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马未都说陶瓷“笔记

合集下载

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皇家珍瓷——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官窑和哥窑瓷器

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皇家珍瓷——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官窑和哥窑瓷器

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皇家珍瓷——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官窑和哥窑瓷器宋代经过后来一百多年的发展,它就慢慢形成了这个文官得宠,文官得宠导致宋代的文化高度发展。

我想这种繁荣它是有很多证据存在的,比如我们都很清楚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当时汴梁的市井繁华的景貌,《清明上河图》这件作品,我们可以当一个纪录片来看,我们当时没有科技手段,没有录音、录像这种手段,能把当时的社会能记录下来,如果我们当时就有这种现代科技的这种手段的话,我们能把当时的记录,记录到今天,我觉得对我们今天的人,都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但是,还是有了《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画卷,从郊外一直画到城里,把整个汴梁的繁荣,鳞次栉比的店铺全部都反映出来,那么当时有客栈,有民居,有店铺,作坊,甚至有卖瓷器的专卖店,这些都是唐以前的历史上不存在的。

解说:当我们仔细端详这些,今天看起来十分平凡的瓷器的时候,当我们凭借着想象梦回千百年之前的大宋王朝的时候,无论是曾经繁华一时的北宋汴梁,还是偏安一隅的南宋临安,在那些昔日辉煌的宫廷大殿之中,都有过这样的瓷器,它们是宋朝皇帝们独享的皇家御用瓷器,他们便是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官窑瓷器和哥窑瓷器,但是这些我们今天看起来非常普通的瓷器,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它们成为南北两宋众多皇帝始终追逐的皇家瓷器呢?又是怎样传奇的身世,让这样一些昔日在宫廷中随处可见的皇家瓷器,成了今天收藏市场上价值连城的罕见之物,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为我们揭开这些宋代皇家御用瓷器的前世今身。

我们先认识一下官窑,这是官窑,他比汝窑透亮一些显得颜色更青绿一些,这就是我们的官窑。

我们现在的官窑概念一般情况下指的都是明清官窑,带有明确纪年款的,但是官窑是从宋代就开始宫廷就有烧造的,凡是都得有人先定个调子,宋代官窑的这个调子倒不是赵匡胤宋代祖去定的,赵匡胤是武将出身,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历史给了他这样一个机会当上皇帝了,所以他一开始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治国上了,他在当皇帝之前,他虽然对读书很有兴趣,但是他对艺术感受还不是很深,比如当时有这么一个故事,就是赵匡胤平定了四川以后,把后蜀皇宫孟昶的很多宝物俘虏过来以后,就把这些东西运到了汴梁,然后有一个黄金的盆子,上面镶满了宝石,古书上记载七彩宝石都镶满了,然后赵匡胤就问,这是干吗用的,然后大臣都说这是孟昶的小便壶,然后赵匡胤就说了说,他用这个撒尿的话,他吃饭用什么呢,就是他显然对孟昶的生活的这种纸醉金迷非常不感兴趣,赵匡胤当时就说使用这种东西不亡国才怪了,所以他当时对艺术的感受实际上内心还是一种抵触或者是排斥,我想每个朝代的建国初期的皇帝的心态大致都是这样的,说完他就吩咐把那个尿壶就给摔了,鉴于南唐李后主和后蜀孟昶的这些亡国的教训了,宋朝初年的时候对艺术品是全国范围,都不是很追求,宋代经过后来一百多年的发展,它就慢慢形成了这个文官得宠,文官得宠导致宋代的文化发展,我想这种繁荣它是有很多证据存在的,比如我们都很清楚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当时汴梁的市井繁华的那个精貌,清明上河图一件作品我们可以当一个纪录片来看,我们当时是没有这种科技手段没有录音录像的这种手段,能把当时的社会能记录下来如果我们当时就有这种现代科技的这种手段的话,我们能把当时的记录,记录到今天我觉得对我们今天的人都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但是还是有了清明上河图的这样的画卷,他从郊外一直画到城里,把整个汴梁的那种繁荣,鳞次栉比的店铺全部都反映出来,那么它当时有客栈,有民居,有店铺、作坊,甚至有卖瓷器的专卖店,这些都是在唐以前的历史上都不存在的。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之(变土为金)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之(变土为金)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之(变土为金)【前言】千百年前的中国人究竟用怎样的神奇之手让平凡的泥土变成了今天价值连城的瓷器?神秘的法门寺地宫中究竟有着怎样非同寻常的瓷器大发现?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与我们一同走进历史深处,追寻中国瓷器的神秘身世,讲述马未都说瓷器收藏——变土为金。

【画外音】当时光过去了千百年,今天的我们已经无从了解究竟是怎样一位先祖在怎样的一种情形之下发明了一种叫作“瓷器”的东西,当年的这位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人应该不会想到,他不经意的一次举动,缔造了一个绵延数千年的瓷器帝国,甚至今天,在英语中的“瓷器”仍然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而在那些散发着幽幽光芒的神奇器物背后有着太多穿越历史沧桑,有着太多人世的悲欢离合。

那么千百年之前的中国人究竟又是用怎样的神奇之手让平凡的泥土变成了今天收藏界价值连城的瓷器?这个我们今天仍然在生活中使用的瓷器它的源头究竟在哪里?中国瓷器究竟又是为什么会经历一个颜色由深变浅的过程?而神秘的法门寺地宫中究竟又会有怎样非同反响的瓷器大发现?今天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将与我们一同开始一段奇妙的瓷器之旅,在历史深处追寻中国瓷器的神秘身世,讲述马未都说瓷器珍藏之变土为金。

【正文】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

但是我们有一个更重要的发明,使用得更为广泛的一个方面,反而没有列入四大发明,是我们的瓷器。

我们的英文都叫China,瓷器。

那么我们上一讲讲的是陶,这一讲讲瓷。

我们首先要讲陶和瓷的界限在哪儿。

第一个界限是它的烧造原料不同。

陶是用黏土烧的,黏土随处可取,往深了,一般的地方,挖一挖,深一点的地方,黏的黄土,有黏性的都可以烧成陶器;那么瓷器就不行,瓷器一定是瓷土,最好的瓷土就是我们的高岭土。

景德镇使的高岭土。

第二点是烧结温度不同。

一般陶器都是在一千度以下,除唐三彩,唐三彩在一千一百度左右。

但是瓷器要在1200度以上,烧结温度不同。

再有呢,就是吸水率不同。

读书笔记-《马未都说收藏之瓷器篇》(下)

读书笔记-《马未都说收藏之瓷器篇》(下)

读书笔记–马未都说收藏之陶瓷篇(下)十三.晕染江山,墨分五色–过渡期及清早期青花陶瓷史上,把明天启、崇祯一直到清顺治三朝统称为“过渡期”,以1644为界,前后大约二十年的时间。

由于政局动荡,瓷器少有约束,但品种也较单一,大部分是青花,间或有五彩或单色釉。

1.天启崇祯青花明末皇朝无可救药,但青花却一反常态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它拜托了嘉万的繁缛和密不透风,走向了清丽舒朗,这种风格也影响到清代青花的走向。

过渡期乃至清早期康熙青花,最生动的是民窑,一是因为少政治约束带来的活力,二是因为晚明版画对青花画工的影响。

晚明的小说、尤其带版画的小说非常流行。

[图]明崇祯人物出行花瓶笔筒是文房用具中出现最晚的品种,晚明才出现。

最开始是竹笔筒,很多雕刻名家在晚明出现。

竹笔筒催生了瓷笔筒。

[图]明崇祯人物笔筒2.顺治青花顺治青花流行一种图案,落花流水纹,反应了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社会心态。

顺治青花的龙纹有一种典型画法,“一龙三现身”,就是画一个龙头、一段龙身、一条龙尾,中间地方是云彩。

也有一龙五身、一龙七身的,只有顺治朝这么画。

[图]清顺治青花云龙纹花觚还流行一种造型,象腿瓶,又叫“筒瓶”,寓意天下一统。

[图]清顺治青花筒瓶3.康熙青花康熙治国有道,治理瓷器生产也井井有条。

早期的康熙青花官民不分,后期逐渐形成了官窑的定制。

比如康熙晚期的龙凤纹有非常规范了,且官窑中反应百姓生活的逐渐减少了。

康熙纹饰显得勃勃生机,比如麒麟纹,从明中晚期的卧到康熙朝的站,比如龙纹不仅凶猛而且非常有力量有弹性。

[图]清康熙青花海水云龙纹瓶再有就是四王(王原祁、王时敏、王翚(hui)、王鉴)的山水画对瓷器的画工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图]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棒槌瓶康熙瓷器上的刀马人物、战争场面非常流行,俗称“刀马人”。

典型的故事有三国、水浒等。

西方人非常喜欢“刀马人”瓷器,目前已知的康熙刀马人瓷器,国外特别多,国内反而很少。

[图]清康熙青花刀马人物棒槌瓶康熙中期以后,瓷器上大量书写汉字,比较多的时赤壁赋、醉翁亭记等。

马未都谈宋瓷:宋代陶瓷美学追求的高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马未都谈宋瓷:宋代陶瓷美学追求的高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马未都谈宋瓷:宋代陶瓷美学追求的高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转自谈陶论瓷 2020-08-16宋代陶瓷美学追求的高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文│马未都导语:宋代是中国陶瓷的第一个高峰期,主要表现是官、民两大系统都是蓬勃发展。

而宋代陶瓷美学追求的高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后来的陶瓷美学中,没有哲学因素的存在了。

宋瓷有两大系统,一个是官窑系统,就是我们常说的宋代五大名窑;还有一个民窑系统,分为八大窑系。

宋代的五大名窑和民窑的八大系统,只有官窑和哥窑的命名方式是特例,其他都是以窑口地址作为命名的依据。

汝窑不用说了,就是宋代汝州所烧的窑;定窑,就是定州所烧的窑,还有北方的耀州窑,南方的吉州窑、龙泉窑,都是以地名命名,一直沿用至今。

宋代民窑的八大系统,正好以长江为界,北方四个,南方四个。

北方是磁州窑、耀州窑、钧窑、定窑;南方是饶州窑,就是景德镇窑,以及龙泉窑、建窑、吉州窑。

汝窑我们都清楚:宋代五大名窑:汝、哥、官、钧、定。

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听说过这句话。

汝窑作为老大,排在第一,“汝窑为魁”。

汝窑的名气很大,自古以来流传甚广。

南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他说:“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

”这是南宋人的记载,他生活的时期离北宋很近,所以非常可信。

明代王世懋在《二委酉谭》中也说:“宋时窑器以汝州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

”说明明朝人也认为汝窑地位第一,北宋的官窑地位次一等。

北宋汝窑天青釉洗香港苏富比2017年秋季拍卖会成交价2.943亿港元古人的这些记载对后人产生很大的影响,收藏宋瓷的人,言必称汝窑。

但汝窑的烧造时间非常短,只有二十来年。

南宋人周煇在《清波杂志》中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

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南宋人都觉得汝窑非常难得,那今天距离南宋已经八九百年了,就更为难得了。

而此中“内有玛瑙为釉”,也是汝窑为何珍贵的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对玉和玛瑙都充满敬畏之情,玛瑙是很贵重的材料。

05.马爷说文物:陶鹰鼎

05.马爷说文物:陶鹰鼎

5.马爷说文物:陶鹰鼎马爷说陶器陶鹰鼎宝贝儿,欢迎收听《凯叔讲历史》,我是每周六准时和大家见面的马未都爷爷。

也是观复猫的马爸爸。

前面呀,凯叔讲了夏桀的故事,云朵朵还介绍了有关陶爵的文物。

今天呀,马爷爷就要给宝贝儿们好好讲一讲陶器了。

这可不是调皮捣蛋的“淘气”,是用陶土陶泥做成的容器。

这个陶器呀出现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有了陶器呀,人们可以用碗喝水、用碗吃饭,还可以储存物品了。

那你知道陶器是怎么发明的吗?以现今的考古来看呐,最早的陶器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长的什么样子呢?我们也不能确定。

目前发现最早的陶片,距今大约有一万年了。

一万年好长啊,我们推测陶器的发明是古人无意中啊,看到水、土、火的结合受到了启发,而且马爷爷这么认为,最早的第一件陶器应该就是块盘子。

陶器的制作呢,开始是用手捏,但只能是小件的东西啊,大的陶器的形状就要用泥条儿盘起来再做修整了,可这样制作的陶器呢总不是特别规整。

于是后来的人就发明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将陶泥呢放在一个转盘上,通过旋转的转盘呢拉出陶器的雏形,然后再加工制作,这样做出来的陶器就是一个特别标准的圆形了,制作效率也大大的提高。

这个转转盘的小环节呢,就叫做拉坯。

你现在点击文稿,就可以看见什么叫做拉坯了。

宝贝儿,你跟着爸爸妈妈玩过“陶艺”的游戏吗?在转盘上拉坯可是没那么容易的,不经过一定的训练根本就做不成。

转盘的速度由慢及快,就可以把泥坯拉得很薄,你们是不是觉得很厉害?还有更厉害的呢!你们看这图片上,这件“陶鹰鼎”,你们有什么感觉呢?是不是觉得这个老鹰雕塑的威武而雄壮,你看它那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尖尖的嘴巴向下弯曲,身体结实丰满,尤其那两条健硕的腿,是不是跟现实中的老鹰很像啊。

这可是距今六七千年前仰韶文化时期的,你看,在那么早的时候,人们就能雕塑出如此传神的老鹰,还是在陶器上面,是不是很神奇啊!这件陶鹰鼎出土于一座成年女性的墓葬,我可以告诉宝贝儿,这个女人的地位一定很高。

为什么呢?因为那时是母系社会,都是妈妈当家作主。

陶瓷之美(根据马未都百家讲坛编写)

陶瓷之美(根据马未都百家讲坛编写)
陶器: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透光
瓷器:在一定的条件下能透光
2、陶俑,属于明器,用于陪葬,最初出现于秦始皇陵。
陶器:秦始皇陵兵马 俑 世界第八大奇迹, 属于灰陶,烧造时多 了一道工序,质地比 红陶坚硬,出土的有 8000多尊,未出土的 难以估计。(注兵马 俑未流入民间市场, 古董市场买的必定是 造假的)
其特点是: 汝窑为魁 (釉色光泽靠玛瑙来呈现,光泽不同于别的瓷器) 汝窑稀有 (全世界目前只有67件) 汝窑珍贵 (都是上贡给宫廷使用)
左边这款 琮(cong) 式瓶全世界已知的资料 中只有三件,一个在日 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一 件在英国大维德基金会, 另外一件就是照片中的 这件,故宫和台北故宫 都没有收藏。
2、陶俑,属于明器, 用于陪葬,最初出现 于秦始皇陵。
陶器:东汉说唱俑
反映了当时民间的生活
到了汉代,瓷器开始出现,陶器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3、汉绿釉,汉代开始在陶器上上一层釉,从而降低陶瓷的吸 水性。
动所 物以 、 的很 魏 造享 晋 型受 时 。生 期 活的 ,人 这们 一由 时于 期饱 中尝 国东 的汉 瓷和 器三 大国 量战 出乱 现之 了苦 , 4
其特点是率 真,粗犷,没有 像官窑中的瓷器 那样过有多的约 束,所以磁州窑 瓷器的题材十分 的丰富,通过磁 州窑瓷器能看到 当时生活的人们 的精神文化。
饶州窑 即景德镇窑, 那里出产的瓷器非 常地洁白,有“饶 玉”之称。
对其最为准切 的描述是“青如天, 明如镜,薄如纸声 如磬”
宋代的饶州窑出产影青。宋应 星的《天工开物》里说,影青 是 “素肌玉骨”,评价非常 高。
南方瓷器以越窑为主, 早期越窑的瓷器为糖黄色
北方瓷器以邢窑为主
秘色瓷是越窑的改进版,是越窑后期的作品,在法门寺的秘色瓷出土前,秘色瓷 只有在古代文献中有记载,并没有传世的参照物,一千多年来古人只知道有秘色瓷, 并不知道“秘色”为什么颜色。直到法门寺出土了几件秘色瓷瓷器之后才解开了秘色 瓷的谜底。

读书笔记-《马未都说收藏之瓷器篇》(上)

读书笔记-《马未都说收藏之瓷器篇》(上)

读书笔记–马未都说收藏之陶瓷篇(上)一.陶瓷文明,曙光初现–陶瓷诞生1.陶器诞生陶器源于用火,出于偶然。

烧制陶器,距今不到一万年,是新旧石器时代分解的一个特征。

陶器是人类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第一次改变泥土的特性,成为人类生活的用具,是文明的巨大进步。

陶器的用途首先是制造容器,还有烧砖。

历史上的烧陶,一般温度会低于1000度,瓷器要烧到1200度以上。

陶器的发现,大都沿着黄河流域,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长江流域也有,如良渚文化,但比黄河流域要少得多,而且烧的温度也略低。

没有纹饰的陶器,成为素陶;画有纹饰的陶器成为彩陶。

[图]仰韶彩陶人面鱼纹盆[图]马家窑彩陶水波纹罐2.秦砖汉瓦其实战国时期,砖就能烧得很好了。

秦砖汉瓦,说的是一种质量的体现。

[图]汉瓦当3.秦兵马俑秦兵马俑属于灰陶。

和红陶比,灰陶硬,原因在于加了一道工艺,即在烧制的最后阶段,泼水闷制。

秦俑都用灰陶烧制,与真人1:1比例,是秦始皇军队的翻版,种类多、数量巨大,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奇迹。

而俑的出现,是人殉制度的替代,是文明的进步。

秦俑本是彩绘,出土后都褪色成灰色。

[图]秦俑4.汉俑汉俑比秦俑要小很多,大者也不过真人的一半。

汉俑有两类,一类是兵马俑、官吏俑,比较庄重;一类是说唱俑、杂耍俑,反应世俗文化。

汉俑还可见颜色鲜亮的彩绘俑。

[图]汉彩绘俑[图]汉说唱俑汉陶中还有一些动物造型,比如狗。

[图]汉红釉陶狗5.釉陶陶器在汉代有一个突飞猛进的改进,就是在陶器上施釉,烧制出的就是釉陶。

釉陶有颜色,釉里含铜的,烧出来呈绿色,釉里含铁的,烧出来呈黄色。

釉陶出现后,除了建筑造型,容器也多样起来,比如陶壶、陶罐、陶盆等。

汉绿釉很受收藏者欢迎,而且讲究“反铅”,即埋藏两千年出土的汉釉,表面都泛着一种银色的、像云母一样的光泽。

[图]汉绿釉水榭6.唐三彩汉绿釉影响了中国陶器最重要的一支–唐三彩。

“三彩”不是三种颜色,二是多种彩色,主要有黄色、绿色、黑色、蓝色、赭色、白色等。

”百家讲坛——马未都说陶瓷“笔记

”百家讲坛——马未都说陶瓷“笔记

”百家讲坛——马未都说陶瓷“笔记第一讲陶器人类用火的目的:取暖、熟制(用火是人类文明的开始)烧造陶器的原始目的:容器(容器的发展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广泛的概念:住房、澡盆、U盘)* 陶器并非由中国人发明,之前在欧洲有出土,但是瓷器确实由中国人发明中华民族:农耕文明,定居,自给自足,生产发达,但是贸易不发达游牧名族:贸易发达,使用金属器、皮制、木制(不易碎、轻便)陶器的缺点:易碎、吸水* 现代仅存的陶器使用:花盘(利用了其吸水、透气性)早期陶罐:以数量取胜,因质量较差(甘肃、青海在历史上大量出产彩陶)战国时期便可大量烧造高质量的砖(秦砖并非起始烧造于秦朝,汉瓦同)* 当时的骑兵不能在马上打仗,因为没有马鞍、马镫,使不上力;骑兵只是一种行进速度,在马上行至敌人面前后下马作战,当时多为步兵,马鞍、马镫等大概在三国以后才出现灰陶比红陶更加坚硬,因多加了一道工序* 兵马俑都是灰陶,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代替了人殉制度(孔子反弹: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我国历代的陶俑大致分两种:1)兵马俑(庄重——中原,战争连连)2)说唱俑(生活富足,歌舞升平地区——如四川,大量出土,国家的后方)釉陶的出现,克服了陶器吸水率高的问题* 含铁呈黄色,含铜呈绿色——汉绿(黄)釉,开始反映生活,大量生产生活用具“反铅”:长时间的地下埋藏,使器物表面泛着金属光泽(似云母)“唐三彩”:典型的釉陶,陶器非瓷器;也并非只有三种颜色;烧造温度比灰陶提高一百度,硬度提高;多用于陪葬(明器、冥器),汉、唐为中国历史上两次厚葬之风;古时认为三彩并不吉利(挖到就打碎)唐代爱马:唐太宗“昭陵六骏”(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勤骠、飒露紫、清骓)——最心爱的六匹马* 唐太宗:“马,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强国,对军事重视* 唐玄宗过生日时:舞马衔杯(陕西出土的金银器酒壶)第二讲早期瓷器陶、瓷的界限:1)烧造原料:只要一定黏度的土即可烧造陶器,瓷器一定要用瓷土(景德镇的高岭土最佳)2)烧结温度:陶器都在1000度以下(唐三彩除外:1100左右),瓷器1200度以上3)吸水率:陶器吸水,瓷器几乎不吸水4)透光率:陶器不能透光,瓷器在一定条件下要求能透光瓷器的优点:1)强度大于陶器2)原材料便宜(铜、漆器)3)原材料分布广泛我们对瓷器的追求:由青到白瓷器出现:商代有原始青瓷出现,东汉有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出现,后陶器迅速地退出历史舞台早期陶器都为青瓷(含铁),含铁量越高瓷器越黑,将铁去除后即为白瓷——瓷器的生产史是摆脱黑暗的过程(理论上说,白瓷、黑瓷均可称作青瓷)两晋南北朝:中国处于分裂状态,文人逃离政治,艺术长足发展(绘画:顾恺之;书法:王羲之:文学:刘勰《文心雕龙》;诗歌:陶渊明),士大夫们强调内心的感受,而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更多地关注外在* 代表人物: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魏晋人坐牛车——放缓生活节奏,停下来享受生活* 该时期陶瓷:大量动物造型(受整体社会风气影响,喜欢这种情趣)唐代:* 瓷器高速发展——政府“禁铜令”(经济发展,导致货币的需求上升,铜只可用于铸造货币,不能生产生活用品,逼迫陶瓷发展)* 瓷器“南青北白”,两方对峙的局面南:越窑(最早期泛黄,青中泛黄——糖黄色)北:刑窑(“盈”款——大盈库,供皇上赏赐使用;“翰林”款)执壶:唐代受工艺所限,不能烧造长嘴的壶(短流),五代后出现长流早期的壶都是酒壶,现代的喝茶方式为明代确定下来* 其他小窑口:长沙窑(开文字装饰的先河)鲁山花瓷(色块的装饰,没有具象的表达,很“现代”)*鲁山花鼓* 晚期:秘色瓷(越州窑的改进版:已由早期的糖黄色,改进为青翠的绿色)——法门寺:共14件瓷器至秘色瓷,渐渐有了宫廷的特征(官窑的形成:宋代)第三、四、五讲宋代五大名窑宋瓷:两个系统——官窑(汝官哥钧定)、民窑(八大系统)汝窑:* 汝窑为魁(历史记载)* 珍贵(推崇备至,上供用品)* 稀有(烧造时间短,仅二十余年)(全世界67件)* 特征:①蟹爪纹②鱼鳞状开片(裂纹为斜进,与其他各窑瓷器开片都不同)③胎薄与底同厚(香灰色)④裹足烧(足底有釉)⑤釉色为天青色* 多为素器,釉厚,无纹饰,釉色以玛瑙呈现* 款识:①序号:甲乙丙;②奉化:宋高宗宠妃刘贵妃的寝殿* 雍正时期仿制的汝窑程度最好(款识为“大清雍正年制”)* 汝窑收藏: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更加珍贵:柴窑(柴荣柴世宗时所烧)——“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 只有记载,没有实物:“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汝窑的颜色最接近柴窑官窑:比汝窑透亮,显得更青绿* 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开始烧造,窑址不明,十分罕见(宋徽宗执政时间很短)* 宋徽宗对艺术的酷爱:设立文殊院(艺术的作坊)* 特点:紫口铁足(南宋明显:胎薄);有开片,规律不一;北宋官窑胎体厚重,南宋轻薄哥窑:类似官窑(紫口铁足、开片),二者极难分辨(窑址也不明),存世量较大(多为清代仿制)* 特征:金丝(细开片)铁线(大块开片)、紫口铁足钧窑:玫瑰紫、钧红、天蓝、月白……“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窑变* 乳浊釉(不透明,遮盖力强);其余:玻璃釉* 划时代的贡献:以铜为成色剂,高温下一层呈现红色(之前的红色都为酱红色)* “蚯蚓走泥纹”:宋钧的鉴定特征(钧窑釉极厚,且黏稠)* 主要烧造时期:宋金元(官窑、民窑),官钧瓷器底部多有刻数字* 在晚清时期,钧窑地位极高:“家有万贯,不值钧瓷一片”定窑:五代至北宋早期开始烧造(其余北宋晚期)* 底部刻“官”字最多的宋瓷(宋代早期),但白瓷与宋徽宗的审美倾向冲突,嫌白瓷刺眼,偏爱青瓷* 可以用纹饰表现——釉薄(其余不动雕工,以釉色作为表现形式)* 白瓷——牙白色(其余青瓷);其他定窑颜色:红定(紫定)、墨定(黑定)、绿定* 新工艺:覆烧(扣过来烧),涩口,足部满釉宋代审美:* 宫廷(徽宗重青瓷:收敛、温厚、宁静、含蓄;以颜色为表现形式,强调内心的感受)* 民间(重纹饰,强调对世俗的感受,对文字的装饰感兴趣)第六、七讲宋代民窑民窑:北方(磁州窑、耀州窑、钧窑、定窑),南方(饶州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存世量很大* 北方民窑的主力军,延续至明清,大量出口;窑口发现时间很晚(民国,外国人命名)* 特点:典型为白底黑花(强烈),率真、粗犷,非常丰富;大量的文字装饰(反映宋代人的哲学)发明技艺:化妆土(遮丑——该地烧制瓷器的材料不好)的出现,使磁州窑的内容非常丰富* 宋代瓷枕造型丰富:动物形、人形、几何(方、圆、银锭、如意……)* 宋代典型器型:梅瓶(盛酒)耀州窑:北方最著名的青瓷(橄榄绿),窑址位于陕西省* “刀刀见泥”:斜向入刀刻划钧窑:广泛的生产,质量得不到保障,宋后一路衰落* 发展:红---蓝(钧窑挂红,价值连城)定窑:白瓷* 工艺简化,提高产量:凸雕---阴刻---印花---素器* 孩儿枕(故宫)饶州窑:现景德镇“饶玉”* 影青:非常薄,透明度高,以柴窑形容“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完全符合* 宋代以后,实用玻璃器停止生产(中国在战国、汉唐有大量的玻璃器,明清都为观赏器):①生活中的坚实度低于瓷器;②导热快于瓷器;③成本高* 景德镇的优势:①高岭土;②地理位置(昌江---运输);③江西人文墨客;④优秀工匠云集* 仿金属器:瓷土好,韧性高龙泉窑:南方最重要青瓷* 欧洲人称“塞拉同”:法语,《牧羊人》男主人公的青色上衣,以此指代龙泉的青瓷* 最好的龙泉在南宋:胎薄、釉厚、不开片,青绿色(粉青、梅子青)建窑:黑瓷——“曜变”“天目”* 主要生产茶盏---黑色茶盏,保温* 仿生:兔毫、鹧鸪斑、油滴、玳瑁* 宋人:斗茶(挂盏为佳---“咬盏”)* 唐代煎茶(茶饼煎热、碾碎、过箩、煮、三沸、加盐姜),宋点茶(沸水注茶,连茶带水一起喝)现代喝茶方式:明代人朱权发明,“瀹饮”(音越),滗去茶叶吉州窑:* 表现内容精巧、纤秀、细致* 仿耀州窑,代表了南北方文化的融合第八讲元青花元青花:①蓝色(蒙古族,尚蓝尚白)②没有初创期(在元代中晚期出现)③题材众多(受元曲、小说影响;朱元璋长期驻扎)④多为大件(蒙古人性格)元青花:①汉、波斯、蒙古文化的结晶(蒙古尚蓝尚白、波斯重装饰)②市场的热爱* 浮梁瓷局(景德镇)* 装饰层数很多(没有七层:元朝人“重九恶七”)* 多画牡丹(表示富贵;少数民族心胸开阔,喜大件的花)* “至正型”:层次丰富的元青花青花瓷特点:①以优雅、悦目的蓝色为陶瓷开辟了装饰的新路②发色稳定,成品率高(工艺保证)③质地优良,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元青花的出现确立了青花的霸主地位(只有清代中后期出现的粉彩能与之抗衡)* 确立了景德镇瓷都的地位* 强调人工美、装饰美,改变了宋代以来追求含蓄、自然的美学观,大罐“鬼谷下山”:①题材:有情节(朱元璋:关心军事题材——萧何月下追韩信,三顾茅庐,鬼谷下山)* 人物纹青花罐全世界不足十个:昭君出塞(东京)、尉迟恭救主(美国)、百花亭(大阪)、锦香亭(英国)、三顾茅庐、西厢记、细柳亭②元青花开中国陶瓷装饰的先河六艺:礼——礼节——道德水准乐——音乐——修养射——射箭——技艺御——驾驭——行动书——书法——形象思维数——算术——逻辑思维第九、十、十一讲明青花永乐:朱棣(迁都北京、建故宫、永乐大典、组织下西洋)* 报恩寺、报恩寺塔(南京):青花做地砖* 压手杯:虎口大小,胎厚有沉重感;带有明确纪年款“永乐年制”全世界仅三件* 一束莲:莲花、藕蓬配水生植物,丝带捆为一束——为官清廉(青花、莲花)* 永乐青花特点:①尺寸大:永乐气魄大;②形制特别:波斯文化;③内容特别:龙纹凶猛(中国最凶猛时期)* 苏麻离青(高铁低锰——浓重、晕散):青中泛黑,有锡光斑,手感凸凹不平宣德:雅好艺术* 逐渐摆脱了波斯文化的影响永宣后为空白期:正统、景泰、天顺期间,没有官窑(永宣刚建立起官窑制度)* 共28年,三朝两帝: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明朝中叶:上三朝+ 成化、弘治、正德(三位皇帝均短寿:成年之前登基、40岁前过世)成化青花以淡雅、柔弱著称(永宣:浓烈)* 染料:平等青(国产)——色彩疏淡(强调平涂、线条)* 婴戏碗:求子心切(万贵妃的严格控制,成化的性格柔弱)* 官窑无大器弘治:一生未纳妾(中华历史上唯一一夫一妻制皇帝)* 官窑极少:勤俭* 青花特点:大量留白正德:无子,好女色、尚武* 青花:上启成弘、下接嘉万* 存在大量方形的瓷器* 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直接用阿拉伯文字进行装饰):①开国上层贵族信奉回教;②出口需要明晚期:嘉靖、隆庆、万历* 明朝瓷器第二次高峰:千变万化的造型、醒目的蓝色、贴近生活的装饰,商品特性明确嘉靖:回归浓烈* 开始使用回青(蓝中带紫)* 题材:道教内容丰富(嘉靖受道教影响深重)——八卦、云鹤、葫芦、八仙(清朝使用“暗八仙”)隆庆:“隆庆开关”——对晚明的商品社会有很大好处,并推动第二次收藏热* 蓝得发紫(颜色好看);隆庆人物腰长;款识:大明隆庆年“造”万历:* 瓷器特征:装饰繁缛、密不透风,没有明确主题* “克拉克风格”:晚明时期的外销瓷——开光瓷器(用轮廓线勾画外框,其间绘制主题图案)第十二讲明亡清初青花明亡清初(过渡期,约20年):明代晚期:天启、崇祯清代:顺治* 政局动荡(1644年:崇祯、李自成、顺治同时为帝),官窑产品单一,多为青花,少量五彩、单色釉,民窑蓬勃发展* 瓷器与社会形态关联很大,呈现出思想的自由解放,生命状态的自由倾向* 晚明青花并非“粗大明”,摆脱了嘉万繁缛、密不透风的装饰风格,走向清丽、疏朗,为康熙朝青花奠定基础* 崇祯年间青花多写“干支”,不写年号* 文房用具中,笔筒出现最晚(于明朝晚期:万历),其他在宋代就已齐备屠隆(晚明)《文具雅编》,笔筒最早作为案头的装饰(竹制,后有玉、象牙等),或只放置不用的毛笔,使用过的毛笔都是悬挂,而不能倒置(笔毛散开、墨汁流入笔杆)* 顺治:青花龙纹“一身三现”(五、七、九现)该时期青花基本沿袭明代风格统瓶:上有收口,并不一般粗,不是桶状(政治涵义:大清一统)(多画刀马人)帽筒:上下一般粗康熙:* 在期间签订《尼布楚条约》(中俄边境:平等,其后的一百多年两国边境安定)* 瓷器的官窑生产定制:如《耕织图》《棉花图》(棉花:保暖)先农坛:一亩三分地(康熙亲自耕种,以示对农业的重视)* 初期多描绘战争场面的刀马人青花(三国、水浒),少见歌舞升平画面(西方喜欢:①题材:与当时欧洲的战争背景契合;②工艺:精致、流畅)* 初期不写本朝款,多写大明宣德、成化、嘉靖、万历年款,一来认为打碎不吉利,二来也是给当时文士的一种情感宣泄* 康熙有一半汉族血统,并写一手很好的董其昌字,后期多有《圣主得贤臣颂》笔筒,讲述西汉一位帝王得贤臣的颂,康熙深明稳固江山需汉臣出力,并了解汉文化的影响,《圣主得贤臣颂》便是满汉、君臣皆能接受的范畴* 康熙青花特点:①翠毛蓝(历代中最蓝的,取悦于人);②墨粉无色(同是青花,能分层次);③分量重(技术提升,釉质增厚);④紧皮亮釉* 该时期动物形态生机勃勃(麒麟:卧-- 坐-- 立)龙纹:最为凶猛枯枝花鸟(鸟:很肥)康熙青花:自由开放雍正青花:不再青翠,变得规范历史背景:①政治:吏治力度大(政治康熙晚期遗留的历史问题:贪污腐败、亏空钱粮、假公济私、结党怀奸)②艺术:雍正艺术造诣高(45岁登基);审美倾向收敛雍正青花风格:①直追永宣(仿制多可乱真)②淡描(仿成化)* 万历时期有铁线描:替代平涂(为省颜料)雍正仿制:清淡(为“雅”)元明大盘:多变形、花鸟处在常态(神态较呆)清代仿制:形制周正、鸟为绶带鸟(倒挂树枝、追逐小虫)=====参考不同时期画家作品的整体风格,可以对陶瓷的鉴定起到很大帮助,触类旁通====* 赏瓶(玉堂春瓶):以青花、缠枝莲,暗喻为官“清廉”(奖状+警示)景德镇瓷器的大规模生产(康熙晚期至雍乾时期):“督陶官”制度雍正时期:年希尧、唐英(雍、乾)唐英:谨小慎微、兢兢业业(严格按照上头旨意做事)乾隆:盛年登基(25岁)、基业雄厚(康雍)、在位最久(89岁)、花钱最多的皇帝* 千叟宴(御赐养老牌)* 艺术能反映当时社会形态:《渔家乐》:康熙:捕鱼(出击)、享受成果乾隆:钓鱼(等待)、享受过程动物纹:康熙:凶猛,瑞兽(以麒麟为蓝本),为祈愿(安定)——担心乾隆:狮子绣球、百子龙灯(喜庆)——放心乾隆:陶瓷烧造达到工艺的高峰* 唐英:在任期间创新57种(e.g.大花觚[姑]、六方大瓶)康乾盛世(清中期、18世纪):(官窑)摹古、创新——形制规范、工艺熟练、熟能生巧(民窑)烧造量很大、质量很高乾隆后期:陶瓷风格走向僵化清晚期: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嘉庆、道光时期的瓷器合称“嘉道”(收藏界的蔑视):康乾盛世优秀的官窑瓷器到此结束;作品因循守旧(不再求创新,呈简单定式);过去该时期瓷器不作为收藏品;原因:国力衰竭,督陶官制度终结龙纹:凶猛,具有侵略性、杀伤力(康熙)——平缓、标注(乾隆)——妩媚软弱(嘉庆)陶工的工艺水平下降、偷工减料:莲花纹饰:缠枝莲(清早期)——钩子莲,釉面大面积不平整:波浪釉(雍正时期:“橘皮皱”,只是局部的起皱)清朝的五个辛丑年:1661:康熙即位1721:康熙做满60年皇帝(又辛丑年制)1781:《四库全书》首发1841:《广州条约》(割让香港)1901:《辛丑条约》咸丰期间:景德镇停烧,所以这个时期存世的陶瓷数量极少特点:非常细弱,没有生机(像道具布景一样,“纸片”),仿了大量的雍正瓷(款为“大清雍正年制”,实为仿品)同治青花:彻底不讲艺术性(日用瓷、艺术瓷相差不大)此时开始,粉彩与青花平分天下,粉彩是陶瓷中唯一可与青花比肩,能撼动其霸主地位的“同光中兴”: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打开,贸易增加。

《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读后心得

《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读后心得

《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读后心得《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读后心得从百家讲坛讲《《马未都说收藏》,听得我是如痴入迷,兴奋不已,讲得如此精彩,不久听说出一套《马未都说收藏》书,立马就上网淘书,发现马未都的四本书就一百来块,作为中华书局的书来说,还是很难得的,于是毅然买下学习。

提起马未都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他创办了中国首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但是不知大家知不知道,马先生早年是做编剧的,1991年红极一时的《编辑部的故事》马未都是编剧之一。

由此可见,除了收藏,马老师的文字功底也很了得。

语言生动幽默,文化底蕴深厚,深深吸引了我。

众所周知,在中国的科技发展史上,除了四大发明,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陶瓷了。

早在新时期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拉开了陶瓷发展史的序幕。

一开始,陶瓷只是一般的生活用品,作为容器或餐具。

后来陶瓷制造逐渐脱离了实用主义,出现了只作为装饰功用的产品。

殷商初期,随着烧制温度的不断提高,瓷器初具雏形。

经过近千年的发展,中国陶瓷到明清时期更加灿烂辉煌。

瓷器不再单调乏味,而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

有关瓷器类的书我也喜欢看,只是了解大概陶瓷的发展大概,不了解陶瓷制作的基本工艺,对于瓷器只是停留在喜爱的水平,从来也没有对陶瓷工艺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过真正深入的了解,而马未都在《陶瓷篇》中,讲了作者在年轻时曾碰见一件非常漂亮的雍正粉彩碗。

当时就认定他是官窑,但底部没款,心里不踏实,但有个师傅说:虽然没有官窑的款识,但比官窑精美,行话气死官窑。

于是买了此碗,后来每每在家再细细观赏,才体会到粉彩色彩那细微的变化,真正了解粉彩的辨识能力。

作者在买了这件器物后的感受是:有时不需要太过于注重名分。

是啊,在学校评职称荣誉等等,其实对你一生不一定是最重要,掌握多少学问,反而对你一生是最重要的,对学生更重要。

对一件美妙的瓷器来说,大清雍正年制无非是一个名分而已,有时不必太在意。

书中还介绍了元代着名的青花瓷鬼谷子下山,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的故事。

马未都:玩瓷怎能不懂元青花这几个秘密?

马未都:玩瓷怎能不懂元青花这几个秘密?

马未都:玩瓷怎能不懂元青花这几个秘密?在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戒备森严的库房里收藏着40件元青花,其中不乏举世孤品,在收藏界名声远播。

元青花的玄机青花是一个非常文学化的名字,极富诗意,中国古代陶瓷中只有它这么浪漫。

其他品种无论在它之前还是它之后,都以一种科学冷静的态度面世,与它同时代异曲同工的陶瓷品种“釉里红”也不叫红花,而青花也从不叫釉里蓝。

我很久想不明白中国陶瓷品种为何只有青花命名鹤立鸡群。

牡丹纹花梅瓶(一对)高42厘米托普卡帕皇宫收藏元青花的蓝釉是饱满浓厚的蓝色。

这对牡丹纹梅瓶采用了幽静深沉的蓝釉。

用肥硕的笔触描画出瓶身主体上的牡丹以及多种纹饰。

元代这种色泽的变化是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从而彻底改变了中国陶瓷固有的审美趣味。

学者们都希望找到青花的起源。

今天,元代青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至正型”为准,优秀的元青花都是这个姿态。

有不少学者认为,青花创烧早于元,而起于唐,而起于宋,所以有唐青花,宋青花之说。

但问题是所谓的“唐青花”和“宋青花”与公认的“元青花”是否一脉相承?在胎土、釉色、纹饰、工艺、造型等要素上,彼与此之间是否存在文化血缘?元青花出现以前,蓝色并不是中华文明的传统色调,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不吉祥的颜色。

宋釉追求的是自然属性的色泽,注重“雨过青天云破处”的天青色(如上图这件汝窑水洗所示)。

青花在元代显然不是我们的文化传统,这取决于农耕民族的色尚。

我们崇尚红色、黄色。

红色是生命,黄色是根本。

蓝色,尤其是青花之蓝在我们民族过去的文化审美中从未占有一席,我们长久以来视蓝为不吉,佛经中恶鬼有称之蓝婆的,古代乡试用蓝笔处分,称之蓝单;传说中有蓝蛇,其首含毒称之蓝药,药人即死……麒麟飞凤蓝釉白花菱口大盘口径41.5厘米托普卡帕皇宫收藏点击名片快速关注:《精藏门》蓝釉作地,反衬白色纹饰的元代青花大盘,盘面上绘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麒麟和飞凤。

周边围绕着花样繁复的花卉。

釉面肥润而细腻,蓝色饱满,吐露着神秘的气息。

《百家讲坛》马未都说陶瓷收藏(四)皇家珍瓷

《百家讲坛》马未都说陶瓷收藏(四)皇家珍瓷

《百家讲坛》马未都说陶瓷收藏(四)皇家珍瓷《百家讲坛》马未都说陶瓷收藏(四)皇家珍瓷
陶瓷是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一项收藏,陶瓷的文化背景也是最奥妙的,我们要了解陶瓷首先要了解我们的历史,我们的历史有多长。

以我这样的年纪,我今年52岁,以我这样的年纪两个人首尾相接就到清朝了,五个人就到乾隆,就可以看到乾隆了。

那麼17个人首尾相接就可以看到宋徽宗了,27个人就可以看到唐太宗。

100个人首尾相接的历史就是我们民族的文明史,不到五千年,从甲骨文到现在不到五千年。

以此看,历史没有多长,对吧,我们把它量化以後就感到它没有多长,不像想象的那麼长。

我们有文字的历史,从甲骨文到现在不足五千年,就是我们刚才这样的计算方法,就是我们在座这些人首尾相接,大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文明史,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笔记整理)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笔记整理)

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上)》笔记(2008-07-08 22:57:25)去博物馆看陶瓷必读!烧造陶器是新旧石器时代分界的一个特征最好的陶器在黄河流域甘肃彩陶青海柳湾彩陶秦兵马俑灰陶汉俑兵马俑,说唱俑(四川出土多,歌舞升平)汉代绿釉陶楼汉代为厚葬高峰期唐三彩明器唐代为第二个厚葬高峰期唐人爱马昭陵六骏舞马衔杯陶用黏土烧制,瓷器用瓷土烧制/烧陶的温度低于1000度,瓷器要烧到1200度以上/陶器吸水,不透光,瓷器不吸水,透光魏晋,士大夫强调内心的感受。

内心的感受,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很容易被人忽略。

唐代南青(越窑)北白(邢窑)禁铜令促使瓷器业的发展皮日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长沙窑首创釉下彩鲁山花瓷大色块,鲁山花鼓唐代晚期秘色瓷出现越窑改进版开始有了宫廷特征五代钱王政权烧制大量秘色瓷进贡北宋北宋官窑汝窑汝州五大名窑之首烧制时间仅二十多年,寥若晨星全世界约67件蟹爪纹,鱼鳞状开片,香灰胎,芝麻钉,裹足烧,天青色(柴窑,后周柴世宗的御瓷,雨过天请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欧阳修道尚取乎反本,理何求于外饰官窑宋徽宗时期烧造北宋抑武尚文琮式瓶南宋官窑紫口铁足,开片规律不一,北宋厚重南宋轻薄哥窑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大片为官,小片为哥,代表宋代官方最高的审美标准钧窑以铜为呈色剂,在高温下呈现红色,对中国陶瓷史的贡献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蚯蚓走泥纹定窑定器有芒不堪用,红瓷,金彩描花宋代北方民窑磁州窑白地黑花率真,粗犷,化妆土,文字装饰,瓷枕耀州窑北方青瓷,橄榄绿,刀刻纹饰,刀刀见泥宋代南方民窑饶州窑景德镇影青,青白瓷,胎质地致密,透光性非常好宋代人追求生活的情趣,比其他朝代更甚龙泉窑Celadon 最好的时期不是北宋而是南宋胎薄,釉厚,不开片建阳窑福建主要生产茶盏,黑胎,鹧鸪斑吉州窑和磁州窑非常接近,画得更为精巧纤秀南北融合宋代陶瓷美学的追求中含有强烈的哲学因素元青花蒙古人尚白尚蓝,元朝大量穆斯林知识分子进入中国蓝色是伊斯兰文化的主基调没有初创期,突然成熟题材众多,造型硕大汉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结晶明早期青花(永宣青花)永乐定调,尺寸大受波斯文化影响龙纹凶猛郑和带回大量波斯纹样,苏麻离青永宣不分彻底摆脱宋以来建立的官方陶瓷美学系统,宋代朴素,青花繁华官窑瓷器第一次署上本朝年款,成为定制明中期青花成化成化帝性格柔弱成化青花柔弱,使用平等青“成化无大器”,人物纹“成化一件衣”表面油腻弘治官窑少见,勤俭,弘治黄釉正德上继成弘,下接嘉万阿拉伯文图案明晚期青花嘉靖佛头青(回青),蓝中带紫隆庆青花最为浓艳万历装饰繁缛,密不透风,没有主题明晚期瓷器大量出口欧洲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下)》读书笔记一,陶瓷过渡期“过渡期”指明天启朝-崇祯朝-顺治三朝。

高山仰止 卓越千古——马未都说收藏——官窑、 哥窑

高山仰止 卓越千古——马未都说收藏——官窑、 哥窑

忡忡 ,就去找大 臣赵普 ,征求 治国方略 。赵普是宋 代非常
有名 的 大 臣 ,号 称 ” 部 《 语 》 冶 天 下 ” 赵 匡 胤 就 问赵 半 论 。 普 ,国 家 怎 么 去 治 理 ,怎 么 才 能 避 免 五 代 十 国 那 样 的战 争
频繁 .皇帝一朝朝地换 。赵普就跟皇帝 说 ,主要 问题就 是

北 京 故 宫博 物 院 藏
人都 是做 官的 ,导致宋代文化高度发展 。很多 学者都 对宋 代 的文化 予以 肯定 ,认 为 中国后

北宋经过 一百多年的发展 ,到 了宋徽 宗时 期 ,社会生 活非常富 足。又赶上宋徽宗这 样一 个皇帝 ,酷 爱艺术。大家都很清楚 ,宋徽 宗是
宝物运到汴梁 。其中有一个黄 金做 成的盆子 ,上面 镶满宝 石 ,古书上记载是” 七彩 宝石” ,都镶满 了。赵 匡胤就 问:” 这 是干什么用的?” 臣说 :” 大 这是盂昶 的便盆 。” 匡胤就 赵 说 了 :” 他拉屎都 用这 个 ,吃饭该用什么呀?使这种东两 , 不亡 国才怪呢 !” 完他就 把便 盆摔了 。赵匡胤 显然对 这 说
年 宋 徽 宗 时 期 才 开始 烧 造 ,窑 址 不 明 。历 史上 黄 河 多 次 改 变 河 道 ,每次 泛 滥 的 时 候 都 淤 积 大 量 泥 沙 ,将 汴 粱 旧 城 以及 整 个 黄 河 下 游 淹 没 ,
玉 礼 器 ,古 代 大 量 使 用 。 大 部 分 人 很 容 易 把 这
高 山仰止
卓越千古
代宫廷就有烧造 。
宋朝初年
凡事都 得有人先定 个调 子 。宋代 官窑 的这个调子 ,并 不是 开国皇帝赵匡胤定 的。赵匡胤是 武将 出身 ,他在立 国 初 期 ,对 文化 并未 过 多顾 及 。赵匡胤 当皇帝可 能 不是经 过深谋远 虑的 ,而是临 时的一个冲动 。陈桥兵变 ,黄袍加

马未都:变土为金话陶瓷

马未都:变土为金话陶瓷

马未都:变土为金话陶瓷作者:马未都来源:《资治文摘》2008年第08期市场上的陶俑多假货我们今天对陶器的认识非常低,所以在收藏市场上,陶器的价位一直偏低。

早年北京潘家园市场刚刚形成的时候,有大量陶俑涌到市场,比如小型的汉兵马俑、说唱俑;还有一些动物俑,比如骆驼、马。

因为说唱俑很容易讨一般人的喜欢,所以仿制的特别多。

有一年,潘家园这种俑的数量突然增多,买的人也随即增多,各类消息也增多,很多人都冲过去买,甚至很多大单位都去买。

有一个单位买了很多,乐不可支,又找了许多专家鉴定,当时把我也请去了。

看完以后,众说不一,有人说这东西对,有人说这东西不对,闹得矛盾比较激烈。

当时这些俑都搁在地上,在一个大走廊里排了很长的队。

我当时提了两条。

第一条,我说:“我们现在已看到的这部分俑,从西汉起到隋唐止,几百年时间,历朝历代的俑都有了,从无间断。

这些俑同时凑在一起的可能性有多大?或者说从统计学角度上讲,概率有多大?”第二条,我说:“你们注意没注意,所有的俑神态各异,非常精彩,但有一个问题,就是所有的俑上附着的土都是一样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因为历史上所有下葬的地方,都是事先想好的。

历朝历代的东西,不可能都跑到一个地方下葬,绝对不可能。

这些俑有山东出土的、河南出土的、河北出土的、陕西出土的,这就决定上面附着的土质不可能都是一样的。

所以我当时觉得这件事特别可疑。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一个凡事都激动的人,一听说这事,他就说:“我不能落空!”上去就买!每天早上天不亮,他就去潘家园,指挥一辆卡车,让工人往卡车上装。

他的俑买得都很便宜,装满一卡车后就运回家,他在大兴租了个院子,运了满满一院子。

我劝他要慎重,但他不死心,还说:“你看那么多人都在买,还有那么多单位,不能等到最后,机会让我给丧失了。

”后来隔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来找我,说:“那事儿有点危险。

”我问:“怎么危险呢?”他说:“这事儿有一个问题,我去洗这些俑发现的。

”俑上全是土,他就用水冲洗。

马未都说:唐三彩

马未都说:唐三彩

马未都说:唐三彩唐三彩不是瓷器。

它与百姓的理解有些偏差。

以专业论,唐三彩属于釉陶,上了釉的陶器,与瓷器有本质的差别。

瓷器是不吸水的,唐三彩吸水;瓷器是透光的,唐三彩不透光;凡此种种差别,决定着唐三彩的性质。

唐三彩在中国陶瓷史上无疑是最伟大的品种之一,但它是专门为死人服务的,是明器,为殉葬烧造。

殉葬制度在封建社会是个优良制度,对生命表示尊重,对死亡保持敬畏。

这个制度的好处很多,很难归纳,因人因民族因经历而异,好处的显现侧重也就有所不同。

首先是视死如生。

生前所有享乐及苦难在殉葬时已有考虑,吃喝拉撒睡,无一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古人认为,死亡是人生的另一个境界,上天堂入地狱与生前行善作恶有关,所以死是对生的报应,是一个解释。

其次,死对生是一种延续。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九,凡不如意事都会在死后得以补偿,世俗的荣华富贵,来不及享受的鸿福都会带入阴间,求得生前的思想平衡。

所以,在古代无论平民百姓还是帝王将相,对死比对生还重视,多数皇帝生前最关心的事、最劳民伤财的事无外乎自己的陵寝。

至于平头百姓,再穷也愿意看看自己的棺木,是楠木还是柏木,放在家中,看着就舒心。

所以,古人不畏死。

而仅畏死后待遇不好。

这个待遇就是陪葬品。

汉代的厚葬之风到了唐代重新刮起。

丧葬业遂即成为一个庞大的行业,而且是充满技术含量的行业。

唐三彩应运而生,在中国的陶瓷史、雕塑史、工艺史都留下不可或缺的一页。

难怪宋人苏东坡评价:“百工之于艺,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

” 在中国陶瓷史的舞台上,唐三彩从出现到凋零,不过百年,昙花一现。

但它盛开时艳丽芳香,饱满异常,让初见者兴奋。

叹惜安史之乱,生生断送了唐三彩。

犹如一支宏大的交响乐,在演奏高潮时,因断电戛然而止。

唐三彩的雕塑显然受了西人影响,骨骼结构,肌肉表现较前后各朝都准确,在写实的基础上有一点点夸张,恰到好处地表达唐人的内心世界。

唐人的浪漫、张扬的秉性在唐三彩身上得以充分体现。

唐人在为自我服务的殉葬品上毫无吝惜地进行着情感的表达。

马未都谈汝瓷(二)

马未都谈汝瓷(二)

马未都谈汝瓷(二)寥若晨星汝窑非常稀少,刚才那个例子已经说明了,很不容易碰到。

原因是什么呢?汝窑的烧造时间非常短,只有二十来年。

南宋人周在《清波杂志》中这样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

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他发出这样的感叹,说“近尤难得”。

南宋离北宋时间很近,南宋人都觉得汝窑非常难得,那今天距离南宋已经有###百年了,就更为难得了。

周的这段记载提供了一个明确的信息:汝窑不是官窑,是“供御”的。

就是把好的瓷器先让宫廷挑选,剩下的这部分还可以卖出。

这也就解释了宝丰发现的那个汝窑窑址出土的瓷器为什么质量不一,有的跟清宫收藏的汝窑非常一致,有的却相距甚远。

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记载,在雍正七年(1729)的时候,宫里有过一次统计,雍正皇帝让太监刘希文、王太平整理了一箱汝窑瓷器。

这个档案今天可以查到,清点的结果是:雍正时期宫里有31件汝窑。

我们要注意一点,那时对汝窑的判断不是科学的判断,而是凭个人去判断,有时会官汝不分,或者钧汝不分,因为它们的颜色很接近。

所以当时一定会有误差,但大致不会差很多。

雍正时期整个皇宫里才有31件汝窑,很少。

今天我们有多少汝窑呢?汝窑的统计不是非常精确,因为有个别汝窑在私人手里,未必能统计到。

目前有一个统计比较可靠,说全世界有记录可查的汝窑大约有67件。

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汝窑绝大部分都在世界级的博物馆里,可能供你收藏的机会微乎其微。

说起来,这都是稀世之珍了。

今天要想看到汝窑,到哪儿去看呢?台北故宫是汝窑最集中的地方,现在精确的统计是21件。

其余的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都有汝窑收藏和陈列,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

我碰到一个人很有意思,他找到我,张口就说:“ 马先生,我收藏有68件汝窑。

”他比全世界还多一件呢!大家听到这会儿,可以听出来,可能吗?全世界倾国家之力,收集了上千年,才收集了67件;他自个儿有68件!而且他还非告诉我:“我这儿都是真的,一件假的都没有。

马未都说:青瓷之美

马未都说:青瓷之美

马未都说:青瓷之美颜色上升为艺术的表现手段是古人在不自觉中完成的。

当古人发现瓷器不仅仅是使用的器皿时,艺术的魅力就从中闪现了出来。

在自然的混沌中,一缕青翠常使人赏心悦目,这种觉醒就是青瓷艺术的先驱。

所有青瓷的前身都是古人无可奈何之事。

釉料的含铁量决定青釉的颜色,呈色条件长时间为工匠琢磨不定,陷于苦恼。

在大量的、日复一日的重复劳作中,机会一次又一次地偶然出现,等待聪明的智者捕捉。

中国古代辛勤的窑工们,就是那不知名的智者。

我们今天已深知青瓷的魅力,也知长江南、黄河北青瓷的各个名窑。

越州窑、龙泉窑、耀州窑,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经称雄一方。

越州窑在唐代“南青北白”的局面中撑住半壁江山;而宋元龙泉窑以其肥腴.艳由中国南部的大山中源源不断地走出;至于耀州窑,夹杂着西北人粗犷的性格,深沉而不事张扬。

青瓷的重要性在于:她是中国陶瓷发展史的必由之路。

她是陶瓷的青春期,散发着青春的气息,洋溢着来自于内部的诱惑。

她使陶瓷充满了表现力,使表现力充满了张力,使张力充满了诱惑力,使诱惑力变成市场的魅力。

这个魅力市场在唐至两宋,统领江山。

从科学意义上讲,宋代五大名窑除定窑外,汝、官、哥、钧都属青瓷,只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还有那个相传千年的秘色瓷,仅名称就能演绎一部神奇的故事。

深沉、优雅、含蓄是青瓷美学的境界。

这样高的陶瓷美学境界在今天看来仍是不可企及的高度。

单用一个色彩作为表现手段,青瓷在古往今来的各色瓷器中无疑是魁首。

从唐代起,文人骚客极尽能事描绘她,清人蓝浦在《景德镇陶录》转引《爱日堂抄》云:自古陶重青品。

晋曰缥瓷,唐曰千峰翠色,柴周曰雨过天青,吴越曰秘色,其后宋器虽具诸色,而汝瓷在宋烧者淡青色,官窑、哥窑以粉青为上,东窑、龙泉其色皆青,至明而秘色始绝。

自古陶重青品。

青色是生命力的表现,自然属性的生命力,从萌芽到结果都是在青色中完成。

古人有意识追求青色恐怕也是基于这一层考虑。

1000年以后的今天,回首青瓷,我们忽然希望我们回到宋朝,生活在宋朝。

三年级话题今天看百家讲坛

三年级话题今天看百家讲坛

今天看百家讲坛
今天中午,我照常开起了电视看百家讲坛,今天讲的是“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外销瓷的神话”。

一看见“外销瓷的神话”这个题目,我的心中就升起了两个疑问:外销瓷是什么?它创下了什么神话?
原来,在清朝时期,海禁大开,许多外国商船来到中国,用钱来买我们的瓷器,所以就有一种专门供外国人的瓷器——外销瓷。

外销瓷的样式有三种:中国风格、中国式样、外国图案;中国风格、外国式样、外国图案;外国风格、外国式样、外国图案。

我心中的第一个疑问已经被解开了。

外销瓷因为有这么多的式样,所以来买的外国人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清朝共出口了一亿多件瓷器,因此人们说外销瓷创下了神话。

通过这一讲,我懂得了很多知识。

马未都:青花瓷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最伟大的一种陶瓷!

马未都:青花瓷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最伟大的一种陶瓷!

马未都:青花瓷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最伟大的一种陶瓷!马未都先生所说,“青花瓷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最伟大的一种陶瓷,因为从它诞生那天起到今天它可能是世界上生产数量最多的一种瓷器,这种瓷器它不分年代,不分各个国界传遍了全世界。

”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在伦敦佳士得拍卖行以2.28亿成交,2011年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在澳门中信国际拍卖行以6.58亿成交,元青花作为稀世奇珍它的价值是国际通认的。

风靡欧洲的“克拉克瓷”,就是青花瓷,阿拉伯地区将元青花视为珍藏。

在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戒备森严的库房里收藏着40件元青花,并且,全世界范围内只有托普卡帕皇宫收藏的元青花有明确的传承记录,而且这些元青花中有多件为世界孤品,马未都先生正在仔细研究其中的一件八方葫芦瓶。

可是,为什么青花瓷能成为中国瓷器最重磅的“国际名片”?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统的青白瓷当仁不让。

论技术复杂效果华丽,高温颜色釉、粉彩、珐琅彩各擅胜场,为什么偏偏是既不最古老,也不最高难的青花瓷成了中国瓷器代表的“国民瓷器”?青花瓷成熟前,我国已经有悠久的瓷器制造史。

也产生了许多名窑名器。

比如唐代越窑的秘色瓷,比如宋代几大名窑等等。

可是,它们都是软质瓷。

所谓软质瓷,是制作时烧成温度在1200-1250度生产出的瓷器,这样的瓷器质地较为疏松易碎,强度低,声音沉闷,瓷胎颜色也不纯净。

当然,这不是古人不想提高温度,而是因为,原料不过关。

瓷器原料中支撑高温烧成性能的成分是三氧化二铝,如果原料中含量不高,那么就算将烧制温度提高,也只会把瓷器烧坏而已。

同时,三氧化二铝在高温烧成的瓷器中显色为白色,所以,软质瓷因为原料中三氧化二铝含量低,烧成后瓷胎的颜色也不够白。

这时候我们就看出青花瓷的要求不一般了。

首先它必须是烧成温度高于1280度的高温硬质瓷。

中国在世界上最早造出了高温硬质瓷。

依靠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在今天河北河南一代,蕴藏着天生三氧化二铝含量高的制瓷原料。

马未都说瓷:元明清青花瓷

马未都说瓷:元明清青花瓷

马未都说瓷:元明清青花瓷
瓷器,文人赋予她思想,工匠赋予她生命;她包含着先人的智慧与勤劳,包含着先人对生活的认识与向往。

马未都说瓷,带你领略瓷的魅力。

明崇祯青花仙人乘槎碗(1/10) .slide-content{ overflow:hidden;} .slide-bar{ height:30px; margin:0 0 10px 0;} .slide-control{ float:right; margin-right:-9px;} .slide-b-right{ float:left;} .slide-depits{ margin:0 0 10px 0;} .listMode{ display:none;}
清康熙青花开光人物花卉纹盘(2/10)
明万历铁线描青花三足炉(3/10)
元青花莲池鸳鸯纹执壶(4/10)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5/10)
明嘉靖青花文字葫芦瓶(6/10)
清康熙青花虎溪相送盖罐(7/10)
清康熙青花双犄牡丹纹盖罐(8/10)
明崇祯青花百鸟图缸(9/10)
清康熙青花枯枝寒雀纹梅瓶(10/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陶器人类用火的目的:取暖、熟制(用火是人类文明的开始)烧造陶器的原始目的:容器(容器的发展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广泛的概念:住房、澡盆、U盘)* 陶器并非由中国人发明,之前在欧洲有出土,但是瓷器确实由中国人发明中华民族:农耕文明,定居,自给自足,生产发达,但是贸易不发达游牧名族:贸易发达,使用金属器、皮制、木制(不易碎、轻便)陶器的缺点:易碎、吸水* 现代仅存的陶器使用:花盘(利用了其吸水、透气性)早期陶罐:以数量取胜,因质量较差(甘肃、青海在历史上大量出产彩陶)战国时期便可大量烧造高质量的砖(秦砖并非起始烧造于秦朝,汉瓦同)* 当时的骑兵不能在马上打仗,因为没有马鞍、马镫,使不上力;骑兵只是一种行进速度,在马上行至敌人面前后下马作战,当时多为步兵,马鞍、马镫等大概在三国以后才出现灰陶比红陶更加坚硬,因多加了一道工序* 兵马俑都是灰陶,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代替了人殉制度(孔子反弹: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我国历代的陶俑大致分两种:1)兵马俑(庄重——中原,战争连连)2)说唱俑(生活富足,歌舞升平地区——如四川,大量出土,国家的后方)釉陶的出现,克服了陶器吸水率高的问题* 含铁呈黄色,含铜呈绿色——汉绿(黄)釉,开始反映生活,大量生产生活用具“反铅”:长时间的地下埋藏,使器物表面泛着金属光泽(似云母)“唐三彩”:典型的釉陶,陶器非瓷器;也并非只有三种颜色;烧造温度比灰陶提高一百度,硬度提高;多用于陪葬(明器、冥器),汉、唐为中国历史上两次厚葬之风;古时认为三彩并不吉利(挖到就打碎)唐代爱马:唐太宗“昭陵六骏”(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勤骠、飒露紫、清骓)——最心爱的六匹马* 唐太宗:“马,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强国,对军事重视* 唐玄宗过生日时:舞马衔杯(陕西出土的金银器酒壶)第二讲早期瓷器陶、瓷的界限:1)烧造原料:只要一定黏度的土即可烧造陶器,瓷器一定要用瓷土(景德镇的高岭土最佳)2)烧结温度:陶器都在1000度以下(唐三彩除外:1100左右),瓷器1200度以上3)吸水率:陶器吸水,瓷器几乎不吸水4)透光率:陶器不能透光,瓷器在一定条件下要求能透光瓷器的优点:1)强度大于陶器2)原材料便宜(铜、漆器)3)原材料分布广泛我们对瓷器的追求:由青到白瓷器出现:商代有原始青瓷出现,东汉有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出现,后陶器迅速地退出历史舞台早期陶器都为青瓷(含铁),含铁量越高瓷器越黑,将铁去除后即为白瓷——瓷器的生产史是摆脱黑暗的过程(理论上说,白瓷、黑瓷均可称作青瓷)两晋南北朝:中国处于分裂状态,文人逃离政治,艺术长足发展(绘画:顾恺之;书法:王羲之:文学:刘勰《文心雕龙》;诗歌:陶渊明),士大夫们强调内心的感受,而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更多地关注外在* 代表人物: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魏晋人坐牛车——放缓生活节奏,停下来享受生活* 该时期陶瓷:大量动物造型(受整体社会风气影响,喜欢这种情趣)唐代:* 瓷器高速发展——政府“禁铜令”(经济发展,导致货币的需求上升,铜只可用于铸造货币,不能生产生活用品,逼迫陶瓷发展)* 瓷器“南青北白”,两方对峙的局面南:越窑(最早期泛黄,青中泛黄——糖黄色)北:刑窑(“盈”款——大盈库,供皇上赏赐使用;“翰林”款)执壶:唐代受工艺所限,不能烧造长嘴的壶(短流),五代后出现长流早期的壶都是酒壶,现代的喝茶方式为明代确定下来* 其他小窑口:长沙窑(开文字装饰的先河)鲁山花瓷(色块的装饰,没有具象的表达,很“现代”)*鲁山花鼓* 晚期:秘色瓷(越州窑的改进版:已由早期的糖黄色,改进为青翠的绿色)——法门寺:共14件瓷器至秘色瓷,渐渐有了宫廷的特征(官窑的形成:宋代)第三、四、五讲宋代五大名窑宋瓷:两个系统——官窑(汝官哥钧定)、民窑(八大系统)汝窑:* 汝窑为魁(历史记载)* 珍贵(推崇备至,上供用品)* 稀有(烧造时间短,仅二十余年)(全世界67件)* 特征:①蟹爪纹②鱼鳞状开片(裂纹为斜进,与其他各窑瓷器开片都不同)③胎薄与底同厚(香灰色)④裹足烧(足底有釉)⑤釉色为天青色* 多为素器,釉厚,无纹饰,釉色以玛瑙呈现* 款识:①序号:甲乙丙;②奉化:宋高宗宠妃刘贵妃的寝殿* 雍正时期仿制的汝窑程度最好(款识为“大清雍正年制”)* 汝窑收藏: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更加珍贵:柴窑(柴荣柴世宗时所烧)——“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 只有记载,没有实物:“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汝窑的颜色最接近柴窑官窑:比汝窑透亮,显得更青绿* 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开始烧造,窑址不明,十分罕见(宋徽宗执政时间很短)* 宋徽宗对艺术的酷爱:设立文殊院(艺术的作坊)* 特点:紫口铁足(南宋明显:胎薄);有开片,规律不一;北宋官窑胎体厚重,南宋轻薄哥窑:类似官窑(紫口铁足、开片),二者极难分辨(窑址也不明),存世量较大(多为清代仿制)* 特征:金丝(细开片)铁线(大块开片)、紫口铁足钧窑:玫瑰紫、钧红、天蓝、月白……“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窑变* 乳浊釉(不透明,遮盖力强);其余:玻璃釉* 划时代的贡献:以铜为成色剂,高温下一层呈现红色(之前的红色都为酱红色)* “蚯蚓走泥纹”:宋钧的鉴定特征(钧窑釉极厚,且黏稠)* 主要烧造时期:宋金元(官窑、民窑),官钧瓷器底部多有刻数字* 在晚清时期,钧窑地位极高:“家有万贯,不值钧瓷一片”定窑:五代至北宋早期开始烧造(其余北宋晚期)* 底部刻“官”字最多的宋瓷(宋代早期),但白瓷与宋徽宗的审美倾向冲突,嫌白瓷刺眼,偏爱青瓷* 可以用纹饰表现——釉薄(其余不动雕工,以釉色作为表现形式)* 白瓷——牙白色(其余青瓷);其他定窑颜色:红定(紫定)、墨定(黑定)、绿定* 新工艺:覆烧(扣过来烧),涩口,足部满釉宋代审美:* 宫廷(徽宗重青瓷:收敛、温厚、宁静、含蓄;以颜色为表现形式,强调内心的感受)* 民间(重纹饰,强调对世俗的感受,对文字的装饰感兴趣)第六、七讲宋代民窑民窑:北方(磁州窑、耀州窑、钧窑、定窑),南方(饶州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存世量很大* 北方民窑的主力军,延续至明清,大量出口;窑口发现时间很晚(民国,外国人命名)* 特点:典型为白底黑花(强烈),率真、粗犷,非常丰富;大量的文字装饰(反映宋代人的哲学)发明技艺:化妆土(遮丑——该地烧制瓷器的材料不好)的出现,使磁州窑的内容非常丰富* 宋代瓷枕造型丰富:动物形、人形、几何(方、圆、银锭、如意……)* 宋代典型器型:梅瓶(盛酒)耀州窑:北方最著名的青瓷(橄榄绿),窑址位于陕西省* “刀刀见泥”:斜向入刀刻划钧窑:广泛的生产,质量得不到保障,宋后一路衰落* 发展:红---蓝(钧窑挂红,价值连城)定窑:白瓷* 工艺简化,提高产量:凸雕---阴刻---印花---素器* 孩儿枕(故宫)饶州窑:现景德镇“饶玉”* 影青:非常薄,透明度高,以柴窑形容“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完全符合* 宋代以后,实用玻璃器停止生产(中国在战国、汉唐有大量的玻璃器,明清都为观赏器):①生活中的坚实度低于瓷器;②导热快于瓷器;③成本高* 景德镇的优势:①高岭土;②地理位置(昌江---运输);③江西人文墨客;④优秀工匠云集* 仿金属器:瓷土好,韧性高龙泉窑:南方最重要青瓷* 欧洲人称“塞拉同”:法语,《牧羊人》男主人公的青色上衣,以此指代龙泉的青瓷* 最好的龙泉在南宋:胎薄、釉厚、不开片,青绿色(粉青、梅子青)建窑:黑瓷——“曜变”“天目”* 主要生产茶盏---黑色茶盏,保温* 仿生:兔毫、鹧鸪斑、油滴、玳瑁* 宋人:斗茶(挂盏为佳---“咬盏”)* 唐代煎茶(茶饼煎热、碾碎、过箩、煮、三沸、加盐姜),宋点茶(沸水注茶,连茶带水一起喝)现代喝茶方式:明代人朱权发明,“瀹饮”(音越),滗去茶叶吉州窑:* 表现内容精巧、纤秀、细致* 仿耀州窑,代表了南北方文化的融合第八讲元青花元青花:①蓝色(蒙古族,尚蓝尚白)②没有初创期(在元代中晚期出现)③题材众多(受元曲、小说影响;朱元璋长期驻扎)④多为大件(蒙古人性格)元青花:①汉、波斯、蒙古文化的结晶(蒙古尚蓝尚白、波斯重装饰)②市场的热爱* 浮梁瓷局(景德镇)* 装饰层数很多(没有七层:元朝人“重九恶七”)* 多画牡丹(表示富贵;少数民族心胸开阔,喜大件的花)* “至正型”:层次丰富的元青花青花瓷特点:①以优雅、悦目的蓝色为陶瓷开辟了装饰的新路②发色稳定,成品率高(工艺保证)③质地优良,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元青花的出现确立了青花的霸主地位(只有清代中后期出现的粉彩能与之抗衡)* 确立了景德镇瓷都的地位* 强调人工美、装饰美,改变了宋代以来追求含蓄、自然的美学观,大罐“鬼谷下山”:①题材:有情节(朱元璋:关心军事题材——萧何月下追韩信,三顾茅庐,鬼谷下山)* 人物纹青花罐全世界不足十个:昭君出塞(东京)、尉迟恭救主(美国)、百花亭(大阪)、锦香亭(英国)、三顾茅庐、西厢记、细柳亭②元青花开中国陶瓷装饰的先河六艺:礼——礼节——道德水准乐——音乐——修养射——射箭——技艺御——驾驭——行动书——书法——形象思维数——算术——逻辑思维第九、十、十一讲明青花永乐:朱棣(迁都北京、建故宫、永乐大典、组织下西洋)* 报恩寺、报恩寺塔(南京):青花做地砖* 压手杯:虎口大小,胎厚有沉重感;带有明确纪年款“永乐年制”全世界仅三件* 一束莲:莲花、藕蓬配水生植物,丝带捆为一束——为官清廉(青花、莲花)* 永乐青花特点:①尺寸大:永乐气魄大;②形制特别:波斯文化;③内容特别:龙纹凶猛(中国最凶猛时期)* 苏麻离青(高铁低锰——浓重、晕散):青中泛黑,有锡光斑,手感凸凹不平宣德:雅好艺术* 逐渐摆脱了波斯文化的影响永宣后为空白期:正统、景泰、天顺期间,没有官窑(永宣刚建立起官窑制度)* 共28年,三朝两帝: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明朝中叶:上三朝+ 成化、弘治、正德(三位皇帝均短寿:成年之前登基、40岁前过世)成化青花以淡雅、柔弱著称(永宣:浓烈)* 染料:平等青(国产)——色彩疏淡(强调平涂、线条)* 婴戏碗:求子心切(万贵妃的严格控制,成化的性格柔弱)* 官窑无大器弘治:一生未纳妾(中华历史上唯一一夫一妻制皇帝)* 官窑极少:勤俭* 青花特点:大量留白正德:无子,好女色、尚武* 青花:上启成弘、下接嘉万* 存在大量方形的瓷器* 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直接用阿拉伯文字进行装饰):①开国上层贵族信奉回教;②出口需要明晚期:嘉靖、隆庆、万历* 明朝瓷器第二次高峰:千变万化的造型、醒目的蓝色、贴近生活的装饰,商品特性明确嘉靖:回归浓烈* 开始使用回青(蓝中带紫)* 题材:道教内容丰富(嘉靖受道教影响深重)——八卦、云鹤、葫芦、八仙(清朝使用“暗八仙”)隆庆:“隆庆开关”——对晚明的商品社会有很大好处,并推动第二次收藏热* 蓝得发紫(颜色好看);隆庆人物腰长;款识:大明隆庆年“造”万历:* 瓷器特征:装饰繁缛、密不透风,没有明确主题* “克拉克风格”:晚明时期的外销瓷——开光瓷器(用轮廓线勾画外框,其间绘制主题图案)第十二讲明亡清初青花明亡清初(过渡期,约20年):明代晚期:天启、崇祯清代:顺治* 政局动荡(1644年:崇祯、李自成、顺治同时为帝),官窑产品单一,多为青花,少量五彩、单色釉,民窑蓬勃发展* 瓷器与社会形态关联很大,呈现出思想的自由解放,生命状态的自由倾向* 晚明青花并非“粗大明”,摆脱了嘉万繁缛、密不透风的装饰风格,走向清丽、疏朗,为康熙朝青花奠定基础* 崇祯年间青花多写“干支”,不写年号* 文房用具中,笔筒出现最晚(于明朝晚期:万历),其他在宋代就已齐备屠隆(晚明)《文具雅编》,笔筒最早作为案头的装饰(竹制,后有玉、象牙等),或只放置不用的毛笔,使用过的毛笔都是悬挂,而不能倒置(笔毛散开、墨汁流入笔杆)* 顺治:青花龙纹“一身三现”(五、七、九现)该时期青花基本沿袭明代风格统瓶:上有收口,并不一般粗,不是桶状(政治涵义:大清一统)(多画刀马人)帽筒:上下一般粗康熙:* 在期间签订《尼布楚条约》(中俄边境:平等,其后的一百多年两国边境安定)* 瓷器的官窑生产定制:如《耕织图》《棉花图》(棉花:保暖)先农坛:一亩三分地(康熙亲自耕种,以示对农业的重视)* 初期多描绘战争场面的刀马人青花(三国、水浒),少见歌舞升平画面(西方喜欢:①题材:与当时欧洲的战争背景契合;②工艺:精致、流畅)* 初期不写本朝款,多写大明宣德、成化、嘉靖、万历年款,一来认为打碎不吉利,二来也是给当时文士的一种情感宣泄* 康熙有一半汉族血统,并写一手很好的董其昌字,后期多有《圣主得贤臣颂》笔筒,讲述西汉一位帝王得贤臣的颂,康熙深明稳固江山需汉臣出力,并了解汉文化的影响,《圣主得贤臣颂》便是满汉、君臣皆能接受的范畴* 康熙青花特点:①翠毛蓝(历代中最蓝的,取悦于人);②墨粉无色(同是青花,能分层次);③分量重(技术提升,釉质增厚);④紧皮亮釉* 该时期动物形态生机勃勃(麒麟:卧-- 坐-- 立)龙纹:最为凶猛枯枝花鸟(鸟:很肥)康熙青花:自由开放雍正青花:不再青翠,变得规范历史背景:①政治:吏治力度大(政治康熙晚期遗留的历史问题:贪污腐败、亏空钱粮、假公济私、结党怀奸)②艺术:雍正艺术造诣高(45岁登基);审美倾向收敛雍正青花风格:①直追永宣(仿制多可乱真)②淡描(仿成化)* 万历时期有铁线描:替代平涂(为省颜料)雍正仿制:清淡(为“雅”)元明大盘:多变形、花鸟处在常态(神态较呆)清代仿制:形制周正、鸟为绶带鸟(倒挂树枝、追逐小虫)=====参考不同时期画家作品的整体风格,可以对陶瓷的鉴定起到很大帮助,触类旁通====* 赏瓶(玉堂春瓶):以青花、缠枝莲,暗喻为官“清廉”(奖状+警示)景德镇瓷器的大规模生产(康熙晚期至雍乾时期):“督陶官”制度雍正时期:年希尧、唐英(雍、乾)唐英:谨小慎微、兢兢业业(严格按照上头旨意做事)乾隆:盛年登基(25岁)、基业雄厚(康雍)、在位最久(89岁)、花钱最多的皇帝* 千叟宴(御赐养老牌)* 艺术能反映当时社会形态:《渔家乐》:康熙:捕鱼(出击)、享受成果乾隆:钓鱼(等待)、享受过程动物纹:康熙:凶猛,瑞兽(以麒麟为蓝本),为祈愿(安定)——担心乾隆:狮子绣球、百子龙灯(喜庆)——放心乾隆:陶瓷烧造达到工艺的高峰* 唐英:在任期间创新57种(e.g.大花觚[姑]、六方大瓶)康乾盛世(清中期、18世纪):(官窑)摹古、创新——形制规范、工艺熟练、熟能生巧(民窑)烧造量很大、质量很高乾隆后期:陶瓷风格走向僵化清晚期: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嘉庆、道光时期的瓷器合称“嘉道”(收藏界的蔑视):康乾盛世优秀的官窑瓷器到此结束;作品因循守旧(不再求创新,呈简单定式);过去该时期瓷器不作为收藏品;原因:国力衰竭,督陶官制度终结龙纹:凶猛,具有侵略性、杀伤力(康熙)——平缓、标注(乾隆)——妩媚软弱(嘉庆)陶工的工艺水平下降、偷工减料:莲花纹饰:缠枝莲(清早期)——钩子莲,釉面大面积不平整:波浪釉(雍正时期:“橘皮皱”,只是局部的起皱)清朝的五个辛丑年:1661:康熙即位1721:康熙做满60年皇帝(又辛丑年制)1781:《四库全书》首发1841:《广州条约》(割让香港)1901:《辛丑条约》咸丰期间:景德镇停烧,所以这个时期存世的陶瓷数量极少特点:非常细弱,没有生机(像道具布景一样,“纸片”),仿了大量的雍正瓷(款为“大清雍正年制”,实为仿品)同治青花:彻底不讲艺术性(日用瓷、艺术瓷相差不大)此时开始,粉彩与青花平分天下,粉彩是陶瓷中唯一可与青花比肩,能撼动其霸主地位的“同光中兴”: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打开,贸易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