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导学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精品导学案:第3课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专制主义王权不断集中在制度上的体现。
【重点】历代官制的基本知识。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读课程标准,带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预习课文,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3、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课前预习案一、问题导学1、汉至宋代,中央行政机构变化的目的是什么?反映出君权和相权变化的什么趋势?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世官制的由来。
3、隋朝实行科举制的原因是什么?4、简要概括中国古代主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二、知识梳理(一)皇帝制的特点:(二)君权与相权1、汉初继承,丞相有相当大权力。
汉武帝任命身边亲信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形成,又称。
而原有的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构成的官僚机构称为。
2、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是(负责)、(负责)、(负责封驳审议)。
六部是,隶属。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3、宋代设(习称)为行政机构,长官称,相当于宰相。
为分散宰相权力,设,作为副宰相,设管军事,设三司,。
(三)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汉武帝时,全国划分为监察区域,每州部设一人。
此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唐朝的,宋朝的。
2、监察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防止。
但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四)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
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
3、科举制开始于,到唐代日臻完善。
评价:①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②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的条件;③有益于社会的形成;④到明清时期,科举制的,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五)行省的设置1、唐代地方设、、;宋代设、、。
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省,另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
行省之下,依次为、、、。
三、预习自测(参考优化训练)二、预习自测1.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一全套导学案

⾼中历史必修⼀全套导学案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导学案编号01⼀、课标: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难点:重点:深⼊理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难点:通过学习教材中提供的考古学的资料,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分析中国从⽂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
三、学习过程:(⼀)夏商的政治形式:(1)国家的起源:1、时间:2、推动因素:3、地区:流域和流域。
4、标志:,,,,。
(2)夏的政治形式:传说禹的⼉⼦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由“传贤”演化为,“”由此开始,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思考:⽤⼀句话概括夏政治形式的特点?(2)商的政治形式:商朝的政治特点:1、商代贵族以为纽带,实⾏制;2、和结合。
商王朝的⼀切政治事务都通过进⾏决策,也通过这⼀⼿段主宰。
合作探究:通过教材总结我们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或⼿段有哪些?传说与历史的区别?我们应如何看待传说?(⼆)西周的政治形式:1、分封制:(1)⽬的:巩固的统治(2)分封对象:,,。
(3)主要的诸侯国:(4)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权,对周天⼦定期并提供和。
(5)评价:积极:消极:(6)⽡解:2、宗法制:(1)⽬的:(2)含义或实质:(3)核⼼内容:(4)政治⾪属关系:(5)实质:(6)作⽤:1)2)合作探究:⽤最简练的话总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结:总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典型例题]:[例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从根本上讲是()A.社会历史的倒退B.禅让制腐朽的结果C.奴⾪主维持其统治的需要D.⽣产⼒发展的必然结果[解析]原始社会末期,随着⽣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多,逐渐产⽣了私有制和阶级,⼈类社会开始向奴⾪社会过渡。
⽽王位世袭制的确⽴,是我国由原始社会向奴⾪社会过渡的重要标志。
[答案]D[例2]西周时期的王位世袭制与夏商时期相⽐,最突出的特点是()A.民主推选B.兄终弟及C.嫡长⼦继承D.⽗死⼦继[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的识记能⼒。
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导学

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导学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一、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预习提纲建立时间:_______。
夏 历史地位:是我国出现的_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制度特点: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立:________年,商族首领_______灭夏,建立商朝。
商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内服:是_______________。
外服:是_______________。
制度 特点 ①商王通过_________来处理各种事务,控制着______的实际权力,与各方国形成_______的关系②商朝是个弥漫着_________的王朝。
③商王对参加联盟的方国的控制力是_________。
西周 建立:_____年,由______建立。
政治制度分封制 内容:____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______是周王直接驻地,_________是分封的主体,此外还有________。
周的______、______、______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宗法制 核心: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周人把______________的一种措施,确立了严格的___________体系。
作用:有利于_________,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礼乐制度:作为__________,成为维护__________必不可少的工具。
三、重点·难点1.重点⑴分封制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⑵宗法制实行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2.难点⑴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⑶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线索勾勒1、基本线索2、延伸拓展(1)由内服与外服制度到分封宗法制的演变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趋势?(2)请结合本课所学内容,简单描述一下西周社会结构的特点。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学习目标1.了解秦朝的统一历程,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重大历史意义。
2.了解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基础知识一、秦的统一 1.条件2.过程(1)灭六国: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灭掉东方六国。
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拓疆域①南方:征服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②北方:击退匈奴的进攻,修筑长城。
3.巩固政治皇帝制:皇帝独尊,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经济 统一车轨、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文化统一文字、整顿社会风俗等(1)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2)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知识拓展]你能总结出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吗?(1)官僚政治: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无封土,食俸禄。
(2)皇权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称号和使用物品名称具有专一性。
(3)高度集权: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绝对服从皇帝。
(4)讲究效率:通过文书制度和强化法家选官提高行政效率。
(5)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5.意义(1)奠定疆域: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2)符合历史潮流: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3)民族交融: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秦朝的暴政与速亡1.秦朝暴政2.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
3.秦朝灭亡: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导学案教师用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习目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法令出一1.创立:秦始皇确立了“_____”制度。
2.特征: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3.影响:(1)皇权带有_______、随意性的特点,影响了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2)历代官僚体制的变化都以维护_____、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思维点拨】皇帝制度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礼乐制度和皇位继承等各种规定,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
二、君权和相权1.演变:西汉:汉武帝设立由左右亲信近臣组成的“______”,与“外朝”制衡。
唐代:中央设_______、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门下省下设________,相权有所分散。
宋代:设_________为行政机构,职务相当于宰相。
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设_______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以总理财政。
元朝: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图解识记】唐朝三省六部制2.影响:有利于防范_____专权;有利于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易错提醒】唐中书省与元中书省职权不同唐代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元代中书省则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两者名称相同,但职权差别较大。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演变:(1)秦朝:中央和地方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西汉:汉武帝设十三州部_____,监察地方政治。
中央由_________属下的官员承担。
(3)唐代: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4)宋朝: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5)元朝: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
御史在纠举官吏时,可以先斩后奏。
2.评价:(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_________,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精品导学案:第1课

【专题一学习导读】学习本专题内容,请注意:1.把握两条线索:一是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包括分封制与宗法制;二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2.抓住两队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地方势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二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相权削弱直至废除,皇权不断加强直至顶峰。
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第1课时)【学习目标】;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了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读课程标准,带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预习课文,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3、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课前预习案一、问题导学1.你知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有哪些?2.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与后来我们所说的“封建社会”一样吗?3.山东又称齐鲁大地,能说出其由来吗?4.什么是嫡长子、大宗、小宗?二、知识梳理(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早期国家的出现①时间:②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的成熟、城的出现、的初步形成。
2、夏朝的政治制度:政治权力由“传贤”(禅让制)演化为“传子”(王位世袭制),“”的制度由此开始,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3、商朝的政治制度:(特点)①贵族以为纽带,实行制;②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也通过这一手段主宰。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封邦建国)——权利分配的形式①目的:巩固的统治②对象:以为主,还包括功臣、殷商旧贵族等。
③受封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权,对周天子定期并提供。
④评价:a.(积极):;b.(消极):。
2、宗法制——权利分配的原则①实质:按照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②内容:A核心内容是。
B大宗、小宗关系是的,只有周王是绝对的大宗。
③作用:a.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这样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
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课标要求】1.熟悉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分封制和宗法制2.难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比较以及在历史上的意义三【自主学习】1.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建立者:标志着:商朝的方式:或兄终弟及(2)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有、地方封:、2.西周分封制(1)目的:(2)内容:分封的对象、、(3)具体内容:实行者:授予诸侯义务、诸侯的义务:、、、、。
权利:、、、、(4)特点: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
(5)作用:①加强对_________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
②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③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6)瓦解:①原因:受封的_________势力日益强大,_____________衰弱。
②表现:出现了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
3.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________,解决贵族间在________、财产、________的矛盾。
(2)实质:宗法制是用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内容:①核心内容:②大宗与小宗:③周天子的地位。
(4)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________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四【合作探究】(重难突破)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2023年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全套

2023年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全套一、导学目标本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历史必修一的相关知识,包括世界历史的起源、古代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演变等内容。
通过研究,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 理解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和背景;2. 掌握历史方法和思维方式;3. 培养对历史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4. 培养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5. 锻炼自主研究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单元一:人类社会的起源与发展- 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与发展的基本概念;- 重点掌握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等时期的特点和重要发现;- 分析人类社会由群居到定居以及生产方式的变迁。
2. 单元二: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理解文明的概念与特征;- 掌握早期文明的重要代表: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国文明;- 分析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影响。
3. 单元三: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了解希腊罗马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探讨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律的特点;- 分析希腊罗马文明的衰落原因和影响。
4. 单元四:中古世界的变与不变- 了解中古世界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掌握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兴起与发展;- 分析中古世界的宗教与文化交流。
5. 单元五:明清的变与不变- 理解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和重要事件;- 掌握明清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 分析明清时期的文化与科技成就。
三、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老师通过讲解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思考。
2. 视听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素材,生动形象地呈现历史事件和背景。
3. 课外研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研究和调查,深入了解某一历史事件,并进行汇报和分享。
四、教学评价教学过程中,将综合运用以下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1. 随堂测验:通过随堂小测验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解程度。
2. 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的积极程度和表现。
高中新课程历史导学案参考答案(必修一)

双方 周王是诸侯们共同的主子, 嫡长子与分封制下的众子有 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服从周 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 关系 王的命令 关系,在政治又是君臣关系 历史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 扩展了统治范围,加强了统 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作用 治
第1课
【合作探究】 分封制 宗法制
1. 项 目
一.1.(1)资本主义;(2)新兴资产阶级阶级;新贵族;(3) 斯图亚特;2.(1)1640;(2)1688;3.(1)君主专制;君 主立宪制
二.1.(1)国王;(2)君主立宪制;3.(1)工业资产阶级 三.1.(2)沃尔波尔;沃尔波尔;2.(2)首相;各部大臣; 首相;3.(1)议会政党;(2)工党;保守党 【合作探究】 1.(1)赞成。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 致,与首相共同进退。(2)不会。首相掌握行政大权,不对 君主负责。(3)议会可以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要求内阁 下台;内阁要么下台,要么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主要 保证周王室强大,巩固 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 族中的地位,保证王权的稳 目的 周王朝的统治 定
核心 封邦建国,广建诸侯, 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 内容 以藩屏周 嫡长子继承制 不 同 点 权力 与义 务
诸侯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诸子可获得土地、庶民、奴 征派赋役等权力,但也有为 隶等,是下级贵族臣服于上 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级贵族、全体贵族臣服于天 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子的政治隶属关系
1.表现:①明朝统治者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 政务,直接由皇帝控制。自秦朝以来在我国存在了1600多年 的宰相制度和隋唐以来700多年历史的三省六部制度被废除, 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皇权绝对专制的局面。②明朝时期逐渐形成 了内阁制,内阁的地位虽然逐渐上升,权力越来越大,但最后 的决策权仍然取决于皇帝。③清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使全 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一、课程概述本门课程是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脉络和重要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主要包括:1. 了解中国历史的主要时期和重要事件;2. 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和研究要点1. 中国历史的起源和初期发展;2.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思想家;3. 秦汉时期的统一与变革;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融合;5.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6.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国际影响;7. 中国历史的发展与展望。
四、教学方法和研究策略1. 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 扩大学生的历史阅读量,提高历史素养;3. 开展小组活动和课堂展示,培养合作与表达能力;4. 利用多样化的资源,如影视资料、地图和文物等;5.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提问,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参与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3. 课堂小组展示和报告评估;4. 学期末综合评价。
六、教学辅助资源1. 教科书和参考书籍;2. 影视资料和在线资源;3. 图表、地图和文物;4. 历史博物馆和纪念馆。
七、研究建议1. 认真阅读教材,了解和理解历史事件;2.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3. 做好课后作业和复,巩固所学知识;4. 利用辅助资源,扩大历史视野;5. 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开展历史调查和研究。
八、其他注意事项1. 尊重历史事实,客观评价历史事件;2.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培养历史思维;3. 不推崇盲目崇拜和错误归纳。
以上为《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的内容安排,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加强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和认知。
祝学习进步!。
高一历史必修一导学案(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导学案(人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自启开始,王位的传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制——传贤→世袭制——传2、商朝的王位都是父子相传吗?不都是,有时3、为什么说夏商的王权具有神秘色彩?夏商的最高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过的方式来决定。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目的)?进行统治,巩固奴隶制度。
2、分封制分封的对象(分封谁)有哪些?其主体是什么(主体)、和的后代3、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①权利:接受天子授予的、和,并在封地内再分封②义务:服从、镇守、随从、交纳、朝觐述职4、分封制有何特点?主要以层层分封,等级5、分封制有何影响?①西周:扩大了,巩固了△为什么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国具有很大的②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割据、混战,破坏了统一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宗法制(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解决贵族之间在、和继承上的矛盾。
2、宗法制用什么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制度?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3、宗法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继承,为宗;余子分封为,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是宗。
诸侯、卿大夫、士比照天子类推。
4、宗法制的核心是什么?继承制5、宗法制有何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和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和。
6、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如何?互为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分封制是宗法制在上的体现。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以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利,等级。
2、王权与权相结合,具有神秘色彩。
3、诸侯有相当大的,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
效果检测、“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文中的“大道”是指()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公有制④私有制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②2、启创立的王位世袭制一直影响到()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D、清朝3、山东省简称齐鲁,山西省简称晋,历史文化渊源应是()A.大禹治水B.商代制度c.西周分封D.春秋诸侯争霸4、武王的弟弟康叔,被周天子分封到卫国任国君,康叔A.可以不去朝觐周王B.可在卫国领地内征派赋役c.不用随从周王去征战D.不能建立自己的武装5、“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历史现象反映出的本质是()A.诸侯国帮助周王室巩固统治B.周天子把权力下放给诸侯c.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D.周王室文化衰败军事落后6、按西周宗法制的规定,下列不一定能成为相对血缘关系范围内的大宗的是()A.周天子的嫡长子、嫡长孙B.卿大夫的嫡长子、嫡长孙c.诸侯的嫡长子正妻所生的长子D.诸侯正妻所生育的儿子7、商纣王有个同母的哥哥叫微子启。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高一历史导学案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
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重难点】重点: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自主学习(夯实基础)一、中央集权制度:<一>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措施:①君主专制:置“_______”,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
“外朝”(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
目的:为了削弱_______,加强皇权。
②中央集权:a.设________,位卑权重,代表中央_______地方。
b.“_________”,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诸侯国问题。
2.影响:巩固和发展“________”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1.职责:中书省——_______机构(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_______机构(审核政令);________——执行机构(执行政令).2.作用:a.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_____,保证_____独尊。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秦的统一1.完成统一⑴统一的原因和条件政治基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使众多小国被大国吞并,实现了区域性统一。
社会基础:各国变法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民心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经济基础: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了其他国家,为统一准备了条件。
理论基础: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主观因素:秦王嬴政个人的雄才大略。
⑵统一六国:前230-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⑶开疆拓土:征服越族地区,控制西南夷;击退匈奴;修筑临洮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⑴皇帝制度:由来: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自认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本质:君主专制,皇帝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⑵中央三公九卿制: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称“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具体事务。
【知识拓展】朝议制度秦汉时期建立的一种由古代中国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国家军国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
朝议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国家制度是封建课程标准 素养达标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1.唯物史观:通过分析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和教训。
2.时空观念:了解秦朝统一的进程以及疆域开拓的史实。
3.历史解释:认识并理解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影响。
4.家国情怀:认识秦朝统一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的深远影响统治集团普遍实行的一种决策制度,体现了地主阶级内部最高层次的民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权力。
⑶地方郡县制:原因: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内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基础知识一.完成统一1.背景(1)客观条件①人民愿望: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经济需求: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③地理位置: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2)主观条件①励精图治:秦王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②奠定基础:商鞅变法后,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③策略得当: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
2.过程(1)秦朝建立:公元前230至前221年,秦国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统一: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并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击退匈奴的进攻;公元前214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二.巩固统一1.政治——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1)确立皇帝制度: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
嬴政自称“始皇帝”。
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2)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负责管理全国的政务。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3)地方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2.经济文化(1)统一车轨、文字、货币、法律和度量衡。
(2)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
三.统一的影响1.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
2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3.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秦朝的暴政1.徭役繁重:完成统一后的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秦始皇兴师动众出外巡游、封禅,征发繁重。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导学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知识脉络】【自主学习】一、秦统一的历史条件【材料一】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日益走向封建化,这就规定了历史走向由纷乱到统一的历史趋势。
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虽然体现生产力进步,但是遭遇自然灾害容易绝收使农民生活无着,这就需要有强大实力国家的救济。
另外,和精细耕作的农业生产密不可分的水利灌溉工程和在当时还属于高端技术的四时耕作、物候节气、良种培育等都需要统一强大的国家来实现。
——据葛颂、郭建峰《从小农经济发展窥探春秋战国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材料二】乱莫大于无天子,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息。
——《吕氏春秋》梁惠王:“天下恶乎定?”孟子:“定于一。
”——《孟子·梁惠王章句》【材料三】秦国地处西部,关中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且农业基础稳固,郑国渠的修建更使得秦国耕地面积扩大,成为秦国东进的后备粮仓;偏居西陲,社会环境稳定,使其本国国土免受战争摧残,同时也能集中精力迎敌,向东扩展……秦国的独特地理条件加速了统一的步伐。
——据李娟娟《秦统一六国中的地理因素再论》【材料四】“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史记》【材料五】进入战国时期,内迁异族已为华夏吸收、融合,处于东方的诸夷与南方的楚亦与华夏融合,而雄霸西戎的秦国也逐渐同于华夏。
华夏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与融合,至此已完全形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刘正寅《交融与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华夏民族》【材料六】当他广泛地招揽人才择贤选能时,当他具有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后,机遇必然地降临到他的身上,让他担负起沉甸甸的历史使命。
——厚夫《漫步秦直道》1.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文,分析秦统一的条件:二、皇帝制度的确立和特点【材料一】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题:第一单元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时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重点难点】1.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2. 秦朝的制度建设【基础知识梳理】一、秦的统一1.统一背景:①政治上: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
②经济上: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所带来的阻碍。
③地理:秦国地理位置优越,雄厚。
④主观: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使秦国日益强盛。
⑤理论:奉行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思想2.统一过程:(军事层面统一)(1)灭东方六国: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灭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的控制。
(3)击退匈奴进攻,修筑万里长城。
(4)秦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3.巩固统一措施(制度层面统一+经济文化层面统一)(1)政治: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中央:A皇帝制度:a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b本质:君主专制B三公九卿制:a名称: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b职能:丞相(百官之长,辅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副丞相、上传下达,监察百官);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c特点: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三公)分工独立,互相牵制;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家国同治(九卿);d影响:积极:减少决策失误。
消极:相权过大易威胁皇权②地方:郡县制:A由来:a春秋后期;b秦统一后,全国推行;B内容:a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b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C特点:a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b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D作用:a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b提高行政效率c打破传统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程标准1.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 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核心素养1.结合史籍记载和两幅地图,探讨秦的统一,认识大一统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2.结合古代学者对郡县制的论述,认识周秦之变下制度创新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知识梳理知识点一秦的统一1.条件客观民心所向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经济需求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地理位置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主观统治者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国家政策商鞅变法后,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策略得当秦国采取了远交近攻策略,对东方六国分化瓦解,各个击破2.过程(1)灭六国:公元前230—前221年,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2)征南方:征服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3)击匈奴:在北方击退了匈奴的进攻,修筑万里长城。
3.巩固统治措施 政治 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中央集权 中央制度设三公九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 地方制度废除分封制,推广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经济统一车轨、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 国家统一 基层治理县以下设乡、里和亭,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 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4.意义(1)疆域: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社会: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3)制度: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知识点二秦朝的暴政、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暴政始皇①穷奢极欲,大兴土木;②花费巨资求仙访药,巡游、封禅,征发繁重;③刑法严苛,激化阶级矛盾;④“焚书坑儒”,钳制思想,影响恶劣二世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速亡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峰中学高一历史课前双基预习学案A
姓名:班级: 小组:编制:程志丽编号:日期:
第三节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
【学习目标】
1、列举汉代“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2、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三省六部制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完成目标】
目标一君权与相权
中央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1)秦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汉:汉武帝限制相权的措施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唐朝分散相权,实行三省六部制
[1]三省 :
职责分别是
[2]六部 :()()()()()()
职责
[3]作用:
(4)宋:二府三司
宋朝分割相权,设;
分散相权设;
设枢密院,管;
设总理财政。
目标二中央与地方
地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1、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县两级;
2、唐代为、州、县三级;
3、宋代为、州、县三级;
4、元朝在地方设,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域依次为路、府、州、县;
5、行省制度
(1)内容: 十个行省,腹里指,
中书省管辖。
宣政院管辖和(宗教事务)
(2) 意义(1)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行省制是中国古代重大变革,是中国的开端。
波峰中学高一历史课后限时训练学案B 姓名:班级: 小组:编制:程志丽编号:日期:
【基础题】
1.“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钱穆《国史新论》)文中“委员制”指当时的()
A.三公九卿制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D.中外朝体制
2.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是()
A.加强尚书省的权力,完善三省六部制
B.众设宰相,分割相权
C.以六部分割相权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领六部
3.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
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建立“中朝” B.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行政权D.元代废除了三省只设中书省
4.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各个朝代采取
了许多措施。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
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官僚机构
C、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分散丞相权力
D、宋代设立参知政事,废除丞相
5.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
这
一做法的目的是()
A.简化分工,提高效率
B.削弱封国,集权中央
C.集思广益,减少失误
D.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6..从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你认为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A.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 B.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
C.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 D.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
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
也是一大变动。
”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8.元朝最高地方行政机构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C.行省
D.宣政院
9.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为()
A.郡、县
B.路、州、县
C.道、州、县
D.路、府、州、县
10. 元朝时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宣政院
C.行中书省
D.尚书台.
【提高题】
1.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2、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3、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这表明中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4、“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
在东汉隶属少府。
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答案:【基础题】CBCDDBBCBB 【提高题】C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