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
论语十则课文及课后练习答案
![论语十则课文及课后练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21b70533d4b14e84246885.png)
论语十则课文及课后练习答案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一、看注释,查工具书,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最新精选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苏教版课后练习九十六
![最新精选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苏教版课后练习九十六](https://img.taocdn.com/s3/m/b897a1b90912a2161579297f.png)
【解析】:
下列划线横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反身而诚/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B、求仁莫近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C、仁,人之安宅也/沛公安在D、吾身不能居仁由义也/为仁由己 Nhomakorabea而由人乎
【答案】:
【解析】:
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③而勿正,心勿忘④立天下之正位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答案】:
【解析】:
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恶乎长(zhǎnɡ)馁(něi)也慊(qiè)于心
B、塞(sāi)于天地间闵(mǐn)其苗揠(yà)苗
C、畎(quǎn)亩傅说(yuè)胶鬲(ɡé)
D、拂(fú)乱拂(fú)士曾(zēnɡ)益
【答案】:
【解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B、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消除,使得西方主流文化价值受到普遍质疑,引发了人们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兴趣。
阅读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其中体现的儒家思想的理解。
【答案】:
【解析】: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2019-2020年苏教版高中选修语文《论语》选读修养的境界课后练习第四十一篇
![2019-2020年苏教版高中选修语文《论语》选读修养的境界课后练习第四十一篇](https://img.taocdn.com/s3/m/29d3eca73968011ca200917d.png)
2019-2020年苏教版高中选修语文《论语》选读修养的境界课后练习第四十一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恶乎长(zhǎnɡ) 馁(něi)也慊(qiè)于心B、塞(sāi)于天地间闵(mǐn)其苗揠(yà)苗C、畎(quǎn)亩傅说(yuè) 胶鬲(ɡé)D、拂(fú)乱拂(fú)士曾(zēnɡ)益【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各句加线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苦其心志A、苟为后义而先利B、饿其体肤C、劳其筋骨D、空乏其身【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为气也,至大至刚至:极,最。
B、无是,馁也馁:空虚。
C、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槁:枯干。
D、安居而天下熄熄:指战争平息。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曾益其所不能B、所以动心忍性C、得志与民由之D、丈夫之冠也,父命之【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_____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有看清楚呢。
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
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
”我以为树亦如此。
①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
②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③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
④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⑤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
⑥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
A、③②①④⑥⑤B、②①④⑥③⑤C、②⑥③⑤①④D、③②①⑤④⑥【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文中使用“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想要说明什么道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养成正大刚直之气,只管“集义”,只管使自己做每一件事都合乎义B、要养成正大刚直之气,做事要顺其自然C、说明教育孩子,要符合孩子自身特点,不要超前D、从反面说明,要养成正大刚直之气,不要急切地追求成功,那样做只会有害【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敢问何谓浩然之气②谓其人曰③而勿正,心勿忘④立天下之正位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770af165ce050876321351.png)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一、《为政以德》第五题译文:孔子说:"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关当时太平盛世的记载。
大道的流行,是以天下为世人所共有。
选举贤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讲信用,和睦相处,彼此合作,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
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家庭。
货物资源都厌恶丢弃到地上浪费掉,但也不可放到自己家里私用。
既嫌恶有能力不肯使出来,但也不一定为自己出力才算效劳。
因此,人人都能诚实相待,和睦相处,故不会有阴谋诡计发生,也没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出现。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
"二、《克己复礼》第四题1、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译文:礼是怎么来的?说: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却实现不了,就不能不想办法去索取,索取却没有度量分界,就不得不争执,争执就发生动乱,动乱导致贫穷。
先王非常讨厌动乱,于是制定礼仪来作为度量分界,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给予人们的索取,使得欲望的满足不会因为物质的匮乏而终止,物质的给予不会过分的顺从于欲望,欲望和物质两者相辅相成,这是礼出现的原因!2.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译文:鹦鹉能言,始终是飞鸟;猩猩会说话,也始终属于禽兽。
现在作为人而不受礼的规范,即使能说话,不也合了禽兽的心态么?只是禽兽无礼,才会有父子共妻。
所以,圣人兴起时,才制定礼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懂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
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
![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848f51f12d2af90242e6df.png)
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论语>选读》高考复习一、为政以德1、子适卫,冉有仆(1)。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2)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3·9)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7)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治国的基本思想及局限性何在3、孔子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你如何评价这个观点4、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你怎样理解孔子的“均无贫”?二、克己复礼5、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孔子“正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6、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7、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12)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
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28 )请结合以上文字,说说孔子所说的孝与礼的关系,并作简要评价。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770af165ce050876321351.png)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一、《为政以德》第五题译文:孔子说:"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关当时太平盛世的记载。
大道的流行,是以天下为世人所共有。
选举贤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讲信用,和睦相处,彼此合作,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
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家庭。
货物资源都厌恶丢弃到地上浪费掉,但也不可放到自己家里私用。
既嫌恶有能力不肯使出来,但也不一定为自己出力才算效劳。
因此,人人都能诚实相待,和睦相处,故不会有阴谋诡计发生,也没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出现。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
"二、《克己复礼》第四题1、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译文:礼是怎么来的?说: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却实现不了,就不能不想办法去索取,索取却没有度量分界,就不得不争执,争执就发生动乱,动乱导致贫穷。
先王非常讨厌动乱,于是制定礼仪来作为度量分界,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给予人们的索取,使得欲望的满足不会因为物质的匮乏而终止,物质的给予不会过分的顺从于欲望,欲望和物质两者相辅相成,这是礼出现的原因!2.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译文:鹦鹉能言,始终是飞鸟;猩猩会说话,也始终属于禽兽。
现在作为人而不受礼的规范,即使能说话,不也合了禽兽的心态么?只是禽兽无礼,才会有父子共妻。
所以,圣人兴起时,才制定礼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懂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
论语课后习题答案
![论语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92e393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3.png)
论语课后习题答案论语课后习题答案《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智慧。
在学习过程中,课后习题是巩固知识和理解的重要环节。
下面将针对《论语》中的一些典型习题进行解答,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著作。
第一题: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是怎样的?答案:孔子非常重视学习,他认为学习是人生的重要任务,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例如在《学而篇》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学习的乐观态度和对于知识的渴望。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通过学习可以结交朋友,提升自己的修养。
第二题:《论语》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答案: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君子”。
君子是指有道德修养、有高尚品质的人。
他们具备崇高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
在《学而篇》中,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句话表达了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他们应该注重自身修养,不断学习进步,坚持忠诚和诚信的原则,同时也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第三题:孔子对于家庭教育的观点是什么?答案:孔子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认为家庭是培养孩子品德和修养的重要场所。
在《为政篇》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强调了孔子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父母应该在孩子身边,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他们学会正确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同时,孔子也提倡家庭教育要有规划和目标,要有明确的方向。
第四题:孔子对于政治的看法是怎样的?答案:孔子对于政治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政治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但他更加注重的是道德和修养。
在《为政篇》中,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政治的看法。
他认为一个好的政治制度应该建立在道德和修养的基础上,只有君子才能够真正做到为政务本,以道德为根本。
《论语》的课后答案
![《论语》的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1db11f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b1.png)
《论语》的课后答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条据书信、合同协议、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应急预案、读后感、观后感、好词好句、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licy letter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论语》的课后答案《论语》十则的课后答案(精选6篇)《论语》(lún yǔ)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作业本参考答案
![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作业本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468681a21614791611280e.png)
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作业本参考答案一为政以德1 . (1 )shù(2 )shèng (3 )xiàng (4 )xiá (5 )dú(6 )hé (7 )yǎn (8)fèn2. (1 )通“拱” ,环抱,环绕(2)名词作动词,好比风(3)形容词作动词,把……放在前面(4)使动用法,使……生活安定3. (1 )介词,用(2)介词,按照(3)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4)连词,相当于“而” ,并且4. (1 )本义为登高,攀登。
《说文》:“德,升也。
”(2)通“得” ,取得,获得。
《老子·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3)恩惠,恩德。
《史记·项羽本纪》:“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又有德、福的意思。
《礼记·哀公问》:“百姓之德也。
”5. 节用爱民;既来之,则安之;开柙出虎;分崩离析;季孙之忧;祸起萧墙。
6. 孔子陈述了三点理由: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是季氏所当伐的。
7. 译文:老虎、怪兽从笼中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中被毁坏。
有两层比喻义。
第一层: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虎兕出于柙” 比喻季氏攻打颛臾,“龟玉毁于椟中”比喻颛臾被消灭。
第二层: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人,虎兕行凶,龟玉被毁,看管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孔子以此非常形象地批评了冉有、季路的失职。
8. 孔子首先揭示谎言可恶;其次阐明政治主张;最后说明错误严重,指出季氏之忧在萧墙之内。
9. 不同在于:“均无贫” 是从统治者治国的角度提出的,用于调和矛盾、稳定社会,仍有等级差异的政治理想;“等贵贱,均贫富” 是从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要求重新确立尊卑贵贱的等级结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是起义的纲领。
1 0. 简而言之,反映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
《论语》选读练习与标准答案
![《论语》选读练习与标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e2f47dc1c708a1294a442a.png)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一、为政以德1、子适卫,冉有仆(1)。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2)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3·9)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7)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ﻫ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治国的基本思想及局限性何在?3、孔子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你如何评价这个观点?4、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你怎样理解孔子的“均无贫”?ﻫ二、克己复礼5、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孔子“正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6、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7、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1•2)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
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2•8)请结合以上文字,说说孔子所说的孝与礼的关系,并作简要评价。
《论语》十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论语》十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fc5525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c9.png)
22 ?论语?十那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课文主要涉及了哪几方面的为人处世的道理?试分类并用小标题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
第一方面,道德品质,即要求人们多“自省〞,安贫乐道,不取不义之财。
第二方面,理想抱负,即讲人应有远大抱负,珍惜时间,志向坚决。
第三方面,处世修养,即讲君子在为人处世中应具有的修养。
二、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字词。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3.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5.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参考答案:
1.齐:同等。
省:反省。
2.弘毅:宽宏坚毅。
这里指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3.舍:止息。
4.美:好的。
恶:坏的,不好的。
5.笃志:专心一意。
三、课文中的很多语句经后世流传,已成为成语,如“见贤思齐〞“任重道远〞“博学笃志〞“成人之美〞。
请写一段话,用上这四个成语,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例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任重道远,在我们能奉献实质力量之前,首先要懂得如何将自己打造成建设主力军的一员:见贤思齐,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博学笃志,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
除此之外,还应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培养不屈不挠、成人之美等君子品格。
四、背诵课文。
试选其中一那么,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认识。
点拨:
理解文意,在此根底上背诵。
谈认识要结合自身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
![《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0e16e0ad51f01dc281f1a7.png)
《(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第一课为政以德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不同,但要注意避免孤立、静止地看问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他材料结合起来看。
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
“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当然,总体看来,孔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他所关注的—个重点。
二、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这和《说文解字》“均”、“平”的解释矛盾吗?“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只有这种解释,才能使“均无贫”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取得一致。
和《说文解字》解释也不矛盾。
因为《说文解字》是字面的基本意义,一个字还有它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平”、“均”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公平”,它也有“相对公平”与“绝对公平”,事实上只有“相对公平”,孔子所说的也类似“相对公平”,就是要统治者不要过分搜刮百姓,保证他们的基本物质需求。
三、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政”,这里是指治理国家之事。
“德”与“刑”,是指治理国家的手段、方法、途径,即“德治”与“法治”。
“礼”,是指人与人相处的一种规范,它是“德治”的基础。
孔子所言“礼”的核心是“等级制”,要求人们在自己所定位的等级中安分守纪。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答案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24396ecaaedd3383c4d3aa.png)
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探究案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对待孔子人生追求有不同态度的有两类人,他们各是谁?请概括他们对孔子行为的评价。
明确:一、认同、赞许孔子人生追求的一类人:①仪封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②晨门——知其不可而为之。
二、否定、讥讽孔子人生追求的一类人:避世隐者:①长沮、桀溺——“是知津矣。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②楚狂接舆——“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③荷蓧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2. 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你如何评价这两种处世方式?明确:在我国传统中,孔子常常被称为“圣人”,孟子常常被称为“亚圣”,二人都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大师。
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可以用儒家本身的范畴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模式。
在以修身为立足点(无论进还是退)这一点上,二者并无差异。
但是,孔子对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显得更加执著。
3.人生道路上,坚守和放弃的选择时时摆在我们面前,煎熬着我们,也成就着我们。
结合本篇课文,写下你的感受和思考。
明确:开放性题目,重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面对选择,一定要有坚守,要有原则和底线。
无原则和底线的选择尽管会有一时之得,但从长远来看往往得不偿失。
训练案1.B2.D3.C4.D5.B6.B7.D(孟子)二、当仁,不让于师探究案1.在孔子弟子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有关内容进行分析。
明确:孔子是一位学识丰富、谦虚有礼、道德高尚、施教有法、毫无自私之心的圣人。
2. 拿孔子及其弟子间的师徒关系,来对比现在的师生关系,你觉得前者有哪些值得学习的东西?明确:该题目可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可见智见仁,不必强求统一。
需要注意的是,孔子作为教师,跟现在的教师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不完全相同。
《论语选读》另外五课的课后参考答案
![《论语选读》另外五课的课后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c1664c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8f.png)
《论语选读》另外五课的课后参考答案《论语选读》另外五课的课后参考答案待价而沽:本章选择的语录,表达孔子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为了理想而坚定不移奋斗。
对我们今天的启示:人要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确立自己的正确理想,明确人生目的,并要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勇往直前,坚定不移走下去。
当然,理想要符合每个人的基础和特点、条件,不盲目高攀,好高骛远。
同时,也要付诸实践,不能“眼高手低”,有理想而缺乏行动。
一、孔子为什么热心于仕途?这和他用行舍藏的主张有没有矛盾?孔子的热心仕途主要是为了实现自己“复礼”的政治主张,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所以他不管如何碰壁,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这和他的“用行舍藏”看似矛盾,其实也不矛盾。
中国文人很好地将儒家积极进取的“入世”思想和道家消极隐退的“出世”思想融合起来,所谓“沧浪之水清,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可以濯我足”,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统治者开明,政治清明,文人愿意报效国家;而反之,则隐退避身,等待时机,而其内心,是渴望用政,实现自身价值。
二、9.5章,是怎样表现孔子的强烈自信的?17.1章,从“来!予与尔言”可以看出阳货对孔子是怎样的态度?可以根据什么判断孔子对阳货的回答是虚应故事?9.5章中,孔子在被匡人拘禁的情况下,毫无畏惧,以周文化代表自居,相信自己的个人人格和主张,最终脱围。
在17.1章中,阳货以自己官职自大,在孔子面前高傲自踞,所以用命令式的口吻对待孔子。
但孔子不卑不亢,面对阳货“实用主义”的劝说自己出仕,委婉拒绝,孔子渴望被任用,但不愿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原则,所以他躲避阳货,实在躲避不了,假意允应出仕。
三、孔子主张在修身上要“近取譬”(推己及人),其实他在言谈中也是很注意“近取譬”的。
17.7章就有一连串“近取譬”的句子,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说说它们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态度和心理。
如果把这些句子换成陈述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17.7章中孔子回答子路的话,用比喻和反诘表示自己不怕危险,愿意去与有野心、有实力的叛臣见面,表现出孔子不以自身安危为重、反对佛肸违背“礼”、以下犯上行径的无畏精神,给学生树立了坚持理想原则、不怕一切的人格魅力。
论语选读(红对勾)练习答案
![论语选读(红对勾)练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b02515fad6195f312ba655.png)
红对勾练习答案(论语选读)为政以德1.pìrǎn shâng zhuān yújìsìbìxiádúhãyǎn kuîyìào2.⑴整治,整顿。
⑵至,来。
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⑶到,往。
⑷驾驭车马。
⑸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
敬:做事情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⑹费用,用度。
⑺役使。
⑻代指国家。
⑼陈:贡献。
就列:就任职位。
⑽国:诸侯的封地。
⑾同一类的人。
⑿批判,指责。
⒀收成。
⒁仆,倒伏。
这里比喻被折服,被感化。
⒂努力。
⒃亲身从事耕种。
3.⑴共拱环抱,环绕⑵道导训导⑶道导治理4.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裕。
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充足。
⑶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
⑷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⑸动词活用作名词,不守道义的人。
⑹动词活用作名词,道德高尚的人。
⑺名词活用作动词,好比风。
⑻名词活用作动词,好比草。
⑼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优秀的人。
5.⑴治理/作为/句末语气词,呢/动词,此处可译为“编造”/介词,替/介词,给,替⑵国政/法制,禁令。
⑶如果/一定⑷扶着盲人走路的人/辅佐。
⑸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这/代词,这⑹动词,责备/形容词,错误的/名词,过错。
6.⑴古义:让……担任今义:认为⑵古义:指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⑶古义:①诸侯的封地今义:国家②古义: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和住所⑷古义:社会不安定今义:①不安定,不安宁②客套话,表歉意和感谢7.⑴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德为政”。
⑵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时使民”。
⑶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做动词“加”的宾语要前置。
⑷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⑸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季氏将于颛臾有事”。
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虎兕于柙出,龟玉于椟中毁”。
⑻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而于邦内谋动干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复习资料三:《(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第一课为政以德(会考篇目)一、本题意在引导我们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在思考中加深认识。
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不同,但要注意避免孤立、静止地看问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他材料结合起来看。
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
“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当然,总体看来,孔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他所关注的—个重点。
二、此题意在通过词义的深入探究正确把握文意。
“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只有这种解释,才能使“均无贫”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取得一致。
三、此题意在对《论语》中的重要概念给予关注。
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可以在总结归纳孔子德治思想(富民、教民、举贤、正己等)的基础上,以法家的法治思想与孔子这里的德治思想作简要对比。
第二课克己复礼一、此题意在联系相关材料.对材料进行综合思考。
课文最后两章说明,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核,这个内核就是仁。
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12.1章)。
1.2章用孝弟把仁和礼统一起来,所谓孝弟,就是尊尊亲亲,是在宗法制度下的亲情,又反过来为巩固宗法制度服务。
这样,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2.8章,17.21章);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二、此题意在注意区别原始的孔子和后世改造过的“孔子”。
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
孔子在他处曾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19章)的话。
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
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
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
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
三、此题意在了解倒装句的特点,体会《论语》的口语化风格,并通过句式特点的探究把握语言蕴含的思想感情。
倒装句改变常规语序,语义上突出前置部分。
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两句中,突出的是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后的悲凉心情,也体现了孔子的感叹之深,反映出孔子对西周政治的梦寐以求、无限思慕。
倒装句在口语中使用的远较书面语多,《论语》中大量倒装句的使用,反映了该书的口语化特点。
四、此题意在锻炼对文章的概括能力和文言阅读能力。
第一段,从社会作用的角度讲礼。
认为礼的作用在于调节社会财富分配的矛盾,既能“养人之欲”,又能维持等级差别(“贵贱有等,长幼有差”)。
第二段,从人兽区别的角度讲礼。
认为二者的本质区别不在于语言而在于礼,礼是人与兽相区别的标志。
第三段,从处理人我关系的角度讲礼。
认为礼的特点是自卑以尊人,礼可使人尊重他人而约束自己。
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会考篇目)一、此题意在使学生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参见课文有关注释。
“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
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二、本题意在对孔子的人格精神予以一分为二的分析和批判的继承。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
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
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
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第五课仁者爱人(会考篇目)一、本题意在对孔子的仁有更全面更辩证的认识。
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却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
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
这说明,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
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
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
二、此题意在通过儒墨比较.更为深入地认识孔子仁爱观的特点。
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
三、此题意在体会和学习《论语》的写作手法。
“师冕见”一章的生动,得益于具体细微的记述。
从“及阶”到“及席”到“皆坐”,每—个环节都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表现,这种记述上的不厌其详,真切地反映了孔子对盲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如果去掉这些细节,采用原则性的陈述,文章就没有这样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六课君子之风一、此题意在体会《论语》的写作手法。
形象地表述孔子心境的,可以7.16章和7.19为例。
7.16章把高尚的情怀寓于朴素的叙述之中,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个字,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确实是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快乐。
“于我如浮云”把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表示得十分坚定浮云可使人联想起多种比喻义,如:(1)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天所说过眼烟云;(2)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3)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7.19章“女奚不曰”四个字,把孔子对安贫乐道生活态度的自我欣赏表现得非常传神。
忘食、忘忧,说明自己得到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追求真理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是经过努力获得的高尚的快乐。
而第三个“忘”——忘老(“不知老之将至”),更是把这种快乐推向新高峰、新境界。
二、此题意在放开思路,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现实生活中患得的情况并不少见。
有的是比较了得到之后的付出和收获,认为不合算而患得;还有的是对得到以后的责任由畏难情绪,害怕不能胜任而患得。
三、此题意在对前人观点作出自己的评价孔子和后世儒家的价值观,参考本课“相关链接”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
他们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
这种主张可达富国强兵的一时之效,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毒害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
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
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
第八课周而不比一、此题意在通过联系比较的方法把握文意。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讲的都是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
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
可见,能使别人长时间保持对自己的敬意,是一个人善于交往的表现,其中包含着交往方法、技巧的问题。
因此,把“久而敬之”的“之”理解为晏子,更符合孔子的原意。
如果把“敬之”理解为尊敬别人,就成了交往态度问题,原文中的“善”字就没了着落。
三、格言是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固定语句。
它的特点是:内容上: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可以作为行为的准则。
形式上:言简意赅,精练隽永。
引用格言的目的:对人提出规劝,以不断提高个人修养。
第十一课诲人不倦(会考篇)一、此题意在锻炼我们的思想方法。
一是联系比较,二是“听其言观其行“,以实践作为检验标准。
“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
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在实践中基本是坚持反映论、实践论的,所以实际上更倾向于前者。
二、此题意在通过具体材料加深对孔子主张和为人的认识,需要自己搜集材料进行归纳分析。
首先是孔子对学生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论语》中材料很多,如第一课14.5章,第六课6.11章,第十二课11.13章、7.11章、5.7章,等。
再是孔子能够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品德和学业方面的教育培养。
如本课11.22章,讲在个人品性修养方面的因材施教;11.3章,讲在个人发展方向上的因材施教。
再如子夏比较偏向于具体知识的研习,孔子却把重视道德修养视为好学,孔子针对子夏这种偏向提醒他:“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这些都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表现。
三、此题意在对孔子重要的思想观点进行深入分析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
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而这正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恢复周礼的需要。
对述而不作的主张可以从下面几点分析:(1)在“述”与“作”的关系上,“作”是第一位的。
只有在各领域内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才能推社会生产生活不断进步。
因此,从总体来说,述而不作的主张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需求。
(2)但另一方面,这又是“作”的基础。
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和吸收,离开这一点,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不可能获得成功。
(3)“述”不是对前人成果奉若神明,原封不动,而是根据时代要求和后来的认识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在对资料的选择处理中渗透着整理者的观点和倾向。
从这个意义上说,“述”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作”。
第十二课高山仰止二、此题意在了解《论语)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关于子路形象的材料,除本课有关章节外,课文还有:第二章,第三课17.5章、17.7章,第四课18.7章,第五课5.26章,第十三课11.26章,等等。
分析子路形象时要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考虑才会更加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