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心电图实验报告
生理学心电图实验报告
![生理学心电图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a2eaae9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52.png)
生理学心电图实验报告
《生理学心电图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心电图的变化,了解心脏的电活动特征,探索心脏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实验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进行实验,使用心电图仪器记录心脏电活动,包括心跳频率、心脏节律和心脏电压等指标。
同时,引导志愿者进行不同运动强度的活动,观察心电图的变化。
实验结果:在静息状态下,心电图呈现出稳定的心跳频率和规律的心脏节律。
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心跳频率和心脏电压均呈现出相应的增加趋势。
在运动后,心电图逐渐恢复至静息状态,心跳频率和心脏电压逐渐减小。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心电图反映了心脏的电活动特征,包括心跳频率、心脏节律和心脏电压等指标。
运动对心电图有明显影响,体力活动会导致心跳频率和心脏电压的增加,而休息状态下则呈现出稳定的心电图特征。
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了解心脏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为心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实验结论:通过生理学心电图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心脏的电活动特征,以及运动对心电图的影响。
这些结果为我们认识心脏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心脏疾病,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贡献。
人体心电图实验报告
![人体心电图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7c5f593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78.png)
人体心电图实验报告人体心电图实验报告引言人体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一种用于检测心脏电活动的非侵入性方法。
通过记录心脏电信号的变化,可以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和是否存在异常。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和分析心电图信号,了解心脏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疾病诊断方法。
一、实验设备和方法本次实验使用的设备包括心电图仪、电极贴片、导联线等。
实验过程如下:1. 将电极贴片粘贴在被试者的胸部和四肢上,确保贴片紧贴皮肤并保持良好的导电性。
2. 将导联线与电极贴片连接,并将另一端插入心电图仪。
3. 打开心电图仪,调整仪器参数,如增益、滤波器等,以获得清晰的心电图信号。
4. 记录被试者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等,并确保被试者处于放松状态。
5. 开始记录心电图信号,持续一段时间,通常为几分钟至十几分钟。
二、实验结果根据实验记录,我们获得了一段完整的心电图信号。
心电图是由一系列波形组成的,主要包括P波、QRS波群和T波。
以下是对每个波形的分析:1. P波:P波代表心房的除极过程,通常为正向波。
在心电图上,P波通常位于QRS波群之前,其形态和幅度可以反映心房的除极状态和心房肌的工作情况。
2. QRS波群:QRS波群代表心室的除极过程。
其中的Q波、R波和S波分别代表心室除极的不同阶段。
QRS波群的形态和幅度可以反映心室的除极状态和心室肌的工作情况。
3. T波: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过程,通常为正向波。
在心电图上,T波位于QRS 波群之后,其形态和幅度可以反映心室的复极状态和心室肌的工作情况。
除了上述波形,心电图中还存在其他一些特征,如ST段、U波等。
这些特征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心脏信息,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三、实验讨论通过对心电图信号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心电图可以反映心脏的电活动和功能状态。
通过观察波形的形态和幅度变化,可以判断心脏是否存在异常,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
2. 心电图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人体心电图生理实验报告
![人体心电图生理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38df37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c6.png)
人体心电图生理实验报告1. 引言人体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一种常用的生理信号检测方法,通过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来评估心脏的功能状态。
本实验旨在通过记录健康受试者的心电图信号,了解心脏的电生理特征以及识别心脏疾病的可能。
2. 实验方法2.1 实验仪器和材料本实验使用的主要仪器和材料如下:- 心电图记录仪:能够记录心电图信号的仪器,本实验使用的是BioAmp系统。
- 导联电缆:将受试者与心电图记录仪连接的导联电缆。
- 心电图贴片电极:置于受试者身上用于记录心电信号的电极。
2.2 实验步骤1. 将心电图记录仪接通电源,并进行仪器校准。
2. 将导联电缆的接口与心电图记录仪的相应接口连接。
3. 清洁受试者的皮肤,确保贴片电极能够充分贴附。
4. 将贴片电极粘贴在受试者的身体上,按照国际标准配置3导联或12导联。
5. 确保受试者放松并保持安静,开始记录心电图信号。
6. 记录足够长的时间以获得稳定的心电图信号。
7. 结束实验,拆除电缆和贴片电极。
3. 实验结果3.1 心电图信号特征根据所记录到的心电图信号,可以观察到以下特征:1. 心电图由一系列波形组成,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P波、QRS波群和T波。
2. P波代表心房的收缩,可用于评估心房的电活动。
3. QRS波群代表心室的收缩,用于评估心室的电活动。
4. T波代表心室的舒张,用于评估心室的电活动。
5. 心电图的波形和间期可以提供有关心脏节律、传导阻滞和心脏肥厚等心脏疾病的信息。
3.2 心电图的异常表现心电图可以提供识别心脏疾病的线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电图异常表现:1. 心律失常:心律过缓、心律过速、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可以通过心电图进行定量评估和诊断。
2. 传导阻滞:心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等可以在心电图上显示出延长的P-R 间期或QRS波群扩展。
3. ST段变化:ST段上升或下移可以反映心肌缺血或损伤,是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
4. QT间期延长:长QT间期可能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或某些药物副作用的表现。
人体心电实验报告
![人体心电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2517ea7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75.png)
人体心电实验报告引言人体心电是一种测量心脏电活动的方法,通过记录心电图可以了解心脏的节律和肌肉收缩情况。
心电图通常用于诊断和监测心脏疾病,如心脏病和心律不齐等。
本实验旨在了解人体心电的基本原理,并进行心率和心电波形的测量。
实验设计与方法实验设备和材料- 心电仪- 心电贴片电极- 计算机实验步骤1. 将心电贴片电极连接到人体的胸前,确保电极贴合牢固。
2. 将电极连接到心电仪。
3. 打开心电仪的软件,并进行初始化设置。
4. 让被试者静坐或平躺,保持身体舒适。
5. 开始记录心电图,持续5分钟。
6. 停止记录,并保存数据。
7. 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实验结果心率的测量实验记录到的心电图数据包含了心脏电活动的波形和时间信息。
通过分析心电图中的R波峰,可以计算出心率。
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通常用“bpm”(每分钟跳动次数)作为单位。
通过对心电图数据的计算,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心率(bpm)65因此,被试者的心率为65次/分钟。
心电波形的测量通过观察心电图的波形,我们可以了解心脏的电活动和细微的变化。
心电图是由心脏的电位变化所引起的,主要包括P波、QRS波群和T波。
P波代表心房收缩,QRS波群代表心室收缩,T波代表心室舒张。
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心电图中的P波、QRS波群和T波。
这些波形的形状和间隔时间可以提供有关心脏健康和功能的信息。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人体心电的基本原理,并进行了心率和心电波形的测量。
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得到了被试者的心率为65次/分钟,并观察到了心电图中的P波、QRS波群和T波。
心电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诊断和监测心脏健康的方法。
通过分析心电图可以发现心脏疾病的迹象,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本实验为今后更深入地研究和应用心电图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1] Hu, X., Ding, H., Kondoz, A.M., 2014. A Wearable ECG Monitoring SystemUsing Telecommunication Techniques. 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 37, 60–65.。
心电图实验报告
![心电图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828a063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f0.png)
心电图实验报告导言:心电图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和科研领域。
它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反映心脏肌肉收缩和舒张的过程,为医生提供了关于心脏功能和疾病的重要信息。
本实验旨在通过分析心电图波形和定性分析,探讨心脏健康与常见心脏疾病之间的关系。
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心电图仪、导联电极、酒精棉球、导电胶布。
2. 实验操作步骤:将导联电极粘贴在患者胸部特定位置,确保导联电极间无导电物质干扰。
患者保持安静状态,避免肢体运动干扰信号记录。
使用心电图仪记录心电图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获得以下结论:1. 正常心电图特征分析正常心电图通常包含P波、QRS波群和T波。
P波代表心房肌的电活动,QRS波群反映心室肌的电活动,而T波则代表室壁肌电复极化。
正常心电图波形规整,波幅均匀,各个波之间的时间间隔相对稳定。
2. 心脏疾病的心电图特征a.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心脏电活动失去稳定的情况,常见类型有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等。
心律失常在心电图上表现为心率不齐、心跳过缓或过快、波形异常等。
b. 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是心脏供血不足,常见病因为主动脉粥样硬化或冠状动脉痉挛。
心肌缺血时,心电图上常见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异常表现。
这些异常信号可用来判断心肌供血是否充足。
c.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心脏冠状动脉病变导致心肌血液供应中断,患者通常出现胸痛和心电图改变。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是ST段抬高、Q波增宽以及T波倒置。
d. 心室肥大:心室肥大常见于高血压、心肌病及瓣膜病变等疾病,心脏负荷加重。
心室肥大时,心电图上常见QRS波群增宽、波幅增高和ST段改变等异常。
结论:通过心电图实验的记录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和诊断心脏疾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不同类型的心脏疾病在心电图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对心电图的准确解读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心电图检查作为一种简便、无创的检查方法,对于心脏健康的监测和疾病的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心电图实训报告波形分析
![心电图实训报告波形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44e207a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16.png)
心电图实训报告波形分析一、引言心电图,简称ECG,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非侵入性检测方法,用于观察和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
通过分析心电图波形,对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实训报告旨在通过对几个常见的心电图波形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心脏疾病的特征及诊断方法。
二、实验方法1. 实验设备:心电图仪、电脑、蓝牙传输设备等。
2.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确保实验仪器的正常运行;(2)连接设备:将心电图仪与电脑通过蓝牙进行连接;(3)记录心电图:让被试者坐或躺下,将心电图电极粘贴在特定位置,开始记录心电图;(4)采集数据:记录5分钟的心电图数据,并保存成文件;(5)分析波形:使用专业的心电图分析软件进行波形分析。
三、实验结果1. 实验数据:本次实验采集到的心电图数据主要包括P波、QRS波群和T波等。
2. 分析方法:根据心电图波形的形态、振幅及时间等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3. 结果分析:(1)正常心电图:P波应正常,振幅一致,形态正常;QRS波群正常,振幅一致,时间适中;T波正常,形态对称;(2)心房颤动:P波消失,心电图呈无规律的细小波形;QRS波群正常;T波由于心率不规则而难以判断;(3)心室颤动:P波消失;QRS波群呈无规律的细小波形;T波消失;(4)束支传导阻滞:QRS波群时间延长,振幅异常;(5)心肌梗死:T波倒置,胸前导联V2-V4 ST段呈凹陷型抬高,R波振幅递减等。
四、讨论与总结1. 本次实验通过心电图波形的分析,了解了常见的心脏疾病特征,对心脏病的诊断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2. 心电图分析需要专业的设备和软件支持,对实验人员的专业素养有一定要求。
3. 对个体差异的考虑:心电图波形的分析应当结合病人的临床症状、既往病史等综合判断。
4. 进一步研究:心电图技术在心脏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总之,通过心电图实训报告中的波形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心电图的应用价值和在临床上的重要性。
心电图实验报告
![心电图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369a4dd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3.png)
心电图实验报告心电图实验是医学界的一项重要研究工作,它通过测量人体的心电信号来分析和评估心脏的健康状况。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台心电图仪器,获得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数据,从而为研究心脏疾病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以下是本次实验的具体结果和分析。
实验流程:1.选取受试者:我们从健康的志愿者中选取了10名男性和10名女性,年龄在20岁至40岁之间。
2.获取心电图数据:将受试者带到实验室,让他们坐在舒适的椅子上,然后安装心电图设备。
我们在其胸部和上肢放置10个导电贴,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心电图记录,每个受试者记录了5分钟。
3.数据分析:我们使用软件分析了收集的数据,并记录了每个是否存在任何异常。
如果在记录中发现信号异常,我们会对其进行排除处理,并重新获取数据。
最终,我们得到了100个有效的结果。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所有受试者的心电图都呈现出规律的正常信号。
具体来说,每个信号包含了一系列的P波、Q波、R波、S波、T波和U波。
其中,P波代表心房的收缩,Q、R、S波代表心室的收缩,T波和U波代表心室的舒张。
这些波形的连续出现表明了心脏的正常功能,没有任何异常。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女性的心电图信号幅度要比男性小。
这是因为女性在心脏位置上有一层脂肪,会阻碍信号传递,从而影响信号的幅度。
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其心脏功能的判断。
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心电图可以非常准确地评估心脏的健康状况,并且对于早期发现心脏病具有重大意义。
2.心电图信号在男女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需要对这种差异进行充分的考虑。
3.对于那些心脏疾病较为严重的患者,心电图可能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评估工具,需要结合其他的检查手段来进行综合评估。
结论:心电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心脏评估工具,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也得到了一些有关心电信号的新的认识和发现,并为更多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
最新心电图实验报告
![最新心电图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682479c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00.png)
最新心电图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心电图(ECG)的记录与分析,了解心脏的电生理特性及其在健康与疾病状态下的变化。
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心电图机的使用、心电图波形的识别和解读以及相关心脏病理的理解。
实验方法:1. 受试者准备:选择一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确保其在实验前避免剧烈运动、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以及吸烟。
2. 心电图机设置:根据制造商指南,调整心电图机至标准导联设置,并确保所有导联线与受试者皮肤接触良好。
3. 导联安置:按照标准12导联位置,将导联贴正确安置在受试者胸部、手腕和脚踝相应的位置上。
4. 记录心电图:开启心电图机,记录静息状态下的心电图至少3分钟。
5. 数据分析:使用心电图分析软件对记录的心电图数据进行分析,识别P波、QRS复合波、T波等波形,并计算PR间期、QT间期等关键参数。
实验结果:心电图显示受试者的心率为72次/分钟,处于正常范围内。
P波规律出现,表明心房正常激动。
QRS复合波形态正常,表明心室除极正常。
T波平稳,无明显异常。
PR间期和QT间期均在正常值范围内。
结论:根据本次心电图记录与分析结果,受试者的心脏电生理活动正常,未发现明显的心律失常或心脏病理改变。
建议继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定期进行心脏健康检查。
建议:1. 心电图检查是一种重要的心脏疾病筛查工具,但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评估。
2. 对于有心脏病风险因素的个体,应增加心电图检查的频率,并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
3. 心电图操作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受试者的安全。
心电图实习报告三篇
![心电图实习报告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131461da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cb.png)
心电图实习报告三篇篇一:心电图见习报告文档心电图导联的连接及操作方法一、导联连接1、肢体导联的连接:共有四个电极板,为分别标记四种颜色的夹子.右手夹红色;左手夹黄色; 左脚夹绿色;右脚夹黑色.2、胸导联的连接: 共有六个电极板, 为分别标记六种颜色的吸球胸导联放置部位:V1(红色)胸骨右缘第四肋间;V2(黄色)胸骨左缘第四肋间;V3(绿色) V2与V4之间V4(咖啡色)胸骨左缘锁骨中线,第五肋间;V5(黑色)胸骨左缘腋前线,第五肋间;V6(紫色)胸骨左缘腋中线,第五肋间;二、心电图记录导联连接完毕,调节心电图机,打开滤波,去除干扰,调整基线,使其平稳记录心电图曲线,观察几个波段,按下自动或手动按钮,开始记录,每个导联记录至少三个波段。
三、分析、发出报告记录完毕,分析心电图,报告结果,签上医师名字。
正常心电图的阅读一、首先看节律:每个R-R间距基本相等。
二、看P波:I II aVF V3-V6直立,aVR 倒置。
判断是窦性心律。
三、测量P-R间期:正常0.12—0.21s四、观察QRS时间及电压:时间:正常0.06—0.10s电压:反映右心室导联 avR的R波小于0.5mv, V1的R波小于1.0mv。
反映左心室导联 V5的R波小于2.5mv,Rv5+Sv1小于4.0mv(男性)。
小于3.5mv(女性)。
Q波,除avR导联,宽小于0.04s,深度小于同导联R波1/4。
五、观察S-T段的移位。
任何导联下移不能超过 0.05mv。
上台除V1—V3小于0.3mv,余导联小于0.1mv。
六、T波多数情况下T波方向与主波方向一致。
大于同导T波的1/10。
V2—V4可高达1.2—1.5mv,V1不超过0.4mv。
V5导联的T波不能倒置。
七、Q—T间期正常 0.32—0.44s八、U波方向与T波一致,高度不能大于或等于T波,小于0.1mv。
超声诊断见习报告肝胆正常声像图和肝肿瘤、胆囊结石的`声像图特点一、在老师的演示下观察肝胆正常声像图及肝脏肿瘤及胆囊结石的声像图表现:1、肝脏为一实质性脏器,呈契型,分左右两叶,右叶大而厚,左叶小而薄。
心电图测量的实验报告
![心电图测量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ca6f108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5a.png)
心电图测量的实验报告心电图测量的实验报告引言:心电图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可以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评估心脏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心电图,探究心脏在不同状态下的电活动变化,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心电图仪、导联电缆、电极贴片、酒精棉球、导电胶。
2. 实验对象准备:选择健康的志愿者作为实验对象,确保他们没有心脏疾病和其他相关疾病。
3. 实验操作步骤:a. 将导联电缆插入心电图仪的相应插口,并将导联电缆的另一端连接到电极贴片。
b. 在实验对象的身体上清洁一块皮肤,使用酒精棉球擦拭,以确保电极贴片能够良好地贴附。
c. 将电极贴片粘贴在实验对象的胸部和四肢上,确保电极贴片与皮肤紧密接触。
d. 打开心电图仪,开始记录心电图数据。
e. 让实验对象保持安静并放松,记录一段时间内的心电图数据。
f. 结束记录后,关闭心电图仪,将电极贴片从实验对象身上取下,并清洁皮肤。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记录的心电图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1. 心率变化:心电图可以准确地测量心脏的心率。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率在不同状态下有所变化。
例如,当实验对象处于休息状态时,心率较为平稳;而当实验对象进行运动或受到刺激时,心率会明显加快。
2. 心律变化:心电图可以检测到心脏的心律是否规律。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心律应该是规律的,即心脏收缩和舒张的间隔时间相等。
通过心电图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心律不齐的情况,如心房颤动或心室早搏等。
3. ST段变化:心电图中的ST段可以反映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的情况。
当心肌缺血时,ST段可能会出现下移或抬高的情况。
通过对心电图数据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心脏是否存在缺血或梗死的情况。
4. 波形变化:心电图中的P波、QRS波群和T波可以反映心脏的电活动情况。
通过对波形的形态和振幅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心脏是否存在异常,如心肌肥厚、心室肥大等。
讨论与结论:心电图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对于评估心脏功能和诊断心脏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人体心电图实验报告
![人体心电图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5466b5a76c66137ef06190f.png)
人体心电图实验报告篇一:心电图测量的实验报告心电图测量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了解心电测量的原理,并学习用生理信号计算机采集系统记录人体心电图。
2、学习正常心电图中各波的命名与波形,了解其生理意义。
3、学习利用心电图计量心率,P-R间期、Q-T间期等各项数值。
【实验器械】RM6240生理信号计算机采集处理系统、数据输入连接线、电极夹、30%酒精、95%酒精、酒精棉球。
【实验步骤】1、将连接线连好,打开计算机采集系统,选择“心电实验”。
确保及其妥善接地。
2、受试者摘下眼镜、手表等金属物品及微型电器,在安放电极夹的部位用95%酒精棉球洗脱去油脂,再用30%酒精擦湿以方便导电。
按照标准导联方式(左手接正极,右手接负极,右脚接地,这是标准导联方式之一)接好电极。
电极夹安放在肌肉较少的部分,手部在腕关节屈侧上方3-5cm 处,足部在小队下端内踝上方约3-5cm处。
3、调节基线位置、描记速度、信号增益及方向,使心电通道窗口中的波形易于观察。
4、开始观察并记录心电图,截取波形稳定的几个连续周期,保存文件,标明受试者姓名及实验时间。
篇二:生理学实验报告1心电图生理学实验报告实验内容:一、人体的体表心电图的描记二、人体呼吸运动的描记课程名称:动物生理学实验指导老师:实验人:合作人:年月日实验内容一、人体的体表心电图的描记【实验目的】1、了解新电测量的(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人体心电图实验报告)原理,并学习用生理信号计算机采集系统记录人体心电图。
2、学习正常心电图中各波的命名与波形,了解其生理意义。
3、学习利用心电图计量心率,P-R间期、Q-T间期等各项数值。
【实验原理】在正常人体,有窦房结发出的兴奋传播到左、右心房,在传播到左、右心室,先后引起心房、心室收缩。
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各部分兴奋过程中出现的电变化传播方向、途径、次序和时间等都有一定的规律。
这种生物电变化通过心脏周围的导电组织和体液(容积导体),反映到身体表面,使身体各部位在每一心动周期中也都发生有规律的电变化。
人体心电图实验报告
![人体心电图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6d1a421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6e.png)
人体心电图实验报告人体心电图实验报告一、引言人体心电图是一种常用的医学检查手段,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可以了解心脏的功能状态,对于诊断心脏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记录自身心电图,了解心脏的基本电活动规律,并分析心电图的特征。
二、实验方法1. 实验仪器和材料本实验使用的主要仪器为心电图仪,材料包括心电图导联电极、导联线和导联膏。
2.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将导联电极粘贴在胸部合适位置,并用导联膏固定好。
(2)连接仪器:将导联线的插头分别插入心电图仪的相应插孔。
(3)开始记录:按下心电图仪上的记录按钮,开始记录心电图。
(4)记录结束:记录一段时间后,按下心电图仪上的停止按钮,完成记录。
三、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记录的心电图,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几个特征:1. 心电图的基本波形心电图由P波、QRS波群和T波等组成。
P波代表心房收缩,QRS波群代表心室收缩,T波代表心室舒张。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波形应该按照一定的规律出现。
2. 心率的测量通过心电图可以测量心率,即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
心率的正常范围在60-100次/分钟之间。
通过心电图上的R-R间期可以计算出心率。
3. 心脏节律的判断心脏节律可以分为正常窦性节律和异常节律。
在心电图上,正常窦性节律表现为P波、QRS波群和T波的规律出现,而异常节律则表现为这些波形的异常变化。
4. 心脏传导系统的评估心脏传导系统的异常会导致心电图上的QRS波群变化。
通过观察QRS波群的形态、宽度等特征,可以初步评估心脏传导系统的功能状态。
四、实验讨论通过对心电图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初步了解自身心脏的基本功能状态。
然而,心电图仅能提供一些表面的信息,对于某些心脏疾病的诊断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专业医生的判断。
此外,心电图的解读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并不容易准确判断。
因此,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应该寻求医生的指导和解读,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人体心电图的基本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
心电图实验报告
![心电图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cde7738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58.png)
心电图实验报告心电图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心电图记录心脏的电活动,了解心脏的基本节律,掌握心电图的读取和分析方法。
实验仪器和材料:心电图仪、心电图纸、导联电缆、电极贴片。
实验原理: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来了解心脏功能的一种诊断工具。
心电图仪是将心脏电信号转化为相应的图形记录,并输出在心电图纸上,以便分析和诊断。
实验步骤:1. 制备工作:将电极贴片粘贴在患者胸部的特定位置,以确保电极正确接触患者皮肤。
2. 连接仪器:将导联电缆插入心电图仪上的相应插孔,并将另一端连接至电极贴片。
3. 开始记录:调节心电图仪上的参数,如增益和走纸速度,确保图形的清晰和准确。
4. 停止记录:记录足够长的时间以获取准确的心电图数据,并停止记录。
5. 读取和分析:通过观察心电图纸上的波形和间距,进行心电图的读取和分析。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记录的心电图纸,可以观察到心脏的基本节律和电活动的变化。
实验讨论:在正常的心电图中,可以观察到P波、QRS波群和T波。
P波代表心房收缩,QRS波群代表心室收缩,T波代表心室舒张。
通过计算P波与QRS波群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判断心脏的传导速度是否正常。
通过观察QRS波群的形态和幅度,可以判断心室肥大和缺血的情况。
通过分析T波的形态和幅度,可以判断心室复极的情况。
实验结论:心电图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心脏功能检查方法。
通过观察心电图的波形和间距,可以初步判断心脏的基本节律和传导速度,进而了解心脏的功能状态。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进一步了解了心电图的原理和应用,掌握了心电图的读取和分析方法。
心电图是一种常见的心脏功能检查方法,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进一步熟练掌握心电图的技能,为患者的诊治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
心电图实验报告
![心电图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4ad8e88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43.png)
心电图实验报告一、实验简介心电图是一种用于记录人体心电活动的生物电现象,是临床诊断心脏疾病的重要方法。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心电图的原理、制备及其临床应用。
二、实验器材本次实验器材包括心电图仪、多导联电极贴片、导联线、电解胶等。
三、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将多导联电极贴片剪成大小相同的块,清理患者的胸部、腹部、四肢等部位,确保接触良好。
2.放置电极贴片将贴片放置于患者身上,正极置于胸部,负极置于患者脚上。
在电极贴片上加一些电解胶,以确保电信号传导畅通。
3.连接导联线将导联线插入心电图仪,将另一端的插头连接到电极贴片上。
4.记录心电图信号启动心电图仪,开始记录心电信号。
记录时需要保持患者安静、不动,避免影响信号的采集质量。
记录过程大约需要3-5分钟。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经过记录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一份完整的心电图信号,其中包含了P波、QRS波群和T波等各种波形。
首先,P波是心房收缩时发生的一种正向波形,显示心房起搏点发出的电信号。
其次,QRS波群是心室收缩时发生的一种波形,显示心室起搏点发出的电信号。
最后,T波是心室舒张时发生的一种波形,显示心室复极过程中的电信号。
通过对心电图信号的分析,可以判断心脏是否存在异常,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疾病。
因此,心电图在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心脏病诊疗不可或缺的一环。
五、实验总结心电图是一种简单、无创、可靠的临床检查手段,对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次实验通过对心电图的记录和分析,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其原理和应用。
同时,也充分展示了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应用。
人体心电图测定 实验报告
![人体心电图测定 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440f200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92.png)
人体心电图测定实验报告引言心电图测定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方法,用于记录人体心脏的电活动。
通过心电图的分析,可以评估心脏的功能状态,诊断心脏病变,并监测心脏的健康程度。
本实验旨在了解人体心电图的测定方法和分析技术,并通过实际操作获取和解读心电图数据。
材料与方法材料- 心电图仪器- 导联电缆- 心电图电极贴片- 计算机方法1. 实验前准备:将电极贴片粘贴在受测者的胸部前壁、胸部侧壁和左腿上,确保电极与皮肤紧密贴合。
2. 连接仪器:将导联电缆的插头插入心电图仪器的相应插槽中。
3. 开始测量:打开心电图仪器的电源,选择合适的测量模式,并按照仪器操作说明进行操作。
4. 数据记录:在测量过程中,仪器会自动记录心电信号,并将其转化为波形图。
将数据保存在计算机中,方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处理。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测定,我们获得了一组人体心电图数据。
下图展示了实验测定过程中的典型心电波形图。
![心电图波形图](心电图示意图.png)上图中,横轴表示时间,单位为毫秒;纵轴表示电压,单位为毫伏。
从波形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1. P波:表示心房的收缩,通常情况下应为正常波动。
2. QRS波群:包含Q波、R波和S波,表示心室的舒张和收缩。
其时间间隔和振幅可以用来评估心脏的肌肉功能。
3. T波:表示心室的复极,血液充盈的情况下,T波通常是正常的。
通过对心电图数据的定量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心脏健康状态的评估指标:1. 心率:通过计算QRS波群之间的时间间隔,即心率周期,可以得到每分钟的心率值。
正常成人的静止心率范围为60-100次/分钟。
2. 心律:通过观察QRS波群的规律性和间距是否恒定,可以评估心律是否正常。
3. ST段:ST段表示心脏的收缩与舒张之间的间歇时间,其改变可能表明心脏肌肉缺血或损伤的存在。
结论人体心电图测定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方法,可以评估心脏的功能状态和健康程度。
本实验通过实际测量和数据分析,了解了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心电图实训报告
![心电图实训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e9b8551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47.png)
心电图实训报告
I. 简介
本报告是关于心电图实训的总结。
在此次实训中,我们学习了心电图检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II. 实训目的
本次实训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心电图检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练掌握心电图的操作方法并能够准确判断结果。
III. 实训内容
1. 心电图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
2. 对心电图信号的理解及识别,掌握各种异常心电图的判读。
3. 在实际的心电图检查中,准确运用不同的心电图技术。
IV. 实训过程
1. 实验器材:心电图仪、导联线、纸张等。
2. 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为患者准备好器材,保持检测区域干燥。
(2) 与患者沟通,确定检查需要记录的心电数据。
(3) 安装心电图仪并将导联线与患者连接。
(4) 转化心电图仪,开始记录心电数据。
(5) 检查结束后,关闭心电图仪并将结果打印出来。
3. 数据处理:结合检查结果,进行对各种异常心电图的判断和鉴别。
V. 结论
通过本次实训,我们对心电图检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掌握了心电图检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可以运用所学技术进行实际检查。
我们认为,这次实训对我们以后的医疗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心电图实验报告
![心电图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8a5eeaf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e7.png)
心电图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心电图实验,了解心脏的电生理特性和心电图的基本原理,掌握心电图的测量方法和心脏电活动的分析技术。
实验仪器,心电图仪、导联电缆、电极贴片、导联线等。
实验原理,心电图是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图形记录,它是通过测量心脏内部和外部的微小电位差,来反映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在心电图上,P波代表心房除极,QRS波代表心室除极,T波代表心室复极。
通过观察心电图的形态、振幅和时间,可以判断心脏的生物电活动是否正常。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将心电图仪连接好电源,并将导联电缆插入心电图仪的导联插孔中。
选择合适的导联电缆和电极贴片,清洁患者的皮肤并贴好电极贴片。
2.测量操作,将导联电缆与电极贴片连接,按照标准导联法将电极贴片贴在患者的胸部和四肢上。
调节心电图仪的增益和走纸速度,观察心电图的记录情况。
3.记录分析,观察心电图上P波、QRS波和T波的形态和时间,分析心脏的生物电活动是否正常。
根据心电图的特征,判断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心电图实验,我们成功记录了患者的心电图,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在心电图上,P波、QRS波和T波的形态和时间均符合正常范围,未出现异常波形和间歇。
因此,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心脏生物电活动正常,不存在明显的心脏疾病。
实验总结:心电图是一种简单而重要的心脏检查方法,通过观察心电图的形态和特征,可以及时发现心脏疾病的存在,并进行初步的判断。
在实验中,我们掌握了心电图的测量方法和分析技术,对心脏的电生理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实验,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对心脏疾病的认识,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
心电图实验报告到此结束。
(注,本实验报告仅为示范性文档,具体实验操作及结果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
)。
机能实验学 人体心电图描记实验报告
![机能实验学 人体心电图描记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0e9577f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bb.png)
机能实验学实验报告实验项目名称:人体心电图描记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1.1了解人心电图各个波形的正常形态及其生理意义1.2学会使用心电图机和测量心电图波形的方法2.材料与方法2.1实验对象对象:人,20岁,65公斤2.2实验器材器材:心电图机、检测专用床、酒精棉球2.3实验方法与步骤(1)让受试者安静放松的平躺在检测用床上。
(2)用酒精棉球擦拭即将被电极覆盖的位置。
(3)将不同颜色的电极放置到正确的位置上:红电极夹-右手腕、黄电极夹-左手腕、绿电极夹-左脚踝、黑电极夹-右脚踝V1-胸骨右缘第四肋间隙 V2-胸骨左缘第四肋间隙V3-V2与V4之间中点 V4-左锁骨中线与第五肋间隙交点V5-V4水平与腋前线交点 V6-V4水平与腋中线交点(4)心电图机检测出受试者的心电图图像(5)描述各导联心电图。
(6)分析心电图A. 辨认三个波、两个间期(P-R、Q-T)、S-T段:B. 测量II导和V5导联的P波、R波、T波波幅、P-R、Q-T、R-R间期(心电图纸的每个小方格,横格为0.04s,纵格为0.1mv)C.计算心率(心率=60/P-P间隔时间):测量P-P或R-R 间期,测定5个或5个以上P-P或R-R间期,计算其平均值。
4 讨论4.1辨认三个波、两个间期(P-R、Q-T)、S-T段;如下图,已在Ⅱ导和V5导联中标注4.2 Ⅱ导和V5导联记录;4.3测心率;根据心率测量计算公式:心率 = 60/(R-R间期时间)其中受试者R-R间期时间的平均值为0.672,则受试者的心率为:心率 =89次/min5.结论实验测量可得,受试者心率为89次/分,为窦性心律,心率正常。
人体心电图实验报告
![人体心电图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d85c79faa00b52acfc7caa6.png)
人体心电图实验报告篇一:心电图测量的实验报告心电图测量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了解心电测量的原理,并学习用生理信号计算机采集系统记录人体心电图。
2、学习正常心电图中各波的命名与波形,了解其生理意义。
3、学习利用心电图计量心率,P-R间期、Q-T间期等各项数值。
【实验器械】RM6240生理信号计算机采集处理系统、数据输入连接线、电极夹、30%酒精、95%酒精、酒精棉球。
【实验步骤】1、将连接线连好,打开计算机采集系统,选择“心电实验”。
确保及其妥善接地。
2、受试者摘下眼镜、手表等金属物品及微型电器,在安放电极夹的部位用95%酒精棉球洗脱去油脂,再用30%酒精擦湿以方便导电。
按照标准导联方式(左手接正极,右手接负极,右脚接地,这是标准导联方式之一)接好电极。
电极夹安放在肌肉较少的部分,手部在腕关节屈侧上方3-5cm 处,足部在小队下端内踝上方约3-5cm处。
3、调节基线位置、描记速度、信号增益及方向,使心电通道窗口中的波形易于观察。
4、开始观察并记录心电图,截取波形稳定的几个连续周期,保存文件,标明受试者姓名及实验时间。
篇二:生理学实验报告1心电图生理学实验报告实验内容:一、人体的体表心电图的描记二、人体呼吸运动的描记课程名称:动物生理学实验指导老师:实验人:合作人:年月日实验内容一、人体的体表心电图的描记【实验目的】1、了解新电测量的(本文来自: 小草范文网:人体心电图实验报告)原理,并学习用生理信号计算机采集系统记录人体心电图。
2、学习正常心电图中各波的命名与波形,了解其生理意义。
3、学习利用心电图计量心率,P-R间期、Q-T间期等各项数值。
【实验原理】在正常人体,有窦房结发出的兴奋传播到左、右心房,在传播到左、右心室,先后引起心房、心室收缩。
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各部分兴奋过程中出现的电变化传播方向、途径、次序和时间等都有一定的规律。
这种生物电变化通过心脏周围的导电组织和体液(容积导体),反映到身体表面,使身体各部位在每一心动周期中也都发生有规律的电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心电图实验报告篇一:心电图测量的实验报告心电图测量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了解心电测量的原理,并学习用生理信号计算机采集系统记录人体心电图。
2、学习正常心电图中各波的命名与波形,了解其生理意义。
3、学习利用心电图计量心率,P-R间期、Q-T间期等各项数值。
【实验器械】RM6240生理信号计算机采集处理系统、数据输入连接线、电极夹、30%酒精、95%酒精、酒精棉球。
【实验步骤】1、将连接线连好,打开计算机采集系统,选择“心电实验”。
确保及其妥善接地。
2、受试者摘下眼镜、手表等金属物品及微型电器,在安放电极夹的部位用95%酒精棉球洗脱去油脂,再用30%酒精擦湿以方便导电。
按照标准导联方式(左手接正极,右手接负极,右脚接地,这是标准导联方式之一)接好电极。
电极夹安放在肌肉较少的部分,手部在腕关节屈侧上方3-5cm 处,足部在小队下端内踝上方约3-5cm处。
3、调节基线位置、描记速度、信号增益及方向,使心电通道窗口中的波形易于观察。
4、开始观察并记录心电图,截取波形稳定的几个连续周期,保存文件,标明受试者姓名及实验时间。
篇二:生理学实验报告1心电图生理学实验报告实验内容:一、人体的体表心电图的描记二、人体呼吸运动的描记课程名称:动物生理学实验指导老师:实验人:合作人:年月日实验内容一、人体的体表心电图的描记【实验目的】1、了解新电测量的(本文来自: 小草范文网:人体心电图实验报告)原理,并学习用生理信号计算机采集系统记录人体心电图。
2、学习正常心电图中各波的命名与波形,了解其生理意义。
3、学习利用心电图计量心率,P-R间期、Q-T间期等各项数值。
【实验原理】在正常人体,有窦房结发出的兴奋传播到左、右心房,在传播到左、右心室,先后引起心房、心室收缩。
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各部分兴奋过程中出现的电变化传播方向、途径、次序和时间等都有一定的规律。
这种生物电变化通过心脏周围的导电组织和体液(容积导体),反映到身体表面,使身体各部位在每一心动周期中也都发生有规律的电变化。
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就是临床上记录的心电图(ECG)。
心电图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而与心脏的机械收缩活动无直接关系。
心电图常被用于心动异常病例及心脏传导功能障碍的诊断。
【实验器械】RM6240生理信号计算机采集处理系统、数据输入连接线、电极夹、30%酒精、95%酒精、酒精棉球。
【实验对象】人【实验步骤】1、将连接线连好,打开计算机采集系统,选择“心电实验”。
确保及其妥善接地。
2、受试者摘下眼镜、手表等金属物品及微型电器,在安放电极夹的部位用95%酒精棉球洗脱去油脂,再用30%酒精擦湿以方便导电。
按照标准导联方式(左手接正极,右手接负极,右脚接地,这是标准导联方式之一)接好电极。
电极夹安放在肌肉较少的部分,手部在腕关节屈侧上方3-5cm 处,足部在小队下端内踝上方约3-5cm处。
3、调节基线位置、描记速度、信号增益及方向,使心电通道窗口中的波形易于观察。
4、开始观察并记录心电图,截取波形稳定的几个连续周期,保存文件,标明受试者姓名及实验时间。
【实验结果】1、本人身体放松时的体表心电图描记图如附:图一(1)、图一(3)及其评注所示,周期均匀、基线平稳、峰峰值约为0.4mV。
2、每个心动周期内心电图依次出现心房去极化(P波)、心室去极化(QRS波群)、心室复极化(T波)的三组基本波形。
心室去极化的电位变化比心房去极化要剧烈。
【结果讨论和结论】1、每个人心电图的波形各有不同,但是都有比较明显的三组基本波形,且P波波峰较低且圆滑,QRS波群为明显的尖波,有些人的T波波峰低,有些人T波波峰高,但总体来说T波的波峰比较圆滑。
2、将图一(1)和图一(3)进行比较,二者都是本人放松、安静状态下的体表心电图描记图线,但是(3)图像的曲线较(1)平滑、且基线更为平稳,更容易观察出心电图的特点,为结果提供清晰的信息和帮助。
所以,应该在记录曲线之前先将信号采集处理文件的各个选项调试好,调节灵敏度、滤去高频、低频杂波、调好信号增益等,然后才开始记录,得出清晰易观察的图像!否则波形杂乱可能会掩盖住应得的结论,给研究带来不便!调试时,需使用“50Hz陷波”按钮将50Hz普通照明电路的影响除去,这样将会提高波形的代表性。
3、图一(1)和图一(3)均为本人放松安静状态下的体表心电图描记图线,但是心率相差较大,分析原因应该是:①杂波较多,使得信号处理系统捕捉了错误信息导致所测心率过快;②测得(1)曲线时身体还未完全放松下来。
4、图一(2)的图线中部明显向下凹,可能原因是右手移动了使得骨骼肌紧张所引起的电位变化干扰了体表心电图的曲线。
另外,讲话也会对心电图的曲线有巨大的干扰影响。
5、在描记过程中,屏住呼吸一段时间,发现对心电图没有明显的影响,另外略为剧烈的呼吸也并未对心电图造成明显影响,心电图的曲线一直保持着较为正常的状态。
这也许可以说明呼吸与心电活动的关系不是很大。
6、受试者在测量过程中需要将金属物品取下的原因是金属是导体,而描记体表心电图的时候是利用心脏周围的导电组织和体液将生物电活动传播到体表,若仍携带金属物品,体表的电位变化就会被金属干扰导致心电图曲线受到影响而失真。
【思考题】1、为什么在体表可以记录到心电变化?答:。
正常人体中,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各部分兴奋过程中出现的电变化传播方向、途径、次序和时间等都有一定的规律。
由于人体是导体,体内充满了体液,这种生物电变化通过心脏周围的导电组织和体液(容积导体),反映到身体表面,便使身体各部位在每一心动周期中也都发生有规律的电变化。
然后将测量电极(板状)放置在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就得到记录的心电图。
2、心电图基线不稳、曲线毛糙的常见原因有哪些?如何处理?答:(1)基线不稳的原因:心电信号被低频信号干扰,导致波的叠加,形成了基线不稳的现象。
解决:将心电信号做高通滤波处理(调整时间常数),即可消除低频信号的干扰从而使基线平稳。
(2)曲线毛糙的原因:心电信号被高频信号干扰,导致波的叠加,使曲线毛糙不平滑。
解决:①移动平均使波形平滑(取测定点前后某一范围的测定值的平均值,作为该点的值);②同期叠加或平均响应法。
3、说明心电图各个波的生理意义。
如果P-R间期延长超过正常值,说明什么问题?当超过一定数值时,表明心脏发生了何种疾病?答:(1)在正常心电图的一个周期内,可见三组基本波形:首先出现的P波代表心房去极化,随后的QRS波群代表心室去极化,T波代表篇三:心电实验报告心电的测量实验报告姓名:学号:一、实验原理1、心脏的基本构造和心电图(ECG)心脏处于人体的循环系统的中心,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肌是可兴奋组织,它的收缩和舒张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心肌将心脏分隔成左,右心房和心室四个心腔,腔间有瓣膜控制血液在房室间的流动,通过动脉血管将氧和酶等各种营养物质供给全身组织,并将静脉回流带来的组织代谢废物运走。
心脏是自律性器官,有特殊起博心肌细胞和神经传导树支(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在起博心肌细胞(窦房结内)的自律作用下,通过房、室、神经束的传导使心肌收缩和舒张完成心脏的博动;另外,参于循环系统调节的有:交感神经,兴奋时通过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而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使心率变慢,还有化学性的体液因素也可影响心脏的博动。
神经细胞元的放电过程已得到实验认证,心脏特殊起博心肌细胞博动和神经传导树支(束)的传导过程都是神经细胞元放电和传导的过程,因此,可通过在人体体表层安放灵敏度很高的电极接受这些微弱的心脏电活动,称为ECG(electrocardiogram)---心电图,早在1903年就发现心电图及基本测量方法;心电图机检查人体的ECG,判断心脏活动正常与否仍是医院目前首选的检查手段。
标准ECG及参数如下:图2典型心电图波形区段名占空时间(秒)幅度(毫伏) P波0.06~0.11 QRS复合R波目前ECG的测量技术已很成熟,标准ECG 都打印在栅格纸上,标明X方向每格0.04秒,Y方向每格0.1mv.一般来说,P波表征心脏收缩期开始;QRS复合波是心室收缩的结果,指示心室收缩期开始;T波是心室舒张的结果,将延续到下一个P波止. ECG测量基本导联三角形(肢体):导联1右手接’-‘电极(白)左手接’+’电极(红) 导联2右手接’-‘电极(白)左脚接’+’电极(红) 导联3左手接’-‘电极(白)左脚接’+’电极(红)全为右脚接地,这就是所谓右脚驱动导联接法,这是肢体导联ECG测量法;另外常用的还有三电极胸导联,白的’-‘电极贴在右胸,黑的地电极贴在右胸白电极下18公分处,红的’+’电极贴在左下与黑电极对称处,此测量法为2导联ECG;不同导联接法测量的ECG波形不同,表征的医学意义也不同;实际上ECG已经有用>12导联测量的心电图机,24小时动态ECG记录仪也是医院常用的仪器.二、实验目的:熟识标准ECG波形及其测量方法,了解ECG各区段代表的医学意义;实验器材:导联线和夹,导电胶或一次性电极,RM6240生理信号测量仪,计算机;实验步骤:先打开RM6240生理信号测量仪电源(仪器背后),再开计算机电源,在WINDOWS 环境用鼠标双击本系统软件图标进入测量系统,连接肢体导联线,如下图:注:先用1导联方式,再用其它导联方式,观察所测的ECG的区别。
将连接人体的导联线插入RM6240仪器的选定口(1—4),点击屏幕上端的“实验”菜单,选定“心电”项,这时系统已作好用内定参数测量准备,用户也可以重选各参数适应特定测量的需求;若不更改参数,则点击顶端“示波”并选定“示波开始”项,测量开始在屏幕的选定通道中显示滚动的心电波形;若要边测量边记录存盘,应选“记录开始”项。
若是第一次用该仪器作实验,建议先用20分钟左右熟悉系统的界面及菜单,学习设定参数的变动对测量波形的影响和截取\粘贴波形的方法。
三、数据处理对ECG而言,应当关心的是测量得到的ECG与图4图3标准ECG参数有多少取别,因此要用系统提供的分析菜单中的区域或周期等测量ECG,如要测量:心率、各波段时间、幅度值、ST段上下位移;实测ECG群波如下图:图5四、实验报告参数设置如下:AC/DCAC灵敏度 500μV 时间常数0.01 滤波 50Hz 测得三次图像为:图4.1 第一次实验图像数据如下:心率:80次/分R波幅度:351.22uV P波幅度:8.86uV T波幅度:68.92uV ST段偏移:5.80uV QRS时程:120.0ms QT时程:304.0ms PR 时程:35.0ms图4.2 第二次实验图像数据如下:心率:78次/分R波幅度:348.63uV P波幅度:18.49uV T波幅度:68.36uV ST段偏移:3.24uV QRS时程:110.0ms QT时程:593.0ms PR 时程:35.0ms图4.3 第三次实验图像数据如下:心率:80次/分R波幅度:418.09uV P波幅度:0.93uV T波幅度:69.17uV ST段偏移:-57.64uV QRS时程:125.0ms QT时程:410.0ms PR 时程:30.0ms实验结果:1、如表格所求平均值所示,R波的振幅为372.64uV,P 波的振幅为9.42uV,T波的振幅为68.81u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