国佩里15、以公共交通为主的上下班活动,应保证居民自居住点起到公交车站的距离不应超过500米16、规划结构有各种组织形式,可采用——、——、——、——等多种类型,基本形式有(3种):居住区-小区-组团,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17、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使用要求、安全、卫生、经济、美观18、套型指:每套住房的面积大小及居室、厅、卫生间的数量。
19、套型比指:各个套型的建造比例20、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行列式、周边式、混合式、自由式21、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有的服务半径:居住区800-1000米,小区400-500米,组团150-200米。
城市规划设计原理知识点
城市规划设计原理知识点城市规划设计是指对城市进行综合、系统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旨在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高效的城市功能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设计涉及到众多的原理和知识点,在此将介绍其中一些重要的原理知识点。
一、人文地理原理人文地理原理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其通过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探索人类对城市空间的需求与感知,以及城市形态与人类行为的相互影响。
这一原理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1 人口分布与城市规模人口分布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了解人口分布的密度、组成和趋势,可以为城市的规划定位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城市规模与人口规模之间的关系也需要被充分考虑,从而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2 社会文化与城市活力城市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地方,也是人们生活和文化活动的中心。
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如历史遗产保护、艺术与文化活动设施的布局,以及人们对城市环境的情感和认同等。
1.3 土地利用与设施分布合理的土地利用和设施分布是城市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城市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城市功能的高效实施。
城市规划需要根据城市的特点与需求,合理分区规划,使不同功能区之间互相补充、相互促进。
二、交通运输原理交通运输系统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城市的可达性、流动性和效率等方面有着巨大影响。
城市规划设计需要考虑以下交通运输原理:2.1 交通流量与交通网络了解城市的交通流量和分布情况,可以为交通网络的设计与布局提供指导。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交通设施的合理布局,以满足不同交通方式的需求,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2.2 公共交通与非机动交通城市规划设计应该鼓励和促进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的发展,降低对私人机动车的依赖,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和环境质量。
公共交通的规划和设计需要考虑覆盖面、车辆密度、票价等因素,以及与非机动交通的衔接。
2.3 停车场与路边停车城市的停车管理和停车设施的规划是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第一二章1 城市化的含义9城市化一般简单的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化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2城市化发展的S形曲线P113 田园城市理论P22霍华德1898年提出,方案的具体内容存在问题在P223 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P23三个时期:卧城时期,半独立时期,卫星成时期详见书P24我国城市发展基本方针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
4 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P25)雅典宪章①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②支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③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和历史建筑四以全民意志进行规划,以区域规划为依据,以国家法律形式保证规划实施。
第三章1 城市规划的任务P42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民居住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的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2 城市规划调查研究的方法P46 ①现场勘查②基础知识的收集和整理③分析研究3 城市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P49①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②论证城市在发展区域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域城镇体系的结构域布局③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意见④研究分析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展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4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P49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建设规划的期限一般为5年主要内容是①设市城市应当编制食欲城镇体系规划,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应当编制项羽城镇体系规划。
详见P49 ②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城市规划区范围③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及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设置④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车站,铁路枢纽,港口,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的走向,断面,主要交叉口形式,确定主要广场的停车位的位置,容量⑤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供热,小范,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⑥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及城市规划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与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城市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与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与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城市化几个阶段: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与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到达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到达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根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根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开展与技术的进步,一局部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开展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立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场进入都城建立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1)田园城市理论:英国霍华德提出。
意义:提出开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
原那么;动态管理的观点。
(2)卫星城镇理论:昂温提出。
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效劳设施。
(3)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及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及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4)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及人的联系。
(5)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1、一书两证: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立工程选址意见书、建立用地规划许可证与建立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1、城市规划的含义: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开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一、名词解释1、详细规划: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修建性详细规划:一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定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城市规模: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4、城市人口规模:指生活在一个城市中的实际人口数量。
5、城镇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化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6、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7、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8、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种绿地。
9、绿地指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居民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的数量)、城市绿地率(城市中各类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种植中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10、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空间。
11、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12、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高层次规划,是城市规划综合性、整体性、政策性和法执性的集中体现。
13、道路绿地率:道路红线范围内各种绿带宽度之和占总宽度的百分比。
14、永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5、用地面积:指由城市规划行政部门确定的建设用地边界所围合的用地水平投影面积,包括原有建设用地面积及新征建设用地面积,不含代征用地的面积。
16、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和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
17、路幅宽度:指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城市的概念(1)城市的产生定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2)城市的功能定义—城市区别于农村不仅在于人口规模、密度、景观等方面的差别,更重要的在于其功能的特殊性。
(3)城市的集聚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4)城市的区域定义—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5)城市的景观定义—城市是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物的多样化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
(6)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一社会复合巨系统。
▲城市是一个综合的巨系统,它包括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空间环境子系统以及要素流动子系统。
▲城市所具备的基本特征。
主要包括:(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集聚效益是城市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4)城市具有系统性。
▲当今城市地域的新类型包括大都市区、大都市带(戈特曼)、全球城市区域。
大都市区:美国最早采用加拿大——国情调查大都市区;英国——标准大都市劳动区、大都市经济劳动区;澳大利亚——国情调查扩展城市区;瑞典——劳动—市场区;日本都市圈大都市带:1)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至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2)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斯堡的大湖大都市带3)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4)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5)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工业集聚体的西北欧大都市带6)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地区全球城市区域:以全球城市为核心,多核心的城市扩展联合的空间结构,多中心之间基于专业化的内在联系,各自承担不同角色。
&2▲人类活动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各种聚落景观(空间上、种类上、数量上)。
聚落因其基本职能、结构特点、所处地域的不同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1)集聚规模的差异。
首要差别——空间要素的集中程度。
(2)生产效率的差异。
物质要素的高度集中;高度的组织。
(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
非农业人口为主(4)职能的差异。
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是有别于乡村的(5)物质形态的差异。
较健全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6)文化观念的差异。
▲我国市镇设置的主要标准:(1)聚集人口规模。
100万以上特大城市;50-100万大城市;20-50万中等城市;20万以下小城市。
(2)城镇的政治经济地位。
首都、直辖市、省会城市。
▲我国市制有两个基本特点,即:(1)市制由多层次的建制构成;(2)市制兼具城市管理和区域管理的双重性。
城区型与地域型相结合的行政区划建制——广域型市制。
▲地域类型上三个层次:直辖市、省(自治区)辖设区市、不设区市(或自治州辖市)。
行政等级划分四个等级: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
我国目前4个省级、25个副省级、280余地级市、370余县级市▲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1)城乡结构二元化;2)城乡收入差距拉大;3)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4)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严重失衡▲城乡统筹,统筹城乡经济资源、政治资源、社会资源&3▲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城市形成与发展是在各种力量组合推动下的复杂过程,这些推动力量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经济作用、政治因素、社会结构、技术条件等。
▲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状况的发展演变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现代城市的发展开始凸显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动力机制:(1)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重要动因(2)科技革命与创新;——科学技术是根本动力(3)全球化与新经济;——关键影响(4)城市文化特质。
——持久动力▲城市发展的阶段:农业社会城市、工业社会城市、后工业社会城市农业:主要是政治、军事或宗教中心。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使得西方市民社会显示雏形。
工业: 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城市逐渐成为主要空间形态和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
后工业:生产力以科技为主体,高技术为支撑,文化趋于多元化。
城市性质由生产功能转向服务功能;城市建设思想走向生态觉醒。
▲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1)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2)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3)从生产性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4)从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到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
▲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与技术、政策制度。
&4▲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具体反映在:(1)人口的集中:包括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大;城镇密度的加大;城镇规模的扩大。
(2)空间形态的改变: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城市用地功能的分化,土地景观的变化(大量建筑物、构筑物的出现)。
(3)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由分散的家庭到集体的街道,从个体的、自给自营到各种经济文化组织和集团。
▲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2)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3)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城镇化率 PU=U/PPU-城镇化率 U-城镇常住人口 P-区域总人口▲城镇化进程分为的四个基本阶段:(1)集聚城镇化阶段;(2)郊区化阶段;(3)逆城镇化阶段;通勤距离100km(4)再城镇化阶段。
▲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1)农业剩余价值。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及农业剩余贡献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2)工业化的推进。
3)比较利益驱动。
城市的拉力,乡村的推力4)制度变迁促进。
显著的加速或滞缓作用。
户籍管理制度、城乡土地使用制度、住房制度。
5)市场机制导向。
6)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
郊区吸引、容量限制7)城乡规划调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镇化的总体历程划分的四个基本阶段。
即:(1)城镇化启动阶段(1949—1957年);(2)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年);(3)城镇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年);(4)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来)。
4. 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外向型经济园区为主体▲我国城镇化的现状特征1)大起大落后持续、加速、健康发展2)区域重点经历了由西向东转移,东快于中西,南快于北3)各级城市普遍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密集地区发展加速,成为区域甚至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枢地区4)部分城市走向国际化▲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1)东部快于中西,中西在不断加速2)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城镇化道路成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3)城市群都市圈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4)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社会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时期城镇化方针: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
&5▲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包括:(1)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2)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
▲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包括:(1)城市的基本经济部类与非基本经济部类;(2)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空间载体。
▲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包括:(1)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2)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包括:(1)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与约束条件;(2)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环境集约利用。
第二章&1▲欧洲古代不同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
古希腊的城市公共场所;(米利都城)希波丹姆模式: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城市广场为中心,代表米利都城,雅典局部体现。
广场是市民集聚的空间,围绕广场为一系列公共建筑,成为城市生活的核心。
古罗马的炫耀和享乐特征;(营寨城)城市设施(道路、桥梁、城墙、输水道);享乐设施(宫殿、公共浴池、斗兽场);广场、铜像、凯旋门、纪功柱成为城市的核心和焦点。
营寨城: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道通向四个城门,中心交叉点附近为剧场、斗兽场或官邸建筑形成的中心广场。
巴黎伦敦从营寨城发展而来。
中世纪的城堡以及教堂的空间主导地位;(城市防御为出发点的规划模式)城市多为自发生长,少有按规划建造。
围绕公共广场组织各类城市设施,狭小不规则的道路网结构,构成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独特魅力。
10世纪以后,逐步发展自治城市,市政厅、关税厅、行业会所等公共建筑成为城市活动重要场所,并在城市空间中占据主导地位。
同时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如佛罗伦萨两度突破城墙。
文艺复兴的古典广场;(圣马可广场、圣彼得大教堂)建设了一系列具有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以及一些世俗的公共建筑。
君主专治时期的城市放射轴线(凡尔赛花园、香榭丽舍大道、协和广场)城市的改建、扩建的规模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
巴黎为代表▲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第一份城市范围的总体规划——芝加哥规划,1909,伯汉姆▲现代城市规划形成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莫尔-乌托邦、欧文-协和村、傅里叶-法朗吉)法律实践--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查德威克)行政实践--法国巴黎改建;(豪斯曼,政府参与组织)技术基础--城市美化运动——1893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西谛、奥姆斯特德)实践基础---公司城建设(凯伯里、莱佛、普尔曼)▲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1)霍华德田园城市《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提出;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切沃斯每个田园城市人口3.2万人,每个城区用地占总用地的1/6,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状布置,借助快速交通往来于中心城市与田园城市之间。
田园城市平面呈圆形,中央是公园,6条主干路划分6个扇形地区。
核心布置公建,城区最外围建设工厂、仓库和市场。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吸引大城市的人口,从而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
体现了城市分散发展的思想。
(2)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明天城市、光辉城市、昌迪加尔规划)明天城市:300万人口,中心区40万人居住在60层高的摩天大楼,周围大片绿地建筑占5%。
外围环形居住带,60万人住多层板式住宅;最外围是容纳200万人的花园住宅。
中心思想是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
体现了城市集中发展的思想。
中心区交通干道三层:地下重型车辆,地面市内交通,高架快速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