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过程

合集下载

文学的创作要经历三个过程即发生阶段

文学的创作要经历三个过程即发生阶段

文学的创作要经历三个过程即发生阶段、构思过程与物化阶段。

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包括材料储备、艺术发现与选择创作动机;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则是文学创作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也最重要的阶段,这是一个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既是我们说的创作表现阶段,即文艺创作的完成和定型。

我们一直在追看、讨论的《美人心计》,我们十分期待的《泡沫之夏》、《蓝色佳期》(原著名为《佳期如梦》)、《来不及说我爱你》(原著名为《碧甃沉》),有惊喜,但更多的是因为与原著不同而带来的缺憾和思考。

珠玉在前,我不能接受电视剧在剧情上的变动,不能接受演员与心中角色的巨大差距。

但因为有对原著深刻的感情和想对电视剧版本和原著对比的想法,即使失望,我还是一直在看,一路期待。

也会觉得自己十分矛盾,但交流之后我发现身边的同学也大多有这样的感觉。

这让我萌发了对这一现象进行归纳、深入探究的愿望,于是顺其自然的有了写作的欲望。

首先我和几个关注这个类型电视剧的朋友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大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听取了大家或褒或贬的意见,我有了更多感悟,但还是坚持最初自己的想法:这归根结底是电视剧创作中的一种“拿来主义”,即使原有读者群的追捧带来了高收视率,仍不值得推崇。

然后,我上网查阅了这几部小说及改编后的电视剧的资料,重点是网友对剧情改编及演员选择的看法。

其中,争议最大的是《泡沫之夏》与《蓝色佳期》。

《泡沫之夏》主演被质疑集体装嫩,《蓝色佳期》则被疑“台味”太浓。

仔细翻看剧照,再联系自己当年看小说时幻想的主角形象,我十分唏嘘和感慨,一千个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得不说我是失望的,还有一点无奈。

妆容再精致,服装再华美,也会是我读原著时心中的那个形象。

相信众多忠实读者和我也有一样的想法。

文学创作(动机、过程、主体条件)

文学创作(动机、过程、主体条件)

当代美国美学家V.C.奥尔德里奇如下的见
解:“同一个物质性事物,在人们的知觉中,或
者实现为物理客体,或者实现为审美客体。这
就关系到两种不同种类的知觉方式。‛ 即一
种是普通知觉,另一种是审美知觉,也就是艺
术知觉,即对事物的变现性的知觉。
英国心理学家洛克:
同一事物有两种性质:第一性质和第二性 质。事物的第一性质是指事物超越感知的性质, 无论我们是否知觉,它们都存在于事物之中。 如败墙的大小、形状,都是可以客观计量的, 就属于第一性质。事物的第二性质是指事物的 颜色、气味、声音等。它不存在于事物之中, 而存在于人们的知觉中,如败墙的陈旧的颜色、 潮湿发霉的气味、扣击时所发出的声音,都必 须依赖于我们的知觉才能存在。很明显,事物 的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都还是事物的物理性质。
英国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和鲍桑葵
提出了事物的第三性质,即人们在知觉事 物中所产生的情感和带情感的幻象。 ※ 实际上,事物的第三种性质就是事物的表 现性质。如在久视败墙之后所看到的山水、人 物以及由此产生的欣喜之情。
罗丹:“一个伟大的画家不仅在动物身上 看见宇宙灵魂的反映,而且在树木荆丛源野、 山丘中也看见。一般人看来不过是树木和土地, 在伟大的风景画家眼中,却像是硕大动物的形 相。柯罗在树顶上、草地上、水面上看见的是 善良;米莱在这些地方所见的都是苦痛和命运 的安排。” “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 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艺术家所见 到的自然,不同于普通人眼中的自然,因为艺 术家的感受,能在事物外表之下体会内在真 实。” 克罗齐:“画家之所以为画家。是由于他 见得到旁人只能隐约感觉或依稀瞥望而不能见 到的东西。”
京剧《武松打虎》
艺术变形:作家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有

文学创造(创作论)

文学创造(创作论)

第二编文学创造(创作论)第六章文学创作过程文学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发生(主要是艺术发现、创作动机)、构思和物化(传达)。

本章旨在研究作家在什么基础上进行创作、为什么创作和如何创作的问题。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一、材料储备或叫素材积累。

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步。

(一)文学创造的材料是作家意识到的社会生活。

材料的积累是把生活心灵化的过程。

文学创造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的材料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所需要的物质材料不同,直接地讲,是一种精神材料,是摄入到作家头脑中的社会生活,是存在于作家记忆中的表象,具体而言,是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中有意或无意获得的一切丰富、生动然而相对芫杂、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作家把社会生活心灵生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是外在刺激作为一种信息被大脑吸收并储存的过程,其中记忆机制起关键作用:刺激感觉感觉缓冲器(大脑某个部位)短期记忆长期记忆。

(二)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1、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古人认为文学创造要有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是来自于作家对生活的体验。

从司马迁的“发烧之所以作”(《自序》)到韩愈的“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荆谭唱和诗序》再到欧阳修的“穷而后工”(《梅圣俞诗集序》、《薛简肃公文集序》),都从一个侧面涉及到生活材料对作家创作的重要性。

王夫之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姜斋诗话》)刘熙载谈到“杜少陵、元次山、白香山不但如身入闾阎,目击其事,直与疾病之在身者无异。

”(《艺概·诗概》)王国维也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人间词话》)都主张作家要体验生活、观察生活。

巴尔扎克说“作家应该熟悉一切现象,一切感情。

”(《〈驴皮记〉初版序言》)雨果说:“诗人的两只眼睛,其一注视人类,其一注视大自然。

”(《〈光与影集〉序》)果戈理说“只有被我从现实中提取,并且熟悉的一些东西,才是我写出来的好的东西。

文学创作过程

文学创作过程
主要特征: 朦胧的情绪体验 复杂的和升华了的情绪 指向作家的内心世界
《流云小诗》
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作家在创作动机指引下和创 作冲动的驱使下,运用艺术概括手段塑造艺 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形成完整的艺术世 界(作品整体架构)的思维过程。
创作动机/冲动 指引 艺术构思(核心环节)
艺术构思的方式:艺术概括
创作过程
文学创作的含义
文学创作是作家(谁来写?)对社会生活 经验(写什么?)进行审美加工(怎么写?) 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具体地讲,文学创作,是指作家从产生创 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 达的过程。
世界 作家
作品
沈从文
创作中的作家
创作过程
创作动因
创作动因是文学创作的开 端,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 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内驱力, 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
巴尔扎克
91部小说 2472个人物 《人间喜剧》 马克思、恩格斯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郑板桥: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 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 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其次要懂得文学表现之能。
1.随物赋形,曲尽其妙(达理/形似) 苏轼: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 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 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 则文不可胜用矣。 果戈里:”构成普希金的属性,以别于其 他诗人的优点“:”那就是在于描写的无线敏 捷和以少数特征勾画整个对象的不平凡的艺术。 他的形容语是这样明晰和大胆,有时候一句话 就可以代替整段描写”。
卡夫卡:《变形记》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是艺术构思物化为文学作品的关键步骤, 作家把想象中的内容转化成语言文字的整个过程都属 于文学表现。这需要作家要具有较强的文学表现力。

文学的创作过程

文学的创作过程

文学的创作过程本章概述:本章把文学创造的一般过程划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首先介绍作者创作的准备条件,创作缘起,其次描述和描述创造过程中的在心理机制,以及常见的构思方式,最后分析并阐释文学作品的物化过程,即它如何成为有一定形态的可被他人观照和消费的物态化产品。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本节概述: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可以分为富有主体性的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等三个环节。

作家的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以主体所积累的这些在的东西作为基础和容,并通过加工与改造,使之成为创造性产品的。

艺术发现也对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可以说,没有动机的冲突就没有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产生。

知识点1: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所谓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归根到底,就是作家主体把社会生活中许多似乎无用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

文学材料不是独立于生产者(作家)之外的物质,而是储备在他心的精神现象,或者说是存在于他记忆中的表象材料。

准确地说,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作家的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以主体所积累的这些在的东西作为基础和容,并通过加工与改造,使之成为创造性产品的。

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四种。

知识点2: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是作家在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第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第二,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容。

艺术发现也对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文学概论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

文学概论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

a)
b)
简化: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 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和意 念的神髓的构思方式。 例证:孔乙己“站着穿长衫的唯一一个 人”。 祥林嫂只有眼睛还表现她是一个“活物” 突出和简化的异同: 相同:都是为了使形象或者意念更传神、 更富于特点 不同:突出是以浓墨重彩和淡化背景来吸 引读者的注意力;简化则是将形象和意念 身上所有遮蔽物全部剥掉,只留下最核心 的要素。
3.



创作动机 定义: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的内在驱动 力。 创作动机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有内在情感 表达的需要,也有功利性的动机。 功能:文学创作得以施行的动力。
二.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
1.
2.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 基础上,由一定创作动机驱动,运用想象、 联想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 按一定意图孕育出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 艺术构思的三个阶段: 形象的受胎:由生活的触动,产生创作某 一艺术形象的冲动。
B. a.
b. a)
b)
无意识 内涵:潜伏在主体意识之下的观念和心理活 动,主体的意识无法明确认识到。 作用: 根据意识提供的线索,暗中组合文学材料, 直到被直觉和灵感发现。 在作家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影响作家的创 作。 例证:古典小说中“老大窝囊模式” 《边城》中的“三角恋爱”模式
4. 几种常用的艺术构思方式


形象的再孕育:对形象进行深入思索,挖掘其深 层内涵。 形象的基本完成:通过具体的结构安排,将尚且 模糊的形象清晰化。 蒋孔阳:“生活和人物如何具体化,如何在作品 中活起来,并如何系统而完整地表现出作品的主 题思想来呢?这就有待于情节和结构了。(《形 象和典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80年,201 页。)

文学创作过程

文学创作过程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 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 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 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
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 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 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 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 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 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 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 到。
•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 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 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
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 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 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 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 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
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
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
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文学材料: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 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 切生动、丰富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心理现象 • 特征: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 • 思维过程: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
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无意间获得结果 • 直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
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 作用:对某一独特事物(或现旬,我抬起头来,第 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为了要确定 是在哪一天,就得回忆当时我看见了些什 么。现在我记起了炉子里的火,一片黄色 的火光一动不动地照射在我的书页上;壁 炉上圆形玻璃缸里插着三朵菊花。对啦, 一定是冬天,我们刚喝完茶,因为我记得 当时我正在吸烟,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 见了墙上那个斑点。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 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 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 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我想到无数 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 坡。这个斑点打断了这个幻觉,使我觉得 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是过去的幻觉,是一 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是在孩童时期产生 的。墙上的斑点是一块圆形的小迹印,在 雪白的墙壁上呈暗黑色,在壁炉上方大约 六七英寸的地方。

3.4-5文学的创作过程

3.4-5文学的创作过程

• (一)生活体验 • (二)艺术发现 • (三)创作动机
(一)生活体验
• 生活体验是为了材料储备
• 《文心雕龙· 神思》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 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 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御文之首术,谋篇之大 端。” • 这就强调了作家在创作之前,首先应当努力学习,积累知 识,储备创作的材料。
• 美国女作家斯托夫人亲眼目睹了蓄奴制的野蛮和落后,既 有材料也有发现,内心又积聚着强大的张力,但由于缺少 外在机缘的刺激,一直隐而难发。直到《逃奴法案》公布 和弟媳来信呼唤,创作动机才迅速地被激发并明确起来。 过去18个月连眉目都没有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在半年 多的时间就完成连载并结集出版。
第二节
• 3.灵感 • 特点:A突发性与易逝性
• 北宋《冷斋夜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宋人潘大临写诗,脑子里忽然 跳出“满城风雨近重阳”,他十分得意,兴奋,刚写下此句,忽有催 租人到,思绪被打断,过后想将诗兴重新续上,却再也不能。(败兴)

B亢奋性与迷狂性
• 郭沫若曾深有感触地谈到他写《地球,我的母亲》这首诗 时的体验;“那天上半夭跑到福冈图书馆去看书,突然受到 诗兴的袭击,便出了馆,在馆后的石子路上,……赤着脚 踱来踱去。时而又索性倒在路上睡着想亲切地和地球母亲 亲昵,去感受她的皮肤、感受她的拥抱。……现在想起来, 觉得是有点发狂,然而在当时却委实是感受到迫切”。
• 联想是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进而一环扣一环, 在延展中思索的形象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过程。
• 老舍构思《骆驼祥子》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创作中联想活动的一个 标本。这个作品的构思刺激模式,是朋友告诉他的一个车夫三次买车 又失车的故事。老舍回顾创作过程时说:从这个故事“我先细想车夫有 多少种,好给他一个确定的地位。把他的地位确定了,我便可以把其 余的各种车夫顺手儿叙述出来,以他为主,以他们为宾,既有中心人 物,又有他的社会环境,他就可以活起来了”;继则由车夫联想到车主 和乘客:“车夫们面外,我又去想,祥子应该租赁哪一车主的车,和拉 过什么样的人。这样,我便把他的车夫社会扩大了,而把比他的地位 高的人也能介绍进来”;由人则联想到事:“人既以样子为主,事情当然 也以拉车为主。只要我教一切的人都和车发生关系,我便能把样子拴 住,像把小羊拴在草地上的柳树下那样”;从人的职业又联想到人的全 部生活,不仅想“刮风天,车夫怎祥?下雨天,车夫怎样?”还想到 “一个车夫也应当和别人一样的有哪些吃饭以外的问题。他也必定有 志愿,有性欲,有家庭和儿女。对这些问题,他怎样解决呢?他是否 能解决呢?这样一想,我所听来的故事便马上变成了一个社会那么 大”。

文学概论 第五章

文学概论 第五章

第五章文学创作第一节文学创作过程一、创作动因(一)创作动机的构成●创作动机的个体性因素。

●创作动机的社会性因素。

(二)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作用●影响作品的内容●影响作家对创作技巧的选择●影响作品的风格(三)创作冲动1.创作冲动主要指一种迫使作家进入具体创作过程的愿望和心理躁动。

2.创作冲动的主要特征●创作冲动是一种具有出道新的朦胧的情绪体验。

●创作冲动是一种复杂和升华了的情绪。

●创作冲动总指向作家的内心世界。

二、艺术构思(一)艺术构思的过程艺术构思是文学创作过程的核心环节。

●形成作品的整体构架。

●设计具体艺术形象。

●安排情节演变。

(二)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艺术综合,艺术简化,艺术变形。

三、语言呈现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

文学创作中语言运用需要考虑到下列几点恰如其分,富有表现力,追求独创性。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一、艺术直觉艺术直觉是指创作主体在瞬间直接把我课题审美意蕴的思维方式或能力。

艺术直觉与科学直觉。

艺术直觉与创作灵感。

二、艺术情感艺术情感于日常情感。

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

艺术情感的表达需求构成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动力。

情感的再度体验构成了文学创作的核心。

艺术情感是艺术形象的重要构成成分。

三、艺术想象艺术想象是文学创作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因素。

(一)艺术想象的特点艺术想象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

艺术想象是形象与情感相互交织的过程。

(二)艺术想象的类型再现性想象,创造性想象,相似性想象。

四、艺术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

作家与生活体验。

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

创作个性与独创性。

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

一个作家应该的国家,人民和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

文学创作过程(课堂PPT)

文学创作过程(课堂PPT)
返回 30
3. 创作动机类型
31
▪ 创作动机类型: 远景、近景; 主导、非主导; 高尚、卑下; 有意识、无意识等。
返回提纲
退出放映32
二节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1、何谓艺术构思? 2、艺术构思中的客体内容
返回目录 33
▪ 3.心理机制 ▪ (1)回忆与沉思 (2) 想象与联想
(3)灵感与直觉 (4) 理智与感性 (5)意识和无意识
Hale Waihona Puke 2. 创作动机的表现27
创作动机的表现:
创作动机是由生活暗示给作家, 并转化为作家的内驱力,进而 成为支配作家某一(或所有) 创作活动的意图或意志。
例如,斯陀夫人写《汤姆叔叔
的小屋》,亲眼目睹蓄奴制,
内心滋长起厌倦,
返回提纲 28
《逃奴法案》公布作为外在机缘 唤醒她的创作动机,18个月没 有头绪,突然间来了内驱力, 半年多时间写完小说,连载, 成书。
第五章 文学创作过程
教学目的:揭示文学创作过程发生、构思、物化的特征 和性质。
1
一、材料储备 1.何谓材料? 2.材料的来源及获得 过程 3.获取材料的途径
返回目录 2
二、艺术发现 1.何谓艺术发现?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及作用
三、创作动机 1. 何谓创作动机? 2. 创作动机的表现 3. 创作动机类型
7
来源:社会生活。 获得过程: ▪ (1)外在刺激被感官接受,
转化为兴奋模式; ▪ (2)这些模式同时进入大
脑的某个部位,被处理、 加工、筛选;
返回上页 8
▪ (3)被选择过的信息进入短期 记忆;
▪ (4)有些信息(信息强烈或者 与本人需要密切相关的)直接 进入长期记忆,有些则在无意 识加工后进入。

第三编文学的创作过程和方法

第三编文学的创作过程和方法

鲁迅说“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4、典型化的基本方法 A、广泛地概括、集中生活中的大量素材以塑造典型的方 法 B、在某个人物原型的基础上,适当地吸取其他素材加以 融合,塑造为典型。 例如:鲁迅说“专取一个模特儿”
(2)形象思维(艺术思维) A、含义 ——是文学创作中认识和掌握世界、选取材料以及塑造 形象等过程中一种具有整体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的思 维活动和思维方式。 B、特点 a始终离不开具体形象,具象和抽象同时进行。 具象——一方面是生活形象的积累,一方面又是生活形 象的聚合,造成具体的艺术形象。 抽象——是作家对众多的生活形象的本质认知和提取过 程。
(2)技巧主要指具体的写作手法 例如:鲁迅所创作的小说,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却又 各不相同《药》《祝福》《狂人日记》《离婚》 3、典型化(注意和典型区分) (1)含义 典型化——指作家根据自己对感性世界的审美理解,通 过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艺术的选择、集中、虚构、想 象和概括等,创造出具有高度概括性和鲜明独特性的 艺术形象的过程和方法。 (2)典型——以鲜明独特的个性、充分概括了某种范围 的共性,反映了社会生活某些本质方面并具有较高审 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4、艺术构思中常见的心理机制 (1)想象与联想 A、想象的本义是“想出一个象”。这个象可能是对外部 事物或现象的复现,叫再现想象;也可能是将某种理 论的东西形象化,叫比拟想象;还可能是凭空地将此 物想成彼物,将无物想为有物,将常物想为异物,叫 虚构想象。 B、联想是由此物想到彼物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想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发现了联想的三条规律: 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3、艺术构思中的形象(内心形象) 进入到艺术构思阶段后,作家主要是在创作冲动的推动 下,按照其审美追求,展开艺术想象,把已经积累的 生活材料加工转化为特定的内心形象系统。 (1)内心形象特征 它与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有别。 内心形象是在原始材料、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艺术的提 炼、概括,在作家头脑中逐渐成形的。作家首先要通 过艺术构思创造出内心完整形象,然后才有可能将其 外化为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

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
(到、遍、过)
荷马从效果的角度写海伦的美。
02
03
04
05
技巧运用的原则
要为塑造形象服务。
正例:对海伦的塑造。
要为表达某种中心意念服务。
反例:朱缃的诗歌探索过分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的传达。
反对为技巧而技巧。
反例:诗歌用僻典。
两种写作方式:即兴与推敲 即兴 内涵: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创作出某作品的状况。(149页2段) 即兴写作产生的条件: 具备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 需要一定的气氛和创作契机。 较高的天赋和较好的技巧。 经过自觉不自觉地长久酝酿。
几种常见的构思方式
例证: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人物描写方式。
构思方式: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象,发展、完善意念,并建构作品整体的具体方式。(139页3自然段)
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突出和简化 突出 内涵:作家在艺术构思时,抓住某一形象和意念,调动各种手段,使之与众不同的构思方式。 类别: 浓涂重抹:对某一形象和意念详细刻画。 例证:阿Q的“精神胜利法”;郭靖的“忠厚” 淡化背景:在众多的背景事物中,将某一形 象突出和强化。 例证:诸葛亮的出场;王熙凤的出场
陆机:“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文赋》)
运行机制:偶然的发生,却是长期思考的结晶。
特点:偶发性、瞬时性、兴奋性,创造性
灵感与直觉的区别:(136页)
1
从性质上说,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后的成果;直觉却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突兀判断。
2
从时间上说,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

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教学目的:了解文学创造过程的三个阶段,掌握文学创造的规律。

教学要求:掌握文学创造的规律、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过程一、创作的发生(一)创作动机的触发创作动机,是推动作家艺术家从事创作的念头,是创作活动得以进行的动力和能量。

动机产生是需要与刺激合力作用的结果。

需要是动机的内部动力,动机首先由需要而产生。

需要有高有低。

一个优秀作家的需要应当是高层次的,即应当是出于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为满足人民需要、时代需要而创作。

低层次的需要应当注意在创作中遵循艺术规律。

创作动机的产生还需要外在刺激。

外在刺激对创作动机的引发往往具有偶然性,但在偶然中潜存着必然因素。

外在的刺激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感性事物,有的是观念或意念。

(二)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⒈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⒉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⒊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⒋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自己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自己的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二、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想象中对未来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设计过程,是艺术地把握世界和反映生活的总体设计过程,是在观念中创造出以艺术形象(审美意象)为中心工作和最主要任务的过程。

以叙事文学作品为例,艺术形象即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阶段:形象的触发、形象的酝酿和形象的形成。

形象的触发又叫形象的受胎,它是作家、艺术家在有了一定的生活、情感积累后,由于受到某种刺激而企图把某些人物表现出来的主观印象。

它建立起了形象的雏形,是形象形成的基础。

文学创作总结的范文

文学创作总结的范文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我的文学创作之路已走过了数个春秋。

回首过往,心中既有喜悦,也有困惑,更有对未来的期许。

在此,我将对我的文学创作进行一次总结,以期为自己今后的创作之路提供借鉴。

一、创作历程1. 初涉文学在我初涉文学创作的岁月里,主要精力集中在阅读和模仿。

通过阅读大量中外名著,我逐渐了解了文学的魅力,并开始尝试写作。

那时,我的作品多以散文为主,风格清新自然,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

2. 深入探索随着创作的深入,我开始尝试小说、诗歌等多种体裁。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学习、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在这个过程中,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文学创作之道。

3. 挑战自我在创作过程中,我不断挑战自我,尝试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我曾尝试写长篇小说,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奋战,最终完成了这部作品。

尽管作品不尽完美,但它让我明白了创作过程中的艰辛与快乐。

二、创作心得1. 热爱生活,感悟人生文学创作源于生活,只有热爱生活,才能写出有温度的作品。

在创作过程中,我努力观察生活,感悟人生,将生活中的点滴感悟融入作品中。

2. 不断学习,提高素养文学创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积累。

我注重阅读,广泛涉猎各类书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我还积极参加各类文学活动,与同行交流,拓宽自己的视野。

3. 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在创作过程中,我勇于创新,敢于突破。

不拘泥于传统,尝试运用新的写作手法,使作品更具特色。

同时,我还关注社会热点,将现实问题融入作品中,提高作品的社会价值。

4. 坚持写作,持之以恒文学创作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需要坚持和毅力。

在创作过程中,我始终保持对文学的热爱,坚持不懈地写作,最终取得了点滴的成果。

三、未来展望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勇于创新,敢于突破。

同时,我将关注社会热点,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文学的力量传递正能量,为社会作出贡献。

总之,我的文学创作之路充满艰辛与喜悦。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与创作过程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与创作过程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与创作过程文学作品是艺术的产物,它通过文字、语言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感知。

艺术是创作者通过自己的感官体验和观察,通过创造性的表述方式将内心所感所想展现给读者的过程。

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包括创意的产生、构思、写作和修改。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与创作过程。

一、艺术与文学作品的关系艺术与文学作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艺术是文学作品呈现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文学作品,艺术得以完美呈现。

文学作品是艺术的表达方式,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创作者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独特而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

艺术在文学作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艺术手法的运用,创作者能够塑造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细腻描绘场景背景,以及展示丰富多变的情感世界。

艺术使文学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共鸣。

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文学作品中,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艺术在文学作品中通过描写语言展现。

创作者通过精细入微的描写,运用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内涵。

其次,艺术在文学作品中通过结构的安排体现。

艺术的安排使得作品具有较好的逻辑性和层次感。

例如,在小说中,创作者通过合理的时间、空间结构来展示故事的发展,使得作品更加吸引人。

在诗歌中,通过押韵、格律等手法,创作者能够将复杂的思想感情压缩成简练的诗句。

再次,艺术在文学作品中通过修辞手法展现。

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艺术手法,通过对语言的装饰和运用,使得作品更具魅力。

例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作品更富有张力和韵味。

三、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过程,创作者经过一系列的思考和努力才能完成一篇作品。

首先,创意的产生是文学作品创作的起点。

创作者通常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或是从生活中的观察得到一些灵感,作为文学作品创作的原动力。

其次,构思是文学作品创作的关键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 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 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 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 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 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 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 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 长期以来,我的作品都是源出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 我沉湎于想象之中,又被现实紧紧控制,我明确感受着自我的 分裂,我无法使自己变得纯粹,我曾经希望自己成为一位童话 作家,要不就是一位实实在在作品的拥有者,如果我能够成为 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我想我内心的痛苦将会轻微得多,可是 与此同时我的力量也会削弱很多。 • 事实上我只能成为现在这样的作家,我始终为内心的需要而 写作,理智代替不了我的写作,正因为此,我在很长一段时间 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真正的现实,也就是作家生活中的 现实,是令人费解和难以相处的。 • ——余华:《活着》前言
3、创作动机
• 含义: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 力,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 图(或意念) • 作用: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具 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 动态轨迹:内在需要鼓动—作家心理失衡—形成 易感点—与外部刺激相迎合—形成极强的行动力 量—支配整个创作过程 • 分类:远景动机、近景动机、主导动机、非主导 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 识动机
1、构思的心理机制
• 回忆与沉思: • 回忆: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 息。既有理性思维的参与又有情感的浸润。 • 沉思: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 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 • 心理功能:它既是一种新的发现或创造性 , 也是对对象进行二度体验。
• 想象与联想 • 想像: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 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 构的过程 • 种类:再现想像、比拟想像、虚构想像。 • 联想: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 在延展中所思索的形象不断变化的心理活 动过程 • 种类: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 理智与情感 • 感情在艺术构思中是动力因素,理智则是约 束、规范因素 • 没有感情徒有理智,理智便有束缚想像力 的负作用 • 失去理智而徒有感情,感情也能将作家推 向不知所往 • 理智与感情之间是冲突还是相互促进,往 往被作家当下心理状态所决定
• 意识与无意识 • 意识: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 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意 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 • 无意识: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 力的,但却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意识 的一些观念和心理能力
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 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为了要确定 是在哪一天,就得回忆当时我看见了些什 么。现在我记起了炉子里的火,一片黄色 的火光一动不动地照射在我的书页上;壁 炉上圆形玻璃缸里插着三朵菊花。对啦, 一定是冬天,我们刚喝完茶,因为我记得 当时我正在吸烟,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 见了墙上那个斑点。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 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 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 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我想到无数 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 坡。这个斑点打断了这个幻觉,使我觉得 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是过去的幻觉,是一 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是在孩童时期产生 的。墙上的斑点是一块圆形的小迹印,在 雪白的墙壁上呈暗黑色,在壁炉上方大约 六七英寸的地方。
三、物化阶段
• “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从构思到写作, 作家头脑中所构思的那个形象,已成为一个“创 造物”,而非生活中某个外在物象。 • 同时,物化活动开始后,构思活动还在进行,而 作家遣词造句能力的高低,成就动机的强弱,也 都可能使心手不一,内外难符。 • 物化阶段常见的问题是: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 物性格发展逻辑;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 • 物化阶段还包括词语提炼与技巧运用、即兴与推 敲等
•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 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 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 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 外在事物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 体验的契合 • 以独特眼光在知觉中产生新创造物
• 艺术发现的地位和作用 • 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使主体进 入创造过程。 • 它像一盏“明灯”,对整个文学创造过程 具有重要作用。没有艺术发现,作家创作 不出独创性的文学作品。 • 以现实生活的素材积累为基础
• 社长排门告示,但有的差使无推故,这差使不寻俗。 一壁厢纳草也根,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又是言 车驾,都说是銮舆,今日还乡故。王乡老执定瓦台 盘,赵忙郎抱着酒胡芦。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 绸衫,畅好是妆么大户。 • [耍孩儿]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妇,胡踢蹬吹笛擂鼓。见 一颩人马到庄门,匹头里几面旗舒。 • 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 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 蛇缠葫芦。 • [五煞]红漆了叉,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明晃 晃马镫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这些个乔人 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的衣服。 • ——元:睢景臣《哨遍· 高祖还乡》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 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 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 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 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 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 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 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 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 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 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 到。
• 灵感与直觉 • 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 心理现象 • 特征: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 • 思维过程: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 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无意间获得结果 • 直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 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 作用:对某一独特事物(或现象)的瞬间 把握;发觉故事(或现象)背后的内蕴
• 突出与简化 • 突出:作家以一个形象(或意念)为底稿, 然后寻求与之密切相关的、更有效、更传 神的材料,使之有机地融合,达到立体、 生动的效果 • 简化:作家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 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 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
• 变形与陌生化 • 变形: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像力与创造力, 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形象的方式; • 陌生化:以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以 陌生的眼光描写,以消解“套板反应”,使读者 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 联系:都将习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 最佳艺术效应 • 区别:变形着重于“改变”事物常形,陌生化倾 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以消解“惯性思维”
2、艺术发现
• 含义: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 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 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 象的投射 • 特征:若有所思的精神状态和豁然开朗的心理状 态;顿悟、灵光乍现、心头一震、醍醐灌顶…… • 表现:从习见的事物中看出新成分或新特征 • ——从平凡的现象上察觉出潜藏的非凡意蕴 • ——从平淡的旧形式间寻找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
二、构思阶段
• 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 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像、情感 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 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 过程。 • 构思的心理机制:回忆与沉思、想象与联想、灵 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等。 • 构思的方式:综合、突出与简化、变形与陌生化 等。 • 构思阶段与物化阶段颇为相似,可谓相互缠绕的 过程。
• 关于物化阶段创作意图得不到彻底贯穿的 解释:艺术作品自有其逻辑性,作者不能 不服从于作品本身自在的逻辑。 • 其次,在创作中,作者也并不等于日常生 活中存在的那个“我”。 • 隐含作者:在他(作者)写作时,他不是 创造一个理想的、非个性的“一般人”, 而是一个“他自己”的隐含的替身。“隐 含作者”有意无意地选择了我们阅读的东 西;我们把他看作真人的一个理想的、文 学的、创造出来的替身;他是他自己选择 的东西的总和。——布斯
• 文学材料: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 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 切生动、丰富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 积累素材:作家主体把社会生活中许多似 乎无用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 记忆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作的 材料。
• • • • • • • • • •
获取材料的途径 : 根据主体对材料的精神专注程度 ——无意获取 ——有意获取 根据获取渠道 ——直接获取 ——间接获取 获取方式: ——实践获取 ——心智的功能 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 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 象的构思过程。 •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 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 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 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样儿也一 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 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 的角色。”——鲁迅
文 学 理论
第十讲: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创作的过程
文学创作的大致过程: 发生阶段: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创作动机
艺术构思阶段
物化阶段
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
• 发生阶段:文学创作的开端和内在机制。 • 1.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 • 文学材料的源泉——社会生活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 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 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 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 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 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陌生化:将习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 以取得最佳艺术效应。 • “正是为了恢复对生活的体验, 感觉到事物 的存在, 为了使石头成其为石头, 才存在所 谓的艺术。艺术的目的是要使人感觉到事 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手法就 是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 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 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 术是对事物的制作进行体验的一种方式, 而已制成之物本身在艺术中并不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