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土壤

合集下载

浙江植被分布

浙江植被分布

四.浙江省森林分布情况1.所属植被区:浙江省水平分布的现状森林植被分常绿阔叶林(以红楠林;甜槠、青冈、红楠林,木荷林;细柄蕈树为代表),常绿,落叶阔叶林(以青冈,麻栎林; 石栎,化香林,苦槠,枫香林;为代表)及落叶阔叶林(以化香,黄连木、白栎,短柄枹林,麻栎林,枫杨林为代表)并以西天目山,括苍山及龙泉风阳山的森林植被的垂直分布为例,说明浙江省的森林植被的垂直分布。

2.气候特征:浙江地处亚热带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受北方高压控制,盛行西北风,以晴冷干燥天气为主,低温少雨;夏季受太平洋负热带高压控制,以东南风为主,高温湿热。

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无霜期8-9个月,年平均气温在15℃-17℃之间,无霜期230-270天,年平均降水量1319.7毫米,春雨、梅雨、台风雨为主,七、八月间有伏旱。

其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气温适中。

3.土壤情况:红黄壤是浙江的主要和土壤资源土壤类型.4.主要植被:常绿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等。

5.我省主要乡土绿化乔灌木树种:香樟、红豆杉、楠木,红楠林、甜槠、木荷林、细柄蕈树、青冈、胡桃楸、春榆、色木、蒙古栎、白桦、山杨、青冈、麻栎林、苦槠、枫香林、石栎、化香林、红松、冷杉、云杉、落叶松、阔叶树有紫椴、枫桦、水曲柳、黄波罗等。

乔木林的树种组成比例、单位面积蓄积量、平均郁闭度和平均胸径是反映森林资源质量的重要指标。

乔木林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的面积比为61∶29∶10,乔木林(不包括乔木经济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为43.76立方米/公顷,其中天然乔木林40.77立方米/公顷,人工乔木林50.69立方米/公顷。

乔木林单位面积年均生长量为4.16立方米/公顷,平均郁闭度0.53,单位面积平均株数1266株/公顷,平均胸径10.4厘米。

全省经济林面积112.52万公顷,占森林面积的19.25%。

按主要经营目的不同,经济林划分为果树林、食用原料林、林化工业原料林、药用林和其它经济林,其中:果树林56.73万公顷,食用原料林37.35万公顷,药用林1.44万公顷,其它经济林17.00万公顷。

【国土方案】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国土方案】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国土方案】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为切实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6〕31号)精神,结合本省实际,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与工作目标深入践行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分类治理,落实各方责任,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土壤污染防治机制,为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保障。

到2020年,全省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到2030年,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95%以上。

二、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一)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

根据国家部署要求,制订全省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工作方案。

充分利用国土资源、农业、环保等部门的土壤污染调查资料、数据和样品,整合各方技术机构资源,以农用地、重点行业在产企业用地和关停企业原址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到2018年底,查明农用地(以耕地为主)土壤污染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到2020年底,掌握化工(含制药、焦化、石油加工等)、印染、制革、电镀、造纸、铅蓄电池制造、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等8个重点行业(以下统称8个重点行业)在产企业用地和关停企业原址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

建立10年为1个周期的土壤环境状况调查制度,更加注重调查数据资料的分类整合、综合分析,形成一次调查、各方共享、长期使用的良性机制,为准确研判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提供依据。

(省环保厅牵头,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省卫生计生委等参与,各市、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浙江省农业土壤污染现状及防治的对策建议

浙江省农业土壤污染现状及防治的对策建议

浙江省农业土壤污染现状及防治的对策建议
吴愉 萍 ,陈 守义 ,金 彬 ,马永 军’ ,胡远 党 ,俞 杰
( 1 . 宁波市农 业 生产 安全 管理 总站 ,浙 江 宁波
3 1 5 0 1 2 ;2 . 政 协 宁波 市委 员会 ,浙江 宁波 3 1 5 6 0 0 ; 3 1 5 0 1 2 )
3 1 5 0 0 0 ;
3 . 宁海县 农业 环境 与农 产品质 量安 全监 督 管理 总站 ,浙江 宁波 4 . 宁波 市环境监 测 中心 ,浙 江 宁波
摘 要 :土壤 污染的防治是 国家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 内容。浙江地处 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 ,虽然政
府一 直重视 对土壤 污染的预 防和治理, 但 污染情 况仍 然较 为严重。文章在对浙江省农业土壤 污染现状调查 的基础上 ,分 析 了浙江省在农业土壤 污染防治过程 中存在的 问题 ,并根据 浙江省 实际情况 ,提 出了加 快立法、建立并共享 土壤 污染
第4 1 卷
第4 期
环 境保 护科 学
En v i r o n me n t a l Pr o t e c t i o n Sc i e n c e
Vo 1 . 4l N o . 4
Au g. 2 01 5, 50- 53
2 0 1 5 年8 月

环境综 合整治
N i n g b o 3 1 5 6 0 0 , C h i n a ; 4 . E n v i r o n m e n t Mo n i t o i r n g C e n t e r o f N i n g b o , N i n g b o 3 1 5 0 1 2 , C h i n a )
a n d Su g g e s t i o n s f o r Pr e v e n t i o n a n d Co n t r o l

浙江省蔬菜地土壤肥力状况调查

浙江省蔬菜地土壤肥力状况调查
曾许芳 ,方珊珊 ,章 明奎
( 江 大 学 环境 与 资源 学 院资 源 科 学 系 ,浙 江 杭 州 3 0 5 ) 浙 10 8

要 :从 浙 江省 1 0个 地 市 ( 舟 山 市 外 ) 采 集 3 3个 代 表 性 蔬 菜 地 土 壤 样 品 ,对 土 壤 有 机 质 、p 值 、 除 5 H
3 小 结
在 台州地 区春季 ,中 国樱 桃嫁 接育 苗 的接 穗 以 随采 随接 的嫁 接成活 率最 高 ,接穗 的贮藏 时 间不宜 超过 2 。嫁 接 育苗在 2月 中旬用 切接 法嫁接 成 活 5d
[3]
( 任 编辑 :张瑞麟 ) 责

澎 学 学 22 第 期 江 辛 0年 6 1
种 植 年 限 的增 加 ,土壤 p H值 趋 向 下 降 ,而有 效 磷 、 速效 钾 和 盐分 的积 累 则 趋 向增 加 ;与 水 田 比较 ,蔬 菜 地 土壤 有效 磷 积 累 明 显 ,可溶 性 盐 和速 效 钾 也 较 高 ,但 蔬 菜 地 土壤 有 机 质 略低 于水 田 土壤 ,酸化 程 度 高 于水 田土 壤 。
例 最 高 , 达 4 .% ; 其 次 为 < 1 48 g ・k 和 g
> . k ~ , 别 占 2 . % 和 2 . % 。 总 体 上 , 2 5 g・ g 分 86 66
各地 的主要 蔬 菜 地 ,其 中 ,露 天 蔬 菜 地 样 3 8个 , 0 大棚 蔬菜地 样 4 5个 。采样 同时 调查蔬 菜种 植年 限 。 另在蔬 菜地 附 近随 机 选 择 了 2 5块 水 田进行 采 样 用
澎 学 矸 22 第 期 江 学 0 年 6 1
文 献著 录格 式 :曾许 芳 ,方 珊 珊 ,章 明 奎.浙 江省 蔬 菜地 土 壤 肥力 状 况 调查 [ ] J .浙 江农 业 科 学 ,2 1 ( ) 3 89 o2 6 :87— 3

浙江省2022年土壤健康培育十项关键技术及简介

浙江省2022年土壤健康培育十项关键技术及简介

附件12022年土壤健康培育十项关键技术一、酸化耕地治理1 .酸化稻田降酸增产技术2 .果园土壤酸化防治技术二、污染耕地安全利用3 .镉污染耕地水稻安全利用技术4 .轻中度汞污染耕地水稻安全利用技术三、土壤改良培肥5 .稻田土壤耕作层快速熟化技术6 .中低产田障碍因子消减及地力提升技术7 .新垦耕地土壤快速培肥改良技术四、健康土壤培育8 .柑桔健康土壤评价与培育技术9 .水稻田生物质炭基微生物肥增效技术10 .基于微生态平衡的健康土壤调控技术附件22022年土壤健康培育十项关键技术简介一、酸化耕地治理(一)酸化稻田降酸增产技术。

1 .技术概述。

针对南方黄、红壤发育的水稻土“酸、瘦、板、粘”等特性以及化肥过量施用引起的土壤酸化、有机质含量与作物生产力下降等问题,在农闲期开展土壤酸化治理,稳步提高土壤PH 值、降低土壤潜性酸、提升土壤缓冲容量,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稳产。

应用该技术后土壤PH值提高0.5个单位以上,化肥减施10%以上,水稻增产10%以上。

该技术已在杭州市临安区稻田示范推广1万亩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应用效果。

2 .技术要点。

稻田硝化速率快,形成的硝酸盐极易淋洗,加之水稻对镂态氮的吸收,极易造成土壤酸化。

酸性稻田土壤在治理以降酸扩容为目标,施用碱性物料(矿物源与有机源调理剂)并结合化肥定额制,适度采用有机肥替代措施,降低土壤潜性酸,提高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和盐基饱和度,提高土壤酸缓冲容量。

主要操作要点如下:(1)土壤调理剂施用。

水稻种植前一周施用石灰质材料或矿物源、有机源调理剂(60—120公斤/亩),配合施用一定量(300公斤/亩以上)的有机肥。

调理剂应与土壤充分混匀、搁置5-7天后再行农事操作。

(2)根据化肥定额制推荐用量,合理控制肥料投入,化肥总养分投入不高于26公斤/亩,多采用缓释性肥料,在水稻生长的分蕤期至齐穗期分次撒施,提高肥料利用率。

(3)配合冬绿肥还田、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有机替代培肥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酸碱缓冲容量。

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

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

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3.11.24•【字号】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0号•【施行日期】2024.03.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土壤环境保护正文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0号《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已于2023年11月24日经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3年11月24日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2023年11月24日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标准、详查和监测第三章预防和保护第四章风险管控和修复第五章监督管理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土壤污染,保障公众健康,推动土壤资源永续利用,高水平建设美丽浙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土壤污染防治以及相关活动。

第三条土壤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协同治理、风险管控、污染担责、公众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负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工作机制,组织、协调、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协调解决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和实施日常巡查制度,及时发现和制止土壤污染违法行为,并向生态环境等部门报告,配合做好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农业农村、林业、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科学技术、交通运输、水利、卫生健康、应急管理、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土壤污染防治相关工作。

浙江的土壤

浙江的土壤

我的家乡——浙江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

浙江省地理特征非常丰富,从浙北地区水网密集的冲积平原,到浙东地区的沿海丘陵,再到浙南地区的山区,另还有舟山市的海岛地貌,可谓山河湖海无所不有。

浙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

平原丘陵主要为浙北平原、东南沿海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是金衢盆地、浙南山地。

我的家乡是浙江省嘉兴市,嘉兴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带。

浙江省土壤类型十分丰富,主要有红壤、黄壤、水稻土、潮土和滨海盐土、紫色土、石灰土、粗骨土等。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浙江省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

因此,保护耕地成为浙江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内容。

土壤以黄壤和红壤为主,占全省面积70%以上,多分布在丘陵山地,平原和河谷多为水稻土,沿海有盐土和脱盐土分布。

浙江土壤的成土因素受以下五个因素影响:1.气候因素——浙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对成土母质的风化和淋溶作用都很大。

浙中、浙南两大湿热带下分布着红壤;浙北相对雨水少的地带出现富铝化、盐基较高的棕红壤。

2.地形因素——盆地内多见红壤,盆地外以黄壤、粗骨土、黄红壤为主。

丘陵的坡度越陡,多为粗骨土;坡度越缓,土体越厚。

3.成土母质——一类是残坡积母质类,是各个自型土的母质;另一类是再积母质,是平原、谷地中各种水成土的母质。

4.植被因素——植被对土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土壤营养元素、物理性质、水土保持以及垂直分层土壤的方面。

5.时间因素——时间成为成土的强度因素,即土壤的发育度。

在不同的成土环境中,也会出现相同的时间内有不同的土壤发育度。

如水热条件好,成土母质松软,都会加速土壤发育。

6.人为影响——浙江省最典型的人为影响是围垦造田地。

浙江省的气候特点是:春季,东亚季风处于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的交替季节,南北气流交会频繁,低气压和锋面活动加剧。

浙江春季气候特点为阴冷多雨,沿海和近海时常出现大风,全省雨水增多,天气晴雨不定,正所谓“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遍”。

浙江嘉善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及生态质量评价

浙江嘉善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及生态质量评价

浙江嘉善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及生态质量评价王加恩;朱碧波;江迎飞;康占军;沈晓春;来红;徐锡虎【摘要】Background values of topsoil in Jiashan obtained by th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for the topsoil sampling survey results in the hole country (densty is 4 points/km2), mndicate the county have small spatial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for the element abundance of topsoil. And incorporation with the soil nutrients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are evaluated by the standards of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survey in Zhejiang province", we found that the soil is in rich in organic matter, N and K ;in the east and sOuth of the county is in rich in P, but lack in the northwest; the area of lacking Mo is larger; Fe, Mn, Cu, Zn, Ca, Mg and the most of S, Si are in rich level; B is in moderate level. Therefore ,overall of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entire countv topsoil are sli(]ht DoIlution. and the moderate pollution area scattered distribution.%通过嘉善全县域4点/km^2密度的表层土壤调查采样调查,取得土壤地球化学元素含量背景值,并依据相关标准进行土壤养分质量和环境质量评价。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为切实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 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土 2016 〕 31 号)精神, 结合本省实际, 制订本工作方 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 案。 一、 总体要求与工作目标 深入践行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 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 以保障农产品和 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 坚持预防为主、 保护优先、 风险管控、 分类治理, 落实各方责任, 形成政府主导、 企业施治、 市场驱动、 公众参与的土壤污染防治机制, 为建设美丽浙江、 全省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 创造美好生活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保障。到 2020 年, 遏制, 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 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 受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 90% 以上。到 2030 年, 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 91% 左右, 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 95% 以 上。 二、 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一)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根据国家部署要求, 制订全省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工 作方案。充分利用国土资源、 农业、 环保等部门的土壤污染调查资料、 数据和样品, 整合 各方技术机构资源, 以农用地、 重点行业在产企业用地和关停企业原址为重点, 开展土 查明农用地( 以耕地为主)土壤污染面积、 分布及其对 壤污染状况调查。到 2018 年底, 掌握化工(含制药、 焦化、 石油加工等) 、 印染、 制革、 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到 2020 年底, 电镀、 造纸、 铅蓄电池制造、 有色金属矿采选、 有色金属冶炼等 8 个重点行业(以下统称 8 个重点行业) 在产企业用地和关停企业原址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 更加注重调查数据资料的分类整合、 建立 10 年为 1 个周期的土壤环境状况调查制度, 综合分析, 形成一次调查、 各方共享、 长期使用的良性机制, 为准确研判土壤环境质量变 省财政厅、 省国土资源厅、 省农业厅、 省卫生计生委 化趋势提供依据。(省环保厅牵头, 等参与, 各市、 县市、 区政府负责落实。以下工作均需各市、 县市、 区政府落实, 不再列出)

浙江省低丘红壤区土壤特性研究

浙江省低丘红壤区土壤特性研究

n u t r i e n t( N, P , K) , me c h a n i c a l c o mp o n e n t s , c a t i o n i c J i a o Hu a n L i a n g , s o i l mo i s t u r e c o n t e n t , An a l y s i s t h e
c ha r a c t e is r t i c p a r a me t e r s i n c l u d e c o n t e n t o f s o i l o r g a n i c ma t t e r ,pe r me a bi l i t y ,s o i l wa t e r r a t e ,t h e s o i l
h a r d e n a n d p e n e t r a t i o n i s p o o r ,s o i l e r o s i o n r e s i s t a nc e i s we a k,v u l n e r a b l e t o e r o s i o n.Th i s p a p e r t a k e
弱, 容易遭受侵蚀 。本 文通过对浙江省各地 的土壤 进行取样 , 测试土壤有机质 含量 、 渗透率 、 土壤导水
率、 土壤养分( N、 P 、 K ) 、 机械组成 、 阳离 子交换量 、 土壤水分 含量等特性指标 , 分析 土壤 的养分特征及物 理和化学环境特征 。为了解我省土壤可侵蚀性 变化规律 及水 土保持研究与实践工作提供基础 。 关键词 : 低丘红壤 区; 土壤 ; 养分特征 ; 物理及化 学环境
A b s t r a c t : Z h e j i a n g i s o n e o f ma i n p r o v i n c e s o f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t h e r e d s o i l l o w , S o i l h e a v y s t i c k , s o i l

浙江的土壤类型

浙江的土壤类型

6.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亦不容忽视, 主要表现在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 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 响最为突出,典型例子是农业生产活动,浙 江省便以水稻、麦、玉米等一年生草本农作 物代替天然植被,这种人工栽培的植物群落 结构单一,必须在大量额外的物质、能量输 入和人类精心的护理下才能获得高产
农业活动
填海造陆
二·区域土壤类型的构成和分布格局
浙江省土壤类型十分丰富,主要有红壤、 黄壤、水稻土、潮土和滨海盐土、紫色土、 石灰土、粗骨土等。
❖ 其典型土壤有红壤、水稻土、滨海盐土 和潮土等。
❖ 红壤在全省分布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浙南、浙东、 浙西丘陵山地,具有粘、酸、瘦等主要肥力特征, 旱季保水性能差,不适于作物高产,主要适于种植 茶、果等经济特产,以及玉米、甘薯等旱粮作物;
坡、荒滩荒涂可以开发利用。在城市和农村,有一些企业、农宅用地可以挖潜重 新利用,农用地的改良、改造也有相当的潜力。 (1)土地开发潜力。土地开发潜 力是指可以垦造成耕地的海涂、江河滩地、荒草(坡)地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星闲散废弃地的数量。 据土地资源变更调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等资料显示,全省土地开发潜力有:
4.潮土的理化特征
1、有Apk-Ap2-BCk-Cgk 剖面构型。
2、富含碳酸钙,若其为粘质 土则偏高,沙质土偏低, 是中性至微碱性反应。
3、可溶性盐分含量<1g/kg。 4、土壤养分含量、耕性、水
分物理性质、生产潜力等 与土壤质地及剖面构型有 关。以壤质潮土肥力性能 最好。
四·典型土壤的利用
我省地形复杂,山区、半山区、红壤丘陵、河谷、海涂交错,有部分低丘缓
❖ 潮土类分布在江河两岸及杭嘉湖平原,土层深厚, 水源丰富,土质肥沃,是我省种植粮食、棉麻、蚕 桑、蔬菜、瓜类等作物及栽种经济林果的重要生产 基地 。

浙江的土壤类型

浙江的土壤类型
3.红壤富铝化作用显著,风化程度深,质地较粘重,尤其在第四纪红色粘土上发育 的红壤,粘粒可达40%以上,
4.红壤呈酸性一强酸性反应,表土与心土PH5.0~5.5,底土PH4.0;红壤交换 性铝可达2~6cmol(+)kg-1,约占潜性酸的80%~95%以上;盐基饱和度在40%左 右。
5.粘粒SiO2/AI2O3为2.0~2.4,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一般可占粘粒总量 的80%~85%,赤铁矿5%~10%,少见三水铝石;阳离子交换量不高(15~ 25cmol(+)kg-1),与氢氧化铁结合的SO42-或PO43-可达100~150cmol(+)kg-1, 表现对磷的固定较强。
❖ 潮土类分布在江河两岸及杭嘉湖平原,土层深厚, 水源丰富,土质肥沃,是我省种植粮食、棉麻、蚕 桑、蔬菜、瓜类等作物及栽种经济林果的重要生产 基地 。
1.红壤的理化特征
1.红壤典型土体构型为:Ah-Bs-Csq型(q次生硅积聚层)或Ah-Bs-Bsv-Csv。
2.红壤有机质通常在20gkg-1以下,腐殖质H/F为0.3~0.4,胡敏酸分子结构 简单,分散性强,不易絮凝,故红壤结构水稳性差,因富含铁铝氢氧化物胶体, 临时性微团聚体较好。
4.时间因素
❖ 时间成为成土的强度因素,即土壤的发育度。 在不同的成土环境中,也会出现相同的时间 内有不同的土壤发育度。如水热条件好,成 土母质松软,都会加速土壤发育。
浙江上侏罗一下白奎统火山沉积岩系发 育良好,分布广泛,约占全省面积的三分之 二, 前人统称其为“中生界火山沉积岩岩系”。
雁荡山是亚洲大陆边缘 巨型火山(岩)带中白 垩纪火山的典型代表, 是研究流纹岩的天然博 物馆,雁荡山的一山一
人际关系的蚕桑习俗
蚕关门与蚕开门

浙江的土壤

浙江的土壤

浙江的土壤LT气对浙江天气仍有一定影响。

初夏,浙江各地逐步进入汛期,俗称“梅雨”季节,暴雨、大暴雨出现概率增加,易造成洪涝灾害;盛夏,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浙江易出现晴热干燥天气,造成干旱现象;夏季是热带风暴影响浙江概率最大的时期。

浙江夏季气候特点为气温高、降水多、光照强、空气湿润,气象灾害频繁。

全省夏季平均气温24~28℃,气温分布特点为中部地区向周边地区递减;各地降水量290~750毫米,东部山区降水量较多,如括苍山、雁荡山、四明山等,海岛和中部地区降水相对较少;全省各地雨日为32~55天。

夏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干旱、高温、雷暴、大风、龙卷风等。

秋季,夏季风逐步减弱,并向冬季风的过渡,气旋活动频繁,锋面降水较多,气温冷暖变化较大。

浙江秋季气候特点:初秋,浙江易出现淅淅沥沥的阴雨天气,俗称“秋拉撒”;仲秋,受高压天气系统控制,浙江易出现天高云淡、风和日丽的秋高气爽天气,即所谓“十月小阳春”天气;深秋,北方冷空气影响开始增多,冷与暖、晴与雨的天气转换过程频繁,气温起伏较大。

全省秋季平均气温16~21℃,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气温度偏高,西北山区气温偏低;降水量210~430毫米,中部和南部的沿海山区降水量较多,东北部地区虽降水量略偏少,但其年际变化较大;全省各地雨日28~42天。

秋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低温、阴雨寡照、大雾等。

冬季,东亚冬季风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蒙古冷高压的活动情况,浙江天气受制于北方冷气团(即冬季风)的影响,天气过程种类相对较少。

浙江冬季气候特点是晴冷少雨、空气干燥。

全省冬季平均气温3~9℃,气温分布特点为由南向北递减,由东向西递减;各地降水量140~250毫米,除东北部海岛偏少明显外,其余各地差异不大;全省各地雨日为28~41天。

冬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寒潮、冻害、大风、大雪、大雾等。

正是这样的气候特点造就了浙江省丰富的土壤类型。

浙江省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红黄壤是浙江的主要土壤类型和土壤资源,其中以位于浙江中西部的金(华)衢(县)盆地分布最为集中且典型。

成土母质的概念及其分类——浙江省成土母质类型划分

成土母质的概念及其分类——浙江省成土母质类型划分

成土母质的概念及其分类——浙江省
成土母质类型划分
成土母质是指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由于岩石风化、地貌作用等因素所形成的原始土壤。

这些原始土壤通常具有较低的土壤质量,并且结构不稳定,易受到风化、淋溶等因素的影响。

成土母质的分类通常基于其成因、地貌位置、化学成分等方面进行。

例如,根据成因可以将成土母质分为岩性成土母质、非岩性成土母质等。

根据地貌位置可以将成土母质分为山地成土母质、平原成土母质等。

根据化学成分可以将成土母质分为酸性成土母质、碱性成土母质、中性成土母质等。

在浙江省,成土母质的类型划分主要基于其地貌位置、岩性、化学成分等方面进行。

例如,浙江省的成土母质主要分为山地成土母质和平原成土母质两大类。

其中,山地成土母质主要分为山地岩性成土母质、山地非岩性成土母质两种类型。

平原成土母质主要分为平原岩性成土母质、平原非岩性成土母质两种类型。

根据化学成分,浙江省的成土母质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酸性成土母质、碱性成土母质、中性成土母质等。

例如,山地岩性成土母质中可能存在酸性成土母质、碱性成土母质、中性成土母质等不同类型。

平原岩性成土母质中也可能存在酸性成土母质、碱性成土母质、中性成土母质等不同类型。

总的来说,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类型划分对于了解土壤的特征和性质,以及制定土壤保护和恢复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在浙江省,成土母质的类型划分主要基于其地貌位置、岩性、化学成分等方面,并且在不同的地貌区域中,成土母质的类型也可能不同。

因此,在进行成土母质的类型划分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便更准确地了解成土母质的性质和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土壤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12级地科班1120900011 郭斯雨目录一.概况-------------------------------------------------------------------3 二.成土条件--------------------------------------------------------------31.地形2.气候3.母质4.植被5.其他生物6.人为三.土壤分类及分布-------------------------------------------------------51.概述2.典型土壤分布及面积四.典型土壤理化性质-----------------------------------------------------61.红壤2.水稻土3.滨海盐土4.潮土五.土壤分区改良---------------------------------------------------------91.肥力状况及低产土概述2.分区改良六.总结-----------------------------------------------------------------12一.概况本省位于东经118°一123°,北经27°一31°12’之间,是我国东南沿海省份之一。

根据2013浙江省行政区划,本省共划分为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金华市、衢州市、舟山市、台州市、丽水市11个地级市,以及29个市辖区、22个县级市、36个县、1个自治县。

全省土地总面积共15,270万市亩;其中山地占70.4%,平原占23.2%,河流湖泊占6.4%,是我国大陆上最小的一省。

浙江省地理特征非常丰富,东面靠海,海岸蜿蜒曲折,全长达4,755公里;沿海一带,港湾很多,大小岛屿共有1,800多个,占全国岛屿总数的一半以上。

北部和江苏接壤,同属太湖流域,是一片广阔的水网平原。

西部与皖南、赣东相接,为江南丘陵山区的一部分。

南部与闽北毗邻,通称为闽浙山地。

可谓山河湖海无所不有。

浙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

平原丘陵主要为浙北平原、东南沿海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是金衢盆地、浙南山地。

二.成土条件浙江省境内山脉河流纵横交错,山岭连绵,丘陵起伏;影响土壤形成的各种自然条件——地形、母质、气候、植被是极其错粽复杂的。

浙江土壤的成土因素受以下五个因素影响:1.气候——浙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气候总的特点是: 季风显著, 四季分明, 年气温适中, 光照较多, 雨量丰沛, 空气湿润, 雨热季节变化同步,气候资源配制多样,气象灾害繁多。

对成土母质的风化和淋溶作用都很大。

浙中、浙南两大湿热带下分布着红壤;浙北相对雨水少的地带出现富铝化、盐基较高的棕红壤。

2.地形——本省地形的构成,因受山脉、河流的分割,高山、丘陵、河谷、平原、海滩、岛屿兼而有之。

南部和西北部多山,峰岭莲棉,主要山峰的海拔高度多在1,000米以上,其中最高山峰——龙泉百祖山高达1,859米;中部地区主要是丘陵河谷盆地,一般丘陵的海拔高度多在300米以下(低丘多在100米以下);北部杭州湾南北两岸和东部沿海狭长地带是水网平原,河港交织;沿海大小各岛屿,大部分是低矮的山岗,平原狭小。

全省整个地势是从西南向东北倾斜。

本省地形不仅类型繁多,而且同一类型的地形构成也很复杂,加以气候、母质和生产内容的差异,从而决定了本省士壤的形成趋向于多种类型。

盆地内多见红壤,盆地外以黄壤、粗骨土、黄红壤为主。

丘陵的坡度越陡,多为粗骨土;坡度越缓,土体越厚。

3.母质——浙江省内的成土母质为各种酸性和基性岩,并以第四纪红色黏土与砂岩等硅铁质和硅质富铝风化壳为主。

残坡积母质类是各个自型土的母质,再积母质是平原、谷地中各种水成土的母质。

本省耕地土壤主要是由各种类型的近代冲积层物质发育而成的。

4.植被——本省的原始植被,在人类长期活动的影响下,大部分已消失。

目前除耕作地带外,多为次生林或由人工栽培的用材林和经济林。

但从各地残存的植被树种和由人工栽培次生林的类型来看,全省植被的维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均很明显。

在植被水平分布方面,本省北部平原属于合有常绿阔叶的落叶阔叶林;西部山地及中部丘陵属于常绿栎类林、油茶林和松林;东部沿海及西南山地属于常绿栎类林和松杉林。

在不同类型的植被的影响下,各地土壤的形成与发展是不同的,特别是在栽培植被的影响下而形成的农业土壤,它的肥力的演变更为明显。

5.其他生物因素——浙江省境内动物有蛇、鼠类、蚁类等,此外还有蛆虫。

6.人为影响——浙江省最典型的人为影响是围垦造田地。

三.土壤分类及分布1.概述浙江省土壤类型十分丰富,主要有红壤、黄壤、水稻土、潮土和滨海盐土、紫色土、石灰土、粗骨土等。

其典型土壤有红壤、水稻土、滨海盐土和潮土等,以黄壤和红壤为主,占全省面积70%以上,多分布在丘陵山地,平原和河谷多为水稻土,沿海有盐土和脱盐土分布。

2.典型土壤分布及面积1)红壤在全省分布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浙南、浙东、浙西丘陵山地,具有粘、酸、瘦等主要肥力特征,旱季保水性能差,不适于作物高产,主要适于种植茶、果等经济特产,以及玉米、甘薯等旱粮作物;2)在山地的垂直带谱中,红壤上部以黄棕壤为多。

黄壤的利用以多种经营为宜。

丘陵下部缓坡和谷地可种水稻、玉米和麦类;丘陵中、上部可以发展果树、茶和油菜等经济作物和薪炭林。

已耕种的黄壤为防治土壤侵蚀,宜进行以山、水、田综合治理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多施有机肥料和种植绿肥,并适量施用石灰和磷肥。

3)水稻土分布面积其次,是经过长期平整土地、修筑排灌系统、耕耘、轮作形成的人为土壤,主要分布在浙北平原和浙东南滨海平原,是我省粮、油作物的主要生产基地;4)滨海平原分布着滨海盐土,土壤性状的主要特征是土体中含盐量高,成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一般未脱盐的土壤以水产养殖为主,土壤脱盐后可种植棉麻、糖蔗、蔬菜、瓜类等作物;5)潮土类分布在江河两岸及杭嘉湖平原,土层深厚,水源丰富,土质肥沃,是我省种植粮食、棉麻、蚕桑、蔬菜、瓜类等作物及栽种经济林果的重要生产基地。

四.典型土壤理化性质1.红壤典型土体构型为:Ah-Bs-Csq型或Ah-Bs-Bsv-Csv,有机质通常在20gkg-1以下,结构水稳性差,因富含铁铝氢氧化物胶体,临时性微团聚体较好。

红壤富铝化作用显著,风化程度深,质地较粘重,粘粒SiO2/AI2O3为2.0~2.4,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一般可占粘粒总量的80%~85%,赤铁矿5%~10%。

少见三水铝石红壤呈酸性一强酸性反应,表土与心土PH5.0~5.5,底土PH4.0。

红壤交换性铝可达2~6cmol(+)kg-1,约占潜性酸的80%~95%以上;盐基饱和度在40%左右。

阳离子交换量不高,与氢氧化铁结合的SO42-或PO43-可达100~150cmol(+)kg-1,表现对磷的固定较强。

2.水稻土具有水耕熟化层(W)一犁底层(Ap2 )一渗育层(Be)—水耕淀积层(Bshg)—潜育层(Br)的特有的剖面构型的土壤。

土壤下层较为粘重,根据其水文状况又可分为淹育、渗育、潴育、潜育等亚类。

水稻土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腐殖质化系数也高,因有机质量高,所以水稻土的氮素营养主要来自土壤,已有研究表明,在施氮肥条件下,水稻所吸收的氮素60%~80%来自土壤,20%~40%来自化肥,从这可以看出水稻土培肥的重要意义。

水稻土往往缺磷,早春土温低,微生物活动弱,不利于有机磷的转化,而后期水稻土水层的落干管理,Fe变为Fe与PO4结合,形成难溶性的Fe(PO4)。

水稻土也往往缺钾,Fe交换土体中的钾而产生置换淋失。

水稻土中的硅虽多,但溶解度小。

水稻田的pH值除受原母土影响外,而与水层管理关系较大,一般酸性水稻土或碱性水稻土在淹水后,其pH值均向中性变化, 即pH值在4.6~8. 0范围内,变化到6.5~7.5。

因为酸性土灌水后,形成Fe和Mn,在水中形成Fe(OH)2和Mn(OH)2,使水稻土pH值升高;碱性水稻土由于灌溉,使土壤中的碱性物质遭到淋失,从而使pH值降低。

3.滨海盐土海相沉积物在海潮或高浓度地下水作用下形成的全剖面含盐的土壤,是盐土的一个亚类,其特点一是盐分组成单一,以氯化物占绝对优势,二是通剖面含盐,盐分表聚尚差。

滨海盐土积盐状况有很多种:距海稍远地段,草甸植被较多,土壤积盐程度较轻,含盐量表层为2~3%,土壤有机质和锈斑较多,这种类型叫滨海草甸盐土。

距海较近,经常受海潮侵袭的海陆交接地段,地面植物很少或仅有少量耐盐的,土壤发育很差,积盐程度较重,表土含盐量为7~8%,是典型的滨海盐土。

除此之外还有滨海草甸沼泽盐土、滨海红树林沼泽盐土、叫滨海沼泽盐土等。

除滨海草甸盐土和滨海盐土两种沿海岸呈大面积的带状分布外,其它的多呈斑点状或窄条状断续分布。

除南方滨海地区“咸酸田”呈强酸性反应外,一般pH值为8.0—8.5。

盐土通常表面有盐霜或盐结皮,腐殖质含量低、含可溶性盐过高,不利于植物生长。

4.潮土有Apk-Ap2-BCk-Cgk剖面构型。

分为潮土(黄潮土)、湿潮土、脱潮土、盐化潮土、碱化潮土、灰潮土及灌淤潮土等7个亚类。

潮土腐殖质积累过程较弱,尤其是分布在黄泛平原上的土壤,耕作表土层腐殖质含量低,颜色浅淡。

常有铁锰斑点与软的结核,在氧化还原层下也可以见到砂姜,一般是地下水的产物。

潮土富含碳酸钙,若其为粘质土则偏高,沙质土偏低,是中性至微碱性反应。

可溶性盐分含量<1g/kg。

五.土壤分区改良1.肥力状况及低产土概述本省耕地土壤的肥力基础大部分较好,一般是土层深厚,地底状况良好,土塥无显著不良性状,耕层泥砂适中,无过酸过碱的毛病,土质一般较肥沃。

但各种土壤之同很不平衡,特别是反映在生产水平上,常涉及到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各方面的因素,就是基本肥力很高的土壤,常年产量也毂低。

如高山香灰土,土壤通气透水性良好,腐殖质含量一般高达5%以上,潜在肥力很大,其土壤理化性质,应为肥沃高产土壤一类,但由于所处地理环境条件差,山高,气温低,农田灌溉和耕作管理条件均受限制,因此,内在肥力不能充分发挥,农业利用价值小,有效肥力并不很高。

本省低产土壤依其主要病根及肥力特征,可归为七大类,即:①死泥田:占低产土壤总面积的42.9%,主要病根是粘结僵硬,冷性迟发,缺肥严重;②烂糊田:占12.3%,病根是糊烂粘闭,通气不良,肥料分解不正常,有时合有过多的硫化氢、氧化亚铁等毒质;③冷水田:占12.2%,病根是士温水温低,井常和浅、漏相联系;④砂性土:占11.2%,病根主要是砂瘠松散,漏水漏肥,易遭洪灾;⑤山砂土:占9.3%,病根是冲刷严重,土层浅薄,石砾较多,养分贫乏,耕作不使;⑥咸性土:占8.4%,病根是合盐太多,井容易返盐,危害作物生长;⑦山黄泥:占3.7%,病根是质地粘重,酸性强,养分贫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