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代码:0824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一、培养目标为适应新世纪现代化造船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和国防军工事业等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以夯实理论基础,强化综合素质,提高专业基本技能为出发点,以科学技术研究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硕士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特色。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学科的现状、发展方向和国内外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能较为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备一定的工程设计和实验能力,掌握基本测试技术、数据分析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具备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独立分析科学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国家学位条例对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能够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和水声工程等相关领域的科研、设计、生产和管理等工作。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实力雄厚,现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学科,拥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和轮机工程3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教学科研设施先进,拥有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室是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设有船舶CAD工程中心、船模拖曳试验水池、造船工艺实验室、船舶结构振动实验室、声学实验室和结构环境损伤控制实验室,实验室的实验设施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已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
近年来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军工等方面的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辽宁省科技转化一等奖2项,大连市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获国家专利技术15项。
大连理工大学硕博连读(含直博)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
硕博连读(直接攻博)研究生培养计划模板
一、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1、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直接选择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课程学习为主,时间为2年左右,第二阶段以科学研究和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为主,时间为3年左右。
由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必须经过一次资格考核,资格考核在第四学期进行。
凡通过考核者,即取得博士生资格,从第五学期转为博士研究生。
未通过考核者,可以转为硕士研究生继续完成硕士学业。
2、第四学期选择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资格考核在第四学期进行。
凡通过考核者,即取得博士生资格,从第五学期转为博士研究生,按博士生培养方案进行培养。
未通过考核者,继续完成硕士学业。
二、课程学习要求
1、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直接选择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总学分要求不低于44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32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2学分。
2、硕士研究生第四学期选择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分别按照所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培养计划,分别完成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的课程学习。
三、直接选择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计划
分别按照硕士、博士一级(或二级)学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选择课程
总学分不低于44学分;必修课不低于32学分
注:因硕博连读(直接攻博)涉及到跨学科问题,因此各一级学科不用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
本模板用于指导硕博连读(直接攻博)研究生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
硕转博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选拔、培养的规定(2013年11月修订)为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要求和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一、申报条件我校各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均有资格申报本专业和跨专业的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
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的申报分两种形式:1、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后经导师同意,可直接选择本专业或跨专业硕士-博士连读培养模式,制定硕士-博士培养计划,第四学期考核通过并被录取后,第五学期转为博士研究生。
2、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经过三学期学习后,经指导教师同意,可在第四学期申请硕士-博士连读的考核,考核通过并被录取后,第五学期转为博士研究生。
二、申请及审批手续1、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时,可直接选择硕士-博士连读培养模式。
各学部(院、系)应及时宣传学校有关硕博连读政策,新生需在入学三周内填报《硕博连读研究生申请表》。
各学部(院、系)需在新生入学四周内将本单位申请硕士-博士连读生名单及培养计划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
2、未在新生入学时选择硕士-博士连读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可在第四学期提出硕士-博士连读申请。
3、各学部(院、系)可在第四学期会同有关博士生导师对所有申请硕士-博士连读的学术型研究生按一定比例进行筛选。
三、学制与培养模式(一)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的学制为5-6年(含硕士阶段)。
博士阶段若在4年内不能完成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期限,需向研究生院学位办提交超期确认申请,限期毕业。
博士阶段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6年(含休学时间)。
(二)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1、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直接选择硕士-博士连读培养模式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课程学习为主,时间为2年左右,第二阶段以科学研究和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为主,时间为3年左右。
由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必须经过一次资格考核,资格考核在第四学期进行。
凡前三学期取得33学分左右且已选定研究课题并开展阶段性研究工作的硕士-博士连读生可申请参加资格考核,通过考核并通过招生录取程序被录取者,从第五学期转为博士研究生。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选拔、培养的规定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选拔、培养的规定(2010年9月修订)为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要求和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一、申报条件我校各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均有资格申报本专业和跨专业的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
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的申报分两种形式:1、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后经导师同意,可直接选择本专业或跨专业硕士-博士连读培养模式,制定硕士-博士培养计划,第四学期考核通过后,第五学期转为博士研究生。
2、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经过三学期学习后,经指导教师同意,可在第四学期申请硕士-博士连读的考核,考核通过后,第五学期转为博士研究生。
二、申请及审批手续(一)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直接选择硕士-博士连读培养模式1、各学部、院系及时向新入学的学术型研究生宣传学校有关硕博连读政策,新生需在入学三周内填报《硕博连读研究生申请表》。
2、各学部、院系可依据当年博士研究生招收名额会同有关博士生导师对申请硕士-博士连读的研究生按一定比例进行筛选。
3、各学部、院系需在新生入学四周内将本院系申请硕士-博士连读生名单及培养计划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
(二)硕士研究生第四学期选择硕士-博士连读培养模式1、未在新生入学时选择硕士-博士连读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可在第四学期提出硕士-博士连读申请。
2、各学部、院系可依据当年博士研究生招收名额会同有关博士生导师对申请的研究生按一定比例进行筛选。
三、学制与培养模式(一)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的学制为5-6年(含硕士阶段)。
博士阶段若在4年内不能完成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期限,学习年限超过5年需向研究生院提交超期确认申请,限期毕业。
博士阶段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6年(含休学时间)。
(二)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1、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直接选择硕士-博士连读培养模式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课程学习为主,时间为2年左右,第二阶段以科学研究和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为主,时间为3年左右。
大连理工大学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导师和学生掌握专业研究方向、制定培养计划、安排课堂教学和保证论文进程的基本依据。
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要立足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基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需求,立足本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有利于研究生夯实文理兼融的通识基础,健全扎实系统的知识结构,培养突出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开阔的国际视野,提高研究生敏锐客观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准确生动的表达能力为基本定位,以优化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以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管理体系为保障,形成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根据学校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工作的总体要求,为便于各学部(院系)具体开展工作,特制定如下指导意见。
一、培养方案修订范围本次培养方案修订原则上按一级学科(群)进行,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按类别、领域进行修订。
此次培养方案修订包括以下类型:1、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文、英文分别制定);2、硕博连读(直接攻博)研究生培养方案;3、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文、英文分别制定);4、专业学位(全日制和非学历)研究生培养方案;5、部分一级学科(群)博士生国际化培养方案(中文、英文分别制定);6、部分一级学科(群)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方案(中文、英文分别制定)。
二、培养方案修订内容(一)学科(群)、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学科(群)、专业简介部分可介绍本学科(群)、专业的发展简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学科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简介应重点突出本学科的特色、优势及在国内外国际的学术影响,简介应清晰、全面。
各学科(群)研究方向的设置应密切关注本学科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支持和建设发展意义的相关领域,把握本学科领域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使本学科的研究生培养能够立足于高起点和学科发展前沿,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总第 458 期 2019 年 5 月(中)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当前,我国正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迫切,对 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而实践和创新正是引领高等教育持续深入发展,实施科教 兴国战略的动力源泉。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 作是指:以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组织主体,同时在 企业的共同参与下,重点做好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方案的制 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培养条件的建设等工作。与学术 型硕士相比,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使其具备更丰富的
1 更新教学理念,实现实践创新型培养模式的构建
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坚持职业性与学术 性相统一的原则。在准确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和学科特色的 同时,积极融合现场工程科技人员实际需要,突出课程理论 水平与实用价值。
土木水利工程专业各方向的培养方案中对两类研究生 的课程设置不同,既兼顾学科特色,又满足行业领域要求。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基础与专业必修课程设置侧重于专 业基础理论在相关工程领域中的运用能力培养;专业选修 课程针对相关工程领域的特点和企业需求设置,侧重于工 程领域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学习与实践,也可根据企 业要求采取“订单”式培养,满足相关工程领域企业培养应 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
Total.458 May 2019(B)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模式改革与实践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硕博连读相关政策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选拔、培养的规定(2010年9月修订)为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要求和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一、申报条件我校各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均有资格申报本专业和跨专业的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
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的申报分两种形式:1、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后经导师同意,可直接选择本专业或跨专业硕士-博士连读培养模式,制定硕士-博士培养计划,第四学期考核通过后,第五学期转为博士研究生。
2、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经过三学期学习后,经指导教师同意,可在第四学期申请硕士-博士连读的考核,考核通过后,第五学期转为博士研究生。
二、申请及审批手续(一)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直接选择硕士-博士连读培养模式1、各学部、院系及时向新入学的学术型研究生宣传学校有关硕博连读政策,新生需在入学三周内填报《硕博连读研究生申请表》。
2、各学部、院系可依据当年博士研究生招收名额会同有关博士生导师对申请硕士-博士连读的研究生按一定比例进行筛选。
3、各学部、院系需在新生入学四周内将本院系申请硕士-博士连读生名单及培养计划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
(二)硕士研究生第四学期选择硕士-博士连读培养模式1、未在新生入学时选择硕士-博士连读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可在第四学期提出硕士-博士连读申请。
2、各学部、院系可依据当年博士研究生招收名额会同有关博士生导师对申请的研究生按一定比例进行筛选。
三、学制与培养模式(一)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的学制为5-6年(含硕士阶段)。
博士阶段若在4年内不能完成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期限,学习年限超过5年需向研究生院提交超期确认申请,限期毕业。
博士阶段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6年(含休学时间)。
(二)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1、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直接选择硕士-博士连读培养模式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课程学习为主,时间为2年左右,第二阶段以科学研究和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为主,时间为3年左右。
理学院硕士学位点专业培养方案框架-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
动力学与控制(专业代码:080122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一、培养目标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掌握坚实的动力学与控制基本理论与知识,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向,可以在土木、机械、航空、航天等工程领域以及高等院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本学科是目前应用力学领域十分活跃的研究方向。
本专业主要从事复杂系统的动力学分析、计算及控制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着眼于开展面向学科前沿与工程实际需求的交叉学科研究,培养动力学与控制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本专业尤其注重对各种工程系统的动力学、振动与控制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土木、机械、车辆、航空、航天和智能机器人等工程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1.工程结构振动分析与控制2.智能材料与结构控制3.机器人系统动力学4.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1、培养方式:系统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指导教师个别指导与研究室集体培养相结合;讲课、讨论和自学相结合。
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和教研室的集体培养作用,注重研究生自学、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学习年限:2年半。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0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五、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学位论文工作是全面培训硕士生树立严谨的科学作风、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论文研究工作应注重培养硕士生文献查阅与综合能力、理论分析与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目标凝练能力等,并应特别注重培养和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学位论文题目应在导师指导下于第二学期末或第三学期初(二年制应在第二学期开题)确定,并由硕士生在研究室或一级学科范围内作选题及预研报告,广泛听取意见。
论文选题应着重选择对国民经济和科学发展具有实用价值或理论意义的课题,应具有先进性。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制定论文工作计划,计划经导师和研究室审核同意后实施。
在学位论文工作期间,研究生院和学院定期组织检查,由硕士生本人汇报阶段性论文工作。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2010年11月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加强和完善研究生的学籍管理,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提高研究生培(教育部令[2005]养质量,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21号)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取得我校研究生学籍的全日制研究生。
第二章入学与注册第三条我校录取的研究生新生,持录取通知书和学校规定的有关证件,按学校有关要求和规定期限到学校办理入学手续。
因故不能按期报到者,须凭有关书面证明向所在学部、学院(部)请假,所在学部、学院(部)上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审批。
因病不能按期报到,应附医院的证明;其它原因不能按期报到,应附原所属单位或街道、乡镇的证明;请假时间不得超过两周(自规定报到之日起算)。
未请假或者请假逾期者,除因不可抗力等事由以外,取消入学资格。
第四条新生入学后,学校在三个月内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对其入学资格进行复查。
复查合格者准予注册,取得学籍,发给研究生证。
复查不合格者,区别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
第五条凡在入学后三个月内经校医院或学校指定医院诊断不宜在校学习的新生,应立即办理离校手续,恢复入学前的身份,入学资格可以保留一年;超过两周无故不办理离校手续者,取消其入学资格。
保留入学资格者不具有学籍,不享受在校研究生待遇。
保留入学资格的研究生经治疗康复,可在下一年开学前一个月向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提交入学申请,持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证明,经校医院或学校指定医院复查合格,可按当年新生办理入学手续;复查不合格者或逾期两周不办理入学手续者,取消其入学资格。
第六条凡属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取得学籍者,不论何时发现,一经查实,取消其学籍。
第七条注册是研究生保持其学籍的环节,所有全日制在籍研究生每学期开学均需按照校历规定时间到校办理注册手续。
1、因故不能按时注册者,必须事先提供有关证明,书面向所在学部、学院(部)履行请假或暂缓注册手续,所在学部、学院(部)审批请假时间不超过两周,请假两周以上必须经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审批,否则不予注册。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专业)代码:0810 授予工学博士学位)一、培养目标本学科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设计、管理或相关工程技术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科学技术的现状和动向;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工程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学科群、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本学科点同时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是辽宁省重点学科。
是当今信息学科中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可应用于通信、网络、语音、图像、雷达、声纳、生物医学、消费电子、航空航天、地震勘探等众多领域。
本学科点是国内较早从事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的单位之一。
研究工作的特点是:始终以信息与通信工程前沿领域为主要研究方向,既进行全面系统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同时承担国家及企业重要科研项目,解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目前,本学科已在数字信号处理、图像处理与识别、生物医学信息处理、通信与网络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尤其在随机与时变数字信号处理、图像处理与重构方面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
现已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63”和“973”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省部委科技攻关项目及重大横向科研课题数十项,出版学术专著20多部,近五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多篇。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等科技奖励10余项。
本学科主要研究领域有:数字信号处理,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语音信号处理,生物医学信息处理,多媒体信息安全,非正弦函数理论及其应用,移动通信技术,无线网络技术,光纤通信系统,通信信号处理,现代光学与电子成像技术,CT理论与应用等。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1、数字信号处理理论与应用(主要包括随机信号处理、非高斯非平稳信号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射频信号处理、通信信号处理、智能信号处理与智能计算、雷达信号处理、光子信号处理、光电信号处理及ROF技术、基于FPGA的信号处理技术等);2、光电成像与图像处理(主要包括数字图像处理与识别、统计图像处理和识别、CT理论与应用、光电成像技术、三维成像及显示技术,IPTV技术与应用);3、多媒体通信与信息安全(主要包括多媒体信息隐藏和隐藏分析、多媒体数据取证、数字水印);4、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与网络(主要包括智能天线技术、MIMO、OFDM、认知无线电、多用户协作、功率/速率联合控制技术、移动自组织网络(Mobile Ad Hoc)、传感器网络(MSN)、非线性失真线性化技术、信源信道联合编码技术、网络编码技术等);5、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主要包括无源光接入网、微波光子学、高速光纤通信系统、光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等);6、生物医学信息处理(主要包括医学信号分析与处理、医学信息检测与医疗仪器技术、远程医疗技术、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等)。
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研究培养方案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6月目录物理学一级学科培养方案 (3)博士研究生 (3)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13)光学工程一级学培养方案 (31)博士研究生 (31)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15)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 (37)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培养方案 (44)博士研究生 (49)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49)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物理学一级学科(一级学科(专业)代码:0702授予理学博士学位)一、培养目标本学科专业培养能够从事理论物理学、等离子体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光学,原子分子物理,生物物理学、神经信息学方面的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坚实的物理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专业学术交流;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精神;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能够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二、学科群、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本学科点包括国家重点学科:等离子体物理;辽宁省重点学科:理论物理,等离子体物理。
2003年获得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等离子体物理1998年获得博士授予权, 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理论物理1986年获得硕士授予权,2000年获得博士授予权,2008年获批辽宁省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群依托教育部三束材料改性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先进光电技术重点实验室,设有理论物理研究所等十余个研究机构,拥有先进大型研究设备近百台(套),在“十一五”期间,共承担了各类课题10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国际重大合作项目;“973”重点基础研究计划(课题)、国家重大研究计划ITER专项(课题),02专项(课题),“863”科技攻关项目;国防项目及预研项目;教育部骨干教师和博士点基金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中的重要因素及注重要点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中的重要因素及注重要点摘要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侧重于实际应用与工程研发,是对我国原有硕士培养模式的重要补充。
本文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中的重要因素与注重要点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进一步深化了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制度改革的研究。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1 大连理工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概况在2009年至2011年间,大连理工大学每年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数分别为270人,381人,456人。
全日制工程硕士学制2年,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4年(含休学时间)。
达到毕业标准的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8学分,其中学位必修课不低于16学分,选修课不低于6学分,实践环节6学分。
在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试点过程中,学校始终准确定位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坚持以“强化工程应用、实践及创新能力训练”为核心,做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行业(执业资格)要求紧密结合,让学生逐步达到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行业执业资格的对接。
下面从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设置,导师情况,学位论文等方面介绍培养状况。
1.1 课程设置考核模式课程设置包括:学位必修课、选修课、补修课程、实践环节。
选修课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研究生在学期间需在校内外企事业单位进行不少于半年时间的实习、实践环节训练。
学生实习前提交实习、实践计划,实习后撰写实习、实践报告,学生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对学生实习、实践环节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可获得相应学分并申请论文答辩。
1.2 内外联合导师制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来自学校,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的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
导师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中期考核、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
此外,还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及较好理论水平的企业人员到高校授课,重视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2010年11月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加强和完善研究生的学籍管理,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2005]第21号)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取得我校研究生学籍的全日制研究生。
第二章入学与注册第三条我校录取的研究生新生,持录取通知书和学校规定的有关证件,按学校有关要求和规定期限到学校办理入学手续。
因故不能按期报到者,须凭有关书面证明向所在学部、学院(部)请假,所在学部、学院(部)上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审批。
因病不能按期报到,应附医院的证明;其它原因不能按期报到,应附原所属单位或街道、乡镇的证明;请假时间不得超过两周(自规定报到之日起算)。
未请假或者请假逾期者,除因不可抗力等事由以外,取消入学资格。
第四条新生入学后,学校在三个月内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对其入学资格进行复查。
复查合格者准予注册,取得学籍,发给研究生证。
复查不合格者,区别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
第五条凡在入学后三个月内经校医院或学校指定医院诊断4、凡需缴纳培养费等费用的研究生,缴纳费用后方可注册。
研究生应当在每学年初按学校规定的缴费方式缴纳培养费用,取得注册资格。
5、研究生有下列情形之一,不得注册:(1)因病或事假休学,处于休学期间者;(2)新生复查不合格且保留入学资格者;(3)其它按规定不符合注册资格者。
第三章选课、重修、免修、课程考核与成绩记载第八条研究生必须按学校研究生培养规定及所属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参加课程学习和各项教学环节的考核,考核成绩记入研究生答辩情况表,并归入本人学籍档案。
第九条培养计划及选课要求各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是每位研究生制定培养计划的依据,培养计划是研究生选课的依据。
培养计划中的必修课一经确定必须全部修完,并不得更改;培养计划中的选修课程,可根据需要由指导教师登陆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调整。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代码:080201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一、培养目标本学科旨在培养具有本专业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初步写作。
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具备独立从事本专业的科学研究能力。
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解决本学科领域的问题。
可胜任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工作以及相关的科技管理工作。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本学科是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属于国家重点学科,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本学科拥有教育部“精密与特种加工”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模塑制品工程研究中心”,“先进装备制造技术”辽宁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先进制造技术服务中心”;是国家“九五”“211工程”、“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以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为研究对象,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方法和手段,形成了机、电、信息等多种学科交叉和高度融合的学科优势,致力于机械制造中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装备的研究与教学。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包括如下方面:1、微细、快速、精密特种加工新技术2、计算机智能加工技术3、先进切(磨)削技术4、计算机辅助快速制造技术5、柔性制造技术6、现代集成制造技术7、机电控制及自动化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1、培养方式:基于优化知识结构、加强实践能力的原则,采取全日制学习方式和导师负责制。
即用一年时间学习课程,用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进行课题研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同时整个学习过程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学习课程、查阅文献、参加学术交流、确定课题、从事科学研究。
既能使硕士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能培养其科学研究和独立设计的能力。
2、学习年限:2.5~3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1、课程设置:分为学位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类,其中学位要求课程又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又分为必选课程和任选课程。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选拔,培养的规定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选拔、培养的规定为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定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选拔、培养规定。
一、报名条件我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均招收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
这些专业录取的统考及应届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均有资格申报本专业的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
二、申请及审批手续1.各院系应在开学后安排适当活动,使新入学的研究生能对本专业博士导师及其课题研究情况有较多了解。
符合条件的硕士研究生愿意选择硕士-博士连读者需在入学后前三周内填报《硕博连读研究生申请表》。
2.各院系可依据当年博士研究生招收名额会同有关博士生导师对申请硕士-博士连读的研究生进行考核,并按一定比例进行筛选。
3.各院系需在入学后前四周内将本院系申请硕士-博士连读生名单及培养计划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
三、培养方式1.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4.5年~5年。
2.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的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课程学习为主,时间为一年半左右,第二阶段以科学研究和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为主,时间为三年至四年。
由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必须经过一次资格考核,资格考核一般在第三学期进行。
凡通过考核者,即取得博士生资格,从第四学期享受博士生待遇。
未通过考核者,可以改做硕士学位论文。
3.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根据本专业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结合研究生本人的特点和科研、论文工作的需要,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导师签字、院系审核后,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备案执行。
四、课程学习要求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总学分要求不低于40学分。
包括公共必修环节:学术报告4学分,主讲和参加学术活动次数与相应专业博士研究生相同。
在课程学习阶段,除了应完成本专业硕士学位课程和博士学位课程外,根据各学科拓宽知识面的要求和研究生本人的特点,还应该选修一定学分的跨学科课程。
大连理工大学硕博连读(含直博)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
硕博连读(直接攻博)研究生培养计划模板
一、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1、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直接选择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课程学习为主,时间为2年左右,第二阶段以科学研究和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为主,时间为3年左右。
由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必须经过一次资格考核,资格考核在第四学期进行。
凡通过考核者,即取得博士生资格,从第五学期转为博士研究生。
未通过考核者,可以转为硕士研究生继续完成硕士学业。
2、第四学期选择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资格考核在第四学期进行。
凡通过考核者,即取得博士生资格,从第五学期转为博士研究生,按博士生培养方案进行培养。
未通过考核者,继续完成硕士学业。
二、课程学习要求
1、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直接选择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总学分要求不低于44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32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2学分。
2、硕士研究生第四学期选择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分别按照所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培养计划,分别完成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的课程学习。
三、直接选择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计划
分别按照硕士、博士一级(或二级)学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选择课程
总学分不低于44学分;必修课不低于32学分
注:因硕博连读(直接攻博)涉及到跨学科问题,因此各一级学科不用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
本模板用于指导硕博连读(直接攻博)研究生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安全方向工程硕士培养方案.docx
附件3: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安全方向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二年非全日制)(代码:安全工程085224授予工程硕士学位)一、培养目标本学科专业培养化工安全方向、具有从事工程设计、工程技术研发、工程管理或独立承担相关技术工作能力的工程型、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的体魄和完善的人格,掌握本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的前沿动态;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能力,创新意识强,能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应用先进技术方法解决该领域中的重大工程技术问题。
经过较为系统的安全科学与工程相关理论学习与实践后,培养拥有化工安全复合知识体系,具备处理企业实际复杂安全生产问题能力的安全总监级别高层次化工安全复合型人才。
二、化工安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针始终贯彻“兼收并蓄、有的放矢、需求导向、产出评价”的培养方针。
首先,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兼收并蓄,系统地传授化工过程安全相关理论和前沿信息,使带有化工学科背景的中层管理者能够拥有较为全面的化工安全复合知识体系,为更好地履行安全总监岗位职责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针对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深层次问题研讨与交流,创新开拓思维,将安全科学理论、现代安全工程技术和石油化工领域安全实践等多方面相结合,在困扰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的核心问题上获得突破。
第三,以需求为导向,为来自不同岗位和工作背景的学员定制个性化教学内容和更为灵活的教学模式,为学员提出的个性和特殊化工安全实际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或成套方案。
第四,以产出评价(Outcome-based Occupational Education)构建职业继续教育过程。
促进学员在工作岗位上将培训中掌握的理论、方法、先进科技和管理手段充分应用于石油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全面提升企业和行业安全生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