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 修正版

合集下载

环境地质学讲义{精}

环境地质学讲义{精}

环境地质学讲义{精}环境地质学就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环境地质学不仅研究岩石圈,而且还要研究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相互关系。

研究对象分为两个方面:(1)地球自身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包括火山、地震、海啸等,即自然地质作用;(2)人类活动引起的对地球的影响,即人为地质作用。

研究任务是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1. 全球变化的研究 2. 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3.研究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包括:①化学污染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②大型工程和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③城市化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研究方法1.地球化学和矿物学方法2.系统分析方法 3.地质制图方法4.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5.环境地质评价方法6.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土壤功能:①土壤具有肥力,可供植物生长;②土壤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输入物质的能力,输入的物质在土壤中经过复杂的迁移转化,再向外界输出。

土壤在环境中有着以下三个作用:(1)土壤是以固相物质为主的多相复杂体系(2)土壤起着净化环境的作用(3)土壤起着物质的输移作用土壤污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人类健康和植物的影响两个方面。

土壤中的污染物超过植物的忍耐限度就会引起植物的吸收和代谢失调,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遗传变异;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食物链实现的,被病原菌污染的土壤可直接传播疾病;土壤污染还可以引起和促进整个人类生态环境的污染。

水土流失的原因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土壤、地形、地质、植被等,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

地形起伏大、植被覆盖率低、降水多且强度大的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正文-修改

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正文-修改

1:250000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前言为加强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的技术管理,统一规范调查工作的内容与要求,制定本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规定比例尺1:250000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的内容与技术要求,并提出了相应的工作方法。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技术要求由湖北省地质调查院负责牵头起草。

本技术要求主要起草人:刘广润、程伯禹、黄润秋、王德潜、陈国金、李明朗、王小平。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技术要求包括比例尺1:250000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的前言、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基本术语、总则、设计书编制、调查内容与要求、调查工作技术方法、地质环境评价、报告书与图件编制及成果验收。

1.2本技术要求适于比例尺1:250000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工作使用。

原则上也适用于比例尺1:500000、1:100000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和1:250000区域地质综合调查中的环境地质调查工作使用。

2引用与参考的标准及技术要求ZB/D14002—89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20万)GB 12329-90 岩溶地质术语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省(自治区)地质灾害调查基本要求(比例尺1:50万至100万)(试行) 1992年GB/T 14157-93 水文地质术语GB/T 14498-93 工程地质术语DZ/T 0061-93 冻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比例尺1:10万~1:20万)GB/T 15772-1995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要求(比例尺1:50万)(试行) 1996年SL 190-96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DZ/T 0190-1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比例尺1:50000TB 10055-98 铁路工程地质黄土地区勘测规则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 200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 2001年GB 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324-2001 冻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3基本术语地质环境 geologic environment是人类自然环境的一部份,系指与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有相互影响的地质体及地质作用的总和。

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地质环境系统的演化地质环境系统的演化是指在外界作用下,地质环境系统以新的宏观状态取代旧的宏观状态的过程。

旧的结构被破坏,建立新的结构。

有序→无序→有序。

2.异常涨落由于来自系统外部的各种作用存在着不恒定的问题,特别是在较大的时空尺度上变化较大。

因此系统的响应也会随外界的作用而不断变化,呈现出波动现象,即某一瞬时的值偏离其长时间内的平均值,这种现象称为涨落。

当随着时间延长,描述系统状态的变量的多年平均值不再趋于定值,其均方差不断增大,这一现象称为异常涨落,标志着系统向失稳方向发展。

3.地质环境的自净作用污染物在地质环境中迁移时,与岩、石、土、微生物进行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作用使污染物组分浓度降低的过程。

4.水动力弥散当污染物进入地下水时,污染物会逐步散开,污染区域会不断扩大,并超出单独根据地下水平均实际流速所预计的区域范围之外,这种散布现象称为多孔介质的水动力弥散。

包括机械弥散和分子扩散。

二、辨析题(判断下列提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每小题6分,共30分)1.地质环境是指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岩石圈表层错。

该提法仅强调了地质环境的空间概念。

地质环境是人类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的地质条件,即与地质现象及其活动过程相关的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总和。

2.地下水污染是指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不同于天然背景值的现象错。

地下水污染是指在人为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的组分超过其天然背景值(本底值)的现象和发展过程。

是人为活动引发的水环境负效应之一。

人类活动;组分,不仅仅是化学组分;超过,不是不同于。

3.海平面低于陆地地下水位的沿海地区,不存在海水入侵现象错。

海水入侵是指海水沿着海面以下陆地含水层向陆地方向潜入的现象和过程,它是陆地地下水的压力与海水压力失衡造成的。

即使当海平面低于陆地地下水位时,只要存在着水力通道,由于海水与淡水间存在着密度差,海水也会呈锲形向陆地方向延伸。

环境工程地质学

环境工程地质学

环境工程地质学环境工程地质学是研究地质环境与土壤地质工程问题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研究地质环境与土壤地质对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地质原理和方法来解决环境问题和工程地质难题。

本文将从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应用领域等方面来探讨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和作用。

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定义:环境工程地质学是研究地质环境与土壤地质工程问题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地质环境与土壤地质对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地质原理和方法来解决环境问题和工程地质难题。

研究内容:环境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

首先,它研究地质环境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地质环境包括地下水、土壤、地表水、大气等。

通过研究地质环境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可以评估和预测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程度,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工程地质学还研究土壤地质工程问题。

土壤地质是工程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它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稳定性、地基的承载力以及地下工程的施工难度。

通过研究土壤的物理性质、工程特性和力学行为,可以提供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参考依据,避免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

应用领域: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首先,在环境保护方面,它可以应用于地下水污染治理、土壤修复、废弃物处置等环境工程项目。

通过研究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程度和扩散规律,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工程建设方面,环境工程地质学可以应用于隧道、地下管线、水库、堤坝等地下工程项目。

通过研究地质环境和土壤地质的特征,可以选择合适的工程方案,并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环境工程地质学还可以应用于地震灾害评估、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

通过研究地质环境和土壤地质的特征,可以预测地震的危害程度,并制定相应的减灾措施。

同时,对于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环境工程地质学可以提供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灾害的损失。

总结:环境工程地质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地质环境与土壤地质对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的影响。

《环境地质学》课程笔记

《环境地质学》课程笔记

《环境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地球表层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这些圈层构成了地球的地质环境。

环境地质学关注这些圈层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环境地质学的任务主要包括:1. 揭示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规律,为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 评价地质环境质量,预测地质环境发展趋势,为国土规划和资源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3. 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4. 探讨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提供科学指导。

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的基本特征、形成演化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

2. 环境地质作用:研究自然地质作用和人为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以及主要的环境地质作用类型,如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地震作用、火山作用等。

3. 环境地质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全球变化、地球系统科学与各圈层相互作用、陆地水循环与水环境变化、地球关键带物质运移与能量转化、生态环境地质、污染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医学环境地质、地质灾害防治、城市环境地质与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效应、地质环境工程与生态系统修复、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建设、地球表层系统非线性演化等。

三、环境地质学的分支学科环境地质学有许多分支学科,主要包括:1. 生态环境地质学:研究生态环境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地质学方法。

2. 污染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医学环境地质学:研究污染物在地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循环规律,以及地质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 地质灾害防治学:研究地质灾害的成因、预测、防治和评估,减轻灾害损失。

环境地学

环境地学

第一章绪论1、环境地质学定义: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1、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1)定义:所谓地质环境,是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2)它包含3种基本要素: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动力作用(3)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①地质环境容量方面,地质环境容量可以用特定空间可能提供给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资源包括矿物资源、能源资源、建筑材料资源、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地质景观资源、地质空间资源等,这些资源绝大多数是不可再生资源;地质环境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弃物的容纳能力,取决于地下水、土壤和岩石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②地质环境的质量方面,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由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原生地球化学背景、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③地质环境的相容性方面,地质环境的相容性是指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在同一类地质环境系统内,不同的工程活动,可能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趋势,良性反应或恶性反应,这取决于人类活动与该地区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的作用性质。

④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方面,地质环境比较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当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超过了地质环境的承受极限后,必然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对人类活动做出反应。

2、环境地质作用(1)定义:环境地质作用主要指人类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包含:①各种自然地质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②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上述地质作用的反馈作用。

(2)类型:自然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3、人为地质作用的表现形式:①人为剥蚀地质作用②人为搬运地质作用③人为堆积地质作用④人为塑造地形作用⑤人类活动的其他地质作用4、环境地质学理论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1)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问题地球是由多个圈层有机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

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

环境、人口及能源已并列成为当代世界最突出的亟待解决的三大难题。

人类的生存环境究其本质是地质环境,离开了地质环境就无法完整地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环境。

由于全球人口激增和人类经济活动日趋频繁,人类与地质环境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为了减轻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减轻人类自身经济技术活动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破坏,20世纪60年代末,环境地质学应运而生。

那环境地质学研究什么内容?
环境地质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

运用地质学和社会经济学的观点,阐述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地质现象,以及各种地质作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便采用一定的科学技术方法,对其作用定量评价和预测,提高人类的环境质量。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两方面内容:一是主要由自然地质作用引起的原生地质环境问题,例如由火山喷发、地震、海啸、冰川、膨胀土、地方病、海岸侵蚀等引起的环境灾害;二是主要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次生地质环境问题,例如由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滑坡、土地沙漠化、处置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及咸水入侵等造成的环境灾害等。

目前,环境地质学有这些研究方向:城市地质、灾害地质、资源地质废物处置地质、医学地质、旅游地质学、军事地质学以及环境法规。

例如,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作为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的技术支
撑单位,在环境地质工作中,主要负责组织实施全省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承担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监测和综合研究,承担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开展汛期地质灾害巡查及应急技术调查等工作,负责全省地下水动态监测、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评价和综合研究,为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

环境地质学第五章

环境地质学第五章

环境地质学 Environmental Geology
Part three
Mass Wasting Processes
地球表层的塑造过程
Creep Creep is the slow, downslope movement of soil, weathered rock, or other surficial debris. Movement is by quasiviscous flow, occurring under shear stresses sufficient to produce permanent deformation, but too small to result in a discrete failure surface such as a landslide.
环境地质学 Environmental Geology
Part three
Mass Wasting Processes
地球表层的塑造过程
Rockfall Talus will not rest at an angle greater than the angle of repose. The angle of repose is measured similarly to dip of sedimentary rocks, i.e., from the horizontal, and is typically about 33-35°. Bedrock composition, as well as talus particle size, angularity, and sorting, has some effect on the angle of repose; large angular boulders may rest at up to 40°. The angle of repose of open-pit mine waste rock is approximately 38°.

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

环境、人口和能源已成为当今世界需要解决的三大突出问题。

人类生存环境的本质是地质环境。

没有地质环境,就不可能完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环境。

随着全球人口的迅速增长和人类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人类与地质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为了减轻自然灾害和人类经济、技术活动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环境地学于六十年代末期应运而生。

环境地质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环境地学。

从地质学和社会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地质现象及各种地质作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便利用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其影响进行定量评价和预测,提高人类的环境质量。

环境地学主要研究两个方面: 一是主要由自然地质作用引起的原生地质环境问题,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冰川、膨胀土、地方病和海岸侵蚀等环境灾害;二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地质环境问题,如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滑坡、土地沙漠化、废弃物处置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咸水侵入造成的环境灾害。

目前,环境地学主要研究方向为: 城市地质、灾害地质、资源地质、废弃物处置地质、医学地质、旅游地质、军事地质和环境法规。

例如,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站作为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的技术支持单位,主要负责组织实施全省地质环境监测,进行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和综合研究,进行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在汛期进行地质灾害巡逻和应急技术调查,负责全省地下水监测、地下水资源和环境的调查评价和综合研究,并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议,在介绍了环境地学的研究内容后,让我们看看它的研究方法。

自然历史分析方法这是传统地质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也适用于环境地学研究。

通过研究现有环境地质问题的形成条件、机理和环境地质作用,积极调控人地环境系统,保护和改善地质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前提。

地球化学方法通过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矿物组成和结构特征,探讨地质环境的变化,如土壤侵蚀现象与风化过程有关,风化速率与岩石的矿物性质和外部热液条件有关。

通过对矿物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和研究,可以评价风化过程。

环境地质学-水资源与地质环境

环境地质学-水资源与地质环境

环境地质学-水资源与地质环境水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维持生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而地质环境则是影响水资源分布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环境地质学研究水资源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首先,地质环境对水资源的形成和分布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质构造和地层结构决定了地下水的形成,岩石的渗透性决定了地下水的储存和运移能力。

地表地貌和河流的形成决定了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交互关系。

地球化学特征也会影响水中的矿物质含量和水质情况。

其次,水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也会对地质环境产生影响。

大规模的地下水开采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层的沉降和地表地貌的变化。

过度开采还会引发地下水污染和地下水倒灌等问题。

另外,水库兴建和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影响周围的地质环境,如水库坝体的稳定性和工程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

此外,地质环境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调查和勘探可以提供水资源分布、储量和质量等方面的信息,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地下水流动规律和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交互作用,可以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措施,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地质环境评价也是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水资源规划的基础,减少水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水资源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在一些具体的案例中得到了体现。

比如,河流的改道和河道的疏浚可以改变水资源的分布和质量,但也会对河床稳定性和岸边地质环境产生影响。

地下水排泄作为一种处理废水的方式,对地下水质量和地下水位有一定的影响。

另外,地质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水资源的变化,如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进而影响水资源供应等。

综上所述,环境地质学研究水资源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合理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需要充分考虑地质环境的要素,合理规划和管理水资源。

未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压力,水资源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将更加紧密,因此,深入研究水资源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完整版环境地质学第十讲地面沉降

完整版环境地质学第十讲地面沉降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四、地面沉降的主要特点
? 区域易发性 ? 时间累进性 ? 过程渐变性 ? 成因复杂性 ? 难以逆转性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区域易发性
多见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一、概述
地面沉降的危害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一、概述
洪涝灾害加剧
苏 州 防 汛 堤 有 三 次 明 显 加 高
据统计,嘉兴市平均田面高程为 2.29m,水位每增加 10mm ,淹没面 积增加 1.6 万亩。
二、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累 (19计56

地 面
200沉0

)年
等 值
线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大同市累计地面沉降等值线图 (1988~1993年)
三、地面沉降的形成机理及规律
? 饱水多孔介质的失水压密原理
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
(3)开采布局的影响
Q
Q=Q1+Q2+Q3
Q1
Q2
Q3
图12 不同的开采布局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三、地面沉降的形成机理及规律
? 地层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1)地层岩性的影响

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任务是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2地球化学法3系统分析方法4环境地质制图方法5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6环境地质评价方法7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地质环境的内涵:所谓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地质环境是具有一定空间概念的客观实体,它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

环境地质作用:主要指人类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包含:①各种自然地质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②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上述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土壤及其组成与功能特性:土壤的组成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在土壤中,这些成分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相共存。

1对进入土壤的物质具有蓄积作用。

2土壤起着净化环境的作用3土壤起着物质的输移作用水体污染的定义:当进入水体的污染物质超过了水体的环境容量或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变坏,从而破坏了水体的原有价值和作用的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的原因有两类:一是自然的,二是人为的。

特殊的地质条件使某种化学元素大量富集、天然植物在腐烂时产生某些有害物质、雨水降到地面后挟带各种物质流入水体等造成的水体污染,都属于自然污染。

人为原因造成的水体污染是指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废物对水的污染。

工业废热水:废热水是指工业排出的用于冷却的废水,主要来自发电站、钢铁厂、焦化厂等,它使水体温度上升,造成热污染。

①水中溶解氧减少,同时促使水中有机物加快分解,细菌活动性提高,增加氧的消耗;②妨碍鱼类的生存和繁殖,除喜温鱼种外,一般的鱼在热水中呼吸急促、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容易死亡;③加大水中某些毒物的毒性,如当水温升高10℃,氰化钾对鱼可产生双倍毒性;④河水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对工业废水进行有效的处理,同时也降低其给水(冷却水)的价值。

环境地质学修订版课程设计

环境地质学修订版课程设计

环境地质学修订版课程设计前言本文旨在设计修订版的环境地质学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环境地质学的知识,从而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课程目标1.掌握环境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2.熟悉环境地质学的基本方法和技术;3.了解环境地质学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课程主题本课程包括以下主题:1.环境地质学概述:介绍环境地质学的起源、发展和研究内容。

2.地球和环境:讲述地球系统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

3.地质过程与环境:介绍地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如地壳运动、地球化学和气候变化等。

4.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估:介绍环境地质调查和评估的基本方法和流程。

5.环境地质风险管理:讲述环境地质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如环境风险评估、监测和预警等。

6.环境地质治理技术:介绍环境地质治理的技术和方法,如土地复垦、垃圾处理和水资源利用等。

7.环境地质案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环境地质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讲课、案例分析和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其中实验内容包括环境地质调查和评估。

具体实验内容如下:1.环境地质现场调查:现场调查包括地形状况、地貌特征、岩层构造、水土状况等因素的考察。

2.环境地质样品采集:样品采集包括岩矿样品、地下水样品和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3.环境地质实验室分析:实验室分析包括岩矿物、水质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测试。

教学评估针对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包括以下内容:1.成绩评定:依据考试成绩和平时表现,评定学生的成绩。

2.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反馈和意见。

3.教师评估:教师进行自我评估,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

教材建设本课程所需教材如下:1.《环境地质学概论》(第二版),罗秀兰等,中国地质出版社,2017年;2.《环境地质学导论》(修订版),陈建芳、张海粤,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总结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环境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熟悉其应用方法和技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环境地质学的知识,从而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环境地质学-水资源与地质环境

环境地质学-水资源与地质环境

环境地质学-水资源与地质环境1. 概述环境地质学是研究地质现象与环境关系的学科,涉及到地表水、地下水、水文地质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重点介绍水资源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地质环境对水资源的影响以及水资源对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2. 地质环境对水资源的影响地质环境对水资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水的赋存形式地质环境决定了水的赋存形式,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主要是指江河、湖泊、水库、冰川等自由水体,而地下水则主要存在于地下的岩石、土壤、沉积物等介质中。

地质环境中的地层结构、岩石类型、断裂构造等因素直接影响了地下水的储存和流动。

2.2 水的质量地质环境对水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下水的水质。

地下水受到地层中矿物质的溶解和水与岩石接触的化学反应的影响,从而导致地下水中溶解物质的含量和种类的变化。

岩石的溶解性和孔隙度等地质特征对地下水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2.3 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环境对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

例如,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影响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过程,而地层中的蓄水层与渗透层会决定地下水的存储和运移能力。

因此,地质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地下水的形成、循环和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水资源对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水资源的使用对地质环境同样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地下水的开采与利用是人类重要的水资源供应途径之一,但过度开采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营也会改变地表水循环和河流的形态,对地质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3.2 水灾害与地质灾害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雨、洪水等会引发水灾害,对地质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洪水会冲刷土壤,导致土壤的侵蚀和冲刷。

同时,水灾也可能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如泥石流、滑坡等。

地质环境中的地质构造、地表覆盖物等因素会影响水灾害的发生与发展。

3.3 水质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工业废水、农业排放物等碎片和污染物会对水质产生显著影响,导致水质污染。

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

2、诱发塌陷型地震 矿区诱发塌陷地震多起因于采空 区和顶板陷落。地震波由顶板块体脱 落敲击底板而产生,矿震分布范围较 小,震源极钱,大多处于开采平面上, 震级小但是震中烈度高。
3、岩爆 岩爆又称冲击地压,是指承受强 大地压的脆性煤、矿体或岩体,在其 极限平衡状态受到破坏时,向自由空 间突然释放能量的动力现象,是一种 采矿或隧道开挖活动诱发的地震。
Thank you!
开采引起地 表沉陷,使地表出 现下沉、倾斜、 曲率、水平移动 和水平变形等移 动和变形,不同程 度的引起地表建 (构)筑物的破坏。
地下开采导致的房屋开裂
二、破坏水文地质环境 井巷开掘,使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发 生变化;矿床疏干排水改变了地下水的 天然径流和排泄条件,同时导致地下水 资源的巨大浪费,使区域地下水水位大 幅度下降,造成矿区水文地质环境的恶 化。
山体变形体地质 构造剖面图
四、采矿诱发地震与岩爆 采矿诱发地震是指开采地下固体、 液体矿产过程中出现的地震。据其成 因不同,矿震可分为诱发构造型矿震、 诱发塌陷型矿震及掌子面岩爆、煤爆 诱发矿震等三类。
1、诱发构造型矿震 因采矿导致断层的复活和弹性能量的提前释放造 成的地震。分为:采矿直接引发矿震和抽水采矿诱发 矿震两类。 (1)采矿直接引发矿震是由于采矿使地下应力失 去平衡而诱发的地震。采矿形成的自由空间使采空区 周围的岩体由原来的三向受压变成两向或单向受压, 引起应力的重分布,在采空区范围沿原有断裂形成应 力集中地段,促使地壳岩体应变能提前分散释放,从 而诱发地震。(2)采矿抽水也可诱发地震,抽水后, 断裂面失去水压而发生卸荷作用,形成偏差应力。当 偏差应力大于断面的抗剪强度时,即诱发地震。
2、海水入侵 沿海地区,因疏干排水常使 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结果导致 海水入侵,破坏了当地淡水资源, 影响了生活供水和生态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地质学1.环境地质学:是指研究与人类有关的地质环境及其问题的科学。

2.地质环境:系指与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有相互影响的地质体及地质作用的总和,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土地功能:土地具有的可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等方面需求的功能。

4.环境水文地质作用:指地下水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下,由水化学、水动力学、水物理学和生物学性质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制约作用。

分环境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环境水动力学作用、环境水文地质生态作用。

5.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露天矿的复垦与利用;废石堆、尾矿池复垦;地面塌陷和废弃矿井整治;矿山“三废”的综合利用。

6.地热能:是来自地球深处的可再生能源,起源于高温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分水热能、地压地热能、干热岩地热能、岩浆热能。

7.人类聚居:指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人类生活环境。

8.地质灾害:是不良地质作用的结果。

不良地质作用是指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威害,以及对人居环境造成较强烈破坏的地质作用。

9.城市地质环境质量:城市地质空间适应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程度。

10.地质资源:主要指地球资源中的非生物资源,包括地球表面的冰川、水、海洋等地球非生物资源,以及油气、地下水、固体矿产等地下资源。

11.土壤盐渍化: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

12.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

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

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13.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14.环境地质问题:通常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缝等15.地质环境条件:环境地质的组成要素称为环境地质条件。

一般包括自然地质条件、生态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1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综合估量。

是在查明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规模和承灾对象社会经济属性(价值、可移动性等)的基础上,从致灾体稳定性和致灾体与承灾对象遭遇的概率上分析入手,对其潜在的危性进行客观评估。

17.基本地质环境条件:自然地质:⑴自然地理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和气候气象等);⑵地层及岩性条件;⑶地质构造条件;⑷水文地质条件;⑸岩土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质;⑹不良地质作用及结果等。

18.区域地质调查:是对选定地区的地质矿产情况进行的综合性调查研究工作。

分为主要任务、工作方法、调查规范、工作程度。

19.综合性环境地质调查:调查内容与应用对象都是综合性的环境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即在调查内容上包括各种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在应用对象方面为各种开发建设服务。

20.专题性环境地质调查:是为了某一特定目的或用途,专门针对某一种环境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进行的环境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可分城市环境地质调查、矿山环境地质调查、农业区环境地质调查、水库库区环境地质调查以及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等。

21.生态地质环境:22.地质环境质量:指一个特定地质空间适应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程度。

由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地质环境抗人类干扰的能力、原生地球化学背景、地质环境承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23.地下水防污性能:24.地质灾害隐患:是指在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作用下,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大且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区域或地段。

25.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6.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7.灾体:也称致灾体,即可能导致灾害的物体。

28.承灾体:也称受灾体,是因地质灾害而受到破坏和损失的部分。

29.地下水污染对照值:30.资源:指一国或者一定地区内所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要素的总称。

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

31.环境:既包括以大气、水、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

32.土地:是地质体具有一定面积的确定边界的地理单位。

是自然综合体。

33.环境地质区:是根据地质环境本身的组分与结构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类型与强度进行的环境地质分区。

34.环境地质图:是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成果的主要表达形式之一,又是区域环境地质研究的一种基本工具和手段。

依据调查成果,以与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密切相关的环境地质条件为基础,以客观的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通过规范的方法、步骤和统一的图式图例综合表示出来,形成一套重点突出、图面清晰、层次分明、避让得当、实用易读的区域环境地质图系。

图幅范围及比例尺与调查范围及所采用的比例尺一致。

一般分为综合性图组、专题性图组两类。

35.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36.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37.危险性废弃物: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38.固体废弃物:指人类在生产、消费、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39.农业废弃物: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畜禽养殖业和农村居民生活排放的废弃物的总称。

40.城市废弃物:包括生活污水、生活废物和工业污水、工业废物两大类。

41.火山喷发物:指火山活动时从地下喷出的物质。

它包括火山气体、熔岩和固体的岩石碎屑。

42.地震次生灾害:强烈地震发生后,自然以及社会原有的状态被破坏,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海啸,水灾,瘟疫,火灾,爆炸,毒气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对生命产生威胁等一系列的因地震引起的灾害,统称为地震次生灾害。

(1)全球变化问题(2)区域环境地质问题(3)生态环境地质问题(4)城市环境地质问题(5)地质灾害问题(6)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题(7)医学环境地质问题(8)废物处置环境地质问题研究(9)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问题(10)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问题2、法律保护的环境包含哪四层含义?第一:指的是环境保护的对像。

第二:环境的主体是人类。

第三:是指自然环境,既包括天然的自然环境,也包括人工改造自然环境。

第四:不含社会因素,也就是治安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等都不是本法所要调整的环境。

3、环境地质条件包括哪些内容?环境地质的组成要素称为环境地质条件。

一般包括自然地质条件、生态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自然地质:⑴自然地理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和气候气象等);⑵地层及岩性条件;⑶地质构造条件;⑷水文地质条件;⑸岩土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质;⑹不良地质作用及结果等。

4、土地和土地资源的区别是什么?土地的实质是一种地质体,即岩石圈的表层。

具有面积和质量两个基本属性;基本特征:固定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可变性;功能多样性;用途广泛性。

土地资源:土地为人类利用后就成了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因此而变成了土地资源。

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

5、按一般工业布局的矿山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选矿用地,交通用地,环境用地,库房用地,居住区,办公用地6、城市地质灾害有哪些特征?多样性;复杂性;突发性;灾害破坏的严重性和影响的广泛性;持续性。

7、举例说明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拮抗与协同作用。

(1)拮抗作用:是某些元素具有抑制作物吸收其它元素的作用,这种作用称之为拮抗作用。

如,硒与汞、铜与锌、铜与镉等,它们在人体内共存时,常表现为一种元素对另一种元素的生理功能产生干扰作用。

(2)协同作用:是依赖于某些元素的作用而加强另一元素的生物学功能, 或使该元素的有效水平增。

如,当铁充足而缺少铜时,一样可能发生贫血症,说明铜与铁在人体内显示生理协同作用。

8、表生地质环境中元素迁移的特点有哪些?(1)地表环境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与太阳辐射能量作用的交织带:迁移过程亦具有周期性、地带性和地区性变化特点。

(2)地表环境中水是较强的天然溶解剂: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加剧了元素在地表环境中的迁移作用。

(3)地球表面是生物的生存环境:各种生命体活动对元素的吸收与分解造成元素的生物小循环。

(4)地球表面的地质与地貌条件不同:由于地球表面的地质与地貌条件不同,使地表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如氧化还原、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等也有所不同,元素在迁移过程中发生再分配和重新组合的地质地理迁移循环。

(5)地表环境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地方:人类活动影响元素的迁移过程,在局部地区可能改变元素的迁移环境,引起某些元素和化合物的浓集。

(1)环境地质条件调查::气象与水文调查、地形地貌调查、地层岩性调查、地质构造调查、新构造运动和地震调查、水文地质调查、工程地质调查、植被情况调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调查;(2)不同地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高原冻土区、一般山区(含丘陵)、岩溶区、黄土区、沙漠草原区、平原区、海岸带;(3)主要区域性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冻土调查、黄土湿陷与潜蚀调查、水土流失(岩土侵蚀)调查、土地沙漠化调查、石漠化调查、土地盐渍化调查、土地沼泽化调查、冷浸田调查、崩塌(含危岩体)调查、滑坡调查、泥石流调查、溶塌陷调查、地面沉降调查、地裂缝调查、河湖塌岸调查、海岸侵蚀与淤积调查、海平面变化调查、海水入侵调查、地下水天然水质不良与污染调查、土壤污染调查、地方病调查、水患环境地质调查、干旱缺水地区环境地质调查;(4)工程建设与开发的环境地质调查内容:城市及交通建设、矿产开发、水利工程、地下水资源开发、农牧业开发、游景观资源开发、生态建设与保护。

10、地质环境评价的主要方法有哪些?评价理论:人地协同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数量经济和模糊优化理论。

定权方法: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主客观结合赋权法。

评价模型:信息量法;综合指数法;数理统计法;模糊数学评价法;灰色系统评价法;BP人工神经网络法;敏感因子模型。

11、矿山露天开采的主要环境问题?(1)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露天采矿破坏土地;废石堆、尾矿堆放占用土地。

(2)露天矿边坡失稳破坏。

(3)水土流失。

12、基于全球生态平衡需要,C.A.Doxiadis将全球土地划分为哪些类型?小型规模聚落;中型规模聚落;大型规模聚落。

城市型,乡村型。

13、地方病主要有哪些类型?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

14、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任务有哪些?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5、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气候变化是造成土地沙质荒漠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度放牧、垦殖、采樵以及工矿与城市建设和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人类活动诱发并加速了荒漠化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