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温病的特点

合集下载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温病学,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分支,以研究温病为主要对象。

刘景源是中国著名的医学家,对温病学领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本讲稿将向大家介绍刘景源在温病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温病的特点温病是一种以高热、发热、寒战等症状为主的疾病。

刘景源在其研究中发现,温病有以下特点:1. 温病常伴有高热症状,热度往往超过正常发热。

2. 温病患者常表现出畏寒、寒战等寒性症状。

3. 温病的发展迅速,病情加重较快。

4. 温病多以热毒壅盛为主要病机。

二、刘景源的治疗方法针对温病的特点,刘景源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清热解毒刘景源认为,温病属于热毒病,必须通过清热解毒来治疗。

他采用了一些中草药,如黄连、黄芩等,来清热解毒,以消除体内的热毒。

2. 寒热相摄在治疗中,刘景源强调了平衡寒热的重要性。

他认为,温病既有热病表现,也有寒证表现,治疗时要综合考虑。

对于寒证较重的患者,可以适当加用温热性药物来平衡体内的寒热。

3. 辨证施治刘景源强调了辨证施治在温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温病病情复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来确定治疗方法。

不同的温病类型需要采用不同的药物组方。

三、刘景源温病学的影响刘景源的温病学研究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提高了温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刘景源通过研究,总结出了一套治疗温病的方法,对临床医生在温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刘景源的温病学研究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拓宽了中医学的研究领域。

3. 推动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刘景源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中西医的优势,推动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使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医治疗。

四、结语刘景源是温病学领域的杰出学者,通过其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对温病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治疗方法和理论为温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同时也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1. XXX(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引用)(文章字数:581)。

吴鞠通《温病条辨》温病的特点总结

吴鞠通《温病条辨》温病的特点总结

吴鞠通《温病条辨》温病的特点总结
温病是指外感温邪,以热象为主要特征,并具有季节性或不同程度传染性的疾病。

它的特点主要有五: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吴又可云:“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在岁运有多少,在方隅有轻重,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2.有传染性、流行性:王叔和云:“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

3.有季节性、地方性:王叔和云:“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每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4.发生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性:温病的发生一般比较急,变化比较快而多。

其病机变化的规律一般有三种是温疫从口鼻而入,或由表入里,里热外发或表里同病;二是温病按照卫气营血的规律传变;三是温病按照三焦的规律传变。

5.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温为阳邪,容易化燥伤阴,故发病后大多发热较重,并伴有口渴、溲黄,若温邪内陷,则亦现神昏谵语、斑疹、吐衄甚或动风痉厥。

中医温病 温病的概念

中医温病 温病的概念

2.有流行性
❖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人群中的连续传播,引 起在同一时期内同一疾病在一定范围内的蔓延
王叔和《伤寒例》:“是以一岁之中,长幼 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天行之病,大则 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 家”
❖ 流行性有大小之别。与病邪本身的性质、自然 和社会因素有关
❖ 入院时症见:神清,精神较倦,咳嗽咯 痰,鼻塞流涕,时有头晕及前额部不适, 无恶寒发热,无口干咽痛,无胸闷胸痛, 纳寐可,小便调,大便干结,3-4日一 解。舌淡苔白厚。脉象细弦。
二、温病的范围、命名和分类
❖ 温病的范围:外感热病中,除外感风寒性质 的急性外感热病皆属于温病范畴。

传 染 性 四时温病 较
从外感受(非内伤) 温热性质(非伤寒)
(二)、多数温病具有有传染性、流行性、季 节性、地域性
❖ 1、传染性:
❖ 大多数温病具有传染性。 ❖ 《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 ❖ 吴又可:“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 但一些传染病如狂犬病、破伤风、某些寄生虫病却 不属温病,而一些病虽然无传染性如大叶性肺炎、 中暑等可归温病范畴。传染性不是温病最基本的特 征。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 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 热病的总称。
一、温病的特点
❖ 1、致病因素的有特异性—温邪 ❖ 2、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 3、病程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 ❖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一)、致病因素的有特异性
特异性表现在: ➢ 外邪(从外侵袭人体)---温邪、戾气、 ➢ 有特定的侵犯部位;温热性质,易耗阴津
❖ 伏气温病-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 发于里,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一 类温病,如春温、伏暑等

温病学试题第二章温病的特点

温病学试题第二章温病的特点

温病学试题第二章温病的特点A型题1.下列哪一项提法不属于温病基本概念里的内容? DA.以发热为主症B.热象偏重C.易化燥伤阴D.具有传染性E.由温邪引起的2.温病的概念的外 是指: AA.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B.外感类疾病的总称C.指现代医学的传染病D.一门学科名称E.某一部经典著作的通称3.”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语出? BA.刘河间B.王叔和C.张仲景D.吴又可E.陆九芝4.”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语出? BA.王叔和B.庞安时C.吴又可D.雷少逸E.陆九芝5.关于温病特点,下列哪项提法欠妥? EA.可具有程度不同的传传性B.病因是感受温邪C.发病有一定的地域性D.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E.起能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6.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 BA.风温B.舂温C.暑温D.湿温E.伏暑7.温毒与其它温病的主要区别在于: EA.发热B.头痛C.脉数D.口渴E.局部红肿热痛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 DA.起病急骤,传变较快B.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C.易出现险恶证候D.局部红肿热痛,甚则破溃糜烂E.病程中易耗伤阴津9.温病的特异的致病因素是指: BA.风邪B.温邪C.湿邪D.寒邪E.疟邪1O.温邪特异性的体现,下列哪项提法不对? EA.从外侵袭人体B.温热性质显著C.易消耗人体阴津D.具有特定的侵犯部位E.直接导致精神异常11.认为温病是许多外感热病之总称的代表医家是: DA.郭雍B.王安道C.汪石山D.吴鞠通E.王孟英12.”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温疟”,见于下列哪部著作? DA.温疫论B.疫疹一得C.温热论D.温病条辨E.温热逢源13.风温、湿温、暑温的命名,其主要依据是: BA.发病季节B.四时主气C.临床证候D.流行情况E.季节与主气结合14.根据临麻证候而命名温病是: AA.大头瘟B.秋燥C.伏暑D.春温E.温疫15.下列哪一项不是(难经)所论之”伤寒有五”的内容: DA中风 B.伤寒 C.湿温 D.暑温 E.热病16.下列哪种温病是属于湿热类温病? EA.风温B.舂温C.秋燥D.暑温E.伏暑17.下列哪种温病是属于温热类温病? EA.湿温B.暑温C.伏暑D.霍乱E.大头瘟1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的临床分类方法? CA.根据病证性质B.根据发病迟早C.根据发病季节D.根据表里不同E.根据发病部位I9.下列哪种温病不属新感温病? AA.舂温B.风温C.秋燥D.大头瘟E.烂喉痧2O.下列哪种温病属于伏邪温病? CA.暑温B.湿温C.春温D.风温E.秋燥21.对于广义伤寒的定义,下列哪一种提法较为妥当? CA.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B.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C.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D.温热性质的外感热病的总称E.除外风寒性质的外感热病的总称22.在温病与温疫的关系中,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DA.温疫乃温病之别名B.温疫传染,温病不传染C.温病都是烈性传染病,温疫属其中 D.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E.具有传染性的温病可称之为温疫2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点: EA.流行的性大小B.发病的缓急C.病情的轻重D.传染的强弱E.伤阴的程度24.”温为温病,热为热病,……..与瘟疫辨者无他,盖即辨其传染与不传染耳”语出: EA.吴又可B.余师愚C.王孟英D.雷少逸E.陆九芝B型题A.舂温B.风温C.湿温D.暑温E.大头瘟1.以发病季节命名的温病是: A2.以临床证候命名的温病是: EA.(素问)B.(灵枢)C.(难经)D.(伤寒论)E.(金匮要略)3.”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や”,语出: A4.”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语出: CA.风温 B暑温 C.伏暑 D.秋燥 E.烂喉痧5.上述哪种温病属于湿热性质的温病? C6.上述哪种温病属于伏邪温病? CA.温疫乃温病之别名B.温疫传染,温病不传染C.温病都是传染病,温疫自在其中D.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E.温疫是独立于温病之处的一种疾病7.温疫的概念是指: D8.陆九芝认为温病与温疫的区别是: BA.”热病即温病也,又名疫者,以其延门阖卢,又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B.”温为温病,热为热病….与瘟疫辨者无他,盖即辨其传染不传染耳”C.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张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温病广义,温疫义狭D.温疫是独立于温病以外的一种疾病E.温病都是传染病,温疫自在其中9.关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现代医家认为: C10.关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陆九芝认为: BA.吴又可B.叶天士C.戴天章D.陆九芝E.余师愚11.所谓”热病即温病也,又名疫者,以其延门阖户,又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是哪位医家所说? A12.所谓”温为温病,热为热病…..与瘟疫辨别无他,盖即辨其传染不传染耳”.是哪位医家所说? DA.所有的外感热病B.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A.具有传染性 D.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预防方法E.感受六淫之邪而发病13.温病概念的含义中包括: B14.温病学概念的含义中包括: DA.并列关系B.从属关系C.相同关系D.无关系E.继承与发展关系15.(难经)认为温病与广义伤寒是: B16.温病与狭义伤寒是: AA.发病季节B.四时主气C.流行情况D.特殊的临床证候E.季节与主气结合17.风温、湿温、暑温的命名根据是: B18.大头瘟、烂喉痧的命名根据是: DA.传染性强,流行显著B.多数具有传染性C.不具有传染性D.病情较轻E.病情较重19.温病是: B20温疫是: AA.湿温、霍乱、暑湿、伏暑B.舂温、伏暑C.风温、秋燥、暑温、春温D.大头瘟、湿温、疟疾E.疫疹、烂喉痧、霍乱21.属于伏温病的是: B22.属于温热类温病的是: CA.湿温、伏暑、霍乱B.暑湿、霍乱、秋燥C.舂温、风温、大头瘟D.疫疹、伏暑、烂喉痧E.暑温、舂温、疟疾23.属于湿热类温病的是: A24.属于新感类温病的是: BC型题A.湿温、伤寒B.风温、暑温C.两者皆有D.两者皆没有1.(难经.五十八难)中提到的疾病有: A2.(温病条辨)中提到的疾病有: BA.风温、暑温B.秋燥、大头瘟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3.属于湿热类温病的是: D4.属于新感温病的是: CA.温邪在人群中染易B.温邪在人群中连续传播,引起程度不等的蔓延、扩散C.两者皆是D.两者皆不是5.温病的传染性是指: A6.温病的流行性是指: BA.起病急骤,传变较快;发热为主症B.易出现险恶证候;病程中易耗伤阴津C.两者皆是D.两者皆不是7.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是指: C8.温病病程发展具有的阶段性是指: DA.某些温病只发生于某一特定季节,或在某一季节发生较多B.某些温病在某一地域多见,而在其它地域则少见B..两者皆是 D.两者皆不是9.温病的地域性是指: B10.温病的季节性是指: AK型题1.温病的概念是: DA.以发热为主症B.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C.由温邪引起D.一类急性外感热病2.温病的特点是: DA.有特异的致病因素B.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C.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D.共有的临床表现3.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有: DA.起病急骡、传变较快B.发热为主C.易出现险恶证候C.病程中易耗伤阴津4.温病分类是根据: AA.症证性质是否挟兼湿邪B.发病的迟早及表里不同C.发病的脆脏腑部位D.发病季节与四时主气X型题1.温病学和(伤寒论)的关系是: A C D EA.温病学与(伤寒论)在学术上是–脉相承、不可分割B.温病学可以完全包括(伤寒论)的内容C.温病学和(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D.温病学和(伤寒论)均是研究外感热病的学科E. (伤寒论)为温病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2.可划归温病范围的西医疾病指的是: B C DA.所有的急性传染病B.具有温病特点的急性传染病C. 具有温病特点的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及常见综合征D. 具有温病特点的其它发热性疾病E.所有的寄生虫病3.温邪的特异性体现在: A B C DA.从外侵袭人体B.温热性质显著C.易消耗人体阴津D.具有特定的侵犯部位E.直接导致精神异常4.决定温病流行程度及范围的常见因素是: A B C DA.人体体质B.自然因素C.社会因素D.传染性强弱E.治疗得当与否5.温病的险恶证候是指:A.斑疹B.动风C.动血D.闭窍E.癌变6.温疫的特点是: A B C DA.发病急骤B.有强烈的传染性C.可以引起大流行D.病情多较险恶E.火热亢盛而较少挟湿邪7.温病的命名可根据: A BA.季节与主气结合B.特殊的临床证候C.病证性质是否兼挟湿邪D.发病的迟早表里不同E.病情轻重8.湿温病的分类,可以根据: A B CA.病证性质是否兼挟湿邪B.发病迟早表里不同C.发病的脏腑部位D.特殊的临床证候E.季节与主气结合9.根据病变部位,属于肺系温病有: A B CA.风温B.秋燥C.烂喉痧D.舂温E.湿温10.根据发病仪的迟早表里不同,可把温病分为: A BA.新感类温病B.伏邪类温病C.温热类温病D.湿热类温病E.脾胃肠类温病11.风温病之特点在于: A C EA.初起发热征恶寒,口征渴,舌边、尖红,脉浮数,咳嗽.B.初起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无汗,脉浮紧C.邪多从口鼻而入,先受于手太阴肺经D.邪多从皮毛而入,先受于足太阳膀胱经E.病因为风热病邪,初起治疗宣辛凉解表12.温疫概念是指: A CA.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B.外感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C.并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D.温病中具有传染性E.也不引起流行的发热疾病模拟试题一、名词解释1.温病2.温疫3.流行性4.季节性5.新感温病6.伏邪温病7.天行8.地域性9.传染性10.伤寒二、填空题1.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__________为主症,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2.温邪的特性主要在于它是_______,故与内伤杂病的病因不用;它又具有________,故与风寒类外感疾病不同.3.从温病的病理发展趋势和过过来看,多数是由表传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实致虚.4.___________认为:温病的发生原因是云六淫之外的一种特殊致病物欣质,称之为____________.5.温病临床表现大多数起病_________,来势_______,传变_____,变化_________.6.温病根据发病的迟早及表里不同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两大类.7.温病根据病证性质是否兼湿邪可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大类.8.温病的范围效广泛,_________中除外________的急性热病皆属于温病范围.9.温病病程中容易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险恶证候.10.(温病条辨.上焦篇)等一条说:”温病者,有风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效燥、有冬温、有温疟”.二、选择题1.”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语出?A.王叔和B.庞安时C.吴又可D.雷少逸E.陆九芝2.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A.风温B.舂温C.暑温D.湿温E.伏暑3.温毒与其它温病的主要区别在于:A.发热B.头痛C.脉数D.口渴E.局部红肿热痛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点:A.流行的性大小B.发病的缓急C.病情的轻重D.传染的强弱E.伤阴的程度B型题A.舂温B.风温C.湿温D.暑温E.大头瘟1.以发病季节命名的温病是:2.以临床证候命名的温病是:A.(素问)B.(灵枢)C.(难经)D.(伤寒论)E.(金匮要略)3.”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や”,語出:4.”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语出:C型题A.风温、暑温B.秋燥、大头瘟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1.属于湿热类温病的是:2.属于新感温病的是:A.起病急骤,传变较快;发热为主症B.易出现险恶证候;病程中易耗伤阴津C.两者皆是D.两者皆不是3.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是指:4.温病病程发展具有的阶段性是指:K型题1.温病分类是根据:A.症证性质是否挟兼湿邪B.发病的迟早及表里不同C.发病的脆脏腑部位D.发病季节与四时主气2.温病学和(伤寒论)的关系是:A.温病学与(伤寒论)在学术上是–脉相承、不可分割B.温病学和(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C.温病学和(伤寒论)均是研究外感热病的学科D.(伤寒论)为温病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3. 可划归温病范围的西医疾病指的是:A.具有温病特点的急性传染病B.具有温病特点的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及常见综合征C.具有温病特点的其它发热性疾病D.所有的急性传染病4.温邪的特异性体现在:A.从外侵袭人体B.温热性质显著C.易消耗人体阴津D.具有特定的侵犯部位X型题1.决定温病流行程度及范围的常见因素是:A.人体体质B.自然因素C.社会因素D.传染性强弱E.治疗得当与否2.温疫的特点是:A.发病急骤B.有强烈的传染性C.可以引起大流行D.病情多较险恶E.火热亢盛而较少挟湿邪3.温病的险恶证候是指:A.斑疹B.动风C.动血D.闭窍E.癌变4.根据病变部位,属于肺系温病有:A.风温B.秋燥C.烂喉痧D.舂温E.湿温参考答案一、名河解释1.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2.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3.是指温邪在人群中连续传播,引起程度不等的蔓延、扩散的特点. 4.是指温病的特定季节气候条件下发生及流行,或在某一季节发生较的特性.5.凡感受当令之邪,感而即发,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的温病. 6.凡感受外邪,过时而发,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温病.7.指病名,即流行病,也叫时气、时行.出自(时后方).8.是指温病的发生与流行在某一特定地域,或某一地域较易发生而其它地域较少见的特性.9.传染性古代又称染易,即温病之邪可在人群中移易,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的特性.10.伤寒有广义伤寒与狭义伤寒之分.广义伤寒是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广义的伤寒包括伤寒、温病.二、填空题1.发热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2.从外侵袭人体温热性质3.由浅入深由轻到重4.吴又可疠气5.急骤较猛较快较多6.新感类温病伏邪类温病7.温热类温病湿热类温病8.外感热病风寒性质9.斑疹动血动风闭窍10.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三、选择题1.B 2B 3.E 4.E 5.A 6.E 7.A 8.C 9.D 10.C 11.C 12.D 13.A 14.E 15.A 16.E 17.BAC D 18.ABC 19.ABCD 20.ABC。

中医温病特征 -回复

中医温病特征 -回复

中医温病特征-回复中医温病特征是中医学中对一类疾病的总称,该类疾病主要以发热为主要症状,同时伴有寒冷感、恶寒、头痛等一系列症状。

本文将从温病的定义、发病机制、诊断标准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温病的定义温病是指一类以发热为主要症状,同时伴有寒冷感、恶寒、头痛等多种症状的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温病是由外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常见的致病因素有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

二、发病机制1. 外感风寒:外感风寒是温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症状为发热、寒战、头痛、恶风等。

中医认为风寒入侵人体后,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致使体内阳气受阻,从而出现上述症状。

2. 外感风热:外感风热类型的温病病程较短,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口渴、咽喉疼痛等。

中医认为风热侵袭人体后,可使人体气血运行失调,致使阳气上升过快,引发发热等症状。

3. 外感风湿:外感风湿型的温病较常见,主要症状有发热、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

中医认为风湿入侵人体后,可导致气血凝滞,致使阳气无法温煦周身,出现发热等症状。

三、诊断标准中医对温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常用的诊断标准如下:1. 发热:患者体温超过正常范围(37~38),持续数日。

2. 寒冷感:患者有明显的寒战、恶风等感觉。

3. 头痛:患者表现为头痛、眩晕等症状。

4. 乏力:患者感到全身无力、疲乏等症状。

5. 舌苔和脉象:舌苔呈白腻或黄腻,脉象可能偏滑或偏数。

四、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温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中药治疗两个方面。

1. 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对于寒邪侵袭的温病,常用温散寒邪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风热侵袭的温病,常用清热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湿邪侵袭的温病,常用祛湿化痰的方法进行治疗。

2.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温病在中医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常用中药如麻黄汤、羌活辛夷汤、柴胡桂枝汤等,用于温邪侵袭的温病;黄连解毒汤、板蓝根颗粒等则用于风热侵袭的温病;橘红汤、四逆散等则用于湿邪侵袭的温病。

中医温病特征

中医温病特征

中医温病特征
一、温热病邪
温病是指由温热病邪引起的急性热病,其特征是具有温热性质的症状,如发热、口渴、心烦、舌红苔黄等。

温热病邪可从口鼻而入,侵犯人体内环境,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

二、传变迅速
温病在发病过程中,常常出现传变现象,即病情迅速变化,由一种症状转变为另一种症状。

例如,感冒初期表现为发热、恶寒,但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咽喉肿痛、咳嗽等症状。

三、发热为主要症状
温病常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且多为高热,持续时间较长。

由于温热病邪的侵犯,导致机体阳气亢盛,正气与邪气相争,从而产生发热现象。

四、易伤阴液
温病在发展过程中,常常导致机体阴液耗伤。

由于温热病邪易生热生燥,使得人体津液耗损过多,出现口干舌燥、尿少色黄等症状。

如果阴液损伤严重,还可能导致伤阴化燥,出现气阴两虚的状况。

五、病程较长
与感冒等急性疾病相比,温病的病程较长。

由于温病邪深入脏腑经络,导致病情复杂多变,治疗难度较大,因此病程较长。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耐心调理,逐步清除体内病邪。

六、治疗方法多样
针对温病的特征,中医治疗方法多样。

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可以选择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方法。

同时,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的改善,以提高治疗效果。

温病学:温病的特点

温病学:温病的特点

【温病的特点→具有特异的致病因素 —— 温邪】 温病之所以不同于外感风寒性质的外感病,也不同于内科杂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引起温病因素不是风寒,也不单是情志或内伤,⽽是温邪,故叶天⼠提出:“温邪上受,⾸先犯肺”。

温邪特异性在于⼤部分是外感受的;燥热性(温热)和湿热。

温邪作为致病因素,不应完全看作单纯⾃然界⽓候变化的物理因素,⽽是⽓候变化中特殊致病物质,与现代医学致病微⽣物密切相关(细菌、病毒、⽀原体……)。

【温病的特点→⼤部分温病具有传染性、流⾏性、季节性、地域性】 1.温病的传染性传染性是指温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群中传播。

《素问·刺法论》:“五疫之⾄,皆相染易(易者移也),⽆问⼤⼩,病状相似”。

吴⼜可谈传染性更多,《温疫论》指出:“疫⽓盛⾏,所患者重,最能传染”。

 考试⼤站整理 “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天受”指呼吸道传染,“传染”指接触传染、⽪肤及消化道传染。

但是,少数温病不具有此特点,或传染性极⼩,如肺炎、中暑,所以温病不等于传染病;许多传染病不属温病范围,如狂⽝病、寄⽣⾍病。

2.温病的流⾏性由于传染,在⼀定条件下传播,在⼀定范围蔓延,天时不利,环境不利,⼈⽓不利,如久旱久涝,天灾,地震。

3.温病的季节性⼤多有明显季节性,故⼜称温病为“四时温病”,有的温病只限于特定季节,如暑温──夏季;但有些四季可见,⽽以某个季节为多,如风温、湿温。

【温病的特点→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 温病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是由于在温邪的作⽤下,导致卫⽓营⾎及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及实质损害具有规律性变化所决定的。

温病病程的阶段性主要表现为:①邪在卫分阶段,温邪初袭⼈体,病变多在卫分;②邪在⽓分阶段,温邪由卫分传⼊⽓分,则导致⾥热炽盛;③邪在营分阶段,温邪由⽓分传⼊营分,导致营热阴伤;④邪在⾎分阶段,温邪由营分传⼊⾎分,导致动⾎耗⾎;⑤恢复期阶段,患者正⽓恢复,逐渐康复痊愈。

总的说来,温病的前期阶段多以机体功能失常为主,后期阶段则以实质损害为明显,主要是阴津的耗损及重要脏器的损害。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病邪,均属于它的范围。 温邪的特异性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它从外感受而不同于内伤杂病的病因; 二是性质属热而有别于伤寒、中风等风寒性质外 感病的病因(二)多Βιβλιοθήκη 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 地域性
1、传染性
大多数温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中医文献 中,很早就有关于温病传染性的记载:
《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 病状相似”。
等方药。 湿温、暑温夹湿、伏暑、
湿热疫、霍乱等。
2、根据温病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 即根据是否有里热见证,分为新感和伏邪两类。
新感温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如风温、秋 燥等。
伏邪温病: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偏重为特点, 如春温、伏暑等。
五、温病与相关概念的分析
(一)温病与伤寒 1、温病与伤寒在概念上的关系 (1)伤寒有广狭二义
治疗特点 包括病种
以清热救阴为大法,宜用辛凉、辛寒、 苦寒、甘寒、咸寒等方药
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 烂喉痧、暑热疫等。
湿热相兼
多为脾胃。
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 程较长,缠绵难解。
初起发热及伤阴表现均不 明显,而阳气被遏征象较 著。初起多湿重热轻,继 之出现湿重于热或热重于 湿之证;后期既可燥化 伤阴,出现腑实、营、 血分证,亦可湿化伤阳, 以化湿清热为大法,宜用 芳香、苦温、苦寒、淡渗
刘河间在《伤寒标本》中称疫疠为“传染”并列传染专 节。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说:“疫气盛行,所患者重,最 能传染”;“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2、流行性
由于多种温病具有传染性,因此在一定条件 下,可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
古代所说的“天行”、“时行”就包含了流行的 意思。

温病学第二章详解

温病学第二章详解

易于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湿属阴邪,重浊、腻滞-困遏清阳、阻滞气机→恶寒、身重、身热不扬;头重 如裹、神情呆顿 ;脘痞腹胀 。
病至后期,湿困日久,阳气受损-阳气衰微→形寒神疲、心悸头晕、面浮肢肿 、小便短少、苔白舌淡、脉象沉细。
病势缠绵,传变较慢。
湿属阴邪,其性粘腻淹滞→致病一般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难解。
3.湿热病邪
(1)定义 具有湿和热两重性质的外感病邪。
(2)形成条件 长夏之季,气温犹高,加之此时雨水较多,湿气偏重 ,故易形成湿热病邪-湿温
(3)致病特点:

病位以中焦脾胃为主
薛生白:“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 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 初期,内外合邪,卫气(表里)同病→恶寒、身重、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便溏
一、温病的病因
(一)概述
1.概念
• 致病原因-温邪
外界致病之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六淫温邪(各有其主令):风热、暑热、湿热、燥热; 杂气(非六淫邪气):疠气和温毒 伏寒化温病邪(温热病邪),与时令邪气致病不符,从辨 证求因而来。
• 2.温病病因---温邪的共性: • ①从外感受。温邪都是通过口鼻或皮毛从外而侵袭人体,引起发病。 • ②性质属热。温邪致病后,会出现发热及相关的热象。 • ③致病迅速,可相互转化。温病的发病较急,在病变过程中发展较快, 一般来说,病程较短。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 浮数。 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易化燥伤阴
风与热两阳相合,极易劫伤津液 →口鼻唇咽等清窍干燥 叶天士:“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

第二章---温病的概念PPT课件

第二章---温病的概念PPT课件

甚动血等热毒内陷营血分的里热证候;后期—— 气
阴两伤,甚至肝肾真阴亏损证。
4、治疗特点:清热救阴为大法,宜用辛凉、辛
寒、苦寒、甘寒、咸寒等方药
(三)湿热类温病的特点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8
1、病势特点:起病缓慢,传变较慢,病程较 长,缠绵难解。
2、脉症特点:身热不甚,热势不扬,胸闷脘 痞,腹胀呕恶,身重肢倦,纳呆神呆,口粘不渴 或 渴不欲饮,苔粘腻滑润,脉濡等湿遏清阳,郁阻 气 机的特点。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4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3
(二)分类
1、确立温病病名的依据
(1)根据发病季节而命名:如春温、冬 温等。
(2)以时令主气而命名:如风温、暑温、 湿温、秋燥等。
(3)根据临床病候特点而命名:如伏暑、 大头瘟、烂喉痧等。
2、温病的分类
(1)根据病证性质分类: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6
卫气营血辨证分析
卫→气→营→血
卫→营
三焦辨证分析
上焦(肺卫)→中焦(脾胃)→下焦(肝肾)
↓逆传
上焦(心包)
(3)从病机转归来看,既可燥化伤阴,亦可湿 化伤阳。
(4)症状特点——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
பைடு நூலகம்
(5)治则特点——以祛邪为主,兼顾救阴、护 阳。
10/30/2024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1
(五)温病与温疫 (自学) 1、了解温病与温疫的关系有几种看法 2、明确哪种看法是正确的 (一)温(瘟)疫的概念 1、“疫”的含义 2、“ 温”与“瘟”的含义 (二)温病与温疫的关系 1、认为二者毫无区别:吴又可为代表 2、认为二者截然不同:陆玖芝为代表 3、认为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三)辨别温病与温疫异同的临床意义 ——指导温病防治

2 特点、范围和分类

2 特点、范围和分类

五、温病与相关概念的分析 《素问·热论篇》:
(一)温病与伤寒
“今夫热病者,
1、温病与伤寒在概念上的关系 皆伤寒之类也。”
(1)伤寒有广狭二义
广义伤寒——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凡由外邪引起的急性热
病都可称为伤寒。
《难经·五十八
难》:“伤寒有五: 风寒性质——伤寒、中风 有中风,有伤寒,
有湿温,有热病,
以上四个方面,是一般四时温病的 共同特点,但就某一温病而言,这些特点 可显示出程度上的差别及自己固有的特性, 不同的温病各具个性,而有别于其它温病。
三、温病的范围
(一)温病的范围 在中医历代文献中,温病的含义有所不同,所
指的范围亦有差别。至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形成,温 病的范围已较为广泛,例如《温病条辨》:“温病 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 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另外还有伏 暑、痢疾、黄疸等。现在一般把外感病中除风寒性 质以外的急性热病都属于温病的范围。本教材论述 的温病范围以四时温病为主。另外属于温病范畴的 疫毒痢、急黄、麻疹、水痘、百日咳、白喉等,已 归列于内科、儿科、喉科等相关学科中。
现上有明显的差别,所采用的治法方药也截然
不同,必须严加区分。
风温与伤寒(狭义)鉴别表
病名 病因


风热病邪


风寒病邪
病机特点
初起邪犯肺卫,继则肺胃 热盛,甚则热陷心营,后 期易伤肺胃阴液。
初起寒束于表,郁闭卫阳, 继则寒邪化热,内传入里, 后期易伤 脾肾阳气。
初起证候
初起治法 初起用方Fra bibliotek呈表热证,发热重,恶寒 轻,口渴,咳嗽,无汗或 少汗,苔薄白舌边尖红, 脉浮数。
温邪的特异性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它从外感 受而不同于内伤杂病的病因;二是性质属热而有别于伤寒、 中风等风寒性质外感病的病因。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

在古代能引起大流行 的瘟疫:天花、鼠疫、 霍乱。 现代能引起流行的典 型的温病主要是流行 性感冒。 此外,还有流脑、乙脑。
肺结核属于传染性疾病,但它不是温病;同样,中暑和风温中的大叶
性肺炎是温病,但它们没有传染性。
(3)传染性在古代又称染易,《素问·刺法论》称:“五疫之至,
皆相染易。”易,即移的意思,染易即指温病之邪可在人群中移易。
3.季节性 (1)温病在特定季节气候条件下发生及流行,称为季节性。大
规律性: 由表入里 由浅入深 由轻到重 由虚致实 由功能失常到实质损 害
多数温病具有这一特性,因此又称温病为“四时温病”。
例如春季温暖多风,故多风热病邪为患,容易发生风温。夏季暑
热炎蒸,故多暑热、暑湿为患,容易发生暑温、暑湿等。长夏季节,
气分阶段,往往需经过湿邪燥化,方可逐渐入营入血。
温病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反映了温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病
情由轻加重,病变由实转虚,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的发展变化。
(四)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
1.起病急骤、传变较快 温病一旦发生,即有病邪传变的可能,
温邪传变速度一般较快,有相应的复杂多样的证候变化。温病中有
摄入秽浊不洁之物,损伤脾胃,内外合邪,易导致湿温、暑湿病的
发生。
4.地域性
(1)温病的发生与流行常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
(2)我国疆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条件不同,对温邪的形成和
致病产生影响。
(3)同时不同地域的人,体质类型、生活习惯、卫生条件等均
有差异,对不同温邪的感受性、传播、流行等产生影响。
一些温病在某一地域较易发生,而在其他地域则较少见。
4.邪在血分阶段,温邪由营分传入血分,导致动血耗血。
5.恢复期阶段,患者正气渐复,逐渐康复痊愈。

温病学重点

温病学重点

第⼆章1、温病的特点1)致病因素的特异性2)多具有⼀定的传染性,流⾏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卫⽓营⾎、上焦中焦下焦4)临床表现的特殊性(1)起病急,传变快(2)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3)易化燥伤阴(4)易内陷⽣变2、温病的命名1)⼀是根据发病季节命名,如发⽣在春季的春温、发⽣在冬季的冬温。

2)是根据四时主⽓命名,如风温、暑温、湿温等。

因为春天的主⽓是风,故称风温;夏天的主⽓是暑,故称暑温;长夏季节的主⽓是湿,故称湿温。

3)是把发病季节与主⽓相结合命名,如秋燥因其发病季节是秋季,秋天的主⽓是燥,故名秋燥。

4)是根据特殊的临床表现命名,如⼤头瘟即是因其头面肿⼤、灼热疼痛,⽽定名为⼤头瘟;烂喉痧即是因其咽喉红肿,甚⾄糜烂疼痛,肌肤丹痧密布,故命名烂喉痧。

5)是根据流⾏特点命名,如将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甚⾄引起较⼤流⾏的⼀类疾病称为温疫 3、温病的分类(内涵、如何鉴别)1)按照病证性质分类:(1)温热: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头瘟、烂喉痧等⼤多发病较急, 发展较快,发热显著,易损伤津液,病情严重者可出现热邪内陷,引起昏迷、抽搐、斑疹、出⾎等危重证候,治疗以清热保津为原则。

(2)湿热:湿温、伏暑等⼀般起病较缓,发展较慢,初起发热和伤津征象均不显著,治疗重在化湿清热。

(3)⼆者转换:温热类温病在病变过程中有时也可兼夹湿邪为患,如暑温病可见暑热夹湿之象,但是以温热为主, 兼湿为次。

⽽湿热类温病虽为湿与热合,但在发展过程中随着湿邪化 燥,热邪化⽕,其病证性质也可由湿热相兼转化为纯热⽆湿的⽕热之 证,临床表现和病机变化也就与温热类温病殊途同归。

2)按照发病初期的证候特点分类(1)新感:风温、秋燥新感温病是指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明显里热表现的⼀类温病(2)伏邪:春温、伏暑伏邪温病,又称伏⽓温病,是指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类温病第三章1、温病的病因及治病特点2、表3-2第四章1、P26-281)卫分证:指温邪初犯⼈体肌表,导致卫⽓功能失调⽽引起的⼀种证候类型。

温病心得体会范本

温病心得体会范本

温病心得体会范本温病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由于外界寒邪侵袭或内在郁热导致的疾病。

在我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我深入研究了温病的理论知识,并通过临床实践获得了一定的心得体会。

下面是我的心得体会范本,总结了我对温病的理解和经验。

一、温病的特点温病主要特点是病程短暂、发病迅猛、病情急剧变化。

表现为高热、烦躁、口渴、舌质红等症状。

温病常见的病因包括外邪侵袭、内伤郁热,发病形式多样,如温病初起时可表现为寒症,随病情发展可出现温症。

在温病的治疗中,及时清热解毒、扶正祛邪是关键。

二、温病常见病症1. 外感温病外感温病是由于外邪侵袭人体引起的疾病。

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症状。

在治疗上,首先要通过解表发散、清热解毒的方法将邪气排出体外,同时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2. 内伤温病内伤温病是由于内在郁热导致的疾病。

主要表现为发热、烦躁、口渴、尿黄等症状。

在治疗上,要根据病因病机进行辨证施治。

若属于实热证,可采用清热泻火的方法;若属于虚热证,可采用滋阴降火的方法。

三、温病的治疗方法1. 清热解毒法清热解毒是治疗温病的基本方法。

可以选用中药如黄连、连翘、金银花等进行治疗。

此外,中药复方具有多种成分,可以综合调配,具有协同作用,更好地清热解毒。

2. 辨证施治在温病的治疗中,要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病因病机,确定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温病初起,以寒邪为主的病症,可采用辛散寒邪的方法;对于温病发展较快,以热邪为主的病症,可采用清热化痰的方法。

四、调护与预防在温病的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调护与预防。

调护包括调整患者的饮食、作息和情绪等方面,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有助于提高自身免疫力,促进康复。

预防方面,则要加强自身的抵抗力,如适当锻炼、均衡饮食、保持室内外空气流通等,减少病从口入的可能。

总之,温病是一类病程急速、病情变化迅猛的疾病,治疗上需及早清热解毒、辨证施治,同时加强调护与预防。

第二章 温病的特点、范围、分类

第二章  温病的特点、范围、分类
从性质而言,凡是具有“温热”性质的外感病邪,均属 从性质而言,凡是具有“温热”性质的外感病邪, 于它的范围。除了四时六淫之邪从热而化的风热、暑热、 于它的范围。除了四时六淫之邪从热而化的风热、暑热、湿 燥热以及寒邪伏藏化热的温热病邪外,还包括“疠气” 热、燥热以及寒邪伏藏化热的温热病邪外,还包括“疠气” 温毒”之邪。 和“温毒”之邪。 温邪的特异性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温邪的特异性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它从外感受 而不同于内伤杂病的病因;二是性质属热而有别于伤寒、 而不同于内伤杂病的病因;二是性质属热而有别于伤寒、中 风等风寒性质外感病的病因。 风等风寒性质外感病的病因。 温邪的性质是根据发病后的临床表现,通过“审证求因” 温邪的性质是根据发病后的临床表现,通过“审证求因” 而确定的, 而确定的,它与西医学通过理化分析而明确病因方法完全不 同。
(二)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 二 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 域性
1、传染性 、 大多数温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 大多数温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温病中 包括了许多现代医学所说的急性传染病, 包括了许多现代医学所说的急性传染病,因而多数温病具 有一定的传染性。中医文献中, 有一定的传染性。中医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温病传染性 的记载: 的记载: 素问•刺法论 刺法论》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 《素问 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 病状相似” 小,病状相似”。 刘河间在《伤寒标本》中称疫疠为“传染” 刘河间在《伤寒标本》中称疫疠为“传染”并列传染 专节。 专节。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说: 疫气盛行,所患者重,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说:“疫气盛行,所患者重, 最能传染” 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最能传染”;“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源自(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温病心得体会模板(2篇)

温病心得体会模板(2篇)

温病心得体会模板导言:温病是指因感受外邪、内伤或劳倦过度等原因引起的一类疾病。

它以发热为主要症状,常伴有头痛、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

温病虽然常见,但是其病机较为复杂,治疗也相对困难。

通过对温病的临床实践和反思,我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温病的特点1.多发于春夏季节:温病的发病率在春夏季节较高,这与气温升高、细菌病毒活跃有关。

因此,春夏季节要加强对温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

2.以热症为主要表现:温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多伴有头痛、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

同时,温病病程较短,多在一周内自愈。

3.易反复发作:温病容易反复发作,一方面是由于治疗不当导致病根未除;另一方面是因为机体抵抗力低下,抵御外邪能力较弱。

4.病位多见于表浅:温病多见于表浅,即病变主要发生在皮肤、黏膜等体表部位。

因此,在防治温病时,应注重保护和调理表浅。

二、防治温病的策略1.加强预防意识:温病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加强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要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再次,要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密闭空间;最后,要注重饮食营养,增加免疫力。

2.早期诊断和治疗:温病病程较短,但是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关键。

早期诊断可以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阻止病情的发展;早期治疗可以减轻症状,缩短病程,促进康复。

因此,对于出现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诊,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3.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温病的治疗应综合考虑病因、病机、症状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

一般来说,药物治疗是主要手段,可以选择中药、西药等进行治疗。

此外,还可以采取物理疗法、中医针灸、推拿按摩等辅助治疗手段,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4.强调康复阶段的护理:温病的康复阶段也十分重要,要注重患者的康复护理。

首先,要控制体温,促进排汗;其次,要关注饮食营养,增加营养摄入;再次,要保持良好的环境和气氛,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心理;最后,要定期复查,了解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温邪致病的特异性
(1)从外侵袭人体,致病迅速,有别于内伤杂病。
(2)温热性质显著,易消耗人体阴津。
(3)不同的温邪大多具有特定的侵犯部位等。 (二)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1.传染性 (1)温病是感染温邪而引起的,并可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因而 具有传染性。大多数温病具有这一特性。 (2)现代医学中的传染性疾病不等同于温病。如现代医学中的
温病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反映了温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病
情由轻加重,病变由实转虚,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的发展变化。
(四)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
1.起病急骤、传变较快 温病一旦发生,即有病邪传变的可
能,温邪传变速度一般较快,有相应的复杂多样的证候变化。温病
中有极少数疾病起病较缓,传变较慢(如湿温),这只是与温病中
(1)温病的发生与流行常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
(2)我国疆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条件不同,对温邪的形成
和致病产生影响。
(3)同时不同地域的人,体质类型、生活习惯、卫生条件等均
有差异,对不同温邪的感受性、传播、流行等产生影响。
一些温病在某一地域较易发生,而在其他地域则较少见。
(三)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课程名称:温病学
第二章 温病的特点
目的要求 1.掌握温病的特点. 2.熟悉温病、温疫、新感温病、伏邪温病的定义;温病与伤 寒的关系;温病与温疫的关系;温病与温毒的关系。 3.了解温病的范围和分类。 基本内容 1.明确温病的概念是由温邪所引起的一类急性热病,而不是 某一病证。注意温病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 2.简述历代医家对温病的认识。 3.重点讲述温病在发生、发展及临床表现等四个共同特点。 4.简述温病的范围和分类方法。 5.介绍温病与伤寒、温病与温疫、温病与温毒在概念上的关 系。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配合电化教学手段。
移易。刘完素《伤寒标本心法类萃》称疫病为“传染”,并列有传
染专节。吴又可《温疫论》把通过空气的称为“传染”,说:“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2.流行性
(1)流行性是指温邪在人群中连续传播,引起程度不等的蔓延、
扩散。温病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古代
而吐鲁番盆地,气候 干燥,降水量很小。 两地的地域差别很 大,所形成的致病因 素必然不同。
散在发生。吴又可《温疫论》也有盛行之年、衰少之年、不行之年 等有关温病流行程度的论述。盛行之年是在较大范围的流行,衰少 之年是在较小范围的流行,不行之年指当年没有温疫流行。)
3.季节性 (1)温病在特定季节气候条件下发生及流行,称为季节性。大 多数温病具有这一特性,因此又称温病为“四时温病”。
课程名称:温病学
(-)有特异的致病因素
1.温病是由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引起。
(1)“温邪”始见于叶天士的《温热论》,温邪包括风热病邪、
暑热病邪、暑湿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
(2)吴又可提出的异气、杂气、疠气。
(3)温毒病邪:六淫之邪蕴结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性质的
一类致病因素。
称流行性为“天行”或“时行”。 (2)流行的程度和范围各不相同。例如宋代庞安时《伤寒总病
论》就说:“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
叶天士:“且吾吴湿邪 害 人 最 广 。” 吴 为 江 苏,西临太湖,东临 东海,湿气较重。
课程名称:温病学
则偏着一家。”指明了流行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大流行”、“小 流行”和“散发”。(流行范围极广,甚至蔓延到世界各地的称为 大流行;在短时间内集中多数病例发生,称为暴发;由于自然地理 条件的差别,某些温病只在一定地区流行,称为地方性。温病亦可
的其他疾病相比较而言,不能与内科杂病中的慢性病发病和变化缓 慢相等同。
例如冬春季节肺卫功能易于失职,为风热病邪的入侵提供了条
件,如应寒而反暖,或温风过暧,腠理开疏,风热病邪容易侵入肺
卫,发生风温。夏季,或夏秋之交的季节,湿热、暑湿较重,脾胃
功能呆滞,运化功能减弱,不能运化水谷之湿,使湿邪停聚化热,
此时若摄入秽浊不洁之物,损伤脾胃,内外合邪,易导致湿温、暑
湿病的发生。
4.地域性
规律性: 由表入里 由浅入深 由轻到重 由虚致实 由功能失常到实质损 害
例如春季温暖多风,故多风热病邪为患,容易发生风温。夏季
暑热炎蒸,故多暑热、暑湿为患,容易发生暑温、暑湿等。长夏季
节,天气炎热,湿气尤重,故多湿热致病,容易发生湿温等。
(2)同时,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条件,影响人体的反应性
及抗病能力。
5.恢复期阶段,患者正气渐复,逐渐康复痊愈。
卫气营血的病机演变规律,涉及到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
肝肾的病机变化(详见温病辨证章)。总的来讲,温病的前期阶段
多以机体功能失常为主,后期阶段则以实质损害为明显,主要是阴
津的耗损及重要脏器的损害。
湿热性质的温邪在病变发展中,有湿热化燥化火的过程,在卫、
气分阶段,往往需经过湿邪燥化,方可逐渐入营入血。
一、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 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其内涵,一是病因为温邪,二是证候及病机特点为热象偏盛, 易化燥伤阴。以上两点决定了这类疾病的属性为温热性质,而有别 于伤寒或其他属性的疾病。 其外延,一是温病属于外感热病,不同于内伤杂病。二是温病 是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非单一病种。 二、温病的特点
课程名称:温病学
温病病程的阶段性是由于在温邪的作用下,导致卫气营血及三
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及实质损害,具有规律性变化所决定的。主
要表现为:
1.邪在卫分阶段,温邪初袭人体病变多在卫分。
2.邪在气分阶段,温邪由卫分传入气分,则导致里热炽盛。
3.邪在营分阶段,温邪由气分传入营分,导致营热阴伤。
4.邪在血分阶段,温邪由营分传入血分,导致动血耗血。
在古代能引起大流行 的瘟疫:天花、鼠疫、 霍乱。 现代能引起流行的典 型的温病主要是流行 性感冒。 此外,还有流脑、乙 脑。
肺结核属于传染性疾病,但它不是温病;同样,中暑和风温中的大
叶性肺炎是温病,但它们没有传染性。
(3)传染性在古代又称染易,《素问·刺法论》称:“五疫之
至,皆相染易。”易,即移的意思,染易即指温病之邪可在人群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