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侵蚀原理
土壤侵蚀原理第2章土壤侵蚀类型
第2章土壤侵蚀类型主要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等的基本概念,掌握土壤侵蚀应力、土壤侵蚀类型及类型划分,土壤侵蚀形式、土壤侵蚀程度及强度。
本章概念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显示图片和实习实验来完成。
主要内容:第一节土壤侵蚀及其与水土流失关系第二节导致土壤侵蚀的营力第三节土壤侵蚀类型及类型划分第四节土壤侵蚀形式第五节土壤侵蚀程度及强度主要讲解内容第一节土壤侵蚀及其与水土流失关系一、土壤侵蚀及其与水土流失关系1.基本概念(1)土壤侵蚀:《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1992.3)对土壤侵蚀(soil erosion)的定义为: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劳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水土流失:水土流失(water and soil loss)在《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第一卷》(1990.12)中定义为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3)土壤侵蚀量: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称土壤侵蚀量(the amount of soil erosion)。
(4)土壤侵蚀速度: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土壤侵蚀量成为土壤侵蚀速度(或土壤侵蚀速率)(the rate of soil erosion)。
(5)水土保持: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1990.9)中水土保持的定义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2. 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关系:从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二者虽然存在着共同点,即都包括了在外营力作用下土壤、母质及浅层基岩的剥蚀、运搬和沉积的全过程;但是也有明显差别,即水土流失中包括了在外营力作用下水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与损失,而土壤侵蚀中则没有。
土壤侵蚀原理_冻融侵蚀_冻融侵蚀相关术语及其防治_
土壤侵蚀原理_冻融侵蚀_冻融侵蚀相关术语及其防治_土壤侵蚀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壤表层被水流、风力等介质运动而逐渐流失和破坏的过程。
其中,冻融侵蚀是土壤侵蚀中的一种形式,指的是土壤中水分在冻结和融化过程中引起的体积变化和物质运动,从而加剧了土壤侵蚀的过程。
冻融侵蚀的原理主要与水分在冻结融化过程中体积变化有关。
当土壤中的水分在低温条件下遇冻结时,水分会由于结晶而形成冰相。
而冰相强烈膨胀与周围土壤实体产生机械作用,导致土壤颗粒的移动和破碎。
当土壤中的水分在高温条件下遇融化时,冰相会转变为水相,由于融化所引起的体积收缩则导致土壤中的颗粒下降,进一步引发土壤的滑坡和液体流动。
冻融侵蚀涉及的相关术语包括冻土侵蚀、冻结侵蚀、冻胀侵蚀、融化侵蚀等。
冻土侵蚀是指在寒冷地区,冻土在冻融过程中引起的土壤表层的破坏和流失。
在寒冷地区,冻融作用频繁,土壤中的积水在冻结时形成长冻的现象,土层中的冰相会加剧土壤的破坏和流失。
冻结侵蚀是指土壤中水分在冻结时引起的土壤结构的改变和破坏。
在冻结过程中,水分结晶形成冰相,冰相的形成会导致土壤的体积膨胀,进一步使土壤颗粒移动和破碎。
冻胀侵蚀是指冻结过程中由于冰相的体积扩大而引起的土壤破坏和流失。
冻胀侵蚀主要发生在土壤中存在含水层的地区。
当土壤中的水分在冻结时形成冰相,冰相由于体积扩大而抬高了土壤表层,土壤表层上的入渗水受限于土壤下部分冻土的封锁,由于无法向下渗透,土壤表层的积水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冻胀的程度,导致土壤的破坏和流失。
融化侵蚀是指在冻结过程结束后,随着气温的升高,冻土中的冰相融化所引起的土壤变形和流动。
融化侵蚀主要发生在冷冻带边缘地区和高山地区。
当温度上升时,冻土中的冰相开始融化,融化的水分会导致土壤的流动、沉陷和滑坡。
冻融侵蚀的防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利用冻土资源:冻土地区的土壤具有较好的保育性能,应优先考虑在冻土地区开发农田和建设居住区,减少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破坏和流失。
土壤侵蚀原理资料
土壤侵蚀原理资料土壤侵蚀是指水流、风力和重力等自然因素对土壤表面的物质的迁移和剥蚀过程。
土壤侵蚀的原理可以归纳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三大类,它们在不同的地质、气候和土地利用条件下起作用。
第一,水力侵蚀。
水力侵蚀是指水流冲刷或溢流对土壤的破坏和剥蚀。
这种侵蚀形式是最普遍和最严重的一种土壤侵蚀形式。
水力侵蚀分为径流冲刷和地表径流两种。
径流冲刷是指水流在地表上直接冲刷土壤,主要发生在坡面和沟壑中。
地表径流是指超过土壤持水能力时,多余的水流在地表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溢流,并带走土壤颗粒。
水力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坡度、土壤水分、土壤结构和植被覆盖等。
在降雨较多、土壤水分过饱和或缺乏植被覆盖的地区,水力侵蚀往往较为严重。
第二,风力侵蚀。
风力侵蚀是指风对土壤的破坏和剥蚀作用。
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尤其是沙漠和荒漠地区。
风力侵蚀的主要形式有风蚀、风积和风抛三种。
风蚀是指风吹走和剥蚀土壤表面的颗粒,形成裸露的地面。
风积是指风吹来的土壤颗粒在障碍物(如植物、岩石等)后停下来沉积。
风抛是指风将沉积在地面上的土壤颗粒再次飞扬,形成新的沙丘和沙尘暴。
风力侵蚀的影响因素包括风速、土壤颗粒大小、土壤湿度、植被覆盖和地表覆盖物等。
第三,重力侵蚀。
重力侵蚀是指由于地形起伏引起的土壤移动和剥蚀。
重力侵蚀主要包括坡面侵蚀和坡底侵蚀两种形式。
坡面侵蚀是指坡面上的水流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土壤发生蠕动、滑动或溜滑等移动形式,导致土壤剥蚀。
坡底侵蚀是指坡脚处的沉积物被水流冲刷或冲刷而形成的坡脚沟进一步向上发展,从而造成坡面土壤的剥蚀。
重力侵蚀的发生主要受坡度、土壤性质、降雨强度和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土壤侵蚀的原理主要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三种形式。
这些侵蚀形式在不同的地质、气候和土地利用条件下相互作用,导致土壤的流失和剥蚀。
了解土壤侵蚀的原理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措施来防止土壤侵蚀,保护耕地和自然环境。
土壤侵蚀原理概要
土壤侵蚀原理概要土壤侵蚀是指地表的土壤被水流、风力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带走的过程。
它是一个自然过程,也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对农田、森林和水资源等带来了重大的经济和生态问题。
土壤侵蚀的原理涉及地表径流、坡面侵蚀、沟壑侵蚀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土壤侵蚀原理的概要。
1.地表径流:地表径流是指降雨水在地面流动时带走土壤的过程。
当降雨发生时,降雨水会通过地面流动,随着流动的过程,地表水会带走土壤颗粒。
地表径流主要取决于降雨的强度、土壤的渗透性和土地的坡度等因素。
2.坡面侵蚀:坡面侵蚀是指水流或风力在坡面上带走土壤的过程。
坡面侵蚀主要受降雨的影响,当降雨发生时,降雨水会在坡面上形成水流,水流会带走坡面上的土壤颗粒。
坡面侵蚀还与土壤的质地、坡度和植被覆盖等因素密切相关。
3.沟壑侵蚀:沟壑侵蚀是指水流在沟壑中带走土壤的过程。
当地表径流过程中,地面上形成的水流会聚集到较低处形成沟壑,沟壑会加强地表径流的速度和能量,进而带走更多的土壤。
沟壑侵蚀主要取决于沟壑的形状、长度和坡度等因素。
4.风蚀:风力也是导致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
风力会将土壤颗粒吹到空中,并随风沉积到其他地方。
风蚀主要发生在植被稀缺或土壤暴露的地区,也与风速和土壤的质地等因素密切相关。
5.人类活动:人类的农业和建设活动也是导致土壤侵蚀的重要原因。
过度耕作、不合理的农田排水和烧荒等农业活动,以及城市化和土地开发等建设活动,都会破坏土壤结构和植被覆盖,增加了土壤侵蚀的风险。
总的来说,土壤侵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降雨、水流、风力、地形、土壤和植被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了解土壤侵蚀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土壤侵蚀的风险,保护土壤资源和生态环境。
97.1土壤侵蚀原理冻融侵蚀
冻胀作用
冻胀丘的生成
➢ 主要是由于水分在土层中分布不均所致,水分多的地 方冻结速度快,冻结深度大,由于冻结所产生的膨胀 压力也大;在水分少的地方则出现想法的现象
只能叫低温寒土。 • 冻土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为夏融冬冻的活动层,下层才是
常年(多年)不化的永冻层。
冻土的结构图
冻结由上层开始, 形成压力
冻融搅动构造示意图
冻土厚度
• 多年冻土的厚度从高纬到低纬逐渐减薄。例如,北极的多 年冻土厚达1000m以上,年平均地温为-15℃,永冻层的顶 面接近地面。
• 大致在北纬48度附近是多年冻土的南界,这里年平均地温 接近0℃,冻土厚度仅1~2m。
你知道这种特殊的自然景观是怎么产生的吗?
冻融侵蚀
➢ 冻融侵蚀(freeze-thaw erosion)是指由于土壤及其母质空隙中或 岩石裂缝中的水分冻结时体积膨胀,使裂缝随之加大、增多所导 致整块土体或岩石发生碎裂,并顺坡向下产生位移的现象。
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图
冻的土(岩)层。 • 冻土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冻融作用。 • 有些土层的温度很低,但没有冰的存在,则不能称为冻土,
• 海拔每升高100~150m,年平均地温约降低1℃,永冻层顶 面埋藏深度减小0.2~0.3m,冻土层的厚度增加30m。
冻土地表类型
融冻作用主要表现形式
• 冰冻风化 • 冰冻扰动 • 融冻泥流 • 冻胀作用
冰冻风化作用
是冻土区最为普遍的一种物理风化作用。
石海
石川
冰冻扰动作用
小型冰冻结构土类型
融冻泥流
土壤侵蚀原理读书笔记
土壤侵蚀原理读书笔记
一、土壤侵蚀原理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在流水、风力、冻融、重力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被破坏、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土壤侵蚀是全球范围内的问题,它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
水力侵蚀:水力侵蚀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由降雨、融雪等水文过程引起。
根据其发生阶段,水力侵蚀可分为溅蚀、面蚀和沟蚀。
溅蚀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干土溅散、湿土溅散、泥浆溅散和板结。
面蚀包括层状侵蚀、颗粒状面蚀、鳞片状侵蚀与细沟侵蚀。
沟蚀包括沟浅沟侵蚀、切沟侵蚀、冲沟侵蚀和山谷洪流侵蚀。
风力侵蚀:风力侵蚀是指土壤在风力作用下被破坏、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它分为分离、搬运、沉积三个阶段。
冻融侵蚀:冻融侵蚀是指土壤在冻融作用下的侵蚀过程,它主要发生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
重力侵蚀:重力侵蚀是指土壤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滑坡、崩塌等现象。
化学侵蚀:化学侵蚀是指土壤中的化学物质与水、空气等发生反应,导致土壤结构的破坏和侵蚀。
三、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
地带性因素:包括气候的地带性、地形的地带性和土壤
地带性,它们对土壤侵蚀有着重要影响。
自然因素:降雨、风力、气温等自然因素对土壤侵蚀有着重要影响。
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如开垦、采矿、修路等也会对土壤造成严重侵蚀。
四、总结
土壤侵蚀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护我们的土地和水资源,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土壤侵蚀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土壤侵蚀的发生。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土壤侵蚀原理
土壤侵蚀原理土壤侵蚀是指土壤表层被水流、风力、人类活动等因素剥蚀和破坏的过程。
它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护好土壤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了解土壤侵蚀的原理对于预防和治理土壤侵蚀至关重要。
土壤侵蚀的原理主要包括水力侵蚀、风蚀和人为侵蚀三种类型。
水力侵蚀是指水流对土壤表层的冲刷和剥蚀,主要发生在山区和丘陵地带。
雨水冲刷和河流冲刷是水力侵蚀的两种主要形式。
雨水冲刷是指降雨冲刷土壤表层,将土壤颗粒和有机质带走,造成土壤流失。
河流冲刷是指河水对河岸和河床的冲刷,导致土壤流失和河床淤积。
风蚀是指风力对土壤表层的侵蚀和搬运,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风力将土壤颗粒吹走,形成沙尘暴和风沙土壤流失。
人为侵蚀是指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破坏和侵蚀,主要包括过度开垦、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采等行为。
土壤侵蚀的原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土壤侵蚀与地形地貌密切相关。
山区和丘陵地带的陡坡易发生水力侵蚀,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易发生风蚀。
其次,气候条件也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影响因素。
降雨量大、降雨强度大的地区容易发生水力侵蚀,而干燥、多风的地区容易发生风蚀。
再次,植被覆盖情况对土壤侵蚀有重要影响。
植被可以减缓水流和风力的侵蚀作用,保护土壤不受侵蚀。
最后,人类活动也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原因。
过度开垦、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采都会破坏植被覆盖,加速土壤侵蚀的发生。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理土壤侵蚀,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保持植被的完整性,减缓土壤侵蚀的发生。
其次,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包括梯田、防护林、草地固沙等工程,减少水力和风力侵蚀的发生。
再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破坏,保护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最后,加强土壤侵蚀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土壤侵蚀的迹象,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
总之,土壤侵蚀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侵蚀原理资料整理
土壤侵蚀原理资料整理土壤侵蚀是指在自然条件或人类活动下,土壤表面遭到水流、风力、冲击以及人类行为等因素的破坏和移动的过程。
它是一个涉及地表和地下的复杂过程,对农田、水资源和环境造成很大的损害。
下面是土壤侵蚀原理的资料整理。
一、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造成土壤侵蚀1.降雨因素:降雨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外因,它能增加水体的威力,使土壤颗粒与有机质被冲刷、卷走。
降雨的性质和强度对土壤侵蚀有着直接影响。
2.地形因素:地形是土壤侵蚀的基础,通过改变地势、影响降雨的径流过程,进而影响土壤侵蚀的强度。
山区的土壤侵蚀强度通常大于平原地区。
3.植被因素:植被能减缓雨滴的撞击力,降低降雨对土壤的冲击。
而且,植被的根系能牢固地固定土壤,起到保水保土的作用。
如果植被受到破坏,就会加速土壤侵蚀的发生。
4.人类活动:人类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等活动都会对土壤侵蚀产生影响。
例如,过度放牧导致植被减少,耕地管理不善导致耕层土壤被剥夺等。
二、土壤侵蚀的过程和类型1.风蚀:风蚀是指风力对土地表面的冲击和侵蚀。
在干旱和半干旱区,风蚀是主要的土壤侵蚀类型之一、风蚀造成的土壤流失通过飞沙和沙尘暴的方式进行。
2.水蚀:水蚀是指水流对土地表面的冲刷和移动。
水蚀可分为雨滴侵蚀、坡面侵蚀、河道侵蚀等几种类型。
雨滴侵蚀主要是由于降雨冲击力导致的初级侵蚀;坡面侵蚀是由于雨水形成的逐渐增大的流量冲击和土壤侵蚀加剧,导致坡面的侵蚀并带走土壤;河道侵蚀是由于河流流量引起的河床破坏和土壤侵蚀。
3.冻融作用:在寒冷地区,土壤冻结和解冻过程中形成的冻胀和冻结破坏会造成土壤颗粒离析,加速土壤侵蚀的发生。
4.地质侵蚀:地质侵蚀是指对土壤进行大范围的破坏和移动。
常见的地质侵蚀类型有地震引起的滑坡、崩塌等。
三、土壤侵蚀的影响和防治措施1.农田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降低农田的肥力。
预防措施:建立植被覆盖,养护农田水渠和排水系统,合理耕作和种植制度等。
2.土壤侵蚀导致河流淤积,影响水体质量和河道的导航能力。
土壤侵蚀原理读书笔记
土壤侵蚀原理读书笔记摘要:一、土壤侵蚀的概念和原理二、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三、土壤侵蚀的类型和过程四、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正文:一、土壤侵蚀的概念和原理土壤侵蚀是指在外部自然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岩屑等地表组成物质发生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子过程:分离过程,是土壤侵蚀过程的第一步,是土壤颗粒或团粒受到外力作用而与土壤母质分离;搬运过程,分离后的土壤颗粒在风、水、重力等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路径进行搬运;沉积过程,搬运过程中的土壤颗粒最终在适当的地方沉积下来,形成新的土壤。
二、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植被等,它们共同决定了土壤侵蚀的状况和程度。
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工程建设和城市化等,这些活动会对土壤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加剧土壤侵蚀。
三、土壤侵蚀的类型和过程土壤侵蚀的类型主要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和化学侵蚀等。
水力侵蚀是在水流的作用下,土壤颗粒被冲刷、溅蚀和侵蚀的过程;风力侵蚀是在风的作用下,土壤颗粒被风吹起、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冻融侵蚀是在冻融交替的作用下,土壤颗粒受到挤压、膨胀和侵蚀的过程;重力侵蚀是在重力的作用下,土壤颗粒沿着斜坡滚落、滑动和撞击的过程;化学侵蚀是土壤中的化学物质对土壤颗粒进行侵蚀的过程。
四、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为了防止和控制土壤侵蚀,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可以采取保护性耕作、覆盖作物种植、建设梯田和坡脚砌筑等措施;对于工程建设来说,可以采取土地整理、植被恢复和工程防护等措施;对于城市化来说,可以采取绿化覆盖、建设雨水花园和加强排水系统等措施。
第二章-土壤侵蚀原理-4
本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土壤侵蚀强度和程度、允许土壤流失量、水蚀、 溅蚀、片蚀、细沟侵蚀、面蚀、风沙流结构、重 力侵蚀、斜坡稳定系数、混合侵蚀
2、土壤侵蚀的外营力有哪些? 3、土壤侵蚀的类型和形式有哪些? 4、论述面蚀防治的宏观途径。
课堂测验
一、名词解释 1. 土壤侵蚀强度 2. 重力侵蚀 3. 面蚀 4. 混合侵蚀
张淑光,钟朝章.广东省崩岗形成机理与类型.水土保持通报.1990,10:8-16.
条形和瓢形崩岗
瓢形崩岗
瓢形崩岗
弧形崩岗
弧形崩岗
混合型崩岗
第四节 重力侵蚀
四、崩岗
类型(按发展阶段分)
发展型 剧烈型 缓和型 稳定型
深切期 崩塌期 平衡期
张淑光,钟朝章.广东省崩岗形成机理与类型.水土保持通报.1990,10:8-16.
φ 为内摩擦角 α 为坡度 C 为粘聚力 rh 与坡高有关
第四节 重力侵蚀
二、泻溜(earth-debris slide)
在陡峭的山坡或沟坡上,岩土碎屑在重力作用下时 断时续地沿斜坡坡面或沟坡坡面下泻的现象。
发生阶段
风化裂隙的形成 疏松层形成 泻溜发生
第四节 重力侵蚀
二、泻溜
发生条件
气候:水分或温度变化引起的膨胀与收缩 植被缺乏 坡度:大于休止角 风化物:粘粒含量不多的细碎岩石 人为活动:震动等
二、简答 1. 简述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 列举三大侵蚀类型常见的侵蚀形式
第四节 重力侵蚀
五、滑坡
滑坡的发展阶段
蠕动变形 急剧变形 剧烈滑动 渐趋稳定
滑坡的发展阶段
1
2
3
3
第四节 重力侵蚀
五、滑坡
土壤侵蚀原理
合理耕作:采 用轮作、间作 等耕作方式, 保护土壤结构,
减少侵蚀
生态修复措施
种植植被:选择 适宜的植物种类, 提高植被覆盖率
水土保持:修建 梯田、护坡等设 施,减少水土流 失
生态护岸:采用 生态护岸技术, 保护河岸生态
生态修复技术: 采用生态修复技 术,恢复受损生 态系统
土地利用合理规划
合理规划土地用途, 避免过度开发
土壤侵蚀风险的预测
土壤侵蚀类型:水蚀、风蚀、冻融侵 蚀等
评估方法:遥感技术、实地调查、模 型模拟等
预测因素:降雨量、风速、气温、地 形地貌等
预测模型:经验模型、物理模型、数 值模型等
预测结果:土壤侵蚀风险等级、发展 趋势等
应对措施: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工 程措施等
土壤侵蚀对环境的影响评估
土壤流失:导致土 壤肥力下降,影响 农作物生长
水力侵蚀原理
水流冲刷:水流对土壤的冲刷作用,导致土壤颗粒被带走 水流侵蚀:水流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导致土壤颗粒被带走 水流搬运:水流将土壤颗粒带走,形成侵蚀现象 水流沉积:水流将土壤颗粒带到其他地方,形成沉积现象
风力侵蚀原理
风力侵蚀:风 对地表的侵蚀
作用
风力侵蚀过程: 风携带沙粒、 尘土等物质, 对地表进行侵
水土流失:导致河 流泥沙含量增加, 影响水质和水生生 物
土地退化:导致土 地生产力下降,影 响农业生产
生态破坏:导致生 物多样性减少,影 响生态系统平衡
水土保持措施
植树造林:增 加植被覆盖率, 减少水土流失
修建水利工程: 如修建水库、 拦河坝等,调 节水流,减少
侵蚀
土地平整:平 整土地,减少 坡度,降低侵
人类活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土壤侵蚀原理
土壤侵蚀原理土壤侵蚀是指土壤表层被水流、风力或人类活动等因素侵蚀、流失的过程,是造成土地资源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土壤侵蚀的原理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人类活动等因素。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土壤侵蚀的原理。
水力侵蚀是土壤侵蚀中最为常见和严重的一种形式。
水流冲刷、冲切和冲蚀土壤,使土壤表层失去肥力和养分,严重影响土地的生产力。
水力侵蚀的主要原因包括降雨、地形、土壤类型、植被覆盖等因素。
降雨是水力侵蚀的直接驱动力,大雨冲刷力强,容易造成土壤流失,而小雨则有利于土壤渗透和保持。
地形的起伏和坡度也是影响水力侵蚀的重要因素,坡度越大,水流速度越快,土壤侵蚀越严重。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水力侵蚀的抵抗能力也不同,砂质土壤容易被冲刷,而粘土质土壤则较为稳固。
植被覆盖可以有效减缓水流速度,减少土壤侵蚀的发生。
风力侵蚀是主要发生在干旱地区的一种土壤侵蚀形式。
强风会将土壤表层吹走,造成土地的贫瘠和荒漠化。
风力侵蚀的主要原因包括风速、土壤湿度、植被覆盖等因素。
风速越大,土壤侵蚀越严重,而湿润的土壤和茂密的植被可以有效减少风力侵蚀的发生。
除了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也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度的农耕、滥伐植被、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行为都会加剧土壤侵蚀的程度。
农耕过度会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变得松散易冲刷。
滥伐植被会削弱植被覆盖的保护作用,增加水力和风力侵蚀的可能性。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导致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加剧土壤侵蚀的程度。
综上所述,土壤侵蚀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涉及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为了减少土壤侵蚀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包括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控制过度的农耕行为等,以保护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强人们对土壤侵蚀问题的认识,共同努力保护好我们的土地。
土壤侵蚀原理
土壤侵蚀原理土壤侵蚀是指自然力和人为活动导致的土壤表面被水流、风力、重力等因素剥夺、运移和堆积的过程。
其主要原理包括水力侵蚀和风蚀两种。
水力侵蚀是指水流在地表和地下的作用下,对土壤进行剥蚀和运移的过程。
水力侵蚀又可以分为雨滴冲击侵蚀、表流侵蚀和下垫面侵蚀三种类型。
雨滴冲击侵蚀是指雨滴落击地面时产生的冲力,使得土壤颗粒发生位移和抛射,造成土壤松散和表面凹凸不平的现象。
表流侵蚀是指降雨过程中,由于降雨量大于地表的渗透能力,形成的降雨径流流向低洼地势,使得土壤表面发生剥蚀和运移的现象。
表流侵蚀需要一定的坡度和流动介质,如临时流或持续流。
下垫面侵蚀是指水流在陆地和河床之间作用下,产生的剥蚀和运移过程。
水流在下垫面上流动时,具有破坏性的冲击力和剪切力会导致河岸和堤坝的崩塌,从而使土壤被冲刷和流失。
风蚀是指风力对土壤进行颗粒蚀刷和悬浮粒子的运移过程。
风蚀主要发生在没有植被覆盖和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地区。
风蚀的主要形式有风蚀侵蚀、风成蚀和风积过程。
风蚀侵蚀是指风力吹拂地表,使得土壤表面的细颗粒被风扬起并携带走的过程。
风蚀侵蚀会造成地表土壤的逐渐消耗,形成裸露的岩石表面或沙丘。
风成蚀是指风力将携带的细粒颗粒运移并,在风力影响较小的地方沉积下来的过程。
风成蚀形成的沉积物通常是细沙和粉砂。
风积过程是指风力携带的颗粒在地表堆积而形成的地貌现象。
风积过程主要受到风速、风向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在沙漠、沙丘和滩涂等地区较为常见。
综上所述,水力侵蚀和风蚀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原理。
它们可以分别或同时作用于土壤表面,导致土壤的剥蚀、运移和堆积,进而对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二章-土壤侵蚀原理-1
土壤侵蚀概况
风力侵蚀 重力侵蚀 其它侵蚀
第一节 土壤侵蚀概况
一、定义
土壤侵蚀(Soil Erosion) 地球表面的土壤及其母质受水力、风力、冻 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 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水、风、温度、重力等
第一节 土壤侵蚀概况
二、土壤侵蚀的原因
冻拔、劈裂
泥流、泥石流、水石流 条形、瓢形、弧形
第一节 土壤侵蚀概况
五、土壤侵蚀的程度与强度
1、土壤侵蚀量
土壤、母质及地表散松物质在外营力的破坏、剥 蚀作用下产生分离和位移的物质量。
土壤侵蚀模数: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产生 的土壤侵蚀量,称为土壤侵蚀速率(或速 度),或称为土壤侵蚀模数,单位: t/km2•a、 mm/a 、m3/km2•a 。
3.中度侵蚀
2500~5000
1.9~3.7
4.强度侵蚀
5000~8000
3.7~5.9
5.极强度侵蚀
8000~15000
5.9~11.1
6.剧烈侵蚀
>15000
>11.1
(水利部 1997SL190- 96)
风力侵蚀强度分级参考指标
级别 微度侵蚀 轻度侵蚀 中度侵蚀 强度侵蚀 极强度侵蚀 剧烈侵蚀
第一节 土壤侵蚀概况
5、冻融侵蚀(Freeze-thaw Erosion)
土壤及其母质孔隙中或岩石裂缝中的水分冻结, 体积膨胀,裂隙随之加大增多,土体或整块岩 石发生碎裂,温度升高消融后在重力作用下产 生位移的现象。
表现形式:冰冻风化和融冻泥流。 冰缘气候条件下,积雪频繁消融和冻胀产生的
一种侵蚀形式称为雪蚀作用。
第一节 土壤侵蚀概况
土壤侵蚀原理概要
土壤侵蚀原理概要土壤侵蚀是指水、风、冰等外界力量对土壤表层进行剥蚀和搬运的过程,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地表现象。
土壤侵蚀不仅造成土壤的丧失,还会引发多种环境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水分过度损失等,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防止和控制土壤侵蚀,需要深入了解土壤侵蚀的原理与机理。
土壤侵蚀的原理涉及多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水的侵蚀作用。
在自然界中,水侵蚀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也是最具破坏力的侵蚀过程。
水侵蚀包括降雨侵蚀、径流侵蚀和地面径流侵蚀。
降雨侵蚀是指雨滴撞击土壤表面,使土壤表面受到冲刷和剥蚀的过程;径流侵蚀是指雨水在地面形成的流动过程中,带走土壤的过程;地面径流侵蚀是指地面水流在山坡、山谷等地形条件下带走土壤的过程。
土壤侵蚀的机理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降雨特征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降雨的强度、频率和时长都会影响土壤侵蚀的程度,大雨和长时间的降雨会导致土壤侵蚀加剧。
土壤的类型、质地和结构也会对土壤侵蚀的程度产生影响,一般来说,黏土和粉土的抗侵蚀能力较强,而沙壤土和砂质土的抗侵蚀能力较弱。
其次,地形和地貌条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地形的陡缓程度、沟壑的密度和形状都会影响土壤侵蚀的程度,陡坡和沟壑密集的地区土壤侵蚀严重。
此外,地表覆盖情况也对土壤侵蚀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裸露的土壤容易受到侵蚀,而有植被覆盖的地表则能够减少土壤侵蚀。
再次,人为活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不可忽视。
农业耕作、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对土壤侵蚀有较大的影响。
例如,过度耕种、坡地耕作和水土流失导致的土地退化都会加剧土壤侵蚀。
此外,人类活动也常常导致水体和土壤的污染,进一步加剧土壤侵蚀的程度。
为了有效防止和控制土壤侵蚀,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
首先是加强土地管理,包括科学耕作、合理轮作和养护植被等。
其次是改善水土保持设施,如建设梯田、沟渠和建筑物等,有效控制水流速度和减少泥沙的流失。
然后是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土壤侵蚀的迹象,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土壤侵蚀原理资料
土壤侵蚀原理资料土壤侵蚀是指在自然条件下,由于水或风的运动而引发的土壤颗粒的移动和携带过程。
它是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农田、水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
了解土壤侵蚀的原理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采取相应的土壤保持措施至关重要。
土壤侵蚀的原理可以分为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两个方面。
水力侵蚀是由于降雨引起的土壤颗粒的平面和体积运动。
当降雨发生时,水滴打在土壤表面会产生冲击力,将颗粒溅起并带走。
同时,雨滴碰撞还会破坏土壤表面的结构,使其变得更易于被侵蚀。
随着降雨水量的增加,将产生径流,即地表水的流动。
大量的径流会形成河流、沟壑等小水道,进一步加剧了土壤的侵蚀。
水力侵蚀的速度受到降雨强度、土壤流失动力、土壤结构和植被覆盖等因素的影响。
风力侵蚀是由于风的运动引起的土壤颗粒的表面运动和携带。
在干燥、半干旱和沙漠等地区,风力是土壤侵蚀的主要推动力。
风力侵蚀的原理主要有两个步骤。
首先,风对土壤表面产生摩擦力,使得土壤颗粒从表面脱落。
其次,被风吹起的细颗粒会被风的携带力带走,进一步引起土壤侵蚀。
风力侵蚀的速度受到风速、颗粒粒径、土壤表层结构和植被覆盖等因素的影响。
土壤侵蚀破坏了土壤的结构和肥力,造成土壤贫瘠和产量下降,导致农田退化。
大量的土壤被冲刷走,还会造成水库、河流和海洋淤积,引发水源的污染和水灾的发生。
此外,土壤侵蚀还会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恢复。
因此,采取有效的土壤保持措施成为防止土壤侵蚀的关键。
土壤保持措施包括植被覆盖、梯田、防风林和草帘、梯田等。
植被覆盖是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土壤保持手段。
通过种植作物或树木,能够有效地减少雨滴对土壤表面的冲击,增强土壤的结构和固持力。
梯田是在坡耕地上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土壤保持措施。
通过修筑梯田,能够减缓水流速度,减少水土流失。
防风林和草帘则是用来抵御风力侵蚀的手段,能够有效地保护土壤。
总之,了解土壤侵蚀的原理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采取相应的土壤保持措施至关重要。
土壤侵蚀原理_资料
土壤侵蚀原理⒈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⒉土壤侵蚀量: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
⒊土壤侵蚀速率(速度):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土壤侵蚀量。
⒋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的损失。
⒌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工资源的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事业。
⒍土壤侵蚀基本营力:1> 内营力:内营力作用是由地球内部能量所引起的,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
2>外营力:外营力作用的主要能量来源于太阳,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第二章土壤侵蚀类型(1)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劳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3)土壤侵蚀量: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称土壤侵蚀量(the amount of soil erosion)。
(4)土壤侵蚀速度: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土壤侵蚀量成为土壤侵蚀速度(或土壤侵蚀速率)(the rate of so il erosion)。
(5)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2. 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关系从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二者虽然存在着共同点,即都包括了在外营力作用下土壤、母质及浅层基岩的剥蚀、运搬和沉积的全过程;但是也有明显差别,即水土流失中包括了在外营力作用下水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与损失,而土壤侵蚀中则没有。
3. 水保持与土壤侵蚀关系显然土壤侵蚀是水土保持的工作对象,水土保持就是在合理利用水土地资源基础上,组织运用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农业措施、水土保持管理措施等构成水土保持综合措施体系,以达到保持水土、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山丘区和风沙区生态环境的目的。
土壤侵蚀原理
土壤侵蚀原理土壤侵蚀是指土壤表面受到水流、风力、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壤的流失和堆积现象。
土壤侵蚀对环境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土壤侵蚀原理对于防治土壤侵蚀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壤侵蚀原理主要包括水流侵蚀和风蚀两种类型。
水流侵蚀是指雨水或者河流、湖泊等水体流动对土壤的侵蚀作用。
水流侵蚀包括面源侵蚀和沟道侵蚀两种类型。
面源侵蚀是指土壤表面被雨水冲刷、剥蚀的过程。
雨滴打击和水流对土壤表面的冲刷能够使土壤被剥蚀,而这些剥蚀的土壤则随着水流一起向下流动,最终堆积在低洼地区。
沟道侵蚀是指在土壤表面形成沟道,并由水流的冲刷作用而加深。
水流在流动时会在土壤表面形成突起和切缘,当突起和切缘达到一定高度时,就会形成沟道。
沟道的形成往往会进一步加深,导致大量的土壤被冲刷,并同样堆积在低洼地区。
风蚀是指风力对土壤的冲刷和运输作用。
风力冲刷主要发生在干燥地区或者暴风雨后。
风力对土壤表面的冲刷能够使土壤中的砂粒、粉尘等被抬起并悬浮在空中,形成风沙。
这些风沙会随风向迁移,并在适当的位置落下形成堆积。
土壤侵蚀的原理主要是由于水流和风力对土壤表面的冲刷和运输作用,导致土壤的流失和堆积。
而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主要有降雨量、坡度、土壤类型和植被覆盖等。
降雨量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降雨量的大小决定了土壤表面受到水流冲刷的强度和水流量的大小。
通常来说,降雨量越大,土壤侵蚀的程度就会越大。
坡度也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坡度的大小决定了水流的速度和冲刷力。
通常来说,坡度越大,水流的速度和冲刷力就越大,土壤侵蚀的程度也就越大。
土壤类型是影响土壤侵蚀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种类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稳定性和抗冲性。
通常来说,粒径较大、黏土含量较高的土壤具有较好的抗冲能力,而沙质土壤则比较容易受到冲刷。
植被覆盖是影响土壤侵蚀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植被通过根系的固定和枝叶的遮挡作用能够减少水流的速度和冲刷力,从而降低土壤侵蚀的程度。
因此,保护和恢复植被覆盖是防治土壤侵蚀的重要措施之一总之,土壤侵蚀是由水流和风力对土壤表面的冲刷和运输作用所导致的土壤流失和堆积现象。
土壤侵蚀原理
土壤侵蚀原理2.挟沙力:在一定的水流条件下,能够携运泥沙的数量。
3.雨滴的中数直径:一次降雨的雨滴分布,用该次降雨雨滴累计体积百分曲线表示,其中累积体积为50%所对应的雨滴直径称为中数直径,用D50表示。
4.溅蚀量:击溅侵蚀引起土粒下移的数量。
5.侵蚀沟:是在水流不断下切、侧蚀,包括由切实引起的溯源侵蚀,以及侵蚀物质随水流悬疑推移搬运作用下形成的。
6.起沙风:一切大于使沙粒脱离静止状态开始运动的最小临界风速的风。
7.风沙流:风与其所搬运的固体颗粒共同组成复杂的二相流,称为风沙流。
8.风蚀作用:风和风沙流对地表物质的吹蚀和磨蚀作用。
9.风积作用:风沙流运行过程中,由于风力减缓地面障碍等原因,使风沙流中沙粒发生沉降堆积现象。
10.风沙流的饱和度:在一定风力条件下气流可能搬运的沙量称为容量,实际搬运的沙量称为强度,强度与容量之比。
11.重力侵蚀:重力侵蚀是以单个落石、碎屑流或整块土体、岩体沿坡向下运动的一系列现象。
由于坡地重力所移动的物质多系块体形式,故也称为块体运动。
12.错落:是指陡崖、陡坎、陡坡沿一些近似垂直的破裂面发生整体下坐位移。
13.蠕动:主要指土层、岩层和它们的风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控制下,顺坡向下发生的十分缓慢的移动现象。
14.崩岗:指的是发育于红土丘陵地区冲沟沟头因不断地崩塌和陷落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围椅状侵蚀。
15.陷穴:地表水沿黄土中的裂隙或孔隙下渗,对黄土产生溶蚀和侵蚀,并把可溶性盐类带走,致使下边掏空,当上边的土体失去顶托时,引起黄土的陷落。
16.冻土:是指温度在0摄氏度以下,含有冰的土层。
17.石海:在平坦而排水较好的山顶或山坡上,经冰冻风化形成的大小石块,直接覆盖在基岩面上的地形。
18.石川:在不太陡的山坡或凹地中,大量的风化产物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下伏的湿润细粒土层表面整体地或部分地向下滑动的石块群体。
19.热融作用:热融作用是冻土中的冰融化后土体发生收缩、沉陷的过程。
20.冻融泥流:指冻结的饱水松散土层和风化层解冻后,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发生缓慢流动或蠕动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美国主要研究内容为研制评估、预测
和监测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资源变化的新技术。
日本
17世纪后期,学者河村瑞贤提出荒山恢复建议, 要把造林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被政府采纳。1897年 为防治山区灾害,制定了《森林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重又开始治山工作, 并于1953年设立水土保持对策协议会,制订基本对 策。 尽管日本防止土壤侵蚀的工程措施、工程施工 方法较为先进,但其理论研究相对来说较为滞后。
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冰川侵 蚀、混合侵蚀、化学侵蚀和生 物侵蚀等类型。
生物侵蚀类型
按土壤侵蚀发生时间划分
以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为分界点,将土 壤侵蚀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类出现在地球上 以前所发生的侵蚀,称之为古代侵蚀(ancient erosion);
另一类是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之后所发生的侵
本科生作为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土地利用、国土整治、环境保护等方面从事科学研究、 教学、管理和生产实践人员的参考书。
1.2 课程涉及范围及与其他课程关系
1.2.1 课程涉及范围
“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涉及到水力学、水文学、土 壤学、气象学、生态学和岩土力学等学科内容。
在理论教学中,以讲授土壤侵蚀侵蚀形式、土壤侵
雨滴击溅侵蚀
在雨滴击溅作用下土壤结构破坏和土壤颗
粒产生位移的现象称为雨滴击溅侵蚀(rain drop
splash erosion),简称为溅蚀(splash erosion)。
1.3.2 土壤侵蚀危害
破坏土地吞食农田
西北黄土区、东北黄土区和南方化岗岩“崩岗”地区 土壤侵蚀最为严重。黄土高原的侵蚀沟头一般每年前进
1~3m。辽宁省12个市建国以来由于土壤侵蚀已损失土地
71.2万hm2(1068万亩)。 严重的土壤侵蚀导致土地“沙化”。在我国西北干旱 草原和与风沙区相邻的黄土丘陵区,常因风蚀危害造成土 地“沙化”现象。
土壤侵蚀原理
第 2 章 土壤侵蚀类型
第 2 章 土壤侵蚀类型
教学目的
掌握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等的基本概念, 掌握土壤侵蚀应力、土壤侵蚀类型及类型划分,土壤侵 蚀形式、土壤侵蚀程度及强度。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计划学时
约2学时
第 2 章 土壤侵蚀类型
2.1 土壤侵蚀及其与水土流失关系 2.2 导致土壤侵蚀的营力 2.3 土壤侵蚀类型及类型划分 2.4 土壤侵蚀形式 2.5 土壤侵蚀程度及强度
在我国引起土壤侵蚀的外
营力种类主要有水力、风力、 重力、水力和重力的综合作用
水力侵蚀类型
风力侵蚀类型
土 壤 侵 蚀 类 型 重力侵蚀类型 冻融侵蚀类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力、温度(由冻融作用而产生的
作用力)作用力、冰川作用力、 化学作用力等,因此土壤侵蚀
冰川侵蚀类型
混合侵蚀类型 化学侵蚀类型
类型就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
地壳:厚度 为5~35km
地壳的上部 为疏散沉积物, 中部为沉积物 和玄武岩,下 部为硅镁层。
地幔:厚度 为35~2900km
地核:厚度 为2900~5120km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上地幔由橄榄 岩质的超基性岩石组成,为岩浆源地,下地幔含 有更多的铁。 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地 球 内 部 构 造
非人为活动影响时
土 壤 侵 蚀
古代侵蚀
现代侵蚀
人类出现后
按土壤侵蚀发生时间和土壤侵蚀发生速率划分的 土壤侵蚀类型关系
古代正常侵蚀-洼地
现代加速侵蚀-侵蚀沟
2.4 土壤侵蚀形式
水力侵蚀形式
水力侵蚀(water erosion)是指在降雨雨 滴击溅、地表径流冲刷和下渗水分作用下, 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 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土壤侵蚀原理
第一章 绪论 1.1 课程性质及使用对象
1.2 课程涉及范围及与其他课程关系 1.3 土壤侵蚀及其危害
1.4 土壤侵蚀原理研究历史与现状
1.1 课程性质及使用对象
本书是高等院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 生学习“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所用教材。“土壤侵蚀原 理”是高等院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生 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 本教材主要用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 科生教学,同时可供森林资源类和环境保护类有关专业
1.4.2 国内研究历史与现状
早在公元前10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有“平治水土”之 说,《诗经》中记述了朴素的土壤侵蚀防治原理及合理土 地利用的重要性。 1940年旧黄河水利委员会的一些科技人员针对治黄工 作,提出了防治泥沙问题,并成立了林垦设计委员会,开 展水土保持造林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成立了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 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20次会议一致通过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至此我国的水土保持 工作逐步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道路。
蚀,称之为现代侵蚀(modern erosion)。
按土壤侵蚀发生速率划分
依据土壤侵蚀发生的速率大小和是否对土 资源造成破坏,将土壤侵蚀划分为加速侵蚀
(accelerated erosion)和正常侵蚀(normal
erosion)。
人类出现前
加速侵蚀 地质侵蚀 正常侵蚀 加速侵蚀 正常侵蚀
欧洲
欧洲防治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 最早从阿尔卑斯山区各国开始,然后推向全欧洲。 1884年,奥地利制定了世界第一部有关防止土壤
侵蚀的《荒溪治理法》,总结出一套综合防治土
壤侵蚀的森林―工程措施体系。 到现在,欧洲已建立起生物措施、工作措施、 土地利用调整、法律措施等综合治理体系。
美国
美国从19世纪50年代后期逐渐兴起土壤侵蚀 的防治工作,19世纪30年代在美国土壤保持局第 一任局长贝内特博士(H. H. Bennett)的积极支 持下,美国设立19个保土试验站。 1956年后威斯迈尔(W. H. Wischmeier) 推 出了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式(简称USLE)。
水土保持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 农业卷》(1990.9)
中水土保持的定义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
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
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 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
的事业。
2.2 导致土壤侵蚀的营力
内营力
内营力作用是由地球内部能量所引起的。 其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地壳运动使地壳发生变形和变位,改变地壳
蚀发生发展规律和分析影响土壤侵蚀的自然因子为主。 在课程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较为深刻 地认识在不同外营力作用下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过程。
1.2.2 与其他课程关系
在土壤侵蚀规律方面,土壤侵蚀原理以与影响土壤
侵蚀自然因素有关的学科为基础,在土壤侵蚀防治方面,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与许多学科发生了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的作用。 土壤侵蚀原理与气象学、水文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各种气象因素和不同气候类型对土壤侵蚀都有直接或间
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
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
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关系
从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定义中可以看出,
二者虽然存在着共同点,即都包括了在外营力
作用下土壤、母质及浅层基岩的剥蚀、运搬和
沉积的全过程;但是也有明显差别,即水土流 失中包括了在外营力作用下水资源和土地生产 力的破坏与损失,而土壤侵蚀中则没有。
在土壤侵蚀防治和水土保持教研方面,建国初期在 原北京林学院林业专业首先设置了“森林改良土壤学” 课程,1980年北京林业大学成立了水土保持系,1985年 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 其后西北林学院、山西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和华北水电学院等高等院校相继成立了水 土保持专业或开设了水土保持课程。1985年中国水土保 持学会成立。 到目前为止我国土壤侵蚀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 果,某些理论研究成果已步入世界前沿或达到国际领先 水平。
2.1 土壤侵蚀及其与水土流失关系
土壤侵蚀
《中国大百科全书· 水利卷》(1992.3)对土
壤侵蚀(soil erosion)的定义为:土壤及其母质 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
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water and soil loss)在《中
国水利百科全书· 第一卷》(1990.12)中定义为
接的影响,并形成不同的水文特征。
土壤侵蚀原理与地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地貌、地质 及地理对土壤侵蚀量和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
土壤侵蚀与土壤学及土地资源学的关系体现在土壤、 母质及浅层基岩是土壤侵蚀作用破坏的主要对象。不同 的土壤具有不同的蓄水、透水和抗蚀能力。 土壤侵蚀与流体力学、水力学、水文学学科的关系 更为密切,无论是水力侵蚀、风力侵蚀还是重力侵蚀导 致的径流、泥沙、风沙流等,都与以上学科有紧密联系。 土壤侵蚀与环境科学的关系在于土壤侵蚀所研究的
问题正是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1.3 土壤侵蚀及其危害
1.3.1 我国土壤侵蚀概况
我国是世界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范围遍 及全国各地。土壤侵蚀的成因复杂,危害严重,主要侵 蚀类型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 冰川侵蚀等。 土壤侵蚀的发生除自然因素影响外,另一重要原因 就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虽经几十年的不断努力,土壤 侵蚀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种种人为不合 理活动,导致土壤侵蚀面积和侵蚀程度不断扩大加剧的 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风化、剥蚀后的碎霄物质,随着各种不同的外营力作用转 移到其它地方的过程称为搬运(transportation)作用。
风力搬运
水力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