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北京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05高考理综试卷及答案

2005高考理综试卷及答案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I卷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1 C 12 N 14 O 16 Mg 24 Cu 64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小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人体神经细胞与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这两种细胞的A DNA碱基排列顺序不同B 核糖体不同C 转运RNA不同D 信使RNA不同2.在光照下,供给玉米离体叶片少量的14CO2,随着光合作用时间的延续,在光合作用固定CO2形成的C3化合物和C4化合物中,14C含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A BC D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是血红蛋白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

检测这种碱基序列改变必须使用的酶是A解旋酶 B DNA连接酶 C 限制性内切酶 D RNA聚合酶4.将小麦种子分别置于20℃和30℃培养箱中培养4天,依次取等量的萌发种子分别制成提取液I和提取液Ⅱ。

取3支试管甲、乙、丙,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然后按下图加入等量的提取液和蒸馏水,45℃水浴保温5分钟,立即在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斐林试剂并煮沸2分钟,摇匀观察试管中的颜色。

结果是A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B 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C 甲、乙皆呈蓝色,丙呈砖红色D 甲呈浅砖红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5.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

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 种群增长量最大C 种群数量最大D 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6、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A SiCl4B H2OC BF3D PCl57.等物质的量的主族金属A、B、C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所得氢气的体积依次为V A、V B、V C,已知V B=2V C,且V A=V B+V C,则在C的生成物中,该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为A+3 B +2 C +1 D +48.已知Q与R的摩尔质量之比为9︰22,在反应X+2Y=2Q+R中,当1.6g X与Y 完全反应后,生成4.4g R,则参与反应的Y和生成物Q的质量比为A23︰9 B 32︰9 C 46︰9 D 16︰9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金属原子B 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低化合价,其绝对值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C 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D 最外层有5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非金属原子10.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是A Na+K+HCO3-Cl-B NH4+Mg2+SO42-Cl-C K+Na+SO42-S2O32-D K+Na+AlO2-NO3-11.关于电解NaCl水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在阴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呈无色B 若在阳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KI溶液,溶液呈棕色C 电解时在阳极得到氯气,在阴极得到金属钠D 电解一段时间后,将全部电解液转移到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溶液呈中性12.右图是温度和压强对X+Y2Z反应影响的示意图。

北京朝阳区05年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理综

北京朝阳区05年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理综

北京市朝阳区2005年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300分)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选择题,共21题,每题6分,共126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H—1,O—16,N—14,S—32,Na—23,Fe—56,Ba—1371. 白公鸡和黑母鸡杂交,生下100%的蓝色安得鲁森鸡。

当两个这种安得鲁森鸡交配时,理论上其后代出现的颜色及其比例可能是()A. 100%白色B. 25%白色、25%黑色、50%蓝色C. 25%白色、75%黑色D. 25%白色、75%蓝色2. 用大豆新鲜绿叶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置于充足的光照下,分析D处的气体成分,最可能的是()A. 氧气的量多于B处B. 氧气的量与B处相等C. 没有和D. 的量多于B处3. 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高脂肪和高糖膳食可能造成脂肪在肝脏中堆积而形成脂肪肝B. 人体内摄入过多的糖、脂肪、蛋白质都可能导致肥胖C. 在以大米为主食的同时,掺食豆类食品,可以提高对摄入蛋白质的利用率D. 人在饥饿时,血糖含量会持续下降4. 欲观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可选用的材料是()A. 马蛔虫受精卵B. 成熟花粉粒C. 小鼠睾丸D. 珠被细胞5. 下列与细胞分裂有关的叙述中,你认为正确的是()A. 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B.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形成赤道板C. 有丝分裂末期形成的核膜与内质网相连D. 减数分裂形成的细胞不具备全能性6. 下列有关短周期元素的叙述中,肯定正确的是()A. 原子最外层电子只有1个或2个的元素是金属元素B. 16号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4号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四倍C. 11号元素与17号元素能形成型化合物D. 表示的碳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7个中子7. 已知常温下,在酸性环境中能发生下列反应:则在该环境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 氧化性:B. 氧化性:C. 还原性:D. 还原性:8. 在25℃、101kPa下,1g乙醇完全燃烧生成和液态水时放热29.72kJ,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B.C.D.9. 用完全中和pH=11的下列溶液各100 mL,需溶液体积最大的是()A. 氨水B. 氢氧化钡C. 氢氧化钠D. 氢氧化钾10. 下列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1)已达平衡的反应,当增加反应物物质的量时,平衡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2)已达平衡的反应,当增大的浓度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转化率一定升高(3)有气体参加的反应达平衡时,若减小反应器容积时,平衡一定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4)有气体参加的反应达平衡后,在恒压反应器中充入稀有气体,平衡一定不移动A. (1)(4)B. (1)(2)(3)C. (2)(3)(4)D. (1)(2)(3)(4)11. 一定量的锌粒与100mL一定浓度的硫酸充分反应后生成的气体为0.3 mol,则反应消耗的物质的量和原的物质的量浓度肯定不正确的是()A.B.C.D.12. 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A. 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B. 明矾溶于水C. 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D. 向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含等物质的量的氢氧化钠溶液13. 某固体甲(甲的晶体不含结晶水),100℃时溶解度为80g,20℃时溶解度为20g。

2005年高考理综全国1卷试题及答案60965

2005年高考理综全国1卷试题及答案60965

2005年高考理综全国1卷试题及答案60965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共24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在答在试题卷上。

3.本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C 12 O 16 Na 23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小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6.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A.BF3B.H2O C.SiCl4 D.PCl57.等物质的量的主族金属A、B、C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所得氢气的体积依次为V A、V B、V C,已知V B=2V C,且V A=V B+V C,则在C的生成物中,该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为()A.+1 B.+2 C.+3 D.+48.已知Q与R的摩尔质量之比为9:22,在反应X+2Y=2Q+R中,当1.6g 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4.4g R,则参与反应的Y和生成物Q的质量之比为()A.46 : 9 B.32 : 9 C.23 : 9 D.16 : 9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B.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低化合价,其绝对值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C.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金属原子D.最外层有5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非金属原子10.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是()A.K+、Na+、SO42—、S2O32—B.NH4+、Mg2+、SO42—、Cl—C.Na+、K+、HCO3—、Cl—D.K+、Na+、AlO2—、NO3—11.关于电解NaCl水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电解时在阳极得到氯气,在阴极得到金属钠B.若在阳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KI溶液,溶液呈棕色C.若在阴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呈无色D.电解一段时间后,将全部电解液转移到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溶液呈中性12.右图是温度和压强对X+Y 2Z反应影响的示意图。

20052005年高考北京理综卷高一物理部分

20052005年高考北京理综卷高一物理部分

. . . ....2005年高考北京理综卷高一物理部分19、(6分)一人看到闪电12.3s 后又听到雷声。

已知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30m/s -340m/s ,光速为3×108m/s ,于是他用12.3除以3很快估算出闪电发生位置到他的距离为4.1km 。

根据你所学的物理知识可以判断A. 这种估算方法是错误的,不可采用B. 这种估算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估算出闪电发生位置与观察者间的距离C. 这种估算方法没有考虑光的传播时间,结果误差很大D. 即使声速增大2倍以上,本题的估算结果依然正确20、(6分)已知地球质量大约是月球质量的81倍,地球半径大约是月球半径的4倍。

不考虑地球、月球自转的影响,由以上数据可推算出A. 地球的平均密度与月球的平均密度之比约为9:8B.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与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之比约为9:4C. 靠近地球表面沿圆轨道运行的航天器的周期与靠近月球表面沿圆轨道运行的航天器的周期之比约为8:9D. 靠近地球表面沿圆轨道运行的航天器线速度与靠近月球表面沿圆轨道运行的航天器线速度之比为81:423、(16分)AB是竖直平面内的四分之一圆弧轨道,在下端B 与水平直轨道相切,如图所示。

一小球自A 点起由静止开始沿轨道下滑。

已知圆轨道半径为R ,小球的质量为m ,不计各处摩擦。

求(1)小球运动到B点时的动能;(2)小球下滑到距水平轨道的高度为R 21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3)小球经过圆弧轨道的B 点和水平轨道的C 点时所受轨道支持力N B 、N C 各是多大?2005高考北京理综试题高一物理部分答案:19. B 20. C23. (1)根据机械能守恒 E k =mgR(2)根据机械能守恒⊿E k =⊿E p⌒mgR mv 21212= 小球速度大小gR v =,方向沿圆弧切线向下,与竖直成30° (3)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及机械能守恒,在B 点Rv m mg N B B 2=- 221B mv mgR = 解得 mg N B 3= 在C 点:mg N C =。

2005年高考试题——理综(全国卷2)

2005年高考试题——理综(全国卷2)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4页,第Ⅱ卷5至13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本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1 C 12 N 14 O 16 Mg 24 Cu 64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小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A.细胞内液增多B.组织液增多C.体液增多D.尿量增多2.当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反应时,效应T细胞发挥的作用是()A.产生抗体使靶细胞裂解B.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C.产生组织胺增强B细胞的功能D.促进B细胞产生淋巴因子3.图中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了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动物数量易变程度及冬眠动物比例在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中的变化趋势。

代表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和数量易变程度的曲线依次是()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①4.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会引起()A.冷觉感受器兴奋B.温觉感受器抑制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5.下列实验中所用试剂错误..的是()A.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使用醋酸洋红溶液使染色体着色B.在提取叶绿体色素实验中,使用丙酮提取色素C.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使用氯化钠溶液析出DNAD.在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使用苏丹Ⅲ染液鉴定蛋白质6.分析发现,某陨石中含有半衰期极短的镁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28Mg,该同位素的原子核内的中子数是()A.12 B.14 C.16 D.18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常温常压下,只有一种元素的单质呈液态B.周期表中所有元素都有从自然界中发现的C.过渡元素不全是金属元素D.常温常压下,气态单质的分子都是由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形成的8.下列单质中,最容易跟氢气发生反应的是()A.O2B.N2C.F2D.Cl29.N A代表阿伏加德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同温同压时,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的原子数目相同B.2g氢气所含原子数目为N AC.在常温常压下,11.2L氮气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 AD.17g氨气所含电子数目为10N A10.相同体积的pH =3的强酸溶液和弱酸溶液分别跟足量的镁完全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弱酸溶液产生较多的氢气B.强酸溶液产生较多的氢气C.两者产生等量的氢气D.无法比较两者产生氢气的量11.已知反应A2(g)+2B2(g)2AB2(g)的△H<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升高温度,正向反应速率增加,逆向反应速率减小B.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速率增加,从而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C.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D.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12.某酒精厂由于管理不善,酒精滴漏到某种化学品上而酿成火灾。

2005年高考理综北京卷物理部分

2005年高考理综北京卷物理部分

2005年高考理综北京卷物理部分第Ⅰ卷 单项选择题14.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DA.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B.气体的温度升高,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C.任何条件下,热量都不会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D.任何热机都不可能使燃料释放的热量完全转化为机械能15.在下列各组的两个现象中都表现出光具有波动性的是CA.光的折射现象、色散现象B.光的反射现象、干涉现象C.光的衍射现象、偏振现象D.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电效应现象16.为纪念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巨大贡献,联合国将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

对于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方程E=mc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A.E=mc 2表明物体具有的能量与其质量成正比B.根据ΔE =Δmc 2可计算核反应的能量C.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结合成一个氘核时释放能量,表明此过程出现了质量亏损D.E=mc 2中的E 是发生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17.一列简谐机械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图如图所示,波源的平衡位置坐标为x=0。

当波源质点处于其平衡位置上方且向下运动时,介质中平衡位置坐标x=2m 的质点所处位置及运动情况是AA.在其平衡位置下方且向上运动B.在其平衡位置下方且向下运动C.在其平衡位置上方且向上运动D.在其平衡位置上方且向下运动18.正弦交流电源与电阻R 、交流电压表按图1所示的方式连接,R=100Ω,交流表的示数是10V 。

图2是交变电源输出电压u 随时间t 变化的图象,则AA.通过R 的电流i R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是i R = 2 cos100πt (A)B.通过R 的电流i R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是i R = 2 cos50πt (A)C.R 两端的电压u R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是u R =5 2 cos100πt (V)D.R 两端的电压u R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是u R =5 2 cos50πt (V)19.一人看到闪电12.3s 后又听到雷声。

2005年高考理综北京卷物理部分

2005年高考理综北京卷物理部分

2005年高考理综北京卷物理部分第Ⅰ卷 单项选择题14.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DA.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B.气体的温度升高,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C.任何条件下,热量都不会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D.任何热机都不可能使燃料释放的热量完全转化为机械能15.在下列各组的两个现象中都表现出光具有波动性的是CA.光的折射现象、色散现象B.光的反射现象、干涉现象C.光的衍射现象、偏振现象D.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电效应现象16.为纪念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巨大贡献,联合国将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

对于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方程E=mc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A.E=mc 2表明物体具有的能量与其质量成正比B.根据ΔE =Δmc 2可计算核反应的能量C.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结合成一个氘核时释放能量,表明此过程出现了质量亏损D.E=mc 2中的E 是发生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17.一列简谐机械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图如图所示,波源的平衡位置坐标为x=0。

当波源质点处于其平衡位置上方且向下运动时,介质中平衡位置坐标x=2m 的质点所处位置及运动情况是AA.在其平衡位置下方且向上运动B.在其平衡位置下方且向下运动C.在其平衡位置上方且向上运动D.在其平衡位置上方且向下运动18.正弦交流电源与电阻R 、交流电压表按图1所示的方式连接,R=100Ω,交流表的示数是10V 。

图2是交变电源输出电压u 随时间t 变化的图象,则AA.通过R 的电流i R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是i R = 2 cos100πt (A)B.通过R 的电流i R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是i R = 2 cos50πt (A)C.R 两端的电压u R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是u R =5 2 cos100πt (V)D.R 两端的电压u R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是u R =5 2 cos50πt (V)19.一人看到闪电12.3s 后又听到雷声。

2005年高考试题——理综(全国卷1)

2005年高考试题——理综(全国卷1)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培根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共24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在答在试题卷上。

3.本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C 12 O 16 Na 23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小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人体神经细胞与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这两种细胞的()A.DNA碱基排列顺序不同B.核糖体不同C.转运RNA不同D.信使RNA不同2.在光照下,供给玉米离体叶片少量的14CO2,随着光合作用时间的延续,在光合作用固定CO2形成的C3化合物和C4化合物中,14C含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是血红蛋白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

检测这种碱基序列改变必须使用的酶是()A.解旋酶B.DNA连接酶C.限制性内切酶D.RNA聚合酶4.将小麦种子分别置于20℃和30℃培养箱中培养4天,依次取等量的萌发种子分别制成提取液Ⅰ和提取液Ⅱ。

取3支试管甲、乙、丙,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然后按下图加入等量的提取液和蒸馏水,45℃水浴保温5分钟,立即在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裴林试剂并煮沸2分钟,摇匀观察试管中的颜色。

结果是()A.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B .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C .甲、乙皆呈蓝色,丙呈砖红色D .甲呈浅砖红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5.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量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

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 .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 .种群增长量最大C .种群数量最大D .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6.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 A .BF 3 B .H 2O C .SiCl 4 D .PCl 5 7.等物质的量的主族金属A 、B 、C 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所得氢气的体积依次为V A 、V B 、V C ,已知V B =2V C ,且V A =V B +V C ,则在C 的生成物中,该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为( )A .+1B .+2C .+3D .+4 8.已知Q 与R 的摩尔质量之比为9:22,在反应X+2Y=2Q+R 中,当1.6g X 与Y 完全反应后,生成4.4g R ,则参与反应的Y 和生成物Q 的质量之比为( )A .46 : 9B .32 : 9C .23 : 9D .16 : 9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B .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低化合价,其绝对值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C .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金属原子D .最外层有5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非金属原子10.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是( )A .K +、Na +、SO 42—、S 2O 32—B .NH 4+、Mg 2+、SO 42—、Cl —C .Na +、K +、HCO 3—、Cl— D .K +、Na +、AlO 2—、NO 3— 11.关于电解NaCl 水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电解时在阳极得到氯气,在阴极得到金属钠B .若在阳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KI 溶液,溶液呈棕色C .若在阴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呈无色D .电解一段时间后,将全部电解液转移到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溶液呈中性 12.右图是温度和压强对X+Y 2Z 反应影响的示意图。

2005高考理综全国卷

2005高考理综全国卷

13小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B 核糖体不同C 转运RNA不同D 信使RNA不同2.在光照下,供给玉米离体叶片少量的14CO2,随着光合作用时间的延续,在光合作用固定CO2形成的C3化合物和C4化合物中,14C含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A BC D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是血红蛋白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

检测这种碱基序列改变必须使用的酶是A 解旋酶B DNA连接酶C 限制性内切酶D RNA聚合酶4.将小麦种子分别置于20℃和30℃培养箱中培养4天,依次取等量的萌发种子分别制成提取液I和提取液Ⅱ。

取3支试管甲、乙、丙,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然后按下图加入等量的提取液和蒸馏水,45℃水浴保温5分钟,立即在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斐林试剂并煮沸2分钟,摇匀观察试管中的颜色。

结果是A 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B 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C 甲、乙皆呈蓝色,丙呈砖红色D 甲呈浅砖红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5.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

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A 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 种群增长量最大C 种群数量最大D 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6、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A SiCl4B H2OC BF3D PCl57.等物质的量的主族金属A、B、C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所得氢气的体积依次为V A、V B、V C,已知V B=2V C,且V A=V B+V C,则在C的生成物中,该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为A +3B +2C +1D +48.已知Q与R的摩尔质量之比为9︰22,在反应X+2Y=2Q+R中,当1.6g 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4.4g R,则参与反应的Y和生成物Q的质量比为A 23︰9B 32︰9C 46︰9D 16︰9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金属原子Cl- B NH4+Mg2+SO42-Cl-S2O32- D K+Na+AlO2-NO3-11.关于电解NaCl水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若在阴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呈无色B 若在阳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KI溶液,溶液呈棕色C 电解时在阳极得到氯气,在阴极得到金属钠D 电解一段时间后,将全部电解液转移到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溶液呈中性12.右图是温度和压强对X+Y2Z反应影响的示意图。

2005年高考理综(北京卷)

2005年高考理综(北京卷)

2005年高考理综(北京卷)2005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北京卷)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 共 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 21题每题 6分共 126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 1 C — 12 O — 15 Na — 23 Al — 27 Cl —35.5 Fe — 56 1.关于有氧呼吸的叙述,错误.. 的是 () A .主要在线粒体内进行 B .与无氧呼吸的全过程不完全相同C .释放出的能量较多D .产物为二氧化碳、酒精或乳酸2.下列与免疫失调无关.. 的疾病是 () A .过敏性鼻炎 B .血友病 C .艾滋病 D .系统性红斑狼疮3.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 的是 () A .小麦种子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 B .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生长 C .根瘤菌能给豆科植物提供氮素养料 D .植物叶片中的镁元素可以转移到顶芽 4.在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间有 2个氢键,胞嘧啶与鸟嘌呤之间有 3个氢键。

现有四种 DNA 样品, 根据样品中碱基的百分含量判断最有可能来自嗜热菌 (生活在高温环境中)的是 () A .含胸腺嘧啶 32%的样品 B .含腺嘌呤 17%的样品C .含腺嘌呤 30%的样品D .含胞嘧啶 15%的样品5.为验证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设计如下实验:选择生长状况一致的小麦幼苗 200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处理并预期结果。

下面是关于实验组或对照组的处理方法和预期结果的几种组合,其中正确的是() ①实验组②对照组③黑暗中培养④在光下培养⑤生长良好⑥生长不良A .②③⑤ B .①③⑥C .①④⑤D .②④⑥6.近期,北京大学的两位教授率先发现人体心肺血管中存在微量硫化氢,它对调节心血管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2005年高考全国2卷理综试题及答案

2005年高考全国2卷理综试题及答案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黑龙江、吉林、广西)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至4页,第Ⅱ卷5至13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本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1 C 12 N 14 O 16 Mg 24 Cu 64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小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A 细胞内液增多B 组织液增多C 体液增多D 尿量增多2.当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反应时,效应T细胞发挥的作用是A 产生抗体使靶细胞裂解B 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C 产生组织胺增强B细胞的功能D 促进B细胞产生淋巴因子3.图中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了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动物数量易变程度及冬眠动物比例在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中的变化趋势。

代表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和数量易变程度的曲线依次是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①4.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会引起A 冷觉感受器兴奋B 温觉感受器抑制C 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D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5.下列实验中所用试剂错误的是A 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使用醋酸洋红溶液使染色体着色B 在提取叶绿体色素实验中,使用丙酮提取色素C 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使用氯化钠溶液析出DNAD 在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使用苏丹Ⅲ染液鉴定蛋白质6.分析发现,某陨石中含有半衰期极短的镁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28Mg,该同位素的原子核内的中子数是A 12B 14C 16D 18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常温常压下,只有一种元素的单质呈液态B 周期表中所有元素都有从自然界中发现的C 过渡元素不全是金属元素D 常温常压下,气态单质的分子都是由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形成的8.下列单质中,最容易跟氢气发生反应的是A O2B N2C F2D Cl29.NA 代表阿伏加德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在同温同压时,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的原子数目相同B 2g 氢气所含原子数目为NAC 在常温常压下,11.2L 氮气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AD 17g 氨气所含电子数目为10NA10.相同体积的pH =3的强酸溶液和弱酸溶液分别跟足量的镁完全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弱酸溶液产生较多的氢气B 强酸溶液产生较多的氢气C 两者产生等量的氢气D 无法比较两者产生氢气的量11.已知反应A2(g )+2B2(g )2AB2(g )的△H <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升高温度,正向反应速率增加,逆向反应速率减小B 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速率增加,从而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C 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D 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12.某酒精厂由于管理不善,酒精滴漏到某种化学品上而酿成火灾。

2005年高考理综全国1卷试题及答案---精品管理资料

2005年高考理综全国1卷试题及答案---精品管理资料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共24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在答在试题卷上。

3.本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C 12 O 16 Na 23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小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人体神经细胞与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这两种细胞的()A.DNA碱基排列顺序不同B.核糖体不同C.转运RNA不同D.信使RNA不同2.在光照下,供给玉米离体叶片少量的14CO2,随着光合作用时间的延续,在光合作用固定CO2形成的C3化合物和C4化合物中,14C含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 )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是血红蛋白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

检测这种碱基序列改变必须使用的酶是()A.解旋酶B.DNA连接酶C.限制性内切酶D.RNA聚合酶4.将小麦种子分别置于20℃和30℃培养箱中培养4天,依次取等量的萌发种子分别制成提取液Ⅰ和提取液Ⅱ.取3支试管甲、乙、丙,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然后按下图加入等量的提取液和蒸馏水,45℃水浴保温5分钟,立即在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裴林试剂并煮沸2分钟,摇匀观察试管中的颜色。

结果是( )A.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B.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C.甲、乙皆呈蓝色,丙呈砖红色D.甲呈浅砖红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5.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量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

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种群增长量最大C.种群数量最大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6.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 A.BF3B.H2O C.SiCl4 D.PCl57.等物质的量的主族金属A、B、C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所得氢气的体积依次为V A、V B、V C,已知V B=2V C,且V A=V B+V C,则在C的生成物中,该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为() A.+1 B.+2 C.+3 D.+48.已知Q与R的摩尔质量之比为9:22,在反应X+2Y=2Q+R中,当1。

2005北京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

2005北京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本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目要求的一项。

选出符合题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S 321.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A 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B 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C 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D 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

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2.下列能鉴别野牛草是否为C4植物的简便方法是A 制作叶表皮临时装片,观察气孔大小B 制作叶横切临时装片,观察叶脉结构C 分离、测定叶片中各种色素的含量D 用碘液测定叶片中淀粉的含量3AC 内膜、外膜的化学组成大致相同D 内膜表面积大,导致蛋白质含量高4.在育种研究中,给普通小麦授以玉米的花粉,出现甲、乙两种受精类型的胚珠;甲胚珠双受精;乙胚珠卵受精、极核未受精。

两种胚珠中的受精卵在发育初期的分裂中,玉米染色体全部丢失。

下列不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是A 甲胚珠发育成无生活力的种子B 乙胚珠发育为无胚乳的种子C 甲胚珠中的胚经组织培养,可获得小麦单倍体D 乙胚珠中的胚经组织培养,可获得小麦单倍体5.运动员在长跑比赛中,会出现呼吸极度困难、腿酸痛,甚至有不想再跑的念头,但是当听到震耳的“加油”声后,却能加速冲刺,其主要调节过程是A 声音→神经系统→心血管活动增强→促进有氧呼吸B 声音→神经系统→甲状腺素增高→促进无氧呼吸C 声音→神经系统→甲状腺素增高→促进有氧呼吸D 声音→神经系统→肾上腺素增高→促进无氧呼吸6.高压电机、复印机工作时会产生臭氧,该气体有强氧化性。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臭氧和氧气是氧的同素异形体B 臭氧可使湿润的KI 淀粉试纸变蓝C 臭氧的存在对人体有益无害D 臭氧是很好的消毒剂和脱色剂 7.在一定温度不同压强(p 1<p 2)下,可逆反应2X(g)2Y(g)+Z(g)中,生成物Z在反应混合物中的体积分数( )与反应时间(t )的关系有以下图示,正确的是A B C D8.右表为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的一部分,下列有关R 、W 、X 、Y 、Z 五种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常压下五种元素的单质中Z 单质的沸点最高 B Y 、Z 的阴离子电子层结构都与R 原子的相同C W 的氢化物沸点比X 的氢化物的沸点高D Y 元素的非金属性比W 元素的非金属性强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含有相同氧原子数的SO 2和CO 的质量相等B 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 溶液与氨水中的c(OH -) 相等C 乙酸分子与甲酸甲酯分子中的共价健数相等D 等温等压下,3mol C 2H 2(g)和1mol C 6H 6(g)的密度相等10.将足量稀盐酸加到下列固体混合物中,只能发生一种反应的是A Mg 、AlCl 3、NaAlO 2B KNO 3、NaCl 、CH 3COONaC NaClO 、Na 2SO 3、BaCl 2D Ba(NO 3)2、FeSO 4、NH 4HCO 311.下列有关pH 变化的判断中,正确的是A 随着温度的升高,碳酸钠溶液的pH 减小B 随着温度的升高,纯水的pH 增大C 新氯水制经光照一段时间后,pH 减小D 氢氧化钠溶液久置于空气中,pH 增大12.下列实验操作中,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 稀释浓硫酸时,先在烧杯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浓硫酸,后注入蒸馏水B 为测定硫酸铜晶体的结晶水含量,称样时,先称取一定量的晶体,后放入坩埚C 为检验酸性溶液中的Cl -和SO 42-,先加硝酸银溶液,滤去沉淀后硝酸钡溶液D 在制取干燥纯净的氯气时,先使氯气通过水(或饱和食盐水),后通过浓硫酸13.可用于鉴别以下三种化合物的一组试剂是乙酰水杨酸 丁香酚 肉桂酸 X W Y R Z①银氨溶液 ②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③氯化铁溶液 ④氢氧化钠溶液A ②与③B ③与④C ①与④D ①与②14.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B 气体的温度升高,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C 任何条件下,热量都不会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D 任何热机都不可能使燃料释放的热量完全转化为机械能15.在下列各组的两个现象中都表现出光具有波动性的是A 光的折射现象、色散现象B 光的反射现象、干涉现象C 光的衍射现象、偏振现象D 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电效应现象16.为纪念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巨大贡献,联合国将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

2005年高考北京卷理综物理试题(解析版)

2005年高考北京卷理综物理试题(解析版)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Ⅰ卷14. (2005年北京)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B.气体的温度升高,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C.任何条件下,热量都不会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D.任何热机都不可能使燃料释放的热量完全转化为机械能【答案】D【解析】根据热恋力学第一定律ΔU=W+Q可得,外界对物体做功时W>0,但是如果此进物体向外放出热量,即Q<0,则不一定判断出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选项A错误;气体的压强与温度和单位体积内的分子的个数有关,气体的温度升高,但是如果单位体积内的分子个数少,则气体的压强也不一定增大,选项B错误;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做功的条件下,热量可以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选项C不正确;任何热机都不可能使燃料释放的热量完全转化为机械能,即热机总存在一定的效率,不可能是100%,选项D正确.15. (2005年北京)在下列各组的两个现象中都表现出光具有波动性的是()A.光的折射现象、色散现象B.光的反射现象、干涉现象C.光的衍射现象、偏振现象D.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电效应现象【答案】C【解析】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色散及光电效应等反映的是光的粒子性,而光的干涉、衍射及偏振等现象反映的是光的波动性,故该题选项C正确.16. (2005年北京)为纪念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巨大贡献,联合国将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对于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方程E=mc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E=mc2表明物体具有的能量与其质量成正比B.根据△E=△mc2可以计算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C.一个中子和一个质子结合成氘核时,释放出核能,表明此过程中出现了质量亏损D.E=mc2中的E是发生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答案】D【解析】E=mc2表明能量与质量之间当量关系的方程,主要用来解释核变反应中的质量亏损和计算高能物理中粒子的能量,所能量与其质量成正比,选项A 正确;根据△E =△mc 2可以计算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选项B 正确;一个中子和一个质子结合成氘核时,释放出核能,表明此过程中出现了质量亏损,选项C 正确; E =mc 2中的E 不一定是发生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也可能是吸收的核能,故选项D 的说法不正确;而该题是让选不正确的说法,故选项D 符合题意.17. (2005年北京)一列简谐机械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波源的平衡位置坐标为x =0.当波源质点处于其平衡位置上方且向下运动时,介质中平衡位置坐标x =2m 的质点所处位置及运动情况是( )A .在其平衡位置下方且向上运动B .在其平衡位置上方且向下运动C .在其平衡位置上方且向上运动D .在其平衡位置上方且向下运动 【答案】A【解析】由于x =0处的质点位于平衡位置的上方,且向下振动,故说明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我们可以把x =0处的质点放在平衡位置的上方,如图所示,则发现x =2m 处的质点在平衡位置的下方,又因为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故x =2m 处的质点向上振动,选项A 正确.18. (2005年北京)正弦交变电源与电阻R 、交流电压表按照下左图所示的方式连接,R =10Ω交流电压表的示数是10V.下右图是交变电源输出电压u 随时间t 变化的图象,则( )A .通过R 的电流i R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是)(100cos 2A t i R π=B .通过R 的电流i R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是)(50cos 2A t i R π=C .R 两端的电压u R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是)(100cos 25V t u R π=D .R 两端的电压u R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是)(50cos 25V t u R π= 【答案】A【解析】由图像可知,交流电的周期T =2×10-2s,故角速度ω=2πT=100π,所以R 两端的电压u R 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是cos 100()R u t V π=,选项CD 错误;因为电压表的示数为10V,故通过电阻R 的电流的有效值为I =UR=1A,所以通过R 的电流i R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是)(100cos 2A t i R π=,选项A 正确,B 错误.19. (2005年北京)一人看到闪电12.3s 后又听到雷声.已知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30m /s -340m /s,光速为3×108m /s,于是他用12.3除以3很快估算出闪电发生位置到他的距离为4.1km .根据你所学的物理知识可以判断( )A .这种估算方法是错误的,不可采用B .这种估算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估算出闪电发生位置与观察者间的距离C .这种估算方法没有考虑光的传播时间,结果误差很大D .即使声速增大2倍以上,本题的估算结果依然正确 【答案】B【解析】因为光速是3×108m /s,而声速是330m /s -340m /s,所以相比较而言光速非常大,而声速小,即可以认为发生雷电时,我们看到闪电时,声音才开始向我们传播,而这个传播的时间12.3s 可以认为是雷声运行的时间,则雷电处离我们的距离为x =vt =330m /s×12.3s=4.06km ,与计算的4.1km 相差不大,故这种方法是正确的,可以采用,选项A 错误;通过分析可知,光速约是声速的106倍,所以光传播所用的时间也是声音传播所用时间的10-6倍,故光传播的时间完全可以忽略,故这种估算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估算出闪电发生位置与观察者间的距离,选项B 正确;由于光的传播时间很短,在处于这种估算的问题时,可以不考虑光传播的时间,结果的误差也不是很大,选项C 错误;如果声速变为原来的2倍,即达到680m /s,则它比光速仍然是很小的,故这种方法仍然可以使用,但是若声速变为与光速差不多的速度,则就不能用这种方法估算了,故选项D 错误.20. (2005年北京)已知地球质量大约是月球质量的81倍,地球半径大约是月球半径的4倍.不考虑地球、月球自转的影响,由以上数据可推算出( )A .地球的平均密度与月球的平均密度之比约为9︰8B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与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之比约为9︰4C .靠近地球表面沿圆轨道运行的航天器的周期与靠近月球表面沿圆轨道运行的航天器的周期之比约为8︰9D .靠近地球表面沿圆轨道运行的航天器线速度与靠近月球表面沿圆轨道运行的航天器线速度之比约为81︰4【答案】C【解析】由题意可知,811地月=M M ,41地月=R R ,而密度ρ=333443ππ==M M MV R R ,所以地球的平均密度与月球的平均密度之比约为33811143地月地月月地ρρ=⨯=⨯R M M R =81:64,选项A 错误;重力加速度g=2GMR,故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与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之比约为22281114月地地月月地=⨯=⨯R g M g M R =81:16,选项B 错误; 又因为2224π⨯=GMm m R R T ,故周期T故近地球表面沿圆轨道运行的航天器的周期与靠近月球表面沿圆轨道运行的航天器的周期之比约为89地月===TT ,选项C 正确; 又因为22⨯=GMm m v R R ,故线速度v故靠近地球表面沿圆轨道运行的航天器线速度与靠近月球表面沿圆轨道运行的航天器线速度之比约为92地月===v v ,选项D 错误.21. (2005年北京)现将电池组、滑线变阻器、带铁芯的线圈A 、线圈B 、电流计及开关如下图连接.在开关闭合、线圈A 放在线圈B 中的情况下,某同学发现当他将滑线变阻器的滑动端P 向左加速滑动时,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由此可以推断( )A.线圈A向上移动或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端P向右加速滑动,都能引起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B.线圈A中铁芯向上拔出或断开开关,都能引起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C.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端P匀速向左或匀速向右滑动,都能使电流计指针静止在中央D.因为线圈A、线圈B的绕线方向未知,故无法判断电流计指针偏转的方向【答案】B【解析】由题意可知,滑线变阻器的滑动端P向左加速滑动时,变阻器的电阻值在增大,故电路中的电流在减小,线圈A中的电流也在减小,产生的磁场减弱,故穿过线圈B的磁通量在减弱,此时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对于选项A,线圈向上移动时,穿过线圈B的磁通量在减小,故电流计的指针会向右偏转,它说向左偏转,故选项A错误;向右加速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则电阻减小,电流增大,穿过线圈B的磁通量在增大,故电流计的指针会向左偏转,后半句话的说法是正确的;对于选项B,线圈A中铁芯向上拔出或断开开关,都能使穿过线圈B的磁通量减小,从而使得指针向右偏转,选项B正确;对于选项C,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端P匀速向左或匀速向右滑动,电路中的电流会均匀变化,穿过线圈B的磁通量也会均匀变化,故在线圈A中也能产生感应电流,故电流计指针会偏转,选项C错误;对于选项D,因为已知了一个穿过线圈B的磁通量减小时,指针向右偏转的情况,以后都与它进行比对就可以了,所以虽然线圈A、线圈B的绕线方向未知,但是也可以判断出电流计指针偏转的方向,选项D错误.第Ⅱ卷22、.(2005年北京)(18分)“黑盒子”表面有a、b、c三个接线柱,盒内总共有两个电学元件,每两个接线柱之间只可能连接一个元件.为了探明盒内元件的种类及连接方式,某位同学用多用电表进行了如下探测:第一步:用电压挡,对任意两接线柱正、反向测量,指针不发生偏转;第二步:用电阻×100Ω挡,对任意两个接线柱正、反向测量,指针偏转情况如下图所示.】(1)第一步测量结果表明盒内.(2)下左图示出了上图[1]和[2]中欧姆表指针所处的位置,其对应的阻值是Ω;下右图示出了上图[3]中欧姆表指钟所处的位置,其对应的阻值是Ω.(3)请在下左图的接线柱间,用电路图符号画出盒内的元件及连接情况.(4)一个小灯泡与3V 电池组的连接情况如上右图所示.如果把图中e 、f 两端用导线直接相连,小灯泡可正常发光.欲将e 、f 两端分别与黑盒子上的两个接线柱相连,使小灯泡仍可发光.那么,e 端应连接到 接线柱,f端应连接到 接线柱.【答案】(18分)(1)不存在电源;(2)1200,500;(3)如右图所示;(4)c ,a ;【解析】(1)第一步用电压挡,对任意两接线柱正、反向测量,指针不发生偏转;说明盒内没有电源; (2)图2中对应的读数为“12”,故其阻值为1200Ω;图3中的读数为“5”,故其阻值为500Ω; (3)前两个图的接线柱接的是b 、c 接线柱,可知欧姆表都有示数,且大小相等,说明这两个接线柱间的是定值电阻;后面二个图接的都是a 、c 接线柱,看出电流从c 到a 是导通的,从c 到a 是不导通的,说明这两个接线柱间接的是二极管,且二极管的正极接c 接线柱;最后二个图接的是a 、b 接线柱,也是b 到a 是导通的,且电阻比c 到a 要大一些,说明b 通过c 再到a 间接有电阻,故盒内元件的连接情况如图所示;(4)欲使小灯泡仍可以发光,则e 、f 间需要导通,故根据电源的正负极可以判断出e 应该接c 接线柱,f 应该接a 接线柱,因为二极管有单向导电性.23. (2005年北京)(16分)A B 是竖直平面内的四分之一圆弧轨道,在下端B 与水平直轨道相切,如图所示.一小球自A 点起由静止开始沿轨道下滑.已知圆轨道半径为R ,小球的质量为m ,不计各处摩擦.求:abc图4ef图5abc(1)小球运动到B点时的动能;(2)小球下滑到距水平轨道的高度为1/2R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3)小球经过圆弧轨道的B点和水平轨道的C点时,所受轨道支持力N B、N C各是多大?【答案】(1)mgREk=;(2)gRv=;与竖直方向成30°;(3)mgNB3=;mgNC=.【解析】(16分)(1)根据机械能守恒mgREk=(2)根据机械能守恒PkEE∆=∆mgRmv21212=小球速度大小gRv=速度方向沿圆弧的切线向下,与竖直方向成30°,如图所示.(3)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及机械能守恒,在B点,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2221,BBBmvmgRRvmmgN==-解得:mgNB3=在C点:对小球受力分析可得,在竖直方向上受力平衡,则mgNC=.24. (2005年北京)(18分)真空中存在空间范围足够大的、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在电场中,若将一个质量为m、带正电的小球由静止释放,运动中小球的速度与竖直方向夹角为37°(取si n37°=0.6,cos37°=0.8).现将该小球从电场中某点以初速度v0竖直向上抛出.求运动过程中:(1)小球受到的电场力的大小及方向;(2)小球从抛出点至最高点的电势能变化量;(3)小球的最小动量的大小及方向.【答案】(1)34F mg=;电场力的方向水平向右;(2)电势能减少2329mv;(3)min035P mv=;OmAB V CVR最小动量的方向与电场方向夹角为37°,斜向上.【解析】(18分)(1)根据题设条件,电场力大小mg mg F 4337tan =︒=;电场力的方向水平向右. (2)小球沿竖直方向做匀减速运动,速度为y v ,则gt v v y -=0 沿水平方向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a ,则g m F a e x 43==小球上升到最高点的时间,0g v t =此过程小球沿电场方向位移gv t a s x x 8321202== 电场力做功W =20329mv s F x e =小球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中,电势能减少20329mv (3)水平速度t a v x x =,竖直速度gt v v y -=0,小球的速度22y x v v v +=由以上各式得出0)(21625220022=-+-v v gt v t g 解得当0min 053,2516v v v g v t ==有最小值时 此时0259v v x =·43tan ,2590===x y y v v v v θ,即与电场方向夹角为37°斜向上 小球动量的最小值为0min min 53mv mv P == 最小动量的方向与电场方向夹角为37°,斜向上.25. (2005年北京)(20分)右图是导轨式电磁炮实验装置示意图.两根平行长直金属导轨沿水平方向固定,其间安放金属滑块(即实验用弹丸).滑块可沿导轨无摩擦滑行,且始终与导轨保持良好接触.电源提供的强大电流从一根导轨流入,经过滑块,再从另一导轨流回电源.滑块被导轨中的电流形成的磁场推动而发射.在发射过程中,该磁场在滑块所在位置始终可以简化为匀强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其强度与电流的关系为B =kI ,比例常量k =2.5×10-6T /A.已知两导轨内侧间距l =1.5c m ,滑块的质量m =30g,滑块沿导轨滑行5c m 后获得的发射速度v =3.0km /s (此过程视为匀加速运动).(1)求发射过程中电源提供的电流强度;(2)若电源输出的能量有4%转换为滑块的动能,则发射过程中电源的输出功率和输出电压各是多大; (3)若此滑块射出后随即以速度v 沿水平方向击中放在水平面上的砂箱,它嵌入砂箱的深度为s '.设砂箱质量为M ,滑块质量为m ,不计砂箱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求滑块对砂箱平均冲击力的表达式.【答案】(1)8.5×105A ;(2)1.0×109W ;1.2×103V ;(3)f =M 2(m+M) ·v 2s'.【解析】(20分)(1)由匀加速运动公式 a =v 22s =9×105m /s 2由安培力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有 F =IBl =kI 2l ,kI 2l =ma ; 因此 I =mak l=8.5×105A ; (2)滑块获得的动能是电源输出能量的4%,即:P Δt ×4%=12 mv 2发射过程中电源供电时间Δt =v a =13 ×10-2s所需的电源输出功率为P =12mv 2Δt×4% =1.0×109W由功率P =IU ,解得输出电压:U =PI=1.2×103V(3)分别对砂箱和滑块用动能定理,对砂箱有:f s M =12 M V 2对滑块有:f 's m =12 m V 2-12 mv 2由牛顿定律f =-f '和相对运动s m =s M +s' 由动量守恒 mv =(m +M )V 联立求得f s'=M m+M ·12mv 2 故平均冲击力f =M 2(m+M) ·v 2s'电 源ls'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本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目要求的一项。

选出符合题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S 321.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A 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B 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C 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D 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

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2.下列能鉴别野牛草是否为C4植物的简便方法是A 制作叶表皮临时装片,观察气孔大小B 制作叶横切临时装片,观察叶脉结构C 分离、测定叶片中各种色素的含量D 用碘液测定叶片中淀粉的含量3AC 内膜、外膜的化学组成大致相同D 内膜表面积大,导致蛋白质含量高4.在育种研究中,给普通小麦授以玉米的花粉,出现甲、乙两种受精类型的胚珠;甲胚珠双受精;乙胚珠卵受精、极核未受精。

两种胚珠中的受精卵在发育初期的分裂中,玉米染色体全部丢失。

下列不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是A 甲胚珠发育成无生活力的种子B 乙胚珠发育为无胚乳的种子C 甲胚珠中的胚经组织培养,可获得小麦单倍体D 乙胚珠中的胚经组织培养,可获得小麦单倍体5.运动员在长跑比赛中,会出现呼吸极度困难、腿酸痛,甚至有不想再跑的念头,但是当听到震耳的“加油”声后,却能加速冲刺,其主要调节过程是A 声音→神经系统→心血管活动增强→促进有氧呼吸B 声音→神经系统→甲状腺素增高→促进无氧呼吸C 声音→神经系统→甲状腺素增高→促进有氧呼吸D 声音→神经系统→肾上腺素增高→促进无氧呼吸6.高压电机、复印机工作时会产生臭氧,该气体有强氧化性。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臭氧和氧气是氧的同素异形体B 臭氧可使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C 臭氧的存在对人体有益无害D 臭氧是很好的消毒剂和脱色剂7.在一定温度不同压强(p1<p2)下,可逆反应2X(g)2Y(g)+Z(g)中,生成物Z)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有以下图示,正确的是在反应混合物中的体积分数(A B C D8.右表为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的一部分,下列有关R、W、X、Array Y、Z五种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常压下五种元素的单质中Z单质的沸点最高B Y、Z的阴离子电子层结构都与R原子的相同C W的氢化物沸点比X的氢化物的沸点高D Y元素的非金属性比W元素的非金属性强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含有相同氧原子数的SO2和CO的质量相等B 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与氨水中的c(OH-) 相等C 乙酸分子与甲酸甲酯分子中的共价健数相等D 等温等压下,3mol C2H2(g)和1mol C6H6(g)的密度相等10.将足量稀盐酸加到下列固体混合物中,只能发生一种反应的是A Mg、AlCl3、NaAlO2B KNO3、NaCl、CH3COONaC NaClO、Na2SO3、BaCl2D Ba(NO3)2、FeSO4、NH4HCO311.下列有关pH变化的判断中,正确的是A 随着温度的升高,碳酸钠溶液的pH减小B 随着温度的升高,纯水的pH增大C 新氯水制经光照一段时间后,pH减小D 氢氧化钠溶液久置于空气中,pH增大12.下列实验操作中,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 稀释浓硫酸时,先在烧杯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浓硫酸,后注入蒸馏水B 为测定硫酸铜晶体的结晶水含量,称样时,先称取一定量的晶体,后放入坩埚C 为检验酸性溶液中的Cl-和SO42-,先加硝酸银溶液,滤去沉淀后硝酸钡溶液D 在制取干燥纯净的氯气时,先使氯气通过水(或饱和食盐水),后通过浓硫酸13.可用于鉴别以下三种化合物的一组试剂是乙酰水杨酸丁香酚肉桂酸①银氨溶液 ②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③氯化铁溶液 ④氢氧化钠溶液A ②与③B ③与④C ①与④D ①与②14.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B 气体的温度升高,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C 任何条件下,热量都不会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D 任何热机都不可能使燃料释放的热量完全转化为机械能15.在下列各组的两个现象中都表现出光具有波动性的是A 光的折射现象、色散现象B 光的反射现象、干涉现象C 光的衍射现象、偏振现象D 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电效应现象16.为纪念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巨大贡献,联合国将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

对于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方程E 2=mc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E 2=mc 2表明物体具有的能量与其质量成正比B 根据△E 2=△mc 2可以计算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C 一个中子和一个质子结合成氘核时,释放出核能,表明此过程中出现了质量亏损D E =mc 2中的E 是发生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17.一列简谐机械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波源的平衡位置坐标为x =0。

当波源质点处于其平衡位置上方且向下运动时,介质中平衡位置坐标x =2m 的质点所处位置及运动情况是A 在其平衡位置下方且向上运动B 在其平衡位置上方且向下运动C 在其平衡位置上方且向上运动D 在其平衡位置上方且向下运动18.正弦交变电源与电阻R 、交流电压表按照下左图所示的方式连接,R =10Ω交流电压表的示数是10V 。

下右图是交变电源输出电压u 随时间t 变化的图象,则A 通过R 的电流i R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是)(100cos 2A t i R π=B 通过R 的电流i R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是)(50cos 2A t i R π=C R 两端的电压u R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是)(100cos 25V t u R π=D R 两端的电压u R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是)(50cos 25V t u R π=19.一人看到闪电12.3s 后又听到雷声。

已知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30m/s -340m/s ,光速为3×108m/s ,于是他用12.3除以3很快估算出闪电发生位置到他的距离为4.1km 。

根据你所学的物理知识可以判断A 这种估算方法是错误的,不可采用B 这种估算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估算出闪电发生位置与观察者间的距离C 这种估算方法没有考虑光的传播时间,结果误差很大D 即使声速增大2倍以上,本题的估算结果依然正确20.已知地球质量大约是月球质量的81倍,地球半径大约是月球半径的4倍。

不考虑地球、月球自转的影响,由以上数据可推算出A 地球的平均密度与月球的平均密度之比约为9︰8B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与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之比约为9︰4C 靠近地球表面沿圆轨道运行的航天器的周期与靠近月球表面沿圆轨道运行的航天器的周期之比约为8︰9D 靠近地球表面沿圆轨道运行的航天器线速度与靠近月球表面沿圆轨道运行的航天器线速度之比约为81︰421.现将电池组、滑线变阻器、带铁芯的线圈A、线圈B、电流计及开关如下图连接。

在开关闭合、线圈A放在线圈B中的情况下,某同学发现当他将滑线变阻器的滑动端P向左加速滑动时,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

由此可以推断A 线圈A向上移动或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端P向右加速滑动,都能引起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B 线圈A中铁芯向上拔出或断开开关,都能引起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C 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端P匀速向左或匀速向右滑动,都能使电流计指针静止在中央D 因为线圈A、线圈B的绕线方向未知,故无法判断电流计指针偏转的方向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74分)本卷共10小题,共174分。

22.(18分)“黑盒子”表面有a、b、c三个接线柱,盒内总共有两个电学元件,每两个接线柱之间只可能连接一个元件。

为了探明盒内元件的种类及连接方式,某位同学用多用电表进行了如下探测:第一步:用电压挡,对任意两接线柱正、反向测量,指针幸免不发生偏转;第二步:用电阻×100Ω挡,对任意两个接线柱正、反向测量,指针偏转情况如下图所示。

(1)第一步测量结果表明盒内。

(2)下左图示出了上图[1]和[2]中欧姆表指针所处的位置,其对应的阻值是Ω;下右图示出了上图[3]中欧姆表指钟所处的位置,其对应的阻值是Ω.(3)请在下左图的接线柱间,用电路图符号画出盒内的元件及连接情况。

(4)一个小灯泡与3V电池组的连接情况如上右图所示。

如果把图中e、f两端用导线直接相连,小灯泡可正常发光。

欲将e、f两端分别与黑盒子上的两个接线柱相连,使小灯泡仍可发光。

那么,e端应连接到接线柱,f端应连接到接线柱。

23.(16分)AB是竖直平面内的四分之一圆弧轨道,在下端B与水平直轨道相切,如图所示。

一小球自A点起由静止开始沿轨道下滑。

已知圆轨道半径为R,小球的质量为m,不计各处摩擦。

求(1)小球运动到B点时的动能;(2)小球下滑到距水平轨道的高度为1/2R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3)小球经过圆弧轨道的B点和水平轨道的C点时,所受轨道支持力N B、N C各是多大?24.(18分)真空中存在空间范围足够大的、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

在电场中,若将一个质量为m、带正电的小球由静止释放,运动中小球的速度与竖直方向夹角为37°(取sin37°=0.6,cos37°=0.8)。

现将该小球从电场中某点以初速度v0竖直向上抛出。

求运动过程中(1)小球受到的电场力的大小及方向;(2)小球从抛出点至最高点的电势能变化量;(3)小球的最小动量的大小及方向。

25.(20分)右图是导轨式电磁炮实验装置示意图。

两根平行长直金属导轨沿水平方向固定,其间安放金属滑块(即实验用弹丸)。

滑块可沿导轨无摩擦滑行,且始终与导轨保持良好接触。

电源提供的强大电流从一根导轨流入,经过滑块,再从另一导轨流回电源。

滑块被导轨中的电流形成的磁场推动而发射。

在发射过程中,该磁场在滑块所在位置始终可以简化为匀强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其强度与电流的关系为B=kl,比例常量k=2.5×10-6T/A。

已知两导轨内侧间距l=1.5cm,滑块的质量m=30g,滑块沿导轨滑行5cm后获得的发射速度v=3.0km/s(此过程视为匀加速运动)。

(1)求发射过程中电源提供的电流强度;(2)若电源输出的能量有4%转换为滑块的动能,则发射过程中电源的输出功率和输出电压各是多大;(3)若此滑块射出后随即以速度v沿水平方向击中放在水平面上的砂箱,它嵌入砂箱的深度为s’。

设砂箱质量为M,滑块质量为m,不计砂箱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

求滑块对砂箱平均冲击力的表达式。

26.(14分)有机物A(C6H8O4)为食品包装纸的常用防腐剂。

A可以使溴水褪色。

A难溶于水,但在酸性条件下可发生水解反应,得到B(C4H4O4)和甲醇。

通常状况下B 为无色晶体,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

(1)A可以发生的反应有(选填序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