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深度学习读后感
《深度学习》读后感作文
《深度学习》读后感作文最近读了一本书《深度学习》,读完有如下收获:第一;关于焦虑。
我们感慨每天时光匆匆,特别焦虑,因为我们做的事情都是繁琐的,肤浅,事物性的没有创造价值的,所以没有成就感。
如何改变呢,首先少看社交软件,保持专注。
其次,少干繁琐的简单事情,多做有挑战的事情,激发潜力创造力,享受创造的乐趣。
有句话特别好,娱乐其实不能带来快乐,真正带来快乐的应该是工作,工作后实现目标的那种欢快感是娱乐不能给予的。
第二:关于努力。
很多人会觉得生命苦短,还是及时行乐比较好,差不多的了得过且过吧。
生活迫使我们不得不努力,如果不努力还能过的不错因为有人替你努力过了,所谓的岁月静好一定是有人替你遮挡了风雨。
如果很幸运有人替你遮挡了风雨你不应该一味享受而忘记前进,毕竟谁的遮挡都不可能太长时间,即使能遮挡一生一世,几生几世,也不意味着你可以放弃努力,你更应该在高起点上创造新高。
论文学习:陶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中国陶艺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小学阶段开设陶艺课程对于青少年儿童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十几年里,陶艺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通过借鉴国内小学陶艺课程相关研究及本人实践考察,针对这些问题我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陶艺;小学美术;教学;综合素质。
陶艺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更突出体现了这些美术的特性。
陶艺融入小学美术教学能够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观念下对小学美术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陶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各地小学美术课程中开设了陶艺课程,目前小学陶艺课取得一定的效果的同时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定位不明确对于我国历史文化悠久的陶艺来说需要学习的内容非常多。
我通过翻阅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陶艺课程课本与听取部分小学陶艺课程,我发现多数还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设置课程内容。
《深度学习》读后感2
《深度学习》读后感
我们正处在急剧变化的社会里,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谁都必须具备现代知识社会的“生存能力”——广博的知识、灵动的思考,以及敢于直面课题,通过主体的参与、同他者的写作,智慧地解决课题的能力。
“深度学习”正是在这种要求下应运而生的新型学习范式。
“深度学习”是21世纪学校改革的风向标,也是我国教育部“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倡导的教育方针。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要实现“深度学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从聚焦“教”转向聚焦“学”。
当今的课堂教学,应抛弃以往那种教师传递信息、学生接收巩固的方式,而是为每一个儿童提供积极参与、并能诱发学习兴趣与体验的“学习场”。
第二,从聚焦“个人学习”转向“协同学习”。
“深度学习”并非单纯意味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更新,更是意味着构成整个教育的根基——学习观——的转型。
知识的整合需要基于“协同的过程”,通过小组探究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掌握运用。
第三,从聚焦“教案”转向聚焦“学案”。
教案不过是教师预先设想的一则故事,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同学习者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故事,即教师要临机应变展开有效教学。
完整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读后感
完整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读后感深度学习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它以模仿人类大脑神经元网络的工作原理为基础,通过深层次的神经网络构建和训练,实现了对复杂数据的高效处理和分析,使得计算机能够自主学习和优化算法。
对于人类来说,深度学习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核心素养的体现。
深度学习的魅力在于其强大的智能能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深度学习,我们能够处理和分析大规模、高维度的数据,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
无论是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还是其他领域,深度学习都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首先,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传统的图像识别方法往往需要依赖于人工特征提取,但这种方式耗时且效果有限。
而通过深度学习,我们可以让计算机自己从训练数据中学习到图像的特征表示,进而实现更准确的图像识别。
例如,在人脸识别和物体检测方面,深度学习已经达到了接近人类水平的识别准确率,为社会安全、信息技术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其次,深度学习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传统的自然语言处理方法往往需要借助于人工规则和知识库,而深度学习能够通过大规模的语料库数据进行训练,自主地学习到语义和语法规律。
这使得机器能够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实现机器翻译、文本摘要、情感分析等任务。
举个例子,深度学习在机器翻译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使得机器翻译结果更加准确流畅。
此外,深度学习在医学影像分析、金融风险评估、推荐系统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构建深度神经网络,我们可以利用大量的医学影像数据进行病灶检测和诊断辅助,提高医生的诊疗效率和准确性。
在金融领域,深度学习能够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学习,识别出潜在的风险和机会,为投资者提供智能化的决策支持。
在推荐系统方面,深度学习可以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和兴趣进行个性化推荐,提高用户体验和产品销量。
然而,深度学习背后的核心素养不仅仅在于其技术的应用,更在于我们对其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与把握。
深度学习听课心得体会(通用6篇)
深度学习听课⼼得体会(通⽤6篇)深度学习听课⼼得体会(通⽤6篇) 当我们有⼀些感想时,⼼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式,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表达能⼒。
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得体会呢?下⾯是⼩编帮⼤家整理的深度学习听课⼼得体会(通⽤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深度学习听课⼼得体会篇1 最近,听了胡敬芹⽼师执教的《搭配中的学问》⼀课,让我感触颇深,胡⽼师的课值得我去好好学习。
数学知识来源于⽣活,服务于⽣活。
尤其是⼩学数学,在⽣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
因此,在本节课中,胡⽼师向学⽣提供了学⽣⾮常熟悉的⽣活情景:穿⾐服搭配问题、早餐搭配问题、路线选择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在教学过程中胡⽼师采⽤提问题———引导参与,探究⽅法———优化思维,实践应⽤———解决问题,层次清晰,步步深⼊,使学⽣在活动中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渗透数学思想和⽅法。
主要体现在以下⼏个⽅⾯: ⼀、联系实际,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胡⽼师设计了⼀个完整的情景串,以⼩红想打扮得漂亮些出去游玩的活动为线索,巧妙地设计了帮⼩红搭配⾐服、吃早餐、选择路线等⼏个情景,以学⽣喜爱的⽣活情境融⼊整节课的教学,充分地调动了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学⽣学习的兴趣。
⼆、合作探究,让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
教学中,胡⽼师将认识服饰搭配、配餐、路线等环节⼤胆地放⼿让学⽣根据已有的⽣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
让学⽣时刻感受⾃⼰是学习的主⼈。
学⽣在想⼀想、议⼀议、摆⼀摆、连⼀连、画⼀画等活动中积极地思考、⼤胆地操作、⽅法多样,且争先抢后地上台展现⾃⼰,从⽽充分领悟到:搭配要遵循有序、合理,⽽且要做到既不重复⼜不遗漏,初步建⽴有序、合理的搭配观念等。
三、让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服的搭配、早餐的搭配等是学⽣⾝边经常接触到的,通过这⼏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且联系⽣活实际,使学⽣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价值。
2024年《深度学习》读后感
《深度学习》读后感“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钟启泉教授所编的《深度学习》一书里提出教学框架的五个穴位,其中“教材”是第二个穴位。
钟启泉教授从三个方面阐述教材与教师的关系,分别是:教师的教材研究、教材与课题和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
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认为“即便是授课教师,也不能“死读”教材,而要“活用”教材。
那么一线教师应如何“活用”教材?笔者通过教材的研究,教材的比较和教材的外延三方面阐述。
一、教材的研究《深度学习》一书指出,所谓教材研究,就是思考教师想教授的知识内容,让其成为儿童学习的素材与活动。
钟启泉教授认为,教师在从事教材研究之际,重要的是区分“学科内容”“教材,,“教具,,三种不同的概念。
所谓“学科内容”是儿童最终要掌握的学科内的知识与技能,如音乐学科中掌握音准、节奏和识谱等音乐要素,而学会编创与演唱或演奏是技能;知识与技能是构成教材的最根本内容;“教材”是儿童直接学习的对象一具体的特殊的事实、事物、事件、现象。
教具是该教材的物化手段或者物化部分,如使用奥尔夫乐器、柯达伊教具等。
作为一线教师,教材的研究可以围绕教材与课标,教材与教材、教材与单元、教材与学科等等的研究。
通过不同角度,“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厘清教材与课程的关系,教材与师生的关系。
二、教材的比较“教材解读”是写作组9月的写作主题。
在下笔前,笔者查找了一些关于教材解读类论文,其中民众镇育才小学钟展艳老师的一篇名为《在对比中用好统编教材一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习作教学教材分析》的论文印象深刻。
她的文章主要是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的比较。
教材比较是一种能快速打开教师视野和站在不同位置看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冯生尧教授长期进行比较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
通过冯教授的论文,获悉教材的比较可以是粤港澳地区与本土、本土与国外、本土与外地等。
如笔者在2022年9月写了一篇《人音版与花城版音乐教材之编创与活动教学分析一以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为例》论文,这是一篇教材类的编创与活动比较论文。
完整版)深度学习读后感
完整版)深度学习读后感
教师要在备课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确保自己的教学策略与目标相一致。
这不仅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规划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积极引导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
这需要教师营造积极的研究文化,让学生享受研究的过程,提高研究的兴趣和动力。
1、创设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通过模拟实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知识,提高研究效果。
2、授予学生选择权
教师应该给学生授予选择权,让学生在研究中有更多的自主权。
例如,让学生选择研究方式、研究内容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研究效果。
三、深度加工知识
深度加工是指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而不是简单地记忆和背诵。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加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1、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知识,提高学生的深度加工能力。
2、多元化评价
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深度加工能力。
例如,通过课堂讨论、作业评价等方式,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DELC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全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和持久记忆知识。
《深度学习》读后感
《深度学习》读后感大家都说“教师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职业。
”当然,作为一名老师,在教导自己的学生的同时,也要经常反思自己,寻找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在空余时间去看一些书,提高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如何更好的教导自己的学生,如何更好的讲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读了这本《深入学习》,我深有体会,想了很多,有了很大的收获。
首先,深入学习这个概念是教育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出我们每个人都要深入理解学习知识,在理解的同时,要去深入体会,并且由一个知识联想到另外一个知识,学习举一反三,学会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点运用到生活之中去,让学习的知识真正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帮助。
而我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所做到的深入学习也指我们深入了解我们的学生,时刻关注我们的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让他们采取正确的学习态度,让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反思自己和不断的去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创造。
当然,我作为一名初中体育老师,在深入学习方面,也有很多需要做到的地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我要教导他们正确的健康的运动管,不能让他们有一些错误的健康想法,例如一些女学生的节食减肥、男学生的过度运动等。
培养学生们有个好的运动概念,并且让同学们深入了解运动,去体会学习体育知识,深入了解。
在《深入学习》这本书中,讲到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我深有体会。
那就是,深入学习并不是一味地去追求学习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它并不是说学习的内容越有深度越好,你学习的东西越难越好,它指的是让学生们真正的参与思考,去真正理解学习的知识,并且得到这些学习的好方法。
而不能把一些东西孤立出来,单独的进行学习,进行记忆,让自己学习的知识只是停留在表层,并没有学到知识的真谛,就像在体育锻炼上,如果只是看着别人是怎么做的,就模仿别人的动作去做,那么一定不会有很好的锻炼,所学习的运动项也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如果要把运动放在比赛上,都只是一些三脚猫的功夫,不能有实质性的帮助。
《深度学习》读书心得
《深度学习》读书心得《深度学习》读书心得1一本书围绕深度学习展开探讨,共分为十章,从核心素养到深度学习概念本体,再至实践案例,较为系统全面。
深度学习着眼于学生“怎样进行学习”,强调学习的焦点在于如何使得学生学会学习、思考与创造,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面对的问题,旨在培育学生成为“探究者”与“思考者”,而非“记忆者”,关注学生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的提出引起了传统教育的质变,对传统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影响,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核心素养与深度学习息息相关、相辅相成。
那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呢?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其一,设计研究性问题,调动学生的学科学习思维;其二,组织合作活动,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其三,巧用多媒体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四,启动鉴赏程序,渗透美育思想;其五,延伸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我们倡导“有效教学”,深度学习便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构建深度学习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深度学习》读书心得2最近这段时间,我发现我带的班级里有个别学生有厌学的情绪,经过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发现他们觉得读书没有意思,甚至于觉得来学校学习得写作业是件很辛苦的事。
针对于这种情况,我特意召开了一次班会课,希望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是效果不佳。
所以我想找本书来看看,看看能不能找到一种一种方法和策略帮我走出这困境。
自从我读了《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后,我意识到自己用错了方法,想要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就得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由衷热爱,而这本书里的几种策略正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我的课堂如同枯木逢春充满活力。
我们常常烦恼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孩子们本身就有着学习热情,只是我们没有辨认出来并且忽视了他们的存在,从而阻碍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完整版)深度学习读后感
《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该书作者是美国著名的教学改革专家Eric Jensen和LeAnn Nickelsen。
面对海量教学内容,教师怎样才能确保学生达到深入和持久的理解呢?为此,他们勾勒了深度学习(DELC),这是一种包含脑研究、标准和个体学习差异在内的教学模式,以帮助教师为深度理解和批判思维而教。
读后,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所阐述的DELC七个步骤:设计标准与课程、预评估、营造积极的学习文化、预备与激活先期知识、获取新知识、深度加工知识和评价学生的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现代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过程为线索,以发现为题,解决问题为形式,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老师只有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而DELC这一课程设计模板将简洁而清晰地体现自己的教学构想,丰富的加工活动将循着有序的操作步骤配合以直接可用的表单来展开自己的教学过程,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通过回味,思考,让我对这种教学模式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有效备课新课程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进行有效备课。
对于教师而言,要想上好课,却必须要备好课,而有效备课自然而然成了有效上课的前提。
1、吃透教材对于教材,教师要敢于突破教师用书上的条条框框,打破陈旧的观点,敢于融入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加以科学的、灵活的、有效的处理,合理地选择教学材料和教学资源。
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放手去改组教材,拓展教材,进而超越教材,让教材亲近学生,服务生活,从而保持教师自我处理教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2、确定目标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把握三维目标,即结果性目标(知识与技能)、程序性目标(过程与方法)、体验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自“有效教学”的理念进入课堂后,教学是否有效是以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了发展为指标。
《深度学习》读书心得
《深度学习》读书心得深度学习,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场智慧之旅。
带着带着一种美好的憧憬,我开启了学习的旅程。
通过阅读让我揭开了“深度学习”的神秘面纱。
所谓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学习过程。
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形成了学科思维模式,还养成了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公民素养、实践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及能力。
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大势之下,深度学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基于这样的高定位,作为思政教师的我们怎能不深入学习、思考、运用呢?一、深度学习是触及学生心灵的教学“深度学习是触及学生心灵的教学”,看到这句话时它深深的打动了我,也与我们近两年名师工作室的研究方向不谋而合,这更坚定了我学习、践行的信念和步伐。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著名的德国数学家F.克莱因把中学生比作一门炮,十年中往里装知识,然后发射,发射后,炮膛里就空空荡荡,一无所有了。
”形象的比喻何尝不是在说我们传统的教学,尤其是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我有种硬生生被打脸的感觉。
平日里的我们总是在要求学生背诵知识点,学生到底对知识有多少深刻的理解、感悟和体验,也许屈指可数,学生只是在中考的高压之下无奈的死记硬背。
这样的教学又会在学生的生命中留下些什么呢,它不就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吗,又何尝不是那空空如也的炮膛呢?我们的教学不一定要每节课都实现深度教学,当然也要在学生的生命里留下一些痕迹。
例如我在开展七年级上册《爱在家人间》一课时,首先我用一个“课前调查问卷”了解了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通过前置先确定了学生的已有水平,知道了学生“在哪里”。
通过调查我发现初一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较多,很难理性的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家庭的亲情。
根据学生的已有情况,我调整了教材的结构顺序,先通过典型案例摆出亲子矛盾,引起学生共鸣,走进学生内心,赢得主动。
《深度学习》-读书心得600字相关作文
《深度学习》-读书心得600字相关作文
今天我想分享的书籍是钟启泉教授所著的《深度学习》,希望在了解到如何深度学习之后,能更好地进行深度思考。
在阅读本书部分章节后,我了解到深度学习要达到的教育目的不仅是跨学科边界的跨界学习,而是成为探究者、思考者而非记忆者。
学校教育将向着“可持续发展”新的教育原理过渡,将学校教育的原理由“知识论”转向“素养论”。
这无疑是任重道远的,对社会环境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能力有了新的考验。
书中第一章讲到新的学习观——知识以原有的经验为框架,通过在不同情境的反复运用,来体悟知识和情境。
以及在学习本质的方面有三种共识:第一种是既有的知识,只有通过运用既有的知识展开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第二种是具体境脉情境学习和真实性学习,解决现实问题时,需要各科知识与技能的组合达到真实性学习。
第三种是从能力归因转变为努力归因,转变儿童学习的心态。
在第一章的结尾还谈到深度学习需要社会性且有包容性的学习环境,我认为这种学习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有义务去维护的。
这种学习环境的养成需要多个方面,首先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应当积极的促进组织化的系统学习,同样教师应当重视学习者的动机与情感,关注到每一个学习者的差异,让他们合理地在共享的教育与文化框架下协同学习,教学内容要整合跨学科的知识,在评价方面,做到“形成性评价”。
深度学习旨在让学习者能动的参与教学,培育包括了认知性、伦理性、社会性能力以及教养、知识、体验在内的通用能力,它并不是教授固有知识,而是从揭示问题开始的,它超越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让我对深度学习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争取以“深度学习”的方式要求自我。
《深度学习》读后感
《深度学习》读后感《深度学习》在我最初的认知中无非就是让孩子们深度探究,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把学习到的东西应用实践到生活之类的内容。
然而通过阅读,让我认识到“深度学习”是一场教学性改革,旨在推动课堂教学关系的深度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变革、引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评价体系、教学组织管理制度等全方位的变革。
下面我将从“为什么要开展深度学习”、“什么是深度学习”、“如何开展深度学习”、“怎样推进深度学习”四个方面简单谈谈我读完这本书的感想。
一、我们为什么要开展深度学习我们之所以要开展深度学习,简单概括来说就是“既满足了自身的需要又符合时代的推进,更是顺应世界的潮流”。
“基于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实现机制提出我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面对中国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的时候,中国的回答是为了培养具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创新人才而努力。
大量研究表明,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取得职业和社会生活成功的关键,就是要拥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强的意志、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有效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以及学科思维、学习策略和积极的学习心向。
二、什么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触及学生心灵的教学,是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是能最终实现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学习。
教师培养学生达到“深度学习”的两个必要前提:一是教师要深刻理解学科育人的价值;二是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能够理解差异,尊重差异。
坚持学习高难度的内容和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动活动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
学生学什么与我们教师的教学目标脱不了关系。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然而在目标的制定上,存在很多的误区,包括在自己的教学中也时常发生。
书中说道:“教学目标不是教师主观制定的,而是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活动的关联结果的表述”。
换言之,教学目标要真正作为引导教学活动、实施持续的教学评价的依据来发挥作用的。
书中列举了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的五个基本特征:(1)联想与结构:即经验和知识的相互转化;(2)活动与体验:即学生的学习机制;(3)本质与变式:即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4)迁移和应用:即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社会实践;(5)价值与评价:即“人”的成长的隐形要素。
《深度学习》读后感
《深度学习》读后感大家都说“教师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职业。
”当然, 作为一名老师, 在教导自己的学生的同时, 也要经常反思自己, 寻找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 在空余时间去看一些书, 提高自己的能力, 去学习如何更好的教导自己的学生, 如何更好的讲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读了这本《深入学习》, 我深有体会, 想了很多, 有了很大的收获。
首先, 深入学习这个概念是教育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指出我们每个人都要深入理解学习知识, 在理解的同时, 要去深入体会, 并且由一个知识联想到另外一个知识, 学习举一反三, 学会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点运用到生活之中去, 让学习的知识真正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帮助。
而我们作为一名, 人民教师, 所做到的深入学习也指我们深入了解我们的学生, 时刻关注我们的学生的学习情况, 鼓励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让他们采取正确的学习态度, 让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不断的探索, 不断的反思自己和不断的去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创造。
当然, 我作为一名初中体育老师, 在深入学习方面, 也有很多需要做到的地方,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 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我要教导他们正确的健康的运动管, 不能让他们有一些错误的健康想法, 例如一些女学生的节食减肥、男学生的过度运动等。
培养学生们有个好的运动概念, 并且让同学们深入了解运动, 去体会学习体育知识, 深入了解。
在《深入学习》这本书中, 讲到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我深有体会。
那就是, 深入学习并不是一味地去追求学习内容的深度和难度, 它并不是说学习的内容越有深度越好, 你学习的东西越难越好, 它指的是让学生们真正的参与思考, 去真正理解学习的知识, 并且得到这些学习的好方法。
而不能把一些东西孤立出来, 单独的进行学习, 进行记忆, 让自己学习的知识只是停留在表层, 并没有学到知识的真谛, 就像在体育锻炼上, 如果只是看着别人是怎么做的, 就模仿别人的动作去做, 那么一定不会有很好的锻炼, 所学习的运动项也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如果要把运动放在比赛上, 都只是一些三脚猫的功夫, 不能有实质性的帮助。
《深度学习》读后感
《深度学习》读后感深度学习是一种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备受关注和应用的技术。
它通过模仿人脑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实现了在大规模数据集上进行任务学习和自动特征提取的能力。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深度学习的书籍,此文是对我读后感的总结和反思。
深度学习早期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但直到近年来才真正引起广泛关注。
深度学习的特点之一就是能够使用多层的神经网络结构进行学习和模型构建。
这种多层结构的优势在于可以从原始数据中学习高层次的抽象特征,这对于图像、语音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任务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
在阅读这本关于深度学习的书籍时,我主要关注了它的应用领域以及在这些领域中取得的成果。
深度学习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尤为出色。
通过使用卷积神经网络结构,深度学习可以实现对图像中物体的识别和分类。
我曾经阅读过一些关于计算机视觉的研究论文,但是深度学习在这个领域中取得的成果仍然令我惊讶。
通过使用深度学习,研究人员们已经可以实现对复杂场景中物体的准确识别,诸如人脸识别、物体检测和图像语义分割等任务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此外,深度学习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自然语言处理是一项关于人类语言的研究任务,它包括机器翻译、文本分类和情感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传统的自然语言处理方法往往需要手动设计各种特征和规则,但是深度学习可以通过学习大量文本数据直接进行特征提取和分类。
这种优势使得深度学习在文本分类、情感分析和自动问答等任务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尽管深度学习在图像处理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它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深度学习需要大量的标注数据来进行训练,而且标注数据的获取通常非常耗时和昂贵。
这对于某些领域,尤其是医学和生物学等领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次,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时间也非常长,需要耗费大量计算资源。
这对于一些资源有限的机构和个人来说也是一个障碍。
总结来说,我对深度学习这一领域的发展感到非常兴奋。
《深度学习》读后感3
《深度学习》读后感
捧着钟启泉老师的《深度学习》,细细读来,发现核心素养的获得需要通过深度学习来支撑的。
书中优质的深度学习,既是主体性学习,又是对话性的,也是协同性的学习。
深度学习是基于学科本质的真正革新的主体式、对话式的“深度学习”,而且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够体悟到自身的学习深度的“深度学习”。
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把培育儿童的问题发现力与问题解决力置于重要的地位。
“提问”是实现深度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引发我深入思考的是:以优质的课堂提问,推动学生积极活动,发展深度思维。
然而,结合平时的课堂,会一不小心被“提问”所充斥,仔细斟酌会发现,存在很多不科学的“问题”。
繁琐发问,缺少趣味。
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式的提问。
问题零碎、低效,浮于表面,让整个课堂“波澜不惊”。
无疑而问,欠缺思维。
课堂上只有少数学生参与交流探索,大部分学生“鸦雀无声”。
而事实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身产生的疑问,问题意识与探究意识,是推动学习的原动力。
正如新课标所要求的,学生需要的是他们得以主体性地发现问题,并同他者协作、一起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具备发现各式各样“问题”的能力。
这就需要激发、培养学生“主动生疑、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深度学习》读书心得
《深度学习》读书心得《深度学习》读书心得1一、在教学中设计引发学生深度学习的问题情境。
书中提出教师一定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思维的发展状况,适时创设能够促进深度学习的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以单元内容的整体分析和学生学习特征的分析为主体,着力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设计围绕着教学的核心内容和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
让学生愿意学,乐意学,参与到具体的情境之中。
二、在教学中激活数学思维,形成数学技能书中指出,核心素养中“数学思维品质”是最重要的.。
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过程,把握学科核心思想与方法,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学习者。
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准备、新知和练习阶段分别进行激活、开放和深度加工,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形成数学技能,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发展,培养深度学习能力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发展,注重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深度学习的能力。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动向的过程,基于对学情的分析,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
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使之个体的数学思维得到不同的发展。
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
让学生真正做到尽力学,可以学,学的好。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应不断积累有效组合的经验,形成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在所有的课堂教学资源中,教师与学生是最为关键的,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关系,是使这两种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的中心环节,也是获得课堂教学高效率、更深层次的突破口。
构建“学的课堂”,看起来主要是学生自学,但教师的引导也很重要,教师要给学生及时的引导、指正。
深度学习培训心得体会(共7篇)
深度学习培训心得体会〔共7篇〕第1篇:深度学习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PPT深度学习网络培训心得体会这次学校安排报名了这次PPT深度制作网络学习,为期不长,但却学到了不少东西。
作为一名中学数学老师,课件在平时课堂中的运用是很多的。
通过这次网络学习后发现,之前似乎并没有真正的在运用PPT,只是用了一些外表,浅显的功能。
比方播放图片,播放动画,播放录音等,只是停留在将已有现成的东西用PPT播放一下。
再多一点,就是稍微穿插一些自定义动画,让图片,文字出现的形式稍微新颖一点。
但通过这次学习,我知道了课件并不是简单的把教材,教案等移到幻灯片上,这样的课件并不能优化教学效果。
而是要通过PPT将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转化其他形式或途径,帮助学生理解。
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滥用PPT,或者过多的在PPT中展示技巧,变的花哨,这样的PPT可能会造成反作用。
在这次PPT深度制作学习中,有几个和我工作密切相关的作业,制作过程中让我学到了不少,也开拓了我的思维。
比方制作第二次作业中制作树叶飘落的效果,手机划屏的效果等,虽说其中用到的自定义动画都不是很复杂,但在平时的教学课件制作中,我不会去想到,看似复杂的动态效果可以用PPT完成。
第三次作业,要求制作的相对复杂。
比方那个时钟的制作,一开始做的时候真的是无从下手,后来看了教学视频,边看边做,才完成。
当我点开播放时,看着秒针一步步开始走,心里真的是很惊喜。
其实,里面运用到的功能,平时也会用到,但是如何组合起来,做出时钟的效果就难了。
我对于PPT,还处在单个简单的思维方式,稍微复杂点就想不出来了。
通过这次的学习,也让我知道,要想运用PPT 更好的帮助教学,制作出更有效的PPT,除了了解它的功能以外,更应该大胆想象,多做,多练,相信能制作出更好的教学课件。
最后,我想说,随着信息技术教学时代的到来,作为一位年轻教师,无论是哪方面的老师,都应该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才能更好的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同时,也要坚持下去,“活到老,学到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该书作者是美国著名的教学改革专家Eric Jensen和LeAnn Nickelsen。
面对海量教学内容,教师怎样才能确保学生达到深入和持久的理解呢?为此,他们勾勒了深度学习(DELC),这是一种包含脑研究、标准和个体学习差异在内的教学模式,以帮助教师为深度理解和批判思维而教。
读后,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所阐述的DELC七个步骤:设计标准与课程、预评估、营造积极的学习文化、预备与激活先期知识、获取新知识、深度加工知识和评价学生的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现代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过程为线索,以发现为题,解决问题为形式,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老师只有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而DELC这一课程设计模板将简洁而清晰地体现自己的教学构想,丰富的加工活动将循着有序的操作步骤配合以直接可用的表单来展开自己的教学过程,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通过回味,思考,让我对这种教学模式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有效备课
新课程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进行有效备课。
对于教师而言,要想上好课,却必须要备好课,而有效备课自然而然成了有效上课的前提。
1、吃透教材
对于教材,教师要敢于突破教师用书上的条条框框,打破陈旧的观点,敢于融入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加以科学的、灵活的、有效的处理,合理地选择教学材料和教学资源。
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放手去改组教材,拓展教材,进而超越教材,让教材亲近学生,服务生活,从而保持教师自我处理教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2、确定目标
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把握三维目标,即结果性目标(知识与技能)、程序性目标(过程与方法)、体验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自“有效教学”的理念进入课堂后,教学是否有效是以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了发展为指标。
教师要明确一节课知识与能力的获得经过哪些步骤、程序和阶段;懂得在学习的前、中、后选取何种具体做法,整个学习过程实现最优化。
注重学习方法,要考虑这一方法什么时候能有效发挥,不同类型的学生应采取不同方法,个体与整体学习效果最好。
备课还要考虑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怎样评价等问题,考虑到课堂上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教育机智随机应变,需要我们进行教学反思,再进行补充备课,写出体会和反思,记下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或困惑。
这样的备课对改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是有极大帮助的。
二、有效教学
1、整合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这“创造性”的外延是多么广阔无边,它教我们插上翅膀带孩子快乐地飞翔,开心地去采撷教材之外的丰硕知识之果。
2、丰富教学工具
教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工具,是教师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辅助手段,恰当地使用教具会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
多媒体作为一
种教学工具和手段,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以其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的优越性不断地征服着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它也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的运用,可以从视觉转到声觉,从静止的画面转到动态的画面,确实给孩子带来美的感受,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
可是,现在的孩子见得多了,课堂上用多媒体所展示的画面,他们早习以为常,有时利用多媒体也勾不起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动手制作,补充丰富教具。
一年级除了跟教材配套使用的课文插图就是拼音卡片,我在教学中自己做了生字卡片——一类字、二类字做成不同颜色的卡片。
这样在上课时,用卡片可以玩出不同的游戏,比如找朋友,摘果子,捉迷藏等游戏。
在游戏中反复让学生认,反复读,趣味盎然地认识方块字,这样比单一地看粉笔字认读要有趣得多。
3、调整教学方式
教学反思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为了这一群又一群的孩子,是对他们的责任。
那么我们该反思一些什么内容?
(1)反思成功得意之处。
如教学中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做法, 课堂上一些精彩的师生对答、学生争论等,论文格式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原则运用的体会。
(2)反思失误之处。
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等等。
(3)反思学生见解。
学生的一些独到的见解犹如智慧的火花不仅能启发同伴,对教师的教学也有开拓思维的良好作用。
如课堂上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对世界的独特感受,是一种丰富的可贵的课程资源,也都是教师可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料。
三、有效评价
新课程强调评价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改进自己的评价方式和方法,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多样化、开放性的评价模式。
1、评价应该是积极的。
教师采取正确的评价方法应源自于对学生的爱,只有对学生具有真诚的爱,才会千方百计地去研究寻求并抓住学生身上瞬息即逝的“闪光点”去评价学生。
由此出现的评价学生的方法才可能是科学合理的。
2、评价内容要细节化。
新课程实施后对课程的评价应把形成性、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例如在校运会上,很多平时不学习爱顶撞老师的学生表现的却是另外一面,努力拼搏,为班级的荣誉感而拼尽全力。
如果我们教师能在此时加以表扬他们,定会改到很好的效果。
当然,对此类学生在后来遇到犯错误时,往往也可以以此做评价基础,再加以评价效果一定甚佳。
3、评价的时机选择上要恰当,遵循及时性和经常性原则。
评价是教学的艺术,它不同于随便的表扬,更不是严厉的批评,这一环节不仅考验了一位教师对学生的耐心、细心和爱心,同时也体现出一位教师的道德修养。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要学的东西实在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
只有深度学习,才会增加自身的能力,才会有独特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