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理论重点
社会工作理论重点
第一章导论:理论与模式1.理论与模式的区别:①理论是指对于在特定情况下会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假设、想象或预测。
模式是指社工在介入案主时所使用的方法.②理论是指你对于特定情境的看法以及根据特定情境所推测出可能发生的事情模式是指鉴于特定情境的想法和推测所做出的介入。
③理论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或描述特定的现象模式可以明确在面对这些特定现象时该做些什么。
④视角:视角不一定是预测或描述现象,更多的是描述如何看待或者理解特定情境的框架或方法。
模型:指用逻辑关系或者图形描绘的理论或模式,用来解释某件事是如何发生的。
2.社会工作理论的功能①理论帮主社工理解、解释或弄明白情境和行为,同时洞察过去已经发生了什么或者未来可能发生什么.②理论指导实务,即理论为社工提供了解释案主行为和他们情境的基础,并且可以知晓当某种模式和方法被应用时可能发生什么.③社工具有专业和伦理的责任,有义务根据可信任的理论模式和符合社工的价值观来观察、评估、互动和介入案主及其环境.3。
社工与案主的关系(1)移情与反移情①移情是指“案主把对过去某个重要他人的情感、印象和经验投射到社工身上。
投射的目的是自我防御,通常是为了避免之前情感和经验所带来的影响”。
②反移情是指“社工能够辨识案主不同类型的潜意识,并且能体会他们的意思。
社工不仅被诱导去体验这一情感,并且能扮演特定角色"。
(2)依恋理论①依恋理论可以帮助社工理解和弄明白案主的行为,以及案主在社会工作环境中人际与环境能否和谐发展。
②强调了过去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体如何在情感和社交方面发展以及未来与他人形成关系的重要性。
Bowlby提出了孩子与父母或照顾者之间的四种依恋类型:1 安全依恋型2 焦虑矛盾型3 逃避型4 紊乱型第二章社会系统理论与生态视角1.社会系统理论主要使用于社会工作实务中的预估。
它为社工在预估案主系统以及探索该系统是如何受到情境中其他系统的影响提供了框架2。
社会系统理论假设系统运作包括四个基本步骤:输入,生产,输出,反馈3.生态视角聚焦于环境中的人以及个体、家庭、小组、社区和他们所在的环境之间的不断互动。
有关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有关社会工作常用理论社会工作是指通过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干预,帮助那些处于弱势和困难处境的人群,以提升其生活质量和获得更好的机会。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社会工作往往需要依靠理论来进行分析和指导实践。
本文将对几种社会工作常用的理论加以介绍和分析。
一、社会系统理论社会系统理论是一个基于系统论的理论架构,它强调了社会系统内部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其外部环境的联系。
系统论主张整体性的思考方式,即整个社会应该被看做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受到多种要素的互动和影响,并会不断演化和变化。
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一个典型应用场景是对于问题家庭的干预工作。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系统性地分析这个家庭内部的各种因素和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改善家庭情况的方法。
除此之外,社会系统理论还可以用于指导社会工作机构的规划和组织,例如为了让社区运行良好,我们可以考虑将社区成员分为不同的群体,并针对每个群体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服务计划。
二、人类发展理论人类发展理论主张人的成长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的发展是由个体的生物学结构、人际关系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共同组成的。
该理论强调人的成长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们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是个人成长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实践上,人类发展理论可以为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提供支持。
例如,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对于某个问题群体的干预时,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们的核心需求、利益及资源上,同时了解这些群体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关系,让个人群体的特点与服务和支持模型相对应,并且有助于提高社会工作干预的效果。
三、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一个基于环境的理论框架,它主张社会组织和环境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生态系统理论将环境视为一个巨大的系统,其中各种因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social work的理念和方法提供支持。
例如,在对某个问题群体的干预时,社会工作者可以注意他们的核心需求、利益以及资源,同时了解这些群体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关系,并让个人群体的特点与服务和支持模型相对应,这有助于提高社会工作干预的效果。
社会工作概论重点
社会工作概论重点一、社会工作的定义与范畴社会工作是指通过专业知识、技能和技术,在社会和个人之间进行协调、矫正、支持和帮助的一种职业。
这是社会工作的核心定义。
同时,社会工作的范畴包括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社会福利、社会治理、社会帮助等领域的关系和协同。
二、社会工作的目标与价值观社会工作的目标是提高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福祉水平,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平等,解决社会问题,提升社会发展水平。
而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主要包括尊重与保护人的尊严、自由和机会平等,关注社会公正与人权,推崇社会正义与包容,强调社会责任和互相支持。
三、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包括系统理论、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人类发展理论、社会政策理论等。
其核心理论框架为生态系统理论,即个人、家庭、社区等不同层面的系统相互作用,以及社会制度与社会权力关系的分析。
四、社会工作的方法与技术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评估、计划、干预和评估的一个循环过程,也被称为“EPAS模型”(评估、计划、干预与评估)。
在实践中,社会工作还应用了许多技术,如个案管理、群体工作、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研究与评估等。
五、社会工作的职业伦理与职业素养六、社会工作的国际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国际性学科,各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和模式各不相同。
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快速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特色在于注重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的关系、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的关系、社会工作中国化的探索等方面。
以上是社会工作概论的主要重点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与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时不断提高职业伦理和职业素养,为将来的社会工作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章001.社会工作理论(一)
理论社会工作理论第四章社会工作本章知识点:(一)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二)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三)认知行为理论(四)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五)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六)增强权能理论(七)社会支持理论(八)优势视角理论(九)发展性社会工作知识点1:精神分析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1)意识层次理论意识层次包括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
(2)人格结构精神分析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如果能够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人格就是完善的。
(3)焦虑、防卫机制当个人的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就会发出警告,内部就会出现无法接受的冲突。
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防卫机制是为了消除不愉快情绪体验所采取的自我调适方法,包括:否认、替代、认同、投射、合理化、反作用、退化、压抑、升华。
(4)性心理发展弗洛伊德将性心理发展分为5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
每个阶段都要获得相应的满足,否则就会表现为问题,就需要治疗。
2.精神分析理论的实务原则(1)个别化原则。
强调每个人的早期经验都是不同的。
(2)强调与案主签订治疗契约。
(3)治疗者要为案主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
(4)精神分析治疗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
(5)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倾听和同理案主的想法与感受,要给予支持和接纳。
3. 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的应用治疗情境治疗关系治疗性对话(自由联想、治疗式倾听、诠释过程)总结:强调童年(或早年)经验对现在生活的影响运用自由联想的方法【例题】关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前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要素B.性心理发展是个人心理发展的基础C.超我是本我由经验中发展出来的D.防卫机制是正向的自我调适方法【答案】B【解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将人的性心理发展作为人的心理发展的基础。
他将性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
社会工作实践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实践常用理论1. 赋权理论。
该理论也被称为“增权理论”“充权理论”。
其主要观点有:(1)个人的无力感 (没有权能)是由压迫造成的:(2)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障碍,使个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权能,但是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3)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表现为缺乏权能;(4)受助人是有能力、有价值的。
赋权理论强调社会工作者要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和群体消除环境的障碍,帮助他们确立自信,增强他们的权能。
2.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
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往往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而产生的。
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
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特别是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增加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3.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
该理论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都有尊严和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并具有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
优势视角强调社会工作者在助人实践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应是服务对象个人及其在所在的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而非问题和症状,改变的重要资源来自服务对象自身的优势,个人的经验是一种优势资源。
4.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等级构成。
马斯洛认为,人在低层次需求被满足后,会转而追求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
04-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一)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考试内容(要点)一、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作用二、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在社会工作中的作用.(新增)三、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作用四、系统和生态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作用五、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作用六、增能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作用七、社会支持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作用八、优势视角发展性社会工作第一节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与类型一、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作用1、解释从多个角度2、预测与判断将会怎么样3、确定干预的方法和模式怎么去做4、指导服务实践发展5、发展新的理论二、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1、大卫豪:从理论关注内容的角度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理论;2、马尔科姆.佩恩则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把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实证主义理论和后现代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二)第二节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一、基本观点意识层次理论:人的心灵由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构成的,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
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构成,它们既矛盾又统一个人的问题源于内在的冲突,这种冲突与早期经验有关,并潜藏于潜意识中。
解决问题就是要分析潜意识。
童年经历过的经验或者创伤,会影响未来的行为当人格失调时,弗洛伊德理论则将治疗的焦点放在对”自我”的强化上。
★焦虑与防卫机制至今未考过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发出警告,内部出现无法接受的冲突。
这就是焦虑的痛苦体验。
防卫机制是自我为了消除不愉快的体验所采取的方法。
阻挠或者掩饰不被允许的欲望以减少冲突。
防卫机制是自我调适方法,包括正向与负向。
自我普遍的防卫机制(P93)丧亲欺负弱者自卑精神分析在社工中应用的实务原则强调个别化原则、签订治疗契约、提供安全环境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倾听与理解并给予支持接纳别人怎么暗恋寻找理由被性侵,最后爱上地上打滚撒泼不表达,抑郁症史记红楼梦二、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考点1)精神分析理论关注的焦点在于个人儿童时期的经验对现在生活的影响。
现代社会工作理论 派恩
现代社会工作理论派恩引言现代社会工作理论是社会工作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
派恩(Payne)作为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对社会工作的本质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派恩的社会工作理论,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应用。
派恩的社会工作理论派恩的社会工作理论主要包括对社会工作的定义、价值观、目标和方法的思考和描述。
以下是派恩的社会工作理论的主要要点:社会工作的定义派恩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实践,旨在促进社会公正和个人或群体的福祉。
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帮助个人或群体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提供支持和资源以促进其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派恩强调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包括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权利、社会公正、人际关系和社会变革。
社会工作必须根据这些价值观来指导实践,并推动社会的积极变革和发展。
社会工作的目标派恩认为,社会工作的目标是使个人或群体能够实现其潜能,并增强其自主性和自尊心。
社会工作的目标还包括促进社会参与、提供支持和资源、解决问题和促进社会公正。
社会工作的方法派恩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工作方法,包括个体工作、家庭工作、群体工作和社区工作。
个体工作强调个体的需要和发展,家庭工作注重家庭的功能和关系,群体工作关注群体的互动和组织,社区工作强调社区的参与和发展。
派恩的理论在现代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应用派恩的社会工作理论在现代社会工作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派恩的理论在现代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几个方面:以人为中心的实践派恩的社会工作理论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实践。
现代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需关注个人的需求和发展,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潜能,并增强其自主性和自尊心。
派恩的理论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方法,使社会工作者能够更好地与个体建立信任关系和支持关系。
促进社会公正派恩的社会工作理论强调社会公正。
现代社会工作者通过促进社会参与、解决问题和提供支持和资源来促进社会公正。
派恩的理论为社会工作提供了实践的基础和方法,以推动社会的改变和发展,使社会更加公正和平等。
社会工作理论重点
第一章导论:理论与模式1.理论与模式的区别:①理论是指对于在特定情况下会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假设、想象或预测。
模式是指社工在介入案主时所使用的方法。
②理论是指你对于特定情境的看法以及根据特定情境所推测出可能发生的事情模式是指鉴于特定情境的想法和推测所做出的介入。
③理论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或描述特定的现象模式可以明确在面对这些特定现象时该做些什么。
④视角:视角不一定是预测或描述现象,更多的是描述如何看待或者理解特定情境的框架或方法。
模型:指用逻辑关系或者图形描绘的理论或模式,用来解释某件事是如何发生的。
2.社会工作理论的功能①理论帮主社工理解、解释或弄明白情境和行为,同时洞察过去已经发生了什么或者未来可能发生什么。
②理论指导实务,即理论为社工提供了解释案主行为和他们情境的基础,并且可以知晓当某种模式和方法被应用时可能发生什么。
③社工具有专业和伦理的责任,有义务根据可信任的理论模式和符合社工的价值观来观察、评估、互动和介入案主及其环境。
3.社工与案主的关系(1)移情与反移情①移情是指“案主把对过去某个重要他人的情感、印象和经验投射到社工身上。
投射的目的是自我防御,通常是为了避免之前情感和经验所带来的影响”。
②反移情是指“社工能够辨识案主不同类型的潜意识,并且能体会他们的意思。
社工不仅被诱导去体验这一情感,并且能扮演特定角色”。
(2)依恋理论①依恋理论可以帮助社工理解和弄明白案主的行为,以及案主在社会工作环境中人际与环境能否和谐发展。
②强调了过去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体如何在情感和社交方面发展以及未来与他人形成关系的重要性。
Bowlby提出了孩子与父母或照顾者之间的四种依恋类型:1 安全依恋型2 焦虑矛盾型3 逃避型4 紊乱型第二章社会系统理论与生态视角1.社会系统理论主要使用于社会工作实务中的预估。
它为社工在预估案主系统以及探索该系统是如何受到情境中其他系统的影响提供了框架2.社会系统理论假设系统运作包括四个基本步骤:输入,生产,输出,反馈3.生态视角聚焦于环境中的人以及个体、家庭、小组、社区和他们所在的环境之间的不断互动。
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1. 社会工作者的直接服务角色:服务提供者、支持者、倡导者(以合适方式倡导合理行为,而非强求。
)2. 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技术能力;?文化能力;?心理素质;?持续学习能力。
3. 所谓"专业价值"是针对"个人价值"而言,它是指一整套指导专业行为和认知活动的思想、观念和基本原则。
4. 对服务对象的接纳:在专业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从内心接纳服务对象,将他们看做是工作过程中的重要伙伴,对服务对象的价值偏好、习惯、信仰等都应保持宽容与尊重的态度。
5. 阿尔德尔的ERG理论:成长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理论中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
6. 危机介入模式的特点:?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快速做出危险性判断;?有效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绪;?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问题。
7. 个案工作的程序:?接案或转介;?收集资料;?制定计划;?签订协议;?开展服务;?结案;?评估;?追踪。
8. 小组工作的功能:?塑造小组组员的平等意识和共同体归属感;?提供小组组员自我改变及"被肯定"的社会场景;?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打造增能的社会支持网络。
9. 小组治疗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治疗或社会康复模式,亦称小组的临床模式或康复模式。
10. 愿意与他人相处和沟通,也愿意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属于中期转折阶段。
11. 后期成熟阶段,小组及组员的一般特点:?小组的凝聚力大大增强;?组员关系的亲密程度更高;?组员的关系结构趋于稳定;?组员对小组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12. 地区发展模式的目标:一是任务目标,即完成实际的工作或解决一些特定的社区问题。
如提供某些服务。
二是过程目标,是指希望通过社会工作过程达到的目标。
13. 地区发展模式的实施策略:?促进居民的个人发展;?团结邻里;?社区教育;?提供服务和发展资源;?社区参与。
14. 定量研究注重研究问题的普遍性,代表性极其普遍指导意义,其研究结论在随机抽样时可以推论。
社会工作概论重点
社会工作概论目录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 (2)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3)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5)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 (5)第五章社会福利制度 (6)第六章社会个案工作 (6)第七章社会小组工作 (8)第八章社区工作 (10)第九章社会行政 (11)第十章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 (12)《社会工作概论》总结与复习 (13)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名词解释1.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在专业价值观的指导下用专业的助人方法开展的专业助人活动。
2.社会工作领域●社会工作领域也成社会工作范围,是指社会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实施并起作用的范围。
3.实际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部门所从事的社会工作。
在我国政府部门和群众组织中,有一些以专门进行福利服务活动为己任的职业或岗位,它们承担着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职能。
4.慈善组织会社a)1869年建立于英国,致力于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活动,推动民间志愿救助活动。
b)慈善组织会社对社会工作的贡献在于:●首先,派“友善访问员”访问申请救济者,这种个别化的做法促进了个案工作的产生;●其次,它们在促使各救济机构、慈善组织为解决社区问题相互合作时,促进了社区工作的产生。
5.睦邻组织运动a)1884年兴起。
b)兴起的原因:英国的科学研究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力图对社会问题进行实地研究和考察。
另外,发起人认为社会贫富分化严重,让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和贫民共同生活,既可以使贫民获得接受教育和享受文化生活的机会,又可以使知识分子加深对贫民的了解,以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c)在这种背景下,巴尼特牧师于1884年在伦敦东区贫民区首创汤恩比馆。
d)睦邻组织运动对社会工作的意义:●社会工作应以整个社区为对象;●社会工作应配合社区的实际需要;●安排,并同时发动、组织社会力量;●社区工作方法应成为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
问题1.简述社会工作基本过程。
2.简述社会工作基本要素社会工作者、受助者、社会工作价值观、助人活动3.西方社会工作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经济条件: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常用的社会工作理论
一.个案与小组工作的基本内容个案工作常用理论1、增权/赋权理论增权是指增强人的权力和能力;增强权能取向的社会工作认为,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环境对个人的压迫造成的,社会工作为受助者提供帮助应该着重于增强受助者的权能,以对抗外在环境和优势群体的压迫;2,优势视角理论“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学领域的一个基本范畴、基本原理,是指“社会工作者所应该做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要立足于发现、寻求、探索及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这一视角强调人类精神的内在智慧,强调即便是最可怜的、被社会所遗弃的人都具有内在的转变能力”;概括地说,“优势视角”就是着眼于个人的优势,以利用和开发人的潜能为出发点,协助其从挫折和不幸的逆境中挣脱出来,最终达到其目标、实现其理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优势视角强调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财富、资源、智慧、知识等;创伤和虐待、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它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那些为面包、工作和住房而抗争的人们是具有抗逆力和具有资源的,即便在痛苦之中,他们也期望取得成就;与案主合作,我们可以最好地服务于案主;所有环境都充满资源;注重关怀、照顾和脉络;以优势和资产为本的取向可以激发案主和工作者的乐观情绪、希望和动机;优势视角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并贯穿于评估、干预和评价的整个助人过程中;它强调人的能力、价值、利益、信念、资源、任务完成和愿望;(2)优势视角的基本信念包括:1.“赋权”empowerment赋权意味着帮助个人,小组,家庭,以及社区在其内部或周围探求和扩展其资源与手段的意图和过程;与案主和委托人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对扩大案主能力和优势的强调;关注个人或家庭与环境;将案主视为积极的能动主体;将个人的精神指向一直受到剥夺和压制的人群;2.“抗逆力”resilience一、抗逆力Resilience是当代国际社会工作领域理论研究与实务探索的热点问题, 它从优势视角挖掘案主的内在潜能,强调人在面对压力,挫折时的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个体在经历痛苦和危机时可能伴随着成长,个体面对的困难甚至创伤性事件导致个体具有更大的信心或者处理逆境的能力的提升,逆境可以促使一个人反省自己的适应生活的方法、态度和原则,从而作出必要的调整,进而改进个人的生活方式,当困扰出现时,个体会发现以前所不知的来自于他人的资源并意识到自己的脆弱性,这就成为改变的动力基础;二、优势视角与抗逆力优势视角的概念框架是基于对缺陷模式的反思而建构起来,它的核心是对案主的优势和资源的洞察,它们都是对案主所具有的特征进行积极的、正面的描述; 优势视角为指导的实践意味着作为社会工作者所应该做的一切都要从发现,开发和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出发,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和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话语的控制;抗逆力的基本思想就是个人或者家庭虽然面临比正常情况要严重的问题和危险,但是过上了比预想的要好的生活,或者是能够很好的适应所面临的危机状态;“抗逆力”的概念被视作是人类天生的一种潜能,抗逆力是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挖掘求助者的内在潜能,不再单纯关注问题的负面影响,而是强调人在面对压力、逆境时的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抗逆力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抗击逆境的潜质,人在面对危机和困境时,潜质被唤醒,生成为应对困难的力量;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正在使得人类的这样一个规则清晰可见——人们在遭遇严重麻烦时会反弹,个人和社区可以超越和克服严重麻烦的负面事件;它是一种面对磨难而抗争的能力;它使人在遇到挑战甚至危险和非常严重的危机后仍然能顺利地反弹复原的能力,其临床使用领域主要包括边缘青少年、家庭治疗和精神病人等领域;家庭在成员遭遇到不幸事件时仍能够发挥比较好的功能;那些有过创伤经历的人能够有一定程度的恢复;3.情绪ABC理论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样的前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这是因为从前因到后果之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BBridge,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又因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和B2,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和C2;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信念信念是指人们对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等;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情绪 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4,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婴幼儿对母爱的需求十分强烈;同时他们对父母的分离会产生焦虑,他们不仅接受父母之爱,也会诱导双亲来爱他们;如0-3岁间缺母亲的赋予和照顾,儿童的生理、智力及社会发展均极其缓慢,并可能引发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变态;5,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一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生来就有于环境和其他人互动的能力,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互惠的并且个人能够与环境形成良好的调适关系;(二)个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人类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个人的意义是环境赋予的,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环境之中;(三)个人的问题是生活过程中的问题,对个人问题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来进行;(四)一般认为个人所生活的系统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微观层次亲密关系中的人际关系形态和角色扮演、中介系统指的是两个以上的情境间发生的关联及其历程、外在系统两个以上的关联情景,并在同一个简介的外在情境中发生关联、宏观系统各个系统层次在一个更大的文化环境、民族团体中发生关联;不论求助者的需求表现在哪个层面上,其背后都与各个系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六,标签理论以社会学家勒麦特和贝克的理论为基础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该理论认为许多人之所以成为“有问题的人”,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七,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行为主文的发展,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大主动性;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是一种观和仿的过程,个体不是被动地等待环境的反应,而是参与构建学习环境和反应,而且个体的认知功能在学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首先,个体认知能力决定了个体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寻找要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一般说个体有选择与自己有类似气质的人进行模仿的倾向,或容易被这样的人吸引;其次,认知能力使个体在模仿时有选择性,给自己带来快乐和满足可能是一个标准,受到别人的称赞和期望的实现可能是另一方面的考虑;其三,个体认知能力会影响观察和模仿的质量和水平,如有智力缺陷的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可能观察学习同样的内容,但需要更长时间和更详细的指导;八,社会角色理论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规定了人的社会行为,类似于脚本规定了演员的行为;人的社会角色是人在一定社会背景中所处的地位或所起的作用;人们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角色规则的训练和教育的,偏离了社会角色规则会受到社会的排斥和制裁;人在一生中学会扮演各种角色,如孩子的角色,学生的角色,男女的角色、职工和领导的角色等等;这些角色使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中以适当的行为方式与他人进行交往;儿童的角色游戏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角色期望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如对男女角色的期望现在与过去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朱拉德认为,顺从于刻板的角色是身心失调的重要原因之一;经常考虑个人扮演不同社会角色的方式,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九,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对儿童行为的观察将认知发展成四个阶段:感觉肌动期0-2岁、前运思期2-7岁、具体运思期7-12岁和形成运思期12岁以上;每个阶段都是在前一阶段上的质变和后一发展阶段的基础;个体运用组织、同化和调试三种原则来认识世界;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制于理性思考而非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来源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使个体认知在所在环境中不断得到平衡;十,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反应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可以从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组成;其中经典条件反射认为,人可以透过学习两种刺激之间的表面联系,来学习对一种本来没有直接联系的刺激产生反应;操作性条件反射认为,个体会重复那些因其本身满足的行为,而减少那些引起自身厌恶反应或者导致惩罚的行为;它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和矫正,它认为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反应,通过奖励、夸赞等方式正强化个体的正向行为,来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恰当的反应模式;二.小组工作常用理论1,社会系统理论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版本——结构功能主义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把人与生活环境看做由功能上相互以来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和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当这个条件不满足时,系统均衡受到破坏,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出现问题,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恢复各个子系统或元素间的均衡关系,使他们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巴纳德认为组织作为一个协作系统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能够互相进行信息交流的人们;这些人们愿意做出贡献;实现一个共同目的;因此,—个组织的要素是:信息交流;作贡献的意愿;共同的目的;2,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行为主文的发展,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大主动性;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是一种观和仿的过程,个体不是被动地等待环境的反应,而是参与构建学习环境和反应,而且个体的认知功能在学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首先,个体认知能力决定了个体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寻找要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一般说个体有选择与自己有类似气质的人进行模仿的倾向,或容易被这样的人吸引;其次,认知能力使个体在模仿时有选择性,给自己带来快乐和满足可能是一个标准,受到别人的称赞和期望的实现可能是另一方面的考虑;其三,个体认知能力会影响观察和模仿的质量和水平,如有智力缺陷的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可能观察学习同样的内容,但需要更长时间和更详细的指导;3,场理论黎温以完形心理学的理念为基础,发表场地论field theory,此理论是用来解释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黎温认为人类的行为表现是由整体环境中的各种可意识到的因素所决定,包括饥饿感、过往事件、某个情境或者是某个人等,凡是所有在环境可意识到的因素,都会与个体产生交互作用,进而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根据黎温的说法,人类的一切行为,无一不受别人的影响,同时,我们个人的一切言行举止,也随时随地都会影响别人,这个关系是互动的;简单来说,个体无时无刻不受到周围整体环境与个人交互作用的影响,这些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其中个人因素包括了遗传、能力、情绪、动机等等,而环境因素则包括了社会的与自然的一切条件,当然也包括了人与人的互动;这个生活空间并非静止不变的,每当我们经验到一个新的环境因素,都将可能使整个生活空间重整,因此,行为的影响因素是不断在改变的,它是动态的;这个世界并非静止不动的,人们生活在一个不停变化的环境中,而环境中所有的变动都可能会影响到存在这个环境中的任何人,这也是为什麽这个理论被称为场地论的原因4,小团体理论团体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种“整体性”来自成员的互动,成员间互动产生的的力量称为团体动力,会有力的影响团体成员及整个团体行为;特斯兰德从四个层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原则;分别是:沟通与互动模式、团体凝聚力、团体控制力和团体文化;形成有效地沟通和互动模式是小组顺利进行的有效形式;团体凝聚力是吸引成员留在团体中所有力量行动的结果,与团体效果密切相关,凝聚力越强的团体,对成员的影响也越大;团体控制力是指能使整个团体获得成员一致顺从,进而有秩序运作的力量;团体控制力会限制个别化、自由和独立性,但可稳定和规范团体的运作,协助团体有效发挥功能;团体文化是团体成员共同信仰的价值、信念、风俗习惯和传统,是展现团体作为整体而非个人组合的有力指标;5,社会支持理论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更月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博客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应对能力,后者是指个人社会网络中的广度和网络中的人能提供社会支持功能的程度;以社会支持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社会支持的概念: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的支持;6,社会互动理论运用社会学的互动理论来解释犯罪原因的一种理论;社会互动者认为,当社会活动的参与者共同具有某些象征时,相互作用中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少一些;反之当他们之间没有共同象征时,就会造成问题和冲突;这一理论关注越轨者怎样看待自己、怎样形成自我印象,并发现人们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可以学会解释自己活动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对他们的行为有深远影响;引申出“标签理论”;7,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在这其中,前两项只有在与别人的接触中、透过别人的态度才能获得;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一般来说,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8,人际互动理论人际互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个体与个体之间心理情感和行为的相互影响方式;其特点是:多发生在小团体成员的相互作用之中,是维系团体存在的基础和条件;它指向明确,范围有限, 是一种特定的相互作用;而人际互动的主要形式是与;合作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竞争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9,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而福利院的儿童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后回望更高层次的社交、自我实现等发展;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A、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分析视角:人在环境中;社会工作者要科学地分析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B、个人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1个人必须适应环境,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下的人有能力改变自己行为,学习社会环境所赞许的行为;2社会环境影响行为,各年龄段人士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他们所受的社会环境影响也不同;3个人对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个人在受环境影响时也会反过来影响环境;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在许多情况下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大得多;2、儿童期不同的理论取向A.精神分析理论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心理治疗方法理论以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的着作、学说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平衡,并应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1.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有本我、自我、超我构成;本我是与生俱来的,代表欲望,遵守快乐原则;所以,婴儿一出生就会用各种方法来表达欲望,而且那时获得快乐是最重要的;然后,婴儿开始把自己从环境中分离出来,形成自我,代表理性或者共识遵守现实原则;在儿童中期,开始发展出超我,代表良心以及社会中对特定行为的期望和标准;儿童渐渐把这些外在标准和良心内化,开始时会产生很多责罚感;但是,随着个体成长,自我和超我都会变得有弹性和互相合作;2.人格结构/性理论:要发展出人格结构的弹性和合作精神,个体要在本能欲望和社会期望之间经历冲突和成长,具体经历五个阶段,在每个发展阶段个体的满足来自于不同生理地带; 1口唇期出生到12-18个月:个体的主要满足来自于与口唇相关的活动如吮吸和进食;2肛门期12-18个月到3岁,个体从排泄过程中获得感官满足;3性征期3岁到6岁:儿童开始与异性父母建立亲父母建立认同,主要满足途径在生殖器官地带;4潜伏期6岁到青春期:从相对平静到青春躁动;5生殖器期青春期到成年:发展成熟的性特征;在这五阶段中,弗洛伊德认为性征期是因为在这时期儿童与异性父母产生所谓的恋父与恋母情节;所以说在每个时期的满足都要做到适当,太多太少的满足都会使个体的人格发展停滞不前,可能埋下被长期压抑的童年创伤经历,成为成年期人格变异或困扰的潜在因素;3.心理治疗发展理论:1、埃里克森生命周期八阶段理论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基础上强调社会环境作用人生各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任务,人们从其中的正反经验中发展出特定的品质,一般的,人们完成了任务就会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否则就面临心理社会危机;1)婴儿:爱的需求和满足——信任意识不信任2)2-3岁:允许其探测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独立意识羞愧、失去信心。
社会工作导论各章重点
第一章 社会工作概述一、社会工作核心理念(本质)—助人自助二、社会工作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三、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 1、社会工作者 2、受助者3、社会工作的价值观4、助人活动四、社会工作面对的两类社会问题 1.结构性或制度性的问题 2.社会性的问题 五、社会工作的功能 1、对工作对象的功能 ● 提供物质帮助 ● 给予心理支持 ● 促进能力发展 ● 维护合法权益第二章 社会工作专业的产生和发展一、人道主义价值观——社会工作专业产生与发展最直接的思想渊源。
二、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1、影响:(意义):教材30页【重点内容】⑴ 开创了国家以立法形式救济贫民的先河,明确了政府和社会有济贫的责任,并直接参与了社会救助活动的组织工作。
《济贫法》的实施,要求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以确定帮助对象,这需要专人和专门的工作方法进行,由此,现代社会工作的雏形形成。
而且济贫法为社会工作的诞生创设了一个合法性前提,使社会工作专业的诞生有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⑵ 政府首次以立法的方式对全国的贫民实施生活救济制度,首次以立法的角度确立了助人自助的观念,这既是一个救助原则又是一个救助理念。
⑶ 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作用还在于她确定由专人从事济贫救助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将救助人员的专门化视为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开端。
⑷ 所实施的院外救济也是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的一种基本形式。
⑸ 《济贫法》的特点是实施分类救助,分别对有工作能力、无工作能力、无依儿童给予不同安排,社会工作的类型化方式由此提出。
(补充教材)总之济贫法对现代社会工作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2、缺陷:【重点内容】1、可能养成贫民的依赖心理;2、对贫民的自尊心注意不足;3、干涉了贫民谋生的自由。
三、德国的救济制度——汉堡制 爱尔伯福制1、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影响及评价 ● 消极救助→积极预防● 注重案主个别需求,给予个别化服务2、对社会的功能 ● 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 ● 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 ● 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区域责任→社区工作雏形●有效率的行政组织问题:贫困人口增多、贫民到处迁移、管理不易。
社会工作概论重点
社会工作概论重点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工作1、社会工作的概念(p12)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2、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p14)社会工作者、受助者、社会工作价值观、助人活动3、社会工作的特点(笔记)服务性、客观性、补救性和发展性、批判性和建设性4、社会工作的本质(p12)以利他主义的价值观为主导帮助他人5、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的区别(p12)1)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法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的社会制度.其目的是保障社会成员不因基本生活受损而招致危险并进一步达到社会的稳定.社会保障是通过政府立法而确立的,基本上属于政府行为.它与社会工作的区别是,社会保障是一套制度性规定,而社会工作则是依据这些制度性规定而实施的具体服务。
2)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以劳务为主要形式向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弱者提供的改善其处境的活动。
它是将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传至有需要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服务于盈利性商业服务有本质性区别,它是社会福利服务。
6、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类型(p15)普通社会工作、实际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7、社会工作对个人及社会的主要功能(笔记)对工作对象的功能:解决困难与问题、促进案主个人发展对社会的功能:促进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整合、维持社会稳定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发展1、瑞奇蒙德的贡献1917年玛丽·瑞奇蒙德出版《社会诊断》一书。
该书的出版通产被认为是专业社会工作产生的标志。
瑞奇蒙德因此被认为是专业社会工作的创始人。
《社会诊断》:第一次将社会个案工作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进行研究,她在该书中创立了一个个案工作的社会诊断模式,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来界定个案工作以及个案工作中社会工作者的伦理规范。
1922年瑞奇蒙德又发表了《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一文,从从操作意义上把个案工作看成一个特殊的过程,通过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调试来发展人格,并通过系统的收集资料来理解人的有组织的方法,进一步探索了社会个案工作。
社会工作专业《社工常用理论汇总》
社工常用理论汇总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重点
第四章第一节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与类型1.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
2.社会工作理论的功能(1)解释问题;(2)预测与判断;(3)确定干预模式和方法;(4)指导服务实践;(5)发展新的理论。
3.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1)大卫·豪对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①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是指那些对社会工作所涉及的要素进行解释的理论,包括关于人及社会本质的理论,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人类心理与行为的理论,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理论等。
②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理论是关于社会工作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论。
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与社会工作理论是相互依存的,又是彼此贯通的。
支持社会工作理论为社会工作者提供关于人及其关系的理论解释和支持。
而社会工作实务的原则、方法、技巧则来自社会工作理论。
(2)马尔科姆·佩恩的分类马尔科姆·佩恩根据不同理论背后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特征。
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实证主义理论和后现代理论。
①实证主义理论实证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来自经验或观察.强调价值中立和客观性。
②后现代理论后现代理论认为知识只是人类用象征性的观念、词语对现实进行的表述,不是中立和客观的,强调知识是权力的反映。
第二节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发展史《精神分析导论》《自我与本我》1.从人类的性欲原欲本能阐述人类心灵的运作;2.提出潜意识是个人行为的决定因素、人格结构的组成一级个人发展阶段等主要理论二、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一)意识层次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无)意识三个层次。
意识即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
前意识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
潜意识(无意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
社工宣传周所用的社会工作理论
社工宣传周所用的社会工作理论1.社区分析和机构分析的理论做好社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充分了解什么是社区,什么是社区组织,社区的定义、功能、要素、类型、管理、资源以及社区组织的结构、功能、发展等就是杜区分析理论的重要内容。
1)关于社区的概念,结构性的观点认为,社区经常被看作是介于个人和国家之间的中间结构(杜尔克姆)。
而利用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克拉科则认为,只有心理因素才能·使社区的概念生动起来,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地域和功能这两个基本要素。
2)关于社区的类型,“传统的分类法将社区分为乡村社区和都市社区,应用的社区分类又把社区分为地方社区与区域社区两类”比较流行的两分法将社区分为地域型社区和功能型社区两类。
关于社区工作的机构.可以参考行政理论或组织理论。
它们对于了解社会服务机构的内部组织、运行机制以及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等是十分有帮助的。
2.策划理论和小组理论策划理论和小组理论能够对如何推动社区杜会工作提供不同的思考方法和工作原则。
策划理论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强调理性的和全面性的策划。
个具体的社会问题而言,其解决方法就需要理性地和全面地制定政策——包括搜集足够的和多方面的资料,透彻掌握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通过比较最后决定采用其中最好的方案。
这一观点有两个基本的假设:有足够的资源并且可以无限制地使用;决策的大前提是为了公众利益,而且是为了彻底解决问题。
实际上这两个假设都是比较理想化的,因为社会资撅不可能丰畜到可以无限使用的程度,而且复杂的社会问题也不是一套社会政策就可以彻底解决的。
第二种观点强调以渐进的方式策划和解决部分问题。
立足于现有的资源,选择可行的办法,逐步解决问题。
这一观点比较切合实际,有较强的可行性。
第三种观点是以上两种观点的混合,可以称为混合透视论。
其主要特征是:针对某一社会问题,以理性化及全面性的方法去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一个大的方向。
然后顺着这个方向,衡量现有的资源、时间的缓急,从而有步.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政策设计,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社会工作理论
中级社工综合能力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本章重点•理论的含义•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功能•社会工作理论的两种分类•六种社会工作理论:主要观点对社会工作的借鉴意义第一节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与类型(复习要点)考点:社会工作的理论分类重点: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功能社会工作的理论分类难点:社会工作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作用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知识点一、什么是理论p87知识点二、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功能•解释;•预测;•确定干预的方法和模式;•知道服务实践的发展;•发展新的理论知识点三、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一)大卫•豪对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提供理论基础)人及社会本质的理论\ 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人类心理与行为的理论\ 社会结构、规则、制度•社会工作理论关于专业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二)马尔科姆•佩恩的分类•实证主义(现代主义)——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行为是具有规律并可测量的;强调实验研究。
•后现代理论——知识是权利的反映;行为是个体化的无规律;经验不能脱离主体而独立存在。
本节学习提示:本节考点与第十章内容联系密切第二节精神分析取向社会工作理论(复习要点)考点: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精神分析理论的实务原则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重点: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难点: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知识点一、精神分析理论的历史•内容回顾人格发展阶段治疗理论——知识点二、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一)心灵构成--人的心灵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构成•意识是可以觉察的想法和感受•前意识是通过思考可以觉察的部分•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二)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平衡,人格完善三者失衡,人格失调(三)焦虑、防卫与转移•焦虑: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出现焦虑,焦虑是痛苦的情绪体验;•防卫机制:为消除不愉快的情绪体验采取防御机制以调试自我;•关键词:否认、替代、认同、投射、合理化、反作用、退化、压抑、升华。
初级社工-9大重点理论
初级社会工作者9大重点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弗洛伊德的理论主要包括:人格结构、意识层次、自我防御机制和性本能。
(一)人格的构成人格构成本我即欲望我,是生物成分,是人格的原始系统,由内驱力和欲望组成,遵循快乐原则。
快乐原则促使人们避苦趋乐,消除人的紧张。
本我的目标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即现实我,是心理成分,负责与现实世界协调,支配、管理和控制着人格。
在本能与环境之间周旋,控制本我的盲目和冲动。
自我为现实原则所支配,能够实现逻辑思考并制定相应的计划。
超我即道德我,是由自我发展而来,体现的是道德原则,象征的是理想,是一种内化,是人的道德自律。
超我包含两个层面:(1)良心(即界定不应该做什么);(2)自我的理想(即规定应该做的是什么)。
超我涉及心理奖赏和惩罚,当合乎超我要求时个人会有自尊和骄傲,反之则会感到罪恶和自卑。
超我关系到社会制度、规范及社会现状的维持三者关系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的状态是否能够达到平衡和个体的人格是否完善有重大关系。
若三者之间能够达到平衡状态,个人就会具有完善的人格并且能有效地和外界沟通。
若三者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人格就会失调,人的行动就会出现问题。
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它们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
这三个概念的提出只是为了从整体上把握人格的不同过程、功能和机制的方便。
本我之中产生自我,自我之中产生超我,三者相互作用和融合于人的整个生命程。
(二)心灵的构成心灵构成意识: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觉察到的想法和感受。
前意识:很容易变成意识的潜意识,即经由思考可以觉察到的部分。
潜意识(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那些产生的影响不得不假定其存在,但又无法察觉的心理过程。
(三)焦虑和防卫机制焦虑是一种紧张状态,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抗争,不协调引起的。
对于焦虑的分析是弗洛伊德对于精神分析理论的经典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学资学习网---------------------押题------------------------------导论:理论与模式1.理论与模式的区别:①理论是指对于在特定情况下会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假设、想象或预测。
模式是指社工在介入案主时所使用的方法。
②理论是指你对于特定情境的看法以及根据特定情境所推测出可能发生的事情模式是指鉴于特定情境的想法和推测所做出的介入。
③理论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或描述特定的现象模式可以明确在面对这些特定现象时该做些什么。
④视角:视角不一定是预测或描述现象,更多的是描述如何看待或者理解特定情境的框架或方法。
模型:指用逻辑关系或者图形描绘的理论或模式,用来解释某件事是如何发生的。
社会工作理论的功能①理论帮主社工理解、解释或弄明白情境和行为,同时洞察过去已经发生了什么或者未来可能发生什么。
②理论指导实务,即理论为社工提供了解释案主行为和他们情境的基础,并且可以知晓当某种模式和方法被应用时可能发生什么。
③社工具有专业和伦理的责任,有义务根据可信任的理论模式和符合社工的价值观来观察、评估、互动和介入案主及其环境。
3.社工与案主的关系1 / 15(1)移情与反移情①移情是指“案主把对过去某个重要他人的情感、印象和经验投射到社工身上。
投射的目的是自我防御,通常是为了避免之前情感和经验所带来的影响”。
②反移情是指“社工能够辨识案主不同类型的潜意识,并且能体会他们的意思。
社工不仅被诱导去体验这一情感,并且能扮演特定角色”。
依恋理论①依恋理论可以帮助社工理解和弄明白案主的行为,以及案主在社会工作环境中人际与环境能否和谐发展。
②强调了过去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体如何在情感和社交方面发展以及未来与他人形成关系的重要性。
Bowlby提出了孩子与父母或照顾者之间的四种依恋类型:1 安全依恋型2 焦虑矛盾型3 逃避型4 紊乱型社会系统理论与生态视角社会系统理论主要使用于社会工作实务中的预估。
它为社工在预估案主系统以及探索该系统是如何受到情境中其他系统的影响提供了框架2.社会系统理论假设系统运作包括四个基本步骤:输入,生产,输出,反馈2 / 15生态视角聚焦于环境中的人以及个体、家庭、小组、社区和他们所在的环境之间的不断互动。
生态视角关注“人类的成长、发展和潜能,以及他们的资源能否支持他们表达需求”。
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在基本前提和假设方面很相似,但是他们各自有不同的术语。
4.生态视角有三个基本的原则:网络的相互依存。
生态过程具有循环性质。
非线性。
个人干预环境干预5.(1)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的优势:①两个理论都是以赋权为基础的干预方法。
②两个理论要求社工在全面评估案主情境时运用整体性观点,而不是将其归咎于案主的个人问题。
③两个理论都是反压迫模式,强调消除导致不平衡或负面交互性适应的歧视。
④两个理论都具有灵活性,因为它们为评估个人、家庭、小组或社区提供了方法,但是在实施干预时,社工可以选择其他模式。
3 / 15(2)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的局限:①社工有时会受到信息的限制,因此不能对案主的所有系统进行精确的评估。
②社工会受到机构的时间和资源限制。
③社工会发现有些系统并不允许他们干预。
④在强调整体性和人在环境中的评估时,社工容易掉入陷阱,即过度评估系统以及模糊了工作的焦点优势视角优势视角:是一种与案主一起工作的模式,社工不再聚焦于案主的问题、不足以及标签,取而代之的是关注案主在互动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优势、能力、资源以及成就2.(1)优势视角优点:优势视角是以赋权为本的模式。
优势视角可以与其他理论和模式结合使用。
优势视角力求评估个人层面、人际层面以及社会政治层面的优势和资源。
优势取向模式适用于多种情境以及具有多重问题的案主身上。
优势视角的缺点:优势视角只是一种变相的积极思维优势视角是对不幸遭遇的重新释义优势视角是荒谬的乐观4 / 15优势视角忽略了案主的实际问题赋权和语言的应用1.赋权:①个体、群体以及社区控制自身环境、行使权利和实现目标的能力,在独立与合作的过程中帮助自己和他人最大化地提升自身生活质量的过程。
②这一定义强调边缘化与被压制群体获取控制自己生活的权利,也称“自我赋权”,并指明案主获取生活质量的必要途径。
2.自尊,自我效能,习得性无助,控制源,外控,内控社会工作实务中语言的运用,通过语言为案主赋权:①合作的语言与帮助的语言的对比。
②所有权的语言。
③可能性的语言。
④解决方法的语言。
⑤说明与澄清的语言4.(1)赋权和语言的应用优势:①案主是自身经历与问题的专家。
②赋权为本的方法具有反压迫的特质。
③在社工的介入终止后,赋权为案主提供了以后可以使用的方法和技巧。
④赋权方法和其他方法同时使用5 / 15(2)限制:①赋权可能会被淡化为使能。
②赋权可能对每个人都不尽相同。
③赋权过程有可能涵盖面太广社会构建主义社会建构主义①主要关注人们描述、解释或问责他们自己及其生存环境的阐释过程。
②以社会建构论为基础,社会建构主义试图解释个人的现实以及这些现实是如何镶嵌在社会环境中,如何与世界中其他个体和想法进行互动(1)社会构建主义优势:①该理论采用了以赋权为本的实务模式,鼓励社工与案主合作并将案主看成是他们的现实、问题定义以及寻找解决方案方面的专家。
②案主具有权利和控制力。
③该理论采用了反歧视、反种族和反压迫的实务模式。
④该理论采用以优势为本的方式,挑战对不足的认识,不支持诊断或聚焦于不足的模型。
局限①当案主具有外部强制目标时,社工很难遵守该理论。
→社工可以通过与案主合作并要求其描述想要如何实现该目标从而缓解这一局限。
②极端地主观认为“世界上不存在客观现实,也没有一个真相”,6 / 15这意味着社工永远无法了解案主也无法同情案主→社工应该明白理论是需要一人退后一步并站在“不知道,无专家”立场,尽可能把自己放在另一个位置。
所以,案主的现实可以通过同理心、直觉以及案主的语言与对话所传达的意义来理解。
③让案主成为自己经历和现实的专家会使得社工难以捕捉其现实→社工和案主需要共同协作,理解对方的现实,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对另一方持专家态度。
社会建构主义要求社工在与案主合作时应不断地检视自己的观点、信念和理论,从而开启相互了解的可能性。
局限:如果我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现实并且我们尊重这些不同的观点,我们如何才能理解这些有差异的现实呢→该理论能够帮助社工去理解个体的现实和文化,社会和历史对现实的影响。
当遇到和这些规范相冲突的信念和意见时,我们可以理解案主的现实基础而不需要完全接受它,而且我们应尝试与案主共同建构一个新的现实女性主义理论与实践女性主义:7 / 15①解释差别和解决差别②增强反压迫意识③通过个人和环境来改变2.女性社工之间的共同点:①结束父权制;②赋予女性权力;③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个体的即政治的);④改变结构性的性别不平等,提高妇女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意识。
3.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社会工作:是这样一种社会工作的实务形式,即视妇女的经验世界为其分析的出发点,聚焦于妇女的社会地位与其个人困境之间的关联,回应其具体的需要,建立“案主-工作者”之间的平等关系,解决结构性的不平等↓↓性别角色分析性别角色干预权利分析和干预肯定行训练再框架和再评价4.(1)女性理论主义与实践的优势:①理论和实践本质上是反压迫的。
②女性主义社会工作能与其他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
③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实务的基础是赋权。
8 / 15(2)局限:①各种女性主义方法可能彼此冲突,忽视了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真正的价值和目标。
②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可能难以实施到所有的组织中人本视角人本视角:帮助案主发现他们隐藏在意识中的真正的自我。
①能够发现隐藏在每个个体内部的自由的能力,该能力能够帮助个体选择如何生活;②认识到每个个体都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③个体具有能够做出重要决定的意识(1)人本视角优势:①Rogers的工作已经影响了助人行业。
②全部或者部分以人为本的方法可以与其他治疗手段相结合使用。
③以人为本的本质是赋权和反压迫。
Rogers提出的四点:A.将临床的单人模型的观点转变为双人模型。
B.将治疗视为依赖治疗师的精确解释转变为双方协作的治疗关系。
C.将治疗中的中立的、分离的接触转变为明显的、有效的关怀。
D.将对案主匿名分析转变为有价值的自我暴露局限:9 / 15①一些理论家和实践者质疑这六个必要充分条件是否适用于所有的案例。
②从纯粹意义上来讲,人本视角并不能在所有的情况中施行。
③实践者认为不可能对所有的案主真正表现出同情心、真诚的或无条件积极关注。
动机式访谈1.社工应该使用的四项技术:①启发式问题②肯定③回应性陈述④总结动机式访谈:①重视案主表达自己改变的意愿,但使社工能够协助案主使得这一发现和随后的改变变得容易。
②在动机式访谈中案主表现出矛盾是好的,社工的目标就是帮助案主解决这一矛盾并乐于改变计划:①最终目标②特定任务③使用的技巧和技术④解决复发的问题(1)动机式访谈优势:①动机式访谈是多功能的,可以与其他理论和方法共同使用。
②动机式访谈的有效性研究已经超越了成瘾领域,对其他领域也有作用。
③动机式访谈是一个以赋权为基础的方法。
④这个方法被视为“切实”,就是社工在当时与案主同步,不能强迫他们去探究他们不想探究的领域或话题。
①动机式访谈是一个相对新的方法并仍在接受广泛的评估,10 / 15尤其是关于哪些人不适用这种方法和什么时候这个方法最多或最少有效。
②动机式访谈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场合或人群,因为就案主而言,他要求一个特定的理解程度。
③当案主是非自愿的——他们认为自己没有问题,但第三方强迫他们解决问题——动机式访谈可能就无法成功使用。
④如果客户强调需要来自社工的特定知道或如果社工习惯于扮演“专家”角色,动机式访谈的技术可能很难严格遵守认识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①行为治疗侧重行为的原因和模式以及习得行为如何导致当前问题;②认知治疗侧重认知、想法或感受的发展以及错误的信念或信息处理是如何导致案主的人格和社会系统的问题。
③是评估案主的行为、想法和感受,以及这些是如何影响案主当下问题的,然后提供干预,帮助案主转变行为或思维过程,从而产生更积极的和可接受的结果。
2.三个步骤:干预评估(1)认知行为疗法优势:①认知行为疗法高度结构化,相对容易使用。
11 / 15②有大量的证据,证明认知行为疗法对教学技能或改变案主的不良认知和行为上是有效的。
③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简洁的方法,他提供给案主能够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的技巧。
④尽管认知行为疗法有指导性,它还是强调一种合作关系,将案主视为他们自己情况和经验的专家。
局限①认知行为疗法关注的是个人,因此,可能会引起问题的社会和政策层面常常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