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第四章
普通心理学 第四章 感觉
则相反)。对某一感受器来说感受敏感的那种能量刺激,叫适宜 刺激,由刺激引起感受器整个变化的过程叫做刺激过程。刺激过 程的实质感受器把刺激的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的过程。不同类型 的刺激能由不同的转化器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并反映刺激的不 同性质和强度。 但是感受器并不是消极的受纳器。在感觉信息加工过程中, 感觉器官不断进行探索,并依据先行的感觉效应对感受器进行反 馈和调节,这样才使我们获得清晰准确的感觉经验。如果感觉器 官不进行探索活动或限制其探索活动,感觉的信息加工就会终止。 感觉器官的主动探索活动是感觉信息加工的必要条件。 (二)传入神经的活动 感觉信息加工的第二个环节是传入神经的活动,它把神经冲 动传到中枢。体内外的信息在传入神经通路过程中以单个神经元 的或一群神经元的的电位形式呈现。神经细胞的电事件以某种方 式代表或表示作用于机体身上的机体刺激,这一过程称为编码。 编码包含着把一种形式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法则,由于神
普通心理学
上节回顾
上节课学习了人们认识第一步——注意的 相关知识,了解了注意的概念、功能、种类、 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注意的相关理论的知识。 从本章开始,开始学习心理过程中,关于 认知的相关知识,主要学习感觉、知觉、记 忆、想象、思维等知识的学习。
第四章 感觉
一、概述 二、感觉性及其测定 三、视觉 四、听觉 五、其他感觉 六、感觉的相互作用
二、感觉阈限的测定
感觉阈限的测定有多种方法,通常把这些方法称为心理 物理学方法。从1860年开始,费希纳就把物理量和心理量之 间的函数关系称为心理物理学,经典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主要 有极限法、常定刺激法和调整法,50年代发展起来的有信号 检察论。 (一)极限法 极限法也成为最小变化法,用极限法测量绝对阈限时, 各刺激强度按微小的变化排成系列,用递增法和递减法向被 试呈现刺激。 用极限法测定差别阈限与用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的主要 区别是:在测定差别阈限时每次测试都像被试呈现两个刺激, 一个是标准刺激,另一个是比较刺激。要求被试评估比较刺 激是大于、等于或小于标准刺激。用递增法测试时,变异刺 激从小于标准刺激开始,逐渐递增直到被试报告“等于”标
普通心理学 第四章
第四章感觉一、感觉概述1、含义: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作用:①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②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感觉剥夺实验)③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2、种类(1)外部感觉与内部感觉(2)近刺激(主观的反应)与远刺激(物体本身的物理性质)3、感觉测量(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阈限(3)韦伯定律:K= I/I,只适用中等强度的刺激。
(4)费希纳对数定律:P=KlgI(5)斯蒂文斯幂定律:P=KI4、感觉现象(1)感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2)感觉后像;(看灯光,闭上眼后还会感觉到灯光)(3)感觉对比;(4)感觉相互作用;(感冒了没食欲)(5)感觉补偿;(盲人的听觉、触觉特别灵敏)(6)联觉。
(甜蜜的嗓音、温暖的色彩)二、视觉1、视觉的含义人眼对可见光的感觉。
波长为780-380nm的光波是视觉的适宜刺激(红橙黄绿蓝靛紫)。
2、视觉的生理基础(1)折光机制:眼球(2)换能机制:视网膜(视野)(把物理刺激转换为神经冲动)①棒夜感明暗,锥昼视细颜。
②锥体细胞对长波敏感,棒体细胞对短波敏感。
③网膜中央窝只有椎体,对光最敏感。
(3)传导通路:视网膜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外侧膝状(4)中枢机制:枕叶纹状区3、视觉现象(1)色觉三种属性①色调:主要取决于占优势的波长。
②明度:取决于照明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③饱和度:指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
(2)视觉现象①普肯耶现象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亮度感受性不同。
椎体细胞对长波敏感,棒体细胞对短波敏感。
当人们从椎体视觉(昼视觉)向棒体视觉(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的变化。
在太阳照射下,可能红花(长波)和蓝花(短波)显得一样亮,但是到了夜晚蓝花似乎显得更亮些,这是因为人们从昼视觉向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的最大敏感性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缘故。
普通心理学(第二版)第四章
2.2 知觉的整体性
共同命运原则:即以相同方向运动的成分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这是相似 性原则基础上的组织过程,是其在运动成分上的运用,如游动的鱼群和飞行 的鸟群等。
对称性原则:平衡对称的图形与非对称图形相比,更易于组织在一起形成图 形。
闭合原则:人努力将一个图形知觉为一个连续的完整形状。 同域原则:处于同一地带或同一区域的刺激物更容易被视为一组。
2.3 知觉的恒常性
(一)大小恒常性
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论观看距离如何,人们仍倾向于把物体看成特定的大 小。例如,我们认识一个人,当他站在3 m、5 m、15 m的不同距离时,在 视网膜上的像因距离不同而改变,但是,我们知觉到这个人的身高却是不 变的。
2.3 知觉的恒常性
(二)形状恒常性
尽管观察物体的角度发生变化,但是,对物体形状的知觉不受视网膜像形 状改变的影响。例如,一本书不管从正上方、左边或是右边看它,我们都 能知觉到这本书是长方形的。
3.1 空间知觉
⑦ 明亮和阴影。在绘画中运用明暗色调, 把远的部分画得灰暗些,把近的部分 画得色调鲜明些,以造成远近和立体 感的效应。
3.1 空间知觉
⑧ 运动视差。运动视差是指由于头和身体的活动所引起的视网膜映像上物体关系 的变化。当周围环境静止不动而观察者的头部或身体移动时,由于在同一单位 时间内不同距离物体的视角变化的差异(近物体视角变化大,远物体视角变化 小),便引起相对运动视差。例如,坐火车或汽车时观看窗外景物,近处的电 线杆向后飞驰而过,而远处的田野、山脉则移动比较小或几乎不动。
构造主义知觉理论认为,有组织的知觉是从一个人的记忆中选择、分析并添加某 些刺激信息的过程,而不是格式塔知觉理论所认为的是大脑组织的“概略”规律 所引起的自然操作结果。当人们知觉外界物体的细微特性和特点时,往往借助记 忆中的过去经验作“任意选择”,因此,同样的刺激物可以由于知觉者各自经验 的不同而被构造成不同的知觉图像。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 知觉
二、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1. 自下而上的加工,也叫数据驱动加工; 2. 自上而下的加工,也叫概念驱动加工; 3. 根据感觉信息的多少,两种加工所起的作用大
小不同。
自
上
而
下
的
加
工 ( 概 念 驱 动 )
自 下 而 上 的 加 工
(
数
据
驱
动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恒常性 D.知觉的理解性
无论在中午或傍晚,一支粉笔总是被看成白色,这是由于 ( A.知觉适应 B.明度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颜色恒常性
)所致。
不管是在昏黄的灯光下还是偏蓝的光下,我们总是把苹果看成红 色的,这是由于 ( )所致。 A.知觉适应 B.明度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颜色恒常性
(二)单眼线索
指仅凭一只眼睛的视觉即可提供的线索,它以视 觉所反应的环境及对象的物理特性或现象为内容, 包括: 物体重叠(遮挡) 线条透视 空气透视 相对高度 纹理梯度(结构级差) 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
对象重叠(遮挡)
线条透视
空气透视
纹理梯度(结构级差)
运动视差
戴镜后的头三天,网像颠倒,伸手取物时的方向和实际方向相反。三 天后,他可以开始看到自己的手在写字;第四天,两手能做正确的知 觉选择;第五天,能在房间从容散步;第七天,能欣赏散步途中景色。
这说明,经过学习和适应,视觉和触觉、前庭觉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 空间定向能力得以恢复。
等到第八天,他摘下反转镜,这时看到的每样东西都上下、左右颠倒 了。几个钟头后,空间定向恢复正常。
(一)形状的特征分析: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讲课讲稿
颜色视觉 ❖ 可见光的波长:400纳米到700纳米。 ❖ 特定物理波长的光线产生特定的颜色感觉。因此,
光线在物理上是用波长而不是颜色来描述的,” 颜色“是人的感觉系统产生的对特定波长的描述。
普通心理学
颜色视觉
色调
表示对光线颜色的不同性质的 体验。
饱和度
描述了颜色感觉的纯度和亮度 。纯色有最大的饱和对,灰色
❖ 动觉为我们提供运动过程中身体状态的反馈信息。 运动信息的来源位于关节中的感受器和位于肌肉 和肌腱中的感受器。
普通心理学
痛觉 ❖ 痛觉:身体对有害刺激——那些强度足以导致组
织损伤或者避免导致损伤的刺激——的反应。
❖ 痛觉感受器也是分类的:一些只对温度起反应, 一些对化学物质起反应,一些对机械刺激起反应, 还有一些对痛觉刺激的组合起反应。痛觉纤维网 络覆盖全身。
普通心理学
颜色视觉 ❖ 牛顿在1671年提出:准确的说,光线是没有颜色
的。在光线的成分里面,除了能引起这种或那种 颜色的特定能量和配置外,没有其他成分。就像 铃声、音符串或者其他发声物体的声音一样,只 有振动,在空气中只有从物体上传播的振 动。……物体上的颜色只是一种配置,它充分地 反映了某种光线而不是其他的光线……
响度 由振幅决定
音色
复杂声波的成分,现实中大部 分声音都是由多种频率和振幅 组成的混合声波。
普通心理学
听觉
普通心理学
听觉 听觉的生理基础:
普通心理学
听觉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3
4
空气中的声 波在耳蜗中 转换成为流 动波
流动波导致 基底膜的机 械振动
机械振动转 换成为电脉 冲
电脉冲转入 听皮层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
成就动机—指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 成功的动机。 交往动机—又称亲合动机或亲和动机。交往动 机指个体愿意与他人接近、合作、 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动机。 权力动机 —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 以及周围环境的动机。
原始动机—习得动机 生而具有,以人的本能为基础的动机称为原始动机。 一般生理性动机都是原始动机。
2.主观差异性
因为需要是主观的,而需要的广度依赖 于人的自身状况及其生活的物质条件,所以人 的需要又表现为丰富多样性和个别差异性。如 人有饮食、休息、婚配、育幼的需要,有劳动、 学习、交往的需要,有审美、旅游、求知和创 造的需要。由于主、客观因素,这些需要表现 在不同个体身上,又是千差万别的,主要表现 在需要量的差异与需要质的差异。
第四章 动机
一、动机及动机的性质
动机(motivation)是促使个体从 事各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因此,一般对 动机一词所定的界说是:动机是指引起 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使该 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1.动机本身不是活动,而是活动的内在原 因或动力。 2.对个体的活动而言,动机具有促动作用、 导向作用与维持作用。 3.对于一个行为而言,刺激是自变量,反应 是因变量,动机则是中介变量。如食物是刺 激,吃是反应,但个体只有在有某种动机 (如饥饿需要)时才会吃食物。
二、动机与需要 (一)、需要及需要的特征 需要(need)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 乏或不平衡状态,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动力 源泉。 需要是个体对自身与环境的依存关系 的反映。一定强度的需要会使个体产生体 内驱力,进而推动个体的行为。因此,需 要是形成行为动力的主要的内部因素,是 动机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诱因和情绪也都可以激发活动的动机。 诱因是动机的外部条件。例如,饥饿会导致 有机体去寻找食物,但并不饥饿者看见美味 佳肴也会引起食欲,即使已吃饱也会再次进 均称为诱因。
0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课件_第四章 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 和距离知觉、方位定向。
●人还具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并会产生 错觉现象。
4.2 重难点导学
一、知觉概述 1.知觉的定义 1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 头脑 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是在感 觉 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 映。 2 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①两者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产生的。 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离开了事物对 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形状恒常性示意图
②大小恒常性 当我们从不同距离观看同一物体时,物体 在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是有变化的,而知觉到的 大小却不完全随距离而变化,它趋向于原物的 实际大小。 ③明度恒常性 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 亮度保持不变,叫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 ④颜色恒常性 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它的表 面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而是保持 相对不变。
知觉定式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故整体性是知 觉的基本特征。 1 知觉的整体性是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 属性 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
2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①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成 分的特点。 ②对个别成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 体性。部分的意义依赖于整体。
成图形。
(4)图形识别 ①人对图形的识别不仅依赖于当前输入的
信息,而且依赖于人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 刺激物间的联系和关系。
②启动现象:先前经验对后来学习任务的 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例如,给被试呈现两个存 在语义联系的单词,前面呈现的单词将使被试 对后一个单词的反应加快。
(5)注意在图形知觉中的作用 在图形的特征整合中注意起着非常重要的 作用。在没有注意参加时,特征可能是游离的
普通心理学 第4章 知觉 总结笔记考研笔记-精品
第四章知觉第四章知觉第一节知觉概述(一)知觉的定义[一级][15M]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及其之间的联系与关系的认识。
整体性和意义性是知觉的两个重要特性。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映°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加和°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互相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二)简述知觉与感觉的关系[简述知觉与感觉的区别和联系](1)两者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本体属性的反应。
(2)两者的区别:在反映物体属性方面存在差异,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生理机制上不同。
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同时或相继协同活动对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关系的整合结果。
经验的参与程度不同。
人的感觉是生理心理活动,一般知识经验对感觉的产生影响不大,知觉则以知识经验为基础,是知觉产生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在知觉过程中,既包括了当时刺激引起的兴奋,也包括了以往相应知识经验的暂时神经联系的恢复过程。
(3)两者的联系: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
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成分,是知觉产生的基本条件,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反映的感觉,就不可能有反映客观事物整体的知觉,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一般来说,若能对某客观事物或现象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越完善,那么对该事物的知觉就越完整,越准确。
知觉是高于感觉的心理活动,但并非是感觉的简单相加之总和,它是在个体知识经验的参与下以及个体心理特点,如需要、动机、兴趣、情绪状态等影响下产生的。
(三)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觉的信息加工][简述知觉的信息加工][二级]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认知加工过程比较。
什么是自上而下加工与自下而上加工?请举例说明。
(1)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加工)自上而下加工是指人在知觉时,运用自已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概念来加工当前信息的过程,是一种较高水平加工制约较彳氐水平加工的过程,又称概念驱动加工。
普通心理学(彭姌玲版)第四章 知 觉
第四章知觉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知觉1.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整体的反映。
2.感觉与知觉的关系:(1)区别:A.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B.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
知觉不仅依赖于它的物理特性,还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特点。
C.感觉是某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知觉是多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2)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加工与综合。
但不是感觉信息的简单相加。
3.知觉的过程(作用)知觉如下几种过程:觉察、分辨和确认。
觉察是指发现事物存在,但还不知它是什么。
分辨是把一个事物及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及其属性区别开来。
确认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系统。
4.知觉加工的特点(1)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加工):在知觉过程中,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如声、光等感觉信息)的加工。
(2)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加工):在知觉过程中,人脑对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如需要、兴趣、期待、知识经验等非感觉信息)的加工。
一般来说,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因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相反,非感觉信息越少,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多,因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
二、知觉的分类1.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征,知觉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2.根据脑所认识的事物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是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主要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和方位知觉。
(2)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3)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移动和移动速度的反映。
三、知觉的生理机制(P130)是“特征觉察器”对事物的各种特征或属性作出反应的同时,神经系统实现着对各种刺激性质的整合,完成“特征捆绑”的过程。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第四章 知觉
2、主观因素: 1)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 2)个体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3)个人需要和兴趣; 4)注意的选择作用。 当注意指向某个事物时,该事物便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 他事物则成为知觉的背景;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 象的时候,原来的知觉对象就成为背景,原来的背景就成为 知觉对象。因此,注意选择性的规律也就是知觉的对象从背 景中分离出来的规律。
5.明亮和阴影。看事物时,明亮似乎靠近而灰暗似乎远些 6.线条透视。即空间的对象在一个平面上的几何投影。 7.运动视差。由于头和身体的活动所引起的视网膜映像上 物体关系的变化,称为运动视差。 8.眼睛的调节。即指水晶体的形状(曲度)由于距离的改变 而变化。
(二)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双眼的距离线索主要是双眼的辐合作用和双眼视差提供的 距离线索。 1、辐合作用 辐合就是指两眼视线向注视对象的合拢,即眼睛随距离 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 辐合作用所提供的距离线索只在几十米的范围内起作用, 物体太远,视线趋于平行,对物体距离的感知则依靠其他的 线索。
(1)接近性:空间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 体
(2)相似性:在大小、形状、颜色或形式上相似的刺激
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3) 连续性: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看 成一个整体。
(4)封闭性(或完整性)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 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知觉印象随着环境情况而出 现可能有的最完善的形式。
(三)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现时感 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 它确定的含义,从而标示出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理 解性。
一群大雁往南飞?往北飞?往南飞,往北飞?
4、知觉的恒常性
(完整版)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04章知觉
在知觉活动中,人们对整 体的知觉通常优先于对个 别成分的知觉。
内温实验(Navon, 1977): 局部反应和整体反应;整 体优先
陈霖(1980, 1982)的实 验:在视觉加工的早期, 人的视觉系统对刺激的整 体性质(拓扑性质)更敏 感。在整体加工后,才进 行局部成分或特征的分析。
知觉恒常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视觉线索有重要的作用。
视觉线索指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它们给人们提供了物体距 离、方位和照明条件的信息。这些信息对维持知觉的恒常性 有重要的意义。
知觉活动中,两种加工互相补充;感觉输入越充分,需 要的非感觉信息越少;感觉输入越少,需要的非感觉信 系统的不同水平上,存在着各种特征觉 察器,它们分别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特性或属性作出 反应,即把不同刺激模式分解成组成部分。
在进行特征觉察的同时,人的神经系统也在不同水 平和不同层次上实现着对刺激性质的整合和综合, 即完成“特征捆绑”。
明度恒常性
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 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 保持不变。如月色下粉 笔,阳光下的煤块。
明度恒常性也处于完全 恒常性与无恒常性之间。
颜色恒常性: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 下,它的表面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 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例如,室内的家俱 在不同灯光照明下,它的颜色相对保持不变。
知觉对象的理解,以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 础。
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例 如,两可图形的解释。
理解还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人 们对自己理解和熟悉的东西,容 易当成一个整体来感知。相反, 在不理解的情况下,知觉的整体 性常受到破坏。
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例如,在读到字母"WOR…"后。
知觉恒常性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注意
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 意志努力的注意。 ㈠ 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3.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4.刺激物的新异性
㈡ 人本身的状态
无意注意虽然主要是由外界刺激物的特点所 引起,但也决定于人本身的状态。 1.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 2.人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注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具有一系列的 功能: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㈠ 注意的生理机制
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定向反 射。每当新异刺激出现时,人便产生一种 相应的运动,将感受器朝向新异刺激的方 向,以便更好地感知这一刺激。
㈡ 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 2.无关运动的停止 3.呼吸运动的变化
三、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 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一方面类似于有意注意,因为它和自觉的 目的、任务相联系着;另一方面类似于无意 注意,因为它不需要人的意志努力。
第三节 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的 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二、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 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人的注意广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影响注意 广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㈠ 知觉对象的特点
㈡ 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三、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 对象
四、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 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 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普通心理学(第3版)》第四章 意识
24
一般而言,白日梦以一种十分直接的方式反映了我 们的喜好、恐惧和焦虑。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幻想或白日梦总是与积极的情 绪适应、低攻击性、高度的灵活性或创造性联系在 一起的。
第三节 注意
24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
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与意识
不同年龄人的平均睡眠时间
10
不同物种的睡眠时间
11
2、睡眠的四个阶段
12
睡眠的阶段
13
一夜的睡眠
14
3、睡眠的功能
15
慢波睡眠的功能:
恢复理论:使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整和恢复 生态学理论:减少能量消耗和避免受伤害,让我们在夜晚保持安
静
快速眼动睡眠的功能:
修正脑中的神经联系,对我们学习、巩固记忆、从 大脑中消除不必要的记忆或其它混乱的内心活动有重要 作用。
大声重复该耳 听到的内容
shadowing
将被检测的内 容
Non-shadowing
持续性注意
32
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 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动摇: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
分配性注意
33
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 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的条件
30
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培养间接兴趣 合理组织有关活动 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 设法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加强意志锻炼
三、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与分配性注意 31
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
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 双耳分听实验
普通心理学 第四章 知觉
一个案研究-大小恒常性(Turnbull,1961)(续) 4、研究结果: (1)看到平原上远处的一群吃草的野牛,肯格问研究者 那些野牛是什么昆虫?肯格看来没有大小恒常性! (2)研究者开车带肯格接近野牛群,肯格看到越来越大 的野牛,认为这一定是“魔法”!等接近野牛时,肯格不
再 惊恐,但他不明白为什么刚才野牛看起来那么小?他猜测 野牛是在他们接近野牛的很短时间内迅速长大的?而且还 是怀疑有人在施魔法? (3)当他们乘车来到平原上的一个叫“爱德华湖”湖边
第四章 知 觉
教学目标
掌握知觉的概念与特性; 理解知觉对象与背景、知觉整体与部 分的关系及知觉理解性的作用; 掌握知觉恒常性的含义、种类、影响 条件; 理解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的概念,以及相关原则和影响因素; 了解错觉现象及有关理论。
第一节 知觉的一般概念
一、 什么是知觉?
客观 事物 直接 作用 于感
4.2 – 1 真正运动的知觉
真正运动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 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 的知觉就是真正运动的知觉。
运动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运 动知觉的阈限会受目标物的网膜定位、视 野中有无参照点、目标离观察者的距离等 因素的影响。
4.2 – 2 似 动
在一定的时间 和空间条件下, 人们在静止的 物体间看到了 运动,或者在 没有连续位移 的地方,看到 了连续的运动
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 造成取样的误差
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 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 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的活动, 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
本章内容小结
1. 知觉的概念、知觉中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 的加工、知觉的生理机制、知觉的种类
2. 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知觉中整体与部 分的关系、知觉的理解性、知觉恒常性
普通心理学 第四章 知觉
在火车里,另一条轨道上的火车开动了。在一段时间 里,本来没有运动的你却感到自己坐的车子开动了。 为什么?
3、参照系
运动和静止,运动速度的快和慢,都是相对而言 依据背景来感知物体的运动
第四章 知觉
39
四、运动知觉
3、参照系
下列为物体运动的规律,请填空:
出现位移时,倾向于把知觉对象看作 运动的 ,背景则 被认为是 固定的 。 物体在大背景中运动比在小背景中运动看起来要 慢 。 物体在平滑背景中运动比在不平整背景看起来要 快 。 靠在一起的两个物体同时发生位移,较小的物体易被 看作是 运动的 。 发生位移时,较暗的物体易被看作是 运动的 。
第四章 知觉 20
二、空间知觉
空间特性
形状 大小
空间知觉
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
深度和距离
方位
深度与距离知觉
方位知觉
第四章 知觉
21
二、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
形状的原始特征
点
线
朝向 角度
如何组合能成可知觉的图形形状?
第四章 知觉
22
二、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
图形的组织原则
邻近(proximity)
相似(similarity)
Q1:加工过程是否能被意识到?
不能——自动加工
能——控制加工
Q2:信息加工顺序?
按顺序逐个加工——序列加工 同时加工——平行加工
第四章 知觉 4
一、知觉概述
1、知觉的信息加工
Q3:加工依赖刺激的特征为主or经验为主?
主要依赖感官的刺激的特征——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
主要依赖已存于大脑的信息——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
第四章 知觉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注意
• 注意的起伏——注意经常是间隙地加强或减弱。这种周期 性的变化,是注意的一种基本规律,又叫注意的动摇。 (看“双关图“、听钟表声)
• 注意起伏包括:正时相与负时相。
• 正时相:感受性提高;负时相:感受性降低。 • 每次注意起伏周期:8--10秒。 • 引起的原因:感官的局部适应。 • 分类:声音、视觉刺激、触觉刺激。
张度和强度。注意的集中性保证了我们对注意对
象有更深入完整的认识。
精品课件
• 二、注意的意义与功能
• 意义:
•
集中心理活动,清晰反映事物,更好适应环境。
•
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
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 功能:
•
1.选择功能
•
使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
与当前活动有关的对象,避开无关的对象,以保证以最小
• ——受到意志的自觉调节与支配。(往往这类事物不容易 引起注意,但又必须注意,因此,就需要意志的控制。)
• ——有意注意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起来,是人类
特有的心理活动。
• 条件:
• 1.明确目的,理解任务
• 2.培养间接兴趣
• 3.合理组织活动
• 4.排除干扰,锻炼意志
•
正确认识“干扰”
精品课件
严格说,注意的转移仅仅是注意的迅速分配!
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 • 转移 • 任务的需要 • 有目的、主动 • 积极品质 (教育和训练可培养)
分心 无关的干扰 不自觉、离开需要 稳定注意的对象 消极品质
精品课件
第四节 注意的认知理论(略)
• 一、过滤器理论 • 二、衰减理论 • 三、完全加工理论 • 四、智源限制与资料限制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下列问题中,临床心理学家最有可能研究的是【】A调适问题B老鼠走迷宫C儿童数学问题解决D种属性为2.历史上比较系统的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是【】A论语B轮灵魂C神灭论D心理学刚要3明确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观点的是【】A汉代王充B南北朝范缜C明代李时珍D清代王清任多项选择题5论灵魂是第一部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其主要论述【】A灵魂的实质B灵魂与身体的关系C灵魂的种类D灵魂的功能6,从科学性质上来说,心理学属于一门【】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边缘科学D交叉科学7、下列心理学研究方法中,属于相关研究的是【】A 调查法B观察法C测验法D实验法8.应用观察法必须遵循的原则是【】A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B对拟观察的行为特征必须有明确的界定C观察必须是系统的,不是零散的,偶然的D应该在被观察者处于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9.构造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A冯特B铁勤娜C杜威D桑代客第二章第四章,知觉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这各种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这种观点是知觉的【】A模板说B原型说C特征说D图式说2在纸上画一幅画,即使把这张纸撕成两半,人们也能大致知道画的内容。
这说明了【】A知觉的整体性B知觉的恒常性C知觉的选择性D知觉的理解性3在小学生初学字阶段,总是把字形相近的字写错,是因为知觉的【】A选择性B理解性C整体性D恒常性4人在知觉深度的双眼线索中,最重要的双眼线索是【】A双眼视轴的幅合B水晶体曲度的变化C双眼视差D单眼视差5彼此接近的物体比距离较远的物体更容易产生【】的倾向。
A知觉选择性B知觉整体性C知觉理解性D知觉恒常性6一侦探在现场找到一纸片,上有三个字母,他不得不理解为771还是ILL,这是他的知觉加工机制是【】A材料驱动B刺激驱动C自下而上D自上而下7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性位移引起的知觉是【】A似动知觉B动景知觉C真动知觉D自主知觉8.下列不属于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是【】A空气透视B结构梯度C运动视差D视轴辐合9在知觉实验中,采用动景盘来研究【】A真动知觉B诱动知觉C自主运动D似动现象多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似动现象的优【】A动景运动B诱发运动C运动后效D螺旋后效2产生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有多种,如【】A线条透视B运动视差C视轴辐合D眼睛的调节3目前,解释错觉的理论主要优【】A眼动理论B神经抑制作用理论C深度加工与常性误用理论D共鸣理论第五章,意识合注意注意的转移与人的神经活动的【】特性有关A强度B兴奋性C灵活性D平衡性2.1964年,特瑞斯满提出来解释注意功能的【】A过滤器理论B衰减理论C认知资源理论D双加工理论3.注意的转移与分散的根本区别在于【】A任务的要求B对象的变化C时间的短暂D意志的努力4.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指的是【】A注意的广度B注意的稳定性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转移5‘听表走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这种周期性变化是【】A注意的稳定性、B注意范围C注意分配D注意起伏6.单一的持续的刺激使感受性【】A降低B增强C不变D可能增强也可能降低7,梦游,梦呓,与尿床现象多发生在【】A浅度睡眠阶段B睡眠的第二阶段C深度睡眠阶段D快速眼动睡眠阶段8,注意最初的生理机制是【】A脑干网状系统B边缘系统C选择过滤器D朝向反射9.前注意加工过程是【】A无意识的B意识的C感觉加工D非意识的10’随年龄的增长,个体的快速眼动睡眠是【】A越来越多B越来越少C呈U形变化D呈倒U型变化多项选择题1.以下属于意识状态的是【】A睡眠B白日梦C催眠D幻觉2.意识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A一种觉知B一种高级的新历官能C一种心理状态D一种行为第六章,记忆通过复述,信息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如果没有复述,记忆只能保持【】A不超过1秒B大约5秒C大约20秒D大约1分钟2.能够较好的解释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度的生理机制的时【】A反响回路说B定位说C SPI理论D突触结构说3.具有加工信息与存储信息的双重功能的记忆叫【】A感觉记忆、B短时记忆C工作记忆D长时记忆4.既是记忆的重要标志,又是回忆与再认的重要条件的是【】、A重现B联想C识记D保持5.[ ]是短时记忆存储的重要条件A机械复述B精细复述C联想D回忆6.记忆术之所以能起作用,是因为他改善了长时记忆中信息的【】A获得B存储C提取D组织7.在记忆乘法,珠算口诀时,采用的编码方式是【】A按语义关系编码B利用言语的音韵与节律编码C采用主观组织加工材料D使用字形编码8.下列现象中不能证明长时记忆规律的是【】A系列位置效应B近因效应C感觉记忆遗忘D前摄抑制多项选择题1..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有【】A觉醒状态B组块C深度加工D对象的意义2‘记忆力属于【】A一般能力B特殊能力C创造能力D智力第七章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在性质上存在的差异主要是【】A表象储备B实践要求C知识经验D新颖程度2.学生解题时,用多种方法解决了一个问题属于【】A聚合思维B发散思维C再现思维D求同思维3.学生解题,一题多解,说明了他的【】能力强A再现思维B求同思维C符合思维D发散思维4.把提供的各种信息重新组合,朝着一个方向,寻找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答案的思维过程称为【】A辐合性思维B再生性思维C创造性思维D辐射性思维5.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是【】A直观动作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抽象思维D集中型思维E创造性思维6.心理学家常用的研究概念形成的方法是【】A抽象概念B具体概念C人工概念D科学概念9.利用人工概念进行概念形成研究的方法是由【】A布鲁纳B罗氏C马丁D赫尔10.卢勤思的量杯实验结果证明了思维中的【】现象A功能固着B组块C定势D推理11、要求幼儿对香蕉,苹果,皮球,口琴等进行分类,幼儿讲苹果与皮球归为一类,香蕉与口琴归为一类,由此表明他们所具有的概念种类是【】A具体概念B抽象概念C合取概念D人工概念12.解决河内塔问题最有效的策略是【】A手段目的分析策略B算法策略C逆向搜索策略D选择性策略多项选择题、1.记忆表象的特点有【】A直观性B概括性C间接性D鲜明性2.表象的特征有【】A直观形象性B不确定性C概括性D可操作性3.布鲁纳提出的概念形成的策略包括【】A保守型聚焦B假设检验C内隐学习D冒险性聚焦第八章,语言1.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是】A音码,B音位C音素D单词第九章,意志1.意志行动最重要走的特征是【】A有自觉地行动目的B以随意动作为基础C受意识能动支配调节D克服内部或外部困难2.护士为了工作与病人的需要,坚守工作岗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意志的【】A坚韧性B果断性C自制性D独立性3.一意孤行属于意志的【】A坚韧性差B目的性差C果断性差D自制性差4多项选择题4.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属于成长性需要的事【】A安全需要B归属于爱的需要C尊重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第十章,情绪与情感1,认为“血管运动的混乱,血管宽度的改变,以及与此同时各个器官中血液量的改变,才是激情的最主要原因”的心理学家是【】A坎农B兰格C巴德D沙河特2.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对情绪有唤醒作用的是【】A网状结构B边缘系统C丘脑D下丘脑3.热爱并追求真理是【】、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荣誉感4人们对科学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新现象产生好奇感,这是【】A道德感B美感C认识D理智感5‘心理学家沙河特做了一个著名的情绪归因论的实验,表明【】A刺激情绪B生理变化C认知D丘脑6’从情绪的状态来分,可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应急,,下列对其选项描述正确的是【】A心境持续的时间很短,只有几个小时,长的只有几周,几月,甚至更长的时间B心境是对某一事件的特定体验C应激可以提高认得免疫防御能力,所以只有好处D激情是一种积极地心理状态7.情绪的认识评估说强调大脑皮层对情景的认识与评估,优【】、A詹姆斯B坎农C阿诺德D沙河特8、生理学家用自我刺激的方法证明了下丘脑与边缘系统中存在【】A快乐中枢B音乐中枢C悲哀中枢D记忆中枢9.强调情绪的产生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与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变化的认识过程等要素结果的情绪理论的是【】、A坎农巴德学说B伊扎得的情绪理论C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D沙河特辛格的情绪理论10客观事物引起人的情绪与情感的中介的是【】A动机B兴趣C信念D需要11’有动机功能的心理因素优【】A知觉B注意C能力D情绪12.在情绪反应中,产生愤怒的中枢机制是【】A下丘脑B大脑左半球C网状结构D大脑皮层13.。