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翔老师《散步》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程翔老师《散步》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程翔老师《散步》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81754cc5b90d6c85ed3ac65d.png)
程翔老师《散步》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执教:程翔语文思维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是培育学生从字里行间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解释问题.这个任务比较特别,是借文字和文章内容来培育学生抽象思维方面的能力,而这种抽象思维之格的形成与文字和文章所呈现的形象、情感、细节等又密切相关,因而语文思维教学在完成这项任务时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就比较特殊,与数学、物理、哲学、逻辑等学科的思维教学有着较大的差别。
下面我们以中学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青年语文教师研究中心理事长程翔的《散步》教学实录为例,看看程翔老师在面对初中生时是如何开展语文思维教学的。
一、在初中生(少年期)的思维中,抽象思维之格开始了明显的发育过程,在这个特定的思维发育时期里,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师都要抓住这一特点,结合学科特征和优势,采取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对症下药,使初中生的思维得以健康的发展.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还处于经验型的发展阶段,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因此程翔老师从生活中提取了一个情境,一组形象,既是讲课的一般导语,又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概括自己的抽象感受,从中培育学生的抽象感悟能力。
老师:我问同学们一个小问题:咱们班的同学有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的吗?请举手。
(学生举手)老师:请一位同学谈谈和父母一起散步时有什么感受。
学生:我觉得和父母一起散步可以谈谈心,一家人有说有笑,即使父母批评自己,也不像在家中那么严肃。
老师:很好。
散步是家庭生活中的一项内容,它是一种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叙事散文——《散步》。
先请一位同学把课文朗读一遍.(学生朗读课文)二、从初中开始,语文教师就要结合记叙文的教学对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进行初步的培育,具体讲就是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对形象材料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划分文章段落、归纳段意、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中心思想、认识写作特点、表明自己的观点等等。
程翔老师通过针对性较强的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人物的一言一行)寻找回答问题的依据,同时他还不断地引导学生在典型人物身上寻找典型的形象特征,使学生学会在形象中捕捉特定的意义.当然他还没有忘记培育他的施教对象对形象的感知能力,让他们用声音来准确地再造形象(见划线部分)。
《散步》课堂教学实录(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
![《散步》课堂教学实录(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https://img.taocdn.com/s3/m/cce86e7e192e45361166f529.png)
《散步》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品味文章的人情美。
2、过程和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懂得感恩的人。
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浓浓的亲情。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理解“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沉含义。
教学方法及设计意图1、新课程倡导理论与实践结合,从课堂走向社会,从课本走向生活,与社会家庭相沟通。
因此,本节课创设“亲情感悟”的情境,提供一个学生家长互相倾诉的平台。
2、寓乐于教,达到学生愿意学、乐中学的效果。
3、充分发挥多媒体声色效应,不断渲染课堂气氛,力图达到情感的共鸣。
教学过程导入(配乐:钢琴曲)世界上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母爱。
因为母爱如水。
世界上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父爱。
因为父爱如山。
母爱如水,父爱如山,这就是亲情。
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向父母撒娇等等。
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的家,陪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去分享他们家浓浓的亲情。
(板书课题)一、初读课文,感受亲情。
1、检查生字词。
2、播放课文录音,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3、学生带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此环节设计目的:“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
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带问题朗读: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小结[教师小结]:(1)这篇散文,写了一家四口在初春里的田野散步,开始我让母亲去散步,母亲很顺从地服从了我。
《散步》课堂教学实录(1)
![《散步》课堂教学实录(1)](https://img.taocdn.com/s3/m/cb332bb4c1c708a1284a44bd.png)
《散步》教学反思2《散步》教学反思《散步》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糊口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这单元的学习请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
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法子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进程中,运用所学法子,继续巩固感受亲情的请求。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首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再也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拥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糊口的品质,对糊口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更少,而且因为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许多学生没有构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而,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法子学习,通过朗读、圈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在教学法子上,我选用朗读法,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
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圈点勾画法、品读法、讨论法,读与写(读与说)结合的法子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络糊口,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法子,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糊口,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自由选择课文内容(可以是一个段落,也可以是一句话,只要读出感情),选择几名同学读,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
(大屏幕显示朗读请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等方面)A、指导学生分析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B、“我”的语气、语调应当怎么把握?例如在《散步》这一课中,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感情是我设置的一个教学目标,这也是我选取的一个教学重点。
《散步》教学实录共3篇
![《散步》教学实录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55f3f02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d3.png)
《散步》教学实录共3篇《散步》教学实录1本文旨在记录我在教授《散步》这一文学作品时的教学实录,包括课前准备、教学过程、学生反馈等方面。
《散步》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之一,它以平凡的故事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和普通人的苦难。
让我们共同探讨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部作品。
一、课前准备在课前准备阶段,我首先查阅了《散步》的相关资料,熟悉了作品的主题和结构,和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以便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分层讲解。
其次,我制定了课堂教学的大纲,包括导入、分析和归纳三个环节。
导入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分析环节是重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中的细节,最后归纳环节是总结作品的主题与结构。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首先,我通过一些热身小练习,如口语背诵、阅读理解等,在课堂中增强学生的思维敏捷度。
然后,我利用习题、视频和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思考提高,预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老师根据问题的复杂度,在小组或小班中进行探讨或讲解,学生做好笔记,并在完整预习后,网上搜索资料,积极准备教学。
2、分析环节在分析环节中,我首先呈现一份简短的故事,引导学生自我思考,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与《散步》中的情节进行对比。
然后,我重点讲解《散步》中的一些关键词汇和情节描写,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其中的内涵,理解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接着,我借助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演讲,结合学生自己的视野和立场,展开“语言、性格和思想”三个角度的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
3、归纳环节在归纳环节中,我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画图和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让学生进一步梳理作品中的主题和结构,以及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形成自己的独特思考体系。
并且,我在这一环节中,鼓励学生完成一定的个人创作,可以是书信、日记、小说等,反映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对现实的认知。
三、学生反馈在教学结束后,我进行了学生的反馈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做了很多思考、产出了很多自己的文字,并对《散步》和鲁迅先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散步》教学互动设计与评析反思3页word
![《散步》教学互动设计与评析反思3页word](https://img.taocdn.com/s3/m/a0086cf24b35eefdc9d333b4.png)
《散步》教学互动设计与评析反思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在生活小事中表现出亲情。
2.学习体会课文优美语言。
3.在朗读中学习文章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1.学生运用自己喜欢方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意识与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意识。
[难点]理解文章深刻含意。
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准备:录音机、歌带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常回家看看》歌曲)这是同学们耳熟能详一首歌。
其实,从旋律上来说,在众多流行歌曲中,它并不算是佼佼者,但却能红遍祖国大江南北,这是因为它蕴涵着浓浓亲情,唱出了许多人心声。
家因为有了深沉爱才会温馨,家因为有了浓厚亲情而更美好。
让我们跟随莫怀戚先生,陪同一家三代去《散步》,分享他们家浓厚亲情吧!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快速默读1.扫除字词障碍。
2.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二)齐声朗读理清一条线索(谈整体感受,既要展开,又要聚焦,聚焦于“我”孝敬上面):明确:1.“我”劝母亲散步;2.全家一起散步;3.选择大路小路分歧;4.“我”决定委屈儿子;5.母亲却依从了孙子;6.在不好走地方,“我”与妻子分别背起了母亲与儿子。
(提示:可谓一波三折,折射出了人性美亮丽之光。
尊老爱幼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再读课文,合作剖析(体会课文语言美、景物美、人情美)(一)赏读一些美句(要求用圈点法圈出精美句子,看这些句子美在哪里)1.写景句子:对南方初春田野描写(第四自然段)描写母亲所看到小路远处景物(第七自然段)(提示:春气息,充满生机,高歌生命,生活幸福,其乐融融)2.传情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母亲本不愿出来――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情态,母亲年迈、顺从,儿子诚恳、孝敬。
一个“慈母”,一个“孝子”,一个真诚理解,一个绝对信任,这种良性因果循环正反映了古朴伦理道德之美)3.对称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有浓,有淡。
散步听课记录及评析
![散步听课记录及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c03a0919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63.png)
散步听课记录及评析摘要:一、引言:散步的意义和价值二、散步的实践:课堂实录与点评1.教师导入与课程概述2.文本分析与解读a.内容概述b.主题探讨c.语言品味3.学生实践与应用a.亲情体验与表达b.生活实践与分享4.课程总结与反馈正文:散步,一种简单而充满乐趣的活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陶冶心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散步的意义和价值,并通过课堂实录与点评来展示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和欣赏散步的魅力。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散步的意义和价值。
散步是一种低强度的运动,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
它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免疫力。
此外,散步还能让我们欣赏大自然的美好,感受生活的乐趣,培养乐观的心态。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课堂实录与点评。
在这节课中,教师以她精心的设计和亲切的引导,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首先,教师通过情境导入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了浓厚的亲情氛围,引发了学生对家庭生活的思考。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指导朗读、品味语言美,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文本的主题和情感。
此外,教师还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如让学生为文本中的角色献花,以此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审美情趣。
在学生实践与应用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体验和生活实践,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散步的价值和乐趣。
最后,教师对课程进行了总结和反馈,强调了散步对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散步。
总之,散步是一种简单而有益的活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提升心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散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学会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散步。
《散步》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完美版
![《散步》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d02bf94bf242336c1eb95e39.png)
《散步》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散步》。
师:请翻开课文,接着老师的话来说话:让我们走进美文《散步》,这里有……生1:浓浓的亲情。
师:亲情。
生2:一个动人的故事。
师:故事。
生3:生机勃勃的春意。
师:景色。
生4:深刻的体会。
师:感悟。
生5:责任感。
生6:和谐的家庭气氛。
师:说得都很好啊。
师:请一起读起来(屏幕显示):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生齐读)师:看,“它”比你们说得生动些啊。
(评:这是匠心独运的课始。
用余老师的话说,是“开课揭题,直入情景”。
老师引导着学生直截了当地进入了课文。
给学生的话题“让我们走进《散步》,这里有……”巧妙地牵起了课文内容,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意境。
)师:这节课我们做三件事。
(屏幕显示):我们的阅读活动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师:现在我们开始第一个阅读活动。
(屏幕显示):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师:大家看,老师并没有这样说——“这个标题表示你读出了这篇课文的主题”,而是说——“这个标题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这个味道要通过你拟的标题来表现。
好,开始动作。
(生考虑片刻,纷纷举手。
)生1:我拟的标题是“分歧”。
师:你是抓住了课文里的波澜、故事里面的一个曲折,来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生2:我认为可以拟标题“美”,因为课文很美,里面有爱。
师:“美”字也可以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但是从这个标题看,表现的范围大了点,可以给这个标题加个限制。
生3:可以用“关爱”两个字,因为这一家人都互相关爱着。
师:关爱之美——因为有三代人浓浓的亲情。
生4:我拟的是“温情的春天”。
师:有诗意。
春天暗示一种生命力,一种暖意。
生5:可以把标题拟为“大路还是小路”。
因为一个分歧更能表现决定的重要性、更能体现责任感。
《散步》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散步》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c873a99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74.png)
《散步》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师:(导入)看这幅画面,给这两幅画面起名或用一句简短的话作概括。
(老师用多媒体出示画面,手指画面,示意学生看图做答。
)生(甲):是描述了一位小朋友在与他的老爸亲吻,体现出了浓浓的亲情。
它可用两个名称作图片的标题:一是亲吻,二是亲情,我觉得这两个标题比较合适。
(同学们做评价,结果都认为他回答的不错。
)生(乙):老师我想做补充,我认为这幅画表现了一位军人回家与自己的儿子见面的亲吻,也是亲情的最好体现。
生(丙)我想用“离别后的相见”为题目,写出父子间离别后非常想念对方,相见时抱在了一起亲吻,体现了他们间的亲情如蜜般的甜美。
师:好!同学们的表达很精彩,我们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好,再来看一张。
出示画面。
师:谁来描述这幅画面。
生(甲):晚上灯下的妈妈在陪同他的孩子做作业,其乐融融。
也体现了亲情。
生(乙):昏黄的灯光下,亲爱的妈妈在看着他的孩子们做着作业,有时还向妈妈提出了些问题,真好。
我从这幅画面里,感到暖暖的。
我想用“亲情”两个字作这幅画面的标题。
师:好,同学们回答得真好。
是啊生活中现出浓浓亲情的画面还少吗?同学们还想看吗?生:想!(热情很高)师:进入下一张空白幻灯片。
(画面没有了,学生没的看了,发出了嘘声。
)师:好,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特别的礼物,那就是用文字写成的画面。
──莫怀戚的《散步》,大家想不想看?生:想!师:快速地翻到课本123页,看一看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读时,用圆珠笔或铅笔划出自己不认识到的生字词,好不好?(学生读课文,教师板书并巡回指导。
)(3~5分钟)师:(读书完了。
问学生:有不认识的或拿不准字义或字音的字吗?(学生没有疑问,因为生字词不多学生基本都会。
))师:谁来读一读125页上的字词,来验证一下自己读音。
生:(读)“信服”“嫩芽”“霎时”“拆散”“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两名学生起来大声的读,没有错误,学生评价很好。
)师:刚才老师说送给大家一份特殊的礼物──文字写成的画面。
散步作业
![散步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dedd7a621ed9ad51f01df2f5.png)
《散步》教学实录点评:程老师以温馨的小问题导入《散步》一文,首先就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文章的内涵,有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然后以“本文一共写了几个人?”这个问题让同学们迅速掌握文章内容。
程老师这堂课的重点就是分析文章中的四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
在这个过程中,他首先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教师组织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积极思考探究的过程中推进教学,很好地实现了课堂互动和更多的对话,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高涨。
其次,创设问题情境,刚开始便提出一个学生有深切体会的问题,让同学们去感受那种亲情。
再连问、串问、追问,问题是层层深入,比如:在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时,首先问你最喜欢四个人物中的哪一个,再追问为什么,再让学生回归文本,朗读描写人物的句子,并且指导分析重点句子的含义。
这些都是有条理有层次的,让学生更加透彻清晰的理解母亲这个人物形象。
同时又指导学生在体味语言的时候注重朗读技巧。
比如,在分析母亲时,老师提出母亲这段话要怎样读才好,引起学生注意,母亲有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怎样才能读出这个转变的过程。
我觉得这儿特别好,既让学生体味文章情感让学生注重了朗读、语义理解方面的技巧。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又注重及时的引导。
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
再次,程老师重视活动体验,均衡培养学生素养。
学生活动以探讨问题为主线,辅以质疑、朗读、断句、讨论等活动。
教师激发思考,适时点拨启发。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听、说、读、写、思的活动体验,主动获得而不是被动接受。
在探讨问题的同时也结合老师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学习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同时,注重语言、感情、板书等方面的强化。
在分析人物时,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描写人物的语言,让学生更具体的感知理解语言的情感,朗读的技巧。
在分析的同时也注重板书的强化,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
最后,将文章体现的温馨与幸福的情感回归到学生切身的体味上,让他们亲自去感受爱,感受美好的家庭生活。
《散步》课堂实录及点评
![《散步》课堂实录及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d1ac99ca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71.png)
《散步》课堂实录及点评李凤)(萨克斯曲《春风》的旋律在教室轻扬)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互行鞠躬礼)师:请坐下!师:刚才,有同学问我,为什么要选择上散文《散步》现在,我告诉大家人到中年我对两句古语特别有感慨(大屏幕出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同学们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吗?(有学生摇头,有学生说不太懂)师:不太懂,表示有些懂懂什么,不妨说说生:我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说的是树想静下来不动,不过风儿可劲地吹着,不让树停止摇晃师:说得很好!后面一句呢?生:不敢说师:别担心,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说生:你想培养但是又不亲自接待生:(举手)子,指儿子,孩子养,应该理解为赡养师:你真棒!现在明白了吗?生:明白了后一句是说,子女想要赡养父母的时候,父母却等不到这个天了师:真聪明!师:节假日回到老家,看到爸爸妈妈一天天老了,又听说邻居大伯大婶忽然间就不在了,心里不由得酸楚,于是我和我爱人近年来总是互相提醒:要即时尽孝,尽量多抽时间陪伴父母今年“五一”,我爱人策划了“亲情一日游”活动,邀请在南通的兄弟姐妹及他们的子女一行十六人陪同双方父母在南通狼山、江滨公园玩了一整天今年“五一”,同学们怎么过的?生:我哪里也没去,在家做作业师:你辛苦了!生:我和妈妈去姨妈家玩了生:今年“五一”是我太太80岁生日,我们一大家子给她祝寿了师:我想和你握握手!(师生握手)巧的是“五一”这天,是我爸爸65岁生日,今年我公公也是80岁(大屏幕出示全家福)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我们一家子海拔最高的是我读人大二年级的儿子,他右边的就是我80岁的公公,前面这位是我祖籍四川的婆婆,这位大家一定看出来是谁了吧?(生:是你!)对!另一位就是我先生了这张合影是去年“五一”在我们如东海滨散步时留下的师:同学们想想,散步时心情如何?生:轻松,愉快师:和家人一起散步呢?生:更是自由、温馨、幸福……师:让我们带着幸福上路,阅读《散步》(大屏幕出示:第一步——幸福阅读)师:课前读过文章了吗?生:读过了师:那好,我想请两位同学范读一下课文,向大家展示一下我们新海实验中学初二19班同学的朗读风采谁来?(同学举手)师:请这位女生读14节,这位男生读58节(生范读课文)师:两位同学读的水平都很高,字正腔圆,轻重缓急拿捏得较准,女生很有幸福感,深情,富有感染力;男生含蓄些,但挺有责任感如果放松些,幸福感就出来了要不,我试试?生:好!(师范读最后一节生热烈鼓掌)师:谢谢同学们的表扬、鼓励,让我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师:莫怀戚为何要带母亲出来散步?生:“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带母亲散步,想锻炼母亲的身体生:“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我”希望母亲健康长寿师:你们真会读书,找到了课文里相关的句子,并且加上了自己的解读还有一个背景,同学们或许不知道:文章写于1985年这年清明前,莫怀戚的父亲刚去世照料了父亲多年的母亲似乎一下子给抽掉了生活的目标,身体情况变得很复杂莫怀戚有个弟弟是医生,私下说,母亲处在丧偶综合征中,这是一个微妙的阶段,必须谨慎度过,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于是就有了初春暖阳下,南方田野上,一家四口、祖孙三代的散步《散步》,写的是一件寻常事,没有游名胜古迹,没有吃豪华大餐,却能拨动我们的心弦请同学们自由品读,找出其中的妙词佳句,以及表达有情趣、有深意的段落,先自己品读,再一起分享(大屏幕展示:第二步——自由品读妙词佳句情趣意蕴)(生读,师巡视)师:能够开始交流了吗?生:能够生:我觉得第三节“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这里“太迟,太迟了”用了反复修辞,与“总算”照应,表达了“我”盼望冬天快点过去,春天早些到来的急切心情,说明“我”很担心母亲的健康生:“挺”“熬”“酷”三个词很有表现力,母亲自体状况的糟糕、冬日的严寒、儿子为母亲的担忧跃然纸上师:讲得很到位生:“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很有意思,小家伙瞬间的发现和归纳,表明他的聪明机灵;“我们都笑了”,是对孩子的褒奖,表现出亲情的温馨生:文章中像这样对称的句子还有:“有的浓,有的淡”“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的母亲虽然高大,不过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师:这样的句式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生:形式整齐匀称,和谐流畅,强调了表达的内容师:对!我们一起读读看,体会句式、韵律的美,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我读前一句,你们读后一句(师生读)生:我认为最后一句话含义深刻,写出了中年人的责任感:“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生:我和他一样欣赏这个句“慢慢地,稳稳地”“很仔细”,因为“我们”在散步,而且走的是小路,背上还背着“我们”最亲爱的人,所以责任重大,每一步都很小心、很稳当,“我们”都想让他们好好享受初春的美景师:真是个细心的孩子请问你是如何理解“整个世界”的?生:母亲是老人,是上一代,儿子是下一代,“我”和妻子是中年人,“我们”三代人,就是这个家的全部世界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所以家庭就是中年人要顾及的整个世界师:是啊,母亲代表老去的生命,孩子代表新生的生命,“我们”中年人代表成熟的生命中年人承前启后,背着老人、孩子,既关爱老去的生命,又呵护新生的生命,责任重大(板书:责任感)师:当“我”和妻子背着母亲、儿子的时候,除了责任感,“我们”一家人还会有什么体验吗?生:我认为还有幸福感,还有亲情的美好师:设想一下,站在不同的人物的角度比如,站在母亲的角度想想生:(思考,举手模拟老奶奶的口吻)这孩子,他小的时候我没少背他现在,我老了,他这么孝顺,我这个儿子没有白养啊!师:这位老奶奶,母慈儿孝顺,您老有福啊!(众大笑)师:谁能用描述性语言来说说感受?生:贴着儿子厚厚的背,听他一步一步前行时的呼吸,甚至能够感受到儿子有力的心跳,母亲心里热热的,甜甜的伏在儿子背上,才感觉到自己以前年轻过的生命仍然在延续,于是生命有了从来没有过的实实在在的踏实的感觉师:太棒了!从亲情与生命的角度阐发感悟(板书:亲情美、生命美)师:我提议,我们带着责任感,带着对亲情和生命的感悟把这个句朗诵一遍(师生齐朗诵)生:“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作者用比喻修辞形象地体现了自己的责任感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的选择决定民族的危亡,我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时的选择会影响家人的和睦、亲情的和谐,我孝敬老人,也尊重孩子,所以两难师:很有眼力!“我”最终选择走大路,选择准确吗?生:准确“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生:这次本来就是陪母亲的生:儿子没有吵闹,他一定理解父亲师: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明之举”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用爱心担起生命的重任,是亲情人伦的美好,是温馨和谐的幸福(众点头会意)生:我最喜欢这个段:“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一个细节“摸”,写出了奶奶对儿子的体谅、对孙子的爱在我家里,奶奶也总是依着我的母亲提出走不过去的地方让“我”背,说明母子关系非常亲密生:我注意到“她的眼随小路望去”,这表明母亲不是一味地迁就孙子,而是发现小路真的很有意思师:很有意思的发现哦!愿闻其详生:金色的菜花,色彩美;整齐的桑树,行列美;水波粼粼的鱼塘,活力美师:的确有意思,三美厉害,出口成章!这是文章写到的美,同学们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南方初春的田野,除了金灿灿的菜花,还有——生:桃红、梨白、杏粉……生:还有绿油油的麦苗,小草……师:野花遍地是……生:(齐)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师:那鱼塘大吗?生:不大“一口”就是证明师:真灵!初春时间,池塘——生:(三三两两)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师:是除了鱼儿,初春的池塘里还可能有——生:摇着小尾巴的蝌蚪师:半亩方塘——生:(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师:你们看,小路怎样?生:有意思——有美景,有生机,有活力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个段,其他同学好好享受(一女生动情朗读,众鼓掌)师:有人喜欢这段文字吗?(屏幕显示)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个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生:我喜欢生:我也喜欢师:为何喜欢呢?生:“新绿”“嫩芽”扣住了初春特有的景物特征,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生:它有声有色——深深浅浅的绿,“咕咕地起着水泡”的春水,都是生命复苏的象征生:它不但写大自然一年伊始,万象更新的景象,而且写出了“我”希望母亲像大自然那样重新获得生命活力,能够健康长寿的良好愿望生:“我”希望母亲通过散步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师:很好!最是一年春好处,春日暖阳朗照,杨柳风轻拂淡妆浓抹的新绿、质地鲜嫩的芽儿、咕咕起着水泡的冬水……这个切都显示出不可遏制的生命活力这是生命的气息,是“我”祈望母亲健康长寿的一片爱心下面大家齐读这段文字(师生齐读)师:读《散步》,我们感受到什么?生:生命、责任生:亲情、人性师:(屏幕展示)尊老爱幼的亲情美温暖和谐的人性美阳光活力的生命美含蓄深沉的责任感师:散文《散步》,精致淡雅,意蕴丰厚漫步其中,亲情的芬芳、生命的葱茏、人性的秀美、责任的韵致,沁人心脾让我们在《春风》柔美的旋律中再次美读其中最美的片段(大屏幕展示:第三步——配乐美读)(一女生读第3小节,女生齐读第4小节,男生齐读第6小节,全班齐读第7小节)(第四步——拓展阅读)师:(出示国际家庭日徽号)有谁知道这是什么徽号吗?(众摇头)师:这是国际家庭日徽号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个徽号,说说它的含义生:底色是橄榄绿,那是生命、和平的象征上面的橘黄色图案像是屋顶,代表家生:家里有心的图案师:几颗心的图案?生:有两颗相互包容的心的图案,说明一家人互相理解、爱护,彼此温暖,就像《散步》中的一家人那样生:还说明心对心的接纳、包容生:象征着家庭的和谐、温暖、快乐、幸福生:我觉得像嫩芽,表示新生命在这里诞生,并得到呵护师:几位同学解读得很有质量同学们,五月有很多节日,你们知道哪些?生: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生:五月十二日,护士节;我妈妈是护士生:还有母亲节生:还有父亲节师: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每年的5月15日是国际家庭日今年的国际家庭日,你有什么创意?请用简短的语言说出你的策划及这样设计的原因设计不一定轰轰烈烈,就像散步那样自然、亲切,能够增加家庭幸福指数的就行生:我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给爸爸妈妈一个惊喜生:我下厨烧菜,请爸爸妈妈品尝我烧的好菜师:你的拿手菜是什么?生:西红柿炒鸡蛋师:方便快捷,黄红搭档,配以青葱,色香味俱全,创意不错(众笑)生:我爸爸妈妈最希望我成绩优秀,到时候,我给他们几份高分试卷师:这是你能做到的,很好!生:今年5月23号是我爸爸妈妈结婚二十年纪念日,我想在5月15日国际家庭日这天就送给他们一份礼物,给他们意外的惊喜生:我要爸爸妈妈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接到家里来,我要为他们表演节目,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师:多有孝心的孩子!生:我可能要上学,没有时间去看94岁的太太,但我会给她打电话,祝她长寿师:很好!只要我们有爱心,每天都是家庭日(教室后排站起一位二十多岁的男青年)男青年:老师,我也要发言师:请问,您是——男青年:我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老师李老师,听了这个课,我太激动了,谢谢你点醒了我(接过我递上的话筒)妈妈特别喜欢吃元宵,今年家庭日我要为母亲做一顿元宵师:你做元宵的技术怎样?男青年:虽然我技术一般,但这是我第一次给妈妈做她爱吃的食品,我一定尽力做好师:不管你做元宵的技术怎样,我相信,揉进孝敬和感恩的元宵,一定是世间最甜美可口的,也是你妈妈此生吃过的幸福含量最高的元宵我代表妈妈们谢谢你的这份心意!(全场鼓掌萨克斯曲《春风》音乐再次响起随后,大屏幕显示,师陈述——)师:《散步》,一首亲情、人性、责任的生命交响,阅读《散步》,一次心灵漫步!师:感谢同学们,感谢在座的领导、老师!下课!刘占泉点评:幸福与“无痕”欣赏李凤老师执教《散步》的实录,心中漾满了幸福感这样教书,仿佛引领着孩子们到文字深处漫步,并经由作品的桥梁去和作者实行心灵会晤,教师与学生都是带着幸福上路,载着幸福归来,乃至于观课的人也受到感染冷静下来,不禁掩卷反思:幸福的源头在哪里呢?课文作者莫怀戚先生的父亲在1985年清明节前不幸辞世,这时候,母亲最需要子女陪伴,于是便有了那一次初春田野上一家三代人的“散步”作家用简洁的文字描述散步的情形,给读者奉献出那种背负起“整个世界”的责任感和幸福感阅读教学研究课的执教者李凤老师恰好也于五月初,与家中老人一同漫步于故乡的山野江滨,亲历“尽孝”的人生体验这样,教师与所教课文便具有了深层的对话然后,她将这种真实的体验和对话引入阅读教学,辐射出情感的热度,感化了学生的心灵整堂课,孩子们被教师与课文双重的真挚情怀感染着,激发着,在美好的阅读氛围里幸福地漫步,体验真善美的人生真谛和文学风采这个教学案例还带给我一份惊喜,那便是执教者对“无痕”的教学境界的追求我理解,所谓“无痕”与“有痕”,其分野主要在于是不是顺从教学规律具体讲,涉及教学设计的合理、和谐等特性,概括地说便是追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这堂课仅仅是一个标本,对此李凤老师作出阐释,归纳出宝贵的经验:师生的真情交流至于“无痕”,学生的率真描绘和情感内化至于“无痕”,预设与生成力求“无痕”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注意把握好几个限度,如:有范围但不束缚,有引导但不硬拉,有发挥但不替代教师不是把预设的内容生硬地亮出来,作为对话的一员,教师较多的时候是一个倾听者,而学生所言触及预设点时,教师接过话题发表意见这些经验融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几个教学步骤前后联结从容推进,表现出专业演练与情趣激发的适度结合,为我们提供了新鲜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操作方式这堂课,第二个教学板块相当精彩,集中体现了“无痕”的特色其主题是由学生“自由品读”,要求提取“妙词佳句”,体会“情趣”和“意蕴”教师随机点拨,引导,或者组织演练活动,教与学双方配合得自然和谐,洋溢着“无痕语文”的魅力出于对操作方式的理性辨认,我暂且归纳一下李凤老师的具体操作细节1.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心得加以肯定,用语简练,褒扬鲜明比如,学生体会到,作者说“太迟,太迟了”,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与“总算”照应,表达“我”希望春天早些到来的迫切心情,表现出“我”很担心母亲的健康;提取出“挺”“熬”“酷”这三个字眼品味含义李凤老师称赞他俩“讲得很到位”这次师生对话发生在“自由品读”之初,李老师有意先不多说什么,只是用简短的评语鼓励大家畅所欲言类似的短评穿插在师生对话交流过程中,如:“真是个细心的孩子”“厉害,出口成章!”她善于运用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见解,让课堂上保持潜心品读的教学温度2.教师主动点拨、引领,相机安排美读,让语言品读不断深化、细化,追求体味与积淀的最佳效果这一条很突出,也很出色有个学生注意到前一个同学所举的语句具有对称的特色(“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便指出这一点,并接着摘取实例,如“有的浓,有的淡”等李凤老师随即追问:“这样的句式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形式整齐匀称,和谐流畅,强调了表达的内容”李老师紧跟着加以指点,组织美读,让学生们更深更细地含英咀华:“对!我们一起读读看,体会句式、韵律的美,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我读前一句,你们读后一句”这样上课多有意思!学生和教师交替着引领课文局部语句的品读逐渐走向深入,教与学相随相伴,其乐融融3.在内容理解的关键处,重锤敲击做法主要包括:拎出凝聚着要义的词语(如“整个世界”)重点探究,提出重要的问题引发思考,安排饶有趣味的演练小项加深体验,借助美读来进一步体会作者抒写的情感请看这个片段——师:设想一下,站在不同的人物的角度比如,站在母亲的角度想想生:(思考,举手模拟老奶奶的口吻)这孩子,他小的时候我没少背他现在,我老了,他这么孝顺,我这个儿子没有白养啊!师:这位老奶奶,母慈儿孝顺,您老有福啊!(众大笑)师:谁能用描述性语言来说说感受?生:贴着儿子厚厚的背,听他一步一步前行时的呼吸,甚至可以感受到儿子有力的心跳,母亲心里热热的,甜甜的伏在儿子背上,才感觉到自己曾经年轻过的生命仍然在延续,于是生命有了从来没有过的实实在在的踏实的感觉师:太棒了!从亲情与生命的角度阐发感悟(板书:亲情美、生命美)师:我提议,我们带着责任感,带着对亲情和生命的感悟把这一句朗诵一遍(师生齐朗诵)4.教师主动提出学生尚未关注的描述细节,与他们已经关注到的相关内容进行对应、勾连,扫除阅读的盲区有个学生发现,课文里写的那位老母亲不是一味地迁就孙子,“她的眼随小路望去”,可能看出小路真的很有意思李凤老师赞叹道:“很有意思的发现哦!”并表示“愿闻其详”该学生“出口成章”:“金色的菜花,色彩美;整齐的桑树,行列美;水波粼粼的鱼塘,活力美”李老师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力,想一想南方初春的田野上、水塘里还有什么孩子们联想到桃红、梨白、杏粉,绿油油的麦苗和小草,草丛中像眼睛眨呀眨的野花,还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孩子们充分体验着早春的鲜美色彩和蓬勃活力李老师顺势一转,把课文里前后两处写景的文字联系起来(前一处被学生忽略了),形成比照,学生由此获得新的感悟:“新绿”“嫩芽”扣住了初春的特有的景物特征,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深深浅浅的绿,“咕咕地起着水泡”的春水,都是生命复苏的象征;借描写万象更新的景物,表达作者希望母亲重新获得生命活力的心愿此时,教师加以收束便水到渠成了:“这一切都显示出不可遏制的生命活力这是生命的气息,是‘我’祈望母亲健康长寿的一片爱心”以上,归纳出四种方法凭借这些方法,李凤老师把这个咀嚼语言、涵泳意蕴的教学过程调理得有声有色,点染得妙趣横生我一边阅读实录,一边想象、还原教学实况,分享着教与学双方沉浸其中的教学情境那一段氤氲着温暖情怀的幸福的阅读经历,真是令人神往,令人难忘我想,所谓“无痕”,也就是在仿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吧,使教与学趋于和谐境界,各项教学演练活动配合衔接得自然紧密,于是学生便产生了“仰沾时雨之化,如坐春风之中”的信任感和幸福感实质上,这就是在追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由此,我受到两方面的启发头一个,需要反思“方法”与“无痕”的关系基本的教学方法并不那么复杂迷乱,它们是有限的,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然而将这些方法组合到最佳程度,运用起来能够做到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恰到好处,又是极难的,因为所面对的情况千差万别,变化的灵活度非常大李凤老师作为语文特级教师,追求教学“无痕”,乃是给自己提出一种极具挑战性的教学高标,同时也为语文教学研究提供了新鲜的思路和经验我受到的第二个启发,富有一定哲学意味——教与学双方感到幸福与否,这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把尺子,也是检测教学“生态”状况的一条标准只有教师率先具有对于教育幸福感的追求,学生才有可能从教学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他们自己被尊重、被启发、被引领、被当做学习主人并投入有效的实践活动,所谓“无痕”的教学境界,应该也只能诞生在这样的饱含着幸福感的教育境界之中这与教育的本质有关,也与教师的教育理想有关追求“诗意地生存”,就不能不深入思考教与学双方幸福与否的问题。
散步课堂实录
![散步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1f9c3930f524ccbff021841f.png)
《散步》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意。
课文中几个人物的形象分析,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课前准备】学生:1、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反复朗读文章,理解大意,在笔记本上做好词语解释,扫清文字障碍。
2、查找有关写作背景资料,以便对课文有更深入了解。
教师:1、准备播放的音乐和教学课件。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设想】文章可研讨的方面很多,比如语言,写景,情节等,但一节课时间很有限,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在这节课中重点讨论人物和主要事件(分歧)。
在讨论过程中立足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言,尊重学生的讨论结果。
朗读也是本节课的重头戏,所以在课文的讲解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朗读。
也即是在朗读中分析人物,在分析人物中有感情的朗读。
同时在教学中增加了抢答和模仿电视节目的环节,把学生的情绪充分的调动了起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总用时40分钟)【教学步骤】一、导入语(2分钟)配乐(钢琴曲 tears)故事导入:有一个人一心想寻找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他询问他见到的每一个人:“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黄金,钻石,权力,地位……众说纷纭。
因为他弄不清真正的宝贝是什么,这个人便决定走遍天涯海角去寻找许多年过去了,他穷了,老了,病了,却一无所获,也无一丝快乐。
只好失望的回家,回到家中,看着温暖的灯光,家人关切的面孔,这个人终于明白,原来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温暖的家呀!学们,我们都是生活在家庭当中的一员,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都沐浴着家的温暖,是家的温馨使我们快乐的生活。
当我们高兴时,家是撒欢的场所,当我们遭遇不幸时,家又是避风的港湾。
特级教师程翔评课
![特级教师程翔评课](https://img.taocdn.com/s3/m/d2127ad4d15abe23482f4d9b.png)
特级教师程翔评课(摘录)点评课题:《散步》《公输》程翔(特级教师、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时间:2009.11.1下午评课是一件很不轻松的事情。
两位老师的课都讲得非常好,王老师这节课突出的特点是以分析亲情作为一个重点,加上一点重点句子,构建起了她这节课的坐标。
她并没有按部就班的从前往后推进。
而是放在揣摩亲情,体会重点字词句。
这些字词句在文章当中的作用是很突出的。
让学生反复玩味这些句子,领会这些句子丰富的含义很有意思。
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语感的训练。
比如王老师让学生去揣摩,“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我”就是这些句子反复的去揣摩,“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是一种突出的特点。
我们上课的时候要有紧要词,在你的这堂课中充分体现这些紧要词。
第二个突出的特点,王老师把删去的两句话复原。
让学生去分析删掉好不好,你同不同意。
这实际上是在解析文本的基础上适度的拓展,这个拓展与语感训练是相吻合的。
通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
这篇文章讲孝心还讲责任讲使命。
我觉得王老师这堂课这两个特点是很突出的。
我觉得对我是有启发的。
第二堂课孔老师讲公输。
上个月我去山东一个地方去听课,那个老师上的也是公输。
我一边听孔老师的课一边就在回忆那个老师是怎么上的。
我觉得孔老师这堂课也有她突出的特点。
第一,孔老师本人富有朝气,作为教师来讲这是一个很难得的优点。
我想不光是教语文教任何一门学科老师都要活泼有朝气。
我们学校有个历史老师一个教案要教上好多遍,自己都烦的不得了。
我们能不能换一个思路自己不讲让学生去讲。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讲。
这样一定程度上能解决下午上课犯困的问题。
孔老师自己有朝气容易感染学生。
第二点,孔老师紧紧抓住了两个对话,这是文章的主体内容。
先是公输和墨子对话,后是墨子和楚王的对话,这两个对话构成了文本的主要内容。
教这篇课文,肯定要把它当作是学习的重点。
孔老师在这一点上把握的是很准的。
从这些对话的模拟,使学生体味到墨子的这种智慧。
《散步》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散步》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b809b05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b8.png)
《散步》课堂实录教学案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散步》课堂实录教学案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散步》课堂实录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理解文本《散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理解文本内容和意义。
2. 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写作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3.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启发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情感和人物的体会。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一张小聪明的图片,让学生引出散步的话题。
2. 向学生提问:你们平时喜欢散步吗?你们觉得散步有哪些好处?3.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讲述散步的好处,并引入本文。
二、阅读课文1. 分段式朗读课文,以便学生逐段理解。
教师突出难点和重点句子,并引导学生理解。
2. 学生自主阅读,边看边思考。
根据老师的问题,慢慢领悟课文。
三、理解课文1. 向学生提问: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2.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帮助学生总结。
3. 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回答问题:你们平时散步主要去哪些地方?你们觉得散步的好处有哪些?散步的时候你们经常看到什么?4. 讨论结束后,教师在黑板上做出总结,并让学生对散步的好处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写作课1.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对文本的理解,写一篇自己的散步感想。
2. 学生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写作:(1)联想:自由联想散步的场景、人物、时间、情感等。
(2)记录:记录写作所需要的感受、情感、语句或具体的描写语言。
(3)组织:搜集各种写作素材并整理它们,构成自己的文章。
3. 学生完成后可以互相交流修改,再由教师进行检查。
六、教学反思1. 知识体验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活动更好地理解文章,掌握写作技巧,充分感受散步的好处,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2. 教学效果此次教学让学生认识到阅读文本的重要性,同时也帮助学生培养了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的配合,让学生在感性的体验中,加深对散步的了解,并在理性的思考中,拓展对散步深层次的认识。
架接生活与文本的桥梁散步教学实录及评析
![架接生活与文本的桥梁散步教学实录及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6bf2c80e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09.png)
架接生活与文本的桥梁散步教学实录及评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并阐述“散步教学”这一独特的教学方式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搭建起生活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通过实录一次具体的散步教学过程,并结合深入评析,展现散步教学如何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文本,提升理解力,并在生活中寻找文本的影子,进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散步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其核心理念在于将课堂学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自然的、轻松的环境中体验文本的魅力和深度。
通过散步,学生可以在实际的环境中感受文本所描述的场景,从而更直观、更生动地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详细记录一次散步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准备、实施过程以及学生的反馈等,以期为读者提供一次生动、具体的教学实例。
本文还将对这次散步教学进行深入评析,探讨其成功之处,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以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散步教学的理论基础散步教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其理论基础深深扎根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人文科学等多个领域。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散步教学体现了“生活化”和“实践性”的教学原则。
这种教学方式强调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鼓励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散步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散步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放松心情,缓解学习压力,同时,户外活动的新鲜空气和自然景观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散步教学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
从人文科学的角度来看,散步教学体现了对自然和生活的尊重和热爱。
通过散步,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也能让学生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体验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人生的意义。
散步教学的理论基础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和人文科学等多个领域,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健康,还能培养学生的自然情感和人文精神。
《散步》教学案例与评析
![《散步》教学案例与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01c24cc1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be.png)
《散步》教学案例与评析----b0d792b0-6ea5-11ec-8e28-7cb59b590d7d张继承书写说明一、教学案例背景。
张宁翔是2022年11月参加“班会”活动的优秀教师。
教学地点是宁乡县大成桥中学,老师们并不熟悉。
由于本次活动共有五名教师参与教学,教学内容为“行走”(人民教育版七年级第一册中文),且均安排在同一班级授课,教师将学习相同内容的学生可能的情绪状态与实际教学情况进行了比较应的调整,以真正适应学生学习。
案例内容均是按照课堂实际情况予以记录。
该课程被县教研室评委当场认定为精品课程,称其不同于其他有“氛围”的课程。
二、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主要思想和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1.教师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2.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3.课堂教学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4.教师灵活恰当的教育智慧。
教学设计与评析教学目标①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② 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和探究。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① 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内容。
②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I.导言: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
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今天,让我们步入一个家人,感受这四口之家的深厚感情。
【评析】导入,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景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目的在于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启发思考等。
本文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和美温馨的亲情关系,教师通过饱含深情的话语,建立一个情感磁场,触发学生进输入文本上下文。
学生:唉,怎么又是《散步》!(这是一门县级教学分级课程。
这节课是今天第四节教“走路”的课。
学习生厌烦的情绪已经暴露了。
)老师平静地笑了:嘿,这对学生来说真的很难!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出去散步,玩得很开心此不疲的哟,或许今天大家跟张老师一起去散步会有不同的滋味呢?学生们和老师一起大笑。
《散步》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散步》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ec8773e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3d.png)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深深的沉浸在浓浓的亲情里面,但我们不能过于陶醉而认为我们周边所有的家庭里都充满着“亲情”,是啊,作者写这篇文章《散步》的真正目的是在呼唤那些还存在“距离”的家庭走近亲情。
刚才同学们所举出的“老年没人管,自己过起了幸福的小日子”便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特别是“婆媳”关系的处理可谓是老大难,这一点我深有感触。
我的嫂子与我母亲关系一直不好,他们在泰安工作,过年已经4年没有来家过了。
看到《三代》《散步》这一幅幅美丽的亲情画面的时候,我多想让他们看看,可是他们远在泰安,不能看到这篇文章,唉,就让陈红的“常回家看看”传达我及我的家人的心声吧!同时,我也借此机会把这首歌送给在座的同学与那些仍存在着“分歧”的家人,亲人们。
希望我们都像一家人。
(播放课件“常回家看看”)播放余,师要求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将欣赏《散步》这幅画面的感爱或反思写在纸上。
大约150字至200之间。
(5分钟)生:(起来读自己的感受或反思)亲情如一缕温暖的阳光,洒向了神州大地,注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去感受这温暖如光的亲情呢!虽然如此,可是我们周边的许多家庭仍然存在着分歧或感情上的隔阂,有产是婆媳不和,有的儿子不孝,有的是长辈过于苛求……于是我们很想拿出莫怀戚先生写的这篇文章劝导他们,让他们的内心生出宽容和谅解,因为他们、我们永远是一家人,还有什么比一家人的情怀更温暖呢?……生:(对这位同学的反思或感受作评价)这位同学的感受很真切,既能从本节课中的画面上欣赏到美的“亲情”又能联系身边的“不和”家庭来劝慰,考虑周到;另外就是语言很流畅,感情也很恰当。
很好。
师:好,刚才这两位同学的一说一评,为我们上了很好的反思课。
谢谢。
那么我们现在在这回味之中,来总结一下这堂课你自己的收获如何?可以是文章上的,可以是做人上的,可以是生活中的……(同学思考2分钟,然后口头做总结)生1:(课堂小节)这堂课我学会了关注人间的亲情,也学会了如何在家里做好我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翔老师《散步》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执教:程翔语文思维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是培育学生从字里行间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解释问题。
这个任务比较特别,是借文字和文章内容来培育学生抽象思维方面的能力,而这种抽象思维之格的形成与文字和文章所呈现的形象、情感、细节等又密切相关,因而语文思维教学在完成这项任务时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就比较特殊,与数学、物理、哲学、逻辑等学科的思维教学有着较大的差别。
下面我们以中学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青年语文教师研究中心理事长程翔的《散步》教学实录为例,看看程翔老师在面对初中生时是如何开展语文思维教学的。
一、在初中生(少年期)的思维中,抽象思维之格开始了明显的发育过程,在这个特定的思维发育时期里,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师都要抓住这一特点,结合学科特征和优势,采取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对症下药,使初中生的思维得以健康的发展。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还处于经验型的发展阶段,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因此程翔老师从生活中提取了一个情境,一组形象,既是讲课的一般导语,又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概括自己的抽象感受,从中培育学生的抽象感悟能力。
老师:我问同学们一个小问题:咱们班的同学有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的吗?请举手。
(学生举手)老师:请一位同学谈谈和父母一起散步时有什么感受。
学生:我觉得和父母一起散步可以谈谈心,一家人有说有笑,即使父母批评自己,也不像在家中那么严肃。
老师:很好。
散步是家庭生活中的一项内容,它是一种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叙事散文——《散步》。
先请一位同学把课文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课文)二、从初中开始,语文教师就要结合记叙文的教学对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进行初步的培育,具体讲就是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对形象材料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划分文章段落、归纳段意、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中心思想、认识写作特点、表明自己的观点等等。
程翔老师通过针对性较强的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人物的一言一行)寻找回答问题的依据,同时他还不断地引导学生在典型人物身上寻找典型的形象特征,使学生学会在形象中捕捉特定的意义。
当然他还没有忘记培育他的施教对象对形象的感知能力,让他们用声音来准确地再造形象(见划线部分)。
老师:本文一共写了几个人?学生:四个人。
作者、作者的母亲、作者的妻子和儿子。
老师:对。
这四个人中最喜欢母亲的举手?(学生举手)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母亲?学生:这位母亲很理解儿子的心意,很疼爱自己的孙子。
老师:请你把写母亲的地方读一遍。
(学生读第二自然段)老师:母亲尽管走远一点就觉得累,但体谅到儿子的一片孝心,就出来了。
这是写母亲的动作。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学生:母亲十分信赖孩子。
老师:对。
哪一个地方写到了母亲的语言?学生:倒数第二段。
老师:请你读一下。
(学生读课文)老师:“还是走小路吧。
”母亲为什么改变了主意?学生:因为母亲知道了孙子要走小路的原因,“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孙子想去看看,当奶奶的应该满足孙子的要求。
老师:很好。
那么母亲的这段话怎么读才好呢?谁来试一试?(学生读课文)老师:同学们注意,文中写道:“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这是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怎样读才能表现出这个转变的过程呢?学生:我觉得“还是”两个字带点拖音:“还——是——走小路吧。
”老师:很好。
你体会得很到家。
母亲的第二句话怎么读呢?学生:(大声地)“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老师:用不着这么大声。
母亲让儿子背着自己,提这点儿要求用不用事先跟儿子商量商量?学生:不用。
老师:对呀。
母亲说这话时很放心,很坦然。
读的时候要把这层意思表达出来。
请听老师读。
(老师范读课文)老师:以上我们分析了对母亲的描写。
(老师板书:母亲善解人意、疼爱孙子动作、语言)三、初中生应该能够对心理上产生的微妙情感变化有敏感的捕捉能力,因此老师要加强在这个方面的引导。
情感体悟是从经验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理性认识,是看不见的抽象,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往往隐含着这些稍微复杂(对于初中生而言)的内容,需要思维的抽象分析和判断才能体会到的。
老师:最喜欢作者的举手。
(学生举手)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作者?学生:他很孝敬母亲。
老师:哪里看得出来?学生:“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老师:“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这句话的隐含意义是什么?学生:伴同母亲的时日短。
老师:对。
作者希望在母亲的有生之年能多出来几次散步。
作者对这次一家四口在田野散步是很珍惜的。
作者的这种感情在前面的哪一段中表露过?学生:“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老师:哪几个字应重读?学生:“太”、“总算”和“又”。
老师:好。
作者在内心深处为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而高兴。
这是什么描写?学生:心理描写。
老师:对。
那么作者的那句话怎么读?学生:应该干脆利索:“走大路”。
老师:或者说是斩钉截铁。
有没有商量的余地?学生:没有。
老师:对。
说一不二。
“走大路”。
我们把第六自然段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课文)老师:刻画作者本人,较多地使用了心理描写,也有语言描写。
(老师板书:作者孝敬母亲心理、语言)四、优秀的记叙文之所以会产生撼人的力量,细节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细节,更重要的是发现这些细节所隐含的特殊意义。
在学生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细节,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书本中的细节与生活中的细节联系起来思考。
细节的发现也离不开细腻的情感体验,两者也应结合起来。
老师:最喜欢文中这个小孩的举手。
(学生举手)老师:请你说说理由。
学生:这个小孩没有坚持非走小路不可,他听从了爸爸的话,是个懂事的小孩。
老师:很正确。
文中小孩说了两句话,谁来读一下?(学生朗读课文)老师:这个小孩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靠自己细致的观察得出的。
说明这个小孩怎么样?学生:很聪明。
老师:对。
(老师板书:小孩懂事、聪明)老师:只剩下妻子一个人啦。
最喜欢妻子的举手?(没有学生举手)老师:请你说说为什么不举手。
学生:我不喜欢这个人物。
老师:为什么?学生:妻子没有说一句话。
老师:不说话你就不喜欢?学生:书上写“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就是说,妻子在家里就不听——老师:就不听丈夫的。
你是这个意思吧?(学生点点头)老师:同学们想一想,妻子难道一切必须听丈夫的吗?学生:不行。
老师:对呀。
丈夫说得对才听,说得不对还能听吗?那就另当别论了。
为什么这个妻子在外面总是听丈夫的呢?那是因为她维护夫妻之间在外界的美好形象,她很给丈夫什么?学生:面子。
老师:对呀。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妻子在外观上是很尊重丈夫的。
但是回家就不同了。
在家里夫妻之间完全可以互相批评。
这叫内外有别嘛!妻子没说一句话,那是因为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
一旦丈夫说“走大路”,妻子就毫不犹豫地支持丈夫的意见,也走大路。
妻子不说一句话,正说明她是一位默默奉献,更多地操持家务的贤妻良母。
她说得少而做得多,同学们不喜欢这样的妻子?反正我喜欢。
你们同意我的观点吗?学生:同意。
老师:喜欢的请举手。
(学生举手)老师:看法发生变化了,这就是理解了。
好,下面我们把文章最后一段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板书:妻子默默奉献、贤妻良母)五、初中生抽象思维之格的发育有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特征,一是他们能从由形象、情感和细节等构成的文章或段落中,准确地概括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二是他们能从由形象、情感和细节等构成的文章或段落中,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一般感受。
程翔老师最后引导学生准确地概括出了他们对文段的一般感受,同时也示范了老师的思维成果。
老师:同学们,这一段内容就好像一幅电影画面,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个字表示。
学生:爱。
老师:对。
(老师板书:爱)老师:家庭的幸福大厦就是由爱支撑起来的,散步所体现出来的温馨与幸福就在于此。
希望同学们以后经常与父母在一起散步,去感受美好的家庭生活。
这节“课堂实录”的教学模式是很简单明了的。
它体现了“总——分——总”的一般模式特征,先总结经验,后总结感受,中间通过形象、情感和细节等分析字里行间所呈现的特定意义。
这个模式突出了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具体表现为:1、教师呈现思考的情境和问题↓2、教师有针对性地抽取若干个问题↓3、学生从课文中寻找回答问题的依据↓4、学生表达对课文内容的感受或见解↓5、教师的评价与示范程翔老师的这节课堂实录的语文思维教学理念是,教师要做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和示范者,要为思维而教。
我们从这节课中可以得到很多语文思维教学方面的启发:一是将对“问题的解答”作为语文思维教学的一种重要的内容,学生在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过程中,逐渐学会脱离具体感性经验材料,而寻求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方法;二是将“教师是主导”的作用定位在引发思维的主导位置上,教师在整个思维教学活动中始终走在学生的思考前列,用一个个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既定的方向(抽象思维之格)发展;三是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体现在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解答上,他们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四是思维训练是师生双方为改变和发展自身的思维素质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和实践,它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线,也就是说在语文思维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进入到思维训练的程序中,两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